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地理俗语精选

地理俗语精选

2024-08-24 07:56: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owms80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地理俗语精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地理俗语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地理俗语精选

篇1:地理俗语精选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是云贵高原的地形气候特点写照。

“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福建交通的困难。

“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是秦岭地区地理景色的写照。

“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昆明市的气候特征。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上山云里钻,下山走河边,对山喊得应,走路要一天。 横断山脉地形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与冷锋有关

“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 福建

“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云南昆明

“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指北方

“三日风三日霜三日日头公” 福建厦门

“冬寒冷皮 春寒冻骨” 福建厦门

“打早打辣雾,尽管洗衫裤” 广西白州

“日出热辣辣,中午雨淋头” 同上

“冬至无雨一冬晴” 广东汕头

“一日南风三日暴”江苏南京

“今朝日头乌云托,明朝晒坏乌龟壳”上海崇明岛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四川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高山地理气候

“黄梅时节家家雨”是我国江淮下游地区的自然现象,这一现象出现于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时 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原因是山顶的气温比同时间的山脚下的气温低。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长江特征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特征

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四顶山特征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地理

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

此句形象地描述了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的地形特点/

三山夹两盆”

这是新疆地形的特点。“三山”指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

篇2:地理俗语

1.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 “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4. “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5.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7.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这一组诗描述的都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象个玉盘。第一首诗中的“元夜时”点出了日期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是满月发生的日期;“黄昏后”月已升上“柳梢头”,正是满月时月亮升起后的情况。第二首诗中“红霞”说明此时日落,日落时“月出”,显然月相为满月。同样,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沦河西”即日落)时月出,正是满月月出的时间。其他三首诗中的“明月”即满月。

8.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

这是一组描写下弦月的诗词。下弦月是农历廿二、三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90°,日出时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时间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见部分为月球正面东半部,形状像个反“D”字形。第一首诗中“夜静”(夜深人静)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时。民间常将月圆比团圆、月缺比离别。第二首诗即写思妇见缺月而感伤、恨夫妻不能常团圆,想象自己若是嫦娥,将让月亮长圆不缺即夫妻永不分离。诗中弦月当是下弦月,体现出思妇感伤而彻夜难寐的情景。

9.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贸《南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李贸《马诗》)

这一组诗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钩”是“一弯残月”,表明作者壮志未酬,彻夜难眠,于黎明前看到残月东升,见景生情写下此诗,这与整首诗的基调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经历,矛盾的心情以及“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的创作精神等都可以作为是残月的旁证。所以,“月似钩”暗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农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还向我们展示了沙漠景观。

1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这一组诗写出了月相的月变化情况。诗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在农历一个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变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从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为满月;从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渐变小,月球的亮面朝东。第二首诗中的“满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以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见部分越来越瘦小;后两句是说“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诗中的“见月”即看到月亮,“两回圆”即圆过两次亦即两次满月,故第二句是告诉读者:作者离家已有一、两个月了。

11.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12. “过了冬,长一葱”

此谚语的意思是:过了冬至日,白昼就长一点点了,即冬至日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

13. “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

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14.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15. “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徐玑《夏日怀友》)

“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16. “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浅薄、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其实,“天多高”可以理解为大气层的高度,为~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为地球的半径,平均为6371千米。

17.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气候是对一个地方长期的、有规律性的天气特征加以概括总结,得到的大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此句诗具体说明了夜间的风雨等大气状况及其变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18.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19.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20.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这就形成了季风。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21.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毛泽东《登庐山》)

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

22. “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23.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

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来得早,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禾损秋早霜”。由此可说明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季节不是冬季,而是春秋两季。

24.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情况下,在对流层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高空,由于距离地面远,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在海拔高的地区(如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

2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这句诗描绘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锋天气。依据是受该天气系统影响,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而是“润物细无声”。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多产生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由于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因而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晴朗。“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还描述了降水过程

26.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这句歌词,不仅揭示了雨、雪出现的地区差异与季节差异,也揭示了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处低纬度,是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形成了地形雨。

