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2022-05-28 07:54: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本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篇1: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千古名句,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的家庭。早年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节俭朴素的良好习惯。后来入朝做大官后,所得的俸禄,往往用来接济穷人,而自己的子侄,却不得不轮流换穿好一点的衣服出门做客。

话说一年的秋天,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将举行结婚大礼。范纯仁深知父亲的风节和家规,对操办隆重、奢华的婚礼,自然不敢妄想。纯仁暗暗考虑:成家立业乃人生大事,总得购置些衣服、家什。只买些简单的用品,自然会得到父亲的赞许,但新婚妻子及岳父那边却不好交待;买些稍好点的,妻子、岳父那里自然高兴,但父亲的家规却不好通过。

想来想去,范纯仁最后决定:只买一两件稍贵的物品,父亲、妻子两边都能通过。于是,纯仁将要购买的物品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了父亲。

谁料范仲淹接过清单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声说:“纯仁,你要购买的那两件贵重之物,到底是什么打算?难道我范家的门风,要在你手中坏掉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与节俭有什么矛盾?又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费呢?”

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低下头,鼓起勇气,向父亲喃喃地说道:“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儿自幼熟知。购买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有件事孩儿在心中苦恼多时,今日如实禀告父亲大人。这些天来,新人想以罗绮作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不敢答应,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没敢再坚持不买。”

范仲淹一听,立刻大怒,指着范纯仁说道:“你知错认错,我不再追究你的过错。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我范家的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以罗绮为幔,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结婚大礼办得十分简朴,既没购买什么贵重奢华的物品,也没有举办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篇2: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说道:“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的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政要都选择以书信的形式教育子女。诸葛亮就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篇3: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他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下一页查看更多“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篇4:名人教育孩子事例

名人教育孩子事例(钱学森:不教而教)

家教就是“不教育”,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教育理念,却充满了哲理。从钱永刚的介绍中足以体现这种“不教而教”教育理念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钱学森独特的家教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庭认真反思。

名人教育孩子事例(李开复:让孩子有话说)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认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只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长辈,把孩子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孩子就会变得保守、胆小、被动和听话。“这种孩子在30年前的企业是受欢迎的,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我们今天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的、乐观的,是能够信任父母、能够彼此倾诉、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人。所以,我做爸爸总是告诉自己要放下架子,像一个朋友一样,拿出时间跟孩子疯玩,让孩子有话都跟我说。”李开复说。

名人教育孩子事例(李嘉诚:让儿子当球童)

靠白手打拼起家的李嘉诚很早就开始关注对孩子的培养,据说,在儿子李泽钜、李泽锴还只有八九岁时,李嘉诚就专设小椅子,让两个儿子列席公司董事会。次子李泽锴的零用钱,都是自己在课余兼职,通过当杂工、侍应生挣来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尔夫球场去做球童打工,背着大皮袋跑来跑去,通过自己的劳动,领取一份收入。李泽锴将打工所得,除了用作自己日常的零花钱之外,有时还资助生活困难的同学。李嘉诚知道后十分高兴,他对妻子说:“孩子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准有出息。”

名人教育孩子事例(摩根:能省不如会赚)

摩根财团的创始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当年靠卖鸡蛋和开杂货店起家,发家后对子女要求严格,规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钱都必须通过干家务活来获得,几个孩子于是都抢着干。最小的孩子托马斯因年龄小抢不到活干,于是每天买零食的钱都没有,非常节省,老摩根知道后对托马斯说:“你用不着在用钱方面节省,而应该想着怎么才能多干活多挣些钱。”这句话提醒了托马斯,于是,他想了很多干活的点子,广开财源,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他最后明白了,理财中开源比节约更重要。

