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人继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我看毛泽东的成功之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我看毛泽东的成功之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我看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我想毛泽东成功之道,简单地讲,还是那两个字:“务实”。过去为什么总是失败?其实也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许多时间缺乏这种务实的态度。因为有那么一个至高无上的意识形态在那里管着,有那么一个革命榜样在那里树着,结果只能一切从理论、从经验出发。如果说毛泽东对中共革命有什么重要的理论贡献,那就是由此而形成的他再三再四讲的那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那个“实事求是”的观点。所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都再清楚不过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务实的态度。什么叫务实?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要利字当头,一切从实际利益出发。当然,这里讲的利,不是个人之利,而是中共之利,或叫革命之利。换言之,就是不能从本本出发,不能从俄国人的经验或需要出发,甚至不能简单地从国家或民族的所谓原则或情感出发,一切都要从中共的实际利益,要从革命的根本利益来考量。有利则做,不利则不做。对此,毛泽东称之为“革命的功利主义”。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得很清楚:共产党人“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我们(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这种“实事求是”的观点,可以说是毛泽东最不同于中共其他领导人,也是他所以能够把中共从弱到强引向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了。
从毛泽东的这一特性或认识问题的独特出发点来考察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后来中共所总结的所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经验创造,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就反映出早年毛泽东这方面的思想观念之灵活,显示出他不同于当时众多共产党人之处。很显然,其他许多按照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部署的暴动大都惨败,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盲目按照上级计划去攻打长沙,而是当机立断,把部队保存下来,拉上井冈山,创立根据地,正是他这种实事求是的功利主义思想使然。
同样的,在中共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极端危险的组织分裂。第一次发生在六届四中全会之后,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和反对六届四中全会的党的工会和群工负责干部之间矛盾全面爆发。但当时还是在有共产国际直接指导的时候,共产国际支持了中共中央,因此分裂者被开除出党。虽损失了大批地方工会和群众组织,因为整个的工作重心随后已转向了农村,对中共后来的发展并未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第二次分裂则不同,因为它是发生在1935年夏秋,即是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当时中共中央率领的第一方面军和张国焘指挥的第四方面军会师不久,两方面在南下还是北上等方针问题上发生争执。中共中央不仅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得不到支持,而且自身刚刚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它所指挥的一方面军人枪还不及四方面军的三分之一,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委曲求全,放弃它所坚持的北上方针;要么与四方面军分道扬镳,各走各的。委曲求全,势必一步步受张挟持,失去其应有地位,且前途难测;分道扬镳,则必定要造成红军和党的分裂,甚至可能引发红军打红军的战争。当时张闻天明显地不知如何是好,特别是两支红军还实行了混编,朱德作为总司令带一方面军军委纵队及第五、第三十二军与张国焘的四方面军主力在左路军中,中共中央率一方面军一、三军团与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合编为右路军一同行动。如此要想各走各的,不仅要冒与右路军中四方面军冲突的危险,尤其是必须要舍弃朱德、刘伯承及其所率领的其他一方面军部队。从来受着要做“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教育的张闻天,显然下不了这种决心。在当时中共党内,唯一能作出这种决断的,也只有毛泽东。后来张闻天等人都承认,如果不是毛泽东详陈利害说服了大家,用“非布尔什维克”的办法毅然决然乘夜秘密率部脱离右路军中的四方面军,一气跑出100多里,最后单独北上,否则中共中央的命运将不堪设想。
再举一个例子,共产党真正发展成为足以与国民党争夺天下的力量,是在八年抗战期间。毛泽东最终让全党信服并被推举成拥有最后决定权,也是因为他的策略方针被证实是最成功、最有效和最正确的。所以说是经过了实践的证明,是因为抗战之初毛泽东还不具有这样的威望和权威,党的领导人中多数人对毛的策略和主张还颇疑问。我们过去经常听说的抗战初期毛泽东与王明的路线之争,也恰恰反映了这种情况。为什么会有一个“王明路线”?或者说为什么后来会把王明与毛泽东之间的意见分歧讲成是“路线斗争”,就是因为当年王明的一些主张曾经得到了党内相当多数领导人的赞同与支持。事实上,这个与毛泽东分歧的所谓“路线”,并不是王明发明创造的。王明回国是1937年11月底,早在3个月前,即8月下旬的时候,中共党内就已经围绕着抗日高于一切,还是党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从当时举行的洛川会议的讨论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及其支持者是少数,而大多数与会者并不赞同毛的意见。毛泽东虽然勉强说服与会者部分他关于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主张,3个月后,当王明回来,带回莫斯科关于“抗日高于一切”的政策规定之后,党的绝大多数领导人自然又转回到他们原来的主张上去了。但是仅仅两年之后,国共关系以及抗日战争的现实就让几乎所有党的领导人意识到了毛泽东高人一筹的预见力。当共产党按照毛泽东的主张,把主要力量放到开创敌后根据地和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方面来之后,共产党的力量发展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效果,不仅成为敌后抗战主力,而且具备了战后与国民党一争高下的实力。
