《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浅水实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张老师
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习。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习,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我们练习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
(接着教师边放幻灯,边指导学生观察。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大约四五分钟。)
〔张老师把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
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对,努磐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
〔对学生的“说话”给予及时的评议和鼓励,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磐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
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走着走着,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
师:努磐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体现了口语训练的灵活性,有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生: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正往回走,走到半路,看见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很有表情)就把西瓜一扔,去追小兔。
师:努磐学讲得很好,她不仅能把图的意思说出来,而且还说得很有表情。大家应该向她学习。谁来说说最后一幅图呢?
生: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小兔往前面跟,小猴子在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师:以上几个同学,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再请几个同学把这几幅图连起来说说。(挂出小黑板,小黑板上是让学生口述时用的词语。)お
〔在口语训练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词语,不仅能具体地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复述,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师:同学们,这些词是老师在自习课上教给大家的,这些词能帮助大家把课文复述得更好。现在谁能看着黑板上的词语和幻灯上的图,复述课文。
(全班学生都举小手争着要说)
师:(在幻灯上打出第一幅图)好,努拍阆人邓怠
生:有一天,天气非常好,淘气的小猴子高高兴兴地下山来,它爬到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块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它非常高兴,连忙从树上跳下来,跑到玉米地里,很快爬到一棵玉米杆上,掰了一个又大又粗的玉米得意地扛着往前走。
(教师打出第二幅图)
生:顽皮的小猴子扛着一个又大又粗的玉米兴冲冲地往前走,走到一个桃树林里,它看见桃子结得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把玉米扔到一边去摘了两个大桃子,捧着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始终把看图与指导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指导口语训练的一种途径。〕
(老师打出第三幅图)
生:淘气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大桃子高高兴兴地往前走,走着走着,走到一大片西瓜地里,小猴子看见西瓜长得又大又圆,就把桃子一扔,去摘了个大西瓜,吃力地往回走。
(打出第四幅图)
生:没主意的小猴子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非常高兴,就把西瓜往一边一扔,西瓜也摔开了,就去追小兔,小兔在前面跑,小猴了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哭着回家去。(这位学生说得有感情,听课老师都发出笑声)。
〔同学们能连贯地说几句话到一段话,并且声音响亮,有感情,说明张老师指导口语训练方法得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总结:(略)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篇2:《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小学 米金梅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 (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 (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 (红红的)果子 (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 (粉红的)桃花 (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 (又大又圆的)西瓜 (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习,铃声响了,下课。)
论文
我采用“小单元集中识字”的方法进行课文教学。
具体做法是:
一、小单元集中识字
我首先教好汉语拼音、笔划笔顺、偏旁部首、基本字,教会用音序和部首查字,使学生掌握好识字工具,了解汉字规律,学好字的音、形、义。
统编教材单元分组性强,阅读目的明确。我按照每个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根据阅读的需要,围绕阅读的要求,来确定每次集中识字的数量和形式。我把每个小单元课文中的生字集中起来,加入适当新字,按同音字、会意字、形声字、基本字带字等多种方式,进行同类相聚,分类排比的归类组合,使每个小单元的教材成为由集中识字,阅读课文两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在教法上采用识字、阅读分步走。识一批生字,读一组课文;再识一批生字,再读一组课文。集中识字为讲读课扫清了生字障碍,学生不会为课文中的生字而分散阅读课文的兴趣和精力,使讲读课变得集中、单纯而精练。
在集中汉字中,我注意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要求学生运用“五步识学法”。一读(读准字音),二看(分析字形),三想(联想字义),四写(书空默写),五查(自查互检),从而达到良好的识记效果,增强识字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两年识字量可达3000字以上。
二、早读早写,读写启蒙
由于集中识字,改变了阅读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以学为主的积极性。我多采用:
1.以读议为特点,表情背诵为基本形式的阅读方法。低年级统编教材短小有趣,音韵优美,大多是儿童生活和童话故事。我给绝大部分课文都编排了背诵表演动作,学生对表情诵读很感兴趣。
2.采用直观教具,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集中识字中配合课文写了3000多张生字、生词卡片,画了30多幅挂图,近百张小图片、幻灯片,在课堂上交替使用,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改变了死读课文、死记生字的呆板学习方法。
3.采用同类型课文归类,讲练结合,进行集中式阅读教学。集中识字使阅读教学变得单一了,我根据一个单元课文的内容,采用同类型归讲,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例如,我集中《我的爸爸》,《音乐家聂耳》,《小铁锤》三课课文,进行分析对比教学,只用了两个课时进行讲读,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写记人记事练习。我还用“讲一带一练一”的方法把讲练融为一体综合训练,使学生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我讲《蜘蛛》一课,让学生自学同类型《小虾》一文,然后以《小猫》为题练笔。
由于集中识字,提早了写作训练。在集中识字中我不是单纯为识字而识字。在一年级时我主要进行字不离词,连词成句和看图说话、写话训练。从二年级起,就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小片断文字,大大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由于集中识字,扩大了阅读范围,丰富多彩的书籍、报纸吸引了他们。学生在低年级时就已试读《西游记》、《三国演义》、《雷锋的故事》等长篇故事。学生在家一拿起《西安晚报》、《每周文摘》就能通顺地读出几段。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做到“三从三引”。
1.从字引文。我利用集中识字过的生字、生词与课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变单纯的识字为识读结合,而达到精读的效果。
2.从图引意。一组图、一幅画就是一幕生动直观的剧情。我特别利用幻灯和板书画片,将文中的画面变成活动的多色的情景。它会把学生引进真实的境界,思维的长河,激情的海洋,以触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领会课文的深切含意。
3.从读引练。低年级读写训练大多应在课堂完成。我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口、动手,以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
三、多阅读、重引导,培养阅读能力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学,是以讲读为主要特征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教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只要引导得法,就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为此,我采用了“多阅读、重引导”的教学方法。多阅读是指学生学的方法,重引导是指教师教的方法。
多阅读,是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预习中初读。这是课文讲读学生了解性的读。通过自读课文,对不理解的字词做出记号,利用字典,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课堂上精读。这是在教师引导下,有思路的读。使学生入文理意,获得较完整的知识。
3.在课后熟读。这是重复、巩固的过程,通过自己熟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重引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读议,掌握规律。我一般是从三个环节上进行引导的。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精讲课文内容。文章思路是文章的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脉 络,理解课文就有头绪。我是从文章的题目中,故事的情节里,篇章的结构上来理清文章思路的。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挖掘文章思想内容。词句是文章的基本元件,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论点,领会含义,才能较好地挖掘文章思想内容。
3.引导学生剖析课后作业,掌握重点难点。课后作业体现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领会教材的要求。在引导中要引导方法,引起兴趣、引练结合。
点评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平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3:《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
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小学 米金梅
实录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 (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 (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 (红红的)果子 (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 (粉红的)桃花 (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 (又大又圆的)西瓜 (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文昌小学贾文欣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小猴子下山 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 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 简笔画猜课题。
2. 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 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 学第一自然段
1. 读课文。
2. 品“又大又多”。
3. 品“非常”。
4. 品“掰”字。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 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 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小猴子下山 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看懂每幅图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用“真”“非常”练习说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按要求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用“真”、“非常”练习说话。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按要求说几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
