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商标词中的模因

商标词中的模因

2025-01-07 07:49:4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日想月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商标词中的模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商标词中的模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商标词中的模因

篇1:商标词中的模因

商标词中的模因

通过介绍模因的概念及模因的周期理论,说明成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人名和地名等模因在商标词中被成功复制和传播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基因型的商标词模因和表现型的商标词模因,为人们打造强势的`商标词模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作 者:裘莹莹 QIU Ying-ying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阴,223001;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刊 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年,卷(期): 9(3) 分类号:H030 关键词:商标词   模因   基因型模因   表现型模因   模因论  

篇2:网络文化中的模因

网络文化中的模因

模因这一概念于1976年由道金斯提出,指文化传播单位.本文首先对模因论进行概述,然后用模因理论解读网络文化,分析网络文化中的'图片模因和恶搞模因.

作 者:张云辉  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1) 分类号:H1 关键词:图片模式   恶搞模因   网络文化  

篇3:语言中的模因

语言中的模因

摘要: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本文认为,语言模因信息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加以扩展.前者称为模因的基因型,后者则为模因的表现型.文章接着分析了语言模因对翻译研究、文化研究以及语言教学的影响,最后用实例说明模因在这些方面的实际意义,并指出语言模因将有助于促进语言的进化和发展. 作者: 何自然 Author: He Ziran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 期 刊: 语言科学   PKUCSSCI Journal: LINGUISTIC SCIENCES 年,卷(期): , 4(6) 分类号: H0 关键词: 模因论与模因    基因型    表现型    模因与翻译    模因与文化    模因与语言教学    机标分类号: H03 H31 机标关键词: 语言模因    文化研究    语言传播    模因论    文化基因    复制    语言的发展    自然语言    知识传授    语言教学    信息    进化规律    解释文化    翻译研究    传播方式    基因型    表现型    载体    运用    思想 基金项目:

篇4: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论文

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论文

摘要:

语言使用过程的实质是语言模因在动态的交际过程中相互竞争、相互选择、相互顺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积淀于人们大脑之中的语言模因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程式性模因。简单地回顾国内以模因论为视角对语用学的研究情况,然后以国内外模因论研究成果为依据,分析模因论中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以及对话的结果所形成的程式性模因,最后从礼貌语言的程式性模因论证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关键词:

模因论;程式性模因; 语言使用

一、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

探讨模因存在的内在理据就是探讨模因与模因之间是如何进行对话的。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模因与模因相互之间选择过程中的商讨与顺应,无论是模因生成还是模因理解,模因选择和顺应过程都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该过程中模因之间都需要努力顺应对方。可见,模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与其它模因在特定的环境下处于不断的对话之中。正如Blackmore所指出,模因可以被看作是和基因等价的复制因子,基因之间相互竞争,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下一代的身体之中,最终决定了生物世界的格局及其结构;与此类似,模因之间也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之中,这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心理结构(Blackmore,)。从这一角度来说,模因的对话过程就是融合或排斥过程,即一个有意义的模因融合或排斥过程,哪怕是人为的或是模因间自动的,都会有一个模因之间相互协商或竞争的过程。

协商或竞争的过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因的内涵一致,这种一致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具体的一致,而是说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因具有某种相似的实质,这个实质就是模因的重组与重构。也就是说,具有相似实质或结构的模因形成了程式性模因。另一种情况,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因的内涵或结构不一致,那么它们就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相关的模因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离开与之发生冲突的模因,寻求与之相互顺应的模因或说与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占支配地位的模因结合起来,最终模因之间相互排斥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模因寻求与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模因结合起来而形成程式性模因。模因与模因之间对话导致的两种情况必然会产生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和谐美”即程式性模因的形成。例如:

(1)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

例1作为间接请求的语言模因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与特定的语境特定的话语如“Here you are.”等相关的模因结合成程式性模因,才能发挥其间接请求效果。否则它还是一个是否有能力递盐的询问模因,而非间接请求模因。