当然,毛泽东的主张和办法也并不都是成功的,这种情况我在书里面也讲到了。很多时候他极具个性的判断,不仅会受到信息不灵、经验不足的局限,也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毛泽东到底还是共产党人,他对很多事情的判断和斯大林等共产党人一样,用的还是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认识工具与方法,因而也就不免会有脱离实际和过于机械的地方。比如,毛用阶级斗争的方法看对手的时候,就往往会把很多人简单地看成是黑白两种颜色,而不会相信他们中其实色彩是非常复杂丰富的。
我讲过一段话,毛实际上是中共领导人里面唯一的一个能够穿着意识形态的“紧身衣”跳舞的人,因为他是唯一一个敢于“利”字当头,量力而行,灵活运用策略的领导人。他把利益看得比意识形态甚至还要重,但是,他的“紧身衣”其实是脱不掉的,他并不会用另一套方法来看世界,解决问题,他还是用共产党的那套意识形态来看所有的问题,判断事物。问题在于用这套工具和方法来看事物,是很容易发生机械和僵化的毛病的,因此有时候很容易判断失误,很容易发生错判。毛的好处是利字当头,一切以中共和革命的利益为最大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当他一旦发现这个判断、这个决策有问题,可能导致自身的利益受损,他也马上就会出来纠正,马上就会改变。所以说他当年是一个政治灵活性极高的领导人。
篇2:毛泽东成功之道
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来最大的成功者之一。那么他成功的奥秘究竟何在?
1.成功的关键:农家子弟毛泽东成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成功的关键:丰富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和对社会的深刻了解。
1977年4月,周扬对采访者说:我和毛主席接触的时间很多,“我们谈鲁迅的功劳,一个是对社会的了解深刻,一个是丰富的历史知识。这两条是很厉害的。主席的伟大也是这两条,其他的许多革命家就不如他……王明这个人也读了些书,但读了不能用,关键就在这个问题上。”
首先,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毛泽东实现远大的志向奠定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古人云“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要做大事,发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会”。为此,他发奋读书,在学海中遨游,在书山上攀登。从书本中吮吸知识,也从书本中增长才干。他虽非出身书香门第,但酷爱读书。他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毛泽东受过6年的国学灌输和7年西学教育,还曾到长沙的湖南图书馆自学,“贪婪地读,拼命地读”,看了大量的书,“度过了他学习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半年”。十多年寒窗之中,他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籍杂书,潜心研读世界名著及各种流行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革命家热烈崇拜,对世界英雄豪杰异常敬仰。中国传统的典籍文化、口碑流传的民俗文化、植根地方的湖湘文化、康梁变法的改良文化和西方赫胥黎的进化论等等,都被他兼收并蓄。但在中西文化两大系中,他更为熟悉中国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学。其中尤为重视《二十四史》,这部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长达40历史,约4000万字,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历史巨著。毛泽东以顽强的毅力通读了这部巨著。有许多部分则反复阅读,看过5遍以上。《资治通鉴》是毛泽东颇感兴趣、百读不厌的另一部历史巨著。全书从东周到五代十国,记录15个朝代的兴衰成败,贯穿1362年历史,总计294卷。毛泽东一生阅读、圈点17遍,并多次向人推荐。毛泽东对读书的态度是读而不死,不做书的奴隶,而让书为其所用。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驾驭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地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和辩证地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养料和思想土壤。这就是毛泽东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其次,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有利于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毛泽东家祖辈务农,自己从小参加农田劳动,13岁就几乎被当一个整劳力干活。17年的农村生活使他了解了农民的疾苦,熟悉了农村社会,培养了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并决心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为广大农民谋利益。毛泽东的这个身世与经历在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中绝无仅有。这为他日后研究中国问题,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须知中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要由农民组成。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解决农民问题。诚如他后来指出的:所谓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中国革命说到底是解放农民。毛泽东的理论说到底也基本上是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宣传农民、解放农民的理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与研究加上他在家乡农村生活17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最真切的直感,这为他实现理论认识上的飞跃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2.成功的秘密: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毛泽东是一位睿智的哲学家。他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与创造。1964年8月29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一位团员问:“您所以这样伟大的秘密是什么?您力量的源泉是什么?请告诉我们,以便让我们多少学得一点。”