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凉爽的非洲的散文

凉爽的非洲的散文

2025-02-01 07:52: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品尝幸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凉爽的非洲的散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凉爽的非洲的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凉爽的非洲的散文

篇1:凉爽的非洲的散文

凉爽的非洲的散文

去非洲之前,采访过一个在非洲工作了很多年,在那里的十多个国家呆过的人。那是在成都新华公园的一处露天茶社,我们坐在一棵大树下,川西坝子三月的和煦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地面上闪烁着无数的斑斑点点。

这个人的第一句话就是,非洲是全世界气候最好,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看着我毫不掩饰的震惊感,他继续说道,除了最热的时候,只要不是在太阳坝坝里直接晒太阳,一年到头基本上就跟我们坐在这里的感觉差不多,很舒服的。他边说着还抬起双臂,环顾四周。

可能很多人都会我和一样,提起非洲,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概念就是热,而且是炎热,酷热,暴热……总之是难以承受的,不可想象的热,怎么能说是气候最好,而且还是在全世界的范围里比较呢?当时我的感觉是他太热爱非洲了。

我是七月初去的非洲,临走之前,有朋友问我,这个时候去非洲,不怕热啊?我说人家在那儿呆过的人说不热。嘴里这样说,其实心中也满是疑惑。当我历时24小时,双脚踏在了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土地上时,我看到了灿烂的阳光,把一切都照耀得——用成都话说——白晃晃的,但是,似乎没有想象中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反而有一种很清爽的感觉。这是非洲吗?怎么和我们一直以来的概念不一样呢?

晚上,睡在一家中国公司招待所的平房里,放下蚊帐,盖上毛巾被,和成都那种闷热的夜晚相比,真是太舒服了。

第二天清晨,让我从睡梦中醒来的是风声,风儿呼呼地吹,那是我们平时形容冬天的北风时才用的.词。那么大的风啊?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同寝室的小姑娘说,就是,我刚来的时候给家里人打电话,他们在电话那头都说听见了风声。

我找出带来的小温度计,到屋子外面去测气温,23.5℃!好凉哦!哪里像是非洲哦!感慨之余,自己都觉得有点可笑,怎么能说“像不像”呢,这就是在非洲啊。那天我不知道感叹了多少次,真没想到非洲这么凉快啊!有个人看见我那种大惊小怪的样子,非常冷静地对我说,谁也没说过非洲热啊?你以为看到黑人是黑的,就以为这里很热啊?对啊,我们从小接受的观念,就是这样,黑非洲,黑人的皮肤之所以那么黑,就是为了适应这里的环境,世世代代被这里的太阳给晒黑的。那人说,准确地讲,应该是:非洲一年到头都不冷而已。接下来的日子,一天天地验证着他的话。

我在非洲一共呆了三十多天,测量气温的事一直都在做。测到的气温大都是早晚只有二十多度,中午能达到三十多度,但即使是温度最高的时候,只要呆在阴凉处,不是在太阳下面直接暴晒,不坐在没开空调的车里,基本上不会出汗。反正我没看见过有人扇扇子,起码我带的扇子就没拿出来过,因为不需要。

人们告诉我,这里最热的时候是一、二月份,七、八月反而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时候。达累斯萨拉姆在海边,温度相对要高一些,再往内陆走一百公里,还要凉快一些,如果是往南去,就更凉快了。有的地方,旅馆里还要生火(炭火)取暖。到津巴布韦那些地方,简直就是人间天堂。我想我明白了,因为这里是在南半球,现在是“冬天”,不过,这也是比照其他地方的四季划分的说法,其实这里是不分四季的,只有雨季和旱季,5-10月是旱季,11-4月是雨季。后来采访中国医疗队的队长时,他的说法比较准确——非洲的气候应该是四季如夏,雨季和旱季的差别也只是热一些和不热一些。

我至今记得每天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散步的情景,所有的人都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蚊虫叮咬,还有就是温度太低,觉得太凉了。七月下旬,我们在一个中国人办的“北京饭店”参加一个活动,饭店老板的姐姐刚从北京来,傍晚时分,天凉下来,吹着风,老太太进屋找了件外套穿上,感慨地说:“这简直就像北京的秋天嘛!”八月初,我到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有几天的气温还不到摄氏二十度,如果说在达累斯萨达姆的感觉是凉快,在内罗毕的感觉就已经是有点冷了。早上坐车出去看到加油站的工人都穿着防寒服。我只带了夏天的裙子,如果不是别人借了长袖衣服和长裤给我,真的是要挨冻了。要知道,内罗毕比达累斯萨拉姆离赤道的距离更近,只有142.45公里哦!

