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二月乐游诗,二月乐游诗郭震,二月乐游诗的意思,二月乐游诗赏析

二月乐游诗,二月乐游诗郭震,二月乐游诗的意思,二月乐游诗赏析

2022-05-28 13:34: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Vagabon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二月乐游诗,二月乐游诗郭震,二月乐游诗的意思,二月乐游诗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二月乐游诗,二月乐游诗郭震,二月乐游诗的意思,二月乐游诗赏析,欢迎阅读分享。

二月乐游诗,二月乐游诗郭震,二月乐游诗的意思,二月乐游诗赏析

篇1:二月乐游诗,二月乐游诗郭震,二月乐游诗的意思,二月乐游诗赏析

二月乐游诗,二月乐游诗郭震,二月乐游诗的意思,二月乐游诗赏析 -诗词大全

二月乐游诗

作者:郭震  朝代:唐  体裁:五律   二月芳游始,开轩望晓池。绿兰日吐叶,红蕊向盈枝。

柳色行将改,君心幸莫移。阳春遽多意,唯愿两人知。

篇2:十月乐游诗,十月乐游诗郭震,十月乐游诗的意思,十月乐游诗赏析

十月乐游诗,十月乐游诗郭震,十月乐游诗的意思,十月乐游诗赏析 -诗词大全

十月乐游诗

作者:郭震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十月严阴盛,霜气下玉台。罗衣差自解,绮帐待君开。

银箭更筹缓,金炉香气来。愁仍夜未几,已使炭成灰。

篇3:李商隐诗《登乐游原》赏析

李商隐诗《登乐游原》赏析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文译

我在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对译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

英译

I'm in the evening feeling depressed, then drove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city of Kyoto Changan Yueyou yuan. I saw the sun emits charming sunset, but all this beauty will be fleeting, will soon be the night enveloped by.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鉴赏

玉溪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 。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 可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细味“万树鸣蝉隔断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雨霁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大约此二语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单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溪之诗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讨,以期近是。

篇4: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登乐游原》全诗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向晚:傍晚。

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意: 感到

不适:不悦, 不快。

近:快要

诗文解释:

翻译一: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翻译二: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化为第一人称

翻译三:

傍晚以至,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乘坐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西落的太阳,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无限美好,可惜已近黄昏,美好的太阳也就渐行渐远了。

句 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傍晚时分,不知由于什么原因,诗人心绪不佳,于是驾着车登上乐游古原。乐游原曾为秦宜春苑,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在此修乐游庙,又名乐游苑;到李商隐时,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故称“古原”。诗人一开始就道出心中的“不适”,作为这首诗的大背景。他的那种感觉似乎非常强烈,以致无法静中独处,无法独步徘徊,而要到一个更高更开阔的地方去排遣,似乎只有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他才能暂时抒解抑郁,释放自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高望远,壮伟的长安城阙和秀美的山川田野,都沐浴在夕阳的金色余辉之中。诗人精神为之一振,不禁由衷地发出感叹:这夕阳真是无限的美好啊!然而,正当陶醉之际,生性敏感的诗人又不禁悲叹起来:太阳就要落山了,这无限的美丽转瞬即逝,只可惜好景不长!诗人想要挽留它,却又无能为力,心中又添怅惘惋惜之情。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每当登高望远,常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感慨万千。陈子昂一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诗人的初衷只是想排遣心中的不快,但终不免生出新的感慨。这种感伤当然不仅针对夕阳,至于它意味着什么,就留给读者去品味了。

这一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好似漫不经心,寻常道来,细细体味却有着无穷之意。正是在这有意无意之间、不即不离之际,诗歌的内涵和意韵大大增加。

赏析一: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抑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幼时读李商隐这首《乐游原》,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却不知为何。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因诗的意象使内心产生共鸣,从而由内至外心生出一种孤傲、寂寞、寥落之感,但是内心又还有所向,有所托。总而言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

这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一些专家品读此诗时,则是说从诗中看到了灰色的朦胧,看到了逐渐黯淡的夕阳。不知李商隐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还是在哀叹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由此得出的商隐诗境显然低沉了许多,既没有初唐时代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那样雄浑慷慨而又意气风发,也没有杜甫“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和悲凉…

但我仍是觉得诗中又隐隐留下了美丽的向往与希望的影子。

难道此诗尽可使心境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感情吗?若是如此,真可算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了!

无怪周汝昌先生赏析这首诗时动情地说:“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

赏析二

玉溪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 。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 可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细味“万树鸣蝉隔断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雨霁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大约此二语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单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溪之诗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讨,以期近是。

篇5: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故诗作品赏析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故诗作品赏析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解】: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韵译】: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篇6:乐游原,乐游原李商隐,乐游原的意思,乐游原赏析

乐游原,乐游原李商隐,乐游原的意思,乐游原赏析 -诗词大全

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无托诗遣,吟罢更无。

篇7:乐游原,乐游原李商隐,乐游原的意思,乐游原赏析

乐游原,乐游原李商隐,乐游原的意思,乐游原赏析 -诗词大全

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五绝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篇8: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全诗赏析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前言】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注释】

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翻译】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赏析】

在唐人七言绝句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篇9:登乐游原,登乐游原李商隐,登乐游原的意思,登乐游原赏析

登乐游原,登乐游原李商隐,登乐游原的意思,登乐游原赏析 -诗词大全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五言绝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向晚:傍晚。

②古原:指乐游原,汉宣帝修建的游览地,在陕西长安城南。【译文】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赏析】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千百年来,此两种观念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篇10: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全诗翻译赏析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文解释】

清平的时代有兴味是无能,喜爱孤云的悠闲,喜爱僧侣的宁静。想要拿着旌麾去湖州上任,在乐游原上望望昭陵。

韵译

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

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僧人的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

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词语解释】

清时有味:时世清平而嗜游乐。

昭陵:唐太宗陵墓。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一麾(huī):旌旗

清时有味是无能, 闲爱孤云静爱僧

这两句是说,天下清平时,像我这般无大才能的人,日子是过得很有兴味的;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其实杜牧颇有政治与军事才能,他是觉得在长安做闲散的官职,不能施展抱负,抑郁无聊,才请求出守外郡的。当时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朝廷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算不上“清时”。作者反言见意,借此藏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宣宗大中四年(八五○年)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诗人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施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诗人以通过描写登乐游原抒发自己难酬壮志的苦闷,及对知人善任、惟贤是举的王朝的向往。全诗简练深刻,含蓄沉郁。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何尝算得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炼;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二月乐游诗,二月乐游诗郭震,二月乐游诗的意思,二月乐游诗赏析】相关文章:

1.李商隐诗《登乐游原》赏析

2.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故诗作品赏析

3.乐游原古诗意思

4.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

5.乐游原古诗鉴赏

6.登乐游原 李商隐

7.登乐游原李商隐

8.乐春之游作文

9.关于迪士尼的作文:乐游迪士尼

10.乐游天目湖的小学作文

下载word文档
《二月乐游诗,二月乐游诗郭震,二月乐游诗的意思,二月乐游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