27.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应制联句》)

以上两句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由于海水的热容量大,因而升温慢,降温也慢,气温的年变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风从海洋吹来,即“熏风自南来”,由于海洋上空气温低,因而海风凉爽,即“殿阁生微凉”。

28. “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日本民歌《北国之春》)

东亚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南亚的夏季风比冬季风强,这是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不同点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风就来了,夏季风是偏南风,这是肯定的,关键是作者对夏季风势力比冬季风弱小的特点把握得非常准确,用“微微”二字刻画得入木三分。

29.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云、贵、川三省夜雨频率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白天由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不易增温,对流不易发展。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而云层下部大气逆辐射强,故温度较高。云层上下温差较大,使大气产生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降水,所以这里夜雨比较多。

30. “淮海多夏雨”(刘禹锡《五排?晚步扬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诗表现了淮河流域,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季节类型为夏雨型。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属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属冬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是地中海气候。属年雨型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篇3:地理俗语精选

1、“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福建

2、“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云南昆明

3、“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秦岭地区

4、“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指北方

5、“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云贵高原

6、“三日风三日霜三日日头公”福建厦门

7、“冬寒冷皮 春寒冻骨”同上

8、“打早打辣雾,尽管洗衫裤”广西白州

9、“日出热辣辣,中午雨淋头”同上

10、“冬至无雨一冬晴”广东汕头

11、“吃过端午肉,坝上紧紧筑”浙江杭州

12、“一日南风三日暴”江苏南京

13、“今朝日头乌云托,明朝晒坏乌龟壳”上海崇明岛

14、“东闪西闪(闪:闪电),晒煞泥鳅黄鳝”上海崇明岛

篇4:地理俗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明月林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绿树林边合,青山廓外斜”(孟浩然)——森林美化环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植被相应呈垂直变化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云贵高原的地形气候特点

“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气温的日较差

所有的雷声闪电,都是在雷雨云里发生的。

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浙江)

南闪千年,北闪有雨来。(浙江、《田家五行》论电)

南闪半年,北闪跟前。(江苏常熟、无锡)

电光西南,明日炎炎。(浙江义乌、江苏常熟、元锡)

电光西北,下雨涟涟。(同上)

东南方向闪电晴,西北方向闪电雨。(湖北应城)

南闪晴,北闪雨。(广东)

这几句所讲的闪电,是发生在冷锋上的,称为冷锋雷雨,或飑线雷雨。冷锋位于北来冷气团的前锋,从北向南行动。看到雷电发生在北方,可见冷气团将跟着冷锋,自北向南而来,所以”北闪有雨来"。如果看到电闪发作在南方,它必定再向南去,不再北来。这时在本地方盛行着的是干燥而清洁的北方气团,刚到时比较冷些,但是因为天青无云,阳光强烈,温度是会很快升高的,所以说“南闪火门开”。

东闪西闪,晒煞泥锹黄鳝。(浙江)

东霍霍,西霍霍,明天转来干卜卜。(福建福州)

电光乱明,无雨天睛。(陕西武功)

夏季雷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锋面雷雨,一种是局地热雷雨。前者是由于锋面上升气流引起的,呈带状分布,范围广,生命久;后者是由于局地性强热对流引起的,范围小,生命短。“东闪西闪”就是第二种雷雨体现的现象。我们仅能看到电光,听见雷声,而不涉及降水。因此“电光乱明,无雨天晴”。

东霍三年,北霍眼前。(江苏常州)

东拉西拉,泊泥湖里开拆;南闪一夜,北闪对射。(河北 )

东闪西闪是空骗,南闪停三天,北闪在眼前。 (江苏常熟)

“东拉西拉”即“东闪西闪”,“东霍”均表示雷雨发生在东面。因为基本气流是自西向东的,所以它不会再影响本地。

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浙江黄岩)

