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人教版放飞和平鸽教学设计
“火热小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六年级人教版放飞和平鸽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六年级人教版放飞和平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放飞和平鸽教学设计
放飞和平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平鸽的由来.
2,萌发爱好和平的情感
3.学会搜集资料。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和平鸽的资料
教学重点和平鸽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设立国际和平年的意义
教学过程
1、导人
出示鸽子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你喜欢鸽子吗?为什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上方的文字。教师提问学生:人们在什么样的庆典上放飞鸽子.为什么要放鸽子?放飞鸽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愿?今天我们就学习本单元的.第一主题——白鸽引出的话题,“鸽子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它因美丽和温驯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鸽子既可以供人们欣赏,又可以用于通信,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信鸽,鸽子还是和平的使者,是盛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
2、阅读与讨论。
首先,请学生听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介绍.1986年为世界和平年,并出示同际和平年的徽标.并提问:
“这个徽标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案.象征着什么?
“国际和平年”的概念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和平年的徽志是双手放飞的和平鸽与橄榄枝。
(鸽于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
3.、学生介绍有关和平鸽的资料。
毕加索与和平鸽
1949年,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的海报上,画着一只形象生动的白鸽,那只白鸽随海报很快翱翔于欧洲各大城市。看到矫健飞翔的白鸽,人们祈愿它象征的和平也能平安地降临。
篇2:放飞和平鸽教学反思
放飞和平鸽教学反思
《放飞和平鸽》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第二课。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围绕当今国际社会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国际社会、中国、和平人士为实现和平而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堂课的设计,教师课前通过上网查询、收集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视频的过程中体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知道为了实现世界和平,人们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本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联合国成立的相关背景知识、机构、会徽等,感受这一重要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的作用。其次,了解中国为世界和平所做的作贡献,倡导并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感受中国的稳定、发展和强大,也在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做着积极的贡献,感受到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完成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还存在以下的不足:
1、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口语化较多,特别表现在各部分知
识的转换衔接用语上。
2、 教师更多地关注多媒体的使用,特别是视频的播放上占用了更
多的教学时间,导致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较少。
3、 教学设计中列有本节的教学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体
现出来,教师都是平铺直叙。
4、 教师在设计和教学中都没有相应的课堂练习,上完课后,学生
对课文中相关的知识点认识模糊。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在积极寻找教学资源的同时,更多的思考如何应用好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突出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愉快,记得轻松。
篇3: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知识点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8、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9、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0、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1、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2、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13、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4、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步骤:
(1)写出图的名称、
(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
(6)标出比例尺
1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16、用比例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正确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17、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18、
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可以求比例尺。
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可以求实际距离。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可以求图上距离。
计算时图距和实距单位必须统一。
19、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答: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
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
什么叫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 k一定)或kx=y
正比例的意义
满足关系式y/x=k(k为常量)的两个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成正比例。
显然,若y与x成正比例,则y/x=k(k为常量);反之亦然。
例如:在行程问题中,若速度一定时,则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在工程问题中,若工作效率一定时,则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注意:k不能等于0.
正比例的例子: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比值4)。
圆的周长与直径 (比值π)。
购买的总价与购买的数量(比值 单价)。
路程的例子: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长方形面积: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都是定一个,变一个 。例如aX=Y中,a不变,则 X与Y成正比例。
篇4:《藏戏》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嚢樽啵桓丛拥矫扛鼋巧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藏戏》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5:鹬蚌相争(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鹬
相争 渔瓮得利
蚌
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6: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学生讨论回答
2、解读奇迹
“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明确: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罗店中学的校园面积差不多30亩,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123个)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第一自然段
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四、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明确:大环境,风沙肆虐
明确:干旱、霜冻、沙尘暴
明确:环境异常险恶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7:《麻雀》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邵加林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 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体验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麻雀是十分弱小的动物,但在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一只麻雀却战胜了庞大的猎狗,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麻雀》这篇课文。
二、 学习新课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我”打猎回来,我的猎狗看见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想吃掉它,老麻雀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的事)
教师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三感悟全文,体验母爱
1、师:我们快速地读课文,找出描写小麻雀的语句,并写写自己的体会。
(学生读、找、写)
(1) 从“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说明它很弱小)
师:为了突出小麻雀的弱小要把“嫩黄、绒毛”读稍重些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 从“我顺着林阴路望-------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体会到可怜)
师:为了突出它的没办法在读“呆呆的、无可奈何”时要拖长一些。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 那么,这么可怜的小麻雀是怎么掉下来的呢?
让学生抓住“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说明是风太大把小麻雀刮下来的。
(4) 师:如果你此时面对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你会怎样做?
