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

《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

2024-03-12 08:17: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fnjc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欢迎阅读与借鉴!

《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

篇1:《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

《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2、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3、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选讲《也许》,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抒发的真挚的亲情,

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也许──葬歌》

一、预习

1、回顾苏轼的《江城子》,感知内容大意。

苏词表达夫妻难偕老之情,此时词人已近中年,感情格外沉痛。另外,也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赏析,看看有什么不同。

2、将本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对比阅读,可以看出同是追悼亡人,痛苦却不同。

3、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三友,号友山,家族排行家骅。后改名多,笔名一多。湖北浠水人。19进北京清华学校,为清华文学社成员。“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留学, 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与徐志摩等在《晨报》主办《诗镌》。1928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人编《新月》月刊和《诗》月刊。1946年7月15日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及《闻一多选集》等。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闻一多是新月派中理论和创作全面发展的诗人,尤其在新格律诗的理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三美”主张,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二、整体感知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惋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感情离不开一个“爱”字。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借睡眠来安慰自己,爱女的早夭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由此找到了诗歌构思的突破口,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

正因为这“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轻微号叫,那都是诗人的想象。但这一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因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反照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倒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当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安慰,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

三、问题探究

1、诗的题目是一个副词“也许”,为什么不直接用副标题“葬歌”?

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他不原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病哭闹,常常哭着昏睡过去,所以,前两个“也许”,他宁愿假想孩子,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整首诗的构思也就建立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关键词,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女儿的离去对诗人来说是永远地睡着了,用“也许”真切地表达父母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

2、诗人以怎样的想象表达对亡女的感情?

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女深切的安慰和爱抚。诗人从两个方面写“睡眠”环境。

一是要去除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二是创造有利的睡眠环境,所以“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而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 同时他用一句诗也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世上的生活是如此痛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真切地表现身为人父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

四、阅读课本P19、20页《诗的发现》

五、课后自己阅读理解《贺新郎》、《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妈妈》,反得诵读。

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赏析语言,品味情感。

1.“也许”一词通常没有实在的意义,如果删掉一、三节中的“也许”,是否会影响表达的效果,为什么?(“也许”一词可表达不愿相信的苦情,去掉则显肯定、生硬)

2.诗人选择了哪些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什么选择这些事物?

“夜鹰”“蛙”“蝙蝠”“阳光”“清风”“松荫”“蚯蚓”,秋天、墓地、亡女。(符合环境特点,营造童话意境,可见父爱的沉挚)

3.这首诗在用词、修辞方面都有巧妙之处,恰当地表达出诗人内在真情,结合诗歌语言加以具体分析。

用词方面,如“轻轻”“缓缓”等。(父亲的怜爱、内心的沉痛)

修辞方面,如拟人,“夜鹰不要咳嗽”“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等。(童心稚拙,故作宽慰)

八、自主研究,适当拓展。

1.本诗作者悼念亡女,却不呼天抢地,涕泗俱下,诗人心境究竟如何?

此诗看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写出了诗人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

2.将本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对比阅读,可以看出同是追悼亡人,痛苦却不同。

苏词表达夫妻难偕老之情,此时词人已近中年,感情格外沉痛。另外,也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赏析,看看有什么不同。

刘芳

篇2: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教学设计总论:贺新郎

人教版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教学设计总论:贺新郎、也许、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妈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现代诗歌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发现美的外部条件

2、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3、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4、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安排:

一、挚情的呼唤--感悟诗歌情感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2、说说你所感受到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写什么)

(1)《贺新郎》(毛泽东)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献身革命的激情。二者水乳交融,互为映衬。

(2)《也许》(闻一多)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

(3)《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表达思乡之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4)《秋歌》({弦)表达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诗行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

(5)《妈妈》(江非)表达了对妈妈的歌颂和热爱。

二、柔软的心--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探究怎么写)

(一)《贺新郎》

1、化用古诗典故和诗意

2、对比与衬托(异常)

把儿女私情与革命激情相对比,又相映衬,突出了青年革命者的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又表现了真实的儿女情长。

3、以景衬情

凄清的秋天初晨之景,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此沉重又反衬出青年革命者离家投身革命、实现伟大抱负的可敬可佩。

4、细节描写

“眼角”两句,写离愁别绪,是常理;“住”字又突出了异常,表现对方(妻子杨开慧)的深明大义。

(二)《也许》

以痴想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爱意柔情,其中隐含的悲怆与无奈,比捶胸顿足更令人不忍卒读,更加的撕心裂肺!

对比。

想象。

至柔至痴。

不谐中的和谐。

(三)《一个小农家的暮》

1、细节描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体现农村平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2、口语化的语言。质朴无华滋味隽永。

3、声想结合,动静结合。

4、结尾异常。引民歌入诗,与前面的和谐宁静情调迥异,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四)《秋歌》

1、化用古意。前三节,意象的选择别有诗意,有古典的美。为后两节的抒情营造了古朴典雅的诗歌意境。

2、朦胧含蓄。文中的主体意象是“暖暖”。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五)《妈妈》

1、对比写法。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对比。撼人心魄的是最后五行。前面都为这五行铺垫,它不止是反衬农村生活的'艰苦,更是反衬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突出“我”对妈妈的赞美和思念。

2、欲扬先抑。对现代城市化的生活,妈妈也许都没见过,都不懂。但妈妈又勤劳,有爱,那一切其实都显得并不重要。

3、细节叙写。白描,毫无渲染,却令人感动。

第二课时

重点:探究与表达

一、阅读《诗的发现》一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些经典的篇章能够魅力永在。

1、博大的爱心。

2、纯真的童心。

3、独特的观察。

4、特异的思维。

二、探究与表达

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写道: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闻一多又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细读本单元各首诗歌,谈谈他们是用什么、怎么样表达对独特对象的爱。

㈡对比阅读《妈妈》与《生日》,从写作角度的选择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㈢诗歌虽然简短,但却有许多诗句写得可感可触、可视可听,它们化无形为有形,化平淡为神奇。从第一、二单元中任选一个例子,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样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

㈣为你的亲人写一首诗歌。

三、鉴赏表达

从一、二单元中任选一首自己最有感觉的诗歌,结合两个单元的学习所得,写一篇鉴赏文字。600字以上。

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从两个以上角度来写。

篇3: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教学设计总论 教案教

人教版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教学设计总论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相关文章:

下载word文档
《《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也许──葬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讲学稿教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