毛泽东回答,我没有什么伟大,就是从老百姓那里学了一点知识而已。虽然我们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但是单有马克思主义还不行。要从中国的特点和事实来研究中国问题。他又说,力量的源泉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一年之后,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会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接见时,李的秘书程思远作陪。在谈话中,毛泽东主动向程先生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一时茫然。毛缓缓道:“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每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两次谈话道出了他一生的成功秘密: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3.成功的独特条件:极高的领悟力。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多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毛泽东不如陈独秀;论对马列书本的熟悉,毛泽东不如王明。张国焘在谈到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印象时说,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常识了解不多。喝过“洋墨水”的王明、博古认为,毛泽东是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对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不足。但是,毛泽东有着出众的才华和极高的领悟力。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称毛泽东“资质俊秀”、“殊为难得”,是农家出的“异材”。毛泽东的另一位老师黎锦熙在日记中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加上毛泽东“性不好束缚”“好独辟蹊径”,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特性格,这就决定了毛泽东学马列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学得刻苦而不死板,读得认真而不教条,没有丝毫学理主义习气。他在初次读了《共产党宣言》以后,知道人类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初步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他说,“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这里把《共产党宣言》等书的内容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四个字,虽然不太准确,但是,就阶级斗争是贯穿阶级社会的一根红线,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分析阶级社会的主要方法而言,毛泽东又确实抓住了认识中国问题的根本,并能从中悟出“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说明毛泽东书读得活,领悟力极强。这也是他优于和高于党的其他早期领导人的一个突出特点。
毛泽东善于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这一特质,使他后来在学习和研究马列理论时,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马列而马列,而是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斯大林说:“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主义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毛泽东与列宁有着相同的基本品格。
毛泽东的极高领悟力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军事谋略与军事智慧上。毛泽东从来没有进过军事院校。既不像刘伯承留洋国外学过军事,也没有像朱德、彭德怀进过讲武堂受过专业军事训练。但毛泽东无师自通,用兵如神。毛泽东是不背枪的统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但他对笔杆子似乎情有独钟。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特制了一个备有多层口袋的可以装好多笔墨纸砚的挎包。他开玩笑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一身戎装的赳赳武夫果然被一身便装的潇洒文人打败了。毛泽东本人,作为集哲学家、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伟大历史人物,似乎更看重的也是自己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1975年,毛泽东在会见联邦德国政治家赫尔穆特·施密特时,后者谈起他的成就和诗作。毛泽东回答说:“成就太小,我也不会写诗。但我懂得怎样打仗,怎样打胜仗。”毛泽东的自豪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他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他的指挥艺术是如此出神入化,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毛泽东的军事智慧也不是由一堆突发奇想的念头构成的,而是有了一整套的理论;他的雄才大略也丝毫不带有侥幸的色彩,而是基于他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洞见。
4.成功的资本:强健的体魄。
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由于身体不支造成半途而废,甚至英年早逝而抱恨九泉。杜甫曾为诸葛亮慨叹:“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强健的体魄是担当大任的资本。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志向,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重视体格的锻炼,认为身体是“知识之载,道德之寓”。毛泽东还曾于1917年撰写了《体育之研究》一篇长达7000字的论文,由杨昌济推荐,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该文详尽阐述了身体对于学问与事业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就怕没有强健的身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思想、有学问,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所以毛泽东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身体的锻炼。他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种方法是冷水浴,此外还有风浴、雨浴、雪浴、太阳浴。但毛泽东一生最喜欢也十分擅长,并由童年保持到少年、青年、中年直到晚年的运动是游泳。郭沫若说“毛主席是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体育锻炼使毛泽东身高1.83米的伟岸身躯更加强壮,精力、体力愈加过人。毛泽东之所以能担当历史大任,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除了他超群的才华、坚强的意志,还得益于他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毛泽东的又一成功之道。
