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2教学设计
“咦我想快快的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2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2教学设计,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一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硅及其化合物的结构与化学性质,并在信息处理中建构知识。 2、 通过结构认识性质,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用途。 能力目标
1、 归纳思维能力
通过各种资源的`呈现,提炼出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 分析能力
通过硅的原子结构,学会分析硅可能具有的性质。
通过提供的各种资源,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作用 3、 自学能力
本节部分内容属于了解层次,学生通过资料探究,掌握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 通过协作学习,学会团队合作解决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
1、 硅和二氧化硅的性质。
2、 以生活的事例为切入点,联系硅结构与用途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1、 硅化合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通过资料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硅的知识。 教学过程
1、地壳中含量第一和第二的两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不具有的性质是( ) A、熔点很高 B、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C、可与烧碱反应生成盐 D、坚硬
2、下列物质中,主要成分不是SiO2的是( ) A、金刚砂 B、玛瑙 C、水晶 D、石英
3、要除去SiO2中混有的少量CaO杂质,最适宜的试剂是( ) A、纯碱溶液 B、盐酸 C、硫酸 D、苛性钠溶液 4、下列物质中,不能用玻璃瓶来盛装的是( )
A、烧碱溶液 B、浓硫酸C、氢氟酸 D、碳酸钠溶液
5、将过量的分别通入①CaCl2溶液,②Na2SiO3溶液,③Ca(OH)2溶液,④饱和Na2CO3溶液。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6、下列各组物质有关性质关系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稳定性:CO2> SiO2 B、酸性: H2SiO3> H2CO3 C、熔点:SiO2> CO2 (干冰) D、硬度:SiO2
B、SiO2与任何酸都不起反应
C、光导纤维被广泛应用于信息传输
D、SiO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篇2: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习题及答案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习题及答案
篇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讲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计时: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SiO2是酸性氧化物,但不与水反应
B.泡花碱属于盐类
C.明矾和漂均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D.玻璃和陶瓷都属于传统硅酸盐材料
解析 明矾中的铝离子水解得到氢氧化铝胶体,其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净水但不能杀菌、消毒;漂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答案 C
2.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硅是非金属元素,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B.硅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
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D.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硅能与氯气、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解析 晶体硅虽然外形像金属(有金属光泽),但实际上属于非金属;硅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其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尤其是在常温下),但常温下仍能与氟气、氟化氢和NaOH溶液等发生反应,加热至一定温度时,硅能与氯气、氧气等非金属发生反应。
答案 C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向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2OH-+CO2===CO23+H2O
-B.向纯碱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CO23+CO2+H2O===2HCO-3
-C.向水玻璃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SiO23+CO2+2-2H2O===H4SiO4↓+CO3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硅:Si+2OH-+H2O===SiO23+2H2↑
解析 向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的离子方程式为OH-+CO2===HCO-
3,A项错误。
答案 A
4.有些科学家提出硅是“21世纪的能源”,这主要是由于作为半导体材料的硅在太阳能发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高纯度的单质硅被广泛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
B.硅可由二氧化硅还原制得
C.低温时硅与水、空气、盐酸、硝酸、硫酸不反应,但能与氢氟酸反应
D.自然界硅元素的贮量丰富,并存在大量的单质硅
解析 自然界中无单质硅存在。
答案 D
5.将足量CO2气体通入水玻璃(Na2SiO3溶液)中,然后加热蒸干,再在高温下充分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 )
A.Na2SiO3
C.Na2CO3、SiO2B.Na2CO3、Na2SiO3 D.SiO2
解析 没有意识到高温下充分灼烧时,Na2CO3和SiO2还能够继续反应生成Na2SiO3,从而造成错选C。
将足量CO2气体通入水玻璃中,发生反应:2CO2+Na2SiO3+2H2O===H2SiO3↓+2NaHCO3;加热蒸干高温灼烧时发生反应:
△HO+SiO2NaHCO=====△NaCO+CO↑+HO;H2SiO3=====22,32322
高温NaSiO+CO↑,各反应物存在如下关系,SiO2+Na2CO3=====232
H2SiO3~2NaHCO3,H2SiO3~SiO2,2NaHCO3~Na2CO3~SiO2,由上述关系可知,最后所得固体物质是Na2SiO3,故选A项。
答案 A
6.金刚砂(SiC)可由SiO2和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反应方程
高温SiC+2CO↑,下列有关制造金刚砂的说法中正式为SiO2+3C=====
确的是( )
A.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SiO2,还原剂为C
B.该反应中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C.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12e-
D.该反应中的还原产物是SiC、氧化产物是CO,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2 2
解析 反应产物SiC中Si、C的化合价分别为+4、-4价,所以SiO2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碳元素从0价转变成-4价(SiC)和+2价(CO),CO是氧化产物,SiC是还原产物,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根据化学方程式,电子转移数目为4e-。
答案 D
7.二氧化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及新型材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用途。a~e是对①~⑤反应中SiO2所表现的化学性质或作用进行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①SiO2+2NaOH===Na2SiO3+H2O
高温Si+2CO↑ ②SiO2+2C=====
③SiO2+4HF===SiF4↑+2H2O
高温NaSiO+CO↑ ④Na2CO3+SiO2=====232
高温SiC+2CO↑ ⑤SiO2+3C=====
