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浅谈真理
“zuozhaor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议论文:浅谈真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议论文:浅谈真理,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议论文:浅谈真理
议论文:浅谈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因而追求真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及无限性,人们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提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当然,也有一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追求各自信仰的.人们,我们都在寻找真理。然而真理又就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但也仅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我们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它可能存在的片面性,进而不断的探索与更正,不断证明、改进或者反驳已提出的真理,并对其进行公开检验,这样的探究无论是科学的、技术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还是文化的,都会随时间而自我更正。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各阶段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总要受到实践水平及各自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是对客观世界的近似的、不完全的认识。因此,真理未必一成不变,追求真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快速地完成。往往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形成对事物真理性认识。
有些人认为“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认可的东西。”这种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例如,在天文学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的地心说与日心说。地心说最初由托勒密提出,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地心说被世人奉为经典,后来更被教会所利用,成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真理。之后,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探索与观察,发现行星运行规律与托勒密的宇宙模式不吻合。于是一些科学家修正了托勒密的宇宙轨道学说,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来,哥白尼发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距离从地球上观察行星,每一个行星的情况都不相同,这是他意识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轨道的中心,提出了日心说。尽管日心说具有它科学性,仍然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非常稀少,它从被哥白尼提出到最终为世人接受,期间的斗争一直持续了三个世纪,最终证明它具有真理性。
我们应当理性的对待真理,秉持科学探索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尊重科学,敢于质疑批判,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进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篇2:议论文作文:真理只有一个
议论文作文:真理只有一个
袭人的寒风沿着漫天枯黄的野草卷来,我在苍茫的幽幽古道上,寻找着千百年来被遗忘和丢弃的珍宝。
那是一种怎样的奇思,会将真理埋没在幽僻的山谷,若不是有夸父追日的决心,怎有人能将它觅到。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是哈姆莱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我不知道亲缘对我意味着什么?莫不就是我的姓氏和血统。那么真理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也就是一种痴迷的执著。我不知道“文敌诗友”的白居易、元稹是怎样作出这种两难的选择,更无法想象那个为江州司马惊起的大诗人怎不受到“文敌”的牵绊,反而泪溅湿青衫。我不解爱因斯坦和波尔为什么开始还争得面红耳赤,转眼间又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是情感埋没了真理,还是真理在情感的簇拥下熠熠生辉。这真是一种无助的悲哀和孤独。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而我却认为父亲的处世过于圆滑。我是我老师的学生,而我却认为老师的教学过于呆板。
我理解父亲的苦衷,更尊重老师的劳动。但“真理只有一个”,我只能选择这惟一不让我感到心疚的东西。浩渺的星空呀,你永远闪耀着动人的`灵光。你哪里知道纵使万丈的火山灰能掩埋整个的庞贝古城,却永远也掩埋不了真理的曙光。罗马广场上空激扬着令人振聋发聩的文字:“未来的世界会认识我的价值……”躁动的人群中回荡着为和平、为真理护卫的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声音:“相信我,千万人呼喊的声音比不上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儿子的母亲的痛苦……”
对面不是血海深仇的死敌吗?为什么明知危险重重还要执著主动伸出和平的双手?这里不是满目疮痍的子民吗?为什么还要背着激进的青年,迈出寻求和平的出路?激进青年的爱戴难道比不上对手的停战吗?亲亲子民的情感难道比不上与“敌人”的一个握手吗?“真理只有一个”,原来这就是答案,是我寻寻觅觅、魂牵梦绕的唯一的归宿。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终身追求奋斗的唯一终极。
篇3:真理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关于真理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原则,那么真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说真理是科学家等著名人物提出来的,那么他们又是从哪得到的呢?
