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小学生诗歌赏析:追夕所伤

小学生诗歌赏析:追夕所伤

2023-09-26 09:16: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想睡白新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小学生诗歌赏析:追夕所伤,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小学生诗歌赏析:追夕所伤,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小学生诗歌赏析:追夕所伤

篇1:小学生诗歌赏析:追夕所伤

小学生原创诗歌赏析:追夕所伤

街道上传来的只是那无趣的情歌,

看着夕阳渐渐坠落在那西山,

我暗淡的凝视这惨光,

想起了往日那时光,

眼睛渐渐发亮。

小时候我们曾凝望星空,

默默地许下诺言。

曾经熟悉的手风琴声,

在夕阳下飘荡在远方。

我们依旧是那最好的朋友,

共同分享欢乐悲伤。

风雪中的.如今,

传来三套车的歌唱,

在风雪中显得格外悲伤。

虽然他穷得只剩下快乐,

仍穿着旧衣裳。

落下的斜阳带走了一切,

看着银色的胡须盘绕在膝上,

只能默默的叹息。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

就是那往日时光。

手在纸上轻轻的墨画着时光的轮廓。

假若能够再回到过去,

就算只有短短几分,

我也会点点头知足。

篇2:《秋夕》诗歌赏析

《秋夕》诗歌赏析

【作品简介】

《秋夕》由杜牧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秋夕》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秋夕》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解】

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韵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评析】

此诗一作王建诗。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杜牧(8-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中英对照翻译】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IN THE AUTUMN NIGHT

Du Mu

Her candle-light is silvery on her chill bright screen.

Her little silk fan is for fireflies....

She lies watching her staircase cold in the moon,

And two stars parted by the River of Heaven.

篇3:秋夕旱云诗歌赏析

彩云3

上天怎未住多时?难道星河不爱姿!

胡抹嬉飞狂污宇,乱浮紊散拒求知;

罕营一穴无才智,唯乞三波蒸沸池;

宽敞重霄由霁磊;躁柔昧度绝霞诗。

起源赖水上晴霄,随厚俄稀幻象妖。

时耸霾岩危欲塌,偶悬驳絮磊疑飘;

旱枯跪吻悭丝缕,阴霉央收嬉霈漂;

晨夕随阳旋怪影,旺衰久暂自难料。

篇4:秋夕旱云诗歌赏析

花浪嬉舟触峻礁,荡浮险峙几沦消。

远吁炯炽拴绳拽,低唤河琴甩手挑;

沧海旋波无动趾,列岩迈腿抢登峤;

大忙季节谁来救?烦怒雷家裁气夭。

闪电3

瞬时短寿冒飞光,真似穹霄金剑扬。

昙炬何求高毅智,蜃辉勿必灿悠煌;

只扬道义删魔獍,狂策搂株恒呆郎;

犀锐严词威信广,自由便是富春汤。

入冬寂恼匿波渊,惊蜇回抛律上天。

风火牵骚时亮穴,炬光迨喷就回泉;

不留马迹让尘学?谁意蛛丝成巧鸢!

何况恢恢皆涌照,热潮爱里唱求妍。

爱披唬甲搠天穹,催撵钢牛福气隆。

时处遐招情煦暖,晦霄霁月倍华烘;

火蛟绾友为良侣,鸾凤时邀当益鸿;

无限辉忱光炬耀,不辞冽苦恤苍公!

篇5:小学生诗歌赏析

小学生诗歌赏析

诗歌:小甲虫

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市实验小学 三年三班 苏楠

一只米粒大的小甲虫,

头上长着两根长须,

背上驮着椭圆形的壳,

黑褐色的身体还有一些花纹,诗歌:小甲虫。

不知哪阵风把它刮进脸盆里,

长须探索的结果

使它感觉到自己被困在脸盆里。

为了生存的自由,它试图爬出脸盆。

它,先从正面往上爬,

两根长须不停地左右摆动着,

寻找着通向自由的路。

它,两对前脚努力地向前踏伸,

后两对脚使劲向后蹬,

身子一伸一拱拼命地向上爬。

盆壁太陡太滑,

小甲虫没爬多高,

就滑了下来。

前面不行,

又绕到左边。

重复刚才向上爬的动作,

还是失败了。

它又绕到右边,

又失败了。

直接向上爬不行,

它改变方法,

横着爬。

一次又一次,一个方向又一个方向,

它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然而……

它最终未能爬出脸盆,

自由离它越来越远。····

它终于死了,一动也不动了。

但是,

小甲虫这种坚强不屈,

百折不饶的精神,

已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里。

它的遭遇,仿佛是由于我的无知,

它的行为,仿佛提示我一些什么

二0xx年二月一曰苏楠

指导教师:郑明雪

篇6:和袭美春夕酒醒诗歌赏析

陆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 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 满身花影倩人扶。