去之前,我想当然地觉得,这是夏天,又是在非洲,就只穿了一双凉鞋。到了那里才发现,周围没有看见有穿凉鞋的,最冷的那几天,我穿着别人的一套运动装,脚上却是一双凉鞋,样子很可笑。

有个人总结了一下,不要说起非洲就认为很热,毕竟非洲范围很大,有很热的地方,那是北非地区,埃及、撒哈拉沙漠等等。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是很凉爽的,而且一年到头都如此,像阿鲁沙那些海拔比较高的地方还很冷呢,要用暖气,我们搞农场的时候,都盖被子,早晨起来,每人还发一件棉大衣。所以,笼统地说非洲很热,是错误的,宣传报道太重要了。现在好的是,出国比较方便,来过的人可以回去讲一些真实的情况。

有个成都人夏天回成都,和朋友聚会,他说,哎呀,成都怎么这么热哦!别人觉得很奇怪,说你假打哦,从非洲回来,你说成都太热了。其实,他说的是真的,我是8月12号回的成都,正遇上成都最热的那几天,气温高达38℃,热得受不了,也像那个人那样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成都太热了嘛!

总之,对我来说,关于非洲的炎热,是一个被颠覆的观念。

篇2:遥远的非洲散文

遥远的非洲散文

“美丽”是一个形容词,基本意思是好看、漂亮,一般指好看、漂亮的人或物,我在这里要给大家说的可不是某种物而是一个人,一个名叫“琳达”的年轻的安哥拉女孩子。“琳达”是葡萄牙语,中文的意思即是“美丽”。

初的某一天,我到西非配件店去检查工作,刚进店面眼前一亮,柜台内站立着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虽然皮肤是黑的,但五官精致身材娇小苗条,放在中国毫不夸张的说也是一个美女。眼珠似黑宝石,闪闪发亮如同一面镜子,在里面我清晰的看见了自己的身影;眼白如凝脂又如汉白玉,纯的找不到一丝杂质;一口糯米小牙如仪仗队般整齐划一,黑人往往由于肤色衬托,牙齿都白而美,而“美丽”的牙齿就如工厂标准化生产出来似的那般整齐洁白排列有序,是我至今为止见过的最好看的牙齿,如果用她做牙齿代言,我想能瞬间秒杀国内一切牙产品广告;嘴巴小巧,嘴唇薄薄的,可能是受肤色的影响,嘴唇不像中国年轻姑娘般鲜红而是暗红色的;鼻子与五官组合刚好,增一分则大减一分则小,鼻梁不塌不挺,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耳朵轮廓分明纤薄,隐隐可见皮下纤细的血管;肤色介于深黄与浅黑之间,如同白人在海滩长期日光浴后的古铜色,又如黄皮肤人长期在阳光下劳作后晒成的深黄色,泛着健康的光泽;手掌小巧但五指修长;身高大约1米6多点;抛开肤色不说,如中国南方女子般玲珑婀娜;我惊异于非洲也有这般漂亮的女子,真是人如其名,像她名字样这般美丽。

中国店长给我俩作了介绍,知道了她叫“美丽”,只有18岁正是二八佳人的芳龄。接下来我们开始盘点,因为不是大盘点只是小盘点,大盘点一般是一年一次,特殊情况中途再盘一次,那天是日常例行检查,只是对摩托车整车进行了盘点。因为还有其它网点要检查,没时间进一步交流,盘点完后就匆匆离去。

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基本一周会去一次西非配件店,对于“美丽”陆陆续续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她正在上大学,她就读的大学是由中国援建,由于工作检查的需要,我经常从罗安达大学旁边经过,对学校轮廓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地理位置在城乡结合部,规模不大,没有教工住宿楼更没有学生宿舍楼,只有一栋栋的教室,虽然功能不全到也实用,黑人朋友们大多喜欢鲜艳的色彩,教室的'外墙也被涂上了彩色的油漆,很是亮丽。

