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

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

2023-02-16 08:12: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钟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

篇1: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

1. 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简单只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

2. 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3. 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反问法”: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

5.作家列夫 托而斯泰的“思维法”: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6. 心理学家洛克的“多少法”:学识广博的诀窍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7.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法:要想一下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

8.文学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

9. 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

10.历史学家陈恒的“读目法”:读书先读目录,心中有数。

11.学问家王盛鸣的“竭泽法”:知识如鱼,目录如网,要学会用网在书海中打捞。

12.教育家布鲁纳的“兴趣法”: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13.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合精法”:要善于集合相近的学科的理论精华。

14. 国学家章学诚的“切己法”:不切己者,虽泰山而不顾。

15.科学家巴斯德的“坚持法”:使我达到目的的奥秘是我的坚持精神

16. 孟轲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17.短篇小说家马克土温的“专注法”:只要能专注,就能取得连自己都会吃惊的成就。

18.史学家顾炎武的“新旧法:每年用三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

篇2:名人学习方法

一、毛泽东读书笔记“六式”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他常说读书要注重“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这里说的“多写”是指多做读书笔记.他做读书笔记,坚持不辍,内容广泛而精要,形式活泼而多样,确实是人们特别是中学生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楷模.

1.摘录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听老师讲课就认真地写课堂笔记,称为“讲堂录”;在自修时也写读书笔记,称为“读书录”,包括抄录全篇文章和摘录精彩内容等.这类笔记本共有好几网篮,可 增大都散失了,现存的只有一本,其中一半是抄屈原的《离骚》《九歌》,一半是“讲堂录”.长 期来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写这种读书笔记的习惯.他边抄边研究,把读书、抄录和探讨密切地 结合起来.例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了3000字左右.

他特地写信给艾思奇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其中有一些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

2.符号式

毛泽东读书常常用各种符号画在书上,以标明自己的褒贬见解.他在读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在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华考|zk168《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重要著作时,不少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勾划等标记.他很长时期一直在阅读的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留点、勾划的标记.这些符合同样是他读书的心得体会.

3.批注式

毛泽东在读10万多字的《论理学原理》一书时,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语就有12100多字.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都是精辟之论.他读了《旧唐书》,在”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写道:”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真是言简意赅,鞭辟入显.

4.日记式

1937年毛泽东反复精读了李达的会关系《社会学大纲》,很高兴,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在”读书日记“的第一篇写道”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l—385页.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从此以后,他每日认真记了读书进度.

5.纠谬式

毛泽东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等也用笔记形式改正.例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毛泽东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南史·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对,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辨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他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确处.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仔细,即使对错误的字和标点,也决不放过,而是—一纠正.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把”四分五裂“错排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这些都说明他治学的严谨和攻读的刻苦.

6.评荐式

毛泽东每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篇章,总是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有时还写了书评.例如;50年代,他读了《三国志》”张鲁传“”郭嘉传“,就向党内推荐.为”鲁传“写了400多字的书评,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段斗争 史.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读后得到启迪,讲话.办事一定要”多思“”多谋“,不要草率武断.1965年,他读了《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因传“,觉得很值得一读,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有关同志都及时地认真阅读了.这对全党的读书风气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鲁迅记忆”六法“

1.心到、眼到、口到

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然后鲁迅把它夹在要背诵的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等到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书全背下来了.他说:”朗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育耳闻其言,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2.读读、写写、记记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鲁迅先生为了认识、记忆这部字典中的生僻字,他从《康熙字典》上摘抄生僻宇订成一小本,为自己经常查阅,运用这些字提供了方便.

3.博采众家之长

鲁迅先生年轻的时候,除了读规定的功课之外,有关天文地理、花鸟虫鱼的书,无一不读.他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来蜜来;倘若停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他还主张:”书在千里,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是看一下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博览群书应是;①不专看一家之书,而博采众家之长;②不但看本专业的书,也要看本专业以外的书;③不只看自己愿意看的书,也要看自己不愿意看的书,包括论战对手的书;④不专看本国书,也看外国书,以便得到更多的启发.

