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教学设计
“暃诚勿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硫酸教学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硫酸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硫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用途;使学生掌握枪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研究问题,学习化学。
重点、难点 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兴趣;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抽象学习化学。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现有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无标签,试剂瓶大小一样,酸的体积相同),不用化学方法怎样识别?根据是什么?观察、回忆、思考。学生到讲台操作,并讲根据。
1.用手分别把试剂瓶提起,重者是浓硫酸。
2.把试剂瓶提起,摇动,呈油状者是浓硫酸。
3.分别打开瓶盖,瓶口无酸雾者是浓硫酸。复习、巩固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
提问:稀硫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思考并回答: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因为硫酸在水中能电离出H+。复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引言:硫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与稀硫酸相比又有哪些特性呢?
板书:第四节 硫酸
一、硫酸倾听、回忆、思考。
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演示:在试管中放入一些胆矾,再加入少量浓硫酸,振荡。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变化。
提问:生成的灰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提问:胆矾失去的结晶水是否成为溶剂了?观察并描述现象:固体由蓝色变为灰白色;溶液仍为无色。
回答:是无水硫酸铜。
猜想:可能成为溶剂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
激疑、探索。
继续探索。
追问:溶液为什么不变蓝?
讲解:胆矾失去的结晶水与硫酸分子结合,生成了硫酸水合物。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取10g蔗糖放入小烧杯中,用2mL水调成糊状,再加入1mL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物质的颜色、体积变化并闻味。
提问: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引导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给出蔗糖的化学式:C12H22O11
提问:以上两个实验反映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评价:浓硫酸使胆矾失去结晶水,反映了吸水性;使蔗糖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反映了脱水性。
板书:(一)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引导讨论: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从以上两个化学方程式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迷惑不解。
倾听,写出化学方程式:CuSO4・5H2O+H2SO4(浓)=CuSO4+H2SO4・5H2O
观察并描述现象:生成黑色固体;体积膨胀,呈疏松多孔状;有大量蒸气冒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思考并回答:黑色固体是碳单质。写出化学方程式:
思考、比较并回答。有的学生辨别不清。
倾听。
记忆并记录。分析化学方程式,讨论出:吸水性是指浓硫酸直接与水分子结合;脱水性是指浓硫酸将许多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比例脱去。激发求知欲。
揭示反应本质。
激发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与描述现象能力。
揭示反应本质。
引起回忆,发现问题。
纠正错误,明确认识。加深记忆。
培养学生概念之间比较的能力。
提问:铜与稀硫酸能反应吗?为什么?
设问:铜与浓硫酸能反应吗?
演示:在试管里放入一块铜片,注入少量浓硫酸,观察是否反应。给试管加热,用润湿的品红试纸检验放出的气体。把试管里的溶液和固体倒在盛有少量水的小烧杯中,观察溶液的颜色。
引导讨论:
1.铜片与浓硫酸能否反应?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2.根据反应现象你认为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试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反回答:不能。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
猜想:不能。
观察并描述现象:不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产生的气体使润湿的品红试纸褪色。小烧杯中溶液呈蓝色。
分析、思考并回答:
1.加热能反应。
2.润湿的品红试纸褪色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溶激活旧知识。
激发好奇心。
培养观察能力、叙述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树立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
应中浓H2SO4表现出什么性质?
3.稀硫酸是否具有氧化性?浓、稀硫酸的氧化性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从浓、稀硫酸的成分及与金属的反应分析。液稀释后呈蓝色说明生成了硫酸铜。
O4+SO2↑+2H2O,铜是还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
浓H2SO4表现出氧化性和酸性。
对比、讨论出:稀硫酸也有氧化性。但浓硫酸的氧化性是由于分子里的+6价硫引起的;稀硫酸的氧化性是由于它电离出的H+引起的。H+的氧化性比+6价硫的弱。使学生深入认识浓、稀硫酸氧化性不同的实质。
设问:浓硫酸是否也能氧化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以前的金属呢?
演示实验:把铁条放入盛有少量浓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设问:为什么浓硫酸能与铜反应,而铁放入其中无明显现象呢?
讲解:对,若加热就会发生反应。但是没加热就没发生反应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它可使某些金属如铁、铝等表面“钝化”。解释“钝化”现象。
提问:浓硫酸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氢以前金属反应是否也生成氢气呢?为什么?推理并回答:能。
观察:无明显现象。
陷入沉思,猜想:没加热。
倾听,领悟,形成正确认识。
推理并回答:不能。因为浓硫酸与金属反应是由于+6价硫引起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激疑。
激发求知欲。
解惑,加深对浓硫酸强氧化性的认识。
培养推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并板书:3.氧化性
(1)氧化大多数金属↑+2H2O
归纳出:加热时,浓硫酸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但都没有氢气生成;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铝等发生钝化。及时总结,将知识统摄成规律。
过渡:加热时,浓硫酸还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单质。
组织讨论:浓硫酸与碳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2)氧化某些非金属单质+2H2O
组织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硫。
启发学生从检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特征试剂入手,结合其它有关知识找到可行方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给予及时纠正;对学生提出的合理方案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推理、思考并回答:浓硫酸是强氧化剂,把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而本身被还原成二氧化硫,同时生成水。
回忆有关知识,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提出可行方案。最后统一认识:必须先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然后将二氧化硫吸收干净(可用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等);
再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吸收完全;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也可用氢氧化钡溶液)。培养推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验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广阔性、创造性。
组织讨论: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归纳出:稀硫酸具有酸
类的一般通性,其实质是H+的性质,因为在稀硫的形式存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特性,因为在浓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投影:课堂练习(见附1)讨论并完成。巩固新知识。
讲述:硫酸是最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之一。掌握它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的重要用途。
板书:(二)硫酸的用途倾听。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0页有关硫酸用途的内容,归纳出硫酸的用途。启发学生思考硫酸的各种用途利用了它的哪些性质。
阅读课文,归纳出:
1.利用它的高沸点:制取挥发性酸。
2.利用它的酸性: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制取硫酸盐;制造化肥。
3.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做干燥剂。培养自学能力。
作业:课本第82~83页,第1,2,3,4题。
随堂检测:1.下列变化反映了浓硫酸的哪些性质?
(1)浓硫酸滴在纸上,过一会儿,纸变黑____;
(2)敞口放置的浓硫酸久置增重____;
(3)食盐与浓硫酸反应可制取氯化氢____;
(4)浓硫酸不能用来干燥硫化氢____。
2.向50mL浓度为18mol/L的硫酸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
(A)等于0.9mol(B)大于0.45mol小于0.9mol
(C)等于0.45mol(D)小于0.45mol考察学生对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的理解、掌握情况。
附1:投影
1.为什么可以用铁桶贮存,运输浓硫酸?
2.在蔗糖与浓硫酸的实验中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有____、____、____。
3.浓硫酸为什么不能用来制取HI?