有次我问她,你上班不影响上学吗?她说主要是晚上和星期天上课,哦,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夜校。问她都学的什么?主要是语言课、数学课这几类大课,还有其它几门小课,语言课是葡语、英语。

葡语、英语都是外来侵略语种。英语只有百来年历史,葡语有几百年历史,随着葡萄牙人的入侵而来,本民族语言:温本杜语、金本杜语、基孔戈语年轻人和城市人都已经不使用了,只有偏远的农村可能还有部分老人口口相传。

我认识的安哥拉年轻人语言都比较有天赋,长于语言,拙于运算及逻辑思维,说的都较好,包括“美丽”说写都还可以,但数学高倍数多位数加减乘除就不行了,离开了计算器就玩不转,更别说几何、函数,数学只相当于中国小学生的水平。其它的物理、化学知之甚少。这是否是非洲国家科技不发达的原因呢?我想非洲国家除了增大基础普及教育的面要广外,还是否应该增大科技基础教育方面的力度,让年轻人更多的增加科技知识,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年轻人,更好的服务于安哥拉,奉献于安哥拉,才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吧。

据我有限的了解,安哥拉全国大部分的山林、土地资源是荒着的,没有充分利用,或者说利用效率不高,我们国家是否可以与非洲国家加强农业合作,非洲国家缺技术、资金,我们国家缺土地资源,双方可以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双方目前现状是中国商品换安哥拉的石油,毕竟石油资源只能再开采几十年,不可再生,采完了也就没有了,而土地资源是最大的可以循环利用的可重复再生资源,这样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前景一定广阔,双赢的合作才能长久!

安哥拉的妇女很勤劳,“美丽”也具有这方面的特质。本来每个门店都请的有一位打扫卫生的当地中年妇女,但这岗位是兼职的,月工资八千宽扎,相当于八百人民币,每天只是上午10点钟左右用一小时时间将商店全面打扫一遍就走人,其他时间人是不在店里的。由于地处干旱地区,空气中灰尘较大,不长时间店里柜台、地面、商品上就会落下一层灰尘,在没有顾客的时候,“美丽”就会拿上小水桶把地面浇一遍,把柜台擦的干干净净,商品擦的光鲜亮丽。干干净净的工作环境,让在店里工作的人感觉神清气爽,顾客进来也会心情愉悦吧。

“美丽”来店时间不长,周围的人就知道了,我们店里来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周边的男青年有事无事就喜欢往店里跑,时间长了中国店长担心影响经营,会含蓄的提醒男青年们,这是商店,不是酒吧。可能是文化的差异吧,含蓄的提醒不起任何作用,店长只有下逐客令。还是不起作用,为什么?男青年们也很聪明,马上就买摩托车,加上售后服务、零配件的更换维修,还是经常来店,他们已经由单一的爱情追求者转变为顾客与爱情追求者的合体,再也请不走了,你总不能把顾客往外撵吧。本来我们摩托车的销售对象就是这些当地男青年,他们会花半年的工资挑选一款他们心仪的摩托车。

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些小伙子们香车有了,可心爱的美女却无法入怀。我们问“美丽”为什么看不上他们?答他们喝酒、汹酒,不体贴女人,打女人。可不,安哥拉男人都好酒,一喝就醉,醉了就打。每当周末酒吧人满为患,街头、海边都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喝酒的人。

安哥拉民族是一个爱好音乐的民族,人们大多能歌善舞,重金属打击乐是他们的流行音乐,不知他们的个性是否与气候有关,气候火热、火辣,人也热情外向,舞姿奔放、夸张!每当夜晚、周末的时候音乐声此起彼伏,舞蹈是离不开酒的,一边尽情的跳舞,一边睱意的饮着酒,青年男女是其中的生力军。因此男青年基本都是月光族,经常拉饥荒寅吃卯粮,比如我公司的当地安籍男员工,买摩托车先赊着,要一年以上才慢慢还完。由于战争的原因,安哥拉女多男少,一般的安哥拉女孩,男人一追就能上手,其中很大部分女孩是反过来女追男,而“美丽”恰恰不是一般的安哥拉女孩,这些男人们是无法入“美丽”的法眼的。后来知道“美丽”喜欢勤劳、刻苦、体贴、善良、淳朴、负责任、勇敢、忠诚,关健是不打老婆的男人,而这些优秀的品质好像就是为中国男人量身订做似的,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美丽”喜欢的是中国男人。