名人教育孩子事例(洛克菲勒: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洛克菲勒共有5个儿女,家庭财力远非普通人家可比,但他对儿女的日常零用钱却十分“吝啬”,规定儿女们的零用钱因年龄而异:七八岁时每周3角,十一二岁时每周期1元,12岁以上者每周2元,每周发放一次。他还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小账本,要他们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还可递增5分,反之则递减。同时,孩子们能做家务事还可得到报酬,补贴各自的零用。例如,捉到100只苍蝇能得1角,逮住一只耗子得5分,背菜、垛柴、拔草又能得到若干奖励。后来当副总统的二儿子纳尔逊和兴办新工业的三儿子劳伦斯,还主动要求合伙承包全家人擦鞋,皮鞋每双5分,长筒靴1角。当他们十一二岁的时候还合伙养兔子卖给医学研究所。

篇5:名人励志教育故事

梅兰芳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取得了世所公认的成就,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最卓越的代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被邀请参加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国文联和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

他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从事艺术研究,还认真培养青年演员。他的学生,不但有京剧演员还有不少地方戏的演员。同时,他仍然经常演出。全国各地都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到那里演出。他理解人民的要求,在十年的时间里,走了十九个省,让观众实现了“看看梅兰芳”的愿望。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梅兰芳排演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新戏:《穆桂英挂帅》。那年,他已经是六十五岁的高龄了,可扮演出的穆桂英仍然是神采奕奕,为建国十周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梅兰芳在晚年患有心脏病,可他不顾这些,一心要为更多的人演戏。1961年夏天,六十七岁的梅兰芳应邀到新疆参加铁路落成典礼,并进行演出。

一想到此生能到大西北为人民演戏,他很激动,做好了各种准备。不料就在这时候,他的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新疆去不成了,他十分着急。

8月4日,周恩来来医院探视梅兰芳,对他说:“梅先生,我正在北戴河开会,听说你病了,特意赶来看你。”

梅兰芳有些着急地说:“新疆有条铁路刚刚落成,约我参加通车典礼,火车票都买好了,可我却去不成了……”

“不要急,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养病。等病好了,还愁没有工作干吗?”周安慰说。

不幸,四天之后,梅兰芳因病去世了。他为中国人民创造的艺术精品永远是民族的瑰宝。

名人励志教育故事二: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

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篇6:教育的名人故事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总结:尊重孩子的天性,适当放手,让孩子探索,对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合理的引导,激发孩子的天赋。

篇7:励志教育名人故事

在《屌丝男士》第四季发布会现场,大鹏一出来,现场不少人在喊:男神,我爱你!三个男大学生在发布会之后耐心等着大鹏做完采访,为的只是能和大鹏合影。一直跟着他的工作人员感慨:“自从《屌丝男士》火了之后,他的粉丝是越来越多。”

大鹏大学的专业是建筑,但因有严重的恐高症,无法从事跟建筑有关的工作。他曾这样描述童年内心的隐秘,“如果没有被人关注,我也觉得无比空旷”。每个人都喜欢被关注和被追逐。而正是这份渴望,让他来到了北京。

大鹏最开始的梦想是当一名歌手,但因为大环境而无法实现,后来他成了一名网络音乐编辑。,他加入搜狐,在这里,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网络编辑成了集导演、制片、演员、主持人等头衔于一身的网络红人。从编辑走到幕前是一次机缘,当时公司要开一档网络视频节目,却因没有钱请不起主持人。因为有唱歌经验,大鹏成了主持人。

命运的奇妙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是在哪个时候轻轻触碰了哪个开关,然后“啪”的一下,你的生活因此而不同。对大鹏而言,这个开关是赵本山。有一次去主持《乡村爱情故事》的发布会,他发挥得很好,在后台见到赵本山。赵本山问他“你要不要成为我的徒弟”,那一刻,大鹏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

“其实我还是那个我,我的能力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没有师父,我就不可能成为卫视节目主持人,是师父给了我很多的机会。”大鹏对赵本山很是尊敬和感激。

