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
“茗妍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希望大家喜欢!
篇1: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灯塔工,很多人对其很陌生,对于另外一些人,却再熟悉不过。他们听着有关灯塔的神话和故事长大,他们看着祖辈父辈从灯塔上走上走下,他们伉俪情深,携手一生守着一座塔,他们更传承家风,把子孙送上塔……他们就是灯塔人家,默默坚守的“宁波守塔人”。
近日,中央电视台公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20位候选人,“宁波守塔人”——叶中央一家五代守塔百年入围。网络投票评选活动启动之后,宁波市文明办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投票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叶中央家庭感人事迹。广大市民群众纷纷被叶家五代坚守的精神所感动,不但踊跃参与投票,还发动亲朋好友传播正能量,使叶中央家庭先进事迹在甬城大地广为传颂,在全市上下掀起学习热潮,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赞誉与认同,认为他们的不忘初心、矢志不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果,是“爱心宁波·尚德甬城”社会风尚的集中体现。
12月21日,宁波市文明办领导带队赴七里屿看望慰问“宁波守塔人”,七里屿因距镇海7公里而得名上,上面有一老一新两座灯塔,老灯塔始建于1865年,是我国乃至远东最早建起的现代灯塔之一,也是宁波最老的一座灯塔。,老灯塔被整体拆卸迁至小七里屿岛上,作为观赏之用。而新灯塔继承了老灯塔的衣钵,为过往的船只指明航向。
今天恰逢换班的日子,一行人跟着换班的灯塔工人走上七里屿。在这个仅为0.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稀疏散落着零星的房子,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饮用水和生活用品,需要靠补给船定期供应。在新灯塔顶层我们见到了正在岛上值班的守塔人——叶中央的孙子叶超群,他已经在岛上工作了3年,被问及守塔的生活时,他说:“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原来爷爷他们就只能看报纸,而且是补给时带来的一个月前的报纸。现在岛上已经能24小时不断电,不仅有网络,还有电视和电脑。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即便如此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由于岛上多是岩石,有土的地方都种上了蔬菜,对于守塔人来说,如果天气不好,补给船来不了,他们就只能靠这些蔬菜应急,然而这些生活问题咬咬牙还可能克服,但是如果生病了,即使是小毛病也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七里屿灯塔主任刘孝玖,已经在岛上工作了30多年,见证了岛上各方面的变迁。而新一代的灯塔工人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表示刚来岛上的时候很不适应,环境封闭,工作枯燥,时常感到很寂寞。有时很想家,却只能给家人打个电话。不过虽然岛上的工作很辛苦,也困难重重,但他们从来没后悔过,而支持他们一直在这里工作的动力就是家人。这新老两代灯塔工人就像新老两座灯塔一样,相互支持,相互守望,默默为各条航线上航行的船只指明方向。
一行人先后参观了新老两座灯塔,在随后的座谈会中,宁波市文明办副主任祝建平亲切询问了守塔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感谢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并送上慰问金和“文化礼包”。他表示,叶中央一家五代守望灯塔百年的事迹让人十分感动,他们很平凡,却诠释了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坚守,我们要扩大他们的影响力,传播他们的精神,同时从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出发,深入挖掘内涵,倡树先进典型,凝聚榜样力量。
市妇联副主席张依群表示要引导广大家庭学习叶中央一家爱岗敬业、坚守不弃的家风,并鼓励叶中央的孙子叶超群踏实工作、努力学习,做新一代灯塔工,为航标事业继续奉献青春和热情。
宁波“红领之家”党员志愿服务队负责人陈军浩表示通过这次实地参观,亲眼看到守塔人艰苦的生活,内心感到十分震撼,这种忘我的精神是现在很多人所欠缺的,需要我们去弘扬、去推广、去学习。同时也想到自己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只要坚持不懈,点滴积累,得到的成效将会是巨大的,对社会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爱心妈妈”刘国娟表示叶中央家庭一家五代的坚守是很不容易的,这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她收养了6个孩子,经常对他们说要学习先进人物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鼓励他们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篇2: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近几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总是缺少维护正义、坚持真理、追求公平、扞卫法治的典型代表,这是为什么?评选的人物,确实有让我感动的,举一个例子,大概前年吧,广西阳朔有个叫何玥的12岁小女孩无偿捐献眼膜(20xx年度),我看后眼睛就湿了,我很感动。但是评选出来的人物,清一色的都是或孝心或助人或敬业或公益的,缺少我前面说的那几种对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力更大更有震撼力的,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评委会不乏和稀泥的功能,评委会有些东东本身就不具有全民族道德高度的代表性。
不过我每年都会看的,我还会动员学生看,毕竟大部分获奖者还是有催泪效果的,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但不是全部,有几个获奖者,我真得很不以为然,想敬佩但无法说服自己。如果其他人也有同感,那就只能说明央视权威不足,犹如也有芮成钢这样的货色一样。其实九成以上初中生从来不看这样节目的,颇为遗憾。