附2:课堂练习答案
1.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钝化。2.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3.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能把具有强还
原性的碘化氢氧化。
随堂检测答案
1.(1)脱水性,(2)吸水性,(3)难挥发性,(4)强氧化性
篇2:化学接触法制硫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
(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 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习,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教学重点】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反应原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有关的化工生产原理。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同学们,我们初中学习过硫酸的知识,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硫酸可以用来制化肥,如磷肥、氮肥等。可以在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电镀以前,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膜,可以制取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硫酸盐,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还可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硫酸有那么多用途,工业上是如何生产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硫及其氧化物知识,讨论生产硫酸的原理。
许多同学想到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燃烧黄铁矿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在接触室内进行的,因此,称为接触法制硫酸。
课题、标题及原理
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我们看到一阶段。
第一阶段及反应原理
分析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交代配平方法(奇偶法)
讲解沸腾炉的构造。
沸腾炉内物料进出方式
思考讨论
1.焙烧黄铁矿的炉子为什么叫沸腾炉?黄铁矿为什么要粉碎?为什么通入强大的空气流?燃烧黄铁矿为什么不要多加燃料?
2.为什么通入接触室的混全气体必须净化?怎样净化?净化后气体成分是什么?
黄铁矿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故燃烧的黄铁矿不需要多加燃料,扩大反应物的接触面,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可以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被净化后的炉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常温下较难转化为三氧化硫,加热到400~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较快地转化为三氧化硫,请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特点。
第二阶段及有关反应原理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说明书写方程式,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反应的特点,说明高温和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气体流向。
填空
3.接触室中热交换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交换气中冷热气体的流向是相反的,冷的气体(SO2、O2、N2)被预热,而热的气体(SO3、 SO2、O2、N2)被冷却,这种方式能够节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
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
从接触室内出来的混合气体,通入吸收塔内,三氧化硫被吸收转化为硫酸,该阶段称为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第三阶段及反应原理
5.吸收三氧化硫为什么不用水和稀硫酸而用98.3%的浓硫酸?浓硫酸为什么必须从塔顶喷下?
三氧化硫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用水或稀硫酸吸收三氧化硫易形成酸雾,酸雾的形成不利于气体三氧化硫被进一步吸收,吸收速度慢,且吸收不完全,98.3%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充分接触,吸收更完全,由此看来工业生产上特别重视生产的速度及原料的利用率。
讲解吸收塔构造。
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设备流程、生产流程。
6.接触法制硫酸分几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反应?几种典型设备?几种净化方式?几个地方运用逆流原理?几个地方采用了加快反应的措施?几个地方采用了充分利用原料的措施?
同学们,我们通过接触法制硫酸的学习,了解了工业制硫酸的原理,但这还是不够的,工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例如,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何加快反应的进程,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练习题:燃烧1吨含二硫化亚铁90%的黄铁矿,在理论上能生产多吨98%的硫酸(设有1.5%的硫留在炉渣里)?
本题考查化学运算技能,同学们常用的'方法是分步计算法,根据方程式先求出二氧化亚铁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最后求出硫酸的质量,但这种方法要求的量太多、太麻烦,题目中只要求求出硫酸的质量,因此可以直接找到起始物质与最终产物硫酸的关系式求解。
解析:由工业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设:能生成98%的硫酸x吨
FeS2 → 2SO2 → 2SO3 → 2H2SO4
120&
nbsp; 2×98
1t×90%×(1-1.5%) xt×98%
x=1.478
这种计算方法叫关系式法,即根据多个有联系的方程式计算时,可以依据方程式式找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式,直接计算求解。
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叫尾气,其成分是什么?能否直接排入大气?另外,黄铁矿燃烧后的矿渣能否弃置,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即环境保护。
矿渣弃置堆放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炼铁,变废为宝,吸收塔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需净化处理,通常用碱液吸收。
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7.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酸雨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消除大气污染?
8.环境污染分为哪几类?工业三废包含哪几方面?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
大气
水 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土壤 农药、化肥及生活用品
&nbs
p; 食品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录音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音资料2:环境政策
录音资料3: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录像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像资料2: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做环境的坚定保护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环境保护的宣传,坚信,环境问题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人类有效的解决,那时,祖国的天空会更蓝,河流会更清。
书面作业:1.教材78页数题
2.教材87页3题
课外作业: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
篇3:硫酸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浓的性质;
2.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3. 使学生掌握检验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浓的性质和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
浓的氧化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在实验室里利用H2SO4可制哪些气体?
利用H2SO4除了可以制取这些气体外,还能生产出许许多多的化工产品,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三节
一、
回忆浓有哪些物理性质。
1、纯的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提问】浓的稀释方法。稀有哪些化学性质?
从酸的通性出发,举例说明稀具有什么性质? |
讨论 |
【板书】2、稀的化学性质
① 酸的通性(强酸)
② H+的弱氧化性。
3、浓的化学性质
浓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实验室中常用浓来干燥不与它起反应的气体。
【板书】①吸水性(干燥剂)
三种形式:a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b吸收气体中水蒸气(作为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c与结晶水合物反应。
【实验】浓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白色说明浓有吸水性。
结论:浓具有吸水性。
【板书】②脱水性(炭化)
【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
现象:三种物质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黑色的炭。
【实验6-4】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
结论:浓具有脱水性。
说明:①脱水性是浓的性质,而非稀的性质,即浓有脱水性。 ②脱水性是浓的化学特性,物质被浓脱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反应时,浓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为2:1夺取有机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 ③可被浓脱水的物质一般为含氢、氧元素的有机物,其中蔗糖、木屑、纸屑和棉花等物质被子脱水后生成了黑色的炭(炭化)。 |
【板书】③强氧化性
【实验6-5】浓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强调: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
叙述:浓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2H2SO4=CO2+2SO2↑+2H2O
讨论:分析上述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
动动手:请设计实验证明浓与炭反应的三种产物。画出实验装置图。 |
介绍: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说明原因)。
拓展:浓还可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请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 + H2SO4 (浓)=
HBr + H2SO4(浓)=
FeSO4 + H2SO4 (浓) =
FeO + H2SO4(浓)
小结:(1)浓有强氧化性,包括还原性很弱的银在内的很多物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被浓氧化。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的氧化性,一个原因是在高浓度下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另一个原因是中含有非金属性较强且又呈最高价态(+6)的硫元素。
(2)浓在作氧化剂时,主要是+6价硫的原子得电子,被还原为含低价硫元素的物质,一般不会有+1价氢被还原,即一般不会生成氢气。
(3)浓在作氧化剂时,硫元素被还原的程度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中学化学中常见的还原产物为SO2。
请同学们根据的性质,归纳出的主要用途。
4.的用途
作业 :P138 三、四
第二课时
复习:浓有哪些特性?写出溶液电离的方程式。
引入:H2SO4和可溶性盐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SO42-,如何检验呢?
