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怨我E时糊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孟子《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孟子《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孟子《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孟子《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试根据提示写几句。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
富贵不能淫, , ,此之谓大丈夫。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
二、给带点的字在括号里注音,在横线上解释。
A、不为( )苟( ) 得也:
B、为( )宫室之美为( )之:
C、如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生:
D、一箪( )食:
E、蹴( ) 尔而与之:
三、写出孟子下列名言相应的部分。
得道多助,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死于安乐。
天时不如地利,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民为贵, , 。
恻隐之心, 。
不以规矩, 。
四、填空,积累出自《孟子》的成语。
( )不敌众 明察( )( ) 出尔( )尔 ( )( )功倍
出( )拔( ) 心悦诚( ) 怨天( )人 ( )食壶浆
五、背诵课文,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我的`理解: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⑸、乡为身死而不受: 。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文章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说理的逻辑性,试从课文中各找一句例句,分析它的作用。
比喻句: 。
对比句: 。
作用: 。
排比句: 。
作用: 。
六、你赞成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吗?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留取丹心照汗青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命诚可贵 二者皆可抛
三、失道寡助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于忧患 地利不如人和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皆有之 不成方圆
四、寡 秋毫 反 事半 类 萃 服 尤 箪
五、1、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2、⑴“辟”通“避”,躲避
⑵“辩”通“辨”,辨别
⑶“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⑷“与”通“欤”,语气词
⑸、“乡”通“向”,从前,原先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4、比喻句:如“舍鱼而取熊掌” 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对比:“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那些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都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篇2: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生字 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 2、患: 3、辟: 4、箪:
5、蹴: 6、得: 7、乡: 8、何加:
9、恶: 10、辩: 11、义: 12、勿丧:
13万钟: 14、贤者: 15、苟得: 16. 呼尔:
三、重点句子翻译
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附“四书”:《 》《 》《 》《 》)
2、归纳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3、理解及背诵: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2)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问题,请写出原句: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什么?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4、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2)人的本心是什么?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5、拓展延伸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1)
(2)
6、应用。
(1)本文孟子用“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5)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篇3: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6.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向善之心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5)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篇4:《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散文家。儒家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世称“亚圣”。
二、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dān)食
⑤ 蹴(cù)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xìe)也
三、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四、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五、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六、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④“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第二部分:片断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阅读上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所缺诗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得之则生
(5)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于我何加焉!
4、简要回答
(1)上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3)《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5、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7、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8、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9、《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二、阅读原文,回答问题。
1、 从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2、本文选自 一书,此书与《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4、“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6、“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7、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8、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或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叙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9、 你能说说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
10、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11、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2、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当“生”和“义”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
(2)、第一段中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是 ,, 。
三、阅读上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⒈上文出自 ,选自 一书,此书与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⒉解释加点的词。
⑴欲( ) ⑵得兼( ) ⑶于( ) ⑷苟得( )
⑸患( ) ⑹如使( ) ⑺莫( ) ⑻辟 ( )
⑼恶( ) ⑽由是( ) ⑾是( ) ⑿则( )
⒀丧( ) ⒁是故( ) ⒂耳( )
⒊本文作者论述了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其中心论点可用四个字“ ”概括。
⒋翻译下面句子。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⑶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四、读上面一段文字,回答。
⒈解释加点的词。
⑴箪( ) ⑵豆( ) ⑶蹴( )
⑷屑( ) ⑸万钟( ) ⑹辩( )
⑺于( ) ⑻何加( ) ⑼奉( )
⑽得( ) ⑾乡( ) ⑿已( )
⒀本心( )
⒉文段可分为3层。第一层,以古代“ ”的事例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所共有的本心;第二层,用“ ”与上层“ ”对照,论述见利忘义是因为失其本心;第三层,指出现在为了“ ”而忘义,得出结论是因为“失其本心”
⒊ “乡为身死而不受”的原因是 。
⒋从文中看,人们为什么会接受万钟?
答: 。
⒌翻译下面句子。
⑴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本心。
五、阅读上面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⒈解释加点的词。
⑴呼尔而与之( )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⑶乡为身死而不受( ) ⑷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⑸所欲有甚于生者( ) ⑹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⑺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 ⑻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⑼所恶有甚于死者( ) ⑽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
⒉解释下面的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 )
⒊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这是为什么?
答: 。
⒋本段作者的观点是:“ ”。开头提出观点后,接着从 、 (填内容要点)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从而得出的结论是“ ”。
⒌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以“ ”比喻生与义,并指出“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就是 。
⒍对比也是本文的主要特色,文中“ ”和“ ”对举,“ ”和“ ”对举,“ ”和“ ”比较,“ ”和“ ”比较,突出了所要说明的问题。
⒎本文主要论述“ ”的重要性,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正面论述 是人的本心;第二段从反面论述 是“失本心”,从而阐明“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的道理。
⒏人生面临着各种选择,学过本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
⒐翻译下边句子。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⑶故患有所不辟也。
⑷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⒑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⑴
⑵
篇5:浅析孟子《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白话文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内容简析】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现山东邹城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人性本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篇6:《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 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 。“四书”: 。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 乡为生死而不受。
⑵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⑷ 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 二者不可得兼
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 此之谓失其本心
⑷ 贤者能勿丧耳
⑸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⑹ 呼尔而与之
⑺ 蹴尔而与之。
⑻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⑼ 故不为苟得也
⑽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⑾ 乞人不屑也
⑿ 万钟于我何加焉
⒀ 妻妾之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⑵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种于我何加焉
⑶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 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9、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⑵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⑶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⑷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⑸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二、理解课文
1、填空: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8、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10、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三、拓展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5、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篇7:《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孟子·告子上》 孟子 战国 思想家、教育家 儒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 乡通向;从前。
⑵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⑶ 辩通辨;辨别。
⑷ 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 同时占有
⑵ 假使,假如
⑶ 天性、天良
⑷ 贤遗失、丢掉
⑸ 祸患、突难
⑹ 助词
⑺ 用脚践踏
⑻ 古代的一种量器
⑼ 苟且偷生
⑽ 停止
⑾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⑿ 有什么益处
⒀ 侍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 与: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给。
⑵ 于:
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⑶ 是:
批示代词,这个,这样。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⑷ 而: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6、(C)
7、(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B)和(C)
9、(B)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⑵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⑶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⑷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⑸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二、理解课文
1、填空: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3、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14、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三、拓展应用
1、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5、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篇8:孟子《鱼我所欲也》赏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赏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孟子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不过,上面的论证只是讲道理。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钟”是古代的计量单位,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丰厚的俸禄。为什么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现在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不是可以罢休了吗?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以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朱熹的评语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败的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时,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不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吗?他们确实是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不但对当时的黑暗政治和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应该时时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干不合礼义的事情。不过,孟子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心,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是后来“失其本心”,这样解释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他的唯心主义性善论的表现。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见《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篇9:鱼我所欲也孟子话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鱼我所欲也的字词整理
2.鱼我所欲也知识结构图
3.鱼我所欲也 古今异义词
4.《鱼我所欲也》--翻译
5.《鱼我所欲也》作者简介及文学赏析
6.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什么
7.鱼我所欲也名句
8.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9.鱼我所欲也古文翻译
10.鱼我所欲也中考知识点
篇10:孟子鱼我所欲也主张
第一段:提出并论证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
第三段: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其丧失了“本心”。
原文:
【孟子《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相关文章:
1.《鱼我所欲也》
4.鱼我所欲也教案
7.鱼我所欲也译文
8.鱼我所欲也翻译
10.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