最近总是听到有人说:“如果当时砸中牛顿的不是苹果而是榴莲会怎样”,我听到后第一想法是那牛顿肯定会被砸死,然后就不会有各种定论出现,我们现在可能就不知道或者正在探索,不过我又想了想,为何牛顿提出力的定论会是在一个苹果的启发下而完成的,最后我不由得想到,牛顿可能是闲来无事跑到苹果树下休息,然后恰巧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了下来,牛顿便有了想法萌芽,看来真理有时来自偶然啊。
我们来谈谈著名的爱迪生,在他找寻延续灯泡寿命的过程中,有一次当发现用白金做灯泡的成本太高,而且只能用两个小时,陷入苦恼中时,他便坐在炉火边取暖,忽然他觉得十分燥热就顺手取下来了用棉纱制成的.围脖,突然爱迪生脑海中便有了一个念头,那就是用面纱的纤维,他立刻从围巾上取下一根棉纱,放在炉火上烤了好长时间,棉纱变成了焦焦的炭,他于是小心的将炭丝放进玻璃泡内,一实验,结果灯泡的寿命延长了13个小时,其实从中不难看出,爱迪生通过偶然间的围巾发现了延长灯泡寿命的炭丝,最终实验成功。
再来说说我们生活中的真理,我们都知道有句俗话叫“蚂蚁搬家,天下雨”,而且这句话百试百灵,不论你何时看到蚂蚁搬家,说明天最近可能就会下雨,因而这句话变成了真理一样的存在。但这句话的来源是以前有一个下地干活的农人,他在路边休息时偶然间看到,许多蚂蚁在搬家,于是他很好奇,觉得这些蚂蚁真的是够忙的,可不久天空乌云密布,开始下起了雨,于是他便想到会不会蚂蚁搬家时提前知道要下雨呢。过了不久,他又看见一堆蚂蚁在搬家,于是他想这不会又要下雨,没错,等他到家后真的下起了雨,他还不信说有一有二还能有三,可后来他信了,因为这样的事又发生了一次。
其实,我们在追求真理时,大都来源于实践,而大多实践又来源于生活中偶然发生的某件事,所以在我看来,说真理来源于偶然,也不足为过。
篇4:高考议论文论据:真理与谬误
高考议论文论据:真理与谬误
2017高考议论文论据:真理与谬误
适用话题:“习惯”“正确对待经验”“真理与谬误”
驴子的'经验
一只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背上的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后来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时,故意跌倒。可是棉花吸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在站起来,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素材点拨:驴子为何死于非命?是因为它没有正确对待已有的经验,而是机械地套用了经验。世易时移,情况变矣,经验也要与时俱进,正所谓“真理逾越一步就是谬论”。
篇5:以真理为题材的议论文
以真理为题材的议论文
子不语乱力鬼神。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他的祖先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呢?结果孔子默然不应。学生看夫子的表情,便茫然若失地退回来。身边的人看了,便问孔子为何不说话。孔子这时张口了:“你让我怎么说呢?如果我说有,他就什么事也不做,专等着父母的灵魂来庇佑他;如果我说没有,恐怕他父母一死他就把他们忘记了。”在孔子的观念里,世界是否有鬼神呢。他的不语里面究竟是有是没有,还是不清楚呢。他或者清楚,或者不清楚,但没有说。加上他也说过,没有搞清楚的东西,我们最好存而不论。所以他怎样看待鬼神我们已无法知晓了。
但从中我们又看到了孔子的教育方式,世界上有没有灵魂的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活人有着怎样的影响。或者可以说,世界上有没有灵魂,则要看它对活人的影响是怎样的。如果用它可以风化百姓,那就可以被承认。如果只能诱导人们向恶,那它便永远不存在。人的本领真大,不仅可以改变外部世界,还可以决定人的灵魂的有无了。也许你会说,孔子的眼里没有真理,一切都是道德说教的策略。
但是,我们还是曲解了孔子,他是有信仰的,天地仁道是他心中永远的准则。而大概他感到很多人达不到明辨真理的高度,如果告诉众人事实的真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大众反而产生了误解,不仅难于维护真理,反而毁坏了真理。于是我们就省略了其中的过程,或者不说,或者告诉他最利于他接近真理的假象。这是维护真理的一个策略,也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这种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见。比如,一个丈夫帮助一个相识的寡妇挑了水,回家一定不会告诉妻子真相。他是这样想的,反正我也没有做亏心的事,只不过帮了寡妇一把。如果说了,万一妻子心眼小了,反而惹出许多麻烦,倒不如不说干净。如果妻子问干什么去了,就便一个理由来搪塞。看来,丈夫的说谎撇弃了真理,选取了一种策略,就像所说的“曲线报国”一样维护所谓的真理。