【板书】二、根离子的检验
【实验6-6】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填表:
加入BaCl2溶液 | 加入盐酸 | ||
稀 | 现 象 | ||
化学方程式 | |||
Na2SO4 溶液 | 现 象 | ||
化学方程式 | |||
Na2CO3 溶液 | 现 象 | ||
化学方程式 |
原理:H2SO4和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SO42-,可以利用BaSO4的不溶性来检验SO42-的存在。使用试剂是:可溶性钡盐和盐酸(或稀硝酸)。
+HCl溶液 |
+BaCl2溶液 |
+HNO3溶液 |
+Ba(NO3)2溶液 |
+HCl溶液 |
+Ba(NO3)2溶液 |
③ X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沉淀不消失)
+HNO3溶液 |
+BaCl2溶液 |
④ X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沉淀不消失)
结论:可能含SO42-、SO32-、Ag+、Hg22+。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归纳SO42-的检验方法。 |
讨论 |
在中学化学里常常先用盐酸把溶液酸化,以排除CO32-、SO32-、Ag+等可能造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根据是否有白色沉淀出现来阐明原溶液中是否有SO42-存在。 |
上述实验中,待测试剂是客观的,并且是给定范围的,所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待测液是未知的,就要考虑其它离子的干扰,就要对所加试剂和加入试剂的顺序进行恰当选择,否则会得出错误结论。
讨论: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 |
方法之一:
NaCl、Na2SO4、NaNO3、Na2CO3 |
Na2SO4、Na2CO3 |
NaCl、NaNO3 |
继续加HCl |
取原溶液加AgNO3溶液 |
白色沉淀 消失 |
白色沉淀 不消失 |
Na2CO3 |
Na2SO4 |
NaCl |
NaNO3 |
+ Ba(NO3)2 |
无白色沉 淀生成 |
有白色沉 淀生成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无白色沉淀生成 |
[介绍]介绍选学:钙、钡。
作业 :P137 一
P138 二s篇4:硫酸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和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是在初中学过稀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的化学性质和的用途。浓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掌握浓的性质;
2.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3. 使学生掌握检验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浓的性质和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 :浓的氧化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 新课
课时: 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复习稀的性质,指出具有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
新课进行:
第三节
一、
比较:纯、浓、稀
发现:纯中只有分子,浓中为水合分子,稀中有氢离子及根离子。(重点学习浓)
1、 纯的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说明:浓的稀释方法。
2、 浓的化学性质
浓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⑴ 的吸水性
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蒸气 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反应。
【实验】浓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
⑵ 的脱水性——炭化(变黑)
【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
【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
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具有脱水性。
强调:①C12H22O11 12C+11H2O;
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
③浓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
⑶的强氧化性
说明:稀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反应不反应呢?
【实验6-5】浓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Cu+2H2SO4=CuSO4+SO2↑+2H2O
强调: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
叙述:浓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2H2SO4=CO2+2SO2↑+2H2O
强调: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Pt、Au,说明不同)。
3、浓的用途,指导学生读135页图示,说明的用途。
新课的延伸:
1、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反应停止后,被还原的为
(A)0.45mol (B)o.45~0.9mol(C)0.9mol (D)<0.45mol
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方法。
教学小结:
浓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作业 :P137二、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1、 回答:浓的特性: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比较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
2、 浓与铜反应时,起氧化剂与酸作用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3、 浓与碳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4、 提问:检验Cl-方法。
新课进行:
二、 根离子的检验
设问:与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以发生反应,能否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根离子呢?
【实验6-6】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现象?
稀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三支试管 Na2SO4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Na2CO3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按课本要求,填写表6-2
加入BaCl2溶液
加入盐酸或稀硝酸
稀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SO4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CO3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强调:①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检验SO42-的方法,可溶性钡盐+稀盐酸或稀。
化学反应方程式:
H2SO4+BaCl2=BaSO4↓+2H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Naa2CO3+BaCl2=BaCO3↓+2NaCl
BaCO3+2HCl=BaCl2+CO2↑+H2O
说明:实验室通常用先酸化再加入可溶性钡盐的方法来检验根离子的存在。
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与Na2CO3溶液?
介绍选学内容:
钙 CaSO4·2H2O 2CaSO4·H2O,石膏绷带、调节水泥凝固时间;
钡 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被X射线穿透,“钡餐”、白色颜料。
新课的延伸:
检验根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多种选择,哪些是可行的?
①稀硝酸+硝酸钡溶液 ②稀盐酸+硝酸钡溶液
③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④稀盐酸+氯化钡溶液
⑤硝酸钡溶液+稀硝酸 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⑦硝酸钡溶液+稀盐酸 ⑧氯化钡溶液+稀盐酸
教学小结:
① 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② 根离子检验的化学原理。
作业 :P137 一、课堂巩固
三、四 作业
课后小结:
篇5:硫酸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浓硫酸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硫酸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2. 使学生了解硫酸的用途;
3. 使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 新课
课时: 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复习稀硫酸的性质,指出具有硫酸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
新课进行:
篇6:硫酸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SO4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CO3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强调:①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检验SO42-的方法,可溶性钡盐+稀盐酸或稀硫酸。
化学反应方程式:
H2SO4+BaCl2=BaSO4↓+2H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Naa2CO3+BaCl2=BaCO3↓+2NaCl
BaCO3+2HCl=BaCl2+CO2↑+H2O
说明:实验室通常用先酸化再加入可溶性钡盐的方法来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与Na2CO3溶液?
介绍选学内容:
硫酸钙 CaSO4・2H2O 2CaSO4・H2O,石膏绷带、调节水泥凝固时间;
硫酸钡 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被X射线穿透,“钡餐”、白色颜料。
新课的延伸:
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多种选择,哪些是可行的?
①稀硝酸+硝酸钡溶液 ②稀盐酸+硝酸钡溶液
③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④稀盐酸+氯化钡溶液
⑤硝酸钡溶液+稀硝酸 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⑦硝酸钡溶液+稀盐酸 ⑧氯化钡溶液+稀盐酸
教学小结:
①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②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化学原理。
作业 :P137 一、课堂巩固
三、四 作业
课后小结:
篇7:硫酸
一、硫酸
比较:纯硫酸、浓硫酸、稀硫酸
发现:纯硫酸中只有硫酸分子,浓硫酸中为水合硫酸分子,稀硫酸中有氢离子及硫酸根离子。(重点学习浓硫酸)
1、 纯硫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说明: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⑴ 硫酸的吸水性
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蒸气 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反应。
【实验】浓硫酸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
⑵ 硫酸的脱水性――炭化(变黑)
【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
【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硫酸。
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强调:①C12H22O11 12C+11H2O;
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
③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
⑶硫酸的强氧化性
说明:稀硫酸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硫酸反应不反应呢?
【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Cu+2H2SO4=CuSO4+SO2↑+2H2O
强调:硫酸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
叙述:浓硫酸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2H2SO4=CO2+2SO2↑+2H2O
强调: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Pt、Au,说明不同)。
3、浓硫酸的用途,指导学生读135页图示,说明硫酸的用途。
新课的延伸:
1、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反应停止后,被还原的硫酸为
(A)0.45mol (B)o.45~0.9mol(C)0.9mol (D)<0.45mol
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硫酸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方法。
教学小结:
浓硫酸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作业 :P137二、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1、 回答:浓硫酸的特性: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比较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
2、 浓硫酸与铜反应时,起氧化剂与酸作用的硫酸物质的量比为多少?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3、 浓硫酸与碳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4、 提问:检验Cl-方法。
新课进行:
二、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设问:硫酸与硫酸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以发生反应,能否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硫酸根离子呢?
【实验6-6】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现象?
