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

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

2022-09-03 08:41: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dyyr6626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

篇1: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法展示

1.宣布训练重点 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

2.整体感知 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习二。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 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 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读 shuai)。(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鲁迅《灯下漫笔》)

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点评

《语言的演咬》尽管属于节选,但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多,适宜长文短教。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确定该文的训练重点,力争在两课时内攻其“重点”,不及其余。

(设计B)

教法展示

1.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常听说,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教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见,“克隆”这个新词已不单指无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它的涵义在发生变化。对于这种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如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却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引文切入 要求学生齐读或背诵引文之后,阅读分析文字,并作标记、思考、归纳,总体上了解语言演变的概貌。

3.引导学生完成统习二所设计的结构提纲 可以逐段朗读,逐空填写,适当补充和解释古汉语中的类似的语言现象。

4.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情况。

5.比较阅读 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语言的演变》和《语言与文学》作一比较,列出发言提纲,谈谈两文的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希望一石三鸟:加深对两文的理解,培养鉴赏能力,训练口头表达。如果课业负担不重,可以让学生课外将“发言提纲”整理成文。

教案点评

《语言与文学》和《语言的演变》,共同的话题是“语言学”,且都是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语音、语(词)汇和语法——切入的。有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论证“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后者着重阐述“语言的演变”。基于此,教学时既要注意两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们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一读课文,弄清“大小分类”,完成练习二。朗读时要求全面仔细,逐字逐句。

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

2.二读课文,了解三种举例类型。重点朗读课文一、三部分,以默读为主。

小结: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

3.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为节省时间,可单以第二部分为例进行朗读,渐渐领悟。

小结: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

篇2:语言的演变 教案教学设计

语言的演变 教案教学设计

七、语 言 的 演 变

吕叔湘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 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   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复音词里的一个词素,有的只是成语的一个成分。如“形影不离”、“糖衣炮弹”、“破镜重圆”、“自以为是”、“信以为真”等,这是古今汉语的一大差别。

2、以“之”字为例子,结合课文说明“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汉语里使用极其频繁,其它用法暂且不说,单就表示从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词后边的。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有时附在形容词后边的,如“高爽之地”。可是“之”表示从属关系时,今天就不能说“李明之学问很好”,“美丽之校园,令人陶醉”等,因为这种说法半文半白,不规范,要把这两句话中的“之”改为“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语里,“之”仍旧保留着。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内、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条件之一、一技之长、光荣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如“修”: 古时可作“修建”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学习”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

“修订”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庭。”《答司马谏议书》

上述“修”的三种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且使用广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现代汉语表示“长”却不能单用“修 ”。

以上说的是字义的变化,其实有些是词义的变化,有些是复合词里词素的变化。

请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划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                     译文: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我与徐公孰美?        (2)、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3)、君美甚。             (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           (4)、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从外来。           (5)、客人从外边来。

(6)、与坐谈。             (6)、(邹忌)跟(他)一起坐下来交谈。

(7)、不若君之美。         (7)、不及你漂亮。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大致也有三种情况:

(1)、文言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的。

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但现代汉语句式有了改进的。

如: “贤者使(之)使贤王。”(《晏子使楚》)

兼语“之”文言可省去,现代汉语除了“他请吃饭”之外,一般不省兼语,这是现代汉语比文言明确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旧保留着,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给……”、“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为固定短语形式沿用在书面语言里。

第 二 课 时

第二部分: 语汇变化的几个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为什么古时一些常用的字,现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马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马在人们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马的名称便特别繁多。今天在人们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没有过去那么重要,除了养马主人对他的马起的特殊名称外,一般只照毛色区别。所以原来称谓马的一些字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了。我们学过的《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现”。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

如: 属于“金”部首新出现的字: 钍、钒、钙、钛、钡、铱、镭……

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 氘、氚、氖、氢、氧、氩、氮……

属于“石”部首新出现的字: 码、泵、硅、砝码……

又如: “四化”、“语言美”等,也是新出现的,但这些字不是单字,而是词组。

这些字都是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可以肯定,将来还会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实到现代汉语词汇里来。自然,出现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过其它形式造出新词来表达新的概念。

3、外来事物带来了外来语。

汉语中的外来词有意译、音译、部分音译法三种。

意译: 民主、科学、专政。

音译: 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柠檬、雪茄、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哔叽、尼龙、马达、引擎、雷达、休克、奎宁、吗啡、尼古丁、凡士林、逻辑、米、克、吨。

部分音译: 啤酒、卡片、法兰绒、道林纸、芭雷舞、摩托车、水泵。

4、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

比较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1)、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古: 逃跑  今: 步行

(2)、以头抢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古: 撞  今: 非法夺取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赤壁之战》 古: 不敬之词  今: 偷东西的人

(4)、欲亡赵而走燕  《廉蔺列传》  古: 逃  今: 灭亡、死亡

(5)、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 劝告  今: 讽刺

(6)、劝学  《劝学》  古: 勉励  今: 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  《冯谖客孟尝君》  古: 供应  今: 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

“中国”在这里指“中原”一带,即黄河流域,不包括长江以南,现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虽然字眼不变,但意义扩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中国”,现却指“世界”。

词义除了扩大外,还有缩小的。

如: “臭”古时指一切气味,现指跟“香气”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是词义缩小的缘故。

又如: “金”古时指金、银、铜、铁。今天成了黄金的专用词,不包括银、铜、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还保留着古义,如“五金公司”。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 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古: 整装  今: 完毕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古: 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 为国为民献身

许多词尽管字形一样,古今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义代替了旧的意义。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如: 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蔺列传》古: 获得罪过  今: “得罪你了”“得罪”约相当于“抱歉”,意思轻。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  古: 对立今: 极深的怨恨。(重)

(4)、从变换形式上看,古代的单音词很多成了复音词或多音词。(略,见前)

(5)、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同一概念时,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 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  古: 看重,看得起  今: 器皿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古: 广泛  今: 渊博。

这些都是语言演变的明显标志。

总之,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如: 过去讲“病愈”用“瘳”chōu ( 病数月乃愈《狱中杂记》) ;讲“儿童”用“垂髫”tiáo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些字既难读又难写,现在分别被“病愈”、“小孩”等词代替了。

补充作业

1、写出与下列文言词相当的现代汉语单音词。

走(  )  行(  )  往(  )  去(  )  返(  )  食(  )  履(  )  饮(  )

2、解释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并说明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第 三 课 时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1、语法的变化。

原句              译文

(1)、吾谁欺?        我欺骗了谁?