a.反应①中SiO2作为玻璃的成分被消耗,用于刻蚀玻璃 b.反应②中SiO2表现出氧化性
c.反应③中SiO2表现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d.反应④符合用难挥发性的酸酐制取易挥发性酸酐的道理 e.反应⑤中SiO2未参加氧化还原反应
A.ace
C.cdeB.bde D.ab
解析 通常用氢氟酸来刻蚀玻璃,与之对应的反应是③,因此a判断错误,c判断也错;反应②是一个置换反应,其中二氧化硅被还原,表现出氧化性,b判断正确;反应④是一个复分解反应,用难挥发的二氧化硅制取易挥发的二氧化碳,d判断正确;反应⑤中硅的化合价和氧的化合价都没有改变,因此二氧化硅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e判断也正确;所以选项B正确。
答案 B
8.现有物质:①氢氟酸 ②浓H2SO4 ③烧碱溶液 ④Na2CO3固体 ⑤氧化钙 ⑥浓HNO3其中在一定条件下能与SiO2反应的有
( )
A.①②⑥
C.①③④⑤
B.全部 D.②③⑥
解析 SiO2与除氢氟酸以外的酸都不反应,SiO2+4HF===SiF4↑+2H2O,则①可以,②和⑥不可以;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够与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③和⑤可以;高温下SiO2和Na2CO3能够反应,④可以。
答案 C
9.已知A是一种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可能是铝或硅 ②A只可能是金属单质 ③D是一种两性物质 ④D晶体熔点极高
A.①②③
C.②③B.①②④ D.①④
解析 在中学阶段,与强碱溶液反应有H2产生的常见单质只有Si与Al,对应Na2SiO3和NaAlO2转化成的H4SiO4(或H2SiO3)和Al(OH)3均为白色胶状沉淀,它们煅烧后生成的SiO2和Al2O3也均为白色固体,故D项正确。
答案 D
篇3:-学年高一化学必修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练习题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练习题
一、单选题
以下六种饱和溶液①Ba(NO3)2 ②Ca(OH)2 ③Na2SiO3 ④Na[Al(OH)4]⑤Na2CO3⑥NH3和NaCl,分别持续通入CO2,最终得到沉淀或析出晶体的是( )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下列物质中,能用于刻蚀玻璃,制作玻璃量筒刻度的是( )
A、H2SO4
B、HNO3
C、HF
D、H2SiO3
下列产品或材料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
①玻璃钢 ②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的钓鱼竿 ③航天飞机机身 ④航天飞机隔热陶瓷瓦 ⑤纳米高分子复合材料
A、①⑤ B、①②③④⑤ C、②⑤ D、①②③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下列物质中,不与二氧化硅反应的是( )
A、HCl
B、NaOH
C、HF
D、CaO
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广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硅单质可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
B、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
C、石英(SiO2)可用来制作工艺品
D、硅单质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晶项链和餐桌上的瓷盘都是硅酸盐制品
B、工艺师利用盐酸刻蚀石英制作艺术品
C、二氧化硅广泛应用于光纤通讯
D、用粗硅制备单晶硅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作光纤产品可用晶体硅
B、纸浆漂白可用二氧化硫
C、游泳池消毒可用漂粉精
D、人工降雨可用干冰
二、填空题
瓷器(英文名为________)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作为陶瓷的故乡,我国陶都________的陶器和瓷都________的瓷器,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①硅是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
②CO2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会出现混浊
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
④某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是SO2
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
⑥鉴别MgCl2、AlCl3、FeCl3溶液可用NaOH试剂
⑦豆浆、雾都是胶体
⑧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①硅酸易溶于水,酸性比碳酸弱
②水玻璃是纯净物
③硅胶是SiO2
④硅酸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受热不分解
⑤实验室中可以用水玻璃与CO2反应生成硅酸
⑥SiO2溶于水即得硅胶
⑦生产水泥和玻璃的共同原料是石英
⑧高温结构陶瓷比金属材料具有更多优点,如不怕氧化、密度小等优点
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光学特性、生物功能、电学特性、耐高温、强度高
⑩玛瑙手镯、水晶镜片、玻璃所用材料均为硅酸盐、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化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基础、
①制造普通玻璃和水泥都需要用到的原料是________(填名称)
②为了防止轮船水下外壳腐蚀,要在轮船的外表面焊上一些________(填“锌”或“铜”)块、
③下列材料中属于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聚苯乙烯 B、棉花 C、蚕丝、
三、综合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久置的硅酸钠溶液会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为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红热的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5)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常用________来干燥氨气、
(6)根据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回答下列问题:
①还原剂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
②氧化剂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比是________。
四、填空题
用地壳中硅元素生产的多种产品在现代高科技中占重要位置,足见化学对现代物质文明的重要作用、例如:
(1)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2)目前应用最多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材料是________
(3)赏心悦目的雕花玻璃是用一种物质对玻璃进行化学刻蚀而制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工业上制取粗硅是用石英和焦炭在高温电炉中反应制得,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________;用石英和焦炭在高温电炉中反应也可以制得金刚砂(SiC),并产生CO气体,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5)将表面已氧化的铝箔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6)用铝箔包裹0.1mol金属钠,用针扎若干小孔后,放入水中,完全反应后,用排水法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等于1.12L b、大于1.12L c、小于1.12L、
有下列物品或设备:
①陶瓷餐具 ②砖瓦③水泥路桥 ④门窗玻璃⑤水晶镜片 ⑥石英钟表⑦玛瑙手镯 ⑧硅太阳电池⑨光导纤维 ⑩计算机芯片
(1)用到硅单质的是________、
(2)所用材料为SiO2或要用到SiO2的是________
(3)所用材料为硅酸盐的是________。
篇4: 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教案
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教案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教材分析:
[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
[师]二氧化硅晶体,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每个Si结合4个O,每个O结合2个Si,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正是这种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思考:
二氧化硅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板书]
①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SiO2的化学性质,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我们通过其性质,来看SiO2的性质。
[师]我们可以用玻璃瓶来装试剂:酸、碱、盐,这可以看出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能够跟一般的酸发生反应,除HF外。
[板书]a、不与酸反应,氢氟酸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师]因为HF酸可以和SiO2反应,所以HF的保存就不能使用玻璃瓶,而用塑料或橡胶瓶,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在玻璃上雕刻花纹,量器上雕刻刻度等。
[展示]装有NaOH的试剂瓶
[思考]一般的试剂瓶都使用玻璃瓶塞,而这个试剂瓶使用的是橡胶塞,为什么?
[思考、讨论]
[总结]我们开始将CO2和SiO2比较,CO2是酸性氧化物,SiO2也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其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能与碱、碱性氧化物反应。
[板书]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师]正是因为其能与NaOH发生反应,所以其瓶塞使用的是橡胶塞。
[过渡]CO2溶于水生成H2CO3,SiO2我们知道它是不能溶于水的,它有没有对应的酸呢?如何制取呢?
[思考]碳酸的制取,使用的是强酸制弱酸的方法,那么硅酸是不是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呢?
[探究实验4-1]试管中取3l Na2SiO3溶液,滴入2滴酚酞,逐滴加入稀HCl,边加边振荡,至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
[总结、归纳、板书]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师]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的到多空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胶多空,吸附水的能力强,常用作实验室和袋装食品、瓶装药品的干燥剂,也可以作催化剂的载体。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有关性质关系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溶解性:CO2H2CO3
C.熔点:SiO2 > CO2(干冰) D.硬度: SiO2 2、要除去SiO2中的.CaO杂质,最适宜的试剂是( ) A、纯碱溶液 B、盐酸 C、硫酸 D、氢氧化钠溶液 [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二氧化硅的存在、用途、性质和硅酸的制取、用途。需要重点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硅酸的制取。 板书设计: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二氧化硅 SiO2 ①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 ②用途:建筑材料、饰品、工艺品 ③化学性质:稳定性好 a、不与酸反应,氢氟酸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纹等 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碱反应 SiO2+2NaOH=Na2SiO3+H2O 2、硅酸 实验过程: 现象:红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胶 结论:硅酸钠转化为硅酸 反应: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硅的性质和用途和硅酸的制取用途。 对照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学生活动]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创设情境]在农田的施肥中,如何才能使 ,+更大程度的吸收呢?联系胶体的性质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阅读P77 ,科学视野。 [师]硅酸盐岩石长期在水和大气中二氧化碳侵蚀下,风化为黏土,并且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带负电,与 ,+等营养离子相结合,使土壤具有保肥作用。 土壤、岩石中都含有大量硅酸盐,硅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其结构复杂,大多数不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 [展示]Na2SiO3溶液 [师]SiO2与NaOH反应生成的Na2SiO3就一种最简单的硅酸盐,其能够溶于水,水溶液俗称为水玻璃,是制备硅胶和木材防火剂的主要原料。 [实验4-2]取两个滤纸片,分别浸在水和水玻璃中,取出,放在酒精灯外焰上。 [学生活动]观察、填表。 放入蒸馏水放入Na2SiO3饱和溶液 现象 结论 [师]浸泡在Na2SiO3饱和溶液的滤纸不能燃烧,所以其可以作木材的防火剂。 [师]看图4-8 应用广泛的硅酸盐产品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8-79内容,填写下表 [板书] 原料生产设备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师]以上我们介绍的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现在非金属材料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介绍SiC、硅钢、硅橡胶、新型陶瓷等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79,单质硅,完成下列问题。 [板书]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两种。 (2)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性质:常温下___________。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_______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师]指导学生完成,并介绍相关内容 [课堂练习] 1、熔融烧碱应选用的器皿是( ) A.石英坩埚 B.普通玻璃坩埚 C.铁制坩埚 D.陶瓷坩埚 2、生产水泥、普通玻璃都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 A.黏土 B.石灰石 C.纯碱 D.石英 3、下列所列各物质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石英砂:制玻璃、制单晶硅 B.硅胶:干燥剂、吸附剂、催化剂载体 C.碳化硅:砂纸、砂轮 D.硅酸:粘合剂、耐火材料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硅酸盐和单质硅的相关知识。需要重点掌握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的原料,生产过程和主要成分,以及硅做半导体的特性的用途。 板书设计: 3、硅酸盐 原料生产设备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4、硅单质 (1)硅单质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两种。 (2)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性质:常温下___________。 (4)硅的用途:高纯硅是良好的_______材料,于制造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 教学反思: 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讲了,每一次感受都不同,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引入新课。介绍一种古老而富有青春活力的化学元素,它在不同领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设置悬念,展图片作为引入,形式新颖,能引起学生关注,钓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节课重点讲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硅酸的性质和制备展开,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衔接流畅。 3、对于本节内容的重要知识点有较好的落实。如: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性质比较,典型的.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由此引发的两个问题:二氧化硅是什么类型的氧化物?并得出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的结论。如何区别未贴标签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进一步思考实验室用什么材料的试剂瓶来盛放氢氟酸?