(找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你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孩子!的确我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2、师:可怜的小麻雀又会遇到什么情况?从课文里找出来。
(学生读、找、回答。)
教师出示: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1) 让学生找出这句话的动词。
(2) 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猎狗的什么?
(3) 猎狗想干什么?
(4)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3、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怎么样了呢?从课文中找。
教师出示: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1) 让学生找到比喻句,看看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2) 你从这个比喻句中体会到什么?
(3) 那老麻雀怕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 老麻雀为什么怕呢?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
(5) 既然是没有一点希望了老麻雀为什么还要扑下来呢?
教师小结:是呀!母爱的力量是使老麻雀只有一个念头,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作为妈妈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决定与猎狗搏斗。
4、那结果怎么样呢?我们齐读第6、7自然段。
(1)猎狗为什么慢慢地向后退?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了猎狗呢?
教师总结:老麻雀所表现出伟大的母爱,不仅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而我们的身边同样有这样爱的存在,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让学生交流,练笔)
板书设计:
麻雀
拯救 搏斗
小麻雀 吃掉 猎狗
[《麻雀》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8:《毕加索与和平鸽》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和平鸽的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和平鸽的含义。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投影出示各自的图片。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看到的鸽子吗?
二.导入课题
个子活泼、美丽、可爱,而且还象征着和平,人们往往呈各自为“和平鸽”。(板书课题),那么“和平鸽”这个名称是因何而来的呢?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质疑
1.指名学生逐段读课文,正音,评议。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请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教师归纳。
课文记叙了毕加索在听到德国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恶行后,怀着对和平的向往画了一只鸽子,并献给巴黎世界和平大会,从此,个子成了和平的象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和平鸽的意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攻占.首都.叙述.牺牲.憎恨.气急败坏
2.谁能说说毕加索的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教师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3.指名朗读。
“攻占”中毒,读出对德国法西斯的仇恨;“沉重”用低沉的语调读出毕加索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4.全班朗读。
三.学习课文2~7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找出描写米什伯伯的语句。
(满脸泪痕的老人把手捧着的一只死鸽子放在桌上,泣不成声地叙述起来)
3.老人为什么如此悲伤呢?
指导朗读:
读出德国法西斯的残暴、凶狠;读出小柳辛的英勇、顽强,读出老人在叙述中的对法西斯强盗的仇恨以及失去亲人的悲伤。
4.全班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5.出示句子。
听完老人的血泪控诉,毕加索的心在颤抖。
(1)“颤抖”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毕加索的心在颤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
6.老人对毕加索有什么请求呢?
7.毕加索面对老人的请求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
毕加索马上动起笔画起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只展翅翱翔的鸽子。
(1)指名朗读。
(2)你能体会毕加索的画鸽子时的心情吗?
(3)感情朗读。
8.全班有感情的齐读2~7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
2.为什么毕加索要把这幅鸽子图献给巴黎和平大会?
3.为什么毕加索笔下的鸽子成了和平的象征?
4.全班有感情的朗读第8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你还希望和平鸽飞到哪里去?比你的希望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交流。
六、总结
世界各地、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愿和平鸽飞到充满硝烟的战场,化解人们的仇恨,让他们热情拥抱,从此和平友好相处。我们的世界会因此更加灿烂美丽!
七、布置作业
1.自由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把你对和平鸽的美好愿望写下来。
篇9: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体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创设情境。
(课件)这是我们蔚蓝迷人的地球,它同时有一个别名叫做水球。地球表面70%是水,且大部分是海水,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非常贫乏,淡水资源仅占水资源的2.6%,而可饮用水仅占淡水资源的1%。(课件:扇形统计图)
2.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在实际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课前我请同学们调查了周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晒一晒”吧!(预设:洗车,水龙头没关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习以为常的小事,因为有些人意识不到水的珍贵。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课件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图片) 3.观看图片,思考讨论揭示活动主题。
人类的浪费,环境的恶化导致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用水频频告急(课件)。因为缺水,导致大片良田干涸,颗粒无收;
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
因为缺水,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当我们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情沉重难过? 教师追问: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水声引入本课内容,并在课堂上连续呈现干旱地区缺水的生活场景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组织活动,交流体验 1.活动一: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过渡:别小看水龙头流下的这一滴滴小水珠,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昨天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我们新世纪小学有多少个水龙头?(100个)如果每个龙头都漏水的话,大家猜一猜这样一天下来要浪费多少升水?(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这样漏一天,究竟会浪费多少升水呢?我们可以从1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开始研究。
2.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做了调查,请说说你所调查的漏水的水龙头情况? 教师:大家调查的地点不一样,看来水龙头的漏水情况也不一样。大家认为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数据来代表学校的水龙头漏水量?(预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师:那我们选一个统计量来进行计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0.05升,那么,一个水龙头一天又将漏水多少升呢?100个水龙头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1号学习卡的任务。
3.建立直观印象。
教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升,你知道72升水有多少吗?我们的矿泉水桶的容积为18升,一天漏水的体积相当于多少桶矿泉水的体积? 教师:我们把同学们的统计表制成了折线统计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一所学校的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使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教师:同学们,单单我们一个学校的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升,一年就是26吨水啊!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教师: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水的信息(如果1个人1年用30 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如果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这些水可以造多少吨纸?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自己选一个问题计算,各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答案。) 教师:谈谈你看到计算结果后的感受?