但是,这种做法究竟可取不可取呢?掌握实情的人以善良的动机做了一件极负责任的事。他不仅要考虑到事情的原委是什么,而且还为事情被告知后所带来的后果负责。可谓用心良苦。但是,这种替他人包办一切的做法,侵犯了他人的权力,也侮辱了对方,因为这种告知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被告知者不仅没有得到事实的真相,反而在智商方面受到蔑视。并且,这种做法的流毒还在蔓延。因为人使用策略时不总是善意的。当有人懂得用策略来维护真理时,也有人学会让真理来为策略服务。并且,追求后者的人越来越多,因为真理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实际利益,而策略的作用能够做到。它可以隐藏真理,可以拒绝真理,也可以制造出真理,然后得到自己的利益。于是,真理的地位越来越低。
众人所知的避讳现象便是对真理的一次策略性使用。避讳,是一种掩饰,对事情的真相不敢或者不愿说。需要避讳的东西往往不是最好的就是就坏的事物。比如说父母的名字,出于尊敬我们不会直接喊出来,就好像最亮的光辉我们不敢用眼睛去看一样。君王们便按照这个逻辑也给自己罩上最耀眼或者说最刺眼的光芒,不让人们喊出自己的名字,说出来便是大不敬,需要杀头的。不光自己的名字,连跟自己相关的一切都要罩上光芒。这些做法有太多自恋的.痕迹,并且他们还要利用权势强迫大家维护自己的自恋,让众人陪着自己做游戏。而避讳过了头,就要闹出很多笑话。比如,很多开国皇帝为了给自己增添更多的神性光辉,居然在自己的出生过程了抹去了父亲的地位,不承认为其父亲所生。后稷的母亲在神的脚趾印上踏了一觉就怀孕了,刘邦的母亲梦见了蟒蛇便腹中有感等动人事迹便是例证。这样的结论在民间是最恶毒的咒骂,在这里却成为皇帝至高无上的光荣。人间的一个最基本的真理就这样被抹杀了,最不幸的是人们别管信与不信,都对此津津乐道,并且情愿相信事情的本身就是这样。这时,世界上最失落的就是他们的生身父亲。
有些东西无好坏之分,但也需要掩饰。当孩子好奇地问母亲自己从哪里来时,中国的传统母亲们习惯回答说:从土里面挖出来的。有些老实的孩子便信以为真,但还是有些孩子无法满足,他们会继续问:谁种的种子呢,到时候拿什么来挖呀,铁锹会不会把头给弄破呀。家长无法回答,便把谎继续撒下去。所以家长们在爱情、性教育面前表现得极为尴尬,他们扭扭捏捏,生怕孩子知道真相以后学坏。但这种隐瞒丝毫没有起到作用,孩子们也渐渐明白了,并且明白之后也没有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出乱子。
比如为大众所崇拜的各类明星,他们在大众眼里是超尘脱俗的,一旦被人看出烟火气,就星运暗淡。所以他们也不得不维护自己超尘脱俗的形象。但他们还是摆脱不了烟火气,生病、离婚、上法院甚至吸毒,于是生活就艰难起来,变得遮遮掩掩,矫揉造作。实际上,自己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别人的眼里自己是什么。而观众也相应地有了这种看法:他是什么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这时候就出现了有意思的现象。当明星们生活颓废,成为一种潜在的或众人皆知的事实时,他们仍然可以满面金光,成为大众偶像,但是一旦遭遇曝光,就马上被大众唾弃。而早知道事实的观众这时才仿佛得到真情,变得苛刻起来,不肯轻易原谅自己的偶像。这种逻辑就是,大家都吸毒,谁被曝光谁倒霉,观众关心的不是谁吸毒,而是谁倒霉。倒霉的明星最大的错误便是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形象。
讳疾忌医则是一次幼稚的拒绝真理的现象。蔡桓公宁愿相信自己没有疾病,这样就可以一如既往地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可是,疾病并没有因为它的不承认就乖乖地消失,它的客观存在和继续蔓延最终要了蔡桓公的命。寓言很简单,我们都会嘲笑蔡桓公,但是,很多人不懂得举一反三,刚笑完蔡桓公转过头来就反被取笑。比如马寅初先生曾经提出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人们感觉他有了神经病,或怀有不良动机,于是把这个扁鹊给批了。仿佛批倒了马先生,人口问题便不复存在。再如非典时期,感染病毒的案例每天都在大面积增加,而一些官员仍在宣扬。他幼稚到不知道自己的谎言就像去包火的纸,总有一天会被泛滥的病毒攻破。而越到最后,烧得越旺,最终导致自己被撤职处分,也耽误了很多条没有及时挽回的生命。