(2)、不我知         不了解我

在古代汉语里,疑问句里的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前面如例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放在动词前面如例 (2),这两例都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序。今天如果要表达上述意思,模仿过去的语序,把它分别说成“我谁欺骗了”“不我了解”,就不难了。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语序的变化。此外,现代汉语常用“把字式”,如: “把信写完”,“把收音机打开”“写完信”,“打开收音机”;“得字式”如: “打得好”,“写得快”,这些格式古代汉语是没有的。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许多语法现象古今基本相同,所以作者在这一节简略地谈了古今语法的一些不同现象,接着就指出: “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

2、语音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韵部、声调、形声字三个方面。

(1)、从“第一”到“差别就更大”是写韵部的变化。

《离离原上草》为什么今天读起来不顺口?

①荣róng②生shēng③城chéng④情qíng,这四个字按现代汉语语法,只有②③两字韵母相同,①④则分别属于其它韵部,读起来就觉得不顺口。这是按照现代汉语语音读的,如果用古代汉语语音去读它,就会押韵。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 这是由于古人的发音器官不及今人发达,除了有些不必要的音以外,总的发音数是少的,而且常常是游移不定的。这四个字在上古都属于“耕”部,的确是押韵的。我们今天读古诗不能误认为现代不押韵的,古代也一定不押韵。

读《春望》,标出它的韵脚(押韵的韵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押韵的韵母: 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 ,这四个字的韵母,照今天的读法,只有金、心同韵,都在侵部。

(2)、从“其次”起,到“平平仄仄平了”,是写声调的变化。

就诗的平仄来说,阴平、阳平(一、二声)是平声,上声、去声(三、四声)还有入声是仄声。现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字了。入声的特点是读的时候短促而不能延长。吴语里还保留着全部的入声系统。《送友人》这首诗读音的古今不同正反映了语音的古今变化。

(3)、从“又其次”,到全文结束,是写形声字的变化。

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都是由形旁和声旁两个部分组成。所以碰到生疏的字,可试着从声旁来推测它的读音和从形旁来分辨它的意义。

但是由于汉字使用的年代久远,古今的读音变化很大,靠声旁来推测读音,往往不准确,甚至推测不出。如: 凉、谅、晾都有声旁,可是一个也不读jīng 吮吸的吮不读yǔn而读shǔn,槐树的槐不读guǐ而读huái。读音没把握时,必须勤查字典,以免误读。

小结写作特点:

一、分块说明:

第一部分概说语言也在变;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别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由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说明最详尽,其次是语音,再次是语法。尽管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给人的印象都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二、举例说明(方法):

不少说明文都是从概念出发,先下个定义,然后再解释一番。这样说明事物难免抽象,读者即使通过解释把概念弄清楚了,一旦接触它实际上又似懂非懂。本文十分重视举例说明。无论是概述,还是详述,根据说明内容的变化,都逐个举例,而且有些地方不厌其烦地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 为了说明“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时,就例举了旧时表示马的名称的十六种概念,还加了注释。说明“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形声字读音的变化等,都举了大量的例子,选的例子又比较典型。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说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对比说明: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为了说清楚这一问题,本文处处运用对比显示它们的差异。如: 讲“江、河”的词义变化时,先指出“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然后说明它们“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讲语法变化时,也是先写出文言文,然后再写现代汉语的说法。课文里这类例子很多。由于运用了对比方法,就更鲜明、更具体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变化。

补充作业:

1、指出下面这些字中的形声字,并说明它们的造字特点。

休、围、尘、潘、想、上、闻、下、指、盲、旦、舟、通。

2、读下面《春日》这首诗,标出它的押韵字的韵母,并说明按照现代汉语的读法,为什么觉得不顺口?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业:

[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温钧   整理编写)

篇3:语言的演变 教案教学设计

语言的演变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说明文

七  语言的演变

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

2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概况和一般规律,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

3.学习本文运用典型实例展示概况,分类、比较揭示发展变化规律的说明方法。

4.了解科技语体在语言组合方式上的要求,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变化发展规律的普及性的事理型说明文。它把语言学,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史常识的讲解介绍给普通读者。文章本身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但又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就写得深入浅出。讲课时,既要考虑到课文“深”的一面,把握住文章的理论框架,让学生懂得一点语言学常识;又要考虑到课文“浅”的一面,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的,让学生摸到写事理型说明文的门径。

2.教课时注意体现以新知带旧知,用旧知去加强对新知。理解的特点,适当联系已学过的古汉语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说明文知识,讲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

3.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复习旧知识入手,先着眼于把握整体框架,再逐层逐节消化,最后用适量的练习扩展知识面。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预习全文,理清全文结构,编写和讨论全文结构提纲,讲析第一部分。

第二教时:讲析第二、三部分,总结,练习。

第一教时

1.导入新课

(1)解题、简介课文与作者

语言,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却知道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难讲明白。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以汉语为例,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丈常谈》,原题是《古今言殊》,包括“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等四个部分。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并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改为序数词。原题也改成现在的题目。(划线部分板书)

吕叔湘(1904-   ),江苏丹阳人。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2.指导预习

本单元是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组说明文。其中有事理型的,如本文和下一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有事物型的,如《我国古代的车马》。作为说明文,它们都有些共同点,现在我们把学过的说明文知识理一理。

提问:(1)什么是说明文?