稀硫酸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三支试管 Na2SO4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Na2CO3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按课本要求,填写表6-2
加入BaCl2溶液
加入盐酸或稀硝酸
篇8:硫酸工业
针对性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下列各项属于“绿色化学”的是( )
A.处理废弃物 B.治理污染点 C.减少有毒物质 D.杜绝污染源
2.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的大气污染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如2NO + O2=2NO2,则NO2就是二次污染物,由NO2导致的污染就是NO的二次污染。下列物质①SO2 ②NO ③NO2 ④HCl ⑤CO2不易导致二次污染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④⑤ D.只有④
3.对于可逆反应2SO2(g)+O2(g)
A.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定相等
B.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C.加入催化剂,可以提高SO2的转化率
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SO2的转化率
4.在容积相等的甲乙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都充入2mol SO2和1mol O2,使它们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设在反应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达到平衡后,如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25%,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应当是( )。
A.25% B.< 25% C.>25% D.无法判断
5.接触法制硫酸生产过程中,假如进入接触室的原料气为100m3,反应后体积减少为92m3,已知原料气中SO2、O2、N2的体积比为20:15:65,则SO2的转化率为( )。
A.90% B.80% C.70% D.60%
6.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 , H=-98.3kJ/mol,反应达到平衡后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5,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升温后重新达到平衡,SO3、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α mol和α mol,则此时容器内SO2的物质的量应为( )。
A. mol B. mol C. mol D. mol
二、填空题
7.常用 收SO3,是为了避免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常用 、 。
8.冶金工业上为降低硫的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常用CO在500℃、铝矾土催化下还原SO2,处理烟道废弃回收硫,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9.以下可逆反应中,达到平衡后,通过升高温度可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是 ;通过增大压强可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是 ;改变压强,转化率不变的是 。
①A(s)+B(g) C(g), ΔH < 0;
②N2(g)+3H2(g) 2NH3(g), ΔH < 0;
③2NO2(g) 2NO(g) +O2(g),ΔH > 0;
④2SO2(g)+O2(g) 2SO3(g) ,ΔH < 0。
⑤CO(g)+NO2(g) CO2(g) +NO(g),ΔH < 0;
三、计算题
10.以黄铁矿为原料,用接触法制硫酸。黄铁矿煅烧时FeS2的利用率为90%,SO2的转化率为95%,SO3吸收为H2SO4时的损耗率为2%,。现有含70% FeS2的黄铁矿1 t,可生产98%的硫酸多少t?
11.某化工厂硫酸车间,为使硫充分燃烧,且在下一步催化氧化时不再补充空气,要求燃烧后混合气体中含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1%。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且不考虑各生产阶段的物料损失。问该厂生产100 t 98%的硫酸需要消耗标准状况下空气多少m3。
第五单元 答案
点燃 |
催化剂 |
煅烧 |
Δ |
SO3(g)+H2O(l) =H2SO4(l);
5.2FeSO4•7H2O =Fe2O3+SO2↑+SO3↑+H2O,SO3+H2O =H2SO4。
第二节 接触法制硫酸(二)
1.A 2.0.806 t 3.78.4 t 4.6.88×107Kj 。
Δ |
1.B 2.A 3.C 4.2CaO+2SO2+O2 = CaSO4 5.4062.5万吨,298.6万吨。
针对性性测试题
一、1.D 2.C 3.B 4.C 5.B 6.B
二、7.98.3%的浓H2SO4,形成酸雾,阻碍SO3的吸收,粉碎的黄铁矿、过量的空气。
8.2CO + SO2 2CO2 +S 9.③,②④,①⑤。
三、10. 0.978 t 11.224000 m3。
篇9:硫酸工业
硫酸工业
针对性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各个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下列各项属于“绿色化学”的是( )
A.处理废弃物 B.治理污染点 C.减少有毒物质 D.杜绝污染源
2.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的大气污染分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如2NO + O2=2NO2,则NO2就是二次污染物,由NO2导致的污染就是NO的二次污染。下列物质①SO2 ②NO ③NO2 ④HCl ⑤CO2不易导致二次污染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④⑤ D.只有④
3.对于可逆反应2SO2(g)+O2(g)
A.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定相等
B.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C.加入催化剂,可以提高SO2的转化率
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SO2的转化率
4.在容积相等的甲乙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都充入2mol SO2和1mol O2,使它们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2(g)+O2(g)
A.25% B.< 25% C.>25% D.无法判断
5.接触法制硫酸生产过程中,假如进入接触室的原料气为100m3,反应后体积减少为92m3,已知原料气中SO2、O2、N2的体积比为20:15:65,则SO2的转化率为( )。
A.90% B.80% C.70% D.60%
6.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二、填空题
7.硫酸工业常用 收SO3,是为了避免 ;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常用 、 。
8.冶金工业上为降低硫的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常用CO在500℃、铝矾土催化下还原SO2,处理烟道废弃回收硫,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9.以下可逆反应中,达到平衡后,通过升高温度可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是 ;通过增大压强可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是 ;改变压强,转化率不变的是 。
①A(s)+B(g)
②N2(g)+3H2(g)
③2NO2(g)
④2SO2(g)+O2(g)
⑤CO(g)+NO2(g)
三、计算题
10.以黄铁矿为原料,用接触法制硫酸。黄铁矿煅烧时FeS2的利用率为90%,SO2的转化率为95%,SO3吸收为H2SO4时的损耗率为2%,。现有含70% FeS2的黄铁矿1 t,可生产98%的硫酸多少t?
11.某化工厂硫酸车间,为使硫充分燃烧,且在下一步催化氧化时不再补充空气,要求燃烧后混合气体中含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1%。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且不考虑各生产阶段的物料损失。问该厂生产100 t 98%的硫酸需要消耗标准状况下空气多少m3。
第五单元硫酸工业答案
点燃
第一节接触法制硫酸(一)
催化剂
煅烧
1.B 2.D 3.CD 4.硫铁矿(或硫)、空气,S(g)+O2 (g)=SO2(g) 、
Δ
4FeS2(s)+11O2(g) =2Fe2O3(g)+8SO2(g)、2SO2(g)+O2(g)
SO3(g)+H2O(l) = H2SO4(l);
5.2FeSO4•7H2O =Fe2O3+SO2↑+SO3↑+H2O,SO3+H2O = H2SO4。
第二节接触法制硫酸(二)
1.A 2.0.806 t 3.78.4 t 4.6.88×107Kj 。
Δ
第三节关于硫酸工业综合经济效益的讨论
1.B 2.A 3.C 4.2CaO+2SO2+O2 = CaSO4 5.4062.5万吨,298.6万吨。
针对性性测试题
一、1.D 2.C 3.B 4.C 5.B 6.B
二、7.98.3%的浓H2SO4,形成酸雾,阻碍SO3的吸收,粉碎的黄铁矿、过量的空气。
8.2CO + SO2
三、10. 0.978 t 11.224000 m3。
篇10:硫酸用途
硫酸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是硫的最重要的含氧酸。纯净的硫酸为无色油状液体,10.36℃时结晶,通常使用的是它的各种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用塔式法和接触法制取。
硫酸是一种最活泼的二元无机强酸,能和绝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高浓度的'硫酸有强烈吸水性,可用作脱水剂,碳化木材、纸张、棉麻织物及生物皮肉等含碳水化合物的物质。与水混合时,亦会放出大量热能。其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氧化性,故需谨慎使用。
篇11:高中化学必修一 4.4 氨硝酸和硫酸 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 4.4 氨硝酸和硫酸 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记录并讨论]
反应现象
产物
浓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Cu(NO3)2、NO和H20
1.与金属反应:
Cu +4HN03(浓)=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练习]与非金属反应:C+HNO3(浓)S+HNO3(浓)P+HNO3(浓)
2.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4.不稳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设疑]有人认为,“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化合价,浓HN03中的氮从+5降为+4而稀HN03,中的氮从+5价降为+2,从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讲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篇12:硫酸(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过程:
引入:探究活动:讲解“蔗糖葫芦”实验要领,学生分组实验,师生共同讨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用浓硫酸的性质解释你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组织、讨论、总结
●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 组织部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
● 各组讨论探究问题
● 组织各组代表分别
● 汇报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实验:
“蔗糖葫芦”实验
实验步骤:
取药:分别称取20克蔗糖、量取15毫升浓硫酸。
混合药品:将蔗糖放入200毫升烧杯中,滴入几滴水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小心倒入浓硫酸,迅速搅拌至蔗糖变黑,静置玻璃棒。
总结实验现象,小组展开讨论,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并进一步解释“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讲解:浓、稀硫酸的性质决定了硫酸具有广泛的用途。利用幻灯片展示硫酸的用途。
板书:4.用途
讲解:下面学习一种实验方法,即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板书: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提问: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存在呢?