在当主持人的时候,大鹏采访过大大小小的明星,这也成为他日后拍摄《屌丝男士》的资本。,因为受到德国系列短剧《屌丝女士》的影响,他开始筹拍《屌丝男士》。刚开始做这个片子时,困难重重,几乎没有人看好这部片子。后来大鹏凭借着多年来当记者积累的人脉,凭借着强大的资源后盾,使得加入的明星逐渐增多——吴秀波、杨幂、林志玲、汤唯等明星艺人的加盟,使这部网络剧成功了一半。

这部片子中,段子化的表达方式,密集而生活化的笑点,不下百位的明星客串,成就了5.6亿的网络点击量。而后的第二季、第三季成绩一路上扬,第三季的点击量近7亿,而大鹏一下子成了互联网中最炙手可热的喜剧明星。

大鹏红了。他出书,每到一处签售都是人山人海。风光的背后,他甚至开始害怕做主持人,在《笑傲江湖》的现场,他每次心理压力都极大,导演喊开始,然后现场音乐起,“把一切就交给你了,没人管你了,站在那舞台上特别孤独”。

对于自己的走红,大鹏说:“我是个励志对象,大家愿意看你从一个小人物变成今天这样,甚至跟你一起期待美好的未来。我也希望能够让大家知道,荧屏上的人也可以开玩笑,也可以做很多各种各样的事。”

篇8:励志教育名人故事

龙套跑出来的劳模

看到郭晓东的手,心里不由得感叹一下,真是一双属于劳动人民的手。黑、大、壮,因为这双大手,郭晓东在一轮一轮采访里需要反复回答记者们的同一类问题,“你们村里你还有地吗?出来打工时曾经有多苦?都做过哪些工作?挣到的第一笔工钱是多少?最缺钱的时候有多缺?”

“放牛、种地、刨地瓜、下水道清洁工、印刷工、雕刻工、伐木工、养虾工……”看他微笑着熟练地倒背如流,适当补充记者可能感兴趣的时间地点细节,我在想,一次又一次地被要求复述辍学后到三十岁成名前的那段艰苦岁月,他真的不烦吗?

“我是很烦,但既然大家想听,那我也不能不说。”十四岁辍学前成绩总是最末的郭晓东在四十岁的今天已经完全符合一个传统好学生的标准了:听话、配合、努力,极度克制。

大概他是这个圈里唯一敢说自己从不迟到的艺人,采访一开始,助理已经提醒记者必须在某时某刻准时结束采访,因为要保证在一定时刻赶到拍摄现场。郭晓东自嘲这是一种叫作“时间强迫症”的病,但这种“病”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对别人的尊重让他坚持继续“病”着。类似这样的严苛程序在他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步,晚上十一点前睡觉;拒绝暴饮暴食,严格控制饭量;拍完《西藏秘密》后坚持素食。还有工作强迫症,他必须得知道自己的下一个工作安排好了,必须知道这部戏之后下部戏是什么才能安心。这一切表现在公众面前就是作品满当当,全年无休,总是电影电视同时亮相,像是一个演艺圈的劳模。

郭晓东喜欢演戏,热爱文艺,他还记得小时候村里放巡回露天电影,他和哥哥为了多看几遍,会专门跑到邻村反复地看《地道战》《地雷战》,月朗星稀,哥俩在回家的途中一遍遍地自导自演影片中的情节。他曾被一眼选中加入乡里的宣传队,又因自己在宣传队的表演被镇上印刷厂选中,接着是在《大众电影》上看到北京电影学院夏令营的消息,恰逢招工时的500元保证金退还,他得以第一次来北京、学表演;命运一步步把这个乡村少年带到中国电影的大本营。

郭晓东喜欢“劳模”这个说法,在此之前,他坦荡称这缘于自己的不自信,害怕被遗忘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已经伴随他近20年了,1996年入学北京电影学院后,他寒暑假放假在家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周,呼机三天没有动静,他就开始恐慌这是要没活儿断粮了,赶紧回北京,继续守学校大门口等伯乐,零零碎碎地接一些小戏。那个时候有戏拍对他而言,意味着不是出名,而是未来的学费可能有了着落,更何况在剧组吃住不花钱,也还能省下一笔。比起之前三年的北漂无根龙套经历,身后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已然可以让这个山东汉子光宗耀祖了。

