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渔父》唐诗赏析
“叶夜静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张志和《渔父》唐诗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张志和《渔父》唐诗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张志和《渔父》唐诗赏析
张志和《渔父》唐诗赏析
《渔父》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渔父》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注释】
①谿:同“溪”。重钓:深水中钓鱼。
②槛:轩廊临水的栏干。依依,隐约貌。
③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④翻:反而。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
⑤储皇:即储君皇太子。《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君。”
【翻译】
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赏析】
张志和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隐居山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诗篇在两岸漫天飞舞的芦花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路途的缓缓延伸,弯弯曲曲的小径,踏着秋日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路在脚下徐徐延伸。老人脸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尽尘滓,超然世外的满足感,诗人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包孕性的瞬间。“闲梳鹤发对斜晖”,完美地传递出老渔父自在悠闲的心理状态。“小径”颇有象征意味,不妨看作是一条自然出世的桃源路。
前六句诗,闲静清美,全然洗净人间铅华。此景此情,诗人禁不住深深感慨:“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诗人认为四皓未绝尘俗,舍却隐居生活的安逸,卷入宫廷废立的纷争,不免多管闲事。此处议论,运用典故,顺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笔随,并将作者的人生观鲜明的表达出来。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玄真子渔歌记》)。
《渔父》的尾联正是他人生观最恰当的注解。“古来闲着,多隐于渔”(刘克庄《木兰花慢·渔夫词》),张志和从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塑造了林泉高致的“渔父”形象,并运用富有感受力的艺术心灵捕捉贴切的审美意识:芦花、秋山、白云、野艇、斜晖……无不流淌着诗人对高蹈超逸的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理想化,审美化的隐逸生活暗含着一种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潜在肯定,以及对时代隐隐的不满、失望之情。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落寞的中唐时代赋予了性好道学的张志和更多出世的生命情怀,促使他吟唱出了一曲曲美丽的“渔夫”之歌。
篇2:渔父,渔父张志和,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
渔父,渔父张志和,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 -诗词大全
渔父作者:张志和 朝代:唐 体裁:词 云溪湾里钓鱼翁,
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
笑着荷衣不叹穷。
篇3:渔父,渔父张志和,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
渔父,渔父张志和,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 -诗词大全
渔父作者:张志和 朝代:唐 体裁:七律 钓台渔父褐为裘,
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
长江白浪不曾忧。
篇4:渔父,渔父张志和,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
渔父,渔父张志和,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 -诗词大全
渔父作者:张志和 朝代:唐 体裁:词 松江蟹舍主人欢,
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
醉宿渔舟不觉寒。
篇5:渔父,渔父张志和,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
渔父,渔父张志和,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 -诗词大全
渔父作者:张志和 朝代:唐 体裁:词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G老人重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
野艇倚槛云依依。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篇6:渔父,渔父张志和,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
渔父,渔父张志和,渔父的意思,渔父赏析 -诗词大全
渔父作者:张志和 朝代:唐 体裁:词 青草湖中月正圆,
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
乐在**不用仙。
篇7: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 -诗词大全
金明池・咏寒柳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江城子・忆梦
梦中本是伤心路。芙蓉泪,樱桃语。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
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砑红笺,青绫被。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
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南乡子・落花
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
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杨白花
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
杨白花还恨,飞去入闺闼,
但恨杨花初拾时,不抱杨花凤巢里。
却爱含情多结子,愿得有力知春风。
杨花朝去暮复离
杨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篇8:李煜唐诗《渔父》鉴赏
李煜唐诗《渔父》鉴赏
《渔父》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翻译】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
【鉴赏】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开篇选取两 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玩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 自然的亲和感。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就像王维《渭川田家》诗里所说的“即此羡闲逸。”
篇9:《酬张少府》唐诗赏析
《酬张少府》唐诗赏析
《酬张少府》由王维创作,全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呢?下面来看看!