● 组织学生实验(给出实验步骤)
●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步骤
● 组织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学生自愿回答)
板书: 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 存在。
学生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硫酸、硫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再加入少量盐酸或稀硝酸,振荡。继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讨论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课堂练习:
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
组织学生讨论检验方法、并实施。
(如果有可能,可分小组进行实验。)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检验方法之一:
1.分别取少量待测液,滴入几滴稀盐酸,观察。有气泡产生的液体为碳酸钠溶液。
2.另取少量余下三种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有沉淀生成的为硫酸钠溶液。
3.再取余下两种溶液,分别滴入少量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的为氯化钠溶液。无现象的为硝酸钠溶液。
师生小结:硫酸溶液因组成不同其性质有所不同。稀硫酸溶液中主要成分为h+、 ,主要表现h+的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的主要成分是h2so4分子,具有浓硫酸的特性。
课后作业:
1.网上查询硫酸钙、硫酸钡的组成及用途并记录下来。
2.书后作业138页第三、四题
3.思考题:比较浓、稀硫酸的氧化性。
板书设计:
4.用途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 存在。
篇13:硫酸(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学过程:
引入:硫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都有重要用途。对于稀硫酸同学们并不陌生。初中学习酸碱盐时曾学习了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提问:浓硫酸是否具有和稀硫酸相同的性质?为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组成不同、性质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在回顾初中所学的稀硫酸的基础上学习浓硫酸。
总结板书:浓稀硫酸的溶液组成不同,性质可能不同。
一、硫酸
1.溶液的主要成分:
稀硫酸:h2o、h+、
浓硫酸:h2so4、h2o
点题: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浓硫酸的有关性质。
设计意图:从组成的区别来认识性质的不同,并明确学习重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板书:2.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无色、油状液体
浓硫酸:质量分数98.3%,沸点338 °c,难挥发、强酸,易溶于水,放热。
讲解: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结晶水、湿存水、空气中的水分。
配合学生实验1(小组合作):
实验1.吸水性实验:在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浓硫酸观察晶体的颜色变化。
2.脱水性:浓硫酸将有机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原子个数比为2:1的比例从有机物中脱出,使有机物炭化。
配合学生实验2
实验2.脱水性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纸屑、棉花、木屑,再滴入几滴浓硫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老师讲解,结合本组实验现象,具体分析浓硫酸的特性。
3.强氧化性:浓硫酸加热时能氧化绝大多数金属,同时也能氧化非金属碳,本身被还原为低价硫的化合物或单质。
配合学生实验3
实验3.强氧化性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先加入一小块铜片,而后再加入3ml浓硫酸。塞好带导气管的单孔塞,加热。检验并吸收生成的气体。
教师应:
● 结合学生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浓硫酸的特性,并板书。
●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还原关系。
● 强调铜与浓硫酸反应是离子反应,但不写离子方程式。
● 补充浓硫酸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3.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小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
一、硫酸
1.溶液的主要成分:
稀硫酸:h2o、h+、
浓硫酸:h2so4、h2o
2.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无色、油状液体
浓硫酸:质量分数98.3%,沸点338 °c,难挥发、强酸,易溶于水,放热。
3.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教案点评:
关于硫酸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教学在教学引入时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以达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浓硫酸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本节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14:接触法制硫酸
【教学目标 】
(1)能准确表述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
(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 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习,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教学重点】的化学反应原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有关的化工生产原理。
【教学过程 】
[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叙述引入]同学们,我们初中学习过硫酸的知识,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投影]硫酸可以用来制化肥,如磷肥、氮肥等。可以在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电镀以前,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膜,可以制取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硫酸盐,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还可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设疑引入]硫酸有那么多用途,工业上是如何生产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硫及其氧化物知识,讨论生产硫酸的原理。
[说明]许多同学想到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燃烧黄铁矿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在接触室内进行的,因此,称为。
[投影板书]课题、标题及原理
[衔接过渡]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我们看到一阶段。
[投影板书]第一阶段及反应原理
[讲述]分析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交代配平方法(奇偶法)
[出示模型]讲解沸腾炉的构造。
[动画显示]沸腾炉内物料进出方式
[投影]思考讨论
1.焙烧黄铁矿的炉子为什么叫沸腾炉?黄铁矿为什么要粉碎?为什么通入强大的空气流?燃烧黄铁矿为什么不要多加燃料?
2.为什么通入接触室的混全气体必须净化?怎样净化?净化后气体成分是什么?
[强调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故燃烧的黄铁矿不需要多加燃料,扩大反应物的接触面,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可以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衔接过渡]被净化后的炉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常温下较难转化为三氧化硫,加热到400~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较快地转化为三氧化硫,请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特点。
[投影板书]第二阶段及有关反应原理
[反馈矫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说明书写方程式,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反应的特点,说明高温和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动画显示]气体流向。
[投影]填空
3.接触室中热交换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讲述]热交换气中冷热气体的流向是相反的,冷的气体(SO2、O2、N2)被预热,而热的气体(SO3、 SO2、O2、N2)被冷却,这种方式能够节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
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
[衔接过渡]从接触室内出来的混合气体,通入吸收塔内,三氧化硫被吸收转化为硫酸,该阶段称为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投影板书]第三阶段及反应原理
[投影]5.吸收三氧化硫为什么不用水和稀硫酸而用98.3%的浓硫酸?浓硫酸为什么必须从塔顶喷下?
[讲解]三氧化硫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用水或稀硫酸吸收三氧化硫易形成酸雾,酸雾的形成不利于气体三氧化硫被进一步吸收,吸收速度慢,且吸收不完全,98.3%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充分接触,吸收更完全,由此看来工业生产上特别重视生产的速度及原料的利用率。
[出示模型]讲解吸收塔构造。
[动画显示]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总结归纳、动画显示]设备流程、生产流程。
[投影]6.分几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反应?几种典型设备?几种净化方式?几个地方运用逆流原理?几个地方采用了加快反应的措施?几个地方采用了充分利用原料的措施?