西非配件店有二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中国小伙子,一个是江西的,一个是山东的,二个小伙人长的很帅气,技术也好人更好,又上进又刻苦,不到半年时间,已经能用葡语简单的交流,应付日常销售服务没有问题,只是可惜——他们俩都结婚了,不然倒可以试着谈谈……。

安哥拉的女孩子几乎都是奔放型,她们的性格象气候一样火辣辣、热烈烈,唯独“美丽”是个例外,不知道她是出身于平民还是中产阶级家庭,但她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文静,平常接待完顾客整理完商品,一个人会在柜台内安静的坐着,犹如中国的小家碧玉,这在非洲女人中是难得的稀缺气质,才显得弥足珍贵。

又是一个周末,正好也临近安哥拉的传统节日,为了增强当地安籍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公司搞了一次中国员工与安籍优秀员工大联欢——海浴及烧烤活动,地点就是首都安哥拉的天然海滩,“美丽”就在这群被邀请的员工之列。那天出动了公司在首都所有能载客的交通工具,队伍蔚为壮观,庞大的队伍一路浩浩荡荡奔赴大西洋边的海滨浴场。

这是一处天然的海滨浴场,没有任何的人工开发或改变,只有岸边几座残破的茅草亭,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黑人生活的痕迹,南北上下两方被随意淘汰遗弃的几艘远洋轮船,那斑驳的锈渍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沧桑。

大西洋湛蓝而辽阔,海风打破了如同镜面般洋面的宁静,海浪掀起的波涛在绚烂的阳光下闪着夺目的光,如同蓝宝石在海面的舞蹈,高贵晶莹而典雅,遥远的西方是那一望无际的海天一色。

大家脱去外套,男人着短裤女人穿泳装,形体颜色一览无余,黑白分明、高矮有别、胖瘦不同。“美丽”在这群人中尤为突出,她的美丽一下子通过形体展露无遗,她身穿一件红色的泳装,裸露出来的是古铜色的肌肤,泛着健康的光泽,如中国瓷瓶状光滑圆润的脖子,饱满的胸脯,挺拔而结实的双浮如两朵含苞待放的荷花,纤柔的腰身,微微上翘的臀部,纤细而修长的双腿在海滩上奔跑的是那样的矫健,多像一只出水芙蓉。机会难得,黑人男同事们围着她打水仗,双拳难敌众手,她如泥鳅样的钻出重围飞快的逃离,她快乐的如同一个顽皮的孩子。

到了中餐时间,“美丽”也出现在了烧烤摊旁,由开始时打下手,不一会就接过了主厨的职位,烧烤是我们中国人的野炊,却是安哥拉人的正式厨房,他(她)们加工食物多以烧烤为主,所以烧烤起来得心应手,“美丽”厨娘的才能展露无遗。左边是鱿鱼右边是海鱼中间烤的是牛肉,菜上烤架刷油撒盐胡椒粉翻身然后再重复以上动作,烤熟了菜肴下架装盘,生菜重新上烤架,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一气呵成。今天的海浴及烧烤,又看见了“美丽”活泼及善于操持家务的另一面。“美丽”的举手投足别具一番异国风情,她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这海滨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美丽”还继续上着她的大学,继续上着班,继续着形单影只。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离开了那家公司,就没有了她的消息。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过的还好吗?这么好的一个人儿,应该有一个好的归宿,一个美好的前途,我衷心的祝福她……。

篇3:描写非洲的散文

从前教书的时候,我很喜欢和学生们讨论早餐都吃了些什么,问他们知不知道自己吃的东西来自什么地方。比如面包,它用的面粉当然来自麦子,但那些麦子又是哪里生产的呢?其实,即使鸡蛋、火腿、牛奶和黄油这些最不起眼的食物,也都各有身世。什么是全球化,答案实在无须外求,我们的饭桌就把我们和全世界不同的地方联系起来了。

想象一下,这些食物曾经漂洋过海,曾经是某头猪的大腿,曾经在某片土地上茁壮生长,如今就要进入我的身体,天地万物之因缘巧妙,莫过于此。但是这种关于食物来源的想象,也不宜过于浪漫,只要把人的因素放进去,整条食物链顿时就有血有泪了。