2.能按要求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二)朗读课文,看懂图意,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三)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二)看懂图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看懂图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有一只小猴子高高兴兴地下山了,可是等它回家的时候,它两手空空,哭丧着脸,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这课是写小猴子的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喜欢的东西,它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的事。
(三)学习生字
1.先看课后生字表的生字,后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读一读词语(生词),再读一读带有生字词的句子。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利用卡片或小黑板。
得 非常 空着 一片 又大又圆
白兔 真可爱 小兔儿 (儿化音)。
4.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求读通顺。
(四)识记生字,理解字义。
1.自学,要求联系课文的句子,理解字义。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识记的方法。
3.指名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要点拨重点,表扬好的。
得:左右结构,左边从双人旁“彳”右上边是“旦”右下边是“寸”。或者是右边分上中下,上“日”,中间一横,下边是“寸”。读轻声,和“的”的读音相同,得字后边一般是补充前面词语的词语,比如:跑得快,长得好,本课是“玉米结得又大又多”,“的”字的后面一般是表示名称的词,如:我的家,他的书包,漂亮的衣服,美丽的校园等,要区分这两个de字。
非:左右结构,要注意笔顺: ,非去不可。
常:上中下结构,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党”字下面的“儿”换成“巾”。也可以分上面小字头,中间秃宝盖,下面“吊”来记。
非常:表示不一般,十分的意思,比如:非常美丽,意思是不是一般的美丽,是十分美丽了。正如非常高兴,非常爱吃等。常常,经常,常来常往。
着:多音字,本课读zhe,上下结构,上面的“ ”下面的“目”,目要和撇挨紧。着,表示动作连续,比如:走着走着,跑着跑着,本课的“扛着”,表示把东西放在肩膀上。
片:笔顺 片,最后一笔“ ”,一片,一片片。一片:表示面积很大,“走到一片瓜地里”。一大片地都是西瓜。一棵两棵,几棵西瓜,不能称为一片。
瓜:笔顺 瓜,第一笔横撇。瓜地,西瓜,冬瓜,南瓜,瓜果。
圆:全包围结构,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好,“园”把里面“元”换成“员”。园:是公园,校园;圆:是表示形状的,比如:球是圆的,不是方的。西瓜长得又大又圆。
兔:和“色”上面相同,笔顺是(下半部分)口 ,不要丢最后一笔点。兔子:白兔、小兔、家兔、野兔,小兔儿(提醒学生读儿化音)。
真:上下结构,上边“ ”下面“具”,也可以上边“直”,下面“ ”,提醒学生里面是三横。真好,真漂亮,真可爱,表示形容的词。
可:上面一横,下面左边“口”,右边竖钩。笔顺是先写口,最后一笔是竖钩。可爱,可是,可以;小白兔多可爱呀!我写完作业可以玩一会。星期六李红找我玩去,可是我得去参加美术班。
4.读一读课文。在识记生字,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课文,加深对生字词意义的理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要强调有些字的笔顺,可做下面填空练习。
(1)非,第一笔是(丨)。
片,第二笔是(丨)。
瓜,第三笔是( )。
可,最后一笔是(亅)。
(2)兔,共有(8)笔。提醒不要忘写点。
真,共有(10)笔。提醒里面是三横。
2.观察田格中的生字,看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3.把田格的生字描一遍。
4.带领学生写:非(左右不要离得太远)。
着:不要写得上下太长。
(五)边读课文边看挂图。
1.边读边标出全文共几自然段。
2.全文共5幅插图,看每幅图上是什么意思,并看一看哪自然段写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3.学生回答:全文共5个自然段,5幅图,每一自然段跟着一幅图。
4.简单地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
(1)小猴子扛着玉米往前走。
(2)小猴子扔掉玉米去摘桃子。
(3)小猴子扔掉桃子去摘西瓜。
(4)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儿。
(5)小猴子空着手回家。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
(二)练习用“真”,“非常”说话。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
(二)练习用“真”,“非常”说句子。
三、教学难点
(一)使学生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二)使学生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指名读下面词语。
非常 高兴 又大又圆 可爱 一片
西瓜 真好 小兔儿
(二)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序号标出本段共有几句话。
这段共有两句话。
(2)自己小声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抓重点词去理解,然后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3)指名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玉米”是什么样子的。
(4)指名读第二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从“又大又多”一词看出这里的玉米,长得不但大,而且很多。“非常高兴”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一词又一次说明了玉米很大,大得要扛着走。
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猴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
小猴子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玉米怎样?小猴子的表情怎样?说明么?
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认真观察插图,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之后再指名回答。
小猴子在玉米地里,掰了一个大玉米,扛着大步朝前走,小猴子高兴得嘴都闭不上了,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大玉米。
(6)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这些词语要重读,读出小猴子非常喜爱玉米的语气,“扛着走”读出小猴子充满欢乐,天真活泼的语气。
①让学生自己体会试着读一读。
②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老师范读,再让学生读一读。
(7)指名读这一自然段,用简单的语言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2.学习第2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学习第一段时,先读一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抓重点词去体会;再看插图,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后,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我们按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课文。
(1)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你是抓哪些词来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谈自己的体会。
“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非常高兴”又一次出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非常高兴,那么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猴子也非常高兴,这说明什么?说明小猴子看见什么,喜欢什么?
(3)指导看第二幅插图:图的左下角是小猴子把自己非常喜欢的大玉米扔掉了,小猴子正爬到树上摘那又大又红的桃子。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又大又红”重读,因为它既能表现出桃子长得什么样,又能体会出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红的桃子。“非常高兴”,能体现小猴子看见又大又红桃子的那种喜爱,欢乐的心情。
(5)再读课文,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猴子扔掉玉米,去摘又大又红的桃子。)
(6)看着第一、二两幅图,按下列问题说一说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①小猴子走到哪儿?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就怎么样?
(7)读一读词语: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红
3.学习第三自然段:在学习前两段的基础上,按学习方法小组学习这段。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指名汇报,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只要读出语气,说明已经理解了。
“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怎么样,“非常喜欢”又一次出现、说明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又非常喜欢了,把曾经特别喜爱的桃子又扔掉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小猴子心里没有明确的目的,它不知自己要干什么,看见一个喜欢一个,喜欢一个扔掉一个。)
看图时,注意小猴子的表情,它扔掉自己喜爱的又大又红的桃子,张开双臂,迈着大步,高兴地去摘又大又圆的西瓜。
4.学习第四自然段,自学这一段。
学生自学后,让学生按照前边的3个句式,说一说这段的主要内容,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兔儿蹦蹦跳跳惹人喜爱的样子,读出小猴子喜欢小兔儿的高兴心情。
句子训练:读一读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1)小白兔可爱。
小白兔真可爱。
(2)小猴子高兴。
小猴子非常高兴。
“真”和“非常”是表示程度的,表明了可爱的不一般,很可爱;高兴得也不一般,异常地高兴了。
请学生读一读每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真”和“非常”。
让学生练习用“真”和“非常”说句子。例如:
布娃娃真可爱。
我真爱我的妈妈。
妈妈非常高兴。
我非常喜欢我的铅笔盒。
5.看着书中的前四幅图,用前面说过的3个句式,说一说前四段的内容。
同学们,小猴子,从课文中4次出现的“非常高兴”一词,从它第一次扔掉它喜爱的玉米,第二次扔掉它喜欢的桃子、第三次扔掉它喜欢的西瓜,最后去追小白兔说明什么?(见一样爱一样,没有明确的目的,不专一。)那么,最后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学习第五段课文。
6.学习最后一段。
(1)指名读这段。
理解“不见了”,“只好”。
(2)看第五幅图。
看小猴子的表情,想象一下它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
(3)指导朗读这段。
读出小猴子十分扫兴,心里难过,无可奈何的心情。
(4)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
让学生体会到,于事没有明确的目的,盲目干事,不专一,有始无终,将一事无成。
(三)朗读全文。
1.注意想一想五幅图之间的联系。
2.进一步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联系自己,你有何体会?
(四)作业。
1.巩固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真正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应当怎么做才对。
(二)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
(三)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能够说几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
二、教学重点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真正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并联系自己谈体会。
(二)进行说话训练,使学生能够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三、教学难点
说几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及词语。
1.让学生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复习一下本课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准备听写。
2.听写。
非常 西瓜 小兔 真可爱 一片
(二)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边看图,用一句又简练又完整的话说一说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说一说。
(1)小猴子下山来,走到玉米地里,看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走。
(2)小猴子看到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摘桃子。
(3)小猴子看到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4)小猴子又看见一只可爱的小兔儿,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儿。
(5)小兔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
3.再细读课文,能看着5幅插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1)自己先读课文,然后练习讲。
(2)指名看图讲故事。
4.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对于你有什么启发?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认识到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有始有终,否则将一事无成。
(三)进行词语训练:
1.读一读黑板上的词: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2.你能照样子再说一些类似的词吗?