(2)写说明文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说明文,指介绍事物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等给人们以知识的文章。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现方法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2)写说明丈,第一,要注意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第二,要安排好说明的顺序;第三,要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

指导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把握说明文,和阅读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从理清思路、编写好提纲入手。编写提纲,首先要理清文章脉络,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划分段落层次,其次要整理和分析各个段落层次的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语言的演变》这篇说明文,如前所说,是事理型说明丈,所说明的对象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作者选择了先总说后分说、纵横交叉的结构方式。请大家体会上面所谈到的,结合领略“预习提示”,略读全文,编写提纲。

3.编写和讨论全文结构提纲

在学生独立编写的基础上,教师选择1-2个样本,让学生抄上黑板,组织大家讨论、评议、修改、订正、补充,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提纲。(下附一份结构提纲,供参考)

一、语言“运动、发展、变化”的概况:

总(一)字义变化(二)语法变化

二、语汇的变化

I(一)消失(二)出现

分(三)外来词的引进(四)意义的变化

三、语法、语音的变化

(一)语法变化(二)语音变化

(这是初读课文,只求掌握梗概,不必过细,提纲也只求编到较大的层次上。)

4.讲析第一部分:

(1)讲析第一层(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体现本自然段中心观点的是哪句话?这个观点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回答,明确:“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作者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动的大前提中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论。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演变”。

第二--四句和第一句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明确:第二句是从语言的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对中心观点的说明。第三句是从语言的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对中心观点的说明。这两句是为了证明中心观点,是一些有说服力的材料

板书:

语言的变化

第三句中谈到朱熹听不懂孔子和弟子们讲课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作者为什么选中朱熹来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

教师自答:这是假设说明和举例说明并用。在一些说明文,特别是科普性说明文中,常常把假设说明与举例说明结合起来运用。比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为了说明有些恒星密度之大,先用“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作比方,再假设“用白金造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这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用白金铸星球,人登上恒星都是不可能的。但人们一看就明白,作家把抽象的数字化为具体的、易于领略的了。本文也是这样,古今言殊,但谁也没有听到过古人的讲话,吕叔湘举了这个例子,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选中了朱熹去听孔子讲话,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大师,为《论语》作注,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词汇问题了,这样很有典型性。

板书  续前表

……(古今言殊)  假设说明,举例说明

……(方言的形成)举例说明

文章中说“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现出来,方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这些揭示了语言演变的怎样的规律?

学生回答,明确:说明语言演变是种渐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

(2)讲析第二层(第二--七自然段)

默读第二--七自然段。提示:结合思考课文后练习一。

讨论练习一。学生回答,明确:①这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又能说明汉语历古至今的演变情况,有代表性。②这段文字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跟现代汉语差别很大。③在后面分类说明前,作者先举出这个实例的好处,是能具体地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以及汉语的演变的概貌,为后面的细说伏下一笔。

共同研读第二---一七自然段。

教师点拨:本层次用的是举例说明和比较说明相结合的方法。举例说明前面已经谈了,这里着重谈一谈比较说明。比较说明,一是要注意角度的选择,现在看看作者是就怎样的角度分别进行比较的?(启发学生看笔记,明确:1.字义,2.语法。)二是要注意比什么,即求同还是求异。三是具体分析,综合归类。现在我们不妨重复一下作者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看看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出示小黑板:

邹忌 八尽 ,   ? 。   冠,  ,   曰:“我孰 城 徐 美?”其妻曰:“君美 ,徐公 能  ?”城北徐公,齐国 丽 也。忌不 …… 日,客从 来,与坐谈,问 :“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 君之美也。”

教师点拔:上面没有划线的包括专名,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加框的,表示现代不用的。加一道线的,表示字义未变,现在不单用的。加两道线的表示字义未变,现在使用受限制的。加三道线的表示古代字义现在已经不用的。

划一道线的字,看看它们哪些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请举出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复音词。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词化成了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中的一个语素)。

看划两道线的字,想想它们在使用上受哪些限制,请以其中一两字为例作一些说明。

学生回答,明确:“与”古代释为同盟者,亲信(名词),又可解释为赞成、对付、给予、等待(动词),还可解释为“和、及”(连词)同、跟、被(介词)。现在“与”主要当连词用,在一些庄重的文体中当介词用。

“而”字,在“现代汉语中缺少一个跟它相当的连词,但又不得不用它,所以不少文体常常少不了它”,吕叔湘在1983年的一封信中对文章中的说法作了修正。

看划三道线的字,想想它们的古义和今义有什么不同?试举一两个字来说明。

学生回答,明确:这类字的古义今多不用,现在用的大多是它们的后起义,但在一些文言词语和成语中古义仍有留存,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鞭长莫及”,“信誓旦旦”等。

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读后提问。

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说明一下本段引用的七个句子各属于什么语法现象?

学生回答,明确: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句代词主语前置)②“君美甚”(补语不用结构助词“得”)③“忌不自信”(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④“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⑤不若君之美(结构助词“之”的嵌用)。

除上面几句外,与现代汉语语序相同的有⑥“吾与徐公孰美”。①③是古代特有的句式,②④⑤是古今差别较大的句式。

追问,从引用的这段古文看,语法上与今天相同的是多数,还是少数?

学生回答,明确:古今汉语语法不同的地方是少数,在引用文字中只有六处,严格讲,只有五处(现代汉语述语与补语之间有时也可以不用“得”,“美甚”,可以说成“漂亮极了”“美绝了”)。

作者有没有用像我们刚才分析时用过的哪些语法术语?为什么?

教师自答,作者考虑到读者接受水平,把专门性的术语减少到最低程度,但又说得很明白,很恰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素养。

齐读第七节。小结,这一节中说,“大多数的字都是现在还用的”是指现象,差别就有这么大是指本质,关键在于“仔细”“分析”。

差别到底有多大,请看表:

板书:

5 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二教时

1.导入新课

从回忆上次讲课的内容入手,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演变的内涵。

提问:语言的演变是指哪些方面的演变?

学生回答,明确:语言包括三个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音--外在形式,语汇--建筑材料,课文一开始就从这三方面进行说明,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但是说得不细,特别是没有从理论上揭示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把细说深入地说留在第二、三部分了。

2.检查作业,结合讲析第二部分。

(1)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教师巡视,选出其中较好的一个,把答案写到小黑板上,写好后共同订正、补充。

参考答案:

教师点拨:这部分仍然用分类说明,不过分类的角度和层次起了变化,这里角度是语汇变化的种种状况,层次深入了

探究了导致变化的种种原因。

(2)为了加深印象,引导学生读第二部分,填写下面的表格。

汉语语汇古今变化一览表(印发)

序号 变化情况 语汇举例

1 旧词消失 ?骊 骓 ???? ??雒 ?