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巩固知识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4、实验探究。设计变色硅胶的实验,供学生探究,提出制备硅酸的方案,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使得他们对化学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因为该实验简单易操作,成功率较高。失败的原因好分析。 存在的不足: 1、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紧张,精神欠饱满,语言表达缺乏准确性,表情不够丰富;学生回答问题较少,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2、教学互动有,但是开展得不是很好,时间分配不是很恰当。 3、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方面做得不好,过渡处不够灵活。 4、对于学生方程式书写中出现的错误,没有用最巧妙的方法解决,应该让学生通过记忆Na2CO3的方法来记忆Na2SiO3。 5、课堂上要学会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 6、教师的基本功不够扎实,知识面比较窄,化学中的专业术语表达不准确。需要多听课,多学习,多练习。 总的来说,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以主体和探究活动主人的身份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究式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还学到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整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发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次同课异构讲课比赛,让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我要多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多做教学反思,更快进步,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 教学要求: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 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稻草人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叶圣陶 1、 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2、 战士资料,介绍作者。 3、 教师导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稻草人》就选自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 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 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 找出文中描写稻草人样子和结构的段落,读一读。 2、 检查生字。 (1) 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明读一读,其他正音。 (2) 教师仪进行再强调。 (3) 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集体读一读。 3、 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稻草人看到一只飞蛾飞到主人的稻田里,并产下了子儿。稻草人很着急,想把情况告诉主人却无能为力,他为主人感到很悲伤。) 4、 指名反馈:文中的稻草人长得什么样呢?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第一自然段) 5、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思考: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稻草人的样子和结构说清楚的? 6、 指名反馈。(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 7、 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加深感知。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 教师导读:课文主要给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稻草人,一个就是稻草人的主人--老妇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稻草人和老妇人形象呢? 2、 指名反馈:再读课文后,稻草人和老妇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的稻草人;这是一个()的老妇人。 3、 教师导读: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妇人的悲惨、孤单、可怜、穷苦的?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稻草人的尽职和善良的? 4、 集体反馈。 5、 教学建议: (1)学生反馈语句,学生一起读一读。 (2)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 教师导读: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老妇人啊!所以善良的稻草人很想帮助老妇人,可是他什么也做不了,他有多着急呀!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稻草人焦急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7、 教师小结:稻草人的焦急的心理活动,表象了他对主人的关爱,他同情主人悲惨的遭遇。同学们,如果你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你希望自己是什么?你想怎样帮助老妇人?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是一则悲戚的童话故事,稻草人的善良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吧!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稻草人》教学设计2] 《狼》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知识引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参看注解,划出生字生词;试通文句,弄清内容大意; 小声默读一遍。 (2)学生发问。 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4.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音准确。 第二遍:要求大体顺畅。 第三遍:要求读出语气。 每一遍,教师均有讲评。 5.默读课文,准备复述。 教师给三五分钟让学生再默读识记,要求能大体复述故事情节。 6.复述课文。 找三个学生复述,每一次复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作出讲评。 第一次,找中间程度的学生,让他看着课文复述,实际上是对着课文口头翻译,大体译对即可。 第二次,找中间偏上学生,要求对着课文较为准确地翻译。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学生,背着课文复述,要求不遗漏主要情节。 7.掌握生字词。 在这三次复述过程中,其他学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义的字词。教师随订正随理出掌握的主要词语。 拟挑出常用的、比较容易掌握的单音词,随讲随写黑板,让学生笔记,以便复习掌握。 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 突然。 毙:杀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上述的生字生词要入文作出准确解释,可让学生当堂翻译原句,不要只是单个记词义。 另有两个词用的是引申义,书上有注释,教师可略加提示,学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这两个词是: 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 驰: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布置作业 1.按照记叙的顺序,看看本文叙述的故事可分成几个部分,用一个词(或词组)给每个部分作出概括。 2.用现代语言翻译最后一个自然段。 3.思考练习一。 4.做练习二、三,答案做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顺序、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学过程 本课时不单独检查作业 ,将此过程溶入教学的相应环节中。 1.串讲课文并理清叙事顺序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2)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串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的。 