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的三里路阅读附答案
“MAYA061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长的三里路阅读附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长的三里路阅读附答案,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长的三里路阅读附答案
长的三里路阅读附答案
最长的三里路
①一生中走过很多路,最远都走到了美国的纽约,可记忆中最长的路却是从崖头长途汽车站到水门口姥姥家门口那条三里长的小路。从一岁到三十岁,这条路来回走了一百多趟,走也走不完,走也走不够。
②第一次单独走,也就六岁吧。六岁的我,身上背了大大小小一群包,胳膊挎的、胸前挂的、背上背的、手里拎的全都是包,三百六十度全方位被包包围着,远看就像个移动的货架。包里装的没有一件是废物,对于居家过日子的姥姥来说全是宝。肥皂、火柴、手巾、茶杯、毛线、被单、核桃酥、牛奶糖、槽子糕……最沉也最值钱的是罐头,桃的、苹果的、山楂的……口袋里被母亲缝得死死的是钱,这一路我不知得摸多少回,生怕丢了。每次到了家门口,姥姥都会说:“小货郎回来了。”姥姥说这话的时候,眼睛转向别处,听声音就知道她哭了。先前姥姥说滴雨星,后来我说下雨了。六岁到九岁这三年,我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这么多好东西姥姥会哭,九岁之后就懂了。
③三里路,背了那么多包,按说我是走不动的,可我竟然走得那么幸福、那么轻盈,现在回想起来还想再走一回。那时背着包的我走在大道上,简直就是在飞。但快出镇口的时候,我的步子一定是放慢的,为了见见彪春子。这是一个不知道多大岁数的女人,常年着一身漆黑油亮的棉袄棉裤流浪在街头。用今天的话说,彪春子就是一个“犀利姐”。老人们吓唬哭闹的孩子常说:“让彪春子把你带走!”但同是小孩子的我不仅不怕她,在青岛上学的日子还常常想念她、惦记她。八岁那年独自回乡,彪春子老远就跟我打招呼,走近才知道是向我讨吃的。她在吃上面一点儿也不傻,准确无误地指着装罐头那包说:“你不给我就打你!”我哭了,她笑了;我笑了,她怒了。没办法,我拿出一个桃罐头给她。她往地上一摔,连桃带泥吃一嘴。很多年后我都后悔,怎么那么小气,包里不是还有大众饼干吗?
④见了三里路上第一个想见的人彪春子之后,就快步走了,到了丁子山,我又慢下来了。不高的山崖层层叠叠绿绿幽幽,几乎没有缝隙地挤在一起,山下是湍急的河水,一动一静,分外壮丽。拐弯处是一个三岔口,从东流过的是上丁家的水,从北流过的就是水门口的水了。从没见过黄河的我以为这就是天下最大的河了。走到这儿我更是舍不得走了,常常一站就是几分钟,看那些挽起裤腿提溜着鞋袜过河的男女老少,有的站不住会一屁股坐进水里。这番景象是我心中说不出的乡情。
⑤再往前,我的心和脚就分开了,心在前,脚在后,就像在梦里奔跑,双腿始终够不着地。
⑥三岔口往前走两分钟是水门口最大的.一片甜瓜地,清香的瓜味牵引着你快飞过去。“小外甥,回来啦?先吃个瓜吧,换换水土!”看瓜的叔伯舅舅几乎每年都招呼我在这儿歇会儿,有一年他根本不在,我却也分明听见喊声。依旧是那个老地方,依旧没卸掉身上的七八个包,依旧是不洗不切地吃俩瓜,然后站起来往前走。从来没付过瓜钱,也从来不知道那大片的瓜地怎么没有护栏。
⑦水门口的河道不宽,夏天河床上晾满了妇女们刚洗完的衣服,大姑娘小媳妇举着棒槌,捶打着被面,五颜六色真是怪好看的。我一路叫着舅妈、喊着舅姥地快速走过她们,因为姥姥家就在眼前了。
⑧最后的十米路是姥姥家的院子。先是路过两棵苹果树,每次也都是从这儿开始喊姥姥,等走过了长满茄子、辣椒、黄瓜、芸豆、韭菜、小白菜、大叶莴笋的菜地时,我已经喊不出姥姥了,嗓子里堵满的都是咸咸的泪水。
绊倒了茄子,撸掉了黄瓜……红的柿子、绿的辣椒,姥姥全都没舍得摘,就等着我这个出外的城里人回来吃。欢呼啊,豆角们,欢笑啊,茄子们,满眼的果实,满脸的笑容。等走过这三米菜地时,我已经喊不出姥姥了。嗓子里堵满的都是咸咸的泪水。头发梳着小纂儿的姥姥出来了,我的三里之路走到尽头了。
⑨我到家了。
(选自《倪萍画日子》有删改)
14.选文③—⑧段描写了“三里路”上的一些场景,请分别概括其中的四个场景。(4分)