若雷雨云在太远的地方,这里就听不到雷声,只看见东闪西闪的电光。雷雨是热天空气对流造成的。此地虽然不下雷雨,但当地天气仍是很热的。如果听到雷声绕圈转,则表示很近地方有雷雨发生了。因为附近的云块密蔽,云面凹凸不平,所以造成回声。既然雷雨发作在附近,雨就不久就到。

其次,当冷暖空气在当地上空交锋时,由于它们势均力敌,你来我往,相对十分猛烈,形成了“绕圈转”的现象。达时易于生成锋面。因而出现“有雨不久远”的现象。

顶风雷雨大,顺风雷雨小。(浙江黄岩)

逆阵易来,顺阵易开。(江苏苏州)

“阵”就是雷阵雨,逆和顺是依雷阵雨的行动方向而定的。譬如雷阵雨从西向东走,本地吹着东风,和阵雨相逆,这叫做“逆阵”;反之,如果本地吹着西风,和阵雨的行动方向一致,这叫做“顺阵”。雷雨是从雷雨云下来的,雷雨云发展的方向,才是雷阵雨将到的方向。雷雨云的发展,必须有对它相向辐合的地面气流来支持它,供给它必要的水汽,所以对它吹的逆阵风,实际就是供养它发展的风。既然东方是供养它的气流的来向,所以它向东方发展,就是逆阵易来的道理。如果本地吹着西风,这种风是高空下沉的风,下沉风比较干燥,云块碰到它是要蒸发消失的,所以说顺阵易开。即使不是下沉风,雷雨云也将顺着风东去,不再回到这里。

闪行一年,雷行八百。(安徽全椒)

这是说只见电闪,雷雨的希望少。如果能听到雷声,那就可靠些了。这是因为光速大于声速百万倍,只有附近的雷声才可能听到,远处只能看到闪光的缘故。

未雨先雷,船去步归。(崔实《农家谚》晴雨占)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江苏无锡、常熟,湖北阳新,浙江义乌)

先雷后雨,下雨不过瓢把水。(广东)

先雷后酉,当不到一场露水。(广东)

先听到雷声,然后下雨,这是热天的地方性雷雨。由于局地热力对流所造成的雷雨云,仅仅掩蔽天顶,四方地平还是空空的。由于它范围很小,生命短促,所以雨止之后,仍旧是青天烈日,地面雨水立即晒干。假如乘了船出去,也可以步行归来的。

上面所谈到的雷雨云是在本地生成的,既使不在天顶,也在附近地区的上空。当我们听到雷声时,那里可能已在下雨了。由于局地热力对流造成的雷雨云,维持时间短,雨区范围小,再加上雷电与降水消耗了云中空气的能量,使云中空气的上升对流运动逐渐减弱。等到雷雨云移到本地上空时,它已近于消失,即使有雨也不大了。

天上落下的雨、雪、冰雹和地面凝成的露水、白霜,虽然同是气界水态的变化,但是各有它的气象成因,同时也表示不同的未来天气。因为这些现象是最易观察的,也是和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这类谚语相当可靠。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天的雨大多属于热雷雨或阵雨。热雷雨的发生,基本上是因为地面受热,发生对流运动,把地面的水汽送到高空,凝成雷雨云而发生的降水。但是由于地面各部分的物理性状不同,对于热力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地面上的气温有高有低。例如森林草原地区温度低,不毛之地温度高;柏油大道温度高,煤渣马路上温度低。所以在极小范围之内,空气对流的强弱,可以有很大差别。这里的对流,可以发生雷雨云,那里就不可能。再因为雷雨云的面积,普通不过几平方公里,所以我们常看见城南下雨而城北未必下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天”。到了秋天,还留着些夏天的景象,所以还有“秋雨隔灰堆”之说。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气旋和其他种风暴通常是从西向东移动的,所以只有发生在西方的风暴,才能影响到本地。发生在东方的风暴,只会再向东去,不可能再影响本地。所以有“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的说法。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悉悉。(南京)