4先容易后困难

鲁迅先生说:读书”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看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的“.也就是说,读书要”先易后难“,才不至于钻进死胡同.书读多了,知识面扩大了,理解力自然就提高了,以前碰到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5.边读边思边问

鲁迅先生拿到一本书,总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书的内容实际给自己提出很多问题,如:书上写些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对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等等.这样,边读边思边问,逐渐深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6.剪贴批注积累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整整齐齐,分类严明,而且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批注.鲁迅在1928年到1933年的剪报,多数是有关国民党反动派摧残进步文化的消息报告和他本人的文章.鲁迅曾运用这些剪报,写过不少犀利的文章.鲁迅的《肖伯纳在上海》一书从封面到内容,都是用剪报编选和剪报图案画拼成的.

篇3:关于名人的学习方法

1.爱迪生“读书”

—— 读书、学习要有“目标”、“志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2.陶渊明“指点迷津”

—— 学习没有捷径

有位书生一心想具有渊博的知识,却又不愿下苦功夫读书,于是他就去向当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请教学习的捷径,说明来意后,陶渊明把这位书生领到自己耕种的稻田边,指着稻子说:“你仔细看看稻子是不是在长高?”书生看了半天,眼睛都瞅酸了也没有看出稻子的变化。陶渊明说:“那为什么春天的稻苗会变成现在尺把高的稻子呢?”

陶渊明又把这位书生领到河边的一块磨刀石旁问;“磨刀石为什么中间出现像马鞍形状的凹面呢?”书生说:“磨下去的。”陶渊明接着又问:“它可是哪一天磨成的吗?”

陶渊明说:“你是否从这两件事情上明白了学习的道理呢?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啊!”书生听了陶渊明的这一席话,茅塞顿开,羞愧地说;“多谢先生指教,你使我懂得了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啊!”

的确,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这正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所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会创造出来。”我们的祖先有许多名言警句也说明了这一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的话,那只能说学习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在回答他是怎样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时,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即:w = x + y + z 。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我们有些大学生,一说起自己的理想就会滔滔不绝,梦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但一具体接触书本,就会掂轻怕重,毛病百出。如果是这样,即使对未来的憧憬再美好,也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3. 富兰克林的成才之路

—— 学习应坚定毅力和信心

在大学生生活中,时常也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怨生不逢时,怨没有个好家庭,怨过去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等等。这样的想法对吗?让我们看看伟大的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吧。

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最小的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富兰克林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被父亲拖回来做工了,剪灯芯,做蜡烛,干着苦活。后来,父亲看到他喜爱看书,就把他送到富兰克林的哥哥办的一家印刷厂当了一名印刷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语)。例如,他为了有书看,他和离印刷所不远的一个小书店的伙计交上了朋友,同他商妥,在书店关门前把书悄悄借走,第二天开门前把书还来,为的是绝不让老板知道。就这样,富兰克林白天上工,每天夜晚读书到深夜。

富兰克林的成才经过告诉我们: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托尔斯泰语)。

无须慨叹,更不应颓唐,而应象遭受种种打击的贝多芬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积极的精神向前奋斗。”

篇4:名人的学习方法

我国南北朝时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的学习方法是:“搜炼古今”.搜指搜索,博采众长,广泛地学习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研究,经过自己的消化,提炼.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为他的几代祖先都在中国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几代人研究历法,祖父又掌管士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学技术,故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家传的科学知识.由于他思想敏捷,勤奋好学,又有好的学习方法,使他博览群书,广采各家精华;同时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规,并主张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遂使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和数学三个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密率:PI=355/113 约率:PI=22/7 3.1415956)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东年是智力发展迟缓,上小学、中学时,老师认为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 也许是他12岁时第一次读到欧氏几何的书,那严密的逻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数学学习的兴趣。18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跃,经常和伯尔尼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阅读各种书籍,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各种问题,他们阅读了休漠、马赫、庞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许多人的作品。有时只念了半页,甚至只念了一句就争论起来。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科学院”。这种“疯子式”集会是他的恩维十分活跃。1902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仅26岁的爱因斯坦竟发表了五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并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明了原子的存在。19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取得了宏伟的成就,被科学界誉为“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大致可概括成: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朱熹提倡的学习方法