可见,模因与模因之间对话其实就是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博弈”(game),在“博弈”过程中模因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采取包括顺应策略、商讨策略、变[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异策略等不同的策略。同时,每一个模因自身所选择的策略都是依存于对方的策略,因此,模因之间的“博弈”总是存在着一个均衡性(equilibrium)即模因与模因之间的生存问题。这个生存问题必然导致程式性模因的产生,它的产生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控制个别模因的自由泛滥。归根结底,模因的复制与传播靠的是毕竟不是模因本身,最终还是依靠程式性模因的吸纳。

二、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模因与模因之间的对话或博弈的结果是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模因之间的对话或博弈的结果产生了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一)概念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程式性模因与 “程式性语言行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一定的语言模因(或模因类型,如礼貌语言模因是一个的模因类型)与相关的语言模因配套,两者形成了稳定的配合。所谓语言模因与语言模因的稳定配合,指的是:只要某种语言模因或模因类型不变,就会出现:一是基本固定的一套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例如,间接言语经常是出于礼貌、面子、权势等原因受到模因宿主的复制与传播。二是基本固定的.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步骤。例如,间接言语的复制与传播是根据交际语境来进行的,如果脱离了特定的语境,间接言语模因也就没有产生。三是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和模因步骤的基本固定的配合。例如,间接言语模因所固化下来所产生的特定会话含义。这样,我们把具有以上三个基本固定形态的语言模因类型称为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二)类型

第一,同构异质的程式性模因。同构异质的程式性模因是指在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结构程式性模因的一个特性,即程式性模因的组构成分在某一抽象层次上互相一一对应而构成结构相同但性质不同的程式性模因。例如,“以问答问”的交际是一种同构异质的程式性模因,其发话者的问与受话者的问是同构的。

第二,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是指在在语言模因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结构的但在抽象层面上其性质相同的模因所组构成的程式性模因。例如,在使用语言模因的过程 中,合作中的“不合作”现象、礼貌中的“不礼貌”现象、关联中的“不关联”现象中的模因就组构成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表面上是它们不合作的、不礼貌的、不关联的,但其内在的性质是合作的、礼貌的、关联的。

人们在使用语言模因的过程中,不论是同构异质还是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它们都是经久重复,而且是最低限度的语言模因使用,同时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其程式性功能的,并把交际中的一些语用机制、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指导的言语交际的统括到同构异质与同质异构的程式性模因的框架内。

(三)使用特点

第一,有限性。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模因是无限的,但语言的程式性模因却是有限的。由于语言模因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潜在的和不确定的,所以我们无法确定语言模因的使用率,而程式性模因的数量却是显现的与确定性的,所以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程式性模因来进行交际,更多的是依靠程式性模因来构建交际的连续性与可行性。程式性模因是人们使用语言的基础,是每一个人与他人沟通时遵循的基本范式,它决定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及行为特征;它也决定了模因复制与传播的方式及功能特征。可以说,程式性模因是人们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模因纽带,是模因复制与传播得以稳定生存的基础。

第二,变异性。程式性模因并非是一个静态系统,也不断处于变异之中。Verschueren指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是语言模因的一种稳定的现象,因而也具有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顺应性是语言模因发展的基础,语言模因顺应的结果是程式性模因的形成,而商讨性与变异性是顺应的前提,是程式性模因形成的推动力,没有商讨性与变异性,也就无所谓的顺应性与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归根结底,语言模因的商讨性与变异性都会趋向于顺应性,即趋向于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因此,程式性模因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从外界吸收更多具有类似性质或结构的模因的系统,而且呈现出向外扩张之势。总之,程式性模因总是处于远离绝对平衡,促使自己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不断产生新的程式性模因。