《酬张少府》
作者: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解】
酬:回赠
惟:只。
好:haò爱好。
自顾:看自己。
长策:高见。
空:徒,白白地。
旧林:故居。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翻译】
晚年了,好佛好道好宁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我知道自己没有混世才能,可笑可叹,只想着返回自己的旧园林,回家归隐。清凉的松风里,我无拘无束解衣袒怀,皎洁的山月中,我自由自在随意弹琴。你要是问我怎样当官的经验与道理,我笑而无语,一曲渔父之歌伴小船划向苇草深深。
【讲解】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接着的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然而,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的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此段为刘德重先生的评论)
“晚年”与“好静”没有必然联系,孙文、毛泽东、蒋中正晚年也不好静。美国总统退休之后演讲写书,也没怎么好静,格林斯潘七十多岁了还担作美联储主席,美国客机上的“空爷爷”、“空奶奶”多了。(人家不专招年青的“空姐”)
说到底,王维是智者,他在身居高位、从未受到迫害之时,就明白了一切。作家张恨水在1957年“反右”之前,坚决不说一句单位领导、国家领导坏话,连最委婉的意见也不说,无论大家怎样真诚地劝他,他只说“好,好,一切都很好”。
中国从不缺少智者,中国只缺少制度,缺少法制、人权的保障。
第五六句,王维把笔一转,重弹田园山林之美、隐居生活之闲适的旧曲,“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林吹来的清风吹散了我的头发也吹得我解带敞怀,明月的清辉照着我下独坐山林之间随性弹琴,一切都是自由的,身与心都是自由的,我尽情地沐浴在清风月光里。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安慰一种调节;这是一种消极一种无奈,也是一种高洁一种追求;这是一种麻醉一种痛苦,也是一种拒绝一种坚定。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此二句为刘德重先生的评论)
我清楚地记得“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里也有“琴”“明月”“清风”,但阮籍的心是喷发前的火山,从诗的最后两句完全可以明白。但王维不是,王维的`心是平静安闲的,至少给我们的感觉是平静安闲的。阮籍还要喷发一下,而王维是死火山。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诗的题目上可以看出,这是王维给张少府的回赠,最后二句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怎样当官发达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父之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可真有点“韵外之致”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维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此段又是刘德重先生的评论)
王维是绝望,但他还声明自己“万事不关心”,用诗文表明自己绝望的人肯定不是最绝望的人,沈从文比王维绝望;沈从文临终的前几年,常常呆看电视一言不发,有时一张口就是“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被侮辱多年的老人已经不想说什么了更不想写什么了;聂绀弩应该是最绝望的人了,他晚年与当年告密者友好地来往,我认为,他不是宽容更不是愚蠢,因为他知道天下乌鸦一样黑,人也一样,就这么混着活几年吧,这可能是人间最大的绝望。
【赏析】
读王维的诗总觉如沐浴更衣,通身清爽舒畅,心境澄明。宋人张戒云:“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词不迫切,而味甚长”(《岁寒堂诗话》卷上),而以“词不迫切而味甚长”八字移之评《酬张少府》一诗,则是再确当不过的了。
《酬》诗是一首酬人之作。张少府,不详何人。少府,是县尉的别称。古时称县令为明府,县尉是辅佐县令工作的,地位在县令之下,故称少府。县尉在唐代虽是九品小吏,但职事在身,诸事还是不能不关心的。而王维性喜恬淡,笃志奉佛,晚年更是长斋绣佛前,蔬食素衣,屏绝尘累,俨然不食人间烟火者。这首诗就明显着此痕迹。
此诗首联二句,即把“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作者,与身居下僚、琐务缠身的张少府形成鲜明的对比。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二句,则是对“万事不关心”的闲适生活的具体而形象的描绘:正因自己“万事不关心”,所以才能懒散地解开衣带任清凉的山风吹拂,悠闲地弹奏着音乐尽享那明月的清辉。这种解带自适、弹琴自娱的生活,与那种簿书丛集、束带躬职的碌碌官场生涯又形成鲜明的对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二句,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情景相生,意境两谐,充分体现了王维的闲适情趣和生活理想。他厌倦了喧嚣纷扰的尘世生活,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追寻任情自适的个人小天地。他是那样深深地依恋着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在他看来,这些无知之物都是充满感情的。松风有意,吹人解带而饱享大自然的恩赐,山月多情,照人弹琴而领略那音乐的美妙。这种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时时出现在诗佛王维的诗中,特别是他那些吟咏辋川别墅的优美诗篇中。他的《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竹、明月、素琴,与其说是诗人的知己,不如说它们简直就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松竹、明月、素琴,这都是高洁的象征,也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然而,我们如果据此而说诗人王维已完全陶醉于这种物我一体的无差别境界之中了,那又未免误解了诗人的深心。王维虽被人称为诗佛,但他并非是浑身静穆的诗人!世人忘我浑容易,要我忘世岂容易?!