一代伟人毛泽东意志如钢,平时不轻易流泪。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泪。然而,在那漫漫长征路上,毛泽东却数次流下热泪。
1.乌江南岸,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
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2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
不一会,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妻子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3.二郎山旁,毛泽东恸哭警卫班长胡昌保 。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途中,毛泽东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
正在说笑之际,忽然,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这时,大家才听清头顶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可来不及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扔下了几颗炸弹。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间,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毛泽东没有受伤。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在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泽东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忙问:“主席,您受伤没有?”“没有,小胡,我很好!”胡昌保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毛泽东连忙喊卫生员给胡昌保包扎。
“主席,我不行了……还是留给……”“昌保,你会好的!”毛泽东哽咽地说。
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缓而吃力地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吧!”
胡昌保看着大家,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头一歪,倒在了毛泽东的怀中。
毛泽东把胡昌保轻轻放下,叫人取来一条毛毯,盖在烈士遗体上。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士,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
4.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毛泽东是意志如钢的革命伟人,平时轻易不流泪,当着如此众多的人流泪还从来没有过,而这次,这么多红军干部看到了毛泽东这么伤心地流泪。
第一是骨气 。骨气, 这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一个有尊严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精神品质。骨气, 说白了, 就是要有脊梁骨;没有脊梁骨, 只有任人欺侮, 任人宰割, 任人凌辱, 是一个永远站不起来的可怜虫。毛泽东的一生,是挺起脊梁、进行战斗的一生,是永不向强权和邪恶势力低头的一生。在他的领导下,1949年中国人终于“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挺起了脊梁,尊严地立于大国之林,永远告别了屈辱挨打的时代。
第二是志气 。毛泽东一无高贵的家世, 二无显赫的学历,但他一直胸怀大志。志向,就是人生的目标,然后百折不回,力求实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壮年以后直到晚年,由于已经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中国人的领袖,所以他的志向,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中共党员和中国人的志向。
第三是勇气。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史诗般的军事壮举和奇迹,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说有多困难就有多困难。例如,毛泽东以事实生动地形容说,长征路上,“天上每天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然而, 红军终于冲破重重障碍,克服了一切困难, 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胆识?!
毛主席的理论勇气和战略勇气成就了中国革命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 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照抄照搬, 一切都要靠自己敢于创造, 敢于试验, 敢于实践,敢于牺牲。毛的理论勇气和战略勇气, 初见于两万五千里长征, 再见于抗日战争, 三见于三大决战, 四见于五次对外决战。每一次决战, 都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次飞跃, 都是一次理论和战略的突破。特别是晚年的反帝反修, 更是一次巨大的理论和战略的飞跃, 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在美苏两霸的重重围堵之下,要冲破美苏封锁,结果毛还是像他领导的历次斗争一样, 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第四是才气 。才气算不算是一种道德品质?儒家将智包括在五达德(仁义礼智信)之内,可见也是一种德性,一种精神品质。毛的才华是多方面的,而且都是超凡的才华!他是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具有军事、哲学、文学、政治等多方面综合性超凡才华的旷世奇才!