3.填空。课后作业第二题。
(1)让学生知道词语搭配要适当。
比如:课文中哪个词是指哪种东西的?这种东西是长在哪儿的?
桃子,又大又红,是长在树上的。所以括号内填写桃子二字。
(2)让学生动笔填写,直接填在书上。
(四)按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1.让学生自己看拼音读一读说话练习的要求。
2.老师把要求分别列出来,让学生按顺序表达。
(1)你家住在什么地方?
(2)家里有几口人?都有谁?
(3)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
3.按句式练习说话:看着三个题目的提示,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说,把语句连接自然、通顺。
(1)先自己练习。
(2)指名说一说。及时帮学生组织语言,对有困难的,老师要帮着他说。
说话举例:
我家住在文化路13号,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共三口人。爸爸在煤气公司上班,妈妈在百货商店上班。
多让学生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应当怎样说话才是完整,才叫连贯。
【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一、体会湖面的变化
(一)朗读课文。简单说说在不同时间里,湖面有什么变化。
(二)体会湖面的静态。
1.第一自然段哪一句描写了湖面,找出来读一读。
2.这一句把什么比作镜子,它怎么会像一面镜子?
生: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当时没有什么风。
师:能联系天气,体会湖面的平静,好。平的东西很多,比如墙壁、桌面。要像镜子,还得怎样?
生:还要很亮。夕阳照在小湖上,湖面很亮。
师:夕阳照着平静的小湖,湖面水平如镜,多美呀,朗读体会。
(三)体会湖面的动态。
1.从第二自然段找到写湖面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2.有了这变化,湖面还美吗?
生:(有的说)美;(有的说)不美。
师:美不美,要从词句来体会。看下面的填空;荡起的( )( )的波纹
课文用哪两个词语形容波纹,形容了什么?
生:“一圈圈”、“粼粼”。
生:“一圈圈”形容波纹很多,是一圈套着一圈,很多很多圈。
生:“粼粼”形容波纹很明净。
师:(用双手比划波纹由小到大,从里向外一圈圈荡开的样子)想象,这样荡起的波纹像什么?
生:像开花似的。
师:像开了什么样的花呢?对着上面的填空,把下面的空填上:像盛开的( )( )的大花。
生:“一朵朵”
生:“美丽”
师:把上下两句填空连起来,体会湖面出现了波纹美不美。
生:荡起的一圈圈粼粼的波纹,像盛开的一朵朵美丽的大花。
师:多美呀!再看浪花,也通过填空来体会:无数的跳跃的浪花,像( )的( )花。
先体会浪花的特点,再想象这样的浪花像什么。
生:浪花很亮,闪闪发光。
师:为什么是晶莹闪光的?
生:因为夕阳的柔光给照的。
师:这明亮晶莹的浪花像什么花?
生:宝石花。
生:水晶花。
师:好,把这个句子的空都填上,体会浪花美不美?
生:无数的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像数不清的宝石花。
师:好,“数不清”与“无数”相对,“宝石花”是对“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的浪花的生动比喻。现在再考虑,变得不平静的湖面美不美呢?
生:(异口同声)美!
(四)从湖面的变化,认识小湖的美。
平静的湖面美,不平静的湖面也美。如果湖面无变化,总一个样子,你觉得怎样,为什么?
生:就不好看了,让人看烦了。
生:就没有意思了,因为太单调了。
师:怎么单调呢?
生:总是一个样儿,没变化就单调了,不好看了。
师:说得好。缺乏变化就单调,就不吸引人。课文里的小湖,湖面有静有动,富有变化,使小湖显得很美。
二、体会鸬鹚的可爱
(一)湖面的变化与什么有关,简单说说怎么有关。
(二)观察图画,联系课文,了解鸬鹚的外形特点。
(三)体会鸬鹚捉鱼时的表现。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鸬鹚捉鱼的经过,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鸬鹚捉鱼时表现得怎么样?
生:它很听话,渔人拿竹篙那么一弄它就下去了。
师:渔人怎么一弄,鸬鹚就立即跳入水里了。这里有一根教杆,拿来当作竹篙;这里是讲台桌,把一侧当作船舷。谁愿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生:(表演动作,用教杆在讲台边轻轻擦过。)
师:真正的渔人这一下不仅轻,还怎样?
生:快。
生:熟练。
师:这轻快熟练的一弄,课文叫作一?
生:“一抹”。
师:从鸬鹚对这一抹的反应,不仅看出它听话,还可以看出它对捉鱼怎么样?
生:它特别积极,它都等不及了。它站在船舷上像士兵,在等待命令。渔人一抹,命令来了,它马上就跳到水里。
师:把鸬鹚来捉鱼时的表现和入水的情况联系起来,咱们体会到鸬鹚捉鱼是很积极的。再从它们出水的情况看。把写鸬鹚出水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从它拍翅膀的样子,能想象它要对渔人说什么吗?
生:“主人,我捉到鱼了,给你!”
生:“我捉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鱼!快拿去吧!”
师:你怎么知道它捉的鱼很肥大呢?
生:它的喉囊鼓鼓的。
师:鸬鹚这样主动地帮渔人捉鱼,真称得上是渔人的--
生:好帮手。
生:忠实的朋友。
3.认识鸬鹚的可爱。
师:把鸬鹚捉鱼这部分内容再读一读,说说鸬鹚可爱在哪里。
生:它是渔人捉鱼的好帮手。
生:它把捉的鱼都给了渔人,它很忠诚。
师:这是从鸬鹚对渔人这方面说;再从鸬鹚引起的湖面的变化体会。
生:它一捉鱼,打破了小湖的平静,使小湖有了变化,更美了。
师:好,鸬鹚的活动引起了湖面的变化,给小湖增添了美丽,这是它可爱的又一方面。
三、体会渔人付出的劳动和感情
鸬鹚虽然有潜水捉鱼的本领,但是能这样可爱,又离不开谁呢?
(一)观察图画,联系第一自然段体会,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生: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一样,要是没训练好,早乱扑腾了。
师:好,注意透过鸬鹚的表现体会。再从渔人来体会。
生:渔人没有急着捉鱼。他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师:仔细观察图画,体会渔人怎么悠然。
生:他盘腿坐在船尾,挺舒服的。
生:他歪着头,看着平静的湖面,像镜子,还有稻田,一望无垠,他心里很高兴。
生:他美滋滋地抽着烟。
师:“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能这样悠然。
生:“悠然”是自由自在。
生:“悠然”是悠闲自在。
生:鸬鹚给训练好了,很听话,渔人才能这样悠然。
生:他想先别忙,先吸吸烟,待会儿鸬鹚一定能帮我捉好多好多大鱼。
师:这信心来自平时训练鸬鹚下的功夫。平时付出了辛勤劳动,这时候才能悠然。
(二)从渔人使用鸬鹚捉鱼的行动,双方的配合效果看,渔人为训练鸬鹚是下了功夫的。
(三)从渔人喂鸬鹚的时间、动作,想象他会对鸬鹚说什么,体会渔人对鸬鹚是关心、爱护的,是付出了感情的。
四、总结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小山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小山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复习与本课生字有关的部首和字:讠、口、犭、鸟、又、青、乞、身、寸、苗、句。
二、新课(以字词教学为主)
(一)出示图片《小山羊》,提问后贴在黑板上。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小山羊》(板书课题)。自己先学一学,想想这一课说的小山羊什么事。谁知道自学的要求是什么。
生:自觉的要求是:
1倍磷甲忠簦2狈治鲎中危3毕胂氪室澹4倍炼量挝摹
(三)开始自学:(5?分钟)老师默默听取和指导学生讨论和摆弄与生字有关的卡片。
(四)字词教学。
师:这一课写的什么事?
生:这一课写的是小山羊请客的事。
师:我们很快把生字学一学,再看小山羊是怎样请客的。谁来说说你都学会了哪些生字?