最简单一点,那些不畏强权腐官不怕打击报复义务帮助弱势群体维权的律师,才是民族道德的真正脊梁,但是他们连提名权都会被扼杀。上驷被剔除了,当选的只能是中驷,另外还会一两个下驷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为了行业和地域平衡)混杂其中。
如果一定要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是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那只能说这是一部残缺不全的历史,挂一漏十。记得还有一个走廊医生兰越峰,故事发生几年了,至今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些道貌岸然的评委有谁有骨气敢提名他?新京报南都报等报纸很有一些不畏强势揭真相说直话的铮铮铁骨记者编辑,为何从来不见他们身影?因为这个评选活动,主旨就是树模范,造神,诱导,歌德,为“我”所用,而不是揭疮疤,洗澡,治病,下狠刀动手术,动真格,这就决定了这场活动,先天不足,后天的评选结果自然就只能嬴弱不堪,道德评判一旦被意识形态宣传绑架,盛装隆重贴过金之后,一切变化不大,并不能给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更高标值的道德符号,因为社会公正正义不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与社会公德也不可能升上去。
也有网友说,今年的太政治化了,到现在除了颁奖词很美,他一点没感动。我没看直播,不好对其内容作评论,但是我能理解他的心境。因为不是我们心硬,而是我们是有鉴别能力的,是有思维的,所以我们的眼泪,也不是那么廉价的,那么容易被赚取走的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评选之一丁点聊想:。但是俺们以前也曾经一边看一边流泪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何时能真正无门槛提名、全民海选了,那么评选出来的人物,才能保证个个不仅货真价实还人人皆为选手中上驷,自然届时才能让俺等对每一名年度人物膜拜不已地仰视和学习。
篇3: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篇4: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每一次观看《感动中国》,感动都会在霎那间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无限的力量,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冲击着我的每一根神经,直到感动的泪水潸然而下。
目前,王锋同志先后被中共南阳市委授予“雷锋式好青年”,被南阳市综治委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被团省委、团市委、团县委分别授予省、市、县“见义勇为好青年”,被全国雷锋文化联盟组委会授予学雷锋“爱心推广之星”,被评为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第二季度网络人物,入选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主办的7月份“中国好人榜”,被南阳市人民政府追记为二等功。
王锋的烈士称号和时代楷模荣誉正在申报之中。
10月16日上午10点35分,载着王锋骨灰的航班缓缓降落在南阳姜营机场。三入火海救人的英雄终于回家了,南阳市和方城县万余名群众夹道迎送。
205月18日,面对无情大火,南阳方城青年王锋三度勇闯火海,先后救出6人,及时呼叫楼上10多名住户脱险,除自己烧伤外无一人伤亡,英雄王锋10月1日下午因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加重,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于4点34分去世。
10月4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英雄遗体告别仪式。 随着机舱门徐徐打开,王锋的妻子潘品在亲属的陪同下手捧骨灰盒走下舷梯。在宽阔的停机坪前,南阳市和方城县主要领导与潘品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向她和家人表示慰问。 10点51分,在4名礼兵的引导和护送下,王锋的骨灰被送回方城县,沿途来自南阳市区的五千余名群众胸佩绢花,垂首肃立来送英雄最后一程。 11点50分,灵车驶入方城县全民健身广场,在这里,王锋的家乡人为他举办了骨灰返乡仪式,方城县党员干部群众和部分青年学生共5000余人参加仪式。 潘品手捧骨灰盒,在4名礼兵的护送下,缓缓地走向仪式会场中间,将王锋同志的骨灰盒小心翼翼地放置到方桌正中央。挽幛丛立,哀乐低回,菊花簇拥的灵台上,潘品诉说了对丈夫最深的眷恋和不舍,表达了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深深的感谢。方城县青年代表也表达了社会各界对王锋最高的敬意。
仪式结束后,王锋的骨灰被护送到方城县十里庙公墓
篇5: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感动中国”节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一群装扮有点像“天线宝宝”的少年,环绕着一个身穿白大卦的长者。“你最近长高了好多哦?”长者说话间,随手从口袋中拿出一个软尺。在年轻人身上上下测量,“身高165厘米,比去年10月入院足足多出了17厘米!不错不错。”
其中一名少年名叫达瓦(化名),来自西藏,患有极重度脊柱畸形(也称“驼背”),他身上的东西叫头盆环,是矫正脊柱畸形的牵引设备。长者叫梁益建,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他既是达瓦的主治医师,也是头盆环的专利发明者。
去年,西藏义诊的一次偶然相遇,让他们从此结缘。
事实上,每年通过各种方式,从全国各地来找梁益建看病的人不计其数。在8年的时间里,梁益建从患者身上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他也逐渐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130度、150度、180度……超高难度的脊柱畸形患者被治愈,像是神话般让人惊叹。其中一例脊柱三维360度螺旋畸形的患者,堪称“世界最难”,梁益建通过手术,让患者的畸形得到完全矫正,增高30厘米。其术前术后改善明显的拍片结果,甚至一度引发国内同行的猜疑:“扭曲成这样都能被拉直,该不会是PS的吧?”