没有这一层象征之前,一天十块钱加一顿饭的龙套活儿一度让郭晓东产生心里障碍。群戏里,他总是尽可能地主动缩到人背后。万一父母乡亲看到一堆人里那个被湮没的自己,那可真是丢人丢到家了。这也是今天的他工作停不下来的原因,唯有一个接着一个的角色、一部接着一部的作品,可以让郭晓东有到存在感。

村里来的北漂演员

“走在都市冬天的马路上,总会害怕马路两旁下水道的铁盖子里透出的气味。当年做清洁工,长时间在下水道里工作,落下了病根,一闻到那气味,身体就会产生严重的排异反应。这么多年了,依然没有改善……感恩那些为生存颠沛流离的日子,因为有了它们,才让我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才让我懂得生命的厚重。”这只是郭晓东一条微博的内容。当年远离家门,在福建做伐木工人,日记和一支竹笛是他超脱现实生活的出口,现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

贫穷、下水道、地下室、跑龙套会给人留下痕迹,郭晓东对此从来不回避。1993年,为了实现做演员的梦想,郭晓东开始漂在北京,那段日子在他眼里无法用“艰苦”形容,他说那时是在“求生”,他曾穷到三天只吃过一碗泡面,曾在酒吧卖唱因唱得不好被拒绝;曾在各大火锅城卖唱,也曾和一群同样的年轻人一同四处走穴。没有金钱、没有人脉,当演员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妄想”,郭晓东还记得这种“梦想”给自己带来的孤独—无论是村里的小伙伴、工厂的室友、打工的工友,面对郭晓东“想考电影学院”的理想总是一脸“脑子没事吧”的无言以对;然而日子越是黑暗,越是无望,梦想的一点点光芒就越是唯一的希望,他也曾思考过再不成了回老家结婚,相貌英俊的他一直是村里的“村草”,但他明白,除了做演员,自己其实无路可走;还好他坚持了下来,最终幸运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对那段黑暗的日子,郭晓东有释然的痕迹,也有可能再也改不了的习惯,他还记得自己在北京打工时因为没钱买公交车票,被售票员当众羞辱到无地自容的经历。“到现在,去参加什么活动或者什么其他的事情,如果可能,我永远会坐到最后一个地方,坐到一个小旮旯里,特别不起眼的一个地方。我就觉得不希望把自己拿出来,觉得在这里我安全,我是特别安全的。有时候他们会逼我说你往前坐,往前坐,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时,郭晓东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自卑对于一个演员的重要性》。他如此剖析自己的成长,“经济上极度的匮乏,导致我极度自卑,但同时自卑会有两种情况出现:过度自卑可能会让这个情绪把你完全打入低谷,但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反弹的力量,让你养精蓄锐,有朝一日会成为激励你或者鞭策你不断前进的一种动力。”

郭晓东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两种情况,命运没有把他打到被击垮的低谷,也没有成为把他发射到浩瀚太空的火箭助推器。郭晓东清楚的是,永远得摆正自己的位置。同学们吃吃喝喝聚会游乐,自己没有条件参与,那就不去。就算是被人觉得不合群,不大方,那也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就算心里再苦,表面上还得若无其事,也许真的是外强中干,那就把自己变强。”他是班里最后一个用上手机的人,但他却也是班里最勤奋的人,“我的学费来得太不容易,如果不好好学习,对不起这个钱。哪天如果我没有去上课就特别自责,甚至觉得自己都没有资格生病请假。”

郭晓东知道自己的不安与自卑。旁观者也知道,“从演戏就能看出来,他不敢完全打开自己”。也许正是这一点成就了表演上的郭晓东,内敛不张扬。

郭晓东喜欢演那些生活中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由于他的性格,也由于他的丰富“工作”经历,他不爱演古装剧和太虚拟的人物,只有在一个个活生生的角色里,他才会有安全感和成就感。和娄烨接下《推拿》里王大夫这个角色之前,郭晓东已经被小说中王大夫的自残行为触动了,“生活经历那么厚重的一个人,他何其自尊啊。之所以在追债的人面前自残,那是一个群体向另外一个群体发出的挑战,非常有尊严。你见过在大街上要饭的瞎子吗?这话说得太TMD好了,我是一个瞎子,但是,对不起,老子也是有尊严的。”