在这首诗中,诗人虽说“万事不关心”,但他那颗跳动的心仍隐然可以感觉到。首句“晚年唯好静”,一个“唯”字即泄露了他那深隐的天机。“唯”者,只是也。只是晚年“好静”,那么中年呢?少年呢?王维的诗已给我们作出了回答:《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云:“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谒璇上人》诗云:“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终南别业》诗则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他在《献始兴公》(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三年封始兴县伯)诗中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食梁肉,崎岖见王侯。……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而当张九龄遭排挤而被贬荆州长史后,他在《寄荆州张丞相》诗中则说:“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王维由热衷进取到黯然思退的急骤转变,说明了什么呢?曾怀着满腔热血写过《陇西行》、《夷门歌》、《老将行》、《使至塞上》、《出塞作》、《观猎》等诗篇的王维,何以发出“万事不关心”的消极唱叹呢?颔联“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二句,正委婉含蓄地道出了诗人这一转变的原因所在。所谓“自顾无长策”,只不过是自谦之词罢了。实际上,不是我无长策,而是我之长策不能为世所用,有志不获骋,也就只好“返旧林”隐居了。这里显然是有着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牢骚在的。朝政日非,官场昏暗,有志之士难以立足。王维曾因事被谪贬济州司仓参军,他在《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诗中说:“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最能表明他的心迹的,是此时写的《济上四贤咏·崔录事》一诗:“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乘桴”,系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事。看来,他是引崔录事为同调的。“迹峻不容俗,才多反累真”(《过太乙观贾生房》诗),而只有“返旧林”隐居才能保其“真”。这里的“旧林”,即指其辋川别墅,而语出陶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亦即“保真”。王维的心原是与陶渊明相通的。他对这位五柳先生是颇为企慕的。陶彭泽的解官归里,王右丞的半官半隐,为的都是任真守拙。所以当张少府问他“穷通理”时,他避而不答,而只云“渔歌入浦深”了。这种以不答答之的含蓄笔法,是隐藏着若干潜台词的。“穷”,指失意,指归隐;“通”,指得意,指出仕。出处行藏,是一篇大文章,非一语所能尽。如果侈谈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大道理,那就未免涉俗了,“高人王右丞”岂屑语此哉!而“渔歌入浦深”,指的正是辋川那一片“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的悠闲自适的小天地。作者《辋川集·南垞》诗云:“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欹湖》诗云:“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白石滩》诗云:“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椒园》诗云:“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松竹摇曳,山月照人,琴声悠扬,渔歌互答,此情此景,其乐何极!黑暗的官场,污浊的尘世,岂有此乐哉!难道诗人真的甘心老死于这世外桃源吗?作者《辋川六言》诗云:“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又《桃源行》云:“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作者又何曾完全忘却世间人事!所以,我们切不可轻看了结句“渔歌入浦深”五字,这既是写景,又是寄意。这里的“渔歌”,实际上又暗用《楚辞·渔父》之意:“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所以王逸注曰:“水清”句,‘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句,“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楚辞补注》卷七)。“渔歌入浦深”,正如“松风吹解带’二句一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含蕴无穷的画图,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妙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王维不仅自己企图避世,而且劝张少府归隐,这种逃避现实、洁身自好的思想,无疑是消极的软弱的表现。但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洁身自好谈何容易!“出淤泥而不染”,避浊世而自洁,不是要比那些虎豹甘人、为虎作伥之徒高出千万倍吗?何况他那高洁的情操,悠闲的襟怀,还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和教益呢!清人方东树评王维曰:“辋川于诗,亦称一祖。……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昭昧詹言》卷十六)方氏评语,前大半大致是不差的,而结语谓摩诘“无血气无性情”,则实大谬!摩诘之诗,岂是无血气无性情之人所能作得出的!只是方氏未能深入领悟其中奥秘罢了。
篇10: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陈洪 教授 南开大学副校长 文学院院长
屈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这部作品的?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您能进一步谈一下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吗?