[归纳讲述]同学们,我们通过的学习,了解了工业制硫酸的原理,但这还是不够的,工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例如,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何加快反应的进程,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投影]练习题:燃烧1吨含二硫化亚铁90%的黄铁矿,在理论上能生产多吨98%的硫酸(设有1.5%的硫留在炉渣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化学运算技能,同学们常用的方法是分步计算法,根据方程式先求出二氧化亚铁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最后求出硫酸的质量,但这种方法要求的量太多、太麻烦,题目中只要求求出硫酸的质量,因此可以直接找到起始物质与最终产物硫酸的关系式求解。
解析:由工业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设:能生成98%的硫酸x吨
FeS2 → 2SO2 → 2SO3 → 2H2SO4
120 2×98
1t×90%×(1-1.5%) xt×98%
x=1.478
这种计算方法叫关系式法,即根据多个有联系的方程式计算时,可以依据方程式式找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式,直接计算求解。
[设疑过渡]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叫尾气,其成分是什么?能否直接排入大气?另外,黄铁矿燃烧后的矿渣能否弃置,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即环境保护。
[分析讲述]矿渣弃置堆放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炼铁,变废为宝,吸收塔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需净化处理,通常用碱液吸收。
[设疑深入]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投影]7.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酸雨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消除大气污染?
8.环境污染分为哪几类?工业三废包含哪几方面?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投影]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
大气
水 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土壤 农药、化肥及生活用品
食品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播音]录音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音资料2:环境政策
录音资料3: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播放] 录像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像资料2: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强调指出]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做环境的坚定保护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环境保护的宣传,坚信,环境问题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人类有效的解决,那时,祖国的天空会更蓝,河流会更清。
[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 :1.教材78页数题
2.教材87页3题
课外作业 :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
篇15:硫酸化学教案设计
硫酸化学教案设计
[解答上节课课后思考题]
组装一套实验装置,验证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
[师]上节课我们的课后思考题中,发生的反应是什么?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板书]2H2SO4(浓)+C CO2↑+SO2↑+2H2O
[问]根据该反应的反应物特点及反应条件,我们应选用哪种反应装置?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气体发生装置中选取]
[生]因是固、液反应且需加热,故应选用实验室制氯气的发生装置。
[问]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三种产物应分别用什么试剂一一鉴出?
[生]检验CO2用澄清石灰水,检验SO2用品红溶液,检验H2O用无水硫酸铜。
[问题探究]现三种物质是混合在一起的,要把它们一一检出,就存在先检出什么,后检出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先检出哪一种物质?为什么?
[生甲]应先检出水蒸气。因为不先检出水蒸气,在检验其他气体时会从溶液中带出水。
[生乙]用石灰水检验CO2时,因SO2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在检验CO2前必须除尽SO2气体。
[问]采取什么措施先除尽SO2气体呢?
[引导]请大家根据SO2的有关性质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用溴水或KMnO4溶液来除去SO2,它们可把SO2氧化为H2SO4而留在溶液中。
[问]SO2为酸性氧化物,我们在除SO2气体时,常采用碱液吸收的办法,为什么此处不用呢?
[生]因为CO2也为酸性氧化物,也能被碱液吸收,若用碱液吸收SO2,CO2将同时被吸收,而无法检出CO2。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我们可设计以下装置来达到实验目的。
[投影]
[问题探究]
盛品红溶液的装置为什么要用两次。
[生]C装置中的品红溶液是检验有无SO2产生,E装置中的品红溶液是用来验证气体产物中的SO2是否被除尽,以防对下一步检验CO2造成干扰。
[问]实验中哪些现象分别证明产物中有水、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
[生]无水硫酸铜的颜色由白变蓝,C装置中的品红溶液褪色,E装置中的品红溶液不褪色,最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别证明有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师]很好。以上装置图中的E装置是我们在设计该实验时最易忽略的。它提醒我们在解答综合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即问题从局部出发进行思考时,最后一定要回归到整体中去再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问]上述木炭与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生]强氧化性!
[师]浓硫酸除了强氧化性外,还有吸水性、脱水性等特性。它与稀硫酸的性质相差很大,稀硫酸主要表现出酸的通性。
[问]我们研究硫酸性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生]使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
[师]那么,硫酸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呢?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硫酸的用途。
[板书]第三节 硫酸(第二课时)
(一)硫酸的用途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131图6―9,总结硫酸的用途。
[投影]硫酸用途的树状图
[师]物质的用途取决于物质的性质,以上硫酸的用途主要与硫酸的哪些性质有关?
请大家讨论,并回答。
[学生活动,回答]
利用硫酸的难挥发性,实验室用它作制取挥发性酸的试剂,如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硫酸是强电解质,其溶液能导电,故可作为蓄电池的电解液;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用于酸洗,如铁器除锈,还可用于制H2、化肥等;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实验室常用其作干燥剂。
[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
难挥发性 制易挥发的酸
强电解质 蓄电池
酸 性 酸洗、化肥
吸水性 干燥剂
强氧化性 制炸药
[师]我们此处列举的仅是硫酸用途中的一部分。事实上,硫酸的用途要广泛得多。由于硫酸是世界上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化工基本原料之一,故素有“化学工业之母”之称。
[过渡]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溶于水时,都会电离产生硫酸根离子,那么如何检验硫酸根离子是否存在呢?
[板书]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师]请大家回忆初中知识,回答应该怎样检验SO ?
[生]用BaCl2或Ba(NO3)2试剂检验,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问]该白色沉淀是什么?你知道它有哪些性质吗?
[生]白色沉淀是BaSO4,其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
[师]下面,我们按组来做课本实验6―6,请大家注意各试管中现象的异同。
[学生实验](按小组进行)
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取少量硫酸和硫酸钠溶液,向其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再加入少量稀盐酸(或稀硝酸),振荡、观察。
[现象]两试管中均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或稀硝酸)后,沉淀不消失。
[学生实验]取少量Na2CO3溶液并滴加少量BaCl2溶液,观察现象,再加入少量稀盐酸(或稀硝酸),振荡、观察。
[现象]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或稀硝酸)后,沉淀消失,同时产生无色气体。
[问题]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H2SO4+BaCl2====BaSO4↓+2H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Na2CO3+BaCl2====BaCO3↓+2NaCl
BaCO3+2HCl====BaCl2+H2O+CO2↑
[提问]向某溶液中加BaCl2,产生白色沉淀,能否证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 ?为什么?
[生]不能证明,因为CO 也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问]怎样才能进一步确认被鉴液中有SO 呢?
[生]加硝酸检验,看沉淀是否溶解,若不溶,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SO 。
[师]很好!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若未知液X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则X中一定含有SO 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一定。因为若溶液X中含有Ag+,也能出现上述情况。
[师]若仍然是上述试剂,应怎样操作才能确认待测液中是否含有SO ?