在香港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已经让“公平贸易”四个字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了。如今大家都知道,那些每天辛勤工作把我们喂饱的人,很可能他们自己就得饿着肚子工作。假如在冬天,你想喝一杯热巧克力,暖暖身子好出门抵御寒风。这时你可曾想过,非洲的科特迪瓦有这样一个家庭:孩子在晚上不能读书,因为没有电;妈妈病了,却看不起医生;父亲每天劳动超过10个小时,但是只吃两顿饭。这是一个在可可农场工作的典型家庭。隔在你这杯甜美暖香的饮品和这个贫苦家庭中间的,是赚取超过九成利润的跨国食品公司。

“公平贸易”运动针对的,就是我们食品链中不公平的贸易现象,它一方面向大型企业施压,要它们把更多的利润分给那些真正生产食物的农民;另一方面干脆自己下海,与第三世界的农民成立合作社,自行包销公平食品,保证农民有更好的收入。这场运动在十多年前开始的时候,只不过是个小众的良心事业,提倡大家去买稍贵一点的公平咖啡和公平香蕉,这对于第三世界的贫农而言,要比给他们捐钱来得更实际。但是当年公平食品的种类少,质量也不一定好,跑去找家专门卖公平食物的小商店,图的就是心安而已。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欧洲的消费者对印着“公平贸易”认证字样的产品越来越欢迎,公平食品走出小巷里的专卖店,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大型超市。在舆论的压力下,连星巴克和麦当劳的子公司也都开始售卖公平咖啡与公平巧克力。

斯里兰卡有个叫Sivapackian的茶场工人说:“一年以前,我们的房子里没有电,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在想从哪里可以找到钱来通电。然后‘公平贸易’来了,它借给我们一笔基金。现在有电了,我的孩子在晚上可以温习功课,早上我可以替他们熨衣服,更妙的是我们可以用电炉去煮食物。”食物永远要讲究质量,生活的质量。当你早上起来泡一壶红茶、翻开报纸的时候,想到为你采摘茶叶的这家人不用啃干面饼,而是也能吃上一顿热饭,这个上午你会不会过得更美好呢?我们希望饭桌上的东西是有质量的,也应该希望那些把它们生产出来的人同样能过有质量的生活。

篇4:描写非洲的散文

“纳米比亚,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国度。”这是带领摄影师团队深入纳米比亚,连续数周进行深度创作的摄影家郑良发,接受本刊采访时的第一句话。他说:“任何词汇,都难以充分形容那段奇妙旅程上的美丽与风情,因此我只能这样简单地感叹……”

如果说,非洲大陆是披在地球上的一块绚丽头巾,那么,纳米比亚绝对是其中色调最丰富的图案:浩瀚的大西洋依偎在延绵的海岸,带来绸缎般的蓝色柔情;海浪的冲刷将海岸打造得千奇百怪,恍若妖怪幽灵,恐怖而鬼魅;千百年本格拉寒流和干燥的南风日夜交替,将海岸上的一切都风化为细沙和粉末,蔓延成一片动人心魄的红色沙海……

但是,苍凉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大自然只是在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揭示着伟大的造化秘密。这些秘密埋藏于纳米布沙漠中,雕刻在颓废方丹的岩石上,凝固在骷髅海岸的残骸与蜃景之间……

从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漠沙丘,到骷髅海岸从未磨灭的鬼魅,大自然在纳米比亚雕刻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旷世美景,为蛮荒与苍凉做出了最精彩的诠释。在占了纳米比亚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沙漠中,红色沙流妖艳似血。随着太阳的轨迹和光线的变化,沙流的颜色也不断变幻,配合着形态怪异的枯树和沙丘,带来一种宛如隔世的荒凉之感。它或许没有撒哈拉的浩瀚,但它有世界上最变幻莫测的多彩沙丘,有寿命超过千年的草本植物,还有巨大的.星形山脉,以及干涸的盐田自然风化而形成的绝妙纹理……而在非洲大陆上,野生动物是永远的主角。纳米比亚虽然没有肯尼亚动物大迁徙那样的震撼场面,但野生动物的多样性毫不逊色:从犀牛、大象到猎豹、狮子,从猞猁、豺狼到各种羚羊,当然也不乏羽色各异的鸟类,大的有在平川上奔跑的驼鸟、在蓝天翱翔的秃鹰,小的有袖珍的伯劳、金丝雀……由于它们大部分生活在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因此显得更为自由、野性。摄影团从首都温得和克出发,感受人与动物的共存和斗争;在埃托沙,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与这些自然的精灵亲密交流;当乘坐飞机飞越沙漠与海洋时,摄影团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领略到了生命的自由带来的震撼。