教师串讲,遇到上节课列出的重点词语可提问学生,归纳时也先提问,后订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雪》教学设计2 6、雪 一、检查字词 博识:学识丰富。 美艳:色彩光泽鲜明好看。 消释:消散。 褪尽:全脱落了。 凛冽:刺骨的寒冷。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二、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分段读 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 (思考练习一) 1、默读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2、讨论: (1)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 (2)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雪的赞颂表达出来的,向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尚的美应该向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四、探究问题,更深的品位文章的内涵 1、《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作者的倾向,你认为作者的称赞倾向哪方? 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2、《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1、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2、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2、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3、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4、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我能做____,我还能做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被_____;如_____,被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诗歌般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节课中体现得比较充分。几乎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时,都是以读为主,学生在品词析句时,把重点的词句提出来,谈感受。从读的形式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向内读、个人读、评读、诵读、小组合作读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这节课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1.个别学生参与不够主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2.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支离破碎。3.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针对这些问题我在课后和个别同学作以交换,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并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表示在下节语文课上会有所改变。这节课上完之后我的心情很愉快,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乐趣,那种喜悦是无可替代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努力学习教改新思想,大胆实践创新,让每一节课都使自己和学生愉快无比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认识农具 1、你见过哪协农具?能说说他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 二、弄清农具用途 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查字典,写下他们的用途。 2、交流。 木犁: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便有关于犁的记载。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犁铧的上方一般有用来把犁起的土翻到一边的犁镜。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耧: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置耧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有的地区称耩子。 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耕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种:播种,与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4、小结后齐读诗句。 教学要求: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4、教学第四部分。 (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2、积累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3、反馈。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是未来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3、反馈。 三、教学第五题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3、审题。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教学目标: 1、按顺序观察图画,同识字2中的词语联系起来。 2、学会读韵文。 3、学会三种新笔画和两个生字。 4、能够明白学校生活的有序及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教学重点:熟读韵文,学会三种新笔画和两个生字。 教学难点:将图画与识字2中的词语联系起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先请小朋友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你知道这是什么歌?拼读词儿:上学(带拼音)2、有一个小朋友叫芳芳,她跟你们一样,也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而且也刚刚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她很喜欢上学,觉得小学生活有规律又有趣。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和她的学习生活有关的韵文(板书:识字2)。其实啊,她每天早晨做的事跟我们小朋友是一样的,不信你去看看。 二、情境中识字 1、首先老师要考考大家的.耳朵灵不灵,眼睛尖不尖,(出示太阳、闹钟、小鸟)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用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2、这些说明了什么呢?是啊,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太阳公公笑眯眯的升起来了,闹钟大声的响起来了,外面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说:“起床了,起床了!” 3、出示:太阳闹钟小鸟 (1)你能读准这三个词语吗?谁来试一试! (2)老师发现这里有两个字是三拼音节,你找到了吗?谁能带领大家把“小鸟”这个词先拼读一下,再连起来读一下? (3)我想我们班的同学看到这么美好的早晨,心情一定很开心,很高兴,你能读出这种开心的感觉吗?谁来试一试! 找一位同学先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4、看,芳芳听到了太阳公公、闹钟、小鸟的话,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她接着做了什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第二行的三个词语: 穿衣下床起早 (1)你们知道什么叫起早吗?(就是起的很早)你们在家里起的早吗?我们可不能做一个小懒虫啊! (2)起床后的芳芳精神一定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有精神的读读这三个词语。 (师提醒:我们读得时候要注意,穿和床是翘舌音。起早两个都是三声,第一个字要读成二声。) (3)谁能把第一行与第二行连起来有感情的读一读?谁再来试一试?男女生比赛,看谁读得最有精神? 5、芳芳起床后又干什么了呢?看图。 出示:用餐刷牙洗脸 ①②③ (1)你能把这三个词语按顺序排一下吗?