篇10: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重量,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益阳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的人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活动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活动准备: 1.让学生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渠道调查我国目前和益阳当地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作实验,观测水龙头滴水量,测量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滴水量。
3.调查一下自家每个月的用水量活动学具 量杯、卡纸、计算器 教学准备 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影像资料,干旱的图片,浪费水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谜语评论 师:同学们!老师想出个谜语考考你们,愿意吗? 双手抓不住,用刀劈不开,洗衣和煮饭,都要请它来(打一物)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课前已布置让同学们分组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渠道调查、收集与水有关的资料信息,同学们做的怎么样? 二.汇报资料,收集信息评论 (一)汇报结果 1、师:看每个小组都信心满满,想必一定是收获累累,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收集有关水的信息资料,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好!(有代表性的资料可鼓励小组展示在黑板上) 2、师:看来每个小组都非常用心尽力,收集的资料也非常全面具体,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3、播放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影像资料。
(二)交流总结 1、师:通过刚才的观看和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你们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后汇报结果。
小组1: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
小组2:我国水资源现在非常匮乏,不仅农村缺水,城市缺少,到处都非常缺少。
小组3:现实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给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师:每个小组都总结的非常好,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调查还是非常严重的,那浪费到底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同学们想不想验证一下?那应该用什么来验证呢? 3、小组甲:我们想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出结果后下结论。
师:有没有异义的小组?那你们想用什么数据来验证,你们操作的方案和步骤是什么? 4、小组乙:因为现在我国大约有4.3亿个家庭还有好多个单位和一些公共场所都在使用自来水,所以我们想选定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作为实验的对象 (三)合作实验 1、实验 (1)、小组汇报实验的步骤(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相机的跟进幻灯片的播放) (2)、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师板书 (3) 、师质疑:每个小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生活中水管的大小不同,试验时穿孔的大小不一样) 2、计算 建立直观印象。
(1)、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以前学过的那个数据来代表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平均数)(师板书:一个水龙头平均一分钟的漏水量) (2)、师:通过实验、计算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50克,那么,接下来同学们想算什么? 小组甲:可以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小时、一天、一年分别漏水多少了。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
1个水龙头1分滴漏 50 g水 ,那么1时、1天、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 1分 g 1时 g 1日 kg 1年 t (3)小组报学习卡的填写结果、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千克,你知道72千克水有多少吗? 我家的矿泉水桶一桶大约有18千克,一个水龙头一天大约就要漏掉4桶水 师:根据学过的统计知识我们还能把上面的统计表制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4)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1、联系实际 (1)教师:同学们,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千克,一年就是26吨水啊!根据这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提议教师选定一个问题共同解答,假若一个学校有一个水龙头漏水,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算式是:26 300000=780万吨 (2)师:看到这个数据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体验生活 师:根据同学们的提问现在把780万吨水进行以下的量化,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决 (1)如果1个人1年用30 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 (2)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 (3)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 (4)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解答,展示算法并讲明算理) 3、交流感受 教师:看到这些数据,每个小组有什么感想?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滴虽小,随着时间增加,水管增多累积起来可就成了大大的浪费) (五) 总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谈谈你的感想。
课后作业: 1、设计几句“节约用水“的口号。
2、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套用水方案。
3、为全校师生写一份节约用水倡议书。
篇11: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课题课时1班级六(5)编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科书第74、75页。2.本节课重点不是单纯学习数学知识,而是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的知识。 3.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3.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通过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提供素材,引导学生自悟,比较归纳。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实验数据,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学生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板书设计:节约用水七
篇12: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各地干旱图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不少有关水资源的资料,谁愿意给大家分享你收集到的信息,并说明资料来源。
2、阅读资料P105页(阅读宝贵的水资源片段,了解我国及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阅读任务:
(1)用笔勾出相关的统计数据,展示相关的统计数据)。 (2)说出你阅读此片段的感想。
3、交流学习结果,板书:2300立方米、1/
4、121位看了这些数据和你收集到的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呢?
