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025-01-04 10:10: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夏雨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篇1:《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元好问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注:

①这首诗写于金哀宗天兴二年。这一年四月,无赖出身的金汴京守将崔立发动兵变,投降蒙古。四月二十九日,金留守官员被蒙古军羁管出京,暂住青城。诗人时任左右司员外郎,也在被羁管出京之列。

②骎骎:马疾驰的样子。

1、诗歌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对比。首联,将金国设宴招待蒙古使者与忽略蒙古战马南侵两个方面对比,揭示金廷高层对蒙古南侵的野心缺乏认识的现实。②用典。颔联中,“灞上”用了汉文帝到周亚夫军营而被阻的典故,“陆沉”典出《晋书》,此联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震撼和后悔。

附加

注释

⑴宴赐金:金海陵王正隆年间,朝廷为了振作士兵们的士气,拨款给驻守边关的部队,作为宴会费。

⑵南牧:南下放牧,在此借喻蒙古骑兵南侵。

⑶骎骎(qīn):形容走得快。

⑷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部。

⑸真儿戏:此借喻金军纪律松弛,不堪一击。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往霸上、棘门军营巡视,俱直驰而入,及至周亚夫营,守卫森严,不得入。文帝叹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昔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⑹神州: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⑺陆沉:灭亡。《晋书?桓温传》:“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⑻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华表鹤,这里指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

⑼铜盘人:汉武帝晚年,听信方士之言,于长安建章宫筑神明台,上铸铜人,手持承露盘,以承接高空露水,供帝饮用以求长寿。至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迁徙铜盘人至洛阳。此云“铜盘人去”喻国祚转移。据传说,铜盘人辞汉,“清泪如铅水”,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诗人用此借喻他离开京城的心情。

⑽何心:心情如何。

⑾天公意:上天的意思。

⑿青城:地名,北宋徽、钦二宗降金处,位于汴京城南约五里。

⑿古今:历史的变迁。

译文

朝廷为振作边境守军的士气,奖励他们宴会费;当时蒙军已加紧侵略南方。

只知金军有如汉霸上驻军,军纪松弛,潜伏危机;但想不到的是国家竟因此沦亡。

仙鹤再次降临,停在华表上,看到“城郭如故人非昔”景象,心情非常沮丧;铜盘人被迁徙,心情又当如何?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天意,有谁可以预料?历经劫难而不变的青城,便是历史的`见证。

创作背景

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旧历癸巳年,汴京守将崔立以城降于蒙古,在离汴京南五里处的青城订立城下之盟。四月二十九日,青城中的金遗臣都被赶出京城,被拘管在聊城。此诗正是诗人被蒙古军队押解出京时所作。

作者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汉族,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

赏析: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是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作品。诗前二联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情愫以及自己被迫离开京城的痛楚。作者亲身经历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深刻反思了金王朝走向覆灭的历史演变。

诗前二联用几个典故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首联以讽喻的笔致,揭示亡国的根源在于金廷最高层在决策思想上对蒙古南侵野心缺乏足够的警戒和清醒的认识。一“初”一“已”呼应紧凑,提示了问题的紧迫和严峻。而金廷满脑子求和思想,对蒙古入侵毫无准备,这是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内在根源。颔联以追悔的语调,指出亡国的原因还在于金朝军队在军事上丧失战斗力,无力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他只知道金军如汉代霸上驻军一样真把军事守备当做儿戏,谁料到竟导致神州沉沦,江山易姓!“只知”、“谁谓”,流水而对,以意外的惊愕,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震撼和后悔。

