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四字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四字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2024-01-23 07:40: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fanyul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四字成语故事-孟母三迁,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四字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字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篇1:四字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意思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那么这个成语是出自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孟母三迁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落井下石

落井下石是指看见人要掉进陷阱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类型的人也常有,违背做人原则落井下石,因此,在生活过程中,寻求最基本的原则是很重要的。

成语出处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典故一:

语本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和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国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两位,这两位就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长柳宗元七岁,而柳宗元却死在韩愈之前,仅活了四十六岁。

韩愈是柳宗元的好朋友。柳宗元去世后,韩愈责无旁贷地写下了《柳宗元墓志铭》。韩愈在铭文中先概述了柳氏先世的事迹,然后叙说柳宗元仕途的不幸和在文学上的成就。柳宗元被贬官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地区)时,刘禹锡也将同时被贬往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地区)。当时播州新建,地处偏远,生活艰苦,瘴疠时作,“非人所居”;而刘禹锡则上有高龄老母,“万无母子俱往之理”。于是,柳宗元不避罪上加罪的危险,上书朝廷,请求以柳州换播州。

铭文激动地指出:“呜呼!士穷乃见节义。”这是韩愈给柳宗元崇尚仁义、忠厚待友的崇高评价。接着,笔锋陡转,描述群小的行径。这些人平时和睦相处,也能一块儿吃吃喝喝,脸上总是堆满笑容,有时还握着对方的手,蹦出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还满脸热泪地指天发誓:“哥们儿,咱们死也得死在一块!”这一切全像是最真实的,好像他最值得信任。但是,一旦遇到毛发般的蝇头利益,这种人便立即翻脸不认人,好像压根儿就不认识你这个人了。“落陷阱(通‘井’)不一引手援,反挤之,又下石焉”——看到有人要掉进井里,不立即拉他一把,反而把他挤下井,还往井里扔石头。这种行为连禽兽都干不出来,他自己却洋洋然以为拣了个大便宜。这号人如果得知子厚的高风义举,多少也应该有点惭愧吧。

文中“落陷阱又下石”后被炼为典故“落井下石”。

典故二:

当贺若弼攻入建康宫廷时,陈叔宝带着张、孔二妃以及十来个宫人,逃出后堂景阳殿,就要往井里跳。袁宪苦苦哀求,陈后主不听。后阁舍人夏侯公韵用自己的身子遮挡井口,陈后主极力相争。争了很长时间,才得以跳进井里。

不久,有隋军士兵向井里窥视,并大声喊叫,井下无人应答。士兵扬言要落井下石,方才听到有人求救,于是抛下绳索往上拉人,觉得非常沉重,本来以为后主体胖,等到把人拉上来,才吃惊地发现,原来一根绳索,“串”着陈后主、张丽华以及孔贵嫔三人。

关于落井下石的典故,近现代的也有类似实例。

例一:十大元帅之一的贺龙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在“”中惨遭挨整致死呢?在贺龙的平反追悼会上,周恩来沉痛地对贺龙夫人薛明说:“我对不起贺龙同志,对不起你们,我没有保护好贺龙同志。”究竟是什么事,使周恩来也无法保住贺龙呢?权延赤所着《微行——扬成武在一九六七年》中的一段描述可以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毛泽东多次讲,‘九大’仍要选贺龙当中央委员,后来未能如愿。一方面固然是林彪坚决反对,_也不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九大’前,毛泽东曾拿了厚厚的揭发材料对周恩来说:“贺龙我保不了啦,你也保不了啦,这是林彪、吴法宪送来的,全是贺龙的亲信和部下揭发的哟,我还怎么讲话?”显而易见,是贺龙的亲信和部下的揭发材料,置贺龙于死地,不仅周恩来保不了贺老总,就连毛泽东也感慨无法再为贺老总讲话,为贺老总提供庇护。这些亲信和部下不知迫于什么压力,将他们曾经追随和崇敬的老总出卖!此为落井下石一也。

