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赠孟浩然阅读答案

赠孟浩然阅读答案

2025-01-26 08:14:0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沙漠之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赠孟浩然阅读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赠孟浩然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赠孟浩然阅读答案

篇1:赠孟浩然李白的诗歌阅读答案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①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③。

醉月频中圣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⑤。

【赠孟浩然注释】 ①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②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③卧松云:隐居。

④中圣:“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

⑤清芬:指美德。

[李白的《赠孟浩然》翻译]: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李白的《赠孟浩然》赏析] :1、哪个字是贯串全诗(李白所写的赠孟浩然)的抒情线索?

答:爱。

2、“风流”是什么意思?中二联是怎么体现的?

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赠孟浩然的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岁的生涯。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篇2: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分)。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2分)。《赠孟浩然》一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慕之情(1分)。首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或:颔联和颈联写浩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蕴含敬爱之情。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2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手法(2分)。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山,用“清芬”来借代孟浩然本人(2分)。

篇3:《赠孟浩然》诗歌练习及答案

《赠孟浩然》诗歌练习及答案

赠孟浩然*

李 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①,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④。高山⑤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④君,侍奉皇帝。⑤高山,即”高山仰止”。⑥清芬,清高,芬芳。

8.诗中的第二联一“弃”一“卧”可谓形象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答:

9.结合对最后一联的理解,谈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8.“弃”刻画孟浩然宁弃仕途而隐逸的形象,“卧”活画出孟浩然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情致。一“弃”一“卧”,准确生动地描绘出孟浩然对人生所作出的抉择。其欲摆脱世俗羁绊的高风亮节,其迷恋山水的自得之貌,呼之欲出,形神毕现。

9.尾联以“高山’’喻对方,流露无限敬慕之情,又与首句呼应;‘‘安可仰”又翻进一层,以己之惭愧不如孟夫广进行反衬,表达了自己只能徒然向他清幽芬芳的人品拜揖的赤诚。

篇4:孟浩然传阅读答案

孟浩然传阅读答案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选自《新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何惧而匿_________________

(2)浩然再拜_________________

(3)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_________________

(4)欲荐诸朝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不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维以实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朝宗怒,辞行/停数日,辞上

D.君与韩公有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黑质而白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先帝刨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藏;(2)第二次;(3)一起;(4)之于

2.C

3.D

4.(1)你不要求做官,但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蔑我呢?

(2)适逢他的老朋友来了,一起畅饮,非常高兴。

5.隐居山林,40岁才到京城,诗中语句不为帝王所喜:率性而为,不喜约束。(意思对即可)

篇5:《代赠》阅读答案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释:

玉梯:指玉楼,即华丽的楼阁;同时也是楼梯的美称。

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

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1.“欲望休”写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态和心情?(4分)

【答案】 “欲望休”惟妙惟肖的描摹出女子欲望还休、欲上又止的情态,从中透露出她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心情。

【解析】试题分析:“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情人但又不得见、心情复杂矛盾、失望又孤寂无聊的女子形象。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情人,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表达出了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

2.“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对后来一些诗词如钱翊的“芳心犹卷怯春寒”,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乃至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句诗在抒写感情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案】比喻拟人,借芭蕉、丁香两个喻体,拟人化地将二人异地同心、不得与对方相会的难以言传的愁苦表现得兴味悠长。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含蕴无穷。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来分析,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篇6:孟浩然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浩然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选自《新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何惧而匿 匿:___________

(2)浩然再拜 再:___________

(3)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 偕:___________

(4)欲荐诸朝 诸: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不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维以实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朝宗怒,辞行/停数日,辞上

D.君与韩公有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黑质而白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D.先帝刨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隐藏(2)两次(3)一起(4)之于

2.C。

3.D。

4.(1)你不要求做官,但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蔑我呢?

(2)适逢他的老朋友来了,一起畅饮,非常高兴。

5.隐居山林,40岁才到京城,诗中语句不为帝王所喜:率性而为,不喜约束。(意思对即可)

篇7:孟浩然游京师阅读答案

孟浩然游京师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何惧而匿________

(2)浩然再拜________

(3)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________

(4)欲荐诸朝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译:________________

(2)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译:________________

3、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解析:

1、(4分)(1)匿:隐藏

(2)再:两次

(3)偕:一起

(4)诸:之于

2、(4分)(1)、你不要求做官,但我并不曾抛弃你,为什么要诬蔑我呢?

(2)适逢他的老朋友来了,一起畅饮,非常高兴。

3、(2分)隐居山林,40岁到京师;诗中语句不为帝王所喜;率性而为,不喜约束。(答出两点即可)

篇8:孟浩然《留别王维》阅读答案

孟浩然《留别王维》阅读答案

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离。③假:宽容。

(1)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处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沈德潜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答案:(1)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少,无人理解、交流的寂寞与艰难。(2分)表达出作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2分)

(2)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得近乎口语,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2分)如颔联中,“欲寻芳草去”表明了他归隐的思想,“惜与故人违”反映出他与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语言平淡而余味无穷。(2分)

8.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9.尾联中有“寂寞”二字,从全诗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参考答案:

8.【答案】①内容上通过写知音难觅表达对朋友的依恋之情,照应题目“留别”;既表明归去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怨愤之情。②结构上这两句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思归的内容又引出尾联中归隐的态度。(内容2分,结构2分)

9.【答案】门前冷落,故人离散的寂寥处境;知音难觅、凄凉伤感的寂寞心情。(两点,各2分)

篇9:温庭筠《赠少年》阅读答案

温庭筠的《赠少年》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景中见情,含蓄隽永。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赠少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淮阴市,暗用“淮阴市井笑韩信”的典故。

21.“月照高楼”与 “月上柳梢”、“晓风残月”中的“月”分别有什么意味?(3分)

22.清代徐增认为温庭筠此诗是写其“不遇”和“侠气高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21.(共3分)“月照高楼”中的“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1分),“月上柳梢”中的“月”极尽缠绵之意(1分),“晓风残月”中的“月”含有悲凉之情(1分)。

22.(共4分)我同意这种说法。“酒酣夜别淮阴市”一句借用淮阴侯韩信的少年不得志时贻笑于淮阴一市的典故(1分),暗写诗人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恃才傲物,不为世用(1分)。“别”字寓有以韩信的襟怀抱负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1分)。“月照高楼一曲歌”一句和少年以壮志共勉,表达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1分)。(如果答“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自圆其说也可。但最高得分不超过3分。)

【赠孟浩然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赠孟浩然

2.唐诗《赠孟浩然》

3.《赠孟浩然》翻译赏析

4.《赠孟浩然》古诗原文及赏析

5.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

6.《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阅读答案

7.重酬李少府见赠,重酬李少府见赠孟浩然,重酬李少府见赠的意思,重酬李少府见

8.孟浩然

9.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案教学设计

10.《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赠孟浩然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