在晴好的天气,早上只会有雾,不会下雨的。现在下雨了,表示天气本来不好,可能有远地风暴逼近。一次风暴的经过,常要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时间,不是短时内可以完的。现在,早上就开始下雨,那末未来一天之内,要“雨伞勿离手”了。在黄昏时分,高空气流一般的有下沉运动,天空原有的云,很易因此消散(因为下沉气流是最热燥的气流)。在这时候,如果有碎块云里下来的雨,是下不长的。但是,如果这种雨是一种风暴雨(就是从西方移动过来的有系统的云雨),那末“雨打黄昏戍”也就未必“明朝燥悉悉”了。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鸡呜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晏雨不晴。(同上)

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江苏无锡)

开门雨,关门睛。(江苏元锡)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江苏无锡、常熟,浙江义乌)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浙江义乌)

这几条都说早上有雨主晴,晚上有雨才是久雨之兆。

夜晴无好天。(河北)

夜睛无好天,明朝还要雨连绵。(广西郁林)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这三句都是说:在久雨之中,突然夜间天晴,明天仍要下雨。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 、陕西武功)

在高气压下,风平天青,气层非常稳定,地面尘埃水汽结集低空,所以平视蒙蒙,这种现象既然是气层稳定的表示,所以天气是不会变得阴雨的。下雨后,空中仍是蒙蒙,这必定是在气旋暖锋之后,暖区之内,空中微雨飘荡、水汽充斥,此后还有冷锋大雨,所以天气不可能立刻转晴的。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麻花”指小雨,“雨”就指大雨。雨前麻花是说无大雨而只有小雨,这种雨属于稳定性雨的一类。例如,降落在单纯的热带气流中的雨。热带气流本身很湿,它比较地面要暖些,所以没有大规模的热力上升运动,只有由于微风涡动激起的动力上升运动,因此不可能出现很高很厚的云,只见分散的、层状的、薄薄的云,所以只能下麻花小雨,下不了大雨。雨后麻花,就表示大雨已过,还有几滴小雨,这表示雨天将要结束了。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

(《田家五行》论雨)

落滴起泡定阵雨。(江苏常州)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江苏常熟)

大凡刚刚开始的雨,雨滴必是很大的。因此,雨滴在下降过程中,已不成为圆球体,而成为扁平的球体了。在它的下面,可裹着空气,若下落到河面上,这空气从河水中选出,就成为气泡。因为这种气泡是见于开始下的大雨滴的,所以象征着大雨正在开始。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河南篙县)

雨声发喘,大雨之貌。雨大了,所以河水涨满。

饭时雨,下四指。(山东栖霞)

午饭时天气最热,对流最盛,降雨总是很多的,但非必然。

雨洒中,一场空。(湖北)

一块积雨云四脚空空地悬在中天,它下的雨,只及本地,一下子就完了。这种云起自本地,消于本地,所以雨量不会太大,雨时很短。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河北 、山西宁武、河南嵩县)

伏天正值阳历七八月之交,是全年最热的期间。这个时期,如果气层是稳定的,热力对流就不能发生,即使有对流发生,也不可能发展到在天空造成雷雨云而打雷雨的程度。这种局面一旦造成,可维持很久,使天气久热而不下雨。但若大气层既潮湿,又不稳定,热力对流就极易发生。今天发生雷雨,明天还是发生。因为同一不稳定气团之下,它的组织、构造是可以维持好多天不变的。所以在这种大热天气,不下雨也罢了,下过一次,就很可能常常下。

雨洒尘,饿死人。(河北 )

雨小,只能洒尘,天气太干,旱灾发生,所以要饿死人。

霜后暖,雪后寒;(苏南)

霜前冷,雪后寒。(江苏镇江)

落雪勿冷,融雪冷。(南京、山西太原、河南商邱)

霜和雾都是晴天的产物。因为天空无云,夜间地面散热很强,温度才能下降到零度以下,使贴近地面的水汽直接凝成白霜,所以凝霜之前是冷的。等到天亮日出,因为天空无云,太阳光很强,霜的水分很少,融解时并不需要大量热力,所以天气相当温暖。

