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

2022-07-22 08:09: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艾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

篇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 杨李花)

〔内容提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已占主导地位,而提问设计又是阅读教学的聚集点,更应作全面的理论研 究和实践探索。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忌直贵曲,宜激发学生兴趣;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提 问设计须有“度”;提问设计应“巧”;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这些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以 优化提问设计为切入点,改革英语阅读教学,应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 *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 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 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 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极大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 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 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 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 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 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 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 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 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 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 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 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Christ mas Day》(Lesson 54-55 in Junior BOOKⅢ)一课时我们作了如下一组问题设计:

①Is Christmas Eve the nigh

[1] [2] [3] [4]

篇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 杨李花)

〔内容提要〕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已占主导地位,而提问设计又是阅读教学的聚集点,更应作全面的理论研 究和实践探索。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忌直贵曲,宜激发学生兴趣;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提 问设计须有“度”;提问设计应“巧”;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这些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以 优化提问设计为切入点,改革英语阅读教学,应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 *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经占主导地位,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提问设计。课堂 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 法,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 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起到极大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提 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 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 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 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 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 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 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 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 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 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 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Christ mas Day》(Lesson 54-55 in Junior BOOKⅢ)一课时我们作了如下一组问题设计:

①Is Christmas Eve the night of December 25th?

②Why do children in England put a stocking at the end of their beds before they go to sleep

on Christmas Eve?And if you're a child in England,what will you do that night?

③What does Father Christmas do on Christmas Eve?And can you imagine(想象)his action(做法)?

④Do you think there is really a Father Christmas in the world?

⑤Why do the children get up early on the morning of Christmas Day?And what about you on the

morning of the New Year?Why?

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兴趣,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 果。

当然,也可对这一课内容作如下问题设计:

①Is Christmas on the 25th of December?

②What do children in England put at the end of their beds beforethey go to sleep on Christmas Eve?

③What does Father Christmas do on Christmas Eve?

④There isn't really a Father Christmas in the world,is there?

⑤Do the children get up early or late on the morning of ChristmasDay?

很明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一般地说太直太浅,学生答题时几乎可以不加思考地直接回答,而不须动什 么脑子作艰苦的探求。相比而言,这种提问设计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尤其是发散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 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 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教学《Thomas Edison》(Lesson42-43in Junio r BOOKⅢ)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 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我们抓住学生“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心 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Who was Thomas Edison?

②Why did Thomas Edison sit on some eggs one day when he was fiveyears old?

篇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和体系的改革,我国教育领域当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翻转课堂的出现转变了传统教学基本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本文从阐述“翻转课堂”内涵及优势的角度着手,对“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并对“翻转课堂”予以深刻反思。此次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翻转课堂的内涵,并以此来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进而提升中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习语法和单词记忆存在差异性,需要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教学活动中。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英语成绩的提升。而翻转课堂的出现改善了这一不良现状,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此次课题的选择对英语教育模式创新而言,具有理论性意义,对当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性意义。

一“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分析

(一)英语阅读课前活动

在课前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英语阅读课程进行预习和了解,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渗透和积累[1]。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将微课应用短视频制作完成,让学生进行观看微课视频。视频的内容应该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就能够通过课前阅读活动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教学期间提升知识的掌握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学习任务。

(二)英语阅读课堂沟通

在英语阅读课堂沟通中,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分层次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针对英语阅读的课前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容易相互弥补不足产生思维的碰撞,促使学生自主对阅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沟通之后,让学生推举一位组长阐述学到的内容并提出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产生问题[2]。从而展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带着问题的沟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活跃性和课堂的热烈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检查学生对于课前活动的完成度,及时掌握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异性。

(三)通过教师引导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

引导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理解学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点进行情景教学的设计Extensionactivity派出几名学生进行情景问答。在情景问答训练中可以着重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培养。举例来讲:作者在进行关于米奇这一卡通人物英语教学时,首先进行了对米奇这个卡通人物的描写,激发出学生对米老鼠的兴趣。然后在上课时深挖本篇文章的细节与实质内涵,实现对文章内容的重新构建,进而为学生挖掘出米奇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更深层次意义。最后,通过和孩子们进行围绕米奇为教学核心的沟通交流。交流内容如下:Whatishelike?Didhehaveanyproblems?whatproblemsdidhehave?Whatifyouhavetheseproblems?当学生面对该内容无从着手学习的时候,趁着学生对米老鼠这个卡通角色感兴趣的,作者陆续给出提示,让学生观看下列内容:WhatdidMickydo?WhydidpeoplewanttobelikeMickey?DoyouwanttobelikeMickey?Whyorwhynot?具体来讲,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对于本课程中文章的内容具备更深入的了解。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该种方式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有效沟通。2。引导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生词、语法,进而提升学习动力,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程度,了解不同学生之间思维和英语水平的差异性。在接下来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提高其不足的一方面。这篇课文的阅读逐渐将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形象的阅读层次,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学习能力和熟悉程度。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到了很大提高。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为例:首先,作者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喜欢的角色都有哪些,全班学生共提出了Conan,LengFeng,HeadStrong,PeppaPig这几个他们熟悉的人物,在作者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对战狼二(WolfWarrior2)这个刚刚上映不久电影里的冷锋这个角色感兴趣,作者之所以引导学生面向这个角色进行引导是因为作者将关于这一角色的内容做了一个分析,其中包括下面图片中对冷锋这一人物分析的思维导图(见图1)。而在关于短视频中冷锋这一角色的课堂提问中,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讨论时积极参与,因为对战狼2这部刚热播的电影非常感兴趣,所以对冷锋这个人物非常熟悉。作者带领学生讨论了吴京和冷锋的人物形象,用英文进行了描述,同时用本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了应用。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之后,学生分析冷锋有内容、有深度,英语语言、词汇运用的很丰富,大大超出了作者想象,可知该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率很高。另外,通过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有了一个精神上的沟通,双方在热烈地讨论中结束了这节课,而师生都感觉沟通意犹未尽。课后作者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学生写一个人喜欢的角色。多数学生上交的英文作文的结构都比较清晰,语言也足够流畅,分析人物也很到位,全方位展现了这一电影人物的高度、内涵、深度。

(四)课堂教学评价

此次英语阅读教学案例中,应用了翻转课堂这种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有了更深层的认识。通过前文两种案例的讲述,能够明显观察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接受度很高,通过翻转课堂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也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之下更为扎实。与此同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还节省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从而预留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课堂讨论,继而提升学习效率。

二“翻转课堂”深刻反思

翻转课堂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教师有着大量的要求准备,课前录制教学内容资料视频,供给学生进行课前活动,布置任务清单,使学生更准确的了解阅读内容,抓住重点。并在课堂沟通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理论上的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在英语的学习上指导学生提高自身英语水平,设计情景教学,锻炼学生英语的各方面能力。当然,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现有水平都存在差异,翻转课堂中的相互交流可以分层次交流的。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基础的问题,而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和他们交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共同讨论学习提高。翻转课堂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具有很大的作用,在翻转课堂的课前活动准备中,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精心的准备,这样使得常规的教学准备需要教师花费不少的时间及精力。因此,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应在课前针对课程具体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备课,这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结语

在此次的翻转课堂实践研究中得知,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有着极大帮助。本针对翻转课堂的应用提出了两点反思:一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学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3]。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能被广大的教师借鉴,并在其实际应用中得到完善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蕾,周钰婕。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WebQuest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4(12):118―120。

[2]余忠燕,崔北好,茆莹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21(8):13―14。

[3]潘凌峰。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旬刊,,23(1):153―153。

作者:刘海明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中心初中

篇4: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论文

目前在课改精神的推动下,不少语文教师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但是对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式的没计方法,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望大家指正。

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设计阅读问题: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又如《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你能说说理由吗?以此来引导启发学生理解多件事情顺序安排的方式和结构特点,体悟多件事情写作思路的方法。

二 、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设计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

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

三、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孤独之旅》一文的.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

“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四、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力面进行想象描述。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可

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

五、 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又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淡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5: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给直接答案多,分析理解过程少。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作如下探讨: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在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准下,换几个角度,凡问必曲。如:教学A Problem For The Detective(1)一课时,作如下一组问题设计:

1.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om Goode and Mrs.Flower?