重述这一段台词时的郭晓东依旧很激动。也许自尊永远是郭晓东的底色,就像沂蒙山区坊前乡大坊前村,永远是他的根一样,“在外面20年,每次说到回老家,我头天晚上我肯定睡不着的,我的根在这里。”

Q&A

你一直在角色里刷存在感,那个真实生活中的郭晓东呢?

演戏就是真我的再现,我喜欢并享受活在戏里。我们的生活没有剧本,不知道结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具,小心谨慎地尝试着前进,很难做到放松生活。但剧本知道下一场是什么,那就可以撒开了去演去活,有无限自由去放大,去酣畅淋漓地发挥自己。就像《星际穿越》里的虫洞一样,其实我的生命时间也是折叠起来的,不是以天计算,而是以角色计算,所以感觉活得特别快。

你喜欢的文学作品都有哪些?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这种,我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小说里描写的特别相似,很像很像,可惜那个时代的气质离我们越来越远。

其实你蛮像这些作品中的人,长相规正,气质厚重,品格端庄。

我长得挺怀旧的,我承认。大学里的老师说我长相一步到位,没有过年轻的时候。大概是相由心生吧。但我的气质恰是最适合文艺片的。也只有在内敛的文艺片里,我才活得特别撒得开,特别洒脱。其实我的内心不太喜欢参演比较张扬的商业片,演那种剧,我会不知道自己那是在演什么。

《推拿》里,在与盲人演员小孔的对手戏中,能明显看出你将自己专业演员的锋芒全部隐藏,完全转换成为一个真正的盲人,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小孔的本色出演,那种和谐的美,很让人触动。但也有“明眼人”觉得,小孔实在是不够美。

这正是正常视力人的狭隘和偏见。在盲人的世界里,美或者不美,已然不是简单的五官好看。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之间的爱情才更动人。饰演小孔的张磊并非专业演员,所以我不能给她任何的表演上的影响,这样才是最真实的。首先还得消除她对表演和与明星对戏的障碍,才能进入盲人表演的“无他无我”的境界。

你一直在说感谢命运。你是宿命论者吗?一般挫折比较多的人,容易不太相信自己,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命运摆好了的,你的命运因何改变?

对,我一直记得,改变我命运的正是《大众电影》上的一则北京电影学院夏令营的消息,是那次北京之行让我意识到自己想做什么,看到了希望。

40岁的生日刚过,可有不惑?

基本没有,不需要想那么多,我只有更努力地打拼。郭晓东,是我的第四个名字。此前公开的资料和报道里,我一直叫郭晓冬。后来大师建议我改一字“冬”,理由是命里有太多寒冰对我不好。其实在北漂之前,我有一个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名字,“郭广习”,当时,哥哥郭晓峰还是“郭广学”。哥哥小名“青海”,我的小名“上海”,基本上我的人生也正是这么几个阶段。

妻子也是演员,又有了孩子,你工作安排这么密集,两人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好在她也是演员,我们更能够互相理解,她比我更顾家一些,有时候我出去拍戏,孩子说想我,我也挺心疼的,这真的感谢妻子,她承担的生活比我更多。我觉得一段婚姻里,互相理解和沟通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得找到自己沟通的方式,重要的是交流。我觉得现在的人都越来越自我,有时候过分自私了,责任感缺失,这很不好。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相关文章:

1.孩子教育

2.教育名人座右铭

3.名人智慧故事

4.名人经典笑话故事

5.名人故事读后感

6.高尔基名人故事

7.稀奇古怪名人故事

8.名人立志故事

9.屈原名人故事

10.名人故事英文版

下载word文档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