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岑参经典诗句
“weilal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诗人岑参经典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诗人岑参经典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诗人岑参经典诗句
诗人岑参经典诗句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0、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12、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13、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1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5、男儿世间,及壮当封侯。
16、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17、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18、吾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篇2:边塞诗人岑参
边塞诗人岑参
唐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繁华盛世。唐朝不仅物质富庶繁荣,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大批优秀诗人,而诗歌更是发展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结合壮丽、辽阔的边塞景象,表现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发从戎慷慨激昂抗敌御侮的爱国情怀,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便有了边塞诗派。
岑参(751--770),南阳人,著名的边塞诗人。
岑参两次出塞五次入僚,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他幼年丧父,虽然祖上都出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全靠自己的努力刻苦学习。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而后弃文从戎,奔赴边塞。岑参前后两次出塞创作的边塞诗多达七十余首,在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的诗人里成为作品存留最多的'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疆将士的爱国热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神奇壮丽,也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诗人采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的写出边塞的奇异风光与风土人情。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或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他用开阔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大漠中这种飞沙走石这种令人生畏的恶劣环境,看成了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他们创造了笔下慷慨奇伟的美景,带我们走进祖国边塞壮丽的风光。
拓展阅读:岑参简介
岑参:音cén涔shēn申。公元约714~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郡治所为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太宗李世民时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进士。曾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中任掌书记,随高仙芝将军到过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市,唐代为凉州治所)等地。后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中任判官,奔走于西域北庭(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的护堡子,俗称破城子)、轮台(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之间。唐代宗李豫时,官至嘉州(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吏,世称“岑嘉州”。唐代宗李豫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客死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岑参工诗,尤擅七言歌行。由于有多年从军的经历,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体验深刻,其诗作善于描写塞上大漠风光及惨烈的战争场景,气势磅礴恢宏,情辞慷慨豪迈。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其诗才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现存诗三百六十首,有《岑嘉州诗集》传世。
篇3:诗人岑参简介
诗人岑参简介
岑参(cén shēn) (约7—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人物生平】
岑参(cén shēn)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 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诗词生涯】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篇4:岑参是什么派诗人
岑参(715年~769年),祖籍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后迁荆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五岁读书,九岁作文,十五岁隐于嵩山之南,三十岁进士及第。岑参世出名门,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尝自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后来家道中衰。幼年丧父,从兄受书,“能自砥砺,遍览经史”,“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天宝三载(744年)举进士,授右内帥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年)至至德二载(757年),曾两度出塞。一是天宝八载(749年)赴安西,在高仙芝幕府;二是天宝十三载赴北庭,在封常清幕府。唐肃宗时,任右补阙,出为虢州长史,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人称“岑嘉州”。
岑参一生抱有救国安民的“开济策”,但是“生平未得意”,始终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晚年罢官之后,心境十分悲苦,曾有“眼看春色老,羞见梨花飞”之说。
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真实地展示了边塞风光。在描写战争时,岑参常常避开正面的厮杀,仅写战前与战后,在构思上别出心裁。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描绘边疆奇异风光的作品。有《岑嘉州集》。
边塞诗人中,前人常将高、岑并举,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其实,高、岑之诗,各具特点,元人陈绎在《诗谱》中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就边塞诗而言,这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传说在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
岑参的边塞诗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3、《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篇5:诗人岑参名言名句
诗人岑参名言名句
1、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君有贤主将,何谓泣途穷。
2、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3、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知音难再逢,惜君方老年。
4、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5、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
6、不忧网与钓,幸得免为鱼,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
7、客舍洮水聒,孤城胡雁飞。心知别君后,开口笑应稀。
8、山驿秋云冷,江帆暮雨低。怜君不解说,相忆在书题。
9、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10、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
1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2、风头如刀面如割。
1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4、水云低锦席,岸柳拂金盘。日暮舟中散,都人夹道看。
15、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