2.From the text can you infer what the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Mrs.Flower and Clare?

3,What did the story of the pet dog-Klegg show?

4.What did this sentence“Something somewhere smells funny”show?

5.From the last paragraph can we see how the detective was?

当然,也可对这一内容作如下的问题设计:

1.Who were Tom Goode,Clare Flower and Klegg?

2.Why was Mrs.Flower so rich?

3.Who was going to get the money?

4.What did Tom Goode know about Klegg?

5.Why did Tom Goode visit the detective?

相对而言,这种提问设计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利于对学生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逐级攀登

教学A Problem For The Detective(2)一课时,我们抓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How many people attended the meeting?Who was the unknown man?

2.What did the young woman want to do ?

3.What made Hope think of getting the money instead of Clare?

4.What was Mr.Coal's best proof that the girl was not Clare Flower?

5.Why did Tom Goode think that the money should belong to him?

6.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7.How does this story sound?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这一篇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连续进行艰苦的活脑训练。

三、提问设计须有“度”

这个“度”必须包括问题的难题、深度(铺垫性设问)、亮度(讲究感情色彩,抓住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不适而产生的心理失衡,提出问题,打动学生的心)、跨度(抓住教材重点、难点,问得集中,施行浓缩法,加大问题容量)、角度、精度、密度等,尤其是在提问设计中对问题难度的把握。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1.问题本身;2.具体学生的素质。如:教学The Language of Honey Bees(1)一课,我们可以根据预习情况,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际出发,利用有关提示引导,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提问设计应“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纵向看,它必须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各个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一般来说,1.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追踪探因式、检查整理式等;2.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和答问的评价等;3.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全、忌浅、忌滥;4.要讲究提问的逻辑。提问要合理,问域要适度,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

下面一组是教学Discovery(1)一课时所作的问题设计:

1.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2.What does the word“fine”mean in paragraph 2?

3.According to the writer,what's the first thing you should do when you are lost in the hill?Why?

4.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rothers?Why?

问1从课文本身提出问题,投石问路,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的情绪;问2在问1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因为有问1的铺垫,学生已尝到甜头,感到学有奔头;问3承前追踪,探求因果,使提问跌宕有致;问4向纵深处又作探索,要学生去“跳一跳”摘到桃子。

五、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内容的处理

一般地说,教师应面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待学生略作思考后,教师再恰当地指名其他学生,引导他们对这一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评价。这样做,有利于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如果后来指名回答的学生,仍然不能订正、补充前一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再另换一个角度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作概括小结性的评价,以求得问题较全面、较透彻的解决。这样做,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刺激,加深记忆印迹,学得扎实、全面。

(浙江省绍兴县鲁迅中学 杨李花)

篇6: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给直接答案多,分析理解过程少。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作如下探讨: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在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准下,换几个角度,凡问必曲。如:教学A Problem For The Detective(1)一课时,作如下一组问题设计:

1.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om Goode and Mrs.Flower?

2.From the text can you infer what the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Mrs.Flower and Clare?

3,What did the story of the pet dog―Klegg show?

4.What did this sentence“Something somewhere smells funny”show?

5.From the last paragraph can we see how the detective was?

当然,也可对这一内容作如下的问题设计:

1.Who were Tom Goode,Clare Flower and Klegg?

2.Why was Mrs.Flower so rich?

3.Who was going to get the money?

4.What did Tom Goode know about Klegg?

5.Why did Tom Goode visit the detective?

相对而言,这种提问设计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利于对学生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逐级攀登

[1] [2] [3]

篇7: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初探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初探论文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掌握基本阅读技巧,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要数课堂提问了。课堂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之一,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关的阅读材料,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提高分析质疑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

下面我就从三方面入手,探讨自己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的些许看法和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数量

课堂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并不受其数量的直接影响。课堂提问次数的多少取决于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侧重于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技巧,不必考虑提问是否达到45人次还是80人次这样的量,更不能为了凑数而“明知故问”。如果阅读材料浅显易懂,学生又掌握了大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关课文表层理解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少提甚至不提,以腾出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阅读后的言语交流活动打好基础。虽然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提问的数量,但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必须保证师生间一定数量的课堂交流,即一定的提问次数,而且提问覆盖面要尽可能广,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交流的机会。

二、课堂提问的质量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当,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筋回答不了,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间在内部凉席上要互相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样或那样的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浅显,答案多是能够直接回答的,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师生交流时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多是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

我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技巧再进一步谈谈:

1、提问应注意难易适度,忌过浅过深

教师在提问时应难易适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动脑筋就可以将答案脱口而出,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收之甚微,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过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不了,那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平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 2、提问应注意内在联系,宜层层推进

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性,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层层设问,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我们在设计时应尽量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现有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入简,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提问应注意面向全班,忌以偏概全

教师提问时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后再指名学生回答。如果教师先指名后提问,别的学生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再主动思考了。教师提问还要面向好、中、差三类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4、提问应注意恰当评价,宜是非分明

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会不作出处理,不会不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自己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答得正确,什么地方答得不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切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含糊不清的评价。不少青年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认为这一点应足够重视,评价环节疏忽不得。

综上所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好,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技巧,而且能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作出正确的评价。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结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课堂提问,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聚焦点,更要做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探索。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法、预期的效果等做到心中有数,作出合乎科学的设计,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问;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8: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阅读是初中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作 者:黄建丹  作者单位:温州瓯海郭溪中学,浙江温州,325016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420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问题   改进措施  

篇9: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性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重要地位,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时,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质量,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

作 者:王宏霞  作者单位:锡盟蒙古族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阅读教学   同题设计   艺术性  

篇10: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论文

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而高中语文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本文阐述了高中语文学习及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不足,总结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以期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学生的母语,是最基础的语言。可是,中文谁都会说、会写,为什么还要系统地学习语文呢?因为语文是系统化的语言,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继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学会说中文和写中文,而是学习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由于高中语文不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语文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学习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石。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中文阅读,还是英文阅读,阅读文章的结尾都会设计几道课后习题,一方面,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时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更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关注度,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反之,如果阅读的文章没有设置问题,学生在阅读时就像走马观花,无法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至于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另外,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文章设置了问题框架,很多学生就是根据问题去阅读,只会重点关注问题涉及的部分,忽视问题没有涉及的内容。可以说,问题设计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优势是区分文章的重点与非重点,恰当合理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精髓;它的劣势在于学生只重视问题涉及的部分,如果问题设计不合理,那么学生就无法领悟文章的深刻含义。因此,问题设计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缺陷

