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2024-04-16 07:48: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efengch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颜氏家训》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颜氏家训》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篇1:《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苶(ni ,疲倦的样子)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zhuō,梁上的短柱)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有删节)

17.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 承颜:指能顺承(父母的)心意

B.宰千户县 宰:主管

C.但能说之也 说:议论

D.秋登其实 登:摘取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开篇就论述了学习的目的,人们之所以要读书,本来就是要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力,有利于行动。

B.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培养奉养父母的人,可以培养奉养国君的人,改变平时骄横奢侈的人,可以教育平时暴虐凶悍的人,可以教育平时胆小懦弱的人,从而说明读书学问的重要性。

C.作者认为人们各方面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读书学问来加以培养,这样就一定能使风气淳正,同时也可以去掉那些过分的.行为。

D.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强调求学是为了充实自己,决不可以向别人炫耀。

20.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墨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4分)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3分)

【参考答案】

17.C(yu ,取悦,夸说) .

18.A (A 均取消句子独立性。B代词,其中/副词,还是;C 表方式手段/表原因 D 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而)

19.C(第一段结尾 纵不能淳 表示一种假设,C项中 一定能使 讲得过于绝对)

20.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从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见人读数十卷书 后可断可不断,其余多断或少断一处均扣1分,扣完为止,共3分)

21.(1)(对那些)向来浅薄吝啬的人,要让他们看看古人是如何看重仁义轻视钱财,如何减少私欲的。( 素 、鄙 、贵 轻 的意动用法、寡 各1分,共4分)

(2)所以他们被那些武官俗吏共同嗤笑辱骂,确实是因为这些原因啊!(被动句、诋 、良 各1分,共3分)

篇2: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1、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 )

②人疾之如仇敌( )

2、翻译下划线句子。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告诉人们的一个什么道理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就 ②痛恨;

2、人们像对仇敌一样怨恨他,像对鸱枭一样讨厌他。

3、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意对即可)

篇3:颜氏家训阅读题及答案

颜氏家训阅读题及答案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 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沈溺于川谷者, 何哉?为其旁无余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 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吾每为人所毁,常以此自责。若能开方轨之路,广造舟之航,则仲由之言信,重于登坛之盟,赵熹之降城,贤于折冲之将矣。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虙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 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 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塊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

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 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①杼上终葵②首,当作何形?”乃.答云:“珽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 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 不精励。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

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③难继,功绩遂损败矣。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④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

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注]①玉珽:玉笏。②终葵:一种方形尖顶的椎。③触涂:处处。④迒(háng):(野兽的)脚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察之未熟.耳 熟:熟练

B.伯石让.卿 让:推让、谦让。

C.雅.自矜持雅:平素、向来。

D.治点.子弟文章 点:修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信誉显而.然诺亏 人非生而.知之者

B.乃.答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忍笑为.吾说之 何为.其然也

D.不容于.口 乃设九宾礼于.廷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

读盟书,誓于神。结盟以后,双方受义务约束。

B.居丧制度:古代的丧葬制度的一部分,等级分明,对亲人去世后的服饰、言容、

居处、娱乐、饮食等都有规定,如“居丧三年”。

C.士族:又称世族、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

最为显著的官员的选拔系统,后渐被征辟荐举制度所取代。

D.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凡吉礼皆戴冕,而服饰随事而异。是王公贵

胄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亦各不相同。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B.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C.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D.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B.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C.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的原因是一方面可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D.文章主要讲名不副实,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消除了世人对名声片面的理解,明确了树立好名声的深远意义。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7 分)

(1)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2)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8、A

9、D

10.C

11.C

12、C

13、(1)窃名,就是外朴内奸,谋求浮华的虚名,而不是真能得到名的(方法)。

(2)世上那些急于追名逐利的人,不通晓这个道理,(他们死后) 如果他们的名声能与魂魄一起飞升,能像松柏一样(一同)长青茂盛,那么就会让人感到疑惑了!

