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评价性理解
“trado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阅读的评价性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阅读的评价性理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阅读的评价性理解
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并对文章作价值判断,提高深层次理解和评价文 章的能力,同时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课评价性问题可设计为:
1)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the popluation problem?
2)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3)Suppose you were a demographer,give a speech on “population explosion”.
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要思考问题,洞察问题实质,思考人口急剧膨胀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的 生活构成怎样的威胁?应采取什么手段来解决?并用英语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评价课文内 容,教师要注意三个问题:
1.适当为学生补充交际中急需使用的词汇,如,population explosion,food supply,lack of resources ,global problem,family planning等;
2.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讨论不仅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集思广益,促进、丰富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在设计这一层次的问题时,教师应注意挖 掘文章的思想性,兼顾语言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之中;
3.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活 泼、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从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 界。
篇2:性刚阅读理解答案
性刚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胡世宁,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籓,从官骄,世宁裁之。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迁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再迁郎中。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再知宝庆府,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江西之盗,剿抚二说相持,臣愚以为无难决也。已抚者不诛,再叛者毋赦,初起者亟剿,如是而已。顾江西患非盗贼。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臣恐良民不安,皆起为盗。臣下畏祸,多怀二心,礼乐刑政渐不自朝廷出矣。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章下兵部,尚书陆完议: “令谏往,计贼情抚剿之宜,至所言违制扰民,疑出伪托,宜令王约束之。”得旨报可。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章下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命未下,宸濠奏复至,指世宁为妖言。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杨一清复以危言动钱宁,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甫两月,召为吏部右侍郎。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胡世宁传》)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攻七日夜,不能拔 拔:攻取 ,攻占。
B. 宁府威日张 日:每日,每天。
C. 以靖乱源 靖:安定,平定。
D. 居四年,宸濠果反 居:停留,止息。
3.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胡世宁“性刚直”的一组是(3分)
①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②陈边备十策
③顾江西患非盗贼 ④世宁狂率当治
⑤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 ⑥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宁性格刚直,不畏强权。在德安任职期间,抑制了岐王骄横的随从官员,并拒绝了他们索要湖田的请求。
B.世宁还通晓军事。他任职沧州期间,流寇猛烈攻打州城,世宁急忙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结果,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还没打下城来,最后还被抓走了。
C. 宁王朱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意图。宁王府的势力不断在扩大,而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又太过分,一般大臣害怕祸及自己,于是当地的一些政策法令等就渐渐地变成了不是来自朝廷而是来自宁王府了。
D. 在没人敢说起宁王之事时,世宁却上书直说宁王是江西的祸患。后来被诬陷入狱后,世宁在狱中还三次上书揭发宁王朱宸濠谋反的情状,可惜皇帝却始终不相信。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江西之盗,剿抚二说相持,臣愚以为无难决也。(3分)
(2)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3分)
参考答案
2. B ( 日:一天天地 )
3. A (②表现胡世宁的军事才能;④表现左都御史石玠对胡世宁的陷害;⑥表现胡世宁热心于举荐贤才)
4. B (世宁路过而非任职沧州;寇贼攻城不破,是率军退去而非被抓走)
5. 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胡世宁,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权,并且知晓军事。授职为德安推官。岐王刚到藩国,随从官员骄横,胡世宁抑制了他们。后来又要求给他湖田,胡世宁坚持不同意。迁任南京刑部主事。按照皇上诏书吩咐献上了边防守备的十条策略,又上书极力陈述当时政治过失。当时孝宗已患病,仍对此点头同意。后来他又升任郎中。
迁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多次杀戮掳掠官吏百姓,胡世宁秘密发文书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路过沧州,流窜寇贼攻城很急,胡世宁随即飞驰入城,策划防守之计。寇贼攻城七昼夜,不能攻破,率军退去。再任宝庆府知府。岷王及镇守宦官王润都很惧怕他。
迁任江西副使。在那个时候,宁王朱宸濠骄横有异心,没有人敢说,胡世宁很愤怒。正德九年三月,上疏说:“江西的盗贼,剿灭它还是招安它,两种主张相持不下,我个人以为这没什么难以决定的。已接受招安的不杀他,再敢反叛的有杀无赦,刚刚起事的立刻剿除,大体如此而已。但是江西的祸患还不在于盗贼。宁王府的势力一天天扩大,无赖之徒聚集那里,用非法的事情诱导宁王,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太过分了。致使他频频假借火灾之名鲸吞百姓宅舍地,王府采办骚扰到旁边的郡县,爪牙所及侵害到贫穷的乡村。我真怕好百姓为此不能平安度日,都起来做强盗。一般大臣们害怕祸及自己,多怀着观望的态度,礼乐刑政渐渐不是出自朝廷了。我请求从都御史俞谏、任汉二人中专门委派一人,或者另外选择公正、忠诚的大臣镇压、招安盗贼。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他的奏章下发到兵部后,尚书陆完建议:“派俞谏前去根据盗贼的实际情况商定招安或剿灭事宜,至于世宁说到的宁王违法乱民的事,恐怕出于坏人托名伪装,应当传令宁王管制他们。”圣旨同意了陆完的建议。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他的奏章下发都察院后,右都御史李士实,是朱宸濠党羽,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书说,胡世宁狂妄草率应当惩治。诏命还没有下达,朱宸濠的奏章又到了,指责胡世宁妄言。于是命锦衣官校逮捕胡世宁。胡世宁于是逃亡到了京城,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狱中三次上书说朱宸濠谋反的情状,皇帝最终没有省悟。关押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相上奏章援救,于是将胡世宁发配到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朱宸濠果然造反。胡世宁从戍守处起用为湖广按察使。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四川。上任才两个月,朝廷召他回京任吏部右侍郎。
