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在民间的活动
“勤业莹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重阳节在民间的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重阳节在民间的活动,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重阳节在民间的活动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历史演变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馀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篇2:重阳节的传统民间风俗活动有哪些
重阳节传统节日风俗
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篇3: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比较罕见的民间风俗活动
习俗活动一般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活动,但风俗就不同了,风俗通常具有地域性,很多旧风俗都少有人知,只有当地居民才会了解该风俗是怎么来的,和地区有着必要的联系。那么,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放风筝
台湾也有过重阳节的习俗,据高拱干《台湾府志.卷七》上载∶“重九,士大夫载酒为登高之会。台地菊花早开,至此鬻得一、二,价可数倍。”可见台湾过重阳节习俗和中国各地几乎是一样的。台湾的气候自九月开始就刮起了号称“九降”的秋风,吹的是无雨的北风,此时最适宜放风筝。胡建伟《澎湖纪略.卷七》上记载了放风筝的情形∶“又放风筝,扎为人物、鸶凤以及河图八卦之类,色色都有。俱挂响弦,乘风直上,声振天衢。夜则系灯于其上,恍如明星熠燿。彼此相赛,以高下为胜负。”另俗话说的∶“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哮。”说的也是重阳风筝满天飞的盛况。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秋祭
香港,每逢重阳当天,政府有关部门及公共交通机构便会实施一系列相应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扫墓人士。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同少量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在参与人数和祭祀形式及规模方面,这均有别于新界原居民以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邱东(1992,页128-129)指出,一般新界乡民重九祭祖,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族人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抵达祖坟时,部分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部分则清理坟旁杂草,扫除垃圾。在香港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乡廖族,它仍然保留此习俗,其秋祭(亦即重阳祭祖)的场面甚为浩大。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祭缸神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岑公会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迎山神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重阳节为什么有驱逐瘟疫习俗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都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剑术,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篇4:民间饮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我们的子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了,根据我们的研究目标核计划,我们将研究的内容、重心放在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运用各种游戏材料制作本土食品,并为其提供了废物箱,让他们能够以物代物的进行游戏,自主的解决游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班级子课题小结民间饮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的利用。
在“点心店”的角色区中,我们为其准备了各色的橡皮泥来制作青团子、桔红糕、蛋糕等常见的民间小吃,此外,为了使游戏更加贴近生活,我们还为点心师准备了一次性盘子、叉子供客人在点里品尝,一次性的饭盒、塑料薄膜用来封口装盒供客人带走用,还有塑料刀、空塑料盒子、模具供点心师制作各色点心。
在“土特产商店”的角色区中,我们为其准备了更多的材料,其中更多的利用了废旧物品,幼儿园教研工作总结《班级子课题小结民间饮食文化在教育活动中的利用》。制作袜底酥我们为其提供了牛奶盒子的硬纸板代替马粪纸,虽然硬了些,幼儿还是可以进行剪、画的,剪好后用油画棒涂色,聪明的他们想到再利用记号笔的点代替了洒在上面的芝麻,再利用我们提供的塑料盒子或袋子装盒打包,就是一盒与明清街街特产店一样的本土小吃了。这里也制作青团子,可制作方法比小吃店复杂,孩子们利用废旧箱中的绿色皱纹纸、废纸来制作。废纸捏团包在里面,皱纹纸包外面,再用双面胶固定,放在塑料盘子中,用保鲜膜封好,一盘好看的青团子也完工了。糖藕也是好吃的东西,小朋友们从废旧箱中找到了破袜子和棉花,就开始动手制作,口头打结,中间用棉花塞满。尾巴打结处放上一根筷子,用绳子扎紧,好吃的莲藕做成了。
“娃娃家”中,我们也提供了他们白布和蓝色颜料,鼓励娃娃家的“妈妈”把白布染成蓝印花布做围裙,妈妈很快在玩具柜找到了积木作模子进行印制,然后放在外面晾干,很快的一件漂亮的围裙完工了,妈妈满意的笑了。其他角色区域中虽然本土化特色并不明显,但我们也是与这些本土区域相联系、流通的,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渗透。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只要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材料,再加上适当的指导,幼儿还是非常喜欢这些有难度的操作活动的,通过活动,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对我们的本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交往能力、社会性都有所增强,很好的得到了发展。但是,由于操作活动比较多,幼儿专注于制作,与他人的语言交流少了,下学期,我们将继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并注意加强其语言交流,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重阳节在民间的活动】相关文章:
3.七夕节民间活动
4.重阳节主题活动
5.重阳节活动策划案
6.重阳节活动开场白
7.重阳节活动小结
8.重阳节活动总结
9.重阳节活动策划
10.重阳节活动方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