除了宛若蛮荒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珍稀野生动物之外,这片奇幻的土地也记述了无数子民的传奇故事。从15世纪开始,为了逃避殖民掠夺带来的灾祸和战乱,许多部族退守丛林,栖身于纳米比亚边远的、未被破坏的原始环境中,慢慢被遗忘在现代文明的视线之外。时至今日,有些部族依然保留着一部分原始而野性的生活习惯,成为非洲大陆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7世纪,辛巴族人为了躲避战乱,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如今,他们依然维持着5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红泥人”。

还有一些从更早时代走来的种族,同样远离现代文明。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区大多因为缺水而不宜居住,但依然有一个族群生活在其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布须曼人,也叫“丛林人”。他们随着季节的变迁,追随动物的迁徙路线而扎营暂居,因此他们依然是纳米比亚各族中唯一没有传统领地的族群。

大西洋的洋流和从印度洋吹来的海风,一热一冷地拥抱着纳米比亚所在的西南非洲,无数岁月雕琢,创造了奇特的生态景观和原始民俗文化。在采访的最后,摄影家郑良发深有感触:“如果想见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态景观,最好的选择就是去纳米比亚;如果想要了解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状态,那么一定要到纳米比亚……”

篇5:难忘非洲那两年散文

难忘非洲那两年散文

朱向豹,这个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英语系研究生,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在非洲一呆就是两年,现在他已经结束在西非国家马里的工作回到学校。两年中,同学们都羡 慕朱向豹可以用双脚丈量非洲的土地,领略神秘的异国风光,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的是他所面对的重重困难。而他则像一块坚稳的磐石,踏踏实实地在这条丰富多彩而 又荆棘遍布的路上执着前行。

条件艰苦寓教于乐

因为朱向豹曾在埃及孔子学院有一年志愿教师的经历,所以对 于吃苦有所准备。但初到马里,他还是惊讶于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开展工作的困难。但是,朱向豹并不气馁,在工作中开动脑筋,开展了周末影院、节日家 访、师生友谊篮球赛等活动,这在无形中拉近了当地学生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朱向豹擅长寓教于乐,在与学生一起收割院里的香蕉时,他趁机教会了学生香 蕉、刀子、割等词语,这种方式让他的课堂总是充满生气。

在马里教学期间,朱向豹总会被当地孩子们的淳朴与热情所打动。 每到过节时孩子们会邀请朱向豹到他们家中作客。我教学生用有字造句子,学生说我有一位好老师,然后告诉我,好老师就是我。我当时的喜悦难以用语 言表达,就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都成为朱向豹记忆深处珍贵的回忆。

许多孩子缺吃少穿,喜欢跟别 人要东西,又可爱又可怜。有时我们课间休息,有的孩子就走过来说喜欢我身上的T恤,当时真恨不得把我身边的东西都送给他们。平时上课我都会奖励表现出色的 学生,送给他们一些小东西。我带过来好多中国结、筷子、手镯、香囊等等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全都发给他们,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我就特别满足。朱向豹的这 些方法,不仅增加了课堂的乐趣,更是变相地丰富着这些孩子的生活。作为一个老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能传递快乐,朱向豹用真心去做一个好老师,而且他成功 地做到了。

真心付出青春不悔

除了生活上的艰苦,朱向豹还要面对精神上的寂寞。开始时还有一个同事可以说 说话,后来同事回国,只有朱向豹一个人继续执教。有时好几天都说不上一句完整的中国话。没事的时候我就看书,再有就是和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交流。不 过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朱向豹一个平静的心态,他通过自己的双眼一点一滴地观察着这个异域社会,也在夜深人静时思考着人生。