答:
15.从长途汽车站到水门口姥姥家只有“三里路”,而“我”却说它是“最长”的,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16.文中第②段写道:“先前姥姥说滴雨星,后来我说下雨了”,是真的了雨了吗?请谈谈你的理解。(3 分)
答:
17.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表理力。请分析第⑤、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景。(4分)
(1) 我的心和脚就分开了,心在前,脚在后,就像在梦里奔跑,双腿始终够不着地。
答:
(2) 三岔口往前走两分钟是水门口最大的一片甜瓜地,清香的瓜味牵引着你快飞过去。
答:
18.文中的“我”享受着爱与被爱的双重幸福。请你将生活中这样的一次幸福体验写下来
与大家分享。(4分)。
答:
(一)(共18分)
14.(共4分)①彪春子向我讨要东西;②丁子山下乡亲们过河;③叔伯舅舅们招呼我吃
瓜:④熟识的妇女们在河道洗衣物;⑤在满是果实的小院见姥姥。(每个1分,答对任意
四个满分)
15. (共3分)①条路“我”从“岁走到三十岁”,而且“走了一百多趟”,走的时间长,跨和长。②这“我”归家的心情急迫,所以感觉路途漫长。③这条路上让“我”牵挂的东西很多,承载了浓浓的乡情、亲情,情谊深长。(每个要点1分)
16.(共3分)不是真的下雨了(1分)。“姥赭说滴雨星”是为了掩饰她因心疼我而流泪,
为的是不让我难受(1分);“我说下雨了”是为了不让姥姥知道我察觉她流泪了,是我懂
得姥姥心意的表现(1分)。
17.(共4分)(1)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我”因归家心切而脚步跟不上心里期待的情
形,形象地写出了“我”对姥姥深深的依恋、想念之情。(2分)
(2)“牵引”有“拉、拖”之意,写出了清香的瓜味对“我”强大的吸引力,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瓜地上这份乡情的深深依恋。
18.(共4分),要围绕“爱与披爱”的幸福体验来写,紧扣主题3分,语句通顺1分。
篇2:在监狱里阅读附答案
在监狱里阅读附答案
1895年12月,列宁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关在彼得堡的一个监狱里。
监狱的屋子窄小,潮湿肮脏,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腥臭味。很小的铁窗口透进一束微弱的光。凶恶的看守在门外走来走去。
对这一切,列宁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他一心想的是,一要看书,二要赶紧写秘密文件和传单。
看书倒不难办到,监狱里就有个图书馆,他还叫家里人从彼得堡市图书馆借来大量的书,认真阅读,搜集资料。
写秘密文件和传单,并且要及时地从监狱里送出去,就不那么容易了!在监狱写东西是绝对不允许的,一旦被发现,会延长在监狱的时间,甚至有被处死的危险。再说,监狱里也没有墨水、纸张可用来写东西。这怎么办呢?
那时,列宁正患肺结核,他母亲费了不少周折,才得到允许每天给他送一瓶牛奶,补养身体。善于动脑筋的列宁,就在牛奶上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他把借来的图书当作纸,蘸着牛奶,在空白地方写东西。牛奶一干,看不出任何痕迹。书可以大大方方地传出去。接到书的人,点上蜡烛一烤,牛奶写的字便显出来。
列宁写出的文件传单,接连不断地从监狱传出去。列宁那些闪耀着真理光芒的话,像春风一样吹到工人农民的心头。
蘸着奶瓶里的牛奶写东西,有两次险些被看守抓住。怎样才能安全地瞒过看守的眼睛呢?列宁又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更妥善的办法。
他把分给他吃的黑面包捏成“小瓶”,把牛奶盛在里面,随时都可以蘸着写,既方便,又安全。列宁幽默地管这叫“墨水瓶”。
有一次,看守在小窗口发现列宁在写字,就凶猛地闯进来,很得意地说:“这回可叫我抓住了吧!你在写什么?”