熟悉古装电影的人知道很厉害的一招,叫杀人灭口。某一次刺杀重要人物的行动,失手杀手的结局是必死无疑,而成功的杀手得意地回来请求封赏,但是放心,他绝对在回到家以前被下一个杀手刺杀。行动的策划者有一套严密的逻辑,真相是掌握在目击者手里的,只要把真相的携带者杀光,真相从此就被埋没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掩埋的越来越深。这种方法虽不太可靠——因为真相的传播就像病毒的感染,总有防不胜防之感——但成功率也不小。人们总愿意相信“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逻辑,在小说或电影中让主谋者得到报应,但实际上,成功策划阴谋的肯定不在少数。所以万一被派去做某项重要任务,我们最好的选择是拖延时间。拖延时间就是拖延自己的生命,但还是不彻底,我们干脆就选择逃跑。
事态愈演愈烈,策略的运用到了自如的地步时,它不再掩饰、拒绝真理,也会承认真理。对自己有利时,他们异乎寻常地拥护真理,并且拿着真理的尚方宝剑恶狠狠地砍向一切对手,以光明正大的手段满足一己的私欲。但既然为了满足私欲,符合真理的时候很少,情况就不太好办,于是最高级的形式就出现了,人们学会了制造真理。
最拙劣的制造真理的事件当属赵高。他指鹿为马的做法人为痕迹显然过重,以至于很多人不愿承认自己的智商太低时,他还得动用武力铲除异类,但恐怕赞同者还是没有把它当成真理,只把赞同当成一个策略。相对来说,刘备的智商要高一些。他从自己的家谱里拼命找皇族的痕迹,也拼命地将自己从皇族的家谱上靠,结果终于成功了,他变成了“刘皇叔”,于是他就成了正统,将诸葛亮也骗了来。而曹操则不具备这种天然的优势,恐怕也不晓得其中的奥妙,落得了“奸雄”的称号。在社会领域,本来就没有绝对的真理,而人们需要有一个真理作为秩序获得安全感。而每朝皇帝上台伊始,第一任务就是制造真理。他们从人们最迷恋的也是力量最强大的天做文章,先是封禅祭天,然后就开始自称天子,这样他们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志制定法律,法律一出在人们的心中就开始扎根,成为真理。比如天子可以有三宫六院,可以杀无赦。比如,士不上大夫。别管原来是否正确,已变成法律就是真理。所以会出现“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局面。但既然法律已经成文就不好更改,如果皇帝犯了出格的事怎么办?他们又开始想办法,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何况最终解释权在法律制定者。如果还不行,那就要变法了。社会科学中的真理不比自然科学,它没有本来的面目,本来就是制造出来的。于是历史上得罪皇族的人,一律是谋反;得罪了其他的官,则会被揭发,可谓借刀杀人。以真理杀人,最安全最光荣也最省力。
由于中国人很擅长对真理的策略性使用,所以在中国发达的是权谋之术,所以缺乏的是像马寅初这样求真求实的精神,像布鲁诺这样坚持真理为真理殉身的人,多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所以在国家各个地方窝里斗的现象最是经常,整体上的进步则很少见到。也许,大家都在誓死捍卫着一个真理,那就是自己的利益。
篇6: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议论文
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议论文
有些事理经名人之口,大师之手,成为了权威。一般而言,权威多数是正确的,有较大的可信度。但是,有些事理,名人未经推敲就从口中说了出来,自然也就经不起检验,但由于名人的权威,仍然成了“权威”。为此,生活中要多些“?”号,不迷信权威。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之前,亚里士多德“重的球会先着地”这一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基督教所宣扬的“地心说”则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达尔文发表《进化论》之前,还有不少人认为“人是天使变成的”… …
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是荒唐的,可笑的,但在数百年前,它们却个个是人们心中的“权威”。有如此愚蠢的想法,恐怕不是因为人们无知,而是因为他们人云亦云,想当然吧!