2 新词产生 椅  凳  桌

3 吸收外来语 葡萄、咖啡、沙发、尼古丁、卡车

4 生活变化 引起词义变化 床、坐、钟、肥皂

5 词义扩大 江、河、菜

6 词义缩小 肉、谷

7 词义转移 涕、信

8 词义弱化 很、普遍

9 单音词变多音词 耳(朵)、眉(毛)、发(头发)

10 单音词换单音词 首(头)、口(嘴)、食(吃)

11 因忌讳引起 词义的变化 老虎(大虫)蛇(长虫) 解手(大小便)

(3)这部分内容相当丰富,教师着眼于利用课文中的例子去深入领会理论,不必多加补充。只在比较难于理解的地方作一些点拨。

①讲“旧词消失”时,可以问一问作者为什么举《诗经鲁颂》中“马”的多种名称为例?

学生回答,明确: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

②讲“词义转移”时,指出古今义不是并存的,而是新的意义代替;日的意义。如“交通”,古义为彼此相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今义是往来通达。

③讲“词义弱化”时,注意与“词义缩小”比较。弱化,表程度由高到低,由强而弱;缩小,表范围由大变小。以“公”为例,古代用来表爵位、尊称,现代汉语中不用或用得很少了,词义在缩小了。再如“甚”,古代表示程度很高,有“太”、“非常”的意思,语气也很强;现代汉语中说“甚美”,虽有“很”的意义,但语气削弱多了。

④讲“因忌讳引起的词的变化”时,说明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该事该物,就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长久下来,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说法,引起了词的变化。

3.讲析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部分。指名复述这部分的内容,教师抓住学生复述的要点随手板书:

(2)教师点拨:①注意第一节的结论:“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古今汉语语法差异第一部分已经谈了,这里是进一步说明,并逐渐收束。②语音不同于词汇、语法,可以直接从文字材料中找出古今汉语的差别,它要转个弯,从押韵、平仄和形声字的声旁去揣摩,证明古今发音的不同。③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押韵与今天不同,是指的古韵,荣(ong)属东韵,“生”、“城”(eng)和“情”(ing)属庚韵,因此作者说读起来不押韵了。我们今天读起来并不觉得拗口,那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同在一辙--中辙。(按:辙,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用以押韵的韵部,比古韵宽泛。)

4.总结全文

(1)结构特点--语断意连,环环扣紧(板书)

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虽然用数字把各部分隔开,但彼此仍然血脉贯穿,联系紧密。构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初学本文时就提到的总分式顺序;一是环扣词语的使用。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开头的一、二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二句,读时教师要学生们随手标出反复出现的词语。教师出示小黑板,请学生注意加点词语。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里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里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二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重复出现的词语,前后相应,像环一样把这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扣起来。再看第三部分,第一自然段开头是“语法方面”,第二自然段开头两字是“语音”和第二部分开头相扣、并且揭示了本部分的内容。

(2)写作方法--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板书)

教师讲析:本文三个部分20个自然段,除1个自然段没有举例外,其余19个自然段,或多或少都举了例,运用了举例的方法。但是同中有异,同为举例说明,有假设举例,如朱熹听孔子谈话;有典型举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有列举举例,如《诗经鲁颂》的《驹》提及的十六种马的名称。此外,表示举例的一些带标志性的词语用得富于变化,有“比如”“如”“例如”“又如”“像”“……的例子”、“……的事例”等等,使得文情多变。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如第二部分第四节,先后举了三个例子,说“几”、“床”、“坐”三个词的内涵是怎样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时,讲“床”结合运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讲“坐”结合运用了引用说明的方法。

(3)语言特点--通俗、准确、风趣(板书)

①通俗比较好理解,全文平易朴实,尽量少用专门术语,多用浅显的实例来说理。注意适当的重复,引导读者由初知到较深入的理解。

②准确。共同看《思考和练习三》加深对这点的体会。教师点拨:如小题“1”中“大约”是约算,是根据出土文物去零数后的折算,“大概”是推测,是从汉尺推想到战国时的齐尺与公尺的比例。

③风趣。朱嘉听孔子讲话,大有侯宝林相声《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让人们从荒唐中窥见真理。

5 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浚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战国策秦策三》

A 文中除人名、地名外,古今意义一致的字有          。

B.意义未变,现在不能单用的有             。

C.意义未变,但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的有            。

D.文中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的有              。

E.橐载的意思是            ,这种格式在古汉语语法中叫做             。

F.“蒲服”的意思是“匍匐”,因为两者同为           ,音近而相通。

(2)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文后的问题:

语言是经常在变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短时间内看不出,时间长了就明显了。因此在对某一种语言进行研究时,必须明确是在研究它的现状还是研究它的历史①。第一个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主要指当代)和历时研究的区别的语言学家是瑞士的Fde索绪尔,他这个主张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影响很大。可是有一点是索绪尔当时没怎么强调而是后来的语言学家加以发挥的,那就是历时的研究是以若干个共时的断面研究为基础的②。这个认识对于汉语研究待别重要,因为直到不久以前,还有很多人把“古代汉语”当做一个单纯的东西来论述③。

--吕叔湘《语言和语言研究》

①语言研究有两个方向,为什么作者要强调研究者必须明确研究方向?

②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关系怎样?

③怎样理解吕叔湘所批评的“把‘古代汉语’当做一个单纯的东西来论述”的倾向?

附:参考答案

(1)A.出、行、伏    B.载、昼、饵、乞、食、兴    C.而、于、为    D.卒、至于、霸    E.用口袋装    F.叠韵

(2)①语言的历时研究着眼于纵向比较,而语言的横向研究着眼于横向的搜集、综合和分析、比较。前者着眼于研究语言古今差异,后者着眼弄清某种语言的特点。

②共时的语言研究为历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③所谓“单纯的东西”就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古汉语,既看不到它的源流,外来影响,又看不到它的发展变化。

篇4:语言的演变的教学设计

语言的演变的教学设计

(设计A)

教法展示

1.宣布训练重点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习二。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读shuai)。(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鲁迅《灯下漫笔》)

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点评

《语言的演咬》尽管属于节选,但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多,适宜长文短教。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确定该文的训练重点,力争在两课时内攻其“重点”,不及其余。

(设计B)

教法展示

1.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导语:常听说,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教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见,“克隆”这个新词已不单指无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它的涵义在发生变化。对于这种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如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却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引文切入要求学生齐读或背诵引文之后,阅读分析文字,并作标记、思考、归纳,总体上了解语言演变的概貌。