我国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赞赏先泰时期教育家总结的学习方法,提出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一穷理,笃行以体事,他主张“读书有三到:问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他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要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他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归纳为以下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心涵咏;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篇5:名人英语学习方法

英语学习方法:丰子恺(画家、散文家、书法家)

他学外文的方法 是有计划地熟读课文,或以中译本为参考,熟读原著。每天读一新课,同时不断地温习旧课。

为了加深记忆,牢固掌握所学东西,他常采取有计划的重复的方法掌握所学的东西。如读一篇文章,每读一遍,在文章下面划一笔,一笔一笔积起来,组成一个“读”字的繁体字“ ”,即表示他把这篇文章读了22遍。具体的办法是这样:第一天他把第1课读10遍,写下左边的言字旁和右上的士字;第二天把第二课同样读10遍,再把每一课温五遍,在士字下加写一个四字;第三天把第三课读10遍,第二课温5遍,每一课温5遍,写下目字;第四天把第四课读10遍,重温第二,三课,同时把第一课再温2遍结束,即完成“ ”字的最后两只脚。这样1课课文反复读下去,终于在每1课下面都写上一个完整的“ ”字像这样22遍分4天读,比一天读22遍收获更大。可见,丰子恺先生学外语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这种刻苦自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英语学习方法:林语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林语堂认为英文是活的语言,现代通用的语言。凡是学习英文的人务必认定这个目标,学习现代通行活用的英语(课程)。而不能将英语认为是一门死的、固定的语言。

林语堂说:“听讲写读四事并重,而口讲尤为重要。“他还说:”凡谈外国语教授法的人,都讲到直接教授法。所谓“直接”是外国语直接表示意思,不靠本国语翻译。因此法是小孩学话的法,故又称为“自然教授法”(凡侨居外地直接学外国语,也可谓直接法)。因为抽象观念不易直接表示,故直接法每由具体物件,如衣帽、钟表、耳目五官等教起,故此法又称为“物体教授法”。“

英语学习方法:季羡林(语言学家、国学大师、文学家、佛学家等)

季羡林说:”如果要说学外语有“窍门”的话,归纳起来,不出以下诸端:第一,要尽快接触原文,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语法在接触原文过程中逐步深化。第二,天资与勤奋都需要,而后者占绝大的比重。第三,不要妄想捷径,外语中没有”御道“。“

季羡林提倡的是法西斯式的学习方法,他举例说:”据说19世纪一位大语言学家说过:”学外语有如学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而淹死的事是绝无仅有的。“我学俄文时,教师只教我念了念字母,教了点名词变化和动词变化,立即让我们读果戈里的《鼻子》,天天拼命查字典,苦不堪言。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调动起来了。一个学期,就念完了《鼻子》和一本教科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国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有成效的。在那场空前的灾难中,当我被戴上种种莫须有的帽子时,有的”革命小将“批判我提倡的这种教学法是法西斯式的方法,使我欲哭无泪,欲笑不能。“

英语学习方法:董世祈(台湾大学退休教授)

查字典是学英文的日课。为了应付一字多义的困扰,必须有一本甚至数本字典,随时翻阅。若是懒于查字典,甚至不肯查字典,还是早早放弃学英文算了。瞭解字的前后关系。学单字时一定要知道它前后接什麽,前面用什麽动词,后面接那个介系词;make some coffee;keep a diary而不是write a diary. 说女人吃得少: why do you eat like a bird? 中文说”牛饮”英文是drink like a fish. 这就是中文跟英文的差别。

篇6:名人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兆焯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祖冲之的学习方法

我国南北朝时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的学习方法是:“搜炼古今”.搜指搜索,博采众长,广泛地学习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研究,经过自己的消化,提炼.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为他的几代祖先都在中国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几代人研究历法,祖父又掌管士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学技术,故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家传的科学知识.由于他思想敏捷,勤奋好学,又有好的学习方法,使他博览群书,广采各家精华;同时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规,并主张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遂使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和数学三个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密率:PI=355/113 约率:PI=22/7 3.1415956)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东年是智力发展迟缓,上小学、中学时,老师认为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 也许是他12岁时第一次读到欧氏几何的书,那严密的逻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数学学习的兴趣。18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