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行技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就是体道合德,享受鬼神的福佑,而不是用来求名的;立名,就是修身慎行,生怕荣誉会被湮没,而不是为了让名的;窃名,就是外朴内奸,谋求浮华的虚名,而不是真能得到名的。

人的脚所踩踏的地方,面积只不过有几寸,然而在咫尺宽的山路上行走,一定会从山崖上摔下去;从碗口粗细的独木桥上过河,也往往会淹死在河中,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的脚旁边没有余地的缘故。君子要在社会上立足,也是这个道理。最诚实的话,别人是不会容易相信;最高洁的行为,别人往往会产生怀疑,都是因为这类言论、行动的名声太好,没有留余地造成的。我每当被别人诋毁的时候,就经常以此自责。你们如果能开辟平坦的大道,加宽渡河的浮桥,那么你们就能如同子路那样,说话真实可信,胜似诸侯登坛结盟的誓约;如同赵熹那样,招降对方盘踞的城池,赛过却敌致胜的将军。

我见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观察得真切,那种巧于作伪就还不如拙笨而诚实,(否则)接着招来的羞辱也够大的。伯石的推让卿位,王莽的`辞谢政权,在当时,自以为既巧又密;可是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世,就叫人看了毛竖骨寒了。近来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先后居丧,哀痛伤身过度,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可他曾在茅屋之中,还用巴豆涂脸,(有意)使脸上成疮,来显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但这种做作不能蒙过身旁童仆的眼睛,反而使外边人说他在服丧期间的居所饮食都在伪装。因为一件伪装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有一个士族,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天资笨拙,可家世殷实富裕,他向来矜持,多用牛酒珍宝玩好来结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对牛酒珍宝玩好感兴趣的,一个个接着吹捧他,使朝廷也以为他有文采才华,曾经派他出境访问。东莱王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作品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于是就设宴叙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诗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个士族仓促间就写成,可全然没有先前的风格韵味。好在客人们各自在沉思吟味,没有发觉。韩晋明宴会后叹息道:“果真像我所估量的那样。”

邺下有个少年,出任襄国县令,能勤勉。公事经手,常加抚恤,来谋求声誉。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时还拿出梨枣糕饼,人人赠别,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思念。”民众对他称赞,不绝于口。等到迁任泗州别驾官时,这种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经常办到。可见一有虚假,就到处难以相继,原先的功绩也随之而毁失。

有人问道:“(一个人的)精神灭亡了,形体消失了,遗留下来的名声和评价,则如蝉壳蛇皮,鸟兽足迹,(毫无意义,)怎么同死去的人有关呢?可是圣人为何却要用他们的名声教育后人?”我回答说:“这是为了劝勉,劝勉大家树立好名声,就能获得实际的名声。而且褒奖了一个伯夷,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清廉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季札,就有千万人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柳下惠,就有千万人树立起贞节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那些像鱼鳞凤翼一样优秀杰出的人,都能在世上不断涌现,难道不够伟大吗?天下悠悠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圣人大概就是顺着他们这种心情表达出努力向善的意愿罢了。”

篇4:《颜氏家训》的阅读答案

《颜氏家训》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上智不教而率,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抵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喻,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学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此不简之教也。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节选自《颜氏家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不教而率,下愚虽教无益成:成才

B.年擘婚宦,暴慢日滋登:上升

C.骨由之爱,不可以巧简:怠慢

D.简则慈孝不接,狎一怠慢生焉:于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別表明“父母慈严”和“子女孝顺”的一组是()

A.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B.父母威严而又慈

C.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D.|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的一项是()

A.文章强调了教育对普通人的并提出了孩子出生前后一段时间的教育方法。

B.父母对子女要严慈结合,如果不严格要求,一味溺爱,到后来会适得其反,悔之晚矣。

C.文章用正反两方面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古代父子分开居住是因为父亲对子女既不能过分亲近,也不能不慈爱。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5分)

②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2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劝学》

参考答案:

8.B9.D10.D

II.(1)翻译:

①(子女的)骄横轻慢已经成了习惯,才再去制止它,即使将(子女)棍打鞭抽至死,父母也没有威信了,(父母的)怒气一天天增加,而(子女的)怨恨也一天天加深,到了(子女)长大,终将成为品行恶劣的人。

②有偏心溺爱的人,虽然想厚待自己偏爱的子女,反而因此害了他们。

(2)断句: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篇5:《颜氏家训慕贤》阅读答案

【注释】

①[神情]思想情操。 ②[所与款狎]与他亲近的人。 ③[操履艺能]操行技能。④[较]通“皎”,白而亮。⑤【墨翟】墨子。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是以与善人居

(2)如入鲍鱼之肆

20.翻译。(3分)

墨翟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友焉!

21.本文告诉我们:君子必慎交友的原因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宋朝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请你结合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9.(1)因此 (2)店铺

20.墨子看到人们染丝就叹息,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交友一定要谨慎啊!

21.客观环境尽管对人的.影响很大,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观因素。(提示:只要能辨证的看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篇6:《颜氏家训勉学第八》阅读答案

C.作者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的专业。士、农、工、商等阶层应该各司其职,平等相待,做好自己的专业。

D.作者认为,时局动荡,要想安身立命只能靠自己的艰辛努力,多读书从而谋得一技之长,没有捷径可走。同时讽刺了那些依赖靠山的贵族子弟。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4分)

译文:

(2)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3分)

译文:

(3)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3分)

译文:

篇7:《颜氏家训勉学第八》阅读答案

【注释】①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②著作:即著作郎,古代官名。③隐囊:靠枕。④三九:即三公九卿,封建王朝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⑤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至冠婚,体性稍定  冠:成年

B.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  顾:拜访

C.当尔之时,亦快士也  快:豪爽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馔:食物

9.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不学无术者的丑态的一组是 ( )

①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②耻涉农商,差务工伎

③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④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⑤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  ⑥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鄙视腐化无能的'南朝士族,认为那些没有学术的贵游子弟只会讲究华美服饰、排场器用,一旦遭了乱离,将可能处境悲惨。

B.劝勉读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作者以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有学问才艺的人可以随处安身的道理,条分缕析,有说服力。

篇8:《颜氏家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颜氏家训》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说明一个道理:不能一学到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自满 ,要谦虚好学,学而不厌。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南北朝】颜之推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

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解

1.夫:句首发语词。

2.学者:学习的人。

3.求益:求得长进。

4.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5.轻慢:轻视。慢,傲慢。

6.同列:同辈。

7.疾之:怨恨他。

8.恶(wù):厌恶(wù)。

9.鸱枭(chī 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10.如此:像这样。(代指:才读数十卷书,就自高自大,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

11.所以:是为了。

12.疾:痛恨。

13.也:罢了。

14.损:损害。

译文

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常见世人才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对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长进 ) 人疾之如仇敌( 怨恨 )

如此以学自损( 像这样 ) 轻慢( 轻视 )

轻:轻视 疾:痛恨

2.翻译下列句子

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答像这样以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9 本文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是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3.文章的'观点是 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4.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学习生活谈谈,我们应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答:不能一学到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自满 ,要谦虚好学,学而不厌。

5、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答: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6、短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道理

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骄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得长进,如果凭借学到的知识自高自大,还不如不学习。人,千万不可以己之长,便恃才傲人、傲物。

篇9:《颜氏家训勉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颜氏家训勉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文】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①伎②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③犹④求饱而懒营⑤馔⑥,欲暧而惰裁衣也。

(选自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薄:这里指小。②伎:同“技”,指技能。③是:这。④犹:如同,好像。⑤营:谋求,谋取。⑥馔:食物。

【参考译文】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谚语曾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能学起来简单就贵在是否去学,这就如同学习读书一般。世上的人不论是聪明还是愚蠢,都希望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却不肯用功读书,这就好像想吃得饱又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又懒得做衣服。