雪是从高空落下来的,凝雪的时候,地面气温并不一定很冷。但是雪要融解成水,就须吸收大量的热力(一克的雪,融解成水所吸收的热量,等于把一克水的温度,从摄氏零度升到80度时所需要的热量)。这热量就从地面层空气中吸去,所以不等到雪融完,气温是不可能回升的。

篇5:地理俗语

知识点:“黄河改道”,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黄河真正成为“黄河”从流经黄土高原开始,流水侵蚀大量泥沙,黄河变黄,中上游流速快搬运作用强,源源不断的泥沙进入黄河,但是中下游平原地形,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技术有限,每过一段时间,会因为洪涝溃堤,水往低处流,黄河就会出现改道现象。

史册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593次,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6-7次,甚至出现过改道直接往淮河给“合并”了。所以以前可能还在黄河南岸的地方就变成到北岸了。现在河提,河下游疏通河道,中游建小浪底拦沙治沙,中下游地区仍然是“地上河”,只是不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也只是个虚数,古代想要改道还是要个好几百年的。

这种溃堤或者大改道都会使河流两岸的百姓受灾,中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发,所以农业时代治水就非常关键了,古代非战争年代,管水利的官员就是最容易升官,也是最容易掉脑袋的。古代最出名的“大禹治水”,“水”就是黄河。古代重要的发展范围就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但是其实洪涝除了那么多的危害,也有一点点的优点就是留下的淤泥和堆积物又是肥沃的土壤。而且灌溉区,或者地势低洼的地区,洪涝冲刷可以减少土地的盐碱化。这就和为什么火山那么危险还是有人住火山周围,火山爆发频率低,但是火山喷发灰积累厚厚的一层是肥沃的土壤,是一样的道理。

2、成语::泾渭分明

讲的是黄河的支流,泾河和渭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流经关中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泾河汇入渭河,由于含沙量大所以分界分明。“浊泾清渭何当分”(引自杜甫《秋雨叹》)是成语“泾渭分明”的雏形。

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可想而知含沙量有多大,尤其夏季。渭河流经渭河谷地位于秦岭以北,相对来说,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较小,但是历史上也出现过,由于植被破坏,渭河含沙量大增的情况。但是,“泾渭分明”就是很直观的告诉我们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很早就存在了。

黄河含沙量这么大,所以才有“跳进黄河洗不清”啊。

3、“大河向东流”

这主要是由地形决定的,我们中国地形是三级阶梯西高东低,河流主要是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但是还是要注意几条,尤其是内流河不注入海洋和一些不是向东流的几条大河或没有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最后断流,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向东流但是在藏南大拐弯后注入了孟加拉湾,也就是印度洋。

澜沧江是北向南流到东南亚,后半段就是湄公河了,最终也是注入南海(太平洋)。

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就是东南—西南,最终流入北冰洋。

山水篇

02

山南水北谓之阳

语文课文言中就经常出现。《愚公移山》原文中有这么一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翻译解释的是: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而为何山南水北谓之阳呢?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以北地区,古代人们的主要活动范围还是中原地区,指的是黄河中游一带,这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所以对于山来说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阳照到的也就是有阳光为阳。而北面则为阴,相反对于低于地平面的水系来说,太阳也不会照到河流的南岸,只会照到北岸所以水北为阳南则为阴。

其实河流的南岸对应的就是沿岸山脉的北坡,而河流北岸对应的就会是沿岸山脉的南坡了。

所以这个说法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都是可用的。

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止,不仅仅是成语俗语中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识,诗歌中也有。

气候篇

01

风调雨顺

中国典型的季风区,夏季风的强弱,雨带的移动快慢,会导致降水异常,旱涝灾害频发。夏季风正常的时候,雨带的移动由南到北,雨带4、5月份在华南地区,6月到7月初,雨带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季节,78月份雨季到华北东北地区。9与开始南退。

但是如果夏季风异常,夏季风偏强,雨带移动过快,南方降水偏少,雨带提早来到北方,并且滞留时间长,导致南旱北涝。反之夏季风偏弱,雨带滞留南方,雨带迟迟不往北,南方降水偏多出现涝灾,北方得不到降水滋润,就会缺水出现干旱,“南涝北旱”。所以,夏季风正常了,雨就正常了,那么农业生产的灾害也少了,这就是“风调雨顺”后面还要带个“国泰民安”,在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靠地得粮,没天灾,基本上都能安稳过日子,社会就安定了。

当然,还有很多相关成语,这里只是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

留个题:

大家可以查一查这两个成语:“蜀犬吠日”,“吴牛喘月”,分别指哪些地理知识?