胡世宁品格严肃庄重,做官廉洁,疾恶如仇,而举荐贤才唯恐没做到。众大臣都忌恨他,皇帝始终以礼相待不替换他。
篇3:木兰诗理解性阅读
1·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描写出征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表现木兰不慕厚禄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篇4:木兰诗理解性阅读
一、思考与探究
1、<<木兰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一段是吟唱,以兔为喻,赞扬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花木兰》答案
一、
1、写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和思亲、辞官不就,团聚的欢乐等,都比较详细;对于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
理由:叙述的详略,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请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驰聘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对从军缘由,辞官还家详写,而对征战的艰辛,生活的寒苦,便几笔带过。
2、木兰是一个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返回家乡,重新从事的和平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的。木兰的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3、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4、略
5、木兰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郎,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能冲破种种阻绕,毅然代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她既有女性的情怀,又有英雄的气概;既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的纯洁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人,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
二、
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5、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篇5:纳兰性德《蝶恋花》阅读理解
纳兰性德《蝶恋花》阅读理解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元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前三句借助刻画诗人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3.赏析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中又字的妙处。
4.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鉴赏本词。
参考答案
1.又到句点明诗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句勾画出诗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诗人长久的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
2.答案示例: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举(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
3.又说明离家不止一次,又与后面的曾相照应,说明这是旧地重游。曾经在这里与亲友折柳送别,现在旅途中又经过此地,往日分别的情景自然如在眼前重现,心头不觉涌上一番愁绪。
4.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中在抒情,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人善于借景抒情,用衰草雁声西风寒雨等意象组成一幅凄清、肃杀、苍茫的清秋图景,烘托了离情别绪和行旅之愁。
阅读练习二:
1:不语垂鞭一句刻画出词人怎样的形象?(4分)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4分)
参考答案:
1:这一句刻画出了词人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默默无言,充满愁烦,无力地提着马鞭,缓缓行走的形象。(4分)
2:这两句借景抒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景物做了描绘。衰草连天是眼见实景,衰败的秋草直达天涯,就像自己的离愁别绪,连绵不断。雁声远向是耳闻,听到雁声长鸣,徒增愁绪。衰草雁声给人以凄凉肃杀之感,作者借此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愁苦情怀。
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大学士明珠长子。他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赏析:
这首词里最让人心动、也最让人难忘的特质,是那穿越时空的的思念。在古诗里,所有的思念,其实都与时空的隔绝有关。地域辽远,路途坎坷,加上交通不便,遥远的想念便更让思客刻骨铭心;而人生无常,盛时难再,加上红颜易老,时间的无情便更使离人惊心动魄。时空的阻隔也就催生出许多衰感顽艳、绝望痛切的相思。 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更重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近乎幻觉,也接近了思念的极致。
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 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垂鞭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
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在古代为西北的一处要塞)更遥远的地域;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 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
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
试想一下,诗人踟蹰于无边秋色之中,正梦沉沉地怀想曾有的美好时光,忽然一阵无情的西风将一切剪碎、摧毁,记忆中的那个人、那些事随风而逝,顿时变遥不可及;与伫立于西风中的孤单凄然的自己,更是隔着无尽岁月的重重阻隔就像一个在今日、一个在古代,隔着无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无望的相思,让人想不起,又放不下,记不清,又忘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痛楚啊!相比之下,诗人才说天涯行役的苦又算什么呢?再一细想,改变我们记忆与人生的,难道只是西风吗?诗人用的是移情手法而已。人世间,多少海枯石烂,变成了一回眸的沧海桑田;多少刻骨铭心,变成了一转身的珍重再见谁又找出真正的主犯?而西风只是恰好具有无情、残酷的特征,便成了诗人发泄怨恨的对象。
最后以明日客程收结,明日,意味着时间在绵延,客程,意味着空间还在扩大,新寒更使诗人惊觉时间流逝与生命匆促。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
篇6:《客观世界模糊性》阅读理解及答案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刚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全部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防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1.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C.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呈现出短暂的.质变 D.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2.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 )
A.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B.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C.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D.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阅读答案:
1、B 2、D 3、C
【阅读的评价性理解】相关文章:
1.赤壁赋理解性默写
3.必修三理解性默写
6.阅读理解试题
7.阅读理解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