集众美于一身,才能使他特有的骨气、志气、勇气有用武之地。试想:他的军事才能,如果不是加上他洞见机微的哲学智慧和富于想象力的诗人浪漫奔放的性格,恐怕也成就不了他的“战神”和比美孙子武圣的地位。
第五是土气 。我所说的土,不是土包子的土,而是乡土的土,可以理解为国情、民族风格。毛的这种土气,体现在他为人行事的风格上,体现在他革命治国的思路上。例如,毛被充分肯定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将欧俄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本身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国情就是土气的一种体现。长征时期,留俄的中共博古的主要错误,就是在军事上盲目地听命于一个共产国际派来的,对中国历史、政治、社会、军事传统一无所知、完全照搬西方和俄国革命军事经验的德国顾问李德的瞎指挥,以致同中国的国情格格不入,致使红军几乎遭受覆灭的命运,被迫长征。最后,还是靠毛的土法子,游击战,才挽救了红军,引导中国大革命走向最后的胜利,缔造了新中国!
第六是正气。他一身的浩然正气来自他大公无私的理想,来自于他一心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为人类解放的高尚道德情操。这决不仅仅是句政治口号,而是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中,并身体力行。他一家有六个亲人为革命牺牲,包括他的爱妻杨开慧和长子毛岸英。
第七是王气 。也就是王者之气。以德服人者王,这是中国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他晚年济弱扶倾的反帝反霸事业,使他不仅在第三世界赢得了崇高声望,也赢得了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政治人物的由衷敬佩。
篇3: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任何一个成功人士,他的成功之术是很诱人的,可是我们学不到,而成功之道是可以学的。成功之术,犹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是经年累月生长出来的,我们企图一个晚上或者几个晚上学到,是不可能的。而成功之道,则是关于这棵树从小树长成大树的机理,是揭示这棵树发芽、拔干、抽枝、生叶、开花、结果的规律,是提炼成功者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只有学习和领悟了成功之道,我们才能真正生长出自己的、原创的、独特的成功之术。简言之,“道”是共性,“术”是个性。共性可学,个性不可学。
毛泽东成功之术,更是难以模仿。毛泽东是千年一帝,是民族大英雄,是超越孔子的圣人,又是新时代的大禅师……他的成就无与伦比,他的成功之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学习毛泽东,却越来越不像毛泽东呢?为什么有些人学习毛泽东,却越来越愚蠢呢?为什么有些人学习毛泽东,却把事业引向了灾难的深渊呢?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总是试图直接学习毛泽东的成功之术,譬如学习毛泽东的战术技巧、毛泽东的斗争谋略等,有些人甚至简单的学习毛泽东吃红烧肉、写毛体字、搞八大军区等等表面的东西,焉能不败?
毛泽东成功之道,是真正值得学习,也是可以学习得到的。毛泽东成功之道是普遍的,他与人类世界所有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是完全相通的。我们向毛泽东学习,就要学习他的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之道,修炼自己从一个凡人到一个不平凡的人,从一个无知的人到一个有智慧的人,从一个没有影响的人到一个影响世界的人,那么,毛泽东的成功之道究竟是什么?本次缘起汇特邀北京百丈文化咨询公司总裁、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黄东涛先生为大家揭秘。
篇4: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读《毛泽东传》有感
秘诀之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思考
毛泽东是农民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在开展农民运动中,进一步认识到了农民的革命性,对农民进行了具体分析。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五卅运动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没有得到三万万二千万农民的拥护。他从人口、生产、革命力量、战争关系、革命目的五个方面系统地阐明农民问题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指出:“国民革命的目标,是要解决工农商学兵的各阶级问题;设不能解决农民问题,则各阶级问题也无由解决。”“可以说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故土地问题为本党的中心问题。”只有依靠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深受压迫的农民群众,只有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放在革命的中心问题的地位上,才有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就为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带领队伍上井冈山,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秘诀之二:有系统的认识、分析问题的方法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认识问题的方法不对,分析就会陷入盲区。毛泽东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重要的是有一套系统的方法。
秘诀之三:把思考的结果放到实践中检验
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发表的《实践论》中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揭秘毛泽东思想与企业管理成功之道
千年一帝毛泽东创造了无数辉煌,被后人所景仰。他的成功之道究竟是什么?企业家又该如从历史文化资源中吸取营养、传承精神、感悟智慧、夯实底蕴,学习毛泽东的成功之道促进企业的发展?