相关成语链接

04

“秦晋之好”——“秦”是陕西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春秋时秦、晋是两个诸侯国,他们世为婚姻。后称两姓联婚为“秦晋之好”。

“得陇望蜀”——“陇”是甘肃省的简称,“蜀”是四川省的简称。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是山东省的简称。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为了篡权,先后两次杀死继嗣国君。“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恶首不除,祸乱不止。

“合浦珠还”——合浦县在广西,是沿海县,水产发达,以产珍珠著名。“合浦珠还”比喻失而复得或人去复还。

“福如东海”——东海是我国四大边缘海之一,面积仅次于南海。比喻福气像东海一样无边无际。是祝贺用词语。

“寿比南山”——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峰之一,在西安市南,是西安旅游胜地之一。比喻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是对老人的祝颂,与“福如东海”连用。

“逐鹿中原”——中原本指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比喻在整个中国,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篇6:地理俗语

1.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这里说的钩钩云,是指钩卷云。这种云一般出现在低气压的前方。出现这种云以后,如果云高逐渐降低,云层变厚,说明低气压已接近本地,天气将要转为阴雨。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鱼鳞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出现一种鱼鳞状白色小云片,常常排列成行或成群,这就是卷积云。卷积云往往是由于高层空气不稳定,从卷云、卷层云变化而来。这种云往往出现在低气压的前方,随着低气压的迫近,将出现阴雨或大风天气。

“日枷风,夜枷雨”

“日晕三更雨,夜晕午时风”

枷就是晕,是日光或月光穿过冰晶结成的卷层云,发生反射或折射而形成的内红外蓝的光环。卷层云多产生在低气压的前方,如低气压逐渐移近,云层将依次转变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接着就下雨。又因为在比较强的低气压区里,风力比较大,所以有这种云出现后,预示将出现有雨有风天气。另外,夜里的卷层云越厚,月枷里的星星越是看不到,表示低气压越迫近,所以还有“日枷风,夜枷雨,枷内无星连夜雨”的说法。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日落黑云长,半夜听雨响”

这些谚语都是说在日落时,从西方地平线上有乌云升起,遮没落日,当天半夜就要下雨。还有“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和“乌云接日头,天旱不发愁”的说法。前者没有肯定半夜就要下雨;后者只讲要下雨,没有讲明下雨时间。总之,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要下雨的,但下雨的时间还得作具体分析。出现这种现象会下雨的原因是:在温带地区的天气系统,都是从西向东移动的。日落时西方升起了乌云,表明西方的阴雨天气系统正在向本地移动,所以半夜后就将下雨。但是在观察时要注意区分“乌云接得高,明天晒断腰。”“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这两句谚语是说虽然西方乌云接落日,但是乌云下部脱空,露了青天,太阳落下去时,仍可从云下露出。这表示那里乌云趋于消散,明天仍为晴天。

“炮台云,雨淋淋”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早上馒头云,下午雷雨淋”

早晨地面温度低,低层空气稳定,一般不会产生对流云。如果清早就出现馒头状的积云或中空有堡状的高积云,表示空气层已很不稳定,到了午后,地面温度升得很高,低层空气受热上升,加上中层空气不稳定,很容易产生积雨云,下雷雨。所以早晨出现了这种云,预示下午将有雷雨。

篇7:地理俗语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自转。适用于赤道地区,由此可计算出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个大圆,因此地球上的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是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日似金丸,月似金盘”(乐钧《一翦梅》)

