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

名人故事: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

2023-06-30 08:10: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iaoMiaofac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名人故事: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名人故事: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人故事: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

篇1:名人故事: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

名人故事: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Pauli)生于19,1958年就去世了,他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Principle)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他在1924年发现的,对原子结构的建立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的影响。

泡利在19岁(19)时就写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性论文。当时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9)才3年,人们认为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所以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从此他一举成名了。

关于泡利的故事很多,他以严谨、博学而着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

一次,在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和泡利等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象你这么糟糕的`报告,

”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士的开幕式报告除外。”

另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泡利对他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但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因为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在物理学界还曾笑谈存在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儿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

而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通常表示一种非常高的赞许。一则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把自己对世界的设计方案给他看,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道:“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

篇2: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

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Pauli)生于1900年,1958年就去世了。他是本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Principle)而获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他在1924年发现的,对原子结构的建立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的影响。

泡利在19岁(1919年)时就写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性论文。当时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916年)才3年,人们认为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所以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从此他一举成名了。

关于泡利的故事很多,他以严谨、博学而着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泡利见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完后,泡利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

一次,在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一个报告和泡利等离开会议室时,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过象你这么糟糕的报告。”当时塞格雷一言未发。泡利想了一想,又回过头对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瑞斯彻说:“如果是你做报告的话,情况会更加糟糕。当然,你上次在苏黎士的开幕式报告除外。”

另一次泡利想去一个地方,但不知道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后来这位同事问他,那天找到那个地方没有,他反而讽刺人家说:“在不谈论物理学时,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泡利对他的学生也很不客气,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论文请泡利看,过了两天学生问泡利的意见,泡利把论文还给他说:“连错误都够不上。”

但泡利被玻尔称作“物理学的良知”,因为他的敏锐和审慎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在物理学界还曾笑谈存在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在哪里出现时,那儿的人不管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一定会出岔子。

而当泡利说:“哦,这竟然没什么错”时,通常表示一种非常高的赞许。一则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把自己对世界的设计方案给他看,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道:“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些……”

篇3:物理学家名人故事:物理学家钱三强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物理学家钱三强_1200字

钱三强于19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一星之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三强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在北京,曾就读于我国近代一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校长的孔德中学,他的文化基础知识非常扎实,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常识。青年时期就出国留学,于1940年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他毫不停步地继续深造,给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不久与同一学科,志同道合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共同拜读在约里奥门下。夫妻二人携手共进,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被导师骄傲地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国家的学术期刊刊登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就向钱三强夫妻颁发了物理学奖。

在1948年的夏天,夫妻两人酬志满怀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祖国,决心为祖国建设出力献身。1949年北京刚刚和平解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拨给了他5万美元,要钱三强借出席法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之际,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相关资料,为以后的开发利用原子能做准备。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到了自己有用武之地,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了副所长、所长,他为发展我国核力量出谋划策,精心设计制订了核事业的发展规划。他亲自参加了前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提出了很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化建议。他积极吸纳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核科学家,包括了他的夫人何泽慧、邓稼先等优秀人才,让这些人到核武器研制的各个环节,充当领军人物,掌握科研的主动权。

1960年我国决定靠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原子弹,这时钱三强已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由他担任我国研发原子弹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精心设计,严把质量关,不放弃任何一点疏漏和细小环节,并像当年第二代居里夫妇培养他和何泽慧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科学带头人,他的这些远见卓识的战略作法在“两弹一星”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研制质量,加快了研制速度。为我国挤身于世界核力量的行列,培养了人才,打下了牢固基础。

钱三强晚年身体多病,精力不济,就这样仍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职务。

他在病塌上还念念不忘祖国核事业的发展,一再强调要尽快尽好的使核技术应用到民用事业上来,要确保核能应用的安全可靠,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因病逝世,享年79岁。这年国庆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篇4: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尼尔斯·玻尔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尼尔斯·玻尔

一天早上,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内斯特·卢瑟福接到了一位同事的电话。同事说他准备给一个学生的物理答卷判零分,而这名学生却声称自己应该得到满分。于是,师生俩决定找一位不偏不倚的裁判,结果选中了卢瑟福。整份试卷只有一道题,试题如下:“如何用气压计测定一栋大楼的高度?”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楼顶,用一根长绳系住气压计,将气压计垂到地面,然后提上来,测量绳子放下的长度,该长度便是大楼的高度。”