16、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17、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
18、水宿已淹时,芦花白如雪。颜容老难赪,把镜悲鬓发。
19、忽觉莲花峰,别来更如长。
20、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21、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22、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
23、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24、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25、久从园庐别,遂与朋知辞。
2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7、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28、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29、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30、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31、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32、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33、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34、昔岁到冯翊,人烟接京师。曾上月楼头,遥见西岳祠。
35、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
36、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37、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38、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39、安得还旧山,东谿垂钓纶。
40、青山入官舍,黄鸟度宫墙。
41、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
42、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
4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4、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泉浇石罅坼,火入松心枯。
45、鸟向望中灭,雨侵晴处飞。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
46、自料青云未有期,谁知白发偏能长。
47、岩壑归去来,公卿是何物。
48、惆怅飞鸟尽,南谿闻夜钟。
49、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马江雨洗兵。
50、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51、奔涛振石璧,峰势如动摇。
52、五月山雨热,三峰火云蒸。
53、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54、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55、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56、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
57、唯爱隐几时,独游无何乡。
58、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
59、月落河上晓,遥闻秦树鸦。
60、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
61、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措马缩寒毛。
62、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63、澄湖万顷深见底,清冰一片光照人。
64、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65、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66、东南随去鸟,人吏待行舟。为报吾兄道,如今已白头。
67、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68、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
69、双鱼莫不寄,县外是黄河。
70、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
71、桃花色似马,榆荚小于钱。
72、便获赏心趣,岂歌行路难。青门须醉别,少为解征鞍。
7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74、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梦魂知忆处,无夜不京华。
7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6、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77、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78、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79、匹马关塞远,孤舟江海宽。
80、苍茫秋山晦,萧瑟寒松悲。
81、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却人。
82、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
8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84、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85、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86、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87、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篇6: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
是。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
篇7:岑参是不是边塞诗人
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成就
诗歌文学
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传。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边塞诗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象《火山云歌送别》以及《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等,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因而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山水诗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风格转变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风格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习的描写,也很引人注目。
篇8:浪漫边塞诗人-岑参
浪漫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卒於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诗文特色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好。
高适岑参放诗选
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之景。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峻壮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语言变化自如。
篇9:边塞诗人岑参介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0、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12、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13、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1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5、男儿世间,及壮当封侯。
16、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17、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篇10:唐代边塞诗人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气势宏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和同代的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的诗歌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他每写一篇新诗歌,人们便竞相转告,相互传抄。岑参的诗题材也很广泛,早期的诗歌多以写景、感叹身世、赠答朋友为主。岑参出塞前写了不少山水诗,诗歌风格清丽俊逸,意境新奇。