谁能按着顺序领读一下? (2)师小结:我们说话和做事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否则就让人听了不明白。 (3)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呢? 芳芳起床后,先刷牙,然后,最后再。 (4)让我们一起学学芳芳的样子,读读这三个词语吧! (5)小组开小火车,看小火车开的顺当不顺当?小组比赛,看谁读得最准确? 6、早餐吃饱后芳芳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了,上学以后芳芳又做了哪些事呢?想一想我们每个星期一早上二节课后都要做什么? 升旗时你会听见什么?会看见什么?你要怎么做呢?(指导说完整: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少先队员们立正敬礼)其他时候我们会做什么呢?(做操) (1)我们怎样读好“上”和“升”这两个字呢?(舌头要翘起来) (2)怎样读好“做操”这两个字呢?(舌头要放平) (3)同学们喜欢做操吗?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读读这行词语。 上学升旗做操 (4)第五组开火车,看哪一个同学读得最好,一人读一个。 7、读全文。 师:好了,老师把所有的词语宝宝都请来了,你们会读了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同学们真棒)男女生分开读,男读前两行,女读后两行。 (1)去掉拼音后你还会读吗?一二组读第一行,三四组读第二行,五六组第三行,七八组第四行。注意:读出你们愉快的心情。 (2)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后,就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去做每一件事,这样才能把每件事做好! (3)下面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早上起来后做事的顺序,我们有感情地朗读2遍,看谁能最先背下这些词语! 三、游戏巩固 1、创设情境 师:“芳芳见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决定请你们吃苹果,如果你读出苹果上的字,并带我们大家读一遍,那这个苹果就送给你。” 2、游戏。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小”,这个字读什么? (1)在学写“小”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新的笔画竖勾,教师范写,知道写勾。 (2)“小”有几笔,都由哪些笔画组成? (3)师范写,学生念笔顺歌。 (4)学生念笔顺歌,书空。 (5)组词。 2、出示“鸟”,这个字读什么? (1)教学横折钩和竖折折勾。 这个“鸟”字今天也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两位新的笔画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请看黑板。教师范写笔画。 (2)“鸟”的笔画有些复杂,我们一起跟着电脑老师学一学吧。看看“鸟”一共有几笔? (3)看完了老师的书写,有哪些小朋友已经会写了,请你告诉大家。学生说笔顺歌,教师范写。教师说注意点。 (4)念笔顺歌,书空。 (5)组词。 3、学习到现在,生字宝宝有点累了,让我们送她回家休息吧。从文具盒里轻轻地拿出一支铅笔,做好写字的准备。背一背写字歌。 学生书上描红,教师巡视写字姿势。 五、作业布置。 1、读一读,朗读《识字2》。 2、说一说,对爸爸妈妈说说芳芳早上都做了些什么? 3、念一念,念一念笔顺歌并且书空。 板书设计: 识字2 小:小鸟 鸟:小鸟 《繁星》教学设计2 《繁星》教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王玉华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三、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探究课文三次描写看繁星的变化特征。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播放星空影片或图片,也可调动学生记忆) 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繁星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注意读音及字形 摇摇欲坠(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 [5] 《变脸》教学设计2 重点: 1、了解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知识。 2、仔细揣摩并领会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3、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4、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课时: 二课时 步骤: 一、 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魏明伦人物小传和图片)。教师补充介绍背景。 二、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a、 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斟酒( )糍粑( )抠痒( ) 安逸( )阴霾( )打鼾( ) b、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而显得混浊。 盘缠:路费 打牙祭:吃久未曾吃的丰盛的饭菜 c、 词语积累。 怡然自得 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2、面向大家谈谈自己对本文的理解 三、 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汉语拼音2》教学设计 1、按新课标的要求汉语拼音教学,要努力增强趣味性,把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学变得活泼、有趣,学生乐学,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这节课中充分的利用课本图画、多媒体课件,讲故事或语言、动作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枯燥的拼音教学变为趣味性学习语文,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2、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靠他人的传授所能获得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构建而形成的。因此,在拼音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发现规律,感悟规律,运用规律,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充分利用有趣的训练项目,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增强自信,使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得到锻炼。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汉语拼音2》,改变了以往教材中单独学习单韵母i、u、ü及四声的形式,同时出现了声母y、w及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的学习和认读。这样的安排,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减缓学习坡度,适应儿童学习认知的特点,增加对新知识的兴趣。本课可采用3课时完成,第一、二课时完成“i、u、ü”的认读书写和四声调学习,第三课时进入“y、w”及“yi、wu、yu”的认知学习。 学情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一部分孩子对这部分比较熟悉,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显然没有新鲜感;而还有小部分的孩子对拼音教学掌握不是太好,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将教材进行了重新处理,以故事贯穿始终,以求兼顾两头。 教学目标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和y w两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的四声调读法。 3、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4、 掌握yi、wu、yu的四声,能读出他们带调的音。 教学重点: i u ü y w及yi wu yu 的发音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带调读。 教学难点: 读准i u ü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i在标调时头上去点,ü在标调时头上有点。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已经认识了a o e三个字母朋友,他们三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谁知道?对了,就叫单韵母。a、o、e还有三个单韵母兄弟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继续到拼音王国里去认识新的好朋友,他们就是 i、u、ü。(教师在黑板上板书i、u ü,并用清晰、洪亮的声调读出字母的音。) 