这位学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得满分,因为他的回答严丝合缝准确无误。但另一方面,如果给满分,无疑表明他在物理学方面能力突出,而这个答案并不能证实这一点。如何裁决呢?思虑良久,卢瑟福建议让学生再试一次,给他6分钟时间,让他必须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5分钟过去了,学生什么也没写。卢瑟福问他是否想放弃,他回答说,他有好几个答案,正在想哪个是最好的`。卢瑟福对自己干扰他的思考表示抱歉并请他继续。在接下来的1分钟里,他迅速写出了如下答案:“将气压计拿到楼顶的边缘,松开手,让其自由落下,用秒表记录气压计降落到地面的时间,然后运用自由落体公式h=0.5×g×t2(高度=0.5×重力加速度×时间的平方),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看了学生的答案,卢瑟福问同事是否还坚持刚才的意见。同事哈哈一笑,然后夸赞学生做得非常出色,并且给了他满分的成绩。当卢瑟福正要离开同事的办公室时,他突然想起那个学生说过他还有好几种其他的答案,便好奇地问他那几个答案是什么。学生答道:“借助气压计测量大楼的高度,有许多种方法。例如,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把气压计拿到户外,测量出气压计的高度和其阴影的长度,以及大楼所投射出的阴影的长度,通过运用简单的比例法,就可以算出大楼的高度。”

“好极了,”卢瑟福说,“其他的方法呢?”

学生微微一笑,答道:“还有一种经典的方法,你也许会喜欢用。方法是:拿上气压计,开始爬楼梯,并在墙上依次标出气压计的长度,记住你一共做了多少个记号。这种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用气压计当尺子去量大楼的高度。”

“很直接的一种方法。”卢瑟福笑道。

“当然,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方法,你可以把气压计系在绳子的一端,让它像钟摆一样摆动,分别测算在地面和在楼顶上的重力加速度g。理论上,根据这两个g的差值就可以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根据同样的方法,把气压计拿到楼顶,用一根长绳系住气压计,将气压计放下,接近地面,然后让其如钟摆一样摆动,根据摆动周期便可以计算出大楼的高度。”

“总之,”他总结道,“还有许多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最好的一种方法或许是,带上气压计到大楼地下室,去敲大楼看门人的门。看门人开门后,你就对他说:‘先生,我这儿有一个很好的气压计,如果您能告诉我这栋大楼的高度,气压计就归您了。’”

说到这儿,卢瑟福问那个学生,他是否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最常规的方法。他回答说他是知道的,但他说从中学到大学,老师们总是试图教他怎样去思考,对此他实在感到很腻烦。

这个学生的名字叫尼尔斯·玻尔。多年后,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篇5: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奥托格里克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奥托格里克

奥托·格里克(1611月20日——1686年5月11日)是德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和自然哲学家。他出生在马德堡贵族家庭,从小就喜欢听听伽利略的故事;爱好读书,爱好科学;一直读到莱比锡大学.16又到耶拿大学攻读法律;1623年,再到莱顿大学钻研数学和力学.他读了三所大学,知识面很广,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什么数理、法律、哲学工程等等,无所不知,无所不通.因此,他能在军旅中过活;又可在政界中立足;更能在科学界发言.他是1631年入伍,在军队中担任军械工程师,工作很出色.后来,投身政界,1646年当选为马德堡市市长.无论在军旅中,还是在市府内,都没停止科学探索.1660年又发明了第一台可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为进一步研究电创造了条件。

他研究大气压强是独立进行的,待他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以后,才知道托里拆利在以前已经用实验完成了

这一发现。奥托·格里克对真空和大气压强的研究,开始是出于好奇心,他不信诡辩和争论中的优美语言,并断言“雄辩术、优雅的语言和争论的技巧,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中是没有用处的”。起初他用黄铜制成了简单的水泵,当他用这种水泵去抽葡萄酒桶内的水时,听到了水沸腾的噪声。当用这种水泵去抽用钢做的球形容器中的水时,由于钢球放气听到了惊人的霹雳声。后来他发明了活塞式抽气泵,做了许多关于真空和大气压强的实验。最精彩的实验是用 马德堡半球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一天,奥托·格里克和助手做成两个半球,直径14英寸,即30多厘米,并请来一大队人马,在市郊做起“大型实验”.

1654年5月8日的这一天,美丽的马德堡市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十分爽朗,一大批人围在实验场上,熙熙嚷嚷十分热闹.有的说这样,有的说那样;有的支持格里克,希望实验成功;有的断言实验会失败;人们在议论着,在争论着;在预言着;还有的人一边在大街小巷里往实验场跑,一边高声大叫:

“市长演马戏了!市长演马戏了!”

奥托·格里克和助手当众把这个黄铜的半球壳中间垫上橡皮圈;再把两个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然后把水全部抽出,使球内形成真空;最后,把气嘴上的`龙头拧紧封闭.这时,周围的大气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

奥托·格里克一挥手,四个马夫牵来八匹高头大马,在球的两边各拴四匹.格里克一声令下,四个马夫扬鞭催马、背道而拉!好像在“拔河”似的.

“加油!加油!”实验场上黑压压的人群一边整齐地喊着,一边打着拍子.

4个马夫,8匹大马,都搞得浑身是汗.但是,铜球仍是原封不动.奥托·格里克只好摇摇手暂停一下.

然后,左右两队,人马倍增.马夫们喝了些开水,擦擦头额上的汗水,又在准备着第二次表现.