9月13日,由湖南省职业经理人协会主办的“湖南经理人大讲堂第十一讲·毛泽东思想与生命型企业深造项目缘起汇”在春和景明酒店举行。活动邀请了生命型企业文化专家、中国企业家文化论坛秘书长、北京百丈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总裁黄东涛现场为参会的职协会员、湘商企业家们揭秘毛泽东成功之道,讲授企业管理“秘笈”。湖南省工商联执委、省职协执行会长罗建平,省职协常务副会长兼党委书记阳晓湖,副会长周学才、游上游、肖宏、吴文林、曹卫中、谭威海,秘书长吴丽萍等出席活动。
现场,黄东涛带领大家重新解读了毛泽东的传奇人生及其先进思想。他认为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治党治军治国的法宝,也是企业家治企的法宝,不仅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高度凝结,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学习和传承毛泽东思想、如何将毛泽东思想发扬光大、如何用之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将企业文化提升至新境界,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组织建设的很多思想、理论和方法与实践,为我们建设有生命力的企业组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讲座中,黄东涛还详细讲解了毛泽东“党指挥枪、枪服从党”“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等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以及如何学习毛泽东思想来养“气”,提炼和锻造企业的精神,提升企业生命力。
据悉,湖南经理人大讲堂是由湖南省职协主办的高端智慧讲堂,旨在为广大会员提供培训服务,搭建高端人脉的交流平台。迄今已先后开展十一期,内容涵盖品牌、营销、电商、投资、管理、商务礼仪等多个领域。
篇5: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一生不会打枪,却能带兵打下江山。他用写文章和个人风范统帅军队。多少英雄豪杰,面对他,只能俯首称臣。这样的领袖,中国没有过,世界没有过。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烧杀抢虏,让百姓惊恐,让山河破碎。毛泽东的军队不杀百姓,所到之处受百姓拥戴,中国没有过,世界没有过。
每次改朝换代,人口都要减少三分之二以上。毛泽东三年拿下江山,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共死亡五百万人,只占当时总人口1.1%。这样的革命,中国没有过,世界没有过。
他的诗作,王者之作,气势无比,李白杜甫不能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书法,唯我独尊,气势如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文风,纯粹的群众语言,大白话,但哲理深刻,一句顶一万句。只有他才能说出这种话。
他让几千年来的封建割据永远的离开,他让几千年来的民族仇视彻底化解。
他创立了一个新国家,他让中国走向独立,他带来了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很多国家,这些变化要经历几百年,要经过很多战争,死很多人,他一句话就改变了。
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一招手,全中国人就会欢呼,不可能再有人有这样的影响力。
他让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主动找上门来示好。他在很牛气的斯大林面前大声说不。
这样的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唯一,世界唯一。只因为能看到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我感觉这一生生逢其时。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和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谦虚的一句话: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最正气凛然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最自负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最有凝聚力的一句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最清醒的一句话: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最有自尊的一句话:封锁吧!封锁它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最象长辈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最令台独分子胆寒的一句话: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最有煽动性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最具英雄主义的一句话: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
最激励人克服困难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最具前瞻性的一句话: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最伤感的一句话:汽笛一声肠已断止,从此天涯孤旅!
最悲壮的一句话: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最高傲的一句话:冷眼向洋看世界!
最写意的一句话:江山如此多娇!