3.引导学生完成统习二所设计的结构提纲可以逐段朗读,逐空填写,适当补充和解释古汉语中的类似的语言现象。

4.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情况。

5.比较阅读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语言的演变》和《语言与文学》作一比较,列出发言提纲,谈谈两文的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希望一石三鸟:加深对两文的理解,培养鉴赏能力,训练口头表达。如果课业负担不重,可以让学生课外将“发言提纲”整理成文。

教案点评

《语言与文学》和《语言的演变》,共同的话题是“语言学”,且都是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语音、语(词)汇和语法——切入的。有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论证“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后者着重阐述“语言的演变”。基于此,教学时既要注意两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们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一读课文,弄清“大小分类”,完成练习二。朗读时要求全面仔细,逐字逐句。

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

2.二读课文,了解三种举例类型。重点朗读课文一、三部分,以默读为主。

小结: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

3.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为节省时间,可单以第二部分为例进行朗读,渐渐领悟。

小结: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4.课外完成练习三,方法参见设计A。

教案点评

围绕语言的演变这个中心,课文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教学时仔细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实际运用,就可以理清全文的层次,了解古今语言的演变规律。

篇5: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教学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小组活动、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变现象

冯巩有段相声说:过去叫出租车,现在叫“的”;过去叫汗衫,现在叫“T”;过去叫情人,现在叫“蜜”之类,亦庄亦谐,意蕴顿增,传神有趣而耐人寻味。今昔叫法大异其趣的,还可列出一长串:过去叫点子,现在叫创意;过去叫减价,现在叫甩卖;过去叫跑龙套,现在叫友情客串;过去叫关系密切,现在叫零距离接触;过去叫瘦弱,现在叫骨感;过去叫

半老徐娘,现在叫资深美人;过去叫很痛快,现在叫爽歪歪??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一事物因世异时移,表述时则变了说法。其实只要留意,“过去式”嬗变为“现在式”的现象,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用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地展示了古今语言的这一特征。

二、整体思路

教师出示题目,小组讨论、合作抢答。

1.在速读的基础上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首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即课文的中心句。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体现了课文的基本观点,统摄全文。

2.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明确:①语言是变化的 ②语汇的变化 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第一部分总说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分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局部进行具体说明,全文结构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概貌到具体,条理特别清晰。

3.“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明确: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语法更快。

三、同声翻译 第一部分:情境活动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眣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一组任务:逐句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文字。 第二组任务:解释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有所不同的字。 第三组任务:按三种形式归类 1.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的: “有余”、“之”、“者”、“美”、“而”、“与”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修(长)、服(穿、戴)、谓(对??说)、其、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旦、之(他)、若(比得上)、尺

四、课堂小结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

五、作业

列出第二部分提纲。

第二课时

一、质疑激趣──古今异变

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中的“斜”字,有的读物注音(xié),有的读物注音(xiá)。《回乡偶书》中的“衰”也是如此,有的人读“cuī”,有的人则读“shuāi”。 北朝民歌《敕勒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句中的“野”字原读yǎ,现改读yě。那么,正确的读音到底是哪个?还是两个读音都正确?

小组讨论,教师给出结论。

导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

样。从古到今,不仅语音产生变化,语法、语汇都在不断演变着。

二、点击重点——语汇演变 活动一:语汇归类游戏

出示文中列举的典型词语(四套相同卡片): 骐、氚、巧克力、床、江、信、很、行、出恭 活动目的:熟悉课文,深入语境,学会速读和跳读。

活动要求: 参照课文,四个小组迅速将这些词语按要求(课后练习四)归类。完成又快又好的小组负责展示。其他小组或补充、或纠错。

活动二:分工合作列提纲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迅速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列出提纲,并举出典型例子。

完成最快的小组展示: (1)语汇的消长

旧词消失: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新词出现:有些字眼儿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 氘、氚、氖、氢、氧、氩、氮??

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

(2)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缩小:“几”、“床”等; 词义扩大:“江”、“河”等; 词义转移:“涕”、“信”等; 词义弱化:“很”、“普遍”等。 (3)事物名称的改变

词语替换:古代说“食”,现代说“吃”;古代说“服”或“衣”,现代说“穿”;古代说“居”,现代说“住”;古代说“行”,现代说“走”。 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大便”、“小便”、“解手”、“出恭”。 活动三:质疑探究

将第二部分中不懂的语汇归结起来,组间互问,教师评判。

三、淡化难点——语法语音

练习一:语法的变化

翻译下列句子: (1)吾谁欺?(2)不我知。 译文:(1)我欺骗了谁? (2)不了解我。 结论: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语序的变化。

语法的变化小,只表现在语序;语音的变化大,表现在声母、韵母、

声调。练习二:语音的流变

读《春望》,标出它的韵脚(押韵的韵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押韵的韵母: 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 ,这四个字的韵母,照今天的读法,只有金、心同韵,都在侵部。这说明语音的确在变化。

四、体悟妙法——说明方法 (一)一读课文,弄清分类说明。

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尽管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给人的印象都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二)二读课文,了解举例类型。

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

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这样说明给人的印象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说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

讲“江、河”的词义变化时,先指出“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然后说明它们“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讲语法变化时,也是先写出文言文,然后再写现代汉语的说法。由于运用了对比方法,就更鲜明、更具体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变化。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五、课文小结 语言,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却知道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难讲明白。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以汉语为例,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懂得了这些,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继承和正确使用祖国语言。六、作业 以“古今汉语”为主题,个人或分组办一份小报,然后在班上交流。

篇6:语言的演变教案

语言的演变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2、难点: 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课文与作者简介:

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数十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研究和语文教学工作。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语言也在变。

写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个字表达?

“书”例: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使者“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3)确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一节告诉我们: 语言具有稳定性,它的变化短时期不能察觉。但是语言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

语言又具有继承性,现代汉语就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成的。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长”、“短”、“弱”等的词义,古今大体是一致的。但就语言文字的整体来说,由于时代相隔久远,旧事物、旧概念不断地衰亡或改变,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地产生发展,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便出现了很多差异。

阅读2--7节,划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段文言里与现代汉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字。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据划出的词看,哪些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不能单用?