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情愫。颈联借用历史故实,抒写被羁管出京的凄凉心境。上句用丁公化鹤的典故,倘若汉代丁令威化作白鹤飞到青城城门的华表柱上,看到金朝生灵涂炭,他当然“应有语”,慨叹“城郭如故人非昔”。这正是金亡后人民惨遭蹂躏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下句用金铜仙人辞汉的典故。铜铸的仙人尚且流泪,而作为有血肉之躯的人,诗人他们的心情就不言自喻。这两句,一“去”一“来”,正切合“出京”和“来”青城“暂居”,用典精切工巧,含蕴深广,可谓“于极工炼中,别有肝肠崩裂之痛”(清沈德潜语)。尾联揭示历史巧合,哀叹亡国悲剧的重演出于天意安排。青城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十一月金接受北宋徽宗、钦宗二帝降表的地方,宋廷后妃、皇族都被俘虏北去,金灭北宋。而一百年后,亡国的金廷皇太后、两宫嫔妃及诸宗族在此被杀戮,诗人和其他官员作为蒙古军队的俘虏也暂居于此。兴在青城,亡在青城,历史的巧合让诗人感慨不已。在他看来,一“兴”一“亡”,恰恰是天公的意旨。金廷之“兴”已成“古”,金廷之“亡”正是“今”。这一“古”一“今”终将被历史的潮汐淘汰,唯有记载金廷兴亡的青城继续存在,给后人留下一面明镜,让人们观览和记取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经验。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诗人写下了这首立意深刻精警的诗篇。

诗用了几个典故以寓亡国之痛。“霸上真儿戏”,用《史记》载汉文帝语,暗讽金国军纪松弛,早已潜伏危机,不料竟因此亡国;“华表鹤来应有语”,用“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比喻京城沦陷,“人非昔”矣;用“魏明帝迁徙汉长安铜盘人”故事,喻国祚转移。用古事古语,不着痕迹,如出诸己,是善用典者。“留着青城阅古今”,劫难之后仅仅青城还在,人物荡然无存矣!青城,是两朝痛史的见证。

元好问“纪乱诗”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诗人在国家沦亡的悲愤中,对国家武备松驰而招致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了深刻的省察。其他如《出都》、《岐阳三首》等,也都表达了诗人对金朝败亡原因的理性思考。

篇2: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阅读答案及赏析

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阅读答案及赏析

四月十日出郊

范成大

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

涨江混混无声绿,熟麦骚骚有意黄。

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

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试题】

1.这首诗的前两联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请加以解释,并说说这两联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尾联,诗人是从什么角度叙事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诗人仿佛与南风约定好,让它忙了一个早晨,驱散云雨,使天地清凉;江水和麦子仿佛善解人意,有意向人们展示它们的碧绿和金黄。(意思相近即可)

流露出诗人关心农事、盼望丰收的喜悦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2. 诗的尾联是从拟想对方(邻翁)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的,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情怀。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赏析】

淳熙三年(1176),范成大在成都四川制置使任上作此诗。

诗作写出其出郊所见所感,开头两句点明“出郊”适逢晚雨初霁,南风拂面,气候宜人。次联绘景,暗承上联“风雨”二字,宿雨猛涨春水,漫江碧绿而混混无声;南风吹熟麦穗,遍地金黄而骚骚作响。这两句既紧扣晚春初夏特有的景色,明丽动人,亦表现出诗人小离政务出郊漫步时的欣喜开朗之情。

五六句抒情,语似平易无奇,但最是曲传人意:身为方面大使,唯有远离随从时,方能悠闲自得地一路观赏田园风光;但美好的田园风光却又触发起他浓郁的客愁乡思。字里行间曲折传出他厌倦纷扰官场、潜心向往归隐纯朴田园的心境。

最后一联作者自己“忽思乡”,却说“邻翁万里应想念”,使跃跃欲试的心情更是透过一层。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叙事手法,就是由主体到客体再回到主体,借由抒情对象的角度来表达主体的感受,此类的诗歌还有很多,像柳永的很多诗中就是通过想象思念对象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的思念。

篇3:玉京秋周密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周密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整首词以描写结合抒情,呈现出一幅凄清的秋景图。

原文:

玉京秋・烟水阔

周密

长安独客,又见西风,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因调夹钟羽一解。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

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闻鹊喜・吴山观涛字词解释:

⑴玉京秋:词牌名。周密自度曲,属夹钟羽调,词咏调名本意。

⑵长安:此处借指南宋都城临安。

⑶夹钟羽一解:夹钟羽,一种律调。一解,一阕。

⑷“晚蜩”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蜩,蝉。

⑸“碧砧”句:有青苔的石砧传来有节奏的捣衣声,井旁落满枯黄的桐叶。银床,井上辘轳架。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作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庾肩吾《九日传宴》诗:“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