伽利略、哥白尼、达尔文,都有着不平凡的眼界,敢于对所谓的“真理”提出质疑,产生“?”,并深入探究,刨根问底,追求真理。
也许有人会认为:只要有知识,有耐心,就能够深入研究问题,找到真理。其实,这样是不够的。
有知识,只是作为与权威斗争的基础,更需要的,是挑战权威的胆量和为科学、为真理的献身精神。伽利略做斜塔实验时,有成千上万人围观,都想看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敢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对立的的小鬼出丑,因此,一旦他失败了,就会处处遭人冷落、笑话;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与基督教的“地心说”相背而驰,产生巨大的'矛盾,导致教皇大怒,诬陷哥白尼,把哥白尼送上了火场;达尔文提出发表《进化论》之后,更是处处遭人排挤。但他们,却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把挫折当垫脚石,使他们的这些观点在百年后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真理。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不仅包含着对事物刨根问底的精神,还包括着一份挑战权威的胆量,追求真理的执着。
发现问题,需要好奇心;研究问题,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耐心;实践它,则需要胆量与执着。
亲爱的朋友,你也能对权威产生质疑,对想当然说“不”吗?
篇7:与真理为友议论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与真理为友议论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议论文阅读(8分)
与真理为友
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萨莫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描述:“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
思想与权威,其实是对立的两面。
思想崇尚的是自信与平等,激荡与创新,始终追求突破与变革。而权威,则信奉服从与控制,传统与秩序,绝不允许任何批评与挑战。
一个世界倘若没有思想,那便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如果没有思想而又充斥权威,那黑暗将永无尽头。
思想胜于权威,是哈佛的文化,也是人类进步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常能看到思想的火花在强大的权威面前,勇敢地跳跃、闪光,直至熊熊地燃烧。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16世纪著名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毕生精力写成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教会为之震怒,世界为之震动。坚信科学与真理的哥白尼,以一句“我不会在任何责难面前退缩下来”做了回应。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毫不留情地终结了被中世纪封建神学奉为至宝的“地心说”理论的地位。歌德说:“哥白尼的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哥白尼以自己的思想和学说,将人类的世界观整个颠倒了过来。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佛逊,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独立宣言》,被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并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基、独立之魂。它像照耀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激情之火。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曾经用闭关锁国导致危机重重的日本,至19世纪中叶,决意“维新”求变。1868年,明治政府发表维新誓文,昭告天下: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以这种胆略与勇气,将维新成为全民的统一意志,绝处求生,走出灾难,迈上了现代强国之路。
思想胜于权威,究其因果,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思想、大思想、科学思想,代表了真理,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创新。而权威败于思想,这权威看似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实际上代表了传统,代表了落后,代表了守旧。权威在思想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规律。
如果我们都能“与真理为友”,思想胜于权威还会远吗?
小题1: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开头引用了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思想的火花在强大的'权威面前,勇敢地跳跃、闪光,直至熊熊地燃烧。
小题4:举出你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历过的,能与此文观点相照应的一个事例。(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思想胜于权威 举例论证 (2分)
小题2:用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的话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更有说服力(2分)。
小题3:许多思想家,面对传统势力的权威,毫不畏惧,勇于抗争,最终战胜了权威,他们的思想成为后世信奉的真理(2分)。
小题4:示例: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观点质疑,经过查阅资料、争论,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是不在权威面前低头,坚持正确认识的做法。(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第一段中即提出了论点。文中列举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举证论证是很明显的。