例二:武汉七二0事件之后,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在京西宾馆挨批斗,斗争会开了7小时,陈再道弯腰7小时,会间休息时又遭服务员一阵拳脚。陈再道见康生正襟危坐主席台,始终神情冷冷,一言不发,以为是康生不满这种搞法,便大声呼救道:“康老,康老,我是放牛娃出身,快六十岁的人了,念我革命四十年,你说句话……。”“人可以变”,康生说话了,一字一句象抛石头蛋。“你陈再道不要摆老资格,不要以为毛主席叫你是同志,你就不是反革命了。三十年前,张国焘在武汉叛变中央,现在你们又在武汉发动反革命叛乱,这是张国焘事件的重演”。(注一)呼救者企盼的施救者用更加恶毒刻薄的语言将其希望粉碎破灭,在不识真相而生愤火的斗士中再添薪炭。此为落井下石二也。

例三:雅基尔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曾三次荣膺红旗勋章,并曾荣获金剑。国内战争结束后,担任过红军总军校部部长,1924年就任红军学院院长政委。从1925年到1937年,先后担任乌克兰军区和基辅军区司令员。他是红军的最着名将领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威望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承认。在苏共三十年代肃反运动中遭难的雅基尔在被处决前给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元帅伏罗希洛夫写了一封信:“我请求您念及我多年为红军所作的诚实的工作,设法照顾我的家属。他们是无依无靠而又无辜的。我已向叶若夫提出了同样的请求。雅基尔1937年6月9日”雅基尔跟伏罗希洛夫一起工作过多年,而且伏罗希洛夫知道他曾经出生入死地保卫苏维埃国家,但是,伏罗希洛夫却批示道:“我怀疑这个根本不诚实的人的诚实。K.伏罗希洛夫1937年6月10日”。(注二)如果不是对伏罗希洛夫的绝对信任,雅基尔不可能单独给伏罗希洛夫写信,然而,就是这样一封满含憧憬和期待的乞求照顾家属的信件,却遭伏罗希洛夫的极度蔑视,“我怀疑这个根本不诚实的人的诚实”的批示其实就是刺向雅基尔心脏的利剑。此为落井下石三也。

杵臼之交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

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麽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吴佑不顾彼此贫富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朋友。

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

篇2: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搬家到学堂

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

以上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孟母平日里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自己除了送他上学之后,自己还亲自监督孩子学习,有一天十分调皮的孟子逃学回家被正在织布的母亲发现了,孟母十分的生气,就拿起剪刀将好不容易织好的布给剪了,孟子看到母亲的举止非常的害怕,立刻跪在了地上闻母亲为何剪了布,孟母责备道:“你学习就和我织布一样,学习必须是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而我织布也是一样的道理,织布必须通过一线一线来织,你如果以后在偷懒,半途而废的话,就像这被剪了的布一样,好不价值”,孟子通过母亲的敦敦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发愤图强,专心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应该半途而废,贵在坚持。

篇3: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成语故事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原文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踊跃筑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就。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篇4: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读后感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子小时候由贪玩到爱学习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孟子。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和邻居家的小孩子,把学办丧事当做游戏玩。因为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接连搬了两次家,最后搬到学堂附近。

由于在好的环境下受到好的影响,孟子开始注重学习,发奋读书,最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小的时候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只有好的习惯才能成就大事。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一年级:李昊洋

【四字成语故事-孟母三迁】相关文章:

1.成语故事孟母三迁的励志故事

2.四字成语故事-千变万化

3.米珠薪桂四字成语故事

4.四字成语故事-权宜之计成语故事

5.四字成语故事-包藏祸心成语故事

6.四字成语故事-一尘不染

7.四字成语故事-以讹传讹成语故事

8.四字成语故事:江郎才尽

9.四字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10.四字成语故事-车水马龙

下载word文档
《四字成语故事-孟母三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