这是一首闲适诗。“闲适诗”的特点,向例是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出人们无牵无挂的悠然心情,写意清淡,但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有些佳作,在艺术上不乏可资借鉴之处。“袭美”,是诗人皮日休的表字。陆龟蒙和皮日休是好友,两人常相唱和。此诗是写诗人酒醉月下花丛的闲适之情。

起句“几年无事傍江湖”,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反映了“泛若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的无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黄公旧酒垆”,典出《世说新语·伤逝》,原指西晋时竹林七贤饮酒的地方,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放达纵饮的生活态度,从而标榜襟怀的高远。

“觉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启后的转接,即前承“醉倒”,后启归去倩人搀扶的醉态。此处所云“不知”,情态十分洒脱;下句“满身花影倩人扶”是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一个“满”字,自有无限情趣在其中。融“花”、融“月”、融“影”、融“醉人”于浑然一体,化合成了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这首诗着意写醉酒之乐,写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傍江湖”,象阮籍、嵇康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垆”,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篇7:《生查子元夕》诗歌赏析

《生查子元夕》诗歌赏析

【赏析】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约会,充满幸福与希望,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景物,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陪衬,美的表白见证,未来牵手的甜蜜。情景交融,展现了美的意境。

可欢快的时光很快成为一种伤感的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篇8: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

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篇9: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篇10:江楼夕望招客诗歌赏析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9.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10.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9.【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10.【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篇11:诗歌鉴赏: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赏析

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不仅散文写得好,也留下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诗词名句。此名句出自他的《生查子·元夕》,其全词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一首明白如话,饶有韵味相思词。

该词大意是: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之时,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他那身春衫的袖子。

该诗“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蜜意溢于言表,同时也以特定的环境代表了特定的情感。元宵节,又称灯节和上元节,在唐代就已成为情人节,是男女青年约会的日子。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女人、特别是大户人家的女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但元宵节有个“躲灯”的习俗,不仅新过门的媳妇出外去躲灯,女孩子们也都可以出去看灯和嬉戏,这就给女孩子提供了和心仪的人约会的机会,时间当然是在晚上,月亮升上树梢的时候。诗人不说树梢而说柳梢是有寓意的,要取柳的“留”的谐音,企盼和约会的人多呆一会儿。

此词前后两阙构成了对比,上阕回忆去年相见的愉悦,下阕写今年孤独的身影和思念之情,并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写法上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此词和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效。

读此词,人们可能会想词中内容是否写作者的亲身经历。我想是否作者的亲身经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特定的环境烘托了特定的心境,产生了特定的意义读了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今天“人约黄昏后”已经成了爱情和男女相约的代名词,而此词也成为了表达“物是人非”的凄凉的心境的代表之作。

篇12:江楼夕望招客诗歌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江楼夕望招客诗歌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2分)。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像,运用新奇的比喻(1分),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1分)

(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统领全篇,言之成理亦可。(4分,分析一联或抓住该联主要意象得1分)

赏析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所以又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那么,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诗人从远眺起笔,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景色由远而近,而感觉则愈来愈细,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既有眼力,又有笔力。

此诗的两联中,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散落的万家灯火,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恰好是前面海天与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颇得后人的赞赏。宋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气势雄伟,境界开阔。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光,夏风从声,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末句以招客作结,紧扣题目。

【小学生诗歌赏析:追夕所伤】相关文章:

1.诗歌赏析:七夕何夕

2.追梦优秀诗歌

3.《梦里追雪》诗歌

4.追梦,回忆诗歌

5.七夕节的诗句《秋夕》赏析

6.夕雨,夕雨陆游,夕雨的意思,夕雨赏析

7.被美食所伤人生哲理

8.诗歌赏析

9.追梦的蜗牛诗歌

10.小学生诗歌

下载word文档
《小学生诗歌赏析:追夕所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