[引导学生从所加试剂的顺序上去寻求答案]
[回答]先加盐酸可排除Ag+的干扰。即先向待测液中加盐酸,若无白色沉淀,即说明待测液中不含Ag+,此时再用BaCl2检验即可。
[师]先加盐酸,不但可以排除Ag+的干扰,还可排除CO 、SO 的干扰,因为盐酸可将CO 、SO 转化为气体(CO2、SO2)。
于是,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
[板书并讲解]
试剂:可溶性钡盐和稀盐酸。
方法:先用盐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
讨论:检验SO 时,能否用稀HNO3酸化。
[补充实验]Ⅰ.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2SO3溶液,一支先加HNO3,再加BaCl2;另一支先加BaCl2,再加HNO3。
现象:两支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
Ⅱ.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2SO3溶液。一支先加HCl,再加BaCl2;另一支先加BaCl2,再加HCl。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加HCl有气体,再加BaCl2无明显现象;第二支试管中加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HCl沉淀消失,且有气体生成。
[讲解]实验Ⅰ中沉淀不消失的原因是由于所加HNO3为强氧化性酸,它可以把Na2SO3中的SO 和BaSO3氧化成SO 和BaSO4,从而造成误检。
实验Ⅱ说明检验SO 时,用盐酸可克服SO 的干扰。
因此,在检验SO 时,要注意:
[讲解并板书]
1.加入盐酸酸化以排除CO 、SO 、Ag+等的干扰。
2.不用硝酸酸化,防止SO 被氧化成SO 而造成干扰。
[练习]在某溶液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
A.一定含有SO B.一定含有Ag+
C.一定含有SO D.一定含有Ag+或SO
E.可能含有Ag+或SO 或SO
答案:E
[讨论]
课本P133,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投影]实验步骤:
1.用四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取四种溶液少许,再分别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
淀者原溶液为Na2SO4和Na2CO3,无明显现象者为NaCl和NaNO3溶液。
2.往产生白色沉淀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或稀硝酸),振荡,沉淀溶解并产生气体者原溶液为Na2CO3,另一种是Na2SO4溶液。
3.用两支洁净试管分别取另两种原溶液,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者原溶液为NaCl,无明显现象者是NaNO3溶液。
[投影]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SO +Ba2+====BaSO4↓
CO +Ba2+====BaCO3↓
BaCO3+2H+====Ba2++H2O+CO2↑
Cl-+Ag+====AgCl↓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硫酸的用途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希望我们对上节课后思考题的分析及本节课对SO 检验的讨论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即在设计化学实验时,一定要‘瞻前顾后’,考虑全局。
[布置作业]
课本P134三、四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硫 酸(第二课时)
一、硫酸的用途
难挥发性酸 制易挥发的酸
强电解质 蓄电池
酸 性 酸洗、化肥
吸水性 干燥剂
强氧化性 制炸药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试剂:可溶性钡盐和稀盐酸
方法:先用盐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
1.加入盐酸酸化以排除CO 、SO 、Ag+等的干扰。
2.不用硝酸酸化,防止SO 被氧化成SO 而造成干扰。
●教学说明
本课时的重点为SO 的检验。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特意在本节课开始讲解了一个有关实验设计的例题。同时,在学习SO 的检验知识时,也是以实验为主,并和本节课的伊始相呼应,以求学生在提高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的同时,其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性也能得以提高。
篇16:硫酸,硫酸盐说课稿
1、硫酸,硫酸盐这一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氧族元素是继卤族元素后,另一非金属元素族。硫是氧族元素的一种代表元素,而硫酸不仅的硫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有着广泛的用途。硫酸的性质不仅是本章的重点,而且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也是各类考试常常涉及的热点,学好本节内容能使学生系统掌握硫酸的性质,更好地认识氧族元素,为进一步学好其他元素,化合物更好地认识氧族元素。为进一步学好其他元素,为进一步学好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相关化学理论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掌握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点;了解硫酸的用途。
(2)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研究问题,学习化学。
(3)德育渗透点
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3、教学重难点
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兴趣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学习化学。
4、教学方法
以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为主线,抓住浓硫酸的特性,浓硫酸强氧化性这一关键。通过复习巩固酸的通性、稀硫酸的性质,逐步引入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脱水性、吸水性。从而继续引出硫酸盐的性质与用途。使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从原有的认识结构状态进入新的认识结构状态。结合实验演示,从观察——回忆原有知识——产生疑问、猜测等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并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讲——演示——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知情意等整个心理系统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构建新的认识结构,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程序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是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展示两瓶等体积的浓硫酸、浓盐酸,让学生观察、比较、实验。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出浓硫酸的物理性质。通过复习讨论,引导学生回忆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追问为什么稀硫酸会表现出酸性,指导学生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酸性的具体体现,进而由老师引导学生按H+价态是否变化进行分类小结。一类是与碱、碱性氧化物等反应,H+价态不变;二是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H2,H+价态变化,体现出酸的弱氧化性。这样小结为后面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作了铺垫。同时指出,硫酸和其它物质一样,既有事物的普遍性(酸性),又具有矛盾的特殊性(浓硫酸的特性)。这样既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又顺利实现知识点的过渡,引入浓硫酸的学习。然后提问如何稀释,学生回忆后再加以强调。同时强调实验安全。
这样学生自我感知,识记深刻增加演示CuSO4·5H2O与浓H2SO4作用失水的实验,CuSO4·5H2O加热失水实验,根据现象分析认识本质,说明浓H2SO4具有强吸水性。加深对浓硫酸吸水性的认识。性质决定用途,可知浓H2SO4可作干燥剂,师生小结浓H2SO4能够干燥的气体及不能干燥的气体。因为浓硫酸呈酸性所以不能干燥碱性气体:NH3,“为什么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如H2S、HI、HBr?”设置疑问,为后面学习浓H2SO4的强氧化性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在学生明确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后,引导学生归纳。通过分析比较,增强学生概念间的比较能力,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本质区别。
分别用稀硫酸、不加水用浓硫酸、加水后再加浓硫酸来进行对比探究实验,演示蔗糖脱水实验,明确实验发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蔗糖由白色逐渐变为棕色、最后变为黑色及体积膨胀如同一个“黑面包”;用手感受烧杯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到浓硫酸的吸水和脱水的剧烈程度。这样识记更牢固、认识更深刻。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认识反应本质。提示:从试剂瓶标签可知蔗糖的化学式是C12H22O11,浓H2SO4与纸屑、棉花、木屑、蔗糖等有机物作用,浓H2SO4按水的组成比脱去它们中的氢、氧元素,从而碳化生成“C”,说明了浓H2SO4具有脱水性。适时讲解若不慎沾上浓硫酸后的应对措施,辩证认识问题,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蔗糖脱水后还会像面包一样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产生了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一步的推进设疑,告诉学生必须学习浓硫酸另外一个重要性质——强氧化性,为后面探究浓硫酸与非金属碳的反应埋下伏笔,做到一个实验两个用途。
为了说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探究演示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石蕊溶液变红,所得溶液稀释呈蓝色,冷却有白色晶体析出。这些直观感知到的实验现象为后面的分析归纳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作好了铺垫,这样既提供了直观的现象,又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步步设疑,层层推进,分析归纳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在演示改进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够与铜片反应?表现出什么性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方程式。情景的创设和兴趣的激发,将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利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加以点拨、评析、归纳得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浓硫酸+6价的硫上,从而与稀硫酸的弱氧化性形成对比。追问能否与活泼金属反应,在常温下演示铝与浓硫酸的实验,然后加热。引出“钝化”现象,加以解释。最后按金属活动顺序表师生共同小结,及时总结成规律,便于学生识记。
引导学生回忆“黑面包”实验,根据现象分析可知,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后,放出大量的热,进而氧化了生成的木炭。反应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从而明了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不仅能跟大多数金属反应,而且还能跟一些非金属物质起氧化还原反应。因为蔗糖脱水生成的碳被浓硫酸氧化,有大量气体生成,使“面包渣”发酵,现象才如同一个“黑面包”,让学生恍然大悟。
引导学生回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然后追问浓硫酸为什么不能干燥H2S、HI、HBr。学生会水到渠成的知道是因为浓硫酸有强氧化性的原因,不能干燥这一些还原性的气体。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哦,原来这个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呀!