奥托·格里克再一挥手,实验场上更是热闹非常.16匹大马,死劲抗拉,八个马夫在大声吆喊,挥鞭催马……

实验的上的人群,更是伸长脖子,一个劲儿地看着,不时地发出“哗!哗!”的响声.

突然,“啪!”的一声巨响,铜球分开成原来的两半,奥托·格里克举起这两个重重的半球自豪地向大家高声宣告:

“先生们!女士们!市民们!你们该相信了吧!大气压是有的,大气压力是大得这样厉害!这么惊人!……”

实验结束后,仍有些人不理解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七嘴八舌地问他,他又耐心地作着详尽的解释:“平时,我们将两个半球紧密合拢,无须用力,就会分开.这是因为球内球外都有大气压力的作用;相互抵消平衡了.好像没有大气作用似的.今天,我把它抽成真空后,球内没有向外的大气压力了,只有球外大气紧紧地压住这两个半球……”.

通过这次“大型实验”,人们都终于相信有真空;有大气;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很惊人,但是,为了这次实验,奥托·格里克市长竟花费了4千英镑。

篇6:《物理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物理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物理,两个刻印在统一教材上的文字,我们困惑又迷茫。这门严肃而又庄重的学问如此深不可测,叫我难以面对。

以上,是我个人粗略而短浅的认识,请不要见笑。至少我知错能改,通过一本书,我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物理是物理学的一部分,我忘记了这片浩瀚的天空,坐守井底。

书很普通,书名也一目了然:《物理学家的故事》。但这些人,这些最值得我们现代人敬仰的人,也是最古怪的家伙们。

当时物理学总是一股壮烈的风,无情地撕碎旧观念的壁垒,她将笼罩天空的乌云拨开,使颗颗明星璀璨。星光为世人点亮了通往宇宙的航道,用最灵巧的方法打造出探索新世界的工具――相对论、量子力学、夸克―轻子模型……这些理论在我们普通人看来也还是很生僻,难理解,于是我产生了许多疑问,这么多拗口复杂的物理学学说是怎么被这些人发现,而支持他们研究的原动力又是什么呢?

也许是兴趣吧?

年轻时爱因斯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联邦工业大学,从此与物理学结下不解之缘,已至成天呆在自己的公寓里,一头埋进书籍中。这让他的教授们很不满,把他当作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学生”。而玻尔很类似,一个人认真钻研金属电子,只可惜丹麦还没有这方面的专家,于是就当机立断,前往剑桥求学,那里有着“电子之父”汤姆逊这一绝好的“学习资源”,使他趋之若鹜。爱因斯坦和玻尔他们不大可能天生就喜欢物理学,只是巧合地闯入物理学的神奇世界,心就被她拴紧了。

也许是叛逆吧?

凡是建立新的理论,就要推翻旧理论,获得所有人的'承认。我们都知道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但这一发现理所当然受到了质疑。那时候人人都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微粒,这就好像苹果熟了就往下掉,绝不会向左或向右,更不会向上掉――几乎没有人相信汤姆逊。可这个奇怪的汤姆逊,偏要一意孤行,反抗这再正常不过的“真理”,甚至在他提出自己的理论时,堪称该领域权威的赫兹也做出“完美”的实验驳斥他的想法。似乎这时,汤姆逊已经遭受“横眉冷对”和“千夫指”了,一般人差不多该选择放弃,这样也不至于被整个业界排斥。但汤姆逊靠着这股反逆精神硬是不肯让步,终于找出赫兹实验中的破绽,守护了真相,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己和大自然的认识,而汤姆逊对电子的发现也确确实实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无线电、电视到雷达、电子计算机,我们现在的便捷生活都离不开电子的发现。要感谢就感谢汤姆逊的叛逆吧!

也许是爱情吧!

面对日常生活,这些物理学家多少有点心不在焉,这一点在爱因斯坦身上极具代表性。一个生活邋遢的人,头发蓬乱,衣着随便,眼窝深陷,一般人都认不出他是那个伟大的爱因斯坦。在他那捉摸不透的眼神中,却藏着他最挚爱最销魂的物理学,最喜欢做的事,是一个人呆在物理学的领域里尽情徜徉。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深深恋慕使他的妻子都嫉妒不已,以至最终他为了追求物理学,而离开了他曾深爱过的妻子。

这就是物理学家吧,固执地追求着他们所认为的真理,在一条道路上头也不回地向前走。此中,我隐约窥见了物理学那矫健、摄人心魄的姿态。物理也不再是简单的词汇或一门繁琐的课程,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美情人,让无数人为之陶醉。

【名人故事: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相关文章:

1.物理学家名人故事:学生问倒教授的故事

2.名人智慧故事

3.名人经典笑话故事

4.名人故事读后感

5.高尔基名人故事

6.稀奇古怪名人故事

7.名人立志故事

8.屈原名人故事

9.名人故事英文版

10.自信名人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名人故事:物理学家泡利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