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歌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成就也最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岑参较长时间往来于边疆各地,对边疆的气候、风俗、民情、舞蹈、音乐等都很熟悉,外加他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因此在边塞诗歌的创作上,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比如在对西域的风、云、热、寒以及歌舞战马等都可以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色彩浓烈的动人画图。
西域的雪山以及吐鲁番盆地著名的火焰山在岑参的诗歌中也被多次提到,比如在《火山云歌送别》中:“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焰山砂岩的颜色像火云一样热气逼人,使人读此诗如身临其境。而岑在库尔勒绿洲北部,丝绸之路古道——铁门关的陡峭石壁上赫然醒目的四个大字“襟山带河”更是展现了岑参对雄关风貌的描绘。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在岑参的诗歌中既有荒凉壮阔的边疆景象,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也有艰苦的军旅生活和凄凉的游子情调,但这些都不是岑参首创,也谈不上有何过人之处。然而,盛唐诗歌风格本身就以雄奇见长,诗风雄奇者比比皆是,亦不可特许为岑诗之风乃至伟大之处。对于岑参其人其诗的洞见既应该从他为何喜欢写边塞诗歌说起,也应该从他的诗歌的意象和审美意趣说起。人们读岑参的诗往往可以感受到四重不同的境界:“亲历”、“畅饮”、“悲悯”、“萧厉”。
岑参诗中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亲历”,顾名思义就是读岑参的诗叫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悬挂在墙上的长剑,排列在校场的兵刃,奔驰在大漠的军列……历历在目,宛如置身疆场,跃马边陲。
回顾岑参一生,他深情于边塞,并要作为于边疆,这正是印证了“亲历”、“畅饮”的诗歌境界。首先,岑参赴边从军,这和他的家族背景有很大关系。岑参出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都曾位高至宰相。他的父亲岑植,官至仙州、晋州刺史,在岑参年幼时早亡。在他出生前两年,在朝中任官的.伯祖父获罪被杀,家族受牵连,自此家道衰落。
岑参自幼爱好习武且聪颖好学,遍览史籍,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整没落的家业,光耀门楣。20岁时到达长安,献书求仕但终未如愿。此后,希望的一次次破灭也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仕途的崎岖,诗人由一个不知道人间炎凉的热血青年逐步成熟起来,饱尝了浪迹的艰辛。但是这种经历也使他的创作内容更为丰富,扩大了题材。而后,30岁终于考中进士及第的他弃官从戎,开始了他一生中两次出塞、五次人军营的军旅生涯,就此经历而言,在唐诗人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公元749年,岑参赴安西都护府安西节度使大将高仙芝麾下掌书记,750年返长安。不久再次出塞在北庭都护府三年,频繁来往于北庭和轮台之间,其边塞诗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其描绘边塞生活的程度亦可堪称“边塞诗史”。可以说,边塞诗就是岑参人生的一部分,其他题材不足以表现他絢丽多姿而又坎坷多难的一生。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所谓“畅饮”,表现在岑参的诗不是古涩典雅的意象,而是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犹如畅饮美酒。杜甫曾称赞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就是这个缘故。
为什么称为“悲悯”呢?就在于岑参对自然与社会所造成的人类苦难抱有强烈的悲悯之心,这种关怀流露于诗文当中,不可遏抑。而 “萧厉”之风有关其诗的根本气质,这最不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岑参诗中的雄浑并没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那番悠闲自适的豪情,而像是魏碑书法,字字如刀刻;又像是一块冷铁,其刚性至极而至阴寒,决不矫揉婉约,这是一种极为高超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已经融人了诗人本身的热血肝肠、民族气魄,此即为岑参之伟大和不朽之处。
谈及岑参诗歌的“萧厉”之风,不可不论及他一生最重要的两次出塞。
玄奘在《西域图记》中描写记录西域道路崎岖不平,人迹稀少,而读岑参的诗反而像陶醉在诗人用色彩调制的醇酒里。迎面边塞风卷而起的细沙,万里飞舞的银雪;耳边胡笳琵琶的喧鸣;空气中荡漾着乳酪酒香。然而,这些表象没能掩藏岑参悲悯与萧厉诗风的真谛。盛唐时期,为确保边疆的统一稳定,唐朝频繁用兵,不少满怀爱国主义激情的士子文人都纷纷投笔从戎,希望可以到边庭去为捍卫国家的统一作为一番。
对于岑参来说,多次到边塞,就“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知塞桓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在岑参看来,奉了皇命不远万里来到边关,完全没有为了自己一生打算过。也知道边关城中的生活艰苦,但为了使命又哪里能够顾及妻儿家事呢?
岑参于天宝八年冬赴安西任职,六年期间两次出塞。边疆丰富多彩的异域生活里,每天都有新的见闻,每天都会有新的感受。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以及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充盈岑参边塞诗。
岑参对军营生涯的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如“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他往往在诗中并不直接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在他看来,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大唐士兵的真正对手,横在士兵面前的主要是严酷的自然,因此通过对严酷自然的描写来反衬将士们的英勇无敌,这种描写常常就是其萧厉之风的最好说明。
岑参初次出行塞外,也曾对边地荒凉以及艰苦的生活感到不习惯,他这时的诗歌多倾寄思乡之情与怀友之意。然而,他能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两种不同感受上,一种是“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的惬意生活;一种却是漠漠边关,萧风瑟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却相得益彰,人情人理。他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逢人京使》就是描写了这种思乡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中描述的情景是:恰逢行军紧急,岑参的朋友需要立马进京,岑参匆忙间却不知该如何说是好,稍可迟疑,万种离愁,凝于唇边。
正是这种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人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第二次出塞,情况和前次有所不同。此时岑参的同僚封常清,时任节度判官,而且对岑参很赏识,二人经常交流。在封常清手下工作,岑参心情比较愉快,胸襟也比较开朗。《北庭西郊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说:“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此时心情日益开阔的岑参对边关的奇异风光和风俗的观察更为仔细。于是,我们看到了岑诗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诗歌:
一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千百年来拨动读者心弦的诗歌再现了新疆瑰丽的自然风光与异域情调,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呢?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更值得一提的是,诗歌中提到的“轮台”,在唐代是指现在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古城,而今更是天山南北的要塞,而不是指天山以南汉城西域都护府驻地的轮台。
二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疆特征的景物来描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先从“平沙”、“雪海”、“乱石”的荒凉景象过渡到对军旅生活的正面描绘,然后急转直下再写小景细节,衬托军队之刚猛威武,来突出将士不畏艰险的精神。
后期岑参回京在朝中任右补阙之职,离开了艰辛却快乐的军旅生涯,经历了连年战乱,目睹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岑参日渐沉寂。此时的诗歌不再如边塞诗充满豪情壮志,更多的是发出一些伤时悯乱的无限感慨。
“安史之乱”爆发不久,京都被叛军攻陷。当时正逢重阳佳节,岑参心情沉痛不已,国都沦陷,家人和故园正在遭受战火摧残,于是悲痛地写下“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寥寥数字却沉重无比,故乡的菊花此时也在遭受战火,在尸横遍野的战场默默绽开。两位提携他的恩公高仙芝和封常清同时被官宦陷害,更是对他的巨大打击。面对腐败的朝政,岑参再也无法写出如在边塞那样慷慨激昂的诗文来。简言之,岑参的边塞诗情无人能及而且长盛不衰,以致其他题材不足以表现出他个人气质,不足以释放出他的豪情壮志,这才造就了他作为边塞诗之集大成者的地位,而其所谓诗风雄奇,乃在萧厉狂放。
【诗人岑参经典诗句】相关文章:
1.唐代诗人岑参简介
2.岑参简介
4.岑参的文学成就
6.岑参的小故事
10.唐朝诗人励志诗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