【文言知识】

释“是” “是”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判断词用,而在文言中尤其是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它多作代词用,相当于“这”。上文“是犹求饱而懒营馔”中的“是”,即指“这”,句意为这好像追求吃饱而却懒得谋取食品。又,“是人也不知好恶”,意为这个人不知好坏。又,“是处不宜住人”,意为这里不适宜住人。自汉以后,“是”逐步有了判断的作用,但这种用法也不多。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的“是”,即作判断用。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薄:与“厚”相对,引申为小。②是:这;③犹:如同,好像。④营:谋求,谋取。

2.翻译: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古诗词鉴赏

世上的人不管是愚昧的还是智慧的`,都想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广的事,但却不肯读书学习。

3.上面这则民间谚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世上的事不是钱财重要,而是读书学习技能最重要。

篇10:《扁鹊见蔡桓公》《颜氏家训·勉学》比较阅读及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颜氏家训·勉学》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8-10题。

【甲】扁鹊见 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 将 恐 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公曰:“医之好治不病为功。 ”居 十日,扁鹊复 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 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 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 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①。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②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③。

(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鸱枭: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②说(yuè)之: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说:夸说,夸耀。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火剂汤) 以补不足也(来)

B、所以求益耳(用来) 故使人问之 (故意)

C、人疾之如仇敌(怨恨) 居五日(停留)

D、凌忽长者(欺侮) 立有间 (一会儿)

9.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与“君之病在肌肤” 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今之学者为人 D针石之所及也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B【甲】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桓侯遂死。

C【甲】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D【乙】文中指出了“古之学者”与“今之学者”的学习目的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

8、B

9、C

10、D

更多热门阅读答案文章推荐:

1.《拾穗的脚步》阅读答案

2.《我有零钱 喻平味》阅读答案

3.《可爱的祖国》阅读答案

4.《文学的'力量》阅读答案

5.《郑板桥》阅读答案

6.《情在高处》阅读答案

7.《我的油布伞》阅读答案

8.《谦卑的人有福》阅读答案

9.城市农夫的阅读答案

10.《最完美的礼物》阅读答案

篇11:《送东阳马生序》《颜氏家训》文言文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颜氏家训》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义阳朱詹世好学,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①,吞纸以实腹。天寒无毡,抱犬而卧以取暖。犬亦苦饥,恒出觅食,呼之不至,则哀声动邻,然仍不辍其业。

——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举火:点火,特指生火做饭。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腰白玉之环 (2)恒出觅食

8.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 媵人持汤沃灌。

C.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D.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家贫无资,常累日不举火,吞纸以实腹。

10.(甲)文采用 写作手法,表现作者读书“勤且艰”;(乙)文采用 写作手法,表现主人公好学“不辍”。(2分)

11.读了上面两段文字,结合阅读感受,请拟写一句凝练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分)

篇12:《颜氏家训》节选阅读训练题

《颜氏家训》节选阅读训练题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①,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②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③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④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解】:

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

②连气:又称“同气”。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

③娣姒(dì sì):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

④地:居住。此处有“相处”之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           量:度量

B.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               弭:消除

C.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             恤:体恤

D.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       蹈:踏、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皆本于三亲焉                     盘盘焉,囷囷焉

B.及其壮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若能恕己而行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文主要谈论家庭成员间的相处问题,认为兄弟之情是家族人伦关系中很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B、兄弟不仅要让妯娌间避免纷扰,更要相亲相爱;因为兄弟之情对于整个家族的团结、和睦、治理、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C、此文多处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生动地说明了兄弟在家族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论述了影响兄弟友谊的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并提出了防范的办法。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3分)

②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4分)

(原创)(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限断六处,3分)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颜氏家训》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颜氏家训阅读答案

2.《送东阳马生序》《颜氏家训》文言文阅读答案

3.颜氏家训翻译

4.颜氏家训原文及翻译

5.《绿》阅读答案

6.海燕阅读答案

7.《想念》阅读答案

8.乡愁阅读答案

9.海啸阅读答案

10.大鼠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颜氏家训》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