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镜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nbs

[4]

篇7:谈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谈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谈语言1

教学执行时间:10月26日

一、课程目标: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    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    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    学    活    动

一、导入

师:我们生活中每天要说很多话,可能是太平常了,大家反而不会注意其中

的规范和修饰。我们平时常用的口语大多有它相对应的书面语,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生:父亲--爸爸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书上的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口语究竟有什么关系?

生:书面语更规范。书面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师:今天我们就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带领下,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二、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适当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背景:、

2.师: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

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3.抽多名学生发言;

4.师小结:见板书设汁㈠

三、组织学生讨论,归纳中心论点

1.师: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而是自然地蕴含在谈话之中,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以提高其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3。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加以点拨,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说法逐一进行辩

驳。(见板书设计2)

由每组的负责人发言,说出讨论出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号虑大众化:”

(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

(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

4.纠正学生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的做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内容:作

者淡沦的足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可以归纳为“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又可分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是“书面语不能脱离U语”,第二个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这是由本文的形式决定的,因为谈话必须乎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是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往往先把最主要的观点说出来,然后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课后体会】本文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初步接触议论文之后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借用课文,的例子,启发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如文中“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谈语言2

教学执行时间:月27日

一、课程目标: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    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    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    学    活    动

四、研讨重点句子

1.师:请大家看这句话:“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  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请划出这句话的主谓宾;

2.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3.师: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不 懂得”的宾语又是由-个多重复句充  当的,复句的第一层是什么关系呢?

4.师: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个并列复句:作者在此要表达前一个分论点“书 面语不能脱离口浯”,但又不能直说,因此就批评反面现象“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和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白勺语言”:又进而指出其结果“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  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最终形成了这个结构复杂的单句  (见板书没汁3)

五、完成课后习题:1.指导完成课后习题一。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作文,对之进行修 改。3.请学生阐述自己修改的内容,对之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大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2段:讲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5段:举朱自清的例子说明作品还是朴素自然的好。

第三部分(第67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二,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的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而“大众化”在此所指不确;第三,“考虑”一词,不符合这句话成为论点的标准。(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该较为简约,这句话也不符合标准。(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逻辑不通,只有“口语书面化”,没有“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书面语规范化”,也行不通,因为书面语已经是经过规范化的语言了。(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这样说会使人误认为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

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a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b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课后体会】“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冲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很蹩脚的,不可取,教学可顺便点到口语也要规范。

最苦与最乐1

篇8:《水漫金山》语言教案教学设计

《水漫金山》语言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对我们家乡――镇江的民间故事《水漫金山》还是比较了解的,也比较感兴趣,爸爸妈妈也经常带他们去金山玩,每次回到幼儿园都问老师一些关于《水漫金山》的事情。因此,我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和各个方面教育内容的‘相互透’”,的要求,在 “我的`家乡”这一主题活动中开设了一节大班语言《水漫金山》。在这一活动中,我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发面的发展运用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各种活动类型相结合的方法。在游戏和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气氛,鼓励幼儿大胆的表演,给幼儿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并且,通过这节课让幼儿对我们镇江的民间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娱乐双丰收。

(二)、活动目标:

1、幼儿在熟悉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能复述出来,大胆地讲给同伴和大家听;

2、在游戏中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3、鼓励幼儿勇于想象,能给这个故事编个后传或续编。

(三)、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准备一定的活动空间,便于幼儿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白蛇、青蛇、法海的服装、头饰,多媒体课件,关于《水漫金山寺》的图片、音像等。

3、经验准备:幼儿对《水漫金山》有所了解(听过或看过)

(四)、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1、利用多媒体放映关于《水漫金山》这个故事的相关内容。

2、老师完整的、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2)自由复述

1、引导幼儿根据所提供的图片等材料大胆复述故事。

2、 能完整的将故事讲给同伴和大家听。

(3)游戏体验 (表演故事)

1、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自由组合将故事表演出来。

2、幼儿进行讨论并评价,不断地进步。

3、老师可在幼儿表演过程中,给以配乐。

(4)续编故事

1、老师给与一定的帮助、指导的集体创编。

2、老师给与一定的帮助、指导的分组创编。

3、回家把续编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记录下来。

篇9:大班语言汉字的演变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汉字是从象形字慢慢演变过来的。

2、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电脑动画《汉字变身》,

2、汉字:日、月、天、星、山、石、田、土

3、汉字和象形字配对若干,

活动过程:

1、汉字的起源(认识天、山等字)

这是什么字?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来得吗?

小结:我们的汉字是从象形字变过来的。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变得吗?

2、汉字的演变(欣赏电脑动画《汉字变身》)

(1)你看到了哪个汉字宝宝变身?

(2)它是怎么变的?

小结:古时候字没有发明的时候,古人就把要讲的事画下来,我们现代的人把这些象图画一样的文字叫象形字。可是画画很麻烦,也很占地方,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就把这些象形字慢慢地简化了,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得汉字。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比如日本、朝鲜人用的文字就是根据我们的汉字创造的。我们中国人很了不起吧!

3、猜一猜:出示象形字,猜一猜是什么汉字

(鼓励孩子猜的时候说出理由)

4、配对游戏:找朋友

教学反思:

本课结束时学生都热血沸腾。沉浸在汉字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的魅力之中。他们能与枯燥的汉字历史、大量的文献资料融合在一起,依托的是兴趣。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之初的目标——激发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兴趣。为什么要探讨汉字的起源问题呢?翻开生活这本最好的教科书,从孩子们最熟知的“新华书店”、“肯德基”的牌匾到名胜古迹的楹联,从喜结良缘的`“双喜字”到祝寿时的“寿”字,都让学生们感受到汉字无处不在,它很有用。汉字从生活中来,就应该让它回归到生活中去。小孩儿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那就让故事的内容集中到汉字上吧!