⑹凉花:指菊花、芦花等秋日开放的花,此地系指芦花。陆龟蒙《早秋》诗:“早藕擎霜节,凉花束紫梢。”

⑺秋雪:指芦花,即所采之凉花。

⑻砌蛩:台阶下的蟋蟀。

⑼吟商:吟咏秋天。商,五音之一,《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

⑽琼壶暗缺:敲玉壶为节拍,使壶口损缺。

⑾翠扇恩疏:由于天凉,主人已捐弃扇子。

⑿“红衣”句:古代女子有赠衣给情人以为表记的习俗;屈原《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醴浦。”

⒀楚箫咽:相传为李白所写《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楚断秦楼月。”

⒁谁倚:各本作“谁寄”,此从《词综》卷十九、知不足斋丛书本《苹洲渔笛谱》。

闻鹊喜・吴山观涛翻译:

轻烟迷蒙江天寥廓,一缕夕阳的余光,在林梢处暂歇,宛如玩弄暮色。晚蝉的叫声悲凉呜咽。捣衣砧敲出秋声秋韵,井边处飘下梧桐的枯叶。我站在梧桐树下,任凭凉露沾湿衣鞋,采来一枝芦花,不时吟咏这白茫茫的`芦花似雪。感叹与她轻易离别,满腔的幽怨和哀痛,只有台阶下的蟋蟀替我诉说。

客居中吟咏着秋天,只觉得心情寒怯。我长歌当哭,暗中竟把玉壶敲缺。如同夏日的团扇已被捐弃抛撇,如同鲜艳的荷花枯萎凋谢,一切芳景都已消歇。我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独立,心中无比怨恨,白白虚度了这清凉的时节。远处传来箫声悲咽,是谁在凭倚西楼侧耳倾听,身上披着一层淡月。

闻鹊喜・吴山观涛阅读答案:

试题:

(1)词上片描绘了何种意境?有何作用?

(2)古人云,本词“托辞微婉,寄兴遥深”,请以结尾为例赏析。

(3)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案:

(1)词上片写景,由远而近。“烟水阔”从远大处落笔,展现出辽阔苍茫的景色;“高林”“晚”“碧砧”“银床”景物由远及近,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

作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诗人感伤愁苦之情。(意对即可)

(2)本词收束句“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以景结情,首尾圆合。以远处的箫声,来唤醒词人的沉思,来衬托游子的孤寂;以动映静,哀景哀情,益增凄然之感。(意对即可)

(3)词的上片首句从远处落笔,“烟水阔”展现出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色,“高林”“晚蜩”“碧砧”“银床”,景物由远及近,这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意对即可)

闻鹊喜・吴山观涛创作背景:

此词为秋日伤怀之作,写作时间已不可考。词序云“长安独客”,“长安”自是指代南宋都城杭州,这首词应是宋亡以前,周密某次暂寓杭州所作。他出身士大夫家庭,家资富有,虽未有科第,还是得以在宦海中浮沉。但那时朝政日非,国势足蹙,前途暗淡,词中的感伤之气显然与当时的时局有关。

闻鹊喜・吴山观涛赏析:

这首词先是用了大量描写。一派水天空阔、苍茫无际的寥廓景象,尽收笔底,展示了一幅广阔的背景,然后收近,写秋日妇女洗衣的景象。上片写景,由远至近。首句“烟水阔”,从远大处落笔,视野开扩,展现出辽阔苍茫的天景色。

“高林”以下四句,景物渐渐拉近,仰观俯视,颇有声色。夕阳西下,高树摇风,一个“弄”字,气势全出。树上的哀蝉,已是“病翼经秋”,叫声凄切婉转。寓情于景,境殊依黯。“高林”句意工句稳,是声色兼胜之笔。捣衣石著一“碧”字,青苔绿水,都在眼中,石井栏称为“银床”,极见洁净清朗,耳闻度韵,目见“飘叶”。这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在这背景下,“衣湿”二句才出现了感怀秋伤的人。桐阴久立,寒露沾衣,时已由暮入夜,不由得词人心绪翻滚。“采凉花,时赋秋雪”,颇似方岳的“黯西风,吹老满汀新雪”(《齐天乐》)。