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跃,经常和伯尔尼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阅读各种书籍,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各种问题,他们阅读了休漠、马赫、庞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许多人的作品。有时只念了半页,甚至只念了一句就争论起来。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科学院”。这种“疯子式”集会是他的恩维十分活跃。1902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仅26岁的爱因斯坦竟发表了五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并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明了原子的存在。19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取得了宏伟的成就,被科学界誉为“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大致可概括成: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朱熹提倡的学习方法

我国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赞赏先泰时期教育家总结的学习方法,提出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一穷理,笃行以体事,他主张“读书有三到:问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他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要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他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归纳为以下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心涵咏;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篇7:名人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名人谈学习方法一、毛泽东读书笔记”六式“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他常说读书要注重”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这里说的”多写“是指多做读书笔记.他做读书笔记,坚持不辍,内容广泛而精要,形式活泼而多样,确实是人们特别是中学生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楷模.

1.摘录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听老师讲课就认真地写课堂笔记,称为”讲堂录“;在自修时也写读书笔记,称为”读书录“,包括抄录全篇文章和摘录精彩内容等.这类笔记本共有好几网篮,可 增大都散失了,现存的只有一本,其中一半是抄屈原的《离骚》《九歌》,一半是”讲堂录“.长 期来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写这种读书笔记的习惯.他边抄边研究,把读书、抄录和探讨密切地 结合起来.例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了3000字左右.

他特地写信给艾思奇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其中有一些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

2.符号式

毛泽东读书常常用各种符号画在书上,以标明自己的褒贬见解.他在读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在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重要著作时,不少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勾划等标记.他很长时期一直在阅读的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留点、勾划的标记.这些符合同样是他读书的心得体会.

3.批注式

毛泽东在读10万多字的《论理学原理》一书时,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语就有12100多字.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都是精辟之论.他读了《旧唐书》,在“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写道:“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真是言简意赅,鞭辟入显.

4.日记式

1937年毛泽东反复精读了李达的会关系《社会学大纲》,很高兴,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在“读书日记”的第一篇写道“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l—385页.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从此以后,他每日认真记了读书进度.

5.纠谬式

毛泽东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等也用笔记形式改正.例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毛泽东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南史·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对,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辨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他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确处.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仔细,即使对错误的字和标点,也决不放过,而是—一纠正.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把“四分五裂”错排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这些都说明他治学的严谨和攻读的刻苦.

6.评荐式

毛泽东每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 篇章,总是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有时还写了书评.例如;50年代,他读了《三国志》“张鲁传”“郭嘉传”,就向党内推荐.为“鲁传”写了400多字的书评,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段斗争 史.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读后得到启迪,讲话.办事一定要“多思”“多谋”,不要草率武断.1965年,他读了《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因传”,觉得很值得一读,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有关同志都及时地认真阅读了.这对全党的读书风气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名人谈学习方法二、鲁迅记忆“六法”

1.心到、眼到、口到

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然后鲁迅把它夹在要背诵的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等到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书全背下来了.他说:“朗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育耳闻其言,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2.读读、写写、记记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鲁迅先生为了认识、记忆这部字典中的生僻字,他从《康熙字典》上摘抄生僻宇订成一小本,为自己经常查阅,运用这些字提供了方便.

3.博采众家之长

鲁迅先生年轻的时候,除了读规定的功课之外,有关天文地理、花鸟虫鱼的书,无一不读.他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来蜜来;倘若停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他还主张:“书在千里,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是看一下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博览群书应是;①不专看一家之书,而博采众家之长;②不但看本专业的书,也要看本专业以外的书;③不只看自己愿意看的书,也要看自己不愿意看的书,包括论战对手的书;④不专看本国书,也看外国书,以便得到更多的启发.