当时的人--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人--只要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有知识的、有头脑的一个读书人,或者说一个世人,或者哪怕是一个一般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人,其实何尝不是如此?面临着一种选择,最后自己作出一个和自己的人格有着一种提升意义的最后的决定,我想《渔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塑造了一个文化范形。那么这种文化范形的影响是长远的。另外还有一点,这篇文章很短小,但是写得很生动,特别是它这种自设问答。这种方式在词赋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滥觞之作。
您能谈谈《渔父》对后世留下怎样的影响吗?
它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它这里面是两个人物: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可是到后来,对后代的文人发生了影响,这两个形象往往是揉合到一起的。后来人们很多都愿意来谈渔父,实际谈的那个渔父和屈原里的渔父稍有不同:这个《渔父》篇里的渔父,它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不是对立面。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那么我要洁身自好。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和里面的这种意味,我们可以体会。它有一个品格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G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是逝去,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逝去,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逝去。它是一种结合。那么这样一种结合在文学史上、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我查了一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点击一下“渔父”这个词,出现了2676条。这里面当然不全和屈原的
《渔父》有关系,有些和《庄子》的《渔父》有关,有些可能就和一般的渔父有关。但是我大致分析一下,至少不下于千条和屈原《渔父》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作为一种文化范形,或者是这里面衍生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甚至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前几年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开始的主题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为什么要说“渔樵”,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有隐逸的味道,而隐逸又和渔父这个意象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作品虽然很短小,但它却成为文学史上,甚至于某种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
在《楚辞》里,《渔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渔父》的作者,一个是《渔父》写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具体的时间。关于作者,古人大多数都相信《渔父》是屈原自己写的,而今人大多数都认为它不是屈原写的。但是,尽管不是屈原写的,也是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说他的学生写的。也就是说,不管对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认定是不是屈原,总之,和屈原是有关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很密切,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或者在哪个地方写的。这大致也是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罗江附近。“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这个作为学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对于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它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写的,有一个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写出来的。
