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sh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诗词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唐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联,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同时,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句,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2: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二》诗歌鉴赏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冮干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杜牧《泊秦淮》诗中的“烟笼寒水月笼纱”句和李存勗《忆仙姿》词中的“残月落花烟重”句,都是如实地写出了烟雾与夜月的关系。同时,对送别有体验的读者也知道,当行人未去、匆匆话别之际,是无暇远眺周围景色的,只有在行人已去、惘惘若失之时,才会从凝望中产生这种江山夜寒之感。谢逸《千秋岁》词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句,所写的感受也与此相似。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3: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二》阅读答案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这首诗在上有何特点?(3分)
(2) 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有多处,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 1)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2)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这个“寒”字说明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也写出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
二: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2:黄叔灿在《笺注》中称赞本诗末旬中“寒”字用得极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之情(2分))。②用了借景(或“融情于景”)的表
现手法(2分)。前两旬以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旬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
的冷寂。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2分)
2:(2)“寒”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的身体上的寒冷(2分);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3分)。
篇4: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二》阅读答案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1)“江山此夜寒” 一句中“寒”用得非常好,试作分析。(4分)
(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的离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寒”不仅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2分)而且更有在这个特定的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片离情俱由“寒”字托出。(2分)
(2)这首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所有离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图(2分)。通篇看来都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耐人寻味。(2分)
二: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此诗做简要赏析(6分)
(2)黄叔灿在《笺注》中称赞本诗末句中有一字用得极妙,是哪一个字,请作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全诗寓情于景,借景(2分);通过写乱烟、飞月、寂寞离亭、空旷凄寒的江山,营造孤寂凄冷的氛围(2分);抒写离别之愁(2分)。
(2)寒,语涉双关(1分);表面写夜色已深,遍体生寒(2分),实际也写出了与友人离别后强烈的孤寂之感(2分)。
翻译: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
《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人的诗笔即画笔,他描绘了一幅江边月夜送友图。月夜,烟雾弥漫,此时友人已经远去,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夜寒心亦寒。
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伫立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自然浮现纸上,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附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篇5: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篇6: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7:王勃《江亭夜月送别》鉴赏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鉴赏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8: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原文及翻译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⑴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
⑵碧砌:青石台阶。
【知识拓展 王勃】
辞赋成就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8]
文学主张
王勃的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学思想虽然直接继承其祖父王通的观点,但他的文学创作则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篇9:王勃的诗《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一)
江送巴南⑴水,山横⑵塞北⑶云。
津亭⑷秋月夜,谁见泣⑸离群⑹?
(二)
乱烟⑺笼⑻碧砌⑼,飞月⑽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⑾,江山⑿此夜寒。
注释:
⑴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⑵横:横亘。
⑶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⑷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⑸泣:哭泣。
⑹离群:离开同伴。
⑺乱烟:凌乱的烟雾。
⑻笼:笼罩。
⑼碧砌:青石台阶。
⑽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⑾掩:掩盖,掩映。
⑿江山:江水和高山。
参考翻译:
(一)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二)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
这首组诗作品,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篇10:江亭夜月送别其一,江亭夜月送别其一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其一的意思,江亭夜月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的意思,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赏析 -诗词大全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作者:王勃 朝代:唐 体裁:五言绝句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相关文章:
2.王勃送别诗
3.王勃的送别诗
5.王勃简介
6.《山中》王勃
7.王勃诗歌鉴赏
8.唐诗王勃诗词
9.王勃的事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