列宁非常沉着,拿起“墨水瓶”从容地放进嘴里,还发出响亮的.咀嚼声,吃得有滋有味。看守愣了,原来列宁在吃着面包看书,并没写什么。看守只好失望地退了出来。
1.把文章分成三段,在一、二段最后画上“√”,写出第三段的段意。
2.文章讲的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地点是____。第三至八自然段写了两件事,一件是____,一件是____,其中第____件写得比较详细。作者详写这件事是因为____。
3.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画上“√”。
①列宁写出的文件传单里的话都是真理。( )
②列宁写出的文件传单,像春风一样很快传到工人农民手中。( )
③读了列宁写出的文件传单,工人农民懂得了许多真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 )
4.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①表现了列宁坐牢不忘革命的精神。( )
②表现了列宁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品质。( )
③表现了列宁机智勇敢的品质。( )
参考答案:
1.①(√)
2.第一段:“1895年12月……守在门外走来走去。”
第二段:“对这一切……吹到工人农民的心头。”
第三段:讲列宁为了瞒过看守的眼睛想出了用黑面包做“墨水瓶”的方法。
3.1895年12月 彼得堡一个监狱里 一件是读书 一件是写秘密文件和传单
第二件 高度赞扬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坚持宣传革命真理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4.(1)③√ (2)③√ (3)③√
篇3:里克特路阅读答案
里克特两条路阅读答案
【原文】
两条路
(德国)里克特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看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无望的生命正走向它们的归宿
—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署了。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宠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父亲将他置于两条道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方回荡,
无底深渊,从那里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漆黑的无底深渊,从那里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到处蠕动,吐着舌箭。
老人仰望苍天,苦恼地失声喊道:“青春啊,回来!父亲哟!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空闪烁着幽光,那光亮游移明灭,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轻抛浪掷
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黑暗之中。那就是他自身的象征。徒然的懊丧像一枚利箭射穿了老人的心脏。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启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所作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
亲居留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潸然泪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咦唤:“回来,我的青春!
回来呀!”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儿时做的一个梦。
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却还年轻。他虔诚地感谢上天,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
他还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
逝,你们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只能是徒劳的了。
【问题】
19.根据本文的内容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
20.从构思技巧的角度,说明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
21.找出文中突现本文表达目的的内容,在其语句下面加上浪纹线。
22.简说本文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23.文中对“老人”重点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描写?
2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人生道理:
【参考答案】
19.在人生的入口处,每个人都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表达与此相近即可)(2分)
20.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用一个年轻人在新年夜晚做“梦”的故事来表达对抛掷年华、浪费青春的人的规劝。(表达与此相近即可)(2分)
21.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只能是徒劳的了。(2分)
22.故事中的人物,是一个确实犯过一些错误、眼下还年轻、愿意走人生正道的人。(2分)
23.心理描写,语言描写。(2分。每对一处给1分。)
24.(示例:要珍惜青春,要走人生正道。)(表达与此相近即可)(2分)
以上共12分
篇4:《记住回家的路》阅读附答案
周国平
①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②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③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④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选自《周国平自选集》,海南出版社)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含义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在社会纷争和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B.上文①②两段作者的观点是:年轻人要敢于闯荡,但与此同时万不可迷失自我,在行走的路上要坚守自己的追求,对自己满怀信心。
C.“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句中的“内心生活”是指闯荡世界的人生阅历;“外部生活”是指坚实自我的心灵追求。
D.“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就会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迷失自我。
小题2:请分析上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6分)
答:
小题3:作者说:“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先提出“寻求心灵的宁静,必须要有一个心灵”这个具体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举出实例,再对这个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1:(示例)赞同,一个人只要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基础上顺应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把它做得尽善尽美,就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或:不赞同,一个人如果全都“顺应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忘却法律、法规与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约束,不仅得不到“牢不可破的家园”,而且还会失去自我和心灵。
小题1:试题分析:C句中的“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含义颠倒了,应该是“内心生活”对应“坚实自我的心灵追求。”而“外部生活”对应“闯荡世界的人生阅历”。
小题1:试题分析:第3段的第一句提出了问题:寻求心灵的宁静,必须要有一个心灵。然后从理论上和现实中分别来论述,理论上是可行的,而现实中却是不可行的,因为人的心灵会被外界所左右。然后再说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的矛盾,指出两者可以融合,并用“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作论据,说明可以将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人能找到回家的路。
小题1:试题分析:这篇文章要写的就是一个人要静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这是理解语句的前提,对题干中所给的语句理解的关键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是否是合理的?如果合理当然是好的,是可以赞同的,理由很充分。但这个“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是错误的呢?就有违于社会,有违于道德,这样的内容就应该反对。针对自己的观点适当展开说明理由就可以了。
篇5:读书声与强国路阅读附答案
读书声与强国路阅读附答案
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不需要读书,还有人认为读书只是个人的事。其实不然,读书更能强国。
②有数据显示,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依然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
③相传,犹太民族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就会在书页上涂满蜂蜜让孩子舔食,目的'是要告诉孩子,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被誉为 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每年人均读64本书。他们用事实雄辩地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科学发明世界人均第一、世界上人均拥有论文发表量第一、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比例世界第一……
④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 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⑤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⑥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选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读书更能强国。(或: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
小题2:(2分)举例论证。作用:有力论证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小题1:
试题分析: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件事的看法、观点、主张,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这里是从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小题2:
试题分析:论证方法与作用分析答题方法: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篇6:《并州路》阅读训练附答案
《并州路》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注释】
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
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
起云间必须用意译,就是在不远的地方。
【翻译】:
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
【赏析】
本诗为边塞题材的五言律诗。
内容: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
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作者:李宣远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溧阳(今湖南澧县)人。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
【阅读训练】: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篇7:在森林里玩耍阅读附答案
在森林里玩耍阅读附答案
读短文并回答问题。两个朋友两个朋友在森林里玩耍(shuǎ),突然,有一只熊(xióng)向他们冲过来。一个人连忙逃(táo)跑,爬到树上躲(duǒ)起来,另一个人来不及跑了,只好躺(tǎng)在地上装死。熊走到躺在地上的那个人身边,用鼻(bí)子闻(wén)他的脸。这时候,他吓得连呼吸都停住了。熊以为他是个死人,就走开了。
这时,树上的那个人爬下来,笑眯(mī)眯地问:“喂!朋友,刚才熊在你的`耳边说了些什么呀?”
“它告诉我,不能和在危难的时候撇(piě)下同伴逃跑的人交朋友。”
1.文章共有____个自然段。
2.体会一下,躺在地上装死的那个人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是你和你的朋友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
2.是在批评那个在危难时候撇下同伴自己逃跑的人: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人不是真正的朋友。
3.和朋友一起想办法,面对困境,绝不能丢下朋友不管。
篇8:阳光故乡路的阅读题附答案
阳光故乡路的阅读题附答案
①故乡的路程其实很近,却离我很远。
②我站在笔直的水泥村道旁,望而却步。当俯下身来时,我看见成群结队的蚂蚁。顿时,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就像一只蚂蚁,甚至还不如一只蚂蚁。它们也许小得只是一只蚂蚁,也许贱如草根,却总是无比的勤劳、团结和强大。潮湿温暖肥沃的土地,是它们的安身之处、立足之地、生命之本。你看看,一只只蚂蚁,总是一起工作,一起建筑巢穴,一起捕食。一个个,拉的拉,拽的拽,即使是一只超过它们体重百倍的螳螂或蚯蚓,也能被它们轻而易举地拖回巢中。它们尽管没有飞翔的翅膀,从低处爬行,但也能跃上树枝,登上高楼。
③有一天,我读到美国学者吉姆?罗恩说过的一段话,他认为蚂蚁有令人惊讶的四部哲学。第一部:永不放弃;第二部:未雨绸缪;第三部:期待满怀;最后一部:竭尽全力。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哲学!读完,我的心灵也为之一颤!