篇11:《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其古诗全文如下: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翻译】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
【鉴赏】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开篇选取两 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玩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自然的亲和感。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就像王维《渭川田家》诗里所说的“即此羡闲逸。”
篇12: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渔父词》之地名考略
《东楚晚报》文中有{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咏湖北大冶县(今黄石市)的西塞山;第二首“青草湖中月正圆”的青草湖即湖南的洞庭湖东南部(今岳阳);第三首“松江蟹舍主人欢”的松江,就是今上海的吴松江;第四首“霅溪湾里钓鱼翁”就是指吴兴(今湖州市);第五首“长江白浪不曾忧”写的是长江。可见张志和的5首《渔父词》共有六个地名,除霅溪外,其余5个都在长江沿岸,上自洞庭湖畔,下至上海的吴松江口。张志和“浮三江,泛五湖,自称烟波钓徒”。自古为形胜之地的大冶东90里西塞山,是长江往洞庭湖的必经之地。}这么一段文字。对于这段文字,我认为这位黄石朋友是不尊重史实而信口开河的,因而其有说话不负责任之嫌。
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在湖州西郊20里许的弁南乡樊漾湖村境内。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九载:“西塞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唐张志和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下有桃花坞,凡常湖,张志和游钓于此。”
光绪《吴兴合璧》卷一载:“西塞山,唐张志和浮家泛宅,沿洄苕、霅之间,青笠绿蓑来往**之际,枫叶荻花之路,或东或西,乘流垂钓之舟。”
《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志》卷二百九十载:“西塞山,在乌程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作渔父词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卷二百九十一又载:“颜真卿刺湖州,志和往来苕、霅间”。
上述史料已充分证明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在湖州西塞山附近一带“浮三江,泛五湖”、“往来苕、霅间”,为什么黄石这位朋友不顾历史之事实,硬把“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作者张志和与黄石之三国时“铁锁横江”的西塞山牵强附会进去,把饱受“安史之乱”动荡不安之苦的喜欢清逸渔隐的张志和强拉到硝烟弥漫的历经过上百次战争的“曹武成王用师之域”的西塞山古战场上去活受罪?真让人难以置信。如果张志和在天有灵的话,亦会愤然而起的。
其二: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关于这首词地名,那位黄石的朋友认为是咏长江,那是错的,即使是刚会读诗的小学生可能亦会知道这“长江白浪”是借喻,作者只是把长江作比喻罢了。这“长江白浪不曾忧”一句,是写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远离尘嚣,与名利无争,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亦觉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意思。再看上面的“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二句。这舴艋舟舟形相当的狭长,一不小心就会掉入湖中,渔夫们赖捕鱼为生,在风雨中闯荡,练就一手纵棹乘流的工夫。而诗人在湖州西塞山渔隐多年,与驾舴艋舟的渔夫为伍,乘流,纵棹,自然亦“能纵棹”,“惯乘流”,往来自如,成为乘风破浪的能手,哪里担忧什么长江白浪呢?所以这首词如果要考证地名的话,只要考证“钓台”这个地名就行了。