生:我学会了jī(鸡),小鸡的“鸡”。鸡有两只翅膀像小鸟,所以是“鸟字旁”;左边加“又一次”的“又”,把“捺”变成“点”,就是公鸡、母鸡的“鸡”。
生:我是用换一部分的方法来记的:小鸭子的“鸭”把左边的“甲、乙”的“甲”换成“又说一遍”的“又”,把“捺”变成“点”,就是鸡蛋、烤鸡的“鸡”。
师:(边听边板书“鸡”,“捺点”用红粉笔标出。)谁还学会了什么字?
生:我学会了吃饭的“吃”,吃字是“乞丐”的“乞”加上“口字旁”。
师:(板书“吃”)。“吃”的`右边为什么是乞丐的“乞”呢?
生:乞丐没有钱跟别人要饭吃,所以右边是乞丐的“乞”。
师:对。我们接着往下学吧!
生:我学会了māo(猫)和gǒu(狗)两个字,因为猫和狗都是动物,表示动物的字差不多是“反犬旁”,所以猫字是麦苗的“苗”加上“反犬旁”,“狗”字是一句话的“句”加上“反犬旁”。
师:举起“猫”和“狗”字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生:我知道因为猫是喵、喵地叫(学猫叫声)所以右边是“秧苗”的“苗”。
师:大家觉得这课书的生字哪个是最难写的?
生:我觉得谢谢的“谢”最难,要是用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分析字形就不难了。
师:好,请你分析一下,看看是不是就不觉得难了。(举起“谢”字卡片)
生:“谢”字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左边是“言字旁”(这时老师把折叠的“谢”字卡片翻出言字旁),中间是“身体”的“身”(这时老师打开卡片的中间部分,露出身字),右边是“尺寸”的“寸”。(老师打开右边的折叠部分,出现“谢”字),组成感谢的“谢”。
生:我还有个好办法来记谢谢的“谢”,言字旁加上“射箭”的“射”就是“谢谢你”的“谢”字。
师:你说得也对,但是得认识并且会写射箭的“射”,“谢”字才不会写错。
生:我有个办法比努潘档暮眉恰R蛭要说谢谢,就得发言说话,所以左边是言字旁,说谢谢时要点点头表示感谢,一点头身子就得动,所以中间是身体的“身”字,点头的时候,头动得不大,也就有一寸,所以右边是一寸的“寸”。(大家笑了)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你这个方法更好记,请大家一齐写一遍。(全班同学书空。)
生:还有一个难记的字是骨头的“骨”,老师,“骨”字可以说是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吗?
师:你先说说看。
生:(接着说)上边是“竖、横折、横折”中间是“秃宝盖”,下边是月字底,“月”字把“撇”变成“竖”。
师:我认为可以这样记(边说边板书“骨”第二个“横折”用红笔突出。)
生:我给老师提个意见,“骨”字不应该说成是“月”字底,我查字典,“月”字部里没有这个字,妈妈说它是自己成一个部首的。
师:好!你说得很好,不但学前做了准备,还敢于在课堂上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在单独分析“骨”字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月字底,我们以后再研究好吗?这课的最后一个字谁来分析一下?
生:最后一个字是qǐng(请),请客的“请”,“请”字是青草的“青”加上“言字旁”。
生:请喝酒的“请”,我是用换一部分的方法来分析的。“清洁”的“清”把“三点水旁”换成“言字旁”。
生:“请坐”的“请”是形声字,要请人家坐下,就要说话,所以言字旁给请字标义,青年的青和请字的读音差不多,所以青字给它标声。
师:你能用形声字的方法来分析“请”字,很好,奖励你一朵红花!(大家鼓掌),谁会用“请”来组成词语,说句子?
生:请坐、请进、请问。
生:“请”字是礼貌用语,是“请走好”,“请进去”的“请”。
生:小红说:“老奶奶,请您坐在我这儿吧!”
生:我请爸爸吃苹果。
师:你们都说得好,也说得好,每人得一朵小红花。(大家鼓掌)
巩固复习(略)
篇9:《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后议论:
师:大家看一看,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生:共有8句话。
师:再想一想,每句话主要讲什么意思?
生:第一句讲作者这次看到了草原,第二句讲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第三句讲天底下一碧千里,第四句讲小丘平地都是绿的,第五句讲羊群像草原上的大白花,第六句讲小丘像中国画,第七句讲作者的感受,第八句讲骏马和大牛的感受。
师:这个同学讲得很好。(一学生举手) 努努牛你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觉得他别的都讲得很对,就是第八句我觉得不太适合。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有感受。
师: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怎么说好呢?
生:应该说是在那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的表现。
生:我看说骏马和大牛的表现也不确切,骏马和大牛怎么会像人一样表现呢?应该说是作者对在那种境界里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的联想。
师:这样说很好,很确切。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就是刚才同学们讲的。(板书:草原→天空→天底下→小丘、平地→羊群→小丘→人→骏马和大牛)
现在,我们再来一句一句地仔细研究一下。你们先说一说,课文中的草原,是指哪儿的草原?
生:是指陈巴尔虎旗的草原。
生:我查过1974年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集,陈巴尔虎旗在黑龙江省,并不在内蒙古自治区。
师:你很用心。不过后来又划归内蒙古了。作者以前到过内蒙古没有?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第一句的“这次”可以看出,作者以前也去过内蒙古,但他并没有看到过草原,所以他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作者看到的草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谁站起来读一读课文的有关语句?
(生读:“那里的天……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好。你们看,作者是从哪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
生: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是从这两个大方面来写草原的。
师:好。作者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因为那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天空格外明朗。(板书:清鲜、明朗)
师:你说得很好。课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想一想,这儿的两个“那么”各指什么?
生:是说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
师:到底空气像什么那样清鲜,天空像什么那样明朗呢?
生:什么最清鲜,空气就像它那样清鲜;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样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鲜”,“什么最明朗”的。
师:你们理解得不错。作者看到这么可爱的天,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他很愉快,总想高声唱上一曲。
师:你们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生:当然有。“五一”节那天,我跟爸爸去登云门山,在山顶上看着远处蜿蜒在绿色大地上的河,看着那漫山遍野的梨花、苹果花,看着青州城那一幢幢鳞次栉比的楼房,觉得胸膛格外宽广了,精神也格外高昂了,情不自禁地仰起头向着远方大声唱起来。
生: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一连几天阴雨,闷在家里,使人心里格外烦躁,有时我气得用拳头捶桌子。老师,这是不是就叫触景生情呢?
师:你说得很对。人的心情也受环境影响的。现在,我们再看天底下的草原,又是什么特点?
生: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它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都是绿的。
师:“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板书:一碧千里)
生:就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都是绿色的。
师:“一碧”呢?
生:就是一片碧绿。碧,就是青绿色。
生:就是一派碧绿。
师:“一派碧绿”比“一片碧绿”确切些。“片”这个量词所指的范围不如“派”大。草原是很广阔的,极目远望,一派青绿色。但作者又说“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很广阔,无边无际的意思。
生:我看到一本书上有“夜茫茫”这个词语。这里的“茫茫”,我看与“夜茫茫”就有相同的意思,除了无边无际,我体会还有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
师:说得很好。草原为什么“不茫茫”呢?
生:上一句讲过,因为天空非常晴朗。
师:对。人们一提到草原,除了绿草之外,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还会想到羊群、马群、帐篷、牧人,还有天上的苍鹰、白云……
师:是的。在这里,作者把羊群比作什么?无边的绿毯又比喻什么?
生:作者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而无边的绿毯比喻无边的草原。(板书:绿毯、大白花)
师:作者除了写羊群,又特别写了草原上的小丘。作者把线条柔美的小丘又比作什么?
生:比作了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板书:中国画)
师:(出示一幅中国画)同学们,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张中国画。你们看画面上的山,有没有用墨线勾边画框、描出轮廓?它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
生: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叫人看了很舒服,没有“捆绑感”。
生:中国画叫人看了,就会想到春天田野里流动着的透明水气,很自然,很流畅,很轻便,……不是轻便,是很轻……
师:是很轻盈,对吗?