④原本,我远不如一只蚂蚁。蚂蚁有很强的求生欲望,我们常常看见被水淹没的蚂蚁,它们总是努力地挣扎,拼命地爬上爬下,找寻生命的出口,脱离危险和困境。是的,热爱生命的蚂蚁启示我们,我们也应该热爱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更是美好的。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才会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⑤然而,小时候的我最讨反蚂蚁。对于养蚕,我却很上心。奶奶常常抚摸着我,笑说我像一个蚕宝宝:白白的,肉肉的,胖胖的,嫩嫩的。奶奶见人就说,宝宝馋,宝宝蚕;馋宝宝,蚕宝宝,饱养蚕宝宝呢!奶奶还说我跟蚕宝宝一样,整日地吃了睡,睡了吃,养得白白胖胖,滑嫩光鲜。奶奶说,尽管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一家人总是勒紧裤带省下来给我吃。奶奶还跟人说,养蚕宝宝跟养儿没有什么两样,都娇嫩得很,冷不得热不得。冷时,要用干柴千草给蚕宝宝取暖Q这样,蚕宝宝才会长得快,长得好。
⑥如奶奶说的一样,转眼间我也长大了。长大了的我来到了城里,来到城里的我似乎忘记了蚕的生长全过程。或许是我只记得饱养蚕宝宝的幸福和快乐,或许是奶奶没有跟我细说蚕长大后破茧成蝶的道理。其实,我应该早就知道的,只是孩童时的我贪玩,懵懵懂懂。及至我在学校里才学到这样的书本知识:长大了的蚕,过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蜕皮。约一天的时间,它不吃不睡也不动。蚕经过第一次蜕皮后,就是二龄幼虫Q然后每蜕一次皮,就增加一岁。通常,蚕要蜕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这时,五龄幼虫需要两天两夜的劳累,才能结成一个茧,并在茧中进行最为痛苦的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最后,要破茧而出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获得新生。
⑦破茧成蝶,无疑是心灵的一处驿站,是生死轮回的一个美梦,是生命的一次复活,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为了美、为了自由、为了大爱、为了希望蚕能破茧成蝶,况且人乎?于我来说,一切一切的困境和痛苦,又有什么可怕?!放眼望去,大地上到处都是一个个白茧,圓圓的,温润的,堆积如丘,阳光点点照耀着,晶莹透亮,光彩夺目,天地间一派幸福和梦幻。
⑧静下心来,我猛然觉得:一个个白茧,是一处处安心的天地,无穷的丝是它对大地缕缕不绝的爱;一只只飞蝶,是一个个生命在绽放,梦想在放飞,我不禁惑喟良多,唏嘘不已。
⑨安静的时候读古人,发现古人高明睿智,佛心慧语。大诗人白居易感喟最多,在《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东坡居士也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
⑩是的,大地永无乡,心安是吾乡。人在凡尘,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常想一二,心存阳光,快乐相随。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欧文?姆斯是第一个活着走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人。当人们追问其秘密时,他笑着回答:心存阳光,你就是自己的神
11我看到乡村最美最朴实的风景了,我又看到了从前的乡村,小溪还是那详缓缓地流淌,悠悠地哼唱,阳光一点儿一点儿地追赶着,一路走走停停,听小溪不停地歌唱.看行云流水,看春光点点,看万物淡然远处,有三两孩童骑在牛背上,一个个悠然自得,大声地念诵着《三字经》: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他们的背后是綿延的大山,安宁而又平和。(取材于12月6日人民日报》)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文字故乡的路程其实很近,却离我很远是说故乡近作眼前,可是没有了昔日美丽朴实的风景。
B. 然而,小时候的我最讨厌蚂蚁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主要是衬托作者小时候对于养蚕很上心。
C. 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描绘了一幅安宁平和的乡村图景,与第一段文T照应,是作者思想升华的表现。
D. 文章主体部分以蚂蚁为中心展开联想,整篇文章思路幵阔,行文幵合自如,表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7. 文中说我觉得自己渺小得就像一只蚂蚁,又说甚至还不如一只蚂蚁,最后说原本,我远不如一只蚂蚁。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4分)
18. 联系全文,说明文中两处划线句子表达的含意。(5分)
⑴如奶奶说的一样,转眼间我也长大了。(3分)
⑵心存阳光,你就是自己的神。(2分)
19. 文中第⑦段说人应该像蚕一样破茧成蝶,第⑧段又说一个个白茧,是一处处安心的天地,你认为这二者矛盾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6.C(A故乡昔日美丽朴实的风景仍在,变的是人的心绪。B在内容上主要是表明自己思想认识的变化。D并不是以蚂蚁为中心展开联想,蚂蚁是联想的触发点。)
17.这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蚂蚁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蚂蚁勤劳、团结和懂得珍惜生命的精神一步一步震撼着我的心灵。(2分)而作者思想认识的变化,又为后文写自己最终摆脱困境和痛苦,思想得到升华,认识到心安是吾乡埋下伏笔。(2分)(内容理解2分,作用2分)
18.⑴一方面是说自己在长辈的精心抚养下很快长大,如同蚕被人精心照料下的自然生长,(1分)另一方面是说自己没有经历蚕的那种多次蜕皮直至破茧成蝶的痛苦生命过程,生命没得到升华,不能算真正的长大。(2分)(表层含义1分,深层含义2分)
⑵只要你心中存满希望,充满对生命的热爱,你就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2分)
19.不矛盾。(1分)前者是说只有勇敢面对人生中一切一切的困境和痛苦,生命才能得以升华。(2分)后者是说一个个白茧,正如人生中必经的生命历程,人应该安心而坦然地面对生活,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2分)总之,正是白茧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心存阳光,快乐相随,心安是吾乡。(1分)(回答1分,对文句的理解各2分,归纳1分)(答矛盾的,酌情给分)
篇9:村路怎能不弯呢阅读理解附答案
②好的地方,都让人家、河流、田地占住了,留给路的,实在太少了。
③路从不计较这些,很知足,知足常乐。天天,捡着这些人脚迹、牛脚迹、狗脚迹吃着,小日子过得滋润着。尤其是在冬天,有人穿着布鞋,刚刚从家里烤火出来,留下一行人脚迹,还是暖乎乎的。夏天的牛脚迹又肥又大,闻一闻,还带着青草的味儿,还带着蘑菇的味儿。狗脚迹一长串,小小的,就像我家屋檐下,挂着的一长串板栗,不着急吃,待其风干,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偶尔,还会有一两只野猪、狗獾之类的,偷偷地下山来,留下一朵朵野梅花样的脚迹,更是难得一尝的野味了。这村路,还真不羡慕那些大马路呢,窄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弯一点有什么关系呢?