夏承焘《唐词人年谱·张先》引《梅磵诗话》下谓:“吴兴西门外张钓鱼湾,即张志和钓游处。”《太湖备考·卷一》载:“苕溪…,至目海山麓入乌程界为西溪,北过钓鱼台而分者三……”。这“北过钓鱼台”之钓鱼台从《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全图》及民国初期的《吴兴全图》和《吴兴明细全图》上分析,以及笔者实地之考察,认为此钓台即在湖州城西二十里许的西苕溪溪中间的大礁石——石堂子。石堂子上原有钓台遗址,与西塞山遥遥相望,二者相距仅三里之遥。西苕溪在洪水泛滥时,亦同样是惊涛骇浪,急流直下,亦不亚于长江之白浪,张志和词中“长江白浪不曾忧”亦是西苕溪洪水泛滥时的真实写照。所以石堂子与张志和“钓台渔父褐为裘”中之“钓台”相当吻合。宋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诗中有“龙头舴艋吴儿竞”句,说明湖州有舴艋舟。丁文《陆羽大传》中有张志和在石堂子上垂钓,与颜真卿、陆羽等人相见的故事情节。
可惜的是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湖州航管部门为了疏导西苕溪,多次用炸药轰炸石堂子,但没有炸平,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在石堂子上安装了航标灯塔。西苕溪在没有洪水时最适宜小舟纵棹乘流,石堂子更是绾纶垂钓的理想之地。实地的考察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和领会了张志和词中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真正的意境。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张志和词中的钓台乃西苕溪溪中间的大礁石——石堂子无疑。
其三: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霅溪:水名,在浙江吴兴。霅溪又是吴兴的别称:吴兴因境内东笤溪、西笤溪等水流至吴兴城内汇合称为霅溪而得名。据有关水利部门考证,全国只有一条“霅溪”,而唯一的一条霅溪就在湖州,所以霅溪或霅溪湾在湖州的事实不容分辩。
霅溪的地理位置,据《太湖备考·卷一》云:“苕溪……,至目海山麓入乌程界为西溪,北过钓鱼台而分者三:一北经小梅入太湖;一东入清源门至江子汇;一南至定安门,与岘山洋南来水合,亦入江子汇,为霅溪。”这里已把霅溪的地理位置说的十分的清楚了。那么霅溪湾在哪里?西塞山下的凡常湖(俗称青草湖)和西苕溪有一江相连,相连的江叫玄通江,俗称七里玄通江,玄通江与青草湖的接口处即霅溪湾,霅溪湾每天有子午二潮涨落,鱼儿在那里弄潮翔底,自然是垂钓的最佳去处。因而,这霅溪湾亦就是张志和《渔父词》所写的“霅溪湾里钓鱼翁”里的霅溪湾。
明栗祁《万历湖州府志》卷四记载:“尚书严震直墓在西塞山。”清徐凤衔《乌程县志》卷三“旧郡志谓严尚书震直墓在西塞山,尚书自号西塞翁,殁葬其处,其山正值城西。”霅溪湾隔湖对面还有尚书坟,明尚书严震直墓就葬在此地。根据我们实地之考察,我们找到了明万历《湖州府志》卷四记载的尚书严震直墓,与府志中记载的地理位置上完全吻合。墓背山面湖(青草湖),与霅溪湾遥遥相望,古木参天,环境幽静,当地人称其位乃风水宝地。再说,这位朋友自已都说霅溪湾在湖州,这里就无须赘说了。
其四: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①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亦曰荻火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松江:在江苏吴江县松陵镇,古时的松江在今江苏吴江松陵镇的太湖出口处,其地盛产太湖大闸蟹,是今上海吴淞江的源头。《吴郡志》载:“松江,在郡南四十五里,禹贡三江之一也。今按:松江南与太湖接,吴江县在江濆。垂虹跨其上,天下绝景也。”
古时的吴江和湖州同属吴越,在太湖的东南岸。湖州至松江(吴江松陵镇),在太湖里行舟,那怕是张志和那个时候的舴艋舟,从湖州出太湖小梅口,亦只需一个多时辰就到松江了。宋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知州事李常和苏轼、杨绘、张先、陈舜俞、刘述先在霅溪西岸碧澜堂相聚吟唱,兴未尽,又泛舟至松江垂虹亭依依饯别。在松江,李常、苏轼等还访问了寓居那里的李无悔,为他的醉眠亭赋诗。世称这次聚会活动为“前六客会”,张先作《定**·六客词》纪其事。苏轼等人在湖州喝酒吟唱,兴未尽,又泛舟到松江,一夜之间在湖州、松江二地咏诗作赋,由此足可证明湖州至松江路程之近和来往之方便。可以想象当时的张志和如果驾舴艋舟去松江赴蟹宴甚是何等的方便,况且张志和有自已的舴艋舟,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所以,张志和词中“松江蟹舍主人欢”之松江是吴江之松陵镇(即松江),而不是黄石那位朋友所说的在上海吴淞江口。