设计理念:孩子们对童话故事充满了亲切感,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变成童话中的人物,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学习字母i的音、形、书写 1、学字母i的音 (看图或课件)图上画的是什么?(借“衣”的音学习i)师:衣服的“衣”的发音与字母i相同。 教师范读i,(可利用儿歌:“牙齿对齐i、 i、i”教学生发音) 学生学读i(教师注意要多叫几位学生单独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习字母i的形 师:你能在图中找到i吗?(衣服中间花边和上面的扣子,形状与i相似。) 教儿歌:一竖占中格,一点在上边。(重点:不要漏掉小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仔细那些精致而传神的插图教儿童学习发音,记忆每一个字母的形体,在孩子的面前形成一种具体的情境。启发儿童说出字母与图的哪一部分相似。帮助儿童掌握字母的读音与形体。 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3、指导书写 师:i住在几楼?(二楼和三楼) (课件)i的笔顺是先在中格写小竖要占满格,然后在竖的头上离开二线的地方写小点。(再次强调不漏小点) 学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提醒生书写时要注意圆点的位置,不要写成圆圈,书写要干净) 设计意图: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拼音,字母的书写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书写韵母时,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观察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然后示范书写,再让学生描红,临写,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学生学习就轻松主动。 4、小组评议,对正确认真的作业讲出优点,形成榜样。 三、学习字母u的音、形、书写 1、学习字母u的.发音 师:图上画的什么?(借乌鸦的“乌”,学习u)乌鸦的“乌”的发音与字母u相同, 教师范读u(儿歌:嘴巴突出u 、u 、u) 学生学读u(齐读,个人读,开火车读,小老师教读等) 设计意图:班里肯定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知识和拼读能力。要多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选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大家互相交流。 2、学习u的形(课件) 师:字母u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图上乌鸦窝的样子与u相似。)师: u还像什么?(像喝水的杯子、桶等)。教儿歌:u像一个茶杯子。 3、指导书写: 师:u住在几楼?( u住二楼写在中格。) 师范写u并讲清笔顺 3、学生描红、书写(师巡回指导) 四、学习字母ü的音、形、书写 1、学习字母ü的发音(课件) 师:图上画的什么?(借“鱼”的音学习ü)把“鱼”的音平读就是ü。教师范读ü。(像吹笛子ü、 ü 、ü) 学生学读ü。(采用多种方式练习读音,同位互相正音、开火车读等)(有时学生读不准音,可以先发“鱼”的音再变成一声就可发出ü的音。) 2、观察图学习ü的形 师:字母ü与图上的什么地方很相像?(鱼嘴与上面吐的两个泡泡合起来很像ü。) 教儿歌:ü像小鱼吹泡泡。(可能有学生说出ü与u之间相像,师要抓住这一点表扬,并趁机让学生观察两者的不同,强调ü有两个小点) 3、指导书写 谁能告诉大家怎么写?(生可能说出u加两个小点) 师讲:ü占中格和上格,先写u,再写头上的两点。(写ü的两点时,要把两点的位置略向中间靠拢一点,这样写出的字母好看。) 4、学生练写,并同位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字母u、ü形很相似,可利用儿歌区分(u像一个茶杯子,ü像小鱼吹泡泡)教师要善于把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变活,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抓住儿童年龄特征,这样可以使初入学儿童爱学、学好汉语拼音,为识汉字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为儿童提早踏上知识的宝塔创造了条件。 五、巩固练习认形、发音: 回忆口型儿歌:牙齿对齐 i i i小嘴鼓鼓 u u u翘起嘴巴 ü ü ü,多种形式练读达到背诵。 六、作业: 回家书写几个漂亮的i、u、ü字母给爸爸妈妈看。 板书设计: i u i u 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声调图)复习四声调,声调儿歌。 2、复习“a o e”的四声。 二、学习字母i的四声 1、学习i的四声 (卡片)谁能用学习“a o e”四声的方法,试着来读的i四声。 2、(出示卡片i)师: 看到i的声调卡片,你发现了什么?(给i标声调时,要去掉i头上的小点)。教师板书:ī 、í、 ǐ 、ì。 (1)自己试着读一读i的四声。 (2)师:在平时说的话里那些有i的四声呀?(课件)(ī医生;í阿姨;ǐ椅子;ì愿意)学生练读。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名词与音相结合,把音、形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印记于学生脑海,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兴趣。 (3)教师范读,学生随读。请小老师教读;同桌互相读(顺读)。(教师纠正二声三声的读音) 三、学习字母u的四声 1、出示u的四声 ,自己试着读一读。(教师重点指导三声的读音) 2、指名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四声。(注意纠正学生读不准的音)。 3、师:谁能用“u”的四声练习组词?乌鸦的“乌”(ū) 姓吴的“吴”(ú)五个的“五”(ǔ) 错误的“误”(ù) 设计意图:教师可根据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利用语言、动作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教u四声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模仿手握方向盘开汽车的动作,并边开车边发u的四声。这样,学生脑、眼、手、口等多种器官协调活动,化难为易,就会学得轻松愉快。 四、学习字母ü的四声 1、出示“i”的四声与“ü”的四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师强调:单韵母“ü”标四声调时小点不能去掉,要带点写成“ǖ ǘ ǚ ǜ”。(师板书) 3、自己试着读读“ü”的四声 4、请小老师领读。 (教师强调二声和三声的读法)。打乱顺序读“ü”的四声) 5、请大家选择一个声调的音组词语。 五、巩固练习 1.按顺序读i、u、ü的四声。 2.给合日常生活的一些音和字进行练习。 衣服的“衣”(ī) 阿姨的“姨”(í)椅子的“椅”(ǐ) 愿意的“意”(ì) 乌鸦的“乌”(ū) 姓吴的“吴”(ú)五个的“五”(ǔ) 错误的“误”(ù) 小鱼的“鱼”(ǘ) 下雨的“雨”(ǚ)玉米的“玉”(ǜ) 3.打乱顺序读四声(可用字母卡片)。 设计意图:声调学习是以后学习拼读的基础,常有学生因为这一环节掌握不扎实学习拼读环节时出现困难。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中常用的字、词,对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争取达到出现带声调单韵母就能读出的程度。 六、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词语中的i、u、ü的四声。 板书设计: i u 第三课时 一、童话导入,激发兴趣。 1、学习y w的形 学校里要召开家长会了,小i和小u的妈妈来了,你想认识她们吗?仔细看图,两个妈妈就藏在里面呢。(学生自己发现)师相机板书y w。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声母。 《枣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 1 了解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知识,体会剧本通过人物动作和表情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刻画 人物性格的手法; 2 阅读课文,理解“枣儿”的象征意义,讨论剧本的思想内容; 3 培养阅读欣赏戏剧的能力,尝试课本剧的写作。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请同学们欣赏陶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然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 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回家”已成 奢望。 三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剧本: 读后请同学点评,探讨朗读技巧。 四 细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从而把握剧情,理解课文的象征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老人有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第一次是他向男孩提起儿子叫“枣儿”,并说出“枣儿”一名的来历。