曾因治愈高难度病例
被同行质疑电脑合成
出生在重庆一个煤矿家庭,因矿难留下残疾的父亲,让梁益建从小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
1986年大学毕业后,为了更好地学好骨科造福病人,梁益建先后6年自费在全国著名医科大学进修学习。为了更进一步研究各种颈椎疾病,他考取了攻读神经病学的博士学位,两年后,他被推选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世界脊柱协会主席汉森教授处学习脊柱外科。
在进行脊柱畸形矫正时,很多极端案例没有文献可以参考,梁益建则通过自己的钻研,发明了一种可以让脊柱牵引使脊柱畸形变小的外固定架——头盆环,也因此打破了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手术矫正的“禁区”。
由于难度大,多次挑战医学禁区,梁益建的一些高难度病例术前术后对比图,曾被同行质疑为电脑合成。南京小伙肖强因180度的角形脊椎后凸畸形,肺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起,他跑遍北上广等地知名医院,得到的答复都是“手术太危险没法做”。后来他在网上看到一些梁益建的病例,“有个跟我的情况很像。”
10月,费尽周折,肖强在成都找到梁益建。梁益建坦言,像他这样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有两大手术难点:一是要截断脊椎骨,但脊髓碰不得;二是病人往往心肺功能很差,难以支撑手术。“手术可以做,但风险很大。”
确定请梁益建给自己做手术后,肖强回南京办医保手续,途中犹豫了一下,带着那组和自己情况相像的病例的术前术后对比图去找了一位上海的专家。这位专家看到表示:“不可能。这片子一定是电脑合成,没人做得下这个高难手术。”“但我没有出路,不做只有等死,做手术还有活下来的希望。”肖强决定放手一搏,于次月返蓉。
梁益建先用自己研发的“头盆环”给肖强做了一个月的前期牵引,这让他的脊椎后凸畸形明显改善,肺功能快速恢复。经过多次手术,一年后肖强康复出院。
就在本周,他在梁益建的脊柱畸形患者qq群里告诉大家,“我要去上海提亲了。”
事实上,除了肖强,截至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来自于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有人甚至是背着呼吸机来到医院治疗。在这些患者中,大多患者都是极重度脊柱畸形,伴极重度混合性呼吸功能障碍,早已超过脊柱外科学上的`手术治疗范围。
在茶馆筹款
帮患者筹集数百万善款
医者仁心,这句话用在梁益建身上更为贴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重度脊柱畸形这种病,就目前国内病人分布来看,城市大大少于农村,发达地区大大少于落后地区。通常情况下,到医院求治的病人,经济条件都不那么好。
医院的医生说,梁益建博士是病人公认的“善人”。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钱从哪儿来?