该诗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月球虽然比较小,但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所以仍“似金盘”。诗中描写的月相应为满月,因为“月似金盘”。

4.“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唐,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此诗句描述了月食的情况。完完,月圆的样子。农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挡着太阳光,产生月食现象。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

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缪氏子《赋新月》)“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这一组诗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当“一道残阳铺水中”后,即日落时,月亮出现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后2~3小时就落到地平线以下,月亮的亮面为月球正面西部边缘,形状为一反“C”字形。将以上各诗描写的月相判定为上蛾眉月的依据分别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凉月如眉”、“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这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篇8:经典的地理俗语

“春(秋冬)南夏北,有风必雨”

这是说在春季或秋、冬季节里,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冷空气控制,如果吹南风,表示有暖空气过来,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产生云和雨。而在夏季,我国大部地区为暖空气控制,如果吹北风,表示有冷空气流过来,和暖空气相交,形成锋面,产生云和雨。所以春、秋、冬季节吹南风,夏季吹北风,预示天气将转阴雨。但这种情况在南方较少发生。

“西风刹雨脚,泥头晒不白”

这一谚语反映了:入春以后,特别是到了晚春时期,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处于劣势,而南方暖空气势力逐渐加强,处于优势。当一次下雨过程停止时,吹的是西北风,这表示由于冷空气的作用,使天气转晴。但这时的冷空气已经力弱势衰了,虽然它竭力把暖空气推走,使天气转晴了;但好景不长,暖空气马上又推了回来,和新的冷空气相遇,又形成阴雨天气。所以说“西风刹雨脚,泥头晒不白”,表示天晴的时间很短,连泥地的表面也来不及晒干。

“西北风,开天锁”

这条谚语用在冬季或早春时期,冷空气势力较强,当本地区转为西北风时,表示本地已为冷空气控制,暖空气已经南退,天气将转晴朗。所以把西北风看作可以象打开“天锁”一样地把阴沉的天空打开。在冬春季的阴雨天气中,当风向转为西北风时,就可预报天气将要转晴。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冬季或初春,如果连续吹南风,天气回暖,也出现晴朗天气。但这个时期冷空气势力强盛,只是暂时退却,新的冷空气很快会南下,同南风相遇形成锋面,天气转为阴雨。所以冬季和初春连吹南风,北风必然来“还礼”。

3.看物识天气

“燕子低飞蚁搬家,天气一定要变化”

这是因为下雨以前的空气湿度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蚂蚁对气压下降,温度升高,湿度增大等下雨的征兆,比较敏感,为了免于被水淹,在下雨以前忙于搬到高处或把窝垒高。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时,可以预报天气将转阴雨。

“缸穿裙,大雨淋”

“盐出水,铁出汗,大雨不少见”

夏天水缸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下雨以前空气湿度大,和水缸接触的空气温度降低,达到饱和状态后,水汽就在缸壁上凝结成水滴向下淌,好象水缸穿上了裙子,预示将要下雨。同样,铁的温度也较周围气温低,而盐有吸水的性能,当空气湿度增大时,在铁上凝结成水滴,盐吸收了水分会发潮,都是下雨的征兆。有时水泥、石板地面或墙壁返潮,也预示天气将要转阴雨。

“炊烟顺地跑,天气不会好”

这是因为将要下雨之前,一般气压降低,湿度增大,烟粒的比重加大了,所以不往上冒,而是顺着屋面或地跑,预示天气将转阴雨。

“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明”

在久雨天气转好时,空气湿度减小,小鸟感到比下雨天舒畅,因而发出叫声。此外,公鸡也往往在天气转晴前展开翅膀飞来跳去,并大声啼叫,也是这个道理。

【地理俗语精选】相关文章:

1.常见的地理俗语

2.常德俗语精选

3.俗语谚语精选

4.宝鸡俗语精选

5.中国民间俗语精选80条

6.经典黄河的俗语精选

7.与马有关的俗语精选

8.地理心得体会作文精选

9.谚语俗语

10.春节俗语

下载word文档
《地理俗语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