生:对啦,是很轻盈。
师:你们讲得很好。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幅中国画是用什么颜料画成的。
生:用水墨,用很淡的颜色画成的。
师:知道“渲染”是什么意思了吧!就是用水墨和淡的色彩画画,这样可以加强绘画的艺术效果。草原上那些线条柔美的小丘,就像只有绿色来画成的中国国画,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翠色欲流”的“欲”,在这里就是“将要”的意思。这些小丘渐渐地伸向远方。一直跟天边连接起来。作者用了“轻轻地流入云际”来描绘。同学们想一想,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板书:流入)
生:小丘虽然不会流动,但它起起伏伏,像缓缓的波浪,远远望去,会给人流动的感觉。
生:我看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小丘“翠色欲流”,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溪流一样,所以用了“流”字。
师:讲得很好。小丘本来是不动的,是静止的,用了一个“流”字,那会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静止的.小丘就变成活动的小丘了,好像有了生命了。
生:整个草原有动有静,更有生气了,有活力了。
师:很好。上边这六句话写了草原的特色,给我们的印象很鲜明,使我们这些没到过草原的人,读过之后也犹如身临其境了。现在,我来引读一下:这次,“我”看到了什么?那里的天怎样?“我”有怎样的感受?在天底下又怎样?草原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又怎样?羊群的情况呢?线条柔美的小丘呢?
(学生随着提示引导,依次读课文有关语句)
师: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述,大家在本子上画一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指名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大家看这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得怎样?
生:羊群、小丘都画上了,但小丘画得不好。他把小丘画成连绵起伏的大山了,叫人看了,失去了书上那种“轻轻流入云际”的味道。
生:书上说天空是那么明朗,他却画上了几朵白云。当然,晴朗的天空也会有白云,既然书上说是“那么明朗”,就应该是没有一丝云。什么东西也不画,才能使人感到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师:讲得很有道理。同桌互换过来,评点评点,提提意见,看看画面是不是符合课文原意。(互换看完)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听我再慢慢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你们可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象。(老师读,学生听)
师:你们再琢磨一下,用怎样的语调就能读出草原的美丽。自己试着读几遍。(学生朗读)
师: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读第七句)“惊叹”是什么意思?(板书:惊叹)
生:就是吃惊感叹。当时作者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一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真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美丽的地方!”
师:为什么说又叫人感到舒服呢?(板书:舒服)
生:我想,一方面这地方美丽,使人忘掉了疲劳和愁苦;另一方面,这儿天高地阔,一切又都那么自然、舒展、宁静,所以叫人从心理上感到舒服。
师:好。“久立四望”和“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又说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久立四望”说明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所陶醉,看不够;“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说明作者非常赞美草原的美丽。
师:说得很好。再讲一讲“奇丽”这个词的意思。
生:“奇丽”就是非常美丽。
生:我看应讲成奇妙美丽。因为在作者看来,草原这地方有些希奇巧妙,所以他自然就会产生写一首奇妙美丽的小诗来赞美它的念头。
师:你们钻研得很好。我觉得,你们这两种讲法都可取。再想一想,在这句话中“惊叹”和“舒服”、“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用什么关联词语连接?(板书: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
生:“惊叹”和“舒服”也好,“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也好,它们好像不分大小,好像是兄弟姐妹。
师:再从它们在句中的作用说一说。
生:我看它们在句中起的作用相同,只是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感受。
师:说得很好。它们之间谁也不修饰限制谁,谁也不受谁限制修饰,这种关系就叫并列关系。也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兄弟姐妹关系。“既……又”就是它们之间的关联词语。
师:大家再一起读读最后一句。(学生读)在这种境界里,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静立不动,这不是真实的?
生:这是真实的。是骏马和大牛会有的样子。
师:它们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也真实吧?(板书:回味、乐趣)
生:这不是真实的。因为骏马和大牛不会像人一样回味什么无限的乐趣。
师: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作者是说“好像”,并不是说“就是”在回味着乐趣。
师:那“好像”说明了什么呢?
生:“好像”说明是作者想象的。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觉得骏马和大牛也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对啦。这一句看来是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感受的。想一想,你有过这种感受没有?
生:上学期,我第一次获得“三好学生”奖章时,简直高兴极了。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什么也快乐。听见小鸟叫,觉得它在为我唱赞歌,看见树枝摇动,觉得它在为我鼓掌。整整一天,我觉得周围的一切东西都在朝我笑。
师:看来,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还有很多同学有这种感受,课后可以相互讲一讲。现在我再来引读一下:这种境界,使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在这种境界中,作者对静立不动的骏马和大牛是怎么联想的?(学生随着提示,依次读七、八句)
师:请你们再闭上眼睛,听我朗读有关作者感受这两句,自己边听边想象。(老师读,学生听)
师:(默读全段)大家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生:这一段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写草原景色的特点。第二层写作者在这种境界中的感受。
师:讲得很好。请大家看着板书,先简要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然后再按顺序详细地说一说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由述说)
(述说之后,让学生熟读几遍,接着自己试背,最后指名背诵)
篇10:《手》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手》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节,知道了陈秉正是个教练组长,特等模范、他年老体壮,技术第一、教活严格。这课我们学习第二段。这段中的第5、6、7、11自然段写了队秉正的手有三个特点。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大家认真听,看看这自然段通过写什么事例要说明陈秉正的手有什么特点?
(一学生读后讨论)
生:这节通过王新春怕和陈秉正握手的事说明陈秉正的手像钳子那么硬。
生:不,这个例子不是说明手硬,而是说明陈秉正的手有力。
生:我同意×××的意见,如果陈秉正的手光是硬没有劲,就不会夹得王新春的手那么疼了,应该说陈秉正的手很有力。
师:×××和×××理解得较透彻。这个例子的确说明陈秉正的手有力。(板书:有力)
这个例子中有一个句子特别能说明陈秉正的手有力,请划出来。
(学生划第5自然段末句随即汇报朗读)
师:大家想这下面一自然段通过一个什么例子说明陈秉正的手有什么特点。
(指各读后,学生讨论汇报)
生:这自然段,通过陈秉正和那个中学生抓柴的事例说明陈秉正的手很硬。
师:对,这个例子是用什么手法写出陈秉正的手坚便呢?(板书:坚硬)
生:是用对比法。
生:我同意××的意见,是用那个中学生的手与陈秉正的手同样往土里抓柴,陈秉正先后抓了四大把柴,手都安然无恙,而那个中学生的手一抓就被刺破了中指,作者通过这个鲜明对比,显示陈秉正的手非常坚硬。
生:我还补充一点,这自然段里,王新春最后的话,用对比的手法说出陈秉正的手跟铁耙一样坚硬。
师:的确如此。陈秉正的手那么坚硬有力,究竟他的手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
(学生自由轻声读后汇报)
生:陈秉正的手很难看。
生:不,如果说陈秉正的手难看,就和那个中学生一样鄙视陈秉正了。
师:那么“鄙视”是什么意思?
生:鄙视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生:我不是鄙视陈秉正,课文里写那两只手确实跟一般人的手不同。
师:这是事实。陈秉正的手的确与众不同(板书与众不同)究竟他的手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老师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了解陈秉正的手掌--四方 指头--粗短,外面--茧皮 整个----
师:这手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生:这手是按手掌、手指到整个手的顺序写。
师:对。是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的.。那么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的?
生: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写手的样子。
生:我补充一点,除了比喻,还有一般的叙述,例如“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个指头都伸不直。”
师:你讲得很好。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使人对陈秉正的手有深刻的印象。陈秉正的手的样子确实与众不同。
生:我同意×××的意见。此外,还使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是有意识证明,由于他的手长成这样坚硬有力,才会使王新春怕和他握手,才会使他能往地里抓柴不被刺破。
师:××能联系上下文读书,体会得很深刻。那中学生对陈秉正这双手为什么“不欣赏”,“有点鄙视”呢?