4先容易后困难

鲁迅先生说:读书“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看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的”.也就是说,读书要“先易后难”,才不至于钻进死胡同.书读多了,知识面扩大了,理解力自然就提高了,以前碰到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5.边读边思边问

鲁迅先生拿到一本书,总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书的内容实际给自己提出很多问题,如:书上写些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对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等等.这样,边读边思边问,逐渐深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6.剪贴批注积累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整整齐齐,分类严明,而且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批注.鲁迅在1928年到1933年的剪报,多数是有关国民党反动派摧残进步文化的消息报告和他本人的文章.鲁迅曾运用这些剪报,写过不少犀利的文章.鲁迅的《肖伯纳在上海》一书从封面到内容,都是用剪报编选和剪报图案画拼成的.

名人谈学习方法三、钱伟长教授的学习原则.

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怎样用最少的时间把新知识学到手?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谈了他长期坚持的两条学习原则:第一条原则是:对所有知识不要背,除了外文之外,什么也不要背.下课后只想一想今天讲了一个什么题目,一个题目分哪几个内容,每个问题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结论是什么.大考前从头到尾回想一下,把次要的东西删掉,留下你认为主要的东西.第二原则是:在学习中学会抓全局、抓重点.学习中要懂得跨越困难,大踏步地前进.从全面来了解局部的困难是很容易解决的.钱伟长教授说,他一辈子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坚持下来,收到了他自己满意的效果.

名人谈学习方法四、苏步青教授谈学习

苏步青教授是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数学家,北师大名誉教授.85岁高龄的苏教授曾为北师大数学系师生做了近两个小时的精彩报告.在谈到学习时,他这样说道:“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同投入的时间、精力密切相关的,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人特别聪明,没有天才这个东西,只是有些差别.有些人了解得快一点,有些人了解的慢一点,我属于后面一种.但是,我对这个慢不怕,我读的教学书、参考书也好,其他书也好,起码要读三遍,读到这本书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一清楚,我才把它抛了.算是成功了.比人家花的功夫要多,好处当然也比较多,一生用不完.我顶讨厌人家讲不大懂,不懂就是不懂.不大懂,好几个不大懂以后,变成完全不懂了.所以读书要认真”.

篇8:名人学习方法及影响有哪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兆焯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篇9:名人学习方法及影响有哪些

我国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朱熹(1130-12xx年),赞赏先泰时期教育家总结的学习方法,提出为学之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一穷理,笃行以体事,他主张“读书有三到:问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他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要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他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归纳为以下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心涵咏;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篇10:名人学习方法及影响有哪些

我国南北朝时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xx年)的学习方法是:“搜炼古今”.搜指搜索,博采众长,广泛地学习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研究,经过自己的消化,提炼.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为他的几代祖先都在中国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几代人研究历法,祖父又掌管士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学技术,故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家传的科学知识.由于他思想敏捷,勤奋好学,又有好的学习方法,使他博览群书,广采各家精华;同时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规,并主张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遂使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和数学三个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密率:pi=355/113 约率:pi=22/7 3.1415956)

篇11:名人学习方法及影响有哪些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东年是智力发展迟缓,上小学、中学时,老师认为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 也许是他12岁时第一次读到欧氏几何的书,那严密的逻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数学学习的兴趣。18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xx年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跃,经常和伯尔尼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阅读各种书籍,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各种问题,他们阅读了休漠、马赫、庞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许多人的作品。有时只念了半页,甚至只念了一句就争论起来。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科学院”。这种“疯子式”集会是他的恩维十分活跃。19xx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xx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竟发表了五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并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明了原子的存在。19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取得了宏伟的成就,被科学界誉为“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大致可概括成: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篇12:关于名人的学习方法以及事迹

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三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十二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爱迪生回答:“我读了十五英尺书了”。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学习要有志向,目标要明确。作为正迈入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应更加明确和远大。在学习目标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三点:一是确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好马列主义与邓小平的基本理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辨别真伪,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崇高的学习目的,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远大志向。三是要扬长避短,科学地选择主攻目标。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在具有兴趣的基础上,坚定学习目标,刻苦攻读,学有所为。

实践证明: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朝着一个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而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做成学问的。

【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1.名人学习方法

2.名人英语学习方法

3.名人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4.高中英语学习误区,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5.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历史知识学习

6.高一学习物理的学习方法

7.学习指导:郑州小升初学习方法指导

8.英语学习方法及学习误区

9.励志学习经典名人语录

10.学习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下载word文档
《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