虽然语文教师已逐渐认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教师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和重点,很多教学问题设计不合理,没有理清阅读的中心思想,造成提问无效。而这个问题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长期存在的难题。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与专业技能,才能设计出最有效的教学问题;第二,有些教学问题设计脱离了生活实际,与自然规律相悖。问题设计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问题设计,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合理设计语文阅读问题成为教师首要解决的难题。

首先,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的目的,即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被模式化了,学生只要学会做题就行,凡事可以不求甚解。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问题设计是为了辅助学生理解文章,所以教师要提炼出文章的精髓,并以此设计问题,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文章的精髓,掌握文章的深刻含义。

总而言之,教师不仅要认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更要合理设计阅读教学问题,正视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篇11: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中国哲学”概念歧义颇多,其方法论也有长久探讨的历史。当我们顺着西方哲学思想的理路来论述某些问题时,会遇到许多“阻碍”与“顽石”,这大多源自中国的经验。由此涉及如何从西方哲学来思考源于中国经验的问题。

哲学philosophy的形态来自希腊。面对philosophy,我们创造了一种“中国哲学”,多以中国的思想素材来印证某种“普遍原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以一种自我矮化的方式,用中国的“特殊性”来印证某某原理的普遍性;还有简单类比型的比较哲学,这种比较往往失之于机械。中国学人在深入西方哲学传统时,应回过头来面对一种源自中国的经验,并使这种经验进入哲学讨论的视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西方哲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缺乏与西方学者进行真正对话的能力。这里除了盲目追新,缺乏对西学经典深入研究之外,还涉及西学研究的深层困境。不同文化的哲学,其方法与其文化的思维方式、语言息息相关。德语哲学则在自身的语言逻辑中找到思想发展的路径,法语哲学更具修辞意味。

研究西方哲学这一工作需要古今中外的'学术积累,如果在思想资源的积累以及学术方法的训练不足,往往会形成很多牵强附会的东西。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中国经验的重视,让来自西方的哲学开始说汉语,强化中国经验的哲学表达,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代的共识。

篇12: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三帆中学外语组 康明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以其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能突破思维习惯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具有新的创意。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力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 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秋季推出的初三英语新教材,阅读文章题材广,内容多,信息量大。文体上分:有书信,日记,通知,人物传记,从题材上分:有日常生活,现代科技,环境保护,体育,历史,英美文化等,每篇文章都包含学生未知的信息,十分新颖有趣,这给我们教师设计以阅读训练为中心,带动其它能力训练的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那麽,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训练思维能力的空间,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其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以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和意识的个性。

一.精心设计课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

课文的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前奏曲”,是知识的“启动”阶段。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所以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以JEFC BOOK 3 为例,教师可首先给学生出示一张挤满人群的地球图片,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1. What does the picture mean?

2. What’s the world’s population?

3. Is it still increasing?

4. How fast is the world’s population increasing?

5. Which country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6. Why do some countries have a large population?

7. What can be done to slow down the population growth?

8. What do you think of one-child policy?

恰当地课文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其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活跃,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们也就越来越喜欢阅读了,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二.找准关键词,训练学生对英语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

关键词是指课文中关键的词或据课文内容和语义概括出来的能表达课文内容,风格的词语。

将课文中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后用箭头连接起来,这些箭头所示的方向就是文章内容的逻辑方向,学生可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对英语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从而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对未知信息的推理判断能力。这种训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帮助他们建立起掌握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自信心。如:Unit 2 Water Sports Lesson 8 Youngest swimmer to cross channel,教师可提出问题 How did Li Lida become the youngest swimmer to cross channel between Hainan Island and the mainland?引导学生给出下列的关键词set off → stepped into → swam with→ slowed down → had food and drinks → saw a high building → went on swimming → waited for → proud of → spoke highly of→ not only…but also…. 这些关键词实际上就是对李力达穿越徐州海峡全过程的一个概括,借助这些key words学生们可以很轻松地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有利于他们记忆并复述出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获取有关细节和信息,培养学生深层理解和判断能力。

准确地抓住文章的主旨可以培养学生对语篇,语段,语句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

全面理解握文章篇章结构,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而在了解了主旨大意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集思广益,获取反映主旨思想的有关信息和细节,这样文章的主题和细节都在一幅完整的认知图中得以呈现,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也就一览无遗了。如:JEFC BOOK 3 Unit 9 Lesson 34,学生们通读文章后很快就能说出课文的题目English is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于是我又问到:How is English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学生们再次通读全文,相继归纳出了以下细节:

English is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1. It is spoken 2. It is used 3. It is widely 4. Most

by more than 400 very widely as a used for business business letters

million people as their foreign language in many between different are written in

first language. other countries of countries. English.

the world.

5. Half the world’s 6. Three quarters 7.More than three 8. It is used by

telephone calls of the world’s books quarters of information travelers and business

are made in newspapers are written on the Internet is in people all over the

English. in English. English, too! world.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English.

通过以上内容图示,课文的整体“骨架”便在我们眼前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学习程序逐步呈现,以便使学生更具体更全面地获取文章有关信息和细节。如果学生归纳得不快捷,不准确,教师应启发,耐心地引导学生调整思路,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归纳应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表扬,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这些用来说明主题句的细节都是他们自己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并归纳在一起的。

四.摸清文章的线索,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线索。线索必须以教学目的为准绳,能体现课文的特点,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全篇的每一部分都与这根线联系,给人以整体感,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思路,领会文章真谛。以SEFC BOOK3 Unit 7 Lesson 26 为例,可设计如下表格:

Name James Herriot Nationality British

Birth place Glasgow, Scotland Birth date 1915

Occupation

(职业) animal doctor/writer Death date 1995

Early life

Childhood

● He grew up with a pet dog named Don.

● They would often hike into the mountains.

Education

After

High school He made up his mind to be a vet, especially for dogs.

In college ● He found out to be a vet just for dogs was impossible.

● As he loved animals, he continued his education.

Life after

college ● He worked as a vet in Yorkshire, England.

● He loved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 He treated / healed sick animals, including cats and dogs.

● He kept two dogs, Hector and Dan.

Later in

his life ● He wrote a lot about his experience as a country vet and about animals.

● He even wrote a book just about dogs.

通过表格展示,不难看出作者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述了兽医吉米哈利一生的成长经历,结尾处又介绍了他创作的以动物和他工作经历为题材的小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他对动物的爱心和敬业精神。由于表格的直观性,条理性不仅简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也有利于指导学生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提高他们的归纳,判断等逻辑思辨能力,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也学得生动活泼。

五.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阅读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但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它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索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设悬置疑,激发思考, 启迪学生去认识问题,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 如JEFC BOOK3 Unit 15 Lesson 58 , 整篇文章是围绕兽医James Herriot对狗的“爱”讲述的,抓住了这一主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Why did James love dogs the best?

2. How can we tell from the text that James loved dogs?

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即He grew up with a pet dog named Don. 而第二个问题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相继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He took his pet dog Don with him wherever he went.

He wanted to be a vet just for dogs after graduation.

He continued his education of treating animals in college.

He helped treat dogs even though he was laughed at by others.

He knew how the owners felt when they saw their dog become well again.

He kept two dogs as pets when he worked in Yorkshire.

He wrote books about his experience as a vet in his later years.