从汉字起源的“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到“仓颉说”,从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甲骨文的故事到程邈在监狱里造出隶书的故事,把枯燥的学术知识一下变得趣味盎然,学生学得乐在其中。当然,历史文化的那份厚重是任何传说、故事所不能替代的。

在这节课上,不仅让学生们立足世界,了解了四个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我们中国的文字,还让他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字一直发展演变下来。在感受这份奇迹的同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篇10:大班语言汉字的演变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 演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商朝使用的 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 察和区分 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 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骨文。

2、小篆。

难点:

1、甲骨文评价。

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如果你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能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甲 骨文

1、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出 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 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 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 二)金文

1、学生阅读教材。

2、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隶书

1、学生阅读教材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 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3、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1 、学生阅读 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 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篇11:大班语言汉字的演变教案

活动目标

1.对汉字的来源产生兴趣,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2.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事物的外形--象形字--汉字,尝试进行图画、象形字、汉字的对应匹配。

3.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汉字产生的规律并对相似性原理进行运用和迁移。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活动准备

1.资源包材料:教学CD《仓颉造字》。

2.汉字演变过程示意图;象形文字、图卡和汉字卡若干套(山、火、水、月、日);轻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汉字宝宝(山、火、水、月、日)让幼儿认读,导入活动。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汉字吗?汉字有什么用?

小结:很多地方都有汉字,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的汉字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有了汉字,可以让我们很方便地交流,知道更多的东西。

2.欣赏教学CD《仓颉造字》,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

(1)教师:汉字是谁发明的,你们知道吗?

(2)播放故事后提问:是谁发明了汉字啊?他是怎么发明的?(可视情追问:没有发明文字时,仓颉想了哪些办法记录他管理的工作?这些办法好吗?他后来又想了什么办法?)(3)幼儿发言后教师小结:为了方便管理自己的工作,仓颉根据事物的外形发明了象形字,后来的人们把这些象形字慢慢地进一步简化了,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的汉字。

3.大胆想象与匹配,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

(1)教师出示“人”的外形,引导幼儿猜想:看到这张图片后你们会发明什么字?(可视情追问:为什么或根据什么发明“人”字呢?还有谁愿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肯定幼儿的想法,演示“人”字的演变过程:你们的想法可真棒!我们来看看仓颉根据人的外形发明的象形字“人”,和后来人们把它变成的简单的“人”。古代的人记录下来的字就像一幅图画,使人们一看就知道。后来,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又把古代的字慢慢改简单,变成现在的汉字,我们祖祖辈辈的中国人真了不起。

(2)逐一出示火、月、水、日、山的象形字的图片,提问幼儿,你们猜猜会是什么字呢?

(3)引导幼儿发现汉字的演变过程并小结:事物的外形--象形字--汉字。汉字是最优秀的文字,日本、朝鲜人用的文字就是根据汉字创造的。现在有很多的人从不同的国家来中国学习汉字。作为中国的孩子,我们要努力学习汉字,长大后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的汉字,喜欢中国!

4.游戏:找个朋友变变变。巩固对汉字演变过程的了解。

(1)游戏:找朋友。放背景音乐,幼儿每人选择一张卡片(事物的外形卡、象形文字卡、汉字卡),玩“找朋友”游戏(3人一组)。找到的幼儿坐到座位上,教师引导幼儿相互检查是否找对,将结果展示在白板上,展示时引导幼儿说:我是图片……我是象形字……我是汉字……句式。

(2)游戏:变变变。教师出示目的字:口、大、小、人等,鼓励幼儿和朋友一起运用肢体动作表现字形,及时发现并肯定幼儿的创意和合作行为。

5.拓展讨论,迁移经验。

提问:仓颉根据事物的外形创造了字宝宝,还有一些科学家找到事物相似的地方发明了很多的东西。你们猜猜,科学家看到小鸟在天空飞发明了什么?潜水艇是根据什么发明的?解放军在森林里战斗为什么要穿上迷彩服?它是根据哪种小动物的本领发明的?

篇12: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

了解中国汉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和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历程。下面请参考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

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字的演变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手绘图片

【教学安排】

10月底――第七次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师:我国的汉字从她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学们你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多少呢?

二、甲骨文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汉字的起源。在屏幕上,有4幅不同的图片,它们给我们展现了汉字的起源信息。在没有出现图画文字之前,人们为了记事,就在绳子上打结,历史上称“结绳记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人们普遍流传汉字是一个叫仓吉的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仓吉造字的说法。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科学家在古代的陶器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今天汉字的雏形。在古老的中国文字发展历史进程中,最神奇的要数甲骨文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知识。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投影:甲骨文骨片和“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师: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

(3)、甲骨文:

投影:“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学生活动:12生肖,与我们每一位同学息息相关,大家不妨写一些自己属相的甲骨文字,看谁写的最象。(活动结束:展示1-2位同学的作品)再试一试“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 牛 虎 鸡狗 猪 兔 羊 猴 龙蛇 马

二、金文

(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教师讲:商朝时期除了在甲骨上刻画得文字外,还在青铜器上铸写文字。屏幕上显示的就是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鼎上铸写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文字。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金文的主要特点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可以研究商周历史的文字。青铜器的衰落,金文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大篆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四、小篆

教师讲: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并把小篆作为通用字体。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五、隶书

小篆由于笔画复杂,书写缓慢,于是小篆便简化成了新的字体隶书。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六、草书、楷书和行书(板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投影: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 投影:张芝写的草书。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投影:《张旭狂草图》

行书,产生于东汉。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投影:《兰亭集序》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七、课堂小结

投影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按顺序填写)

楷书、大篆、小篆、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行书

“议一议”,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根据已学知识回答,老师引导归纳。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隶书的特点。(特点:笔画线直,字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汉字相近。)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楷书的特点。(特点:结构匀称,横平坚直,正方形,沿用至今。)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草书的特点。(特点:体势连绵,曲折多,灵活流畅,难写难认。)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行书的特点。(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

1.汉字和书的故事教学设计

2.汉字的故事教学设计

3.《让汉字动起来》教学设计

4.bpmf教学设计

5.长城教学设计

6.《师说》教学设计

7.《院子》教学设计

8.《海水》教学设计

9.教学设计格式

10.《山行》教学设计

篇13: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各种汉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甲骨文。

2.难点:小篆。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汉字的演变及其过发展过程。

3.学生讨论汉字演变与历史发展的联系。

【板书设计】

一、甲骨文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1.汉字的演变 三、小篆和隶书

(1)、汉字的起源 (一) 小篆---汉字的统一

(2)、汉字的最初模样 (二)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2.甲骨文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

二、金文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篇14: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

想一想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师:我国的汉字从她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学们你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多少呢?