最酷的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最畅快的一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最潇洒的一句话: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最入境的一句话: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篇6:青年毛泽东成功之道
1:“熟悉国情,把握精准”
毛泽东家祖辈务农,自己从小参加农田劳动,13岁就几乎被当一个整劳力干活。17年的农村生活使他了解了农民的疾苦,熟悉了农村社会,培养了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并决心站在劳苦大众一边,为广大农民谋利益。这为他日后研究中国问题,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须知中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中国的社会主要由农民组成。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解决农民问题。
诚如他后来指出的:所谓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
中国革命说到底是解放农民。毛泽东的理论说到底也基本上是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宣传农民、解放农民的理论。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与研究加上他在家乡农村生活17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最真切的直感,这为他实现理论认识上的飞跃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有利于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
2:“总结经验,集思广益”
毛泽东是一位睿智的哲学家。他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与创造。1964年8月29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一位团员问:“您所以这样伟大的秘密是什么?您力量的源泉是什么?请告诉我们,以便让我们多少学得一点。”
毛泽东回答,我没有什么伟大,就是从老百姓那里学了一点知识而已。虽然我们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但是单有马克思主义还不行。要从中国的特点和事实来研究中国问题。
他又说,力量的源泉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
一年之后,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会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接见时,李的秘书程思远作陪。在谈话中,毛泽东主动向程先生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一时茫然。
毛缓缓道:“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每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的两次谈话道出了他一生的成功秘密:善于总结经验,集中群众智慧。
3:“笃志嗜学,垂老不倦”
毛泽东自青年时代起就立志要做大事,发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会”。为此,他发奋读书,在学海中遨游,在书山上攀登,笃志嗜学,垂老不倦。
他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对中国传统的典籍文化、口碑流传的民俗文化、植根地方的湖湘文化、康梁变法的改良文化和西方赫胥黎的进化论等等,他都兼收并蓄。
但在中西文化两大系中,他更为熟悉中国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学。其中尤为重视《二十四史》,这部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17年长达4000年历史,约4000万字,是一部史料极为丰富的历史巨著。毛泽东以顽强的毅力通读了这部巨著。有许多部分则反复阅读,看过5遍以上。
《资治通鉴》是毛泽东颇感兴趣、百读不厌的另一部历史巨著。全书从东周到五代十国,记录15个朝代的兴衰成败,贯穿1362年历史,总计294卷。
毛泽东一生阅读、圈点17遍,并多次向人推荐。毛泽东对读书的态度是读而不死,不做书的奴隶,而让书为其所用。
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驾驭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地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和辩证地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养料和思想土壤。
这就是毛泽东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毛泽东实现远大的志向奠定了深厚的学问基础。
4:“酷爱运动,身强体健”
强健的体魄是担当大任的资本,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志向,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非常重视体格的锻炼,认为身体是“知识之载,道德之寓”。
毛泽东还曾于1917年撰写了《体育之研究》一篇长达7000字的论文,由杨昌济推荐,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该文详尽阐述了身体对于学问与事业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就怕没有强健的身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思想、有学问,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所以毛泽东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身体的锻炼。
他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种方法是冷水浴,此外还有风浴、雨浴、雪浴、太阳浴。但毛泽东一生最喜欢也十分擅长,并由童年保持到少年、青年、中年直到晚年的运动是游泳。
郭沫若说“毛主席是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体育锻炼使毛泽东身高1.83米的伟岸身躯更加强壮,精力、体力愈加过人。
毛泽东之所以能担当历史大任,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除了他超群的才华、坚强的意志,还得益于他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毛泽东的又一成功之道。
古人云:“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毛泽东的五大成功之道,富含着丰富政治智慧。在当下,科学发展,促进和谐,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愿各级领导从中收到感召和启迪。
5:“与时俱进,独辟蹊径”
毛泽东有着出众的才华和极高的领悟力。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称毛泽东“资质俊秀”、“殊为难得”,是农家出的“异材”。
毛泽东的另一位老师黎锦熙在日记中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加上毛泽东“性不好束缚”“好独辟蹊径”,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特性格,这就决定了毛泽东学马列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学得刻苦而不死板,读得认真而不教条,没有丝毫学理主义习气。
他与时俱进,学习和研究马列理论,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为马列而马列,而是为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
斯大林说:“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主义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
毛泽东与列宁有着相同的基本品格。毛泽东的极高领悟力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军事谋略与军事智慧上。
毛泽东从来没有进过军事院校,无师自通,用兵如神。他是不背枪的统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是毛泽东首先提出的,但他对笔杆子似乎情有独钟。
长征途中,贺子珍为他特制了一个备有多层口袋的可以装好多笔墨纸砚的挎包。他开玩笑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他的指挥艺术出神入化,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毛泽东的军事智慧也不是由一堆突发奇想的念头构成的,而是有了一整套的理论;他的雄才大略也丝毫不带有侥幸的色彩,而是基于他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洞见。
【我看毛泽东的成功之道】相关文章:
1.玫琳凯成功之道
2.抄底成功之道
3.万科成功之道
4.董卿成功之道
5.名人的成功之道
6.电话销售成功之道
7.成功之道优秀作文
9.成功的赚钱之道
10.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