从答案不难看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对整篇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概括和归纳,通过这样的设问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抓住文章的主旨,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分析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理解。

又如JEFC BOOK3 Lesson 38 A VISIT TO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课文讲述的是一群中学生去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对展出的大型动物恐龙和恐龙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学生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后,教师可在此设问: How can you tell the students enjoyed their visit? 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会很快再次浏览课文,并从文中找到诸如:They were interested in dinosaurs./All the students cheered./Lucy shouted./“That’s a pity!”/The students couldn’t believe their ears./“I want to be a scientist in the future and study dinosaurs!”/All the students laughed.等表达情感的词句去揣摩参观者的态度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和探究,就会把所学知识逐步引向深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在学习英语简易读物To catch a thief《抓贼》时,学生们掌握了故事的大意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difficulties did Jim have to catch the thief? 结果学生们的思维特别活跃,经过热烈的讨论,举出了很多Jim在抓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difficulties)

He was very young. (only 16 years old.)

He tried to get the police to help him, but failed.

He lost his job.

He was mistaken for a thief and was taken to the police station.

He didn’t have food to eat.

difficulties He was away from home for a few days.

He almost missed his exams.

He only had a bike, but the catman had a van which could run faster.

The thief knew Jim was following his van. Jim’s life was in danger.

Jim nearly lost his life. The thief wanted to kill Jim with a hammer.

大量的实践可以证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巩固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结构,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还可以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使其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具有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巧妙,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新求异,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正象一位教育家所说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六.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寓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于阅读课教学中。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大纲》中明确阐述了一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教育,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 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现行JEFC新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如:教the universe and the man-made satellites有关科普知识这类课文时,可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一课,学生们可以学到爱迪生善于动脑、勤于动手、乐于创新的崇高科学精神;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一课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禁止乱扔废弃物,回收垃圾,净化空气,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又如English is widely used 一课,在使学生懂得了学好英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近几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越来越高,许多foreigners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而鼓励学生还要努力学好汉语,因为汉语将来可能也会成为international language,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不可否认,由于升学压力的困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课文语言点的讲解和以题海来“磨练”学生的应试技巧上,使得本来生动有趣的阅读课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语法”课,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思维僵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降低了课堂效率,无疑也会给他们的智力开发带来不利。因此,教师的教学首先要具有创造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要爱护学生的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浅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坚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最终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创新个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书目:

1. 英 德波诺 〈思维的训练〉

2. <中学外语教与学> 20 第7期

2. 付清和 〈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 费建华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第3-5期

篇13:审计质量管理中实践后续审计思考论文

审计质量管理中实践后续审计思考论文

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及其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具体可以分为审计过程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审计过程质量是审计过程中具体事项和环节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控制基础。审计结果质量是最终质量,它与审计报告的形成和使用直接相关。审计质量管理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审计质量管理同审计的过程与行为相联系,是动态的、系统的。

一、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人员力量不足

人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内审人员是质量控制的主体,也是质量控制的客体。从主体上看,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面临的现状是人手少、项目多、任务重,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实施质量考核、责任追究等控制手段,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奖罚激励。从客体上看,由于企业发展变化快,内审工作的专业性在延伸、综合性在提高,内审人员本身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质量管理的形式要求好操作,易评价,落实比较到位;实质性要求评价难,效果往往因人而异。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业务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开展业务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审计准备过程中的问题第一,审前调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审计人员对风险评估不到位,搜集资料过于宽泛从而导致调查浮浅;也有审计人员对于熟悉的单位或领域自以为驾轻就熟,对目标和方法不深入研究,导致调查流于形式。第二,审计方案设计不足,执行困难。审计小组在方案设计阶段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方案整体与被审计单位的协同性,导致执行中在被审计单位某个岗位或者部门形成“拥堵”。

2.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案重视不够,执行中出现经验主义,影响到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二是审计底稿复核不到位,如底稿问题描述不清晰、证据不充分等。三是成果评价的数量导向,导致审计忽视性质重要而金额不大的问题。四是审计评价不公允,建议缺乏建设性,可操作性不强。

二、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发挥的作用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实践中,在探索深入执行后续审计工作的同时切实认识到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一)后续审计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环境明显优化,审计监督力度显著增强

管理层下发了审计整改考核文件,表明重视、支持内部审计的态度。后续审计可以监督管理者纠正错误的态度是否积极、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显著,改变了过去一纸《整改报告》作为整改效果判断依据的状况,整改检查中审计人员真刀实枪的工作,让问题整改必须踏踏实实。

(二)后续审计部分解决了内部审计质量管控人员不足的问题

通过对审计人员的适当调度,后续审计形成了审计机构内外两种监督。从内部看,作为前期质量控制主体的内审人员在后续审计中都要作为质量控制客体接受监督,主体和客体身份的轮换,提高了内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水平。从外部来看,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也可以监督前期审计结论是否全面、深入、可靠。

(三)后续审计使质量业务过程控制明显优化从审计准备过程看:

1.相对于后续审计来讲,前期审计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针对问题更好地设计审计方案,有利于把问题调查得更透彻。

2.审计计划的自主性增强,审计人员与审计方案的匹配度提高。从审计实施过程看:

1.经验导向受到抑制,审计方案能够得到比较彻底地贯彻,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2.后续审计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相互监督的氛围形成。

3.由于后续审计与前期审计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密切监督过程,之前忽视的问题有可能在中间演化并酿成恶果,所以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也受到审计重视,实践了“治未病”的理念。

(四)后续审计有助于快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成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活水

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因素是执行审计工作的人的能力。用“深究细查”、“如实报告”、“妥善处理”三个词描述这种能力。深究细查:后续审计针对性很强,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甚至对问题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溯,提高审计人员设计审计方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的能力。如实报告:此处不仅是言之有据,更讲通过后续审计对于被审计单位形成更深的认识,要透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妥善处理:如果后续审计验证了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正确性,那么审计人员的工作信心和干劲无疑会增强;反之,也有利于找差距、析原因,优化建议。

三、应用后续审计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两点思考

实践中体会到后续审计在提高审计质量、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方面的诸多积极作用。这种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也来自于在安排、执行后续审计中的认真探索和思考。

(一)在设计后续审计方案时,以前期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问题为焦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

后续审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其审计重点一般限于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范围。但是,前期审计没有发现问题的相关领域并不代表实际就没有问题,后续审计过于强调针对性就会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例如,某次审计中发现某单位招标工作中存在代理招标单位、中标单位资质不符的问题。后续审计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发现存在拆分合同金额,规避招标的问题。后续审计能够发现问题是因为在范围上关注到了被审计单位整改期间的所有合同,而不仅是招标签订的合同;在流程上考虑到了实际招标之前,而不仅是招标之后。事实提醒,后续审计要针对问题作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否则,过分强调针对性,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误区。进一步讲,为了让后续审计有更好的针对性,先前的审计结论也要适当的总结概括,以为后续审计圈出合理的内容范围。

(二)后续审计对于未整改到位事项、新发现问题要深入分析,恰当评价

在后续审计中,结合审计回复,对于已经整改的问题重视其真实有效性;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新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的原因分析及处置建议如下:

1.被审计单位对于问题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例如某地按照前期审计建议登记台帐,但是流于形式,不能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控制作用。这种情况往往与管理重视不够、能力不足有关,是纠正的目标。

2.被审计单位和内审部门对于风险的认识差异,前者认为风险可控,问题不大。这时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对于确实影响全局和整体利益的决不姑息。