“碰到生活中有钱的朋友,我会直接开口。”梁益建一脸地真诚。
身边经济条件稍微好的朋友,很多都收到过这样的“问候”:我们最近有个病人,没钱治病,你想不想行行善?“钱不在多,一分钱不少,上不封顶。”梁益建说,其实大多数还是愿意捐款,只是对钱的用途不明有些担忧。为此,所有朋友的捐款都是点对点直接交给病人,他从来不经手。
为了给病人筹钱,他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
,梁医生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正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帮你找到钱就回来接你。”这一句诺言对当时的刘正富来说几乎不敢相信。为了应诺,梁益建每次到茶楼喝茶都会在墙壁上贴出患者照片,向茶友募捐。梁益建也联系了很多公益基金,寻求帮助。
1年后,梁益建驱车7小时,去木里县接刘正富,并为他实施了手术。回忆当初,刘正富有些哽咽,“当时并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梁医生真的来接我了。”
收治的病人普遍家庭条件不好,但是梁益建收治的病人,治疗效果却出奇地好。靠着口碑,梁益建收治的病人遍布全国。有些已经治愈的病人在火车上、在大街上看到类似的病人,都会主动向对方推荐,“成都的梁益建医生可以帮你治好。”
梁益建帮助过的病人还有很多,他们至今与他保持着联系。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这种情感是很温暖的,作为医生,除了要有技术,更重要的是富有爱心,只有爱心能促使你去做一个更好的医生。”梁益建说。
自称“小医生”
每年要抽空下乡义诊
如今梁益建收治的患者已涵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年龄跨度从2岁到80岁。治疗的病例上千例,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突破了国际上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无法矫正。
梁益建的病人多,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体力消耗多,工作压力大。有时候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5月23日,一张手术医生枕在两把小板凳支起的“床”上熟睡的照片感动了万千网民,图片中的主人公就是梁益建,当时他刚完成一台持续5个小时的脊柱矫形手术,因为太累,他就这样睡着了。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梁益建表示,因为常年完成世界级难度的脊柱矫形手术,手术时间会比较长,精神也需特别集中,所以经常会比较疲惫,“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常态。”
如今,虽然名气越来越大,但梁益建仍称自己只是一个“小医生”,“只是干喜欢的事而已”。他每天的三件事:治驼背、喝茶、打太极。他的工作强度很大,每天只睡4个小时,一周要安排四五台手术,但却依然能够精力充沛。
即便这样忙,梁益建每年都要抽时间去贫困山区、藏区义诊。很多次与病人的相遇,就是在义诊的过程中。“今年6月份,我们还要去青海一趟。”关于未来,他透露自己还有个目标,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成国家级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治研究中心。
52岁的梁益建一边说,一边着急地从办公室起身,“接下来还有一个手术,医生们都等起了。”
华西都市报记者看了下时间,此时是12点30分,他还没有吃午餐。“有时间就随便吃点,没时间就算了。”他摆了摆手,一头扎进了手术室。
篇6: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在多平方公里的浙东海域上,矗立着12座灯塔。这里留下了叶氏家族五代灯塔工的足迹。 自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带着一家老小上岛,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一守就是五代人。
年复一年的守望,必须冒着风险,克服无边无际的孤独。灯塔工要在孤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有20来天的休息,这11个月时间里,只有海风,只见海水。
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叶家人为灯塔付出了很多,叶家有三口人因为灯塔失去了生命,但他们没有气馁,一直坚持下来。
篇7: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央视“感动中国人物”前20位候选人近日公布,温县温泉街道西南王村走出的维和英雄申亮亮入选。12月8日,以申亮亮英雄事迹为题材的电影——《和平使命》拍摄项目在其家乡宣布正式启动。
该影片由河南汇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河南电视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拍摄,影片以申亮亮为原型改编而成,旨在弘扬维和烈士申亮亮的`崇高精神。当天,《和平使命》电影筹备组与申亮亮家属代表签署了关于申亮亮肖像权、剧本改编权等的授权书。
据投资人介绍,该影片将由国内一线实力导演执导,并力邀多名当红演员参演。6月1日,中国驻马里共和国维和部队遭遇恐怖袭击,申亮亮用生命中的最后37秒,换回了部队其他人员的平安。
篇8: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20位候选人近日公布,他们的事迹简介已经在央视官网发布,无锡宜兴“寻亲大姐”吕顺芳位列其中。请广大市民登录“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网站,为吕顺芳投上一票。
今年64岁的吕顺芳,是无锡市宜兴官林镇义庄村农民。她小时因家境贫困,年幼的妹妹被忍痛遗弃。为了圆母亲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她四处奔波寻找妹妹,然而直到母亲去世也未能如愿。在寻亲路上,吕顺芳发现还有更多有着同样遭遇的家庭,她暗下决心:“我要帮天下父母寻找他们失散的儿女!”2000年5月,吕顺芳在家中办起了“寻亲驿站”,先后接待了来自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14个省区的3000多名寻亲者。为帮人寻亲,吕顺芳辞去工作,几乎花光了家中的积蓄。10多年来,吕顺芳帮助300多名寻亲者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亲人,使一个个离散多年的家庭破镜重圆,用爱心演绎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寻亲大姐”。
“虽然我自己的妹妹还没有找到。可是,想到有那么多的老人不再像我母亲那样抱憾,那么多的家庭能够骨肉团圆,我感到付出再多也是值得。”吕顺芳说:“不管有多大困难,我都会坚定而快乐地走下去。”
【感动中国度十大人物】相关文章:
1.十大感动人物作文
10.中国十大感动人物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