一、甲骨文(板书)

1、汉字的演变(扳书)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繁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j?é)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

化过程。

投影: 从“鱼”字的演变可以推断汉字演变的过程。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投影:甲骨文骨片和“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师: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

2、甲骨文:

投影:“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试一试“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 牛 虎 鸡 狗 猪 兔 羊 猴 龙 蛇 马

二、金文(板书)

(一).金文(又叫钟鼎文或铭文)(板书)

(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讲: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金文,金文产生于西周,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它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特点:笔形比甲骨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

(二)、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板书):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三.小篆和隶书(板书)

(一) 小篆---汉字的统一(板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

投影: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

教师讲: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议一议: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隶书---监狱里造出的汉字: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mi?o)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方便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板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投影: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 投影:张芝写的草书。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投影:《张旭狂草图》

篇15:语言的魅力 教案教学设计

《11  语言的魅力》讲课教案设计

--吴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4、学会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繁华、木牌、过往、打扮、悲伤、添上、陶醉、漆黑”等词语。

5、教育学生从小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增强助人为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理解词语。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在本单元,我们已经结识了古今中外几位名人,都有谁谁啊?谁能说说?(我国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了什么?(李时珍一主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的思想,白求恩在危险环境中仍然为伤病员做手术,也有一种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不错,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学习一位著名诗人的高尚品质。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完题目,心里有什么感想?想知道点什么?或者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谈谈!

生:(魅力指的是非常有吸引力)

生:(到底什么语言有那样的吸引力了?)

生:(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那这句话为什么就吸引人了呢?吸引谁了呢?想知道这些问题,开始读课文,找答案吧!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初步领会一下课文内容,注意带拼音的生字词语,还要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可以吗?

2、让生说说读完后的感想:             (双目失明)

(课文讲的是语言的魅力)       “盲人”课文中是用什么词说的

(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帮助一位盲人的故事)那么到底这位诗人怎么帮盲人老人的呢?在什么情况下这位诗人帮助老人的呢?请同学们快速从文中找一下相关的句段,准备给大家读一读!好吗?

3、找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读完后:让生说说当时的情况,(老人--木牌--街上过往的行人无动于衷)师相机指导:什么样的老人?

课件(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穿着描写

5、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1)课件(他不像其他……这样做的。)--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自尊心很强

(2)“无动于衷”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什么?(因为街上出现一个乞丐而且是盲人,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们都不为其然了,所以就“无动于衷”)

6、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著名诗人让彼浩勒是怎么做的?(找生读2、3、4、自然段)

7、生:让彼浩勒问了盲老人,然后盲老人就说(课件)(“唉!……悲伤)课件(悲伤)--感到很伤感,也很难过。--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

8、听到这些,让彼浩勒又怎么做了?生(拿起笔,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9、那么,有了这几个字以后,老人的情况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吗?(找生读第5自然段)生:老人得到了很多钱,师:那他是怎么说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件)--“先生……多极了!”

10、这时让彼浩勒怎么样了?(课件)--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为什么?(因为老人得到了钱,让彼浩勒的目的达到了。他不是想自己就一个人去关心他,而是想让所有的人去关心盲老人,这样比自己独自解囊相助,效果好的多了!不是吗?同学们!)--那么让彼浩勒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伟大的事,好事)所以,当他写那些字的时候,匆匆地离去了。这下,同学们明白了吗?

11、师:同学们,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盲老人,同样的过往的行人,为什么前后有了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生(语言的魅力)师:(什么语言)?

--生,(课件)--(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12、师:是呀,“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看大屏幕起读)--“是的,……同情之心呢?”

13、找生再读一遍;(课件)--图片+音乐

14、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美景怎能不叫人陶醉呢?(谁能换一个词,沉醉,迷人)但这美好的一切(文中怎么说的?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中是一片漆黑(课件)--漆黑一片。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这时,过往的行人的良心发现了,行人觉得老人眼虽瞎但心没有瞎。他尽管什么也看不见,却存有向往春天的欲望。他向往自然的春天,一定更向往人类的春天。一个残疾人尚能存有对人类、对生活美好向往抑或爱的奉献的善良心灵,何况没有残疾的健康人群呢?行人们正是透过外表看到了实质,看到盲老人那颗闪闪发光的美好善良心灵,被其感动,甚至是不经意受到了一次崇高的爱的教育,于是纷纷解囊相助。

15、当然,这一过程与诗人让“彼浩勒不无关系,实际上是让”彼浩勒一颗晶莹剔透的爱心,通过盲老人告知了行人,呼唤着行人心底的爱,行人心底的爱终于被呼唤醒来。)

三、小结:

所以说,整篇课文虽然是一件平平常常的帮助盲老人的事,但通过这件事,表现了让彼浩勒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善良的行为!

四、找生再读课文,注意生字,记生字。

五、训练:猜字训练:(课件)

六、作业:抄写生字

板书:          11    语言的魅力

双目失明的老人

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可是……

无动于衷         产生同情之心

淡淡一笑         解襄相助

第二课时:

一、组织学生看拼音写汉字,师指导书写。(练习单)

二、让彼浩勒所添的语言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了呢?下面,我们接着读课文,去体会!

三、找生读文。

四、找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相机板书:盲老人刚开始只写了“我什么也看不见”人们见了之后,只能会想到他是一位盲人,别的什么也不会去想,但是当诗人写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之后,人们就会想到春天的美景,想到(板书)万紫千红的春天,但,盲老人的眼前永远只是(板书)一片漆黑,仅仅是几个字,但就这几个字,唤醒了人们的冰冷的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师:真的不错!下面谁能带着你此时的感受和体会读一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指导训练:

课后题和同步训练的题。

六、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到过有“魅力”的语言吗?(小草茵茵,何忍踩踏)请你给绿草地、水龙头,垃圾桶等收集或编写有魅力的语言。

七、总结:

同学们,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呀,学好它,能够让我们获得很多幸福。

[语言的魅力 教案教学设计]

篇16:《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相关文章:

1.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2.语言的魅力 教案教学设计

3.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4.鸬鹚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5.六年级语文教案上册教学设计

6.初二语文《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7.最新版人教版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8.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夜色 教案教学设计

9.教学设计语文

10.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语文教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