3.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上整改难度高。对此应当在获取翔实的整改方案、核实整改进度的基础上在审计报告中说明情况。

4.因政策、环境变化等原因不需要整改的,就不再视为未整改事项。

5.前期审计出现错审、漏审。对此要及时修正。对于后续审计中新发现的问题,要理性分析。如其早已存在,这是后续审计能够减少风险、提高质量的意义之所在,对此要举一反三,努力提高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水平,减少类似情况发生。若新发现的问题确实产生不久,要在问题表述上要区分主、客观因素进行理性分析,对症下药提出建议。四、结语审计质量管理同审计的过程与行为相联系,是动态的、系统的,也必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后续审计的应用让认识到它在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方面的诸多积极作用,也强化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篇14: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及思考教育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及思考教育学论文

摘要:高中物理作为高中课程中一门抽象且重要的学科, 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及科学素养的提升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从高中物理教学运用问题情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问题情境的实际应用两方面, 对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与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问题情境; 原则;

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物理概念与公式繁多, 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合理且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 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于物理的求知欲与兴趣。为了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 应将科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 以此为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答案。问题情境设计这一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 优化了教学模式, 对于物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高中物理教学运用问题情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逻辑性原则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 首先应

该以物理这门课程的发展路线为主导, 以其逻辑思维为主线, 按照这两方面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循序渐进体现出物理知识, 将所设计的问题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还要让学生将复习与学习共同进行, 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 利于学生回忆旧知识的时候对新知识产生求知欲, 对物理提起兴趣。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性, 让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发挥到其最大的作用———对教学内容服务, 进而得到最好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适宜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入问题情境这一设计, 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辅助教师完成教学, 所以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接受限度作为设计问题情境的基础, 融合所学的物理知识, 在保证问题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况下, 给问题设计一些难度,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 增加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突出知识重点, 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学习物理的根本目的还是能够熟练的掌握学科知识点。总而言之, 设计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学生的学生能力、学习特点、认知水平高度等,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

3. 趣味性原则

如果学生对于物理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 那么他们就会自主的去探讨研究物理问题,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首先要想办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对高中生而言, 充满趣味性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 在课堂上也能更快吸引学生的眼光,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 使学生带着好奇与疑问的心理主动的迎合老师的教学, 对于知识点也就更加容易接受,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 及时反馈原则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中, 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也是问题的反馈者, 当教师接受学生对于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的'反馈后, 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理解的不足之处, 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 并对错误之处加以纠正, 学生掌握新知识是一个从学习、错误、纠正到掌握的过程,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 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5. 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掌握了知识还不够, 能够把它精妙的运用到生活在才是最主要的, 获取的知识就是来帮助我们生活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 要将课本上的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结合,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增强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情境设计的实际应用

1. 基于物理实验设计问题情境

高中物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 在物理教学中, 带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步骤, 也是极具趣味的一种方式, 许多物理知识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 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 能够更加形象以及直观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置身于物理实验中, 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获得知识, 解决疑问。物理教师利用所要进行的实验内容来设计问题情境, 能够使学生在观察与研究物理实验时去主动思考, 从而获得答案, 揭示实验所带来的物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学生在利用实验室器材进行定律证明时, 不但加深了对于抽象物理定律的理解, 也能够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

例如, 在讲解弹性势能时, 教师可以做一个弹簧翻跟斗的实验。在一个调整好斜面角度的木板上端, 放一根劲度系数很小的塑料弹簧, 一名学生用手拉着弹簧上端, 轻轻的将弹簧拉成拱门一样, 一松手, 整根弹簧就会像杂技演员翻跟斗一样不停地翻转下去。接下来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并研究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 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 再由教师统一作答, 其实是由于弹簧形成拱门的形状时, 弹簧发生了伸长形变, 储存了弹性势能, 于是弹簧产生了收缩的弹力, 拉动后端运动, 并在惯性的作用下, 弹簧不停地翻动下去, 整个运动过程中, 弹簧的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动能三者不断进行转化。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但掌握了所学知识, 还产生了极大的物理兴趣。

2. 基于实际生活设计问题情境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物理知识是分不开的, 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够用物理知识来解释, 如在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与为什么会出现海市蜃楼这一景观。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立足于实际生活, 可以根据学生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学生们关心的热门话题, 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现实意义,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设计情境, 如为什么汽车刹车时你的身体向前倾, 汽车发动时你的身体向后倒?为什么伸直了腿就跳不高?为什么拉车要比推车更省力?为什么大多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使很多学生都感同身受, 这极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他们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使枯燥无味的知识瞬间铭记于心, 这在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兴趣的同时还引导他们去发现身边的小事, 了解物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

3. 基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情境

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依托, 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应是一个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 应带领学生进行简单概括的温习, 与学生们共同从中寻找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仅凭旧知识是无法得到答案的, 这时学生会发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 这就会引起学生去探究答案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应对困难。

教师在备课时应找出与本节课有关联的旧知识, 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旧知识引出所设计的新问题, 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问题情境的设计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将其效果发挥到最大限度, 教师在对问题情境的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结合课本、生活、实验、物理学故事等, 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让学生对物理学有更明确的认知, 提高其物理思维水平。让学生在对物理问题的探究中开发了智力, 增强动手能力, 获得与人良好沟通的社交能力, 令学生的多项技能得到开发, 为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旭东.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堂问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 , (06) .

[2]姚平.应用数字化实验平台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J].高考, , (01) .

[3]茆秀平.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高考, , (09) .

[4]熊伟.浅析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技巧[J].中学课程辅导, 2015, (06) .

篇15: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设计问题论文

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设计问题论文

摘 要:以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为基础, 衍生出了问题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应该如何去设置较为合适的问题。所以, 必须在一些原则下来设置这些问题, 问题需要更加具备趣味性, 要有全局性, 针对性甚至是梯度性。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问题设计; 趣味性;

所谓问题教学法, 是指通过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提出, 引导学生们通过正确的思维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提出是非常有意义的, 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真正做到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们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一、注意设计问题的趣味性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 对于问题的设计, 可以以我们的生活为基础, 设计更加贴近生活的问题, 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热情。我在讲授“燃烧和缓慢氧化”之前, 是这样设计的:我先提出问题“俗话说, ‘水火不容’, 那么, 水火到底能不能相容?”有些学生提出质疑。于是, 我设计有趣的“水火相容”的实验, 先将白磷放到盛满热水的玻璃杯中, 然后将收集好的盛满氧气的玻璃管向白磷倾斜, 白磷竟然慢慢燃烧起来, 学生目瞪口呆, “啊”的一声响起, 学生心中的迷雾顿时散去, 原来“水火相容”。这时, 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了, 为下一环节“燃烧条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注意设计问题的全体性

教师设计的有些问题一定要注意是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都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 这便是要考虑到问题的全体性, 只要有考虑到这点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当问题估计到所有学生时, 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相应的思考以及表达自己的看法, 达到大面积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能够得到提高, 无论基础如何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受益。即便是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学习的自信, 帮助他们调整原先的厌学态度而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对于中等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善于思考, 凡事多问的良好习惯。最后对于优生来讲, 一来可以复习已掌握的知识, 二来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热情, 丰富他们的化学知识和结构, 让他们对化学更加热爱, 立志为祖国化学事业的建设做出一番贡献。比如, “醋酸是强酸还是弱酸?它又具有什么化学性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没办法直接回答出来的, 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才能够完完整整地回答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许多要求, 首先是首问便要求学生们自身必须要去充分的了解醋酸的特性, 而第二问则是要通过拿醋酸与其他已知酸的性质的比较才能够得出最终的答案, 类似这种问题是适合于向全体学生提问的, 这是可以帮助那些基础一般或者基础较弱的同学提高自信, 增加学习的热情。