三、结语

模因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人们使用语言的语境变化而变化。模因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从简单模因发展到模因复合体,又从模因复合体演化成模因域,模因域中的模因必然会演化成程式性模因。程式性模因正是模因类型的高度程式化,从理论上说有利于模因的生存,也有利于模因在人们使用语言过程中发挥其独得的作用。可以说,人类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其奥秘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人类能完全内居(indwelling)于积淀在我们大脑中的程式性模因之中。虽然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完全是运用程式性模因进行交际,但程式性模因却是人们使用模因的基本方式,也是模因得以存在的基本生存状态。换言之,只要是语言模因中的模因,它就必然地、毫无选择地依存于程式性模因之中,并在其中成其所为;只要人们使用语言模因进行交际,人们就必然地、毫无选择地运用并寄生于程式性模因之上,并在其中成其所为。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Escandell-Vidal, V. Politeness: A relevant issue for relevance theory[J]. Revista Alicantina de Estudios Inglesses, (11): 45-57.

[3]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4]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5]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02).

[6]陈新仁.会话‘不合作’现象论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0,(02).

[7]侯国金.“以问答问”的语用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1).

[8]侯国金.“非字词”的语用理据与语用条件[J].外语学刊,2006.

[9]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0]何自然.非关联和无关联对话中的关联问题[J].外国语,,(03).

[1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02).

[12] 黄振定,李清娇.礼貌语言的层级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1).

[1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4]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05)

篇5:对等翻译理论在商标词翻译中的应用

对等翻译理论在商标词翻译中的应用

商标词翻译不同于一般的语篇翻译,一是因为它没有语法、没有上下文语境;二是因为商标词有着各自的取名规律和功能特征.要做好商标词的'翻译,应结合商标词的取名规律和功能特征,灵活地把(语篇)对等翻译理论应用于商标词的翻译中,以便在商标词翻译中实现商标词的功能、词义和词形(语音和文字)方面最大程度的对等.

作 者:田文军 胡汝P TIAN Wen-jun HU Ru-fang  作者单位:田文军,TIAN Wen-jun(上海政法学院,外语系,上海,01)

胡汝P,HU Ru-fang(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上海,201701)

刊 名:语言与翻译(汉文版)  PKU英文刊名: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对等翻译   商标词   应用  

篇6:论模因论的时代标记性-以-in词的演变为例

论模因论的时代标记性-以-in词的演变为例

模因作为语言信息传递的基因,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时代标记性,其文化意义内核产生不同的发展状态.社会成员会加工处理变化了的语言信息,符合时代要求的语言会得到继承和衍变甚至突变,相反那些不适合时代需要的语言会被淘汰.所以对于语言不能以静态的观点认识,语言是和时代相结合的,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机体.模因作为语言信息的单位,其时代标记性,证明了语言的动态性.

作 者:李涛 张中凯  作者单位:李涛(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张中凯(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刊 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4.2 关键词:模因   复制   传递   衍变  

篇7:模因视角下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

模因视角下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网络语言提供了一务快捷、有效的途径.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对网络语言变异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考察,认为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

作 者:钟玲俐 ZHONG Ling-li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2(2) 分类号:H136.4 关键词:模因论   网络语言   变异  

篇8: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外来词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外来词

模因论可以为外来词的'生成做出解释,通过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外来词得以借入.外来词中也有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强势模因可以经过复制和传播形成模因复合体而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从一个新的角度给外来词的生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 者:郭艳 陈鹏  作者单位:株洲师专外语系,湖南,株洲,41 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年,卷(期): 22(3) 分类号:H313.5 关键词:外来词   模因论   强势模因   弱势模因   模因复合体  

篇9:英汉商标词翻译-中外文化差异的镜子

英汉商标词翻译-中外文化差异的镜子

本文以中外文化差异为视角,借助语用等效翻译观等理论,探讨英汉商标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从而增强商标译名的广告效应.

作 者:汤静燕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47) 分类号:H3 关键词:商标词   文化差异   等效翻译  

【商标词中的模因】相关文章:

1.模因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商标协议书

3.商标方案

4.商标申请书

5.商标侵权起诉状

6.商标转让协议

7.商标申请范文

8.商标转让合同

9.于商标公告

10.中英对照商标术语

下载word文档
《商标词中的模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