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ihuig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篇2: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古诗词的欣赏,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
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萧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古诗词的欣赏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鉴赏诗歌、培养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诗歌的鉴赏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这些,更好的方法有待于不断的积累和总结。
篇3:古诗词鉴赏方法及技巧介绍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篇4: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和方法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古诗词鉴赏往往会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软肋。那么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就有了新的课题:如何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把诗词中的意象。
般来说,诗词中的意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通常,人物形象比自然景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鉴赏诗词中的意象,就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出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其次,要体味诗词的语言。鉴赏诗词的语言,既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体会语言美,又要有一定程度的评述。
第一,要体味语言的风格特色;
第二,要分析诗词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第三,品悟诗人或词人炼字炼句的作用。
再次,了解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了解诗词中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中运用了哪些技巧,而是在于分析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取得的表达效果。最后,要品评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写景抒情类的,一般要品味意境,揣摩情感;托物寄兴类的,要辨物明志,把握主旨;忧国忧民类的,要知人论世,领悟情感;思乡怀人类的,要领悟意象,理解感情;怀古伤今类的,要联系背景,理解典故;阐发哲理类的,要理解现象,把握本质;送别友人类的,要分析情景,理解情感;边塞豪情类的,要揣摩语气,品味内容。
篇5: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方法
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讲究鉴赏的方法,下面是一些赏析方法的归纳总结。
1.联系内容进行赏析。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和效果。
2.答题思路要清晰。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同时,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可以参照以下示例: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3.掌握常见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就是对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的一个归纳总结。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DD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设问DD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DD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DD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DD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DD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DD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词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DD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反复DD叠字、叠词、叠句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DD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DD在有些诗词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DD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DD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DD诗词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动静结合――这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为声),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DD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DD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DD诗词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白描工笔DD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词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诗中有画DD就是在写景诗词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比兴手法DD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词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DD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DD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联想和想象DD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又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抑扬关系DD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似贬实褒DD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DD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
篇6: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方法
有关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方法
解答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讲究鉴赏的方法,下面是一些赏析方法的归纳总结,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方法。
1.联系内容进行赏析。
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和效果。
2.答题思路要清晰。
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具体说来,有以下步骤: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同时,要注意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可以参照以下示例: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3.掌握常见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就是对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的一个归纳总结。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词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的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词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高考辅导《高考古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方法》。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诗词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动静结合——这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为声),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更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诗词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词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词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词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又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
篇7:高中古诗词答题技巧以及鉴赏方法
高中古诗词题型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篇8: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歌鉴赏七题型及答题技巧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问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1.先观点后理由 2.先总后分式 3. 分点作答式
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
1.形象:身份+性格(+情感/塑造形象的意义)(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组合)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运用什么手法+抓住哪些意象+营造怎样意境(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抒发什么情感
5.品味关键词句:释义+还原意境+运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分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分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 (+塑造了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语文诗歌鉴赏必备基础知识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②衬托。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③含蓄。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④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⑤象征。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⑥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⑦虚实相生。⑧抑扬。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⑨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小编推荐: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
3、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篇9:语文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答题窍门有哪些
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思乡怀人诗鉴赏方法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②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③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④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
(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
(3)风格——雄壮豪迈。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5)常用词语: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羌 羯 夷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 、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有的写建功立业的渴望,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第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
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
1、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意象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意境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3、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炼字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4、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诗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语言风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表达技巧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地内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7、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理解诗句含义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8、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评价观点态度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9、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0、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11、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12、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13、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分析语言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
14、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5、诗歌鉴赏题型及答法:分析诗眼类
(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篇10:浅谈高考古诗词意境与情感鉴赏方法
浅谈高考古诗词意境与情感鉴赏方法
如何鉴赏评价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呢?可从下面几点开掘,高考古诗词意境与情感鉴赏方法。
1. 认清作者。通过了解作者的独特人生经历和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帮助理解作品内容。
2. 审准标题,读通注释。通过审题,达到了解诗词大意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目的。要充分利用注释说明交待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及重点词语的含义等语言信息。
3. 把握意境,品味语言。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诗词的意境,才能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形象和作家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同时,对作品中言近而旨远、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词语要仔细品味、认真把握。
4.掌握设题方式和解题思路。
分析意境型的古诗鉴赏题的设题方式是: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
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高考辅导《高考古诗词意境与情感鉴赏方法》。我们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掌握古诗词中表达情感的术语。
(1)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等等。
更多的常见术语归类见下表:
归类
具体表述
举例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牧的《过华清宫》
杜甫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曹操的《龟虽寿》 陆游的《书愤》 王昌龄的《从军行》
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陆游的《示儿》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屈原的《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相关文章:
2.古诗词鉴赏方法
6.古诗词鉴赏
9.初中古诗词鉴赏
10.《野望》古诗词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