例如, “硫酸、盐酸、硝酸, 三种酸的共同点如何归纳, 又存在着哪些不同点”这个问题, 要引导学生们去深入了解每一种酸不同的性质, 通过对比比较, 然后做总结。所以, 对于问题的回答这方面的选人也要考虑到一些学习基础偏弱的学生, 不能够一开始便提出十分有难度的问题而破坏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意设计问题的梯度性

问题教学法核心的内容便是要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 从学生发现问题出发, 自觉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 当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对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讲究关联性、梯度性, 每个问题之间应该要有紧密的联系, 问题的深度应该要层层递进, 进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具有梯度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进一步发展。

四、提高所提问题的固有功能

所提问题功能与目标相一致。一个问题的.存在必定存在着与之相对应原因;一个目标则是一个需要经由老师或者学生的努力所需要达成的既定事物。一节课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目标与教学问题之间的相互匹配, 通过多角度多方位达成教学的目的。通过本研究发现, 当教师讲解的内容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们对于教学的内容会出现疑惑, 甚至无法老师讲解的内容, 这对于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的, 结果是十分糟糕的。所以, 一位教师在对教授内容进行相应的扩展时, 需要注意扩展问题设计不易过于偏离课本, 这样不便于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

教师提问时措词、表达准确。作为一名老师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过关, 基本常用字词发音要准确, 语义表达要足够清晰。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位教师要求授课使用普通话, 除一些特殊情况可以使用一些方言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吸引一下学生的注意力, 其余情况不得使用方言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 教师要尽量使用课堂上的专业词汇进行提问, 对所有要求的化学方程式能进行正确的书写, 反之, 学生在课堂中会产生一定的误解, 这也是对于教师教学表达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注意, 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能够引导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加透彻的理解。

五、提升所提问题的固有功能的实现程度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对课堂提问的问题进行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水平学生的情况, 对学生的思考时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估算, 这样问题的设计才能保证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在老师面前。换个角度讲, 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问题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就开始进行作答, 对于问题的理解以及作答的准确性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而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程度的掌握情况也会随之出现偏差, 最终导致授课进度出现混乱, 原有教学目标无法高质量的完成。当然, 还存在一种情况, 教师问了追赶教学进度, 直接将课堂上提问的答案告诉学生, 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这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评价。通常情况下, 课堂提问不涉及惩罚学生是非常乐意去回答问题, 只是回答的答案并不一定非常准确。当一位学生的回答非常接近正确答案, 老师一定要对其进行表扬, 以此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然而, 对于一些回答不是很好的答案, 老师也不要急于批评,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肯定, 然后提出其中问题回答不足之处, 这样才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不足, 对于自己学习存在漏洞的地方进行补全, 以此慢慢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对于一些不是很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老师需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一般这部分学生都是因为胆怯, 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就需要老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而一些对于提问根本没有想法的同学, 老师要试图对他们进行引导, 慢慢地对问题进行理解, 并最终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六、结语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化学学科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 即要引导学生们去关注在他们生活中的与化学有关系的社会问题, 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要让学生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对待化学课程的学习, 要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 问题教学法便是很符合这些要求的教学模式之一, 而在进行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之中, 必须要注意设计的问题是否有探究的价值, 注意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巧妙地联系, 这样才能够更突出问题教学法的作用。

综上, 本文对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如何使课堂提问变得更加有效进行了探究, 对于如何使其变得有效提出了一定的个人见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需要对此类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玉飞.高中化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 2017, (03) .

[2]崔金凤.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提问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 (09) .

篇16: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对新课标烛照下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版《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而设计精准、高质的“主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

那么,我们在课前准备中,怎样才能设计出“主问题”?

一、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做深入浅出的分析,既要高瞻远瞩,又能基于学情;既能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和把握,又能对课文的局部进行精细的分析和深刻的领会。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有质量的大问题、“主问题”.教学“主问题”应该是学生必须考虑但未曾想到的问题,是学生曾经想到但未作深入思考的问题。

由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潜心会文――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意思是,读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字面的理解,要领会作者的意思,并能触类旁通。由此,我们感到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有了对文本的深切感受,才可能设计好“主问题”,并把设计的“主问题”转换成阅读教学策略。

2.二度开发――大家知道,我们的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数理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就掌握了这门学科。而语文学科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数理学科,在上课前,“教什么”已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而语文学科不是这样,语文学科,在上课之前,“教什么”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一篇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有个确定与选择的问题,有个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问题。

3.深入浅出――语文意识要求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既要深入,又要浅出。 深入是为了读“厚”, 浅出是为了读“薄”.只有读“厚”,你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走进教材,由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想到很多很多;只有读“薄”,你才能跳出教材,从大处把握;只有读“薄”,你才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战略上去思考教学方案;只有读“薄”,你才能更清楚教什么,设计出深浅有度的“主问题”.

二、梳理、筛选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

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可以感到,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课堂也同样蕴藏了无限的“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文章的疑惑处,解读文本的矛盾处,提炼、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有的老师可能听过孙双金老师上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或者看过他的教学实录。孙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处理,可作为一个优秀的“主问题”设计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孙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大体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教时有两个质疑环节:一是在揭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二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孙老师安排了课中质疑。“刚才我们就题目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一定又有许多新的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谁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就请他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学生一听来劲了,接连提出了二十几个问题,光写在黑板上的就有十三个,接下来,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你们一节课发现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但是问题这么多,该怎么解决呢?孙老师真没有办法,谁帮我出出主意想想点子?”

有的学生提出,围绕问题阅读课文,一个个解决。孙老师说:“阅读课文,一一解决,这是一个办法,但这么多问题一个个解决,时间来不及,这只能算是个铜点子。”

又有学生提出,把问题分给几个小组,每小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再集中解决。孙老师高兴地说:“这个主意不错,分工合作,能提高效率,但还不能算最好的点子,是个银点子。”

这时,一个学生说:“挑出几个重点问题讨论,重点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解决了。”孙老师热情地握住这个学生的手说:“抓重点、抓要点,这是一个金点子。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么多问题中,哪些问题最重要?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找出主要问题。”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下面两个问题比较重要:

1、天游峰石阶这么多,扫起来很辛苦,老人为什么不觉得苦,说得那么轻松?

2、为什么作者说过了30年再来看老人呢?(www.fwsir.Com)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到,孙老师要学生找重要问题的过程就是提炼、梳理主问题的过程,出主意、想点子的过程就是寻找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也可提炼成有价值的主问题。

三、“主问题”设计要注意“五个度”

1.注意设计的角度

一教师在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课时,设计了以下这样一个开头:“大家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买东西都要用到钱,那么,是不是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呢?世界上有没有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有没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请大家在读了课文之后谈谈各自的看法。”

《比金钱更重要》一课,是一篇我国驻外使馆的一位官员在国外碰到的一件真实的事情,文章情真意切,读着它,犹如听一位老朋友讲故事一般。但是,对于平时对金钱并没有多少理性认识的小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抽象而深刻的哲理,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以一组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从生活角度切入)而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提问作为导入课文的切口,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之中。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上面这一组问题的讨论与研读,结合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生活体验,就很容易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并不能买来一切,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其实,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问题”设计角度的选择要力求准确和新颖,对问题的设计也需要一定的难度和技巧。这不但需要对教材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更多的灵感和创造。

那么,可以从那些角度入手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主问题”设计呢?