生:因为这双手太粗糙,不好看,所以这个中学生不欣赏。
生:××只是从表面看没有从实质看。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与××有同感,即那中学生只注意外表美,不注意心灵美。
师:这是一双手,何来心灵美呢?
生:下一自然段讲了他们家乡面貌的改变都是靠这双手,那么,这双手虽然不好看,但是很实用。
生:是呀,那中学生没有想到,这双表面不好看的手,能做多少对大家有益的事,所以他不欣赏还有点儿鄙视。
师:那中学生不欣赏陈秉正手的样子,由于他不理解这双手,因而对这双手有点儿鄙视。可是陈秉正对自己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得是“足以自豪”的,这是什么原因?请大家默读第11自然段,并划出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重点句。
(学生默读划句汇报)
生:我划了“他那双手不但坚硬而且灵活。”因为这递进句说明了陈秉正的手的两个特点。
师:从这递进的句式看,作者的意图是想在这自然段里写手的哪个特点?
生:作者要写手坚硬和灵巧。
生:我不同意××的意见,从句子看,重点在后面灵巧,前面已经举了两个例子说明手坚硬,作者写这个句子目的是要在后面写手怎样灵巧。
生:我还补充一点,这句不但是递进关系的句子,而且也是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是说,下面要写手灵巧这个特点。
师:讲得有道理。那么,作者用了哪些事例写出陈秉正的手的灵巧能干?(板书:灵巧能干)
生:作者用了编生产用具和编儿童玩具这两个例子说明他的手灵巧这特点。
(板书:用具玩具)
师:这一自然段是分五层写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这段划分层次。
生:第一句是第一层,它讲了陈秉正对自己的手的态度。第二句是第二层,它是过渡句;第三句概括写他爱编织,第四句是第四层,写编生产工具,破荆条不用牛角塞子;第五句--第七句是第五层,是写做细活,编“叫哥哥”笼子。
师:你们同意吗?(学生齐答,表示同意)
(学生自由朗读第11自然段后指名分层朗读)
师:陈秉正的手坚硬有力,与众不同,灵巧能干,究竟他的手是怎样磨练成的?请一位同学读第8自然段。(指名朗读)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劳动中练出来的。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开荒垒堰中练出来的。
生:陈秉正的手是在改造家乡的艰苦劳动中练出来的。
师:所以王新春最后怎样说?
(学生齐读这节最后一句)
师:这是什么句?它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反问句。
生:这是反问句,它的意思是:没有陈秉正的那两只手,这里还是一片荒坡。
师:能把这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吗?
生: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是一片荒坡。
师:对,反问句有强调作用,它强调了没有艰苦的劳动,这里仍然是荒坡,决不会有如今的良田。(学生再读反问句体会感情)
师:那个学生听了虽然有点儿后悔,可是还自我解嘲地说:“怨不得我们学习得慢,原来是没有那样的两只手!”他的话对吗?
生:不对,他想长成陈秉正那样的两只手。
生:××讲得不对,那中学生原谅自己学得慢,把学得慢的原因都归在自己的手没有陈秉正的手那么硬。
生:其实那中学生的话错在他根本忘记王新春的话,陈秉正的手是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练出来的。他不知道自己学得慢是没有艰苦的奋头精神。
师:讲得对,从那中学生的话中,可见他只看事物的表面,没有看事物的本质,看不到自己学得慢的根本原因是缺乏长期的劳动磨练,缺乏艰苦奋斗、勤学苦练的精神。
师:“自我解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中学生要“自我解嘲”?
生:自我解嘲的意思是:自己感到难免要受嘲笑,因此就勉强地辩解。
生:那中学生之所以要自我解嘲,是因为他听了王新春的话后有点后悔,不应该鄙视陈秉正的手。但是又下不了台,就为自己的鄙视辩解。
生:那中学生要自我解嘲的原因,还有他至今还不知道,自己学得慢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师:所以陈秉正一本正经地教训他,怎样教训?(指名读第10自然段陈秉正的话。)
师:同学们默读陈秉正一本正经地教训那中学生的这番话,看它一共有几句?每句是什么意思?(学生默读后汇报)
师:“学成我这手”是什么意思?
生:学成我这手是指学习他的手坚硬有力,灵巧能干。
生:学成我这手是指学陈秉正技术第一,学他艰苦奋斗精神。
师:答得好。“长成我这手”又是什么意思?
生:“长成我这手”是指和陈秉正的手一模一样。
师:这段话的第二句讲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话的第二句讲了陈秉正的手是怎样练成的。
师:陈秉正说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的原因是什么?齐读这段话的第三句。
(学生齐读)
师:谁能把陈秉正这段话的含义讲讲?
生:不要学手的外表,要学手的精神。
生:要学习陈秉正艰苦奋斗的精神。
生:陈秉正不是单叫向他学习,是要学习上一辈人的勤学苦练。
师:这一番话告诉我们,陈秉正那双坚硬有力,灵巧能干的手是在长期艰苦劳动中磨练出来的。以后无论劳动条件改善得怎样,都是要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建设祖国的本领。
师:陈秉正说这番话时的语气怎样?
生:陈秉正说这番话时是一本正经的。
师:为什么要“一本正经”?
生:因为这是文章中心。
生:不对,因为陈秉正认为这个中学生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严肃地教育他。
生:这是陈秉正关心那中学生的成长,怕他走弯路,所以语重心长地教育他。
师: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读出一本正经的语气。(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分角式读三人的话。注意读出感情来。)
师: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略)
师:××你现在明白了课前你提出的问题:文章第一段写陈秉正教人做活要求严格和他的手有什么关系了吗?
生:明白了。陈秉正能干的手是靠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出来的。
生:除了这些,还体现了他自己勤学苦练技术第一,还教活严格,真不愧为劳动模范。
生: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学习他的手,其实是要学习有这双手的人。
师:对,××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文章开始先写人,是先在读者心目中树立陈秉正这个特等劳动模范的高大形象,陈秉正人好,值得学习,那么他长成那样一双与众不同的灵巧能干的手就令人信服了。
师:你们都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这篇文章节选自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同学们可以设法借到这本书来看。
篇11:《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审题,提示学习思路。
1卑迨榭翁狻L饽坑惺裁刺氐?
2碧崾狙Хā?翁馕我们提示了怎样的学习思路?以人物为题,要注意人在事物中的活动、表现,感知其优秀品质,并做出恰当的评价。(知学法,即可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范读。(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情感。)
1笨挝闹饕写的什么?对詹天佑做了怎样的评价?
2闭蔡煊右簧建了很多桥,修了不少铁路,为什么课文单要记叙他修筑京张铁路这件事?(简略讲读第一段,引起学生的注意,体会事件的特殊意义,激发学生对詹天佑的崇敬和民族自豪感。)
生:京张铁路有特殊意义,这是我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生:我觉得写京张铁路,一是我们自己建的第一条铁路;二是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三是京张铁路沿线地势险峻,连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铁路修成了,不仅可以突出他的精神品质,也反映了中国人有志气。
师:也就是说这条铁路记载着詹天佑的伟大功绩,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所以选择了这件事来写。
三、学习第二段。(搞清历史背景,掀起学生爱憎的情感波澜。)
1碧富暗既耄激发情感。
师:这一段记叙了修筑京张铁路前的一些有关的情况,我想你们在读这一段时,心潮一定很不平静,会掀起一股股波澜。这是为什么呢?在你们默读自学时一定要细心体会自己感情的变化和文中所述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好,开始自学。
2碧致郏耗愕母星橛心男┍浠,为什么?
师:读后你心中最强烈的感情是哪些?
生:学了这段我心中有三种感受:一是愤慨;二是激动;三是担心。
师:你为什么愤慨呢?
生: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帝国主义就出来阻挠,修铁路明明是我们国家的事情,他们阻挠就是对我国主权的干涉。
师:“阻挠”是什么意思?帝国主义怎样阻挠我们修京张铁路?