4、课前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水龙头1分钟漏水试验,老师为你们每人都测量了一分钟的漏水量,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
5、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1)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平均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一天
1年(365天)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升水?(如果1立方米约重1吨)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吨水?(2.628升=2.628吨)要求学生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约为3吨
1 (2)在统计表中选择恰当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的数据发现,滴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滴水量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板书:滴水量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1、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生说说收集到的节约用水的资料) 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106页第3题。(运用调查的和计算出来的数据解决问题)
2、周围有那些浪费水的现象?你能算出一年全国家庭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吗?(老师提供信息①全国大约有1.5亿个家庭,②平均每个家庭有一个水龙头漏水,然后结合前面已得到的结果算一算全国的家庭一年大约浪费多少吨水)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篇1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谁用心灵去倾听?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善良、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5.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吗?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有些什么?
[评:“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动的词句来学习课文,感受苏珊的美好心灵,让孩子明白用心灵倾听能给他人带去帮助,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当一个倾听者。]
四、总结全文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希望孩子们也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声讯台,这些声讯台良莠不齐。有的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有不少声讯台以赚钱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长的指导下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渠道。
1.人教版《山雨》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4.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5.初一上册语文口技教学设计
6.初一上册语文《理想》教学设计
7.初一上册语文《春》教学设计
8.初一上册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9.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静夜思》教学设计
10.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学设计
篇14:《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鸟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邓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1、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2、是要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制作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或是在课外书籍中,你们都读过哪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
2、同学们说得好,这些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3、(课件出示线路图)教师介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由毛主席指挥,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此时,毛泽东主席写下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一句。
1、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课件出示课题。)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8行,每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全诗4句。
2、学生自渎诗,读通读准。
3、(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4、同学们能很快地将诗读准确,很不错。可是读课文不但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这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说得很好,齐读这句。(教师板书:难)看到这个“难”字,让我为红军战士捏了一把汗,这句诗中哪个词语把这个“难”写具体了?(板书:万水千山)
6、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和水呢?同学们找一找。(板书:五岭、乌蒙、岷山、金沙、大渡……)老师为什么要用上“……”,谁能了解老师所想,能替老师说说。
7、你们真了解老师,说出了老师心里想的。是的,这些山和水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困难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来看看这些山和水。(课件出示:五幅图片)
8、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难)面对这样的困难与考验,我们的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板书:不怕、只等闲)
9、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我们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品质呢?(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带着这样的感受练读第一句。
三、学习2、3、4句诗。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具体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结合工具书和你课前查阅到的资料,来交流你对2、3、4句诗内容的理解。
2、学生汇报,理解了哪句诗。
A、“五岭……乌蒙……”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感受即使是在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③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的呢?
④红军战士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⑤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有感情地读这句。
B、“金沙……大渡……”
①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②谁知道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③(课件出示:金沙江图)“暖”,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地势险峻,但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战役,心里还是感到很温暖、很欢快的。
④谁能将这温暖的感受读出来。
⑤谁知道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说,师生补充。
⑥(课件出示:金沙江图) “寒”, 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大渡河河面阔,水流湍急,几根铁索组成的桥高悬上空。让看到的人不禁心惊胆寒。想到在此桥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又感到无比的悲痛。
⑦谁能将这心寒、心痛的感受读出来。
⑧一暖一寒,不仅写出了天气的情况,更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谁能将这一句完整地读一读。
C、“更喜……三军……”
①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岷山由于山势高,山上终年积雪,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又是如何看待这座大山的呢?谁读懂了这句。
②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③由于胜利在望,喜由心生,眼前千里积雪的岷山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④谁能将红军战士看到岷山时的喜悦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抒发情感,回归整体。
1、学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夸我们的红军战士,表达你此时的心里感受?(……)
2、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谁先来试试?
3、短短的56个字中居然蕴涵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使得我们在品诗、吟诗的过程中,不禁会对作者毛泽东主席产生深深的--(生:崇敬、敬佩之情)。
4、教师简介毛泽东:是啊,一代领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课件出示:毛主席手笔)这就是毛主席亲笔写下的《长征》,这首诗感动了许许多多人,有人以歌曲的形式将这首诗表现出来,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好,就让我们一边欣赏毛主席这绵柔有力,刚韧秀美的书法作品,一边来听听为歌曲形式表现的《长征》。(播放歌曲)
5、诗歌配上了音乐,更让人觉得荡气回肠。这么好的诗,如果能背下来,时时回味,一定是件有意义的事,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学生两分钟试背)
6、配乐齐背全诗。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几个网址,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询更多的有关毛主席的诗词。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毛泽东,感受伟人风采。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五 岭
乌 蒙 难 不怕 革命英雄主义
金沙江 万水千山 只等闲 革命乐观主义
大渡河
岷 山
[《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15:中华少年(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三、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五、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8* 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中华少年(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六年级人教版放飞和平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