黄石这位朋友说该词中的松江就是上海的吴淞江,那是他对长江下游的地理一点亦不熟知的缘故,这亦是难怪的。再说,吴淞江的“淞”字他以为是“松”字,这样更容易把松江和吴淞江混淆了,事实上松江头与太湖相接,尾与吴淞江相连,是吴淞江之源头。
其五:青草湖②中月正圆,巴陵渔父③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不用仙。
青草湖:青草湖就是西塞山旁的樊漾湖,方志称凡常湖,当地村民称青草湖,其位置在湖州弁南乡樊漾湖村境内。明万历《湖州府志》:“西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乌程县志》卷三载:“凡常湖在县西二十七里,受西塞山之水而入龙溪(即西苕溪)。西塞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在《大清一统志·湖州府全图》及民国初期的《吴兴全图》和《吴兴明细全图》上一目了然地可以看到,离湖州城西约二十里处都有一湖泊标志,该湖泊就是凡常湖(即俗称之青草湖),在《吴兴全图》上更是明确标上凡常湖字样。
我们在考察中,76岁的村民方水祥(他祖上几辈都是书香门第出生即读书人)老人告诉我们:“这凡常湖最早叫青草湖,为纪念樊哙抗洪事迹而改为樊漾湖(亦叫樊常湖)。‘凡常湖’的‘凡’字系‘樊’字之误。”他的说法和《西塞山下的传说》之内容完全吻合。所以,这凡常湖就是张志和词中之青草湖无疑。
这位黄石的朋友说此词中的青草湖是岳阳的青草湖亦不无道理,但岳阳青草湖有张志和活动的记载或者史料证据吗?据我所知岳阳的青草湖至今没有与张志和扯上关联,所以说张志和此词中的青草湖在岳阳的说法,纯属是那位黄石朋友的主观臆断,是毫无根据之词,亦就不足为提了。湖州西塞山旁的青草湖,亦有足够的史料事实可以实证明张志和在湖州青草湖一带隐逸游钓,张志和那首“霅溪湾里钓鱼翁”词更是不可辩驳的佐证。所以,那张志和词中之青草湖非湖州城西二十里许的凡常湖(俗称青草湖)莫属。
西塞山、青草湖、松江、霅溪湾和钓台五地名在上面已作考略,而黄石那位朋友在其文中提到的“三江”和“五湖”二地名,他没有解释,因而我不知道他是如何解释的。亦许他会把中国境内的三大江,比如长江、珠江或松花江什么的江,凑成“三江”来解释;把中国的四大淡水湖另加一个什么湖,凑成五湖来解释吧?!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一定会让人笑掉牙了。
《周礼·职方氏》云:“扬州薮曰具区④,川曰三江。”程俱《松江赋》曰:“三江之凑,实为五湖。地脉四达,衍为松江。……,不辩云水,天高日出,万顷在目者,五湖也。”《吴越春秋》云:“范蠡去越,乘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顾其言曰:“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沈括《梦溪笔谈》里对三江亦有考述,这里就不细述了。
《史记·正议》及顾夷《吴地记》云:“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吴郡志》卷十八载:“五湖即太湖也。”又云:“太湖在吴县西,即古具区、震泽、五湖之处。”张勃《吴录》云:“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故以五湖为名。”又云:“太湖有五道口,则谓之五湖。”《会稽记》云:“勾践逆吴,战于五湖中,大败而退。今夫椒山,在太湖中洞庭山西北。”
综上所述,这里的三江、五湖都是指湖州北濒的太湖周边的水溪川江,与湖州相距甚近,从太湖水路走都只有一二个时辰的路程。所以张志和在西塞山一带渔隐,或去三江、五湖垂钓或去那里赴“蟹宴”或共餐“菰饭莼羹”,亦是很惬意之事。所以这西塞山、青草湖、松江、霅溪湾、钓台亦罢,三江、五湖亦罢,它们都是在湖州西塞山附近一带的地名,而不是这位黄石朋友所说“除霅溪外,其余5个都在长江沿岸,上自洞庭湖畔,下至上海的吴松江口”的地名。
①唐·司马光《送章伯镇知湖州》诗:江外饶佳郡,天兴天下稀。莼羹紫丝滑,鲈鳓雪花肥。星斗寒相照,烟波碧四周。柳候还作牧,草树转清辉。明·陈子龙《吴兴》诗其四:雨暮过汀洲,江深菡萏秋。碧云天际合,青嶂镜中收。菰米侵唇冷,菱丝入腕柔。更闻西塞下,渔唱落轻舟。
②古五湖为具区、洮湖、彭蠡、青草、洞庭五湖,张志和此词中之青草湖非古五湖之青草湖。
③巴陵渔父:巴陵渔父指的是屈原,这里是作者自喻为巴陵渔父屈原。
④具区为太湖古称。
【张志和《渔父》唐诗赏析】相关文章:
2.唐诗赏析
6.张志的诗
8.《出塞》唐诗赏析
9.唐诗秋思赏析
10.渔父屈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