生: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这就是在阻挠我们,这分明是在要挟,欺我科学技术落后,看我们中国没有技术人才,十分令人气愤。
师:“要挟”是什么意思?帝国主义者为什么敢要挟我们?
生:“要挟”是利用自己的势力和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要求。帝国主义者敢这样要挟清政府,是因为清朝腐败,中国科技落后。
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呢,说明什么?
生:京张铁路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控制了这条铁路就等于控制了华北、西北半个中国的经济命脉,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我十分气愤。
生:帝国主义的蛮横使人愤慨,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也让我十分气愤。
师:什么事使你激动呢?这事在当时引起什么样的反响,说明什么?
生: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我很激动,因为这一决定维护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生:当时中国科学技术落后,我为能有詹天佑出任总工程师而感到庆幸。
生:这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这说明在人们的心里震动很大,反映了民心民意,大长了民族的志气。
师:为什么担心呢?
生:帝国主义说这是个笑话,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种嘲笑一方面令人气愤,同时也让我为詹天佑捏一把汗,能顶得住帝国主义者的嘲笑吗?
生: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不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嘲笑,还有复杂的地理环境。“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在那里修筑铁路连外国的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说明在那里修铁路确实很困难,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也是让人担心的原因。
师:那儿的地势到底有多险峻,有多复杂,为什么在帝国主义者眼里认为中国人在那儿修铁路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使我们也为詹天佑担心呢?
3狈怕枷窠谘 !舶盐淖钟胧档鼗肪辰岷掀鹄矗把学生带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具体感知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同时也为学习第三段打下基础。〕
4庇懈星槔识恋诙段。
师:你们的体会是确切的,你们的感情是真实的,在读时请你们把自己的真实感情表达出来。(再次引起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5毙〗崽富啊
师: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修筑京张铁路的历史背景和詹天佑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在学习中同学们为帝国主义者的粗暴蛮横的干涉而感到愤慨;为詹天佑在危难之时勇挑重担,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而激动;为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嘲笑和修筑京张铁路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而担心。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灼热的爱国之情。面对重重困难,詹天佑是怎样做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延伸学生的情绪活动,为下段的学习做好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
篇12:《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詹天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出示程序,揭示课题。
挂出写有“学路指导”的小黑板,要求同学们按此步骤进行学习。
〔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地开始新的一课的学习。〕
一、审清题目,理解题意
师:请同学们边看老师写课题,边思考如何进行学路的第一步。
生:课题是以人物的名字命题的。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生于1872年死于19,江西婺源人。
生:他1872年被清政府派遣出国留学,1881年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京张铁路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生:文章的体裁是写人。据写人文章的特点,学习本课应弄清三个问题:①这课写詹天佑的什么事?②作者要赞扬什么?③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结合单元重点,还应弄清记叙中的说明。
〔学生按教师平时所授的方法完成学路第一步。进行思维定向。〕
二、自读课文,捕捉中心
1闭饪沃饕写什么?
2弊髡咭赞扬什么?表达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学路第二步。〕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教师提示的小标题分段,(简介;任命;修路;竣工。)说出分段依据,段落划分,段落大意。
四、细读课文,品词品句
教师引导学生深究,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又是怎样层层表现中心的。
1敝该读第二段,思考讨论两个问题:①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表现帝国主义态度的词有哪些?词意是什么,你从这些词知道了什么?②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后,帝国主义的态度又怎样?从哪个词反映出来,从这个词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关键词语推敲法”学习第一段。〕
2弊髡呦蛭颐墙樯艿笔鄙缁峄肪车哪康氖鞘裁?(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为什么?
3钡诙段作者没有直接叙事,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明)
〔初步体会单元训练重点,了解“说明”这一写法。〕
4鄙ㄊ拥谌段,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主要做了哪几样工作?
5崩斫狻翱辈狻薄“隧道”的意思K得骼斫獯室獾姆椒ā
师:默读“勘测线路”自然段,用“段的思路法”、“设问法”自学,同位可讨论,然后汇报。
生:我用“段的思路法”学习这一自然段,这段写詹天佑勘测线路的情况。作者分四层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第三层写……,第四层写……。作者写这段是为了说明詹天佑工作认真负责,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段的结构为并列式。
生:我用“设问法”学习这一自然段,请同位同学回答问题。我提的问题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这一组排比句说明了什么?(同位同学回答)
生:我也用“设问法”学这段,我自问自答。问题是:“‘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
生:我也用“设问法”学,我补充个问题,请×××回答。詹天佑在勘测线路过程中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被点名者回答)……
〔运用“自学段落法”,不少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
师:谁能引读詹天佑说的、做的和想的。
生:(引读)
师:从詹天佑说的话,做的事以及他想到的各说明什么?
生:(答略)
师:作者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叙述,目的是什么?(进一步说明詹天佑杰出、爱国)
〔让生择“自学段落法”自学,运用其才智,自身体会理解,讨论,教师仅指点不到之处,充分发挥主导、主体作用。〕
对“开凿隧道”、“设计‘人’线路”两部分让学生自己读懂内容,然后用三个象征图检查效果,突破难点。知道这些方法是詹天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出来的。
更进一步突出了詹天佑超众的才能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作者在第三大段中采用了叙事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作者采用的是叙事法,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介绍采用的是说明法。叙事和说明的结合使詹天佑的形象更为主体化,更为高大。
第四段的学习,着重领会“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并理解前后呼应的意义。
〔“关键词语推敲法”、“自学段落法”、“图示法”、“导读法”多种教法综合使用,在第四步的学习中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浓。〕
五、圈点批注,总结交流
师:(指小黑板)现在进行学路第五步。
生:(按以往老师教的方法圈点批注,准备交流。)
师:请大家畅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
生:我知道了“阻挠”、“要挟”这两个词的意思。“阻挠”的意思是……
生:我知道了这课主要写什么,主要写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生:我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赞扬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要表达自己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生:我知道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从内容方面讲,作者分四段写,第一段写……,……,第四段写……。写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组织材料,二是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叙事、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生:我知道了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采用的方法和采用这些方法的好处。
生:我知道北上的火车是怎样沿着“人”线路爬上陡坡的。
生:我知道这课的中心思想。
〔聚零为整,统一思路,消化吸收,升华理解,多层反馈,检查效果。〕
师:(总结略)
篇13:《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
,什么叫推测?(板书:推测)
生: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师: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经知道”的事?哪些地方是不知道的?(生边想边读)
生: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已知的,而它的形成过程和条件却是未知的。
师:好,我们先来讨论未知的,请大家默看第三段。(出示《琥珀形状》投影片,引导学生边读边观察边思考)大家想一想,这块琥珀有什么特征?
生:它是由松脂球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
生: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
生:我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这段课文主要点明了琥珀的发现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师板书:价值)
〔全文三段,篇末点题。没按顺序讲读,而采用“篇末入手”的教法。这样“由果溯因”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师:我们已经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但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了弄清这个未知的知识,作者推测出了这样一个故事。请大家边听录音,边看幻灯,欣赏这个有趣的故事。(将课文第一段编录为配音解说词播出,同时出示《琥珀》形成的活动投影片,教师抽拉演示,苍蝇和蜘蛛的活动,松脂下滴,动态画面不断出现,沧桑变化,松脂球变成化石的整个过程)
师:听看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听着这个有趣的故事,看到这样动人的场面,我知道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
生:我懂得了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动物的来历。
〔教师的匠心不凡,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思维表达的教学要求。〕
师:大家发言很积极,但是,讲得不够具体。请你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1.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教师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师:(生默读后)大家首先考虑要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必须先弄清什么?(板书:过程)
生:必须弄清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对。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板书:条件)
生:发生在炎热的夏天。
师:为什么能断定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夏天?(板书:夏天)
生:因为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松树渗涌出的松脂才多。
生:只有渗出的松脂多,才有可能滴下来。
师:对。请大家再默读三、四、五节,说说每节写了什么内容?