①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

如《鱼游到了纸上》,仅课题就足以引起学生极大的疑问: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去呢?一位教师由“鱼本来是在水里游的,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这一主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细细品读课文,通过读、思、议,学生抓住了“举止特别”、“鱼游到了心里”、“忘我境界”、“一丝不苟”、“唯一”等词句,深刻体会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使学生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这个主问题牵引,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极大地发挥了个人和集体的智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又提高了阅读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②从联结点入手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

如山东特级教师张伟老师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抓住文中的:“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关心马克思,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个过渡段,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恩格斯在生活上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又是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教师根据这两个主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课文,品词析句,领会主旨。

这种居高临下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③从文章特色入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晏子使楚》一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课文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开头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教学本课,我们就可以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④从文章的留白处入手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这种手法与绘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材中,这些留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常常可以激发学生用灵动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设计教学主问题,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通过想象补白,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

如三年级的《检阅》一文,开头讲的是,国庆节快到了,队员们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让他参加检阅吧,影响队伍形象,不让他去,又让谁跟他说呢?又怎么跟他说呢?最后大家做出了决定,让他参加并排在了第一排,结果队伍受到了观众的夸奖。而面对这个决定,博莱克和其他的儿童队员又会付出怎样的努力呢?这是文本中的一个空白点,解读文本时,教师抓住这处空白,设计成主问题,请学生对他们的神态、语言、动作展开想象,进行情景再现。当博莱克拖着残疾的腿总是跟不上大家的步子时,博莱克 ,队员们 ;当博莱克一次又一次地摔倒时,博莱克 ,队员们 ;当博莱克被拐杖磨破了皮,博莱克 ,队员们 .在文本的补白中,学生感受到了“这个小伙子真棒!”,感受到了“这些小伙子真棒!”.而正是对文本的补白,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悄然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生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课文,会有不同的“主问题”,相同的课文也会因人们对课文的不同解读而“主问题”不同。

以《草船借箭》一文为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主问题”:

从文章题目上设计:《草船借箭》,为什么要借?怎样借?借的结果?

从重点词句上设计: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那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并读书体会。

从文章脉络上设计:诸葛亮在和周瑜立军令状前,到底想到过什么?

从文章的空白点设计:全文描写诸葛亮语言的句子共13处,惟有一处是笑着说。那么,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呢?

因此,更多时候,我们衡量“主问题”设计得好不好,一看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深不深,二看问题设计的角度巧不巧妙。

2.注意设计的广度

教师在教四年级的《赤壁之战》时,在学生自读了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话说孙权在攻下了赤壁之后,大摆庆功宴,要重赏在战斗中立下功劳的各将领。下面请大家认真讨论一下,你觉得在庆功簿上首先应该写上谁的名字?为什么?”

这个例子设计的问题背景,是不是有很大的覆盖面?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全面、明确与系统的了解和感受,必须建立在对整篇课文高层建瓴,居高临下的基础之上,否则便不能完成这些问题的解答。

对主问题设计广度的阐释有两种:一种就是上文中《赤壁之战》的例子;还有一种理解指的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主问题要能使所有的同学都有兴趣,都能有话可说。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每个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3.注意设计的深度

教学《小珊迪》一课,可设计“到底是谁害死了小珊迪?是‘我’和‘同事’?还是小利比?是他的父母?是罪恶的马车?还是那黑暗的社会制度?”这就是有深度的主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非通览全篇、深入思考不可。

4.注意设计的灵活度

如学习《熟能生巧》一文,对于武士和卖油翁,你更佩服谁的本领?请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的理由。

主问题设计的灵活度,还表现在对问题阐释的多样性与创造性上。如上面的《熟能生巧》,武士与卖油翁,究竟谁的本领更大些?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的认为是武士的本领大些,因为他能百步穿杨,并且他射中的是柳树最边上的那片柳叶,由于风的缘故,这片柳叶肯定会不停飘动,没有高超的本领,一般人是很难射中的。有的认为是卖油翁的本领高,那么小小的一个孔,能让油进去,却滴油不沾,再加上卖油翁不自吹自擂的谦虚精神与作风。还有的认为他们两人的水平都普普通通,并没有特别过人之处,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每个人只要坚持练习,是都能做到的。其实以上几种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与组织大家讨论此类主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注意到它的灵活性,而不能僵化地看待问题与答案。

5.注意设计的梯度

教学《赵州桥》:

①读了课文,赵州桥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②再读课文,各自谈谈对赵州桥“悠久的历史”和“美观的造型”的看法,并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读一读。

③建造年代久远及有着美观造型的桥在我国还有不少,为什么唯独赵州桥会如此的享誉中外,举世闻名呢?

④从哪些方面看出了赵州桥在建桥史上的“创举”?原来的桥是怎么造的?

很明显,上面一组主问题设计,是由四个小问题组成的。只要稍加注意,便能发现,这四个问题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也不是毫不关联的独立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前后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具有一定的梯度。这类主问题设计,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效果,直接影响到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否则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提到的这些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的度,应根据教学内容,施教对象和执教者个人情况而定,并非一成不变。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地球不可谓不重,但只要找到了支点就能撬动,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四两拨千斤”这一亘古不变的力学道理。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就可以起到“支点的作用”,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篇17: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践研究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对话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针对对话式阅读教学所存在着的问题情况展开分析、探讨,是促进对话是阅读教学能够得以有效开展的核心与关键。本文针对目前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所广泛存在的角色定位不准、对话能力不足、小组讨论不当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结合本次研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

随着目前我国新课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然而就当前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开展现状来看,其中依然普遍性的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情况,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对话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来找出更加高效化的对话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作为教学基础、教学引导,以及教育目的的新型教学方式。和傳统的接受式教学及灌输式教学是互为独立的。对话教学同样也是目前我国新课改过程中所重点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无论是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还是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因此,关于对话教学的定义可总结为:对话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基于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通过语言及非语言形式来进行思想体会与知识学习的双向互动式交流,旨在实现师生间充分沟通与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角色定位不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由于对“对话理论”理解程度不深,而使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出现缺席情况。在当前新课改的推行过程当中,这种情况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时有发生。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而将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全程不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这无疑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其有时为了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而不免会在价值观上出现一些错误;甚至有学生认为阅读教学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开始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2.对话能力不足。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对话教学,其较为特殊的一点即体现在对话是要通过语言形式来开展,对于语言内涵的理解必须要认真倾听,才能够准确了解到表达者的思想与意向,并进一步确保对话能够继续开展下去,实现有效对话。然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会认为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所表达出的内容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不太会主动去倾听学生的想法。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旦出现偏离,教师便会打断学生的发言,并视图引导学生靠近所谓的正确答案;或者是教师也听取了学生的回答,但是作为一种被动型的听取,并未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与分析,未能够与学生开展有效对话。