④其实,路何尝又不想宽一点、直一点?
⑤路从我家里延伸出来,走不到十几米,迎面就是二哥家的一堵墙壁。你总不能叫路穿过那堵墙而去,于是,路只得拐一个弯了。路又走了五六十米,翠花曾婆家的房子,正横在路当中。路有什么办法?只好又拐了一个弯,从翠花曾婆家门前过去,翠花曾婆人真好,碰上一棵树,也能说上半天话。不管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只要她在家,看见了,都要邀请人家进屋坐坐,喝一碗茶。那些远道而来的卖窑货的、贩树的,经常在她家歇脚。你们这些人啊,都是沾了路的光了!路这个弯也拐得值了!路再往前走,又碰上了春伢家的猪圈。照理说,这又脏又臭的猪圈,应该让一让路吧。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
⑥路七拐八弯,总算出了村子。村外就是田畈,一块块田,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总想多占些地盘,你用手推我一下,我用屁股挤你一下。本来应该是一条直路,硬是让它们挤弯了,挤窄了。我想,路一定也被挤痛了,不过它不会说而已。我说你们这些田呀,不要再挤了,让路从这里经过吧。没有这条路,牛怎么来耕田?稻子成熟了,人怎么来收割?路弯过了田地,遇到了河流,没有桥,在河里放几个跳石,人踩着跳石过去,这是秋冬。倘若到了梅雨天,过不了几天,发一场洪水,淹没了那几个跳石,路还得去弯,从上游的一座石桥上穿过去。又遇到了人家的莱园,你也总不能叫路穿过人家的菜园而去,把人家好端端的莱园,弄成路这边一半,路那边一半,再弯一弯吧。前面,路又遇到了谁家的祖坟?更不能去打搅祖老人家的睡眠呀。路悄悄地,弯了个大弯,多少个弯都弯了,不在乎这一个弯。
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到山前,似乎没有地方可去了,真有些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和你开玩笑呢,走过去,拐一个弯,嗬,在山冲里,又是一个大村子,屋檐连着屋檐,炊烟缠着炊烟,一条小河绕屋流过,河畔有三两垂柳,五六月季,十七八鹅。
(作者:余世磊,有删改)
(1).(2分)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读第⑤⑥段,我家门前的.路弯过了哪些地方?请按顺序摘录。
如:墙壁、、、、、、。
(4).(3分)品读第⑦段,体会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分)结合《那树》这篇课文的学习体验,说说你对“村路”内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门见山点题贯穿全文的线索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即可)
(2)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表现了村路与世无争、豁达宽容的性格特征。(可以选其他例句,赏析有理即可)
(3)房子、猪圈、田地、河流、菜园、祖坟。
(4)引用诗句呈现出了更加美好的意境,进入了更新的境界,深化了文章主题。领起下文,增添文采。(言及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5)村路具有知足与宽容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村路的赞美。弯曲的村路体现了农村的自然的生态环境,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说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长的三里路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2.《路》的阅读答案
3.三峡阅读附答案
4.会风阅读附答案
6.骗子附阅读答案
8.沙漠阅读附答案
10.《门铃》阅读附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