生:先写一只苍蝇飞进树林,再写苍蝇停在一棵大树上,后来又写一只蜘蛛爬过来,想吃掉苍蝇。
师:这三节课文写的是在这一个古老的树林里,苍蝇和蜘蛛有趣的活动(板书:苍蝇和蜘蛛)。请同学们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要读出感情来。注意第三节要读得轻快,第四节要读出苍蝇悠闲自在的样子;第五节要读出小苍蝇将要被蜘蛛吃掉时的紧张气氛。
生:(轻读课文,略)
师:正当蜘蛛要吃掉苍蝇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6-9节(生默读)
生:晌午的太阳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正当蜘蛛扑向苍蝇的时候,一大滴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生:后来,松脂继续滴下来,又刚好滴在树干上,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积成一个松脂球。
师:(板书:刚好)“刚好”这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事情的发生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生:这件事是极少见的`,是刚好发生的一件巧事,是极个别的现象。
生:所以这个松脂球成了不同一般的东西。
师: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再看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想象、推理,把松脂球的形成复述一遍。(出示幻灯,慢速度抽、拉活动投影片,屏幕上再次出现苍蝇飞、苍蝇停、引出蜘蛛过来,蜘蛛正要扑过去,大滴大滴的松脂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重重包裹在里面。学生边观察,边推理,边复述,最后,大家评议。)
师:松脂球形成了,那么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师:谁知道这个松脂球原来在什么地方?后来呢?最终起了什么变化?
我们看下面三节课文(指名读)。
生:这个松脂球起初挂在一棵老松树上,后来被淹没在沙下面,最后变成了化石。
师:这个化石就是
生:(齐)琥珀。
师:大家再想一想,松脂球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生:几千年时间转眼过去,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
生:又是几千年过去,地壳发生了变化。
师:(板书:地壳变 陆沉 海漫 几千年 时间长)我们已经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认为这个故事说得怎样?
生:这个故事生动有趣。
生:我认为这个故事形象逼真。
师:好。我们就带着真情实感来读这一段(生齐读)。
师:后来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呢?默读第二段。
生:在海滩上被一个孩子挖了出来。
师:渔民说这是很少见的,这“很少见”与第一段哪些句子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与第一段“刚好……成千上万”是前后呼应,也说明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巧合。
生:正因为是一种巧合,所以这一琥珀很少见,因而更显出它珍贵。
师:对。大家一齐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生:说明了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在全文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师:从句子中的哪些词看出这一点呢?
生:从“推测”一词中看出这块琥珀的价值。
师:课文中写这块琥珀形成的故事是根据什么推测出来的?
生:是根据琥珀和特征推测出来的。
师:作者是怎样进行推测的呢?
生:从这块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这个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而且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古老的松林里。
生:从这两个小动物还是好好的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
生: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的情景。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分析得很正确,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是有科学根据,是合情合理的、令人信服的。
师:请大家再想一想: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弄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苍蝇和蜘蛛虽然是常见的小虫,但到底什么时候就有了这样的小虫呢?上万年前的苍蝇和蜘蛛是怎样生活的呢?这块琥珀不但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根据,也给我们小学生留下了一个待要完成的作业,我将来也要进一步去研究它。
篇14: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
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习,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平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5: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
2.正确流利读课文。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老师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给老师们打个招呼吧!四班的孩子们都非常懂礼貌,老师把大拇哥送给你们。
一、导入
大家看这个字读什么?老师把可爱的小猴子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大家一起叫叫他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金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
1. 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语文书94页,我们的'要求是快、静。请大家静静地听故事,(要求小手点着认真听,听清字音)。
2. 我想邀请坐姿端正的同学跟我读课文。(左手按书,右手点读。)(注意读准字音)(强调结,常,摘,追)
3.请大家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现在请大家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和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自己拼读一遍!
2.我请坐姿端正,张大嘴巴认真读的来当小老师领读。
3.10s钟时间把不认识的字再拼读几遍。
4.拼音宝宝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我们开火车试一试。(看来词语是难不倒你们了,加大难度)
5.生字宝宝的好朋友也藏起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互相拼读一遍吧!
6.红色的结字中藏着一个小秘密,谁发现了 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的孩子.
7. 在这么多字宝宝中,老师发现“掰”字可不好记了,我邀请小老师***来帮大家认识这个字。小老师帮通过字意帮我们来识字,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来识字呢!(出示扛玉米图片)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字就藏在图片里,谁能把他找出来?小猴子把玉米放在哪儿了?让我们学着小猴子扛起玉米吧
8.小猴子想吃又大又红的桃子,它用双手把桃子捧到了胸口。捧,我们把捧送回句子中在读一读吧!
9.你们看看这个大西瓜又大又圆,好沉啊,我们来抱抱它吧!原来我们还能通过动作来识字呢
10.你还有什么办法帮我们认识这些字?(我们能通过组词的方法认识满字,满意,满足)
11.小猴子要带我们去摘苹果,谁想去 小火车开起来,大家真厉害,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生字苹果。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12.下面我们来一段生字律动操。全体起立,请大家跟着视频动起来吧。
四、回文读
1. 大家扫除了生字障碍,相信课文读得就更美了,那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文中,自己再读一遍吧。
2.大家读得真认真,老师想听你们开火车展示美美的朗读,小火车开起来,其他同学思考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五、写字
块往
观察块:
1.什么结构? 哪边窄哪边宽,那边高哪边低。2. 关键笔?
(1)穿插笔画:长长的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到提土旁提的下面。
(2)横:横穿插到提的下面,左低右高压横中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往:1.什么结构? 哪边窄哪边宽。2. 关键笔?
(1) 穿插笔画:长长的横穿插到撇的下方。
(2)主:三横间的距离要相等,中间最短,下面最长。
3.金手指,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写
4.笔画歌
5.生描黑并在后面再写2个,师巡视。
篇16:《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 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 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 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 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 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
出示: 又 又 的(什么) (什么样)的(什么)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 非常 掰 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 扛)
(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5、同桌自由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量选学哪段。
(2)按照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习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迅速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讨论: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习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 ,它又 接着它 ,然后它 ,最后, 。)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 的小猴子,因为 )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
抽三人上台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五、积累空间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小猴小猴真高兴。
跑下山来找东西。
扔了玉米摘桃子,
扔了桃子摘西瓜,
扔了西瓜追兔子。
空手回家有原因,
要问原因是什么,
小猴小猴太贪心!
板书: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手回家
瓜地里 又大又圆 扔 摘
树林边 蹦蹦跳跳 扔 追
篇17:《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了解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动词并学会运用。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教法
提问法、借助图片、谈话法。
学法
图文对照、朗读法、表演法、积累运用。
教具
课文插图、制作ppt
媒体应用
智能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认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猴子、结满、掰开、扛起、扔掉、捧起、蹦跳、采摘、追跑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拼音仍是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读准字音,特别是正确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是学生朗读上的易错点。:
二、沿路线学习,悟故事道理。(用时:2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1)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2)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朗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播放课文视频(第一段),自由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
(媒体应用:课件出示: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播放视频(第一段),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又大又多”“掰”“扛”、)
(1)、随机学习: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2)、课文中还有一些像“掰、扛”这样一些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3)、学生根据偏旁对这几个字进行分类,课件出示不同动作的插图和课后习题第三题,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媒体应用:对应的符号通过动作设计在不同时段对应出现动作与对应的字,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作的含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
3、辅助贴图练说: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多媒体应用:“动作设计”随学生的回答按顺序进行显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同时练习了“量词”的使用。:
4、合作学习,逐层深入。
(1)播放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视频,学生观看。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小猴子最后带了什么回家?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学习讲故事。
6、说说“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两手空空回了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用时:10分钟)
1、口语训练。
小猴子,我想对你说……
2、谈谈自己的收获:提示:明白了什么道理?积累了哪些词语?
3、师小结: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我们千万不能像小猴子这样做事三心二意,应该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篇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近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
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习)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习,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习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习,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评析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习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平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3.小猴子下山教案
8.作文 小猴子下山
10.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