他说: 很少有人主动到艰苦的地方去,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但只要下定了决心,是可以克服这些弱点的。在马里的生活让我能更坦然地面对挫折,在这里我总会思考如 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如何才能让这里的人走出贫穷。不管自己的能力有多大,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怀有对这个世界的爱,然后去帮助我们身边的人,一点点努 力都是有用的。另外,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国外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所以戒骄戒躁、脚踏实地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通过朱 向豹和众多志愿者的付出,海外汉语推广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关注,海外汉语教师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而众多志愿者们在用自己的青春践行着海外 汉语教师这个职业特殊的意义。两年的非洲孔子学院生涯,朱向豹觉得自己变得更坚强了,他说: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真心地付出,收获的便不只是遍地桃李。 每个海外汉语教师都是一座连接中外友谊的桥梁。

篇6:活力在人间旅行非洲散文

一天,活力来人间旅行,她走啊,走啊,一直走到一个患浮肿病的人面前。这个人浑身肿胀,就跟吹了气一样,连动一下都吃力得要命。

“你是谁?”浮肿病人间。

“我是活力。”

“如果你真的是活力,可以恢复我的健康吗?”

“可以,”活力回答,“不过,我估计,到时候你会好了疮疤忘了疼,把我忘得一千二净的。”

“绝对不会的!我要永远牢记你的恩情。”浮肿病人发誓说。

“好吧!咱们七年以后见!”活力说。说完,她把路上的灰尘往浮肿病人的头上一扬,浮肿病人立刻就痊愈了。

活力继续往前走。她又来到了一个麻疯病人面前。

“你是谁?”麻疯病人问。

“我是活力。”

“活力?那么,你能使我恢复健康吗?”

“能!”活力回答,“不过,我猜想,到时候你会好了疮疤忘了疼,不再认识我的。”

“不会的!我将永远把你牢记心中。”麻疯病人发誓说。

“那我们七年以后再见!”活力说。说完,她把路上的灰尘往麻疯病人的头上一扬,麻疯病人立刻就成了健康人。

活力继续往前走。她又来到了一个瞎子的面前。

“你是谁?”瞎子问。

“我是活力。”

“啊!活力!”瞎子说,“我求你使我重见光明!”

“这办得到!不过,我预料,你到时候会好了疮疤忘了疼。把我当作陌生人的。”

“不!只要我活着,我就忘不了你!”瞎子发誓说。

“很好!我七年以后再来!”活力说。说完,她把路上的灰尘往瞎子头上一扬,瞎子立刻就能看见东西了。

七年过去了,活力又到人间来旅行。她先变成一个瞎子来到七年前的瞎子门前。

“请让我在你家过一夜好吗?”她要求说。

“不行!”七年前的瞎子大声回答,“你走开吧!我不乐意接待像你这样的残废!”

“我的预料不错,”活力说,“七年前,是我使你重见光明的,那时你发誓说只要活着就忘不了我。看来,你还得再变成瞎子!”说完,活力抓起路上的灰尘,扬在忘恩负义者的脚印上,这个人马上又变成了瞎子。

活力继续往前走。她又变成一个麻疯病人,来到七年前的麻疯病人面前,向他提出了借宿的要求。

“你走你的路吧!”这个人拒绝说,“不然,我就对你不客气了!”

“我的猜想完全对,”活力说,“七年前,是我救了你,当时你说永远把我牢记心中。”

说完,活力抓起路上的灰尘扬在忘恩负义者的脚印上,这个人马上又变成了麻疯病人,浑身的肉都烂得不成样子了。

活力继续往前走。她使自己的身体浮肿得像只河马,然后来到七年前她救过的第三个人面前。

“我可以在你家住一晚上吗?”她问。

“完全可以!”这个人说,“进来吧,请进来!请坐下,我给你弄点儿吃的。我知道你是很痛苦的,因为我自己也得过这种病,是七年前,活力路过这儿的时候给我治好的。她说过六年以后再回来,我看你就等在我这儿吧,说不定她也肯给你把病治好的。”

“我就是活力,”活力说,“你是我救过的人中惟一好了疮疤没有忘记疼的人。这样,你一辈子都会身强力壮的。”

住了一会儿,活力又补充说:“人的一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吉星高照的人,说不定明天会大祸临头;百万富翁也许会一下子变为叫化子;情人也可能变成仇敌。忘记不幸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油棕树孩子非洲