回忆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体现出的弱氧化性,进而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进行对比小结,加深学生印象,认识本质。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不是目标教学的必要环节,但为了及时巩固、强化识记,提高应用能力及规范书写;同时为发挥个别同学的潜能和培养他们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和对化学的爱好。
篇17:接触法制硫酸
接触法制硫酸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接触法制硫酸的三个重要阶段、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的名称、构造和作用。
(2)能说明黄铁矿锻烧前粉碎的原因,通入强大空气流的目的、炉气净化的原因和方法。
(3)能说明热交换器怎样进行热交换,吸收塔怎样吸收三氧化硫的。
(4)能解释和说明加快和充分吸收三氧化硫的措施。
(5)能说出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危害、酸雨的成因及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6) 能说出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及防止污染的一些措施,增强环境意识作环境保护的宣传者、行动者。
(7)能通过本节的学习,说明工业生产中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8)掌握多步反应计算题的简单解法即关系式法。
【教学重点】接触法制硫酸的化学反应原理,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主要设备的构造和物料流动的方式、有关的化工生产原理。
【教学过程】
[投影]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
[叙述引入]同学们,我们初中学习过硫酸的知识,硫酸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建设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投影]硫酸可以用来制化肥,如磷肥、氮肥等。可以在金属加工和金属制品电镀以前,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膜,可以制取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硫酸盐,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还可用于精炼石油,制造炸药、农药、染料等,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设疑引入]硫酸有那么多用途,工业上是如何生产的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过的硫及其氧化物知识,讨论生产硫酸的原理。
[说明]许多同学想到用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根据我国资源情况,实际生产中通常用燃烧黄铁矿的方法来制取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是在接触室内进行的,因此,称为接触法制硫酸。
[投影板书]课题、标题及原理
[衔接过渡]接触法制硫酸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氧化硫的制取和净化,第二阶段是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第三阶段是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我们看到一阶段。
[投影板书]第一阶段及反应原理
[讲述]分析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的方程式,交代配平方法(奇偶法)
[出示模型]讲解沸腾炉的构造。
[动画显示]沸腾炉内物料进出方式
[投影]思考讨论
1.焙烧黄铁矿的炉子为什么叫沸腾炉?黄铁矿为什么要粉碎?为什么通入强大的空气流?燃烧黄铁矿为什么不要多加燃料?
2.为什么通入接触室的混全气体必须净化?怎样净化?净化后气体成分是什么?
[强调讲述]黄铁矿燃烧反应是放热的,故燃烧的黄铁矿不需要多加燃料,扩大反应物的接触面,通入强大的空气流可以加快反应,提高原料利用率,这种方法常用于工业生产中。
[衔接过渡]被净化后的炉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常温下较难转化为三氧化硫,加热到400~500℃,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能较快地转化为三氧化硫,请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特点。
[投影板书]第二阶段及有关反应原理
[反馈矫正]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说明书写方程式,注意事项,交代清楚反应的特点,说明高温和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缩短生产时间,提高效率。
[动画显示]气体流向。
[投影]填空
3.接触室中热交换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成分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调讲述]热交换气中冷热气体的流向是相反的,冷的气体(SO2、O2、N2)被预热,而热的气体(SO3、 SO2、O2、N2)被冷却,这种方式能够节约能源,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
二氧化硫与氧气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从接触室出来的气体为三氧化硫、二氧化硫、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
[衔接过渡]从接触室内出来的混合气体,通入吸收塔内,三氧化硫被吸收转化为硫酸,该阶段称为三氧化硫的吸收和硫酸的生成。
[投影板书]第三阶段及反应原理
[投影]5.吸收三氧化硫为什么不用水和稀硫酸而用98.3%的浓硫酸?浓硫酸为什么必须从塔顶喷下?
[讲解]三氧化硫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用水或稀硫酸吸收三氧化硫易形成酸雾,酸雾的形成不利于气体三氧化硫被进一步吸收,吸收速度慢,且吸收不完全,98.3%的浓硫酸从塔顶淋下,气体由下往上,流向相反,充分接触,吸收更完全,由此看来工业生产上特别重视生产的速度及原料的利用率。
[出示模型]讲解吸收塔构造。
[动画显示]三氧化硫的吸收过程。
[总结归纳、动画显示]设备流程、生产流程。
[投影]6.接触法制硫酸分几个阶段?有几个重要反应?几种典型设备?几种净化方式?几个地方运用逆流原理?几个地方采用了加快反应的措施?几个地方采用了充分利用原料的措施?
[归纳讲述]同学们,我们通过接触法制硫酸的学习,了解了工业制硫酸的原理,但这还是不够的,工业生产中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例如,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如何加快反应的`进程,如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如何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投影]练习题:燃烧1吨含二硫化亚铁90%的黄铁矿,在理论上能生产多吨98%的硫酸(设有1.5%的硫留在炉渣里)?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化学运算技能,同学们常用的方法是分步计算法,根据方程式先求出二氧化亚铁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质量,最后求出硫酸的质量,但这种方法要求的量太多、太麻烦,题目中只要求求出硫酸的质量,因此可以直接找到起始物质与最终产物硫酸的关系式求解。
解析:由工业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可得下列关系式:
设:能生成98%的硫酸x吨
FeS2 → 2SO2 → 2SO3 → 2H2SO4
120 2×98
1t×90%×(1-1.5%) xt×98%
x=1.478
这种计算方法叫关系式法,即根据多个有联系的方程式计算时,可以依据方程式式找到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式,直接计算求解。
[设疑过渡]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叫尾气,其成分是什么?能否直接排入大气?另外,黄铁矿燃烧后的矿渣能否弃置,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点内容,即环境保护。
[分析讲述]矿渣弃置堆放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矿渣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用来炼铁,变废为宝,吸收塔出来的气体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硫,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必需净化处理,通常用碱液吸收。
[设疑深入]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投影]7.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什么危害?酸雨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如何消除大气污染?
8.环境污染分为哪几类?工业三废包含哪几方面?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投影]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
土壤 农药、化肥及生活用品
食品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播音]录音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音资料2:环境政策
录音资料3: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播放] 录像资料1:环境污染的危害
录像资料2:环境的治理及保护
[强调指出]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做环境的坚定保护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环境保护的宣传,坚信,环境问题必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人类有效的解决,那时,祖国的天空会更蓝,河流会更清。
[布置作业]书面作业:1.教材78页数题
2.教材87页3题
课外作业: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染状况
【硫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硫酸化学说课稿
2.购买硫酸介绍信
3.教学设计
4.教学设计
6.教学设计法
7.《论语》教学设计
8.体育教学设计
9.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0.水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