小题2:
试题分析:这属于议论文常用的提出论点的方法,说明引用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意,注意本句比喻的作用,抓住句中“火花”“跳跃”“燃烧”等关键词,从思想家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这个方面来理解此句的含义。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是要求联系实际给本文论点“思想胜于权威”再举一个论据,可以举一个自己思考反驳老师观点的例子。
篇8:昔学比今学,生叹息,悟真理议论文
学乃终生之业,学无止境,学业路上,遇荆棘坎坷寻常。往昔之法,今昔之法,自有不同,吾将往昔比今昔,不禁生叹息,亦吾出学业之真理。
往昔,吾不耽学业,虽功课卓佳超群,但尚未达顶峰,不甚喜读,不甚喜写,尤不甚喜听。吾以为天资聪颖胜于勤奋刻苦,不其然吾落后于杨,李等人。她们勤而坚,喜听,擅听,吾仍不以为然,以天资聪颖战踏实刻苦,可终不得愿以偿,吾甚哀愁,至颓废,不思进取,逾落逾多,竟名落孙山,一蹶不振。吾师与吾论议,惊曰:“若以聪颖胜踏实,朽木也,不可行,聪颖乃天生之材,难能可贵。但踏实乃后天之福,更为珍贵,踏实而不甚聪颖自胜聪颖而不甚踏实,是乃真理,若聪颖绝顶,再踏实一二,便可成材。”吾谨尊师长教诲,脚踏实地,勤学进取,终榜上有名。可尚未最佳,吾甚悲愁,不知何解。此乃往昔。悲愁如云缭绕心间。
今昔,吾耽学,喜读,喜背,喜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吾甚爱读书,无书不就坐,就坐必读书。每逢佳言妙句,必抄录一二,只至熟背,佳句亦丰富,习惯亦养成。踏实肯干,进取奋进,终促金榜题名,乃最佳状元之位。吾以为能登壮元,不外乎吾师之教诲,除此亦有吾专心之法,不专心无法致志,专心才可致志。夫学需静也,静心生智,躁心生愚,往昔未最佳,乃是因不专心、静心之致,不知何解也是躁心生愚,急功近利罢了。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功名,潜心好学,必成大器。此人今昔,笑靥如花,紧挂眉头。
叹息,致力学业,除吾亲人,吾师长,吾朋友可提点一二,剩下全依吾自身。吾若得求学之正法,且竭力必成功,若不得即师长、朋友倾尽所有也不会成材,学乃靠吾身,不推不卸才可成就功名。
篇9:初二议论文:真理的变更1000字作文
总有人说,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而我却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因为,我一直以为,在绝大多数时候,事物的正确答案远远不止一个。而那些总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人,必是禁锢了自己的思维,而只满足于自己的那一个答案。
世间万物都在随着时间的车轮不停转动,不停变更,转眼间便是物换星移。而在这岁月的波涛中,又有什么会是的呢?又有什么不会改变呢?的确,在如今,一些事物可能暂时没有改变,也没有需要改变,但并不代表永远都不会改变。好像“1+1=2”,虽是世人皆知的公理,眼下也完全无必要去改变它,但这式子中的所有符号以及每个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全是人类自己规定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假想: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者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个世界上,1+1会等于3?
或许我这样讲,有人会说我钻牛角尖。那好,即使抛开这一点,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事物的答案远不止一个。
就比如如何能够治理好国家,使人民生活幸福,古往今来便有成百上千种答案,谁又能说哪一种对,哪一种错呢!中国东周末年,七国争雄,战事不断,在学术界亦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词。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非攻兼爱,法家的法治理论……用俗语来说,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让着谁。而到秦始皇用法家理论治国、统一六国后,法家理论似乎变成了正确的治国方针。但不久秦国灭亡,汉朝建立,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又把儒家学术推向“正确”的位置。而到清朝末年,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又有更多人主张“民主”“科学”的治国方针,提出“*孔家店”,否决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学说。而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中国又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就这样,短短三千多年,如何治理国家的答案便已变更多次,那么,在整个宇宙二百亿年的历史过程中,又有多少事物的答案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呢?在每一个时代的同一种事物,在每一个人眼里的同一种事物,实在是有着无数种所谓的“正确答案”呀!同样面对隋炀帝修运河一事,你可以认为这是暴政的体现,是朝政的昏庸,但同时你也可以说,这是明政的体现,它让南北的沟通更容易、更便捷,使商业在后世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古希腊,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在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了这一真理,紧接着,布鲁诺又提出了更为准确的学说,“真理”再一次改变……
这世界就是这样,即便是所谓的真理,也会在岁月中慢慢变化,又何况是一种事物的所谓正确答案呢?《道德经》有言:“道可道,非常道。”或许真的是这样吧。万物的玄机,又怎能用简单的正确或错误来判断呢!而那些顽固地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人,则尤为可笑了。
【议论文:浅谈真理】相关文章:
2.真理的反义词
4.真理心情语录
5.真理问题辨析
6.发现真理高一作文
7.人生真理经典句子
8.爱情真理名言名句
10.真理的名人名言摘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