第二次是向男孩谈起儿子只顾摘枣儿,撒尿都不知道,竟尿了老人一脖子,老人不但不嫌脏,还感到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第三次是说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老人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 [4] [5] [6] 《诗经》教学设计2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一课时) 一、导――文化常识 “四书五经”是什么? 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历代有关评价: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一读――机械朗读 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逑(qiú) 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 三、二读――理解朗读 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 [4] [5] 《孔乙己》教学设计2 孔乙己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 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冬,最初发表于19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距辛亥革命10多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孔乙己生活年代的20多年之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19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hēng)酒店 砚(yàn) 附和(hè)羼(chān) 蘸(zhàn)舀(yǎo) 打折(shé)了 绽(zhàn)出 四、查词典解释: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 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 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六、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再引导学生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七、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提问〕: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八、学生朗读第2、3节。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4] 《海燕》教学设计2 重庆市朝阳中学 王成文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二、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三、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设想 反复朗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精要文段,探究疑难问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发言提纲并在班上交流。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1、高尔基。2、《海燕》写作的时代背景。3、关于高尔基《海燕》的其他资料。4、课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了解基本常识,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一、导入 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 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激情。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指名朗读。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3、听录音带朗读。(1)静听感受;(2)随录音朗读;(3)模仿朗读。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4、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四、探讨感知 1、教师引导设疑: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方框内提示的文字并思考:(1)作为一种海鸟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你是从方框提示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2、师生互动探讨:(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归结板书(字幕显示) 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 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联系背景理解、概括) 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练习与研讨 1、字音词义,常识积累,朗读感受。 2、问题研讨 (1)课文标题是《海燕》,作品中为什么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 (2)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课文中其他事物也应该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请列出来与同学探讨。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象征、烘托、对批等表现手法,阅读理解精要文段。 一、上课时“问题研讨”交流。(对学生交流发言不作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在阅读探讨过程中欣赏作品,认识并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 二、朗读感受,思考探讨 1、朗读描写海燕的句段,观看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穿梭号叫的画面,加深对海燕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象征意义。 2、朗读描写其他海鸟的语段,观看投影画面(1)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 教师小结板书(投影字幕)。 一会翅膀碰着波浪 迎战暴风雨,象征勇猛坚 海燕 一会箭一般地冲向乌云 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 叫喊着 革命先驱者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 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 海鸭:呻吟、吓坏了 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与 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 企鹅:躲藏 &nbs 《离骚》教学设计2 屈原 [教学目标 ]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 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探海导航 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岐,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精神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等,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三、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 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nb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2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0.《葡萄沟》2课时教学设计篇5: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教学反思
篇6:《稻草人》教学设计2
篇7:《狼》教学设计2
篇8:《雪》教学设计2
篇9:2、《匆匆》教学设计
篇10:《练习2》教学设计
篇11:《练习2》教学设计
篇12:《识字2》教学设计
篇13:《繁星》教学设计2
篇14:《变脸》教学设计2
篇15:《汉语拼音2》教学设计
篇16:《枣儿》教学设计2
篇17:《诗经》教学设计2
篇18:《孔乙己》教学设计2
篇19:《海燕》教学设计2
篇20:《离骚》教学设计2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