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氨、铵盐(第一课时)

氨、铵盐(第一课时)

2024-05-11 08:16: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ynthiaj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氨、铵盐(第一课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氨、铵盐(第一课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氨、铵盐(第一课时)

篇1:氨、铵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

(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

(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

(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

(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成分

纯净物(非电解质)

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

微粒种类

氨分子

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

主要性质

不具有碱性

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

存在条件

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

常温常压下可存在

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答案:C。

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答案:A。

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B)HCl、H2、N2(C)HCl、CO2、CO(D)SO2、N2、CH4

答案:C。

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

答案:C。

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

(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

答案:(1)不能。(2)8cm。(3)1.2mL。

篇2:1-2-1 氨、铵盐第一课时

1-2-1 氨、铵盐(第一课时)

 1-2-1   氨、铵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氨气分子的结构、性质、用途及相互关系。(2)掌握氨水的性质、掌握有关氨气溶于水的计算。(3)了解氨水、液氨的区别,能分析氨水溶液中存在有关平衡问题。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氨水、液氨成分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2)通过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推理能力。(3)通过有关计算训练数学计算和推理能力。(4)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氨水跟液氨的差异。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教学过程]见课件[氨、铵盐(一)ppt文件][巩固练习]1.完成下表,比较液氨跟氨水的差异。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氨水物质成分  微粒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答案: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氨水物质成分纯净物(非电解质)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NH3·H2O是一种弱电解质。微粒种类氨分子氨分子、一水合氨分子、水分子、铵离子、氢氧根离子、氢离子主要性质不具有碱性氨水中的一水合氨具有碱的通性存在条件常温常压下不能存在常温常压下可存在2.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②一定不含CO2  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①和③        (D)②和③答案:C。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答案:A。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  (B)HCl、H2、N2  (C)HCl、CO2、CO (D)SO2、N2、CH4答案:C。4.在下列变化中,吸收能量的是(   )。(A)氨气液化为液氨         (B)磷与氧气化合成五氧化二磷          (C)液氨汽化为氨气         (D)氨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答案:C。5.如下图所示,烧瓶内已充满某气体X,气体体积为1000mL(273K,101325Pa),烧杯中盛满水,直导管长L=60cm,导管进入烧杯中水面下12cm,气体的溶解度在273K时为1∶40(1体积水能溶解101325Pa下气体40体积)。实验开始,胶头滴管先向烧瓶中注入1mL水。    (1)通过计算确定能否看到喷泉现象。(假设压强的微小变化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忽略不计。)    (2)如不能看到,则可改变进入烧杯的导管的长度,问导管进入烧杯的长度为多少时,恰好能形成喷泉?(3)如不能看到,则胶头滴管中共滴入多少毫升水恰好能形成喷泉?答案:(1)不能。(2)8cm。(3)1.2mL。

篇3:第二节 氨 铵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 氨 铵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教法构想 为了顺利的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具体采用了如下一些手段和措施: 1.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采取用向学生介绍德国化学家哈伯,哈伯被称为天使和魔鬼的化身,称为天使就是:他是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魔鬼: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事中,哈伯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使用于战争之中,造成近百万人伤亡.从而引入氨,从而引发学生对氨气学习的兴趣.

作 者:刘雄  作者单位:云南师大附中,云南昆明,650106 刊 名:化学教学 英文刊名:EDUCATION IN CHEMISTRY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 

篇4:氨、铵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掌握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鉴别方法。

(3)理解氨和铵的异同。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气的实验制法学习,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通过氨、铵盐性质的综合运用,提高推理能力。

(3)通过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铵离子的鉴定。

[教学过程 ]

见课件[氨、铵盐(二)ppt文件]

[巩固练习]

1.四支试管分别充满O2、NO2、Cl2、NH3四种气体,把它们分别倒立于盛有下列各种液体的水槽中,发生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其中充满Cl2的试管是(  )。

答案:C。

2.白色固体A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把A装入试管中充分加热,A全部消失,同时产生白烟和紫色蒸汽。将加热生成的烟气通过浓热的NaOH溶液,紫色消失,但有无色气体。将这无色气体通过硫酸溶液,无色气体明显减少,再将剩余的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点燃,产物生成水。由此上事实推知:

A的化学式应该是______________;A受热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NH4I;2 NH4I=2NH3+I2+H2。

3.用一种白色固体A和一种黄色固体B做如下实验:①A与等物质的量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强碱都能完全作用,依次生成有毒气体C和极易溶于水的气体D。②B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E。E与C反应又生成B。③将D通入滴有石蕊的`水中,溶液呈蓝色,再通入E,过量时溶液由蓝变红。④将E与空气混合通入装有催化剂的灼热的玻璃管,气体出口处有白雾生成。

则(填化学式)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E是________。

答案:A是NH4HS,B是S,C是H2S,D是NH3,E是SO2。

4.从某物质A的水溶液出发有下面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1)写出A~F物质的化学式。

(2)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鉴别物质F中阴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

(1)各物质的化学式为:A是(NH4)2SO3,B是(NH4)2SO4,C是SO2,D是NH3,E是K2SO3,F是K2SO4。

(2)K2SO3+Br2+H2O=K2SO4+2HBr。

(3)F中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可以加盐酸、BaCl2溶液来鉴别。

【氨、铵盐(第一课时)】相关文章:

1.氨、铵盐第二课时

2.《九色鹿》第一课时

3.《从现在开始》 第一课时

4.莫高窟第一课时教案

5.孔子拜师(第一课时)

6.故乡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7.《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案

8.《蒙蒙细雨》第一课时 之二

9.《浪娃娃》第一课时

10.《荒岛余生》第一课时

下载word文档
《氨、铵盐(第一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