3.小组讨论不当。在常见的课堂讨论环节,往往是老师提出小组讨论要求后,学生前后两桌围在一起,按照课堂话题展开讨论,而在讨论过后,老师让每一组学生派出一名代表表达本组的讨论结果时,学生一张口往往就是“我认为……”。可见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当中,都是你一言我一语,并未分工合作,共同解决所讨论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1.合理定位角色。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其最为核心的目的即为引导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自主性阅读,这也是加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据此也表明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所发挥出的作用价值至关重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角色的科学、合理定位,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确保语文阅读对话式教学方式的有序开展。在确保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所发挥出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予以正确引导,向学生指明大致的正确方向,教给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能够达到内化效果。

2.提升对话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式教学,教师也从传统的知识垄断者角色,转变为了组织者、领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新课改的实施也要求教师需从内在出发来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以便更好地开展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权威固化思维,学生主动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开展平等、民主的沟通交流,尽可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时又能够将自身的观念与学生进行分享、讨论,在双方的平等对话过程中达到高度融合,促使学生取得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对话式阅读教学时要求教师本身要先学会倾听,只有具备有良好倾听意识的教师,才能够提升对话能力,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3.合理开展小组讨论。开展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核心目的,即为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学会与他人如何进行沟通交流,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掌握相关方法与技巧,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思想意识。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时,应当确保小组成员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组织性,将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加强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同时还可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随机更换,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担任一段时间的小组长,培养学生的领导、协调能力。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存在争议的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要避免出现讥讽、嘲笑持不同意见的学生。

总而言之,随着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开始更加广泛的采用对话教学方式。但同时也应当认识到,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尤其是以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对话能力不足、小组讨论不当等问题最为普遍。对此,本文进一步就提出了合理定位角色、提升对话能力、合理开展小组讨论等措施。最终希望借助于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有关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7).

[2]郭小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速读(上旬),,(6).

[3]赵彦亭.“文本细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中文信息,,(7).

[4]张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88).

篇18: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学的运用和实践研究的论文

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学的运用和实践研究的论文

一、以文章信息为中心,注意文章结构分析

在高校中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要将该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关键信息作为阅读的重点内容,并注意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结构,从而掌握文章的整体内容。以某一阅读素材为例,在该素材的开篇就可以利用句子的主位结构对其进行分析,并对文章中的句子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找出其中的关键词与关键句,从而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该阅读素材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抓住该阅读的重点与核心。也就是说,阅读素材中要表达的内涵、情感往往与文章的主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应该培养学生观察,在阅读中是否含有主位词语。一般在以论文中通常是应用人称代词we、you作为主位。这样就可以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比较亲近的联系,这样读者也就更加容易解读该阅读素材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对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类型、题材的英语阅读材料,所采取的的衔接方式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该阅读素材的的写作风格、内容、语言特点等,对其衔接方式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在日常教学中学习阅读素材的衔接方式。

二、对阅读材料内容进行大胆的猜想

在英语阅读中,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进行考核,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都进行一定的考察。因此,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猜想能力进行锻炼与培养,能够在运用基础知识、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想。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要对该阅读素材进行充分的解读,并能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若干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带着题目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通过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组内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该阅读材料的大意进行推理,从而更好的对其中心思想进行了解。教师也可以在进行阅读教学前,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讲解,也可以对该阅读材料的写作背景等,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内容,并能够在其基础知识、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推测与猜想,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猜测与推断。

三、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句

在一般情况下,文章的主题往往就是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是与汉语写作不同的是。在英语写作中通常是将一个自然段作为其一个写作单位的,在每个自然段之间,也往往会通过一个句子或者是短语进行连接。因此,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将每一个自然段作为一个小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分析文章主题句的良好阅读习惯。英语阅读材料其中心思想句的位置并不固定,但是根据一般经验在文章的首尾处出现的概率较大,当然,也不能排除其在文中的可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词、关键句进行重点阅读。找到文章中的关键句后,就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提升其阅读效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转折性词汇、连接词汇进行重点分析,对其上下文展开联想阅读,更加准确的掌握文章中心思想。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英语的习惯

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而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是提高英语阅读质量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一些高校中,学生在具体的英语阅读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一些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习惯反复阅读同一段话,或者同一个单词,担心遗忘文章的内容;另外一部分学生习惯一边阅读,一边进行翻译,经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利用词典查找不懂的单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利用手指或笔尖阅读每一个单词。这些习惯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以及阅读质量,严重影响学生获取阅读信息的质量和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英语阅读文章中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其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该阅读素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并能够研究其中的规律。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并能够通过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从而刺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不断提升其英语阅读能力。

篇19:职业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论文

职业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所以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是必然趋势。本文重点以职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基础,进而探讨职业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引言

诚然,许多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甚至有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职业高中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素养与专业能力,是职业高中办学宗旨与根本目标。虽然职业职业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基础薄弱,但是其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往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表现出不同的看法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使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看法,这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根本和出发点。下文笔者将以职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基础,探讨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基础

教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更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想要更好的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文化素养会不断的变化,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级别,以便满足于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要求。

有关于心理学的专家提出,学生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一旦被唤醒,很容易将自身的`情绪投入到教学内容中,这不仅有利于职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并且还能将其感情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中。而这种感情长期积蓄会形成习惯,逐渐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阅读教学的压力,还能使阅读压力转变成学生的阅读动力。所以教师要放弃传统观念,在教学课堂中,要做到人人平等,营造一个轻松的、自由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创新研究、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职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当做当做一个“学习者”,而是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读者、欣赏者以及课堂的主人,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阅读,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自己感悟,要做到读前有准备、读中有领悟、读后有想法。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被打开,在教师提问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同的、个性的答案。

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一点,由于高职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在学生阅读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职业高中语文阅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内涵式阅读,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努力让学生将文章中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理解出来,从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二是拓展式阅读,在学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基础之上,让学生能够将文章中的内容细化和转化,合理的给予文章新的解释、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

三、有针对性的阅读引导

首先,教师要用个性化的理解去渲染学生。在个性化与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参与者与引导者。例如在曹禺的《雷雨》阅读教学中,其中有一段鲁侍萍说的话“你是萍(ping)……凭(ping)什么打我儿子”。这句话很有潜台词的特点。鲁侍萍的话言外有言却言而不言。由于文章中的主人公各种原因,使得鲁侍萍不能说破他们的骨肉关系。在这其中充分表达了鲁侍萍满腹心酸、爱恨交织以及复杂的心情。通过这种个性化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人为关怀与道德素养。为学生未来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其次,鼓励学生多重思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自主阅读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同时也可以对文章进行否认、质疑。在这种教育课堂中,学生能够通过多重分析,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看法。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传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表达对文章独特的见解。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进行多重思考,从而表达出个性化的理解。例如在阅读《项链》时,教师可以通过借项链和丢项链两个情节提出问题:“假如你是玛蒂尔德,面对这种厄运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通过此类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表达过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后续情节,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表达玛蒂尔德是个怎么样的人,通过学生继续阅读,让学生对马蒂尔德有了不同的想法,同时也产生了同情,不再一味批评他的虚荣。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章作者的用意,同时又敢于超越文章的限制,学会自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用理性的眼光来评判人物是非。促进学生未来在社会中能有一个客观、理智的思维,对事物能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个性化语文教学更加适合个性化职业高中学生的发展。职业高中作为为社会未来培养更多人才的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更充足的思考时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得到启发与领悟,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相关文章:

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3.浅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性

4.有感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5.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思考论文

6.阅读教学设计

7.建筑节能设计思考论文

8.浅析学前教育音乐问题思考论文

9.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10.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思考论文

下载word文档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