从前,有一对夫妻,结婚好多年了,还没有生孩子。丈夫为这十分苦恼,于是,他又娶了一个妻子。婚后一年,后妻便给他主了一个大胖儿子。他可高兴啦,对儿子爱如掌上明珠。爱屋及乌,他对后妻的喜爱自然也就大大超过了前妻。

前妻心里很难过,经常守着空房一个人流眼泪。一天,她去田里干活,回家路上,看到了一棵小油棕树:树虽说不高,但长得非常茂盛,上面已经结了一串肥大的油棕果。

前妻对油棕树看着看着,不由得自言自语起来:“油棕树呀油棕树!我至今还没有孩子呢,你能变成一个小孩子该多么好啊!”

小油棕树听了,轻轻地摇了摇果子,回答说:“太太呀,你别再讲了吧!

我不想听你这么说。假如我真的成了你的儿子,我就是干了一件蠢事,因为你会嫌我长得丑,不喜欢我的。”

“不!恰恰相反,我会非常地爱你疼你的,为了你,我吃多少苦也心甘情愿。”

小油棕树没再吱声,只见它把身子一摇,果真变成了一个健壮的小男孩。

前妻高兴得心里乐开了花,马上把小男孩领回家中。

和她保证过的一样,她待小男孩就别提有多疼爱了,真像是自己生的一样。

可是,这小孩有个怪脾气:不能吃米和面粉,也不能吃肉和鱼。那么吃什么呢?只吃鸡蛋,而且吃得非常多,每天至少吃十几个鸡蛋。前妻心中很是纳闷,但始终没办法解开这个谜。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儿子弄鸡蛋吃。

一天早晨,油棕树孩子睡着了,前妻要去田里干活。临走以前,她在儿子身旁放了几只熟鸡蛋,是给他醒来以后当饭吃的。

这时,后妻悄悄地溜到前妻的'房间里。后妻是一个心眼儿很坏的女人,她见前妻不在家,便把油棕树孩子身旁的鸡蛋全部偷走,换上了一块面团。

后来,油棕树孩子醒了,要吃饭,后妻便叫他吃面团。

“姨娘呀,”油棕树孩子摇摇头说,“你明知道我是不吃面粉的,为什么叫我吃面团呢?我妈妈肯定给我留下鸡蛋的,快把鸡蛋拿给我吧!”

后妻大声训斥:“你为什么吃饭这么挑剔?不行!除了面团,别的什么也没有。”

但是油棕树孩子宁愿饿着也不碰一碰面团。这时,后妻恼羞成怒,跑过去“啪”地打了他一记耳光,大声骂道:“好你个难看的小油棕果!”

万没有想到,随着后妻的骂声,油棕树孩子的身体一晃,马上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一棵茂盛的小油棕树,树上结着一串肥大的油棕果。

后妻一把将油棕果揪下来,放进锅里,下边点着了火。油棕果慢慢地烧熟了,烧化了,最后在锅底上留下了一汪油。

不一会儿,一只小鸟飞了过来,看到锅里的油,尝了一点,觉得挺好吃,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饱以后,小鸟便唱起了下面的歌:

卖油郎,卖油郎,

你的油,已不烫;

卖油郎,卖油郎,

你的油,已变凉;

油真好,味真香,

我吃完,肚皮胀。

小鸟把歌连唱了三遍才飞走。

太阳落山后,前妻从田里干活回来了。她见儿子不在家,便到处去找,但没有找到。她痛苦极了,失望地大声哭叫。这时,后妻冷笑一声,说:“别哭了!你再也找不到你的儿子了!连油棕果也看不到了!你往锅里瞧瞧去吧,这些油就是你的儿子!”

据说,人们知道油棕果可以榨油吃,便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凉爽的非洲的散文】相关文章:

1.回归“凉爽空间”作文400字

2.高中地理非洲课件

3.非洲鼓教案

4.区域地理非洲课件

5.非洲之旅作文300字

6.非洲鼓活动感言

7.《非洲》教后反思

8.《挺进非洲大冒险》读后感

9.《走出非洲》读后感800字

10.《非洲》教案第三课时

下载word文档
《凉爽的非洲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