张炎的“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命意相近,却更为精微。向来诗词里一见到芦花,自然就联想到《诗经》中所言的“秋水伊人”。这就自然地引入了别恨。“叹轻别”,追悔畴昔的离别,慨叹现时的相见无期。阶下蟋蟀泣诉低呜,仿佛替人传出满怀的幽怨。

以下紧接别恨作进一步的倾诉。“客思”二句,极写胸怀郁结之状,秋声商调凄楚徘徊,以至不能自胜,反复吟唱中不觉敲缺了唾壶,足见心中之愁苦。草窗用在歇拍处,上承“幽事”,不必说明,意已反透。“客思吟商还怯”,紧承“砌蛩”,是将词人的乡思与秋虫的清吟打并一起的手法。“怯”字很有力度。

“怨歌长、琼壶暗缺”二句进一步抒写恨情。此二句语出清真(周邦彦)《浪淘沙》“怨歌永,琼壶敲尽缺”,而沉痛过之。“翠扇”三句,描写残荷凋零景象,写出秋思之深沉悠长。恩疏、香褪、消歇,渐进的过程是渐淡渐远,“翻成消歇”乃出于意料之外,而这么三句,也就可知他追忆往事之多,时间之长,情意执着真切,以至于无法排解,挥之不去。“玉骨西风”,俊爽高洁,自是一片清境,而所怀之人不能与之共感秋思,真是莫大的遗恨。这与李太白的“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同一神理。写到此处,读者似觉言语道尽,该是弦绝响歇了,可是,笔锋突转,“楚箫咽”,箫声幽咽,袅袅飘来,更使愁绪为织无以排解。结尾二句即景,以动映静,益增凄然之感,以问作结,令人回味不已,颇有余音绕梁之感。

全首词结构严密,井然有序,语言精炼,着笔清雅,确为千锤百炼之作。感秋怀人的客愁别恨,不滞实事,亦不直言,而是凭借最具特征的事物的描写,逐层烘染,委委道出。读者在体会蝉声、蛩声、砧声、箫声中、浮想联翩,情绪随之起伏,不由得感到了作者秋思的悠长缠绵,不禁要与之一道感慨嗟嘘了。

个人资料: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O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

宋宝v(1253―1258)间任义乌令(今年内属浙江)。宋亡,入元不仕。

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著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曾在吴兴家中设“书种”、“志雅”两座藏书楼,藏书4余卷,及祖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1500余种。但生前已散去不少。

相关推荐:

篇4:《玉京秋·烟水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玉京秋·烟水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长安独客,又见西风,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因调夹钟羽一解。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

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注释]

①玉京秋:周密自度曲。

②蜩(tiáo):蝉。

③碧砧(zhēn):捣衣石。

④银床:井栏,用灰白石作成,似银,故名。

⑤秋雪:指芦花。

⑥砌(qì)蛩:指蟋蟀。

1.词上片描绘了何种意境?有何作用?

2.古人云,本词“托辞微婉,寄兴遥深”,请以结尾为例赏析。

3.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参考答案

1.词上片写景,由远而近。“烟水阔”从远大处落笔,展现出辽阔苍茫的景色;“高林”“晚”“碧砧”“银床”景物由远及近,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

作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诗人感伤愁苦之情。(意对即可)

2.本词收束句“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以景结情,首尾圆合。以远处的箫声,来唤醒词人的沉思,来衬托游子的孤寂;以动映静,哀景哀情,益增凄然之感。(意对即可)

3.词的上片首句从远处落笔,“烟水阔”展现出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色,“高林”“晚蜩”“碧砧”“银床”,景物由远及近,这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意对即可)

翻译:

我独自一人客居京师,又见到了西风,淡月,和红色的枫叶。萧飒凄清的秋色,使我心中不禁感到了无限凄凉,于是创作了一曲夹钟羽。

轻烟笼罩,湖天寥廓,一缕夕阳的余光,在林梢处短暂的停留。宛如玩弄暮色一般,晚蝉的叫声分外悲闵呜咽。画角声中吹来阵阵寒意,捣衣砧敲出闺妇的相思之切。井边飘下梧桐的枯叶。我站在梧桐树下,任凭清露沾湿了我的衣鞋,采来一枝芦花,不时吟咏这白茫茫的花絮如雪洁白。我感叹与她就此轻易离别,满腔幽怨的哀痛,就连台阶下的蟋蟀也仿佛在替我低声诉说。客居他乡吟咏着秋天,只觉得心情凄冷寒怯。我长歌当哭,暗中竟把玉壶敲缺。如同夏日的团扇已被捐弃抛撇,如同鲜艳的荷花枯萎调谢,一切芳景都已消歇,我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独立,心中无比怨恨,白白虚度了这清凉的时节,远处传来箫声悲咽,是谁在凭倚西楼侧耳倾听,身上披着一层清冷的淡月。

赏析:

《玉京秋·烟水阔》是南宋词人周密的作品。此词抒写客中秋思,应是宋亡前客居临安时作。上片从秋容、秋声、秋色几个方面绘出一幅高远而萧瑟的'图景,衬托作者独客京华及相思离别的幽怨心情。下片感慨情人疏隔、前事消歇,“怨歌长、琼壶敲缺”句又不仅限于寄托离愁别恨,也隐含着长年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的喟叹。结尾画出侧耳细听远处萧声悲咽,举头凝望朦胧淡月的主人公的幽独形象,凄寂情状不言自见。全词以描写结合抒情,呈现出一幅凄清的秋景图,有力的衬托作者内心的愁情,唤醒词人的沉思,来表现游子的孤寂,语言清丽精工,风格高秀婉雅。

本篇为秋日伤怀之作。上片从秋容、秋声、秋色几个方面描写登临所见高远、萧瑟的秋景,抒发客居京华的感伤幽怨。下片感慨往事如烟,抒写离愁别恨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全篇语言清丽,笔致清秀婉雅。

上片以景出情,写景由远及近。词一开篇便以写意笔墨,描绘出苍茫辽阔的水天之景。“高林弄残照”四句,写景由远及近,有声有色,视角多变。以“碧”、“银”字眼形容捣衣石和井栏,用语绮丽,意境凄美可感,委婉地传达出了秋思之情。“衣湿”两句,始出现感秋之人,“衣湿”说明其久立“桐阴”下,“露冷”见夜深,“采凉花”暗点怀想伊人,引出别恨。结尾几句,“叹轻别,一襟幽事”点出离别之实,然后以“砌蛩能说”一笔宕开,不谈离别缘由。这种写法即所谓“直处能曲”,乃婉约派词人擅长路数。

下片开篇三句极写悲秋情绪,“怨歌长、琼壶暗缺”语出周邦彦《浪淘沙慢》“怨歌永,琼壶敲尽缺”,一抒郁郁不得志的苦闷。“翠扇”三句感慨年岁已老,仍未建功名。辞情委婉,含蕴悠长。“玉骨”三句进一步抒发韶光空度之恨。意脉暗合开篇景物描写。结尾两句笔锋突转,以呜咽的箫声惊醒悲秋之人作结,极写游子的孤独情绪。以动衬静,更添凄凉之感。结尾二句即景,以动映静,益增凄然之感,以问作结,令人回味不已,颇有余音绕梁之感。

全首词结构严密,井然有序,语言精炼,着笔清雅,确为千锤百炼之作。感秋怀人的客愁别恨,不滞实事,亦不直言,而是凭借最具特征的事物的描写,逐层烘染,委委道出。读者在体会蝉声、蛩声、砧声、箫声中、浮想联翩,情绪随之起伏,不由得感到了作者秋思的悠长缠绵,不禁要与之一道感慨嗟嘘了。

篇5:《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3.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 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篇6:《逢入京使》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逢入京使》的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

①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1、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2、唐代诗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

3、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5、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6、凭:托,烦,请。

7、传语:捎口信。

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使者)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阅读及答案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第一次远赴西域,正值34岁,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答案】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2)“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3)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答:“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5、“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6.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7、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

赏析: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乡村四月》翻译及赏析

2.咏山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3.放言(其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4.苏轼《莲》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

5.李商隐《春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6.《乡村四月》阅读答案

7.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8.忆秦娥黄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9.《山坡羊潼关怀古》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10.《早梅桥》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下载word文档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