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论文作者署名范文

论文作者署名范文

2023-11-15 08:43: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佩笑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论文作者署名范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论文作者署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作者署名范文

篇1: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关于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和志谢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ONATOLOGY 年,卷(期): 22(1) 分类号:H1 关键词: 

篇2:科技论文作者署名、文献人名的书写形式规范

科技论文作者署名、文献人名的书写形式规范

ISI Web of Sciences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数据库 在收录中国期刊上的中国作者人名时(尤其是单名的作者),经常出错。

例如:

Title: Waves induced by a submerged moving dipole in a two-layer fluid of finite depth

Author(s): Gang W, Lu DQ, Dai SQ

Source: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ume: 21 Issue: 1 Pages: 24-31 Published: FEB

文章的署名原样:Gang Wei · Dongqiang Lu · Shiqiang Dai

因此,正确的是:Author(s): Wei G, Lu DQ, Dai SQ

名字写法不影响被 SCI 收录。 但是确影响引用次数的统计。

其他作者引用以上的文献,按照一般的习惯,他们会使用Wei G, Lu DQ, Dai SQ. 这样的.引言方式虽然是 正确的,但在SCI中无法构成正确的链接,原因当然在于SCI收录时出的错(把Wei G写成Gang W)。

根据 ISI 的规则,参考文献中每一条引文的

1) 第一作者

2) 期刊名

3) 卷号

4) 起始页码

5) 年份

这五个数据中有任一数据出错,将无法构成正确的链接,也就无法统计被引次数。第二作者及其之后作者、终止页码不出现在 ISI 的 Citing References.

据我的观察,ISI收录时,文献中的第一作者姓、年份、起始页码,这三个元素是最重要的。期刊名的缩写格式可能不统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结论:在国际杂志投稿时,署名一定得姓在后,名在前。最好采用形如D.Q. Lu的缩写方式。

实际上,老外记不住Dongqiang Lu,能记住D.Q. Lu就不错了。在中国的杂志实际上也应该这么做,遗憾的是,中国的杂志并没有和国际接轨。目前国内期刊通常采用姓在前且大写、名在后加连字符的方式。例如 LU Dong-qiang. 这种方式不能避免SCI时不出错;一旦署名格式出错的话,不论是统计作者的SCI论文收录情况,还是统计论文的被引用情况,都会跟着出错。

例如 (中国期刊,姓在前,名在后的情形)

Title: FLEXURAL-GRAVITY WAVES DUE TO TRANSIENT DISTURBANCES IN AN INVISCID FLUID OF FINITE DEPTH

Author(s): Lu DQ, Le JC, Shi-Qiang D

Source: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Volume: 20 Issue: 2 Pages: 131-136 Published: APR

(根据中国期刊要求)正确的是:Author(s): Lu DQ, Le JC, Dai SQ

篇3:南开本科生称发论文屡遭歧视 无法署名第一作者

南开本科生称发论文屡遭歧视 无法署名第一作者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杨超(应受访人要求化名)最近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令他高兴的事。不过,回顾投稿过程,他认为自己遇到了明显的歧视。

“本科生为什么不能做第一作者?”杨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杨超独立写出了这篇论文,投稿时也是独立署名。经过审稿,杂志社给了他答复。这家赫赫有名的学术期刊编辑部表示,论文符合发表要求,建议他根据审稿人的意见稍作修改,最后还特别提出,希望“最好”把导师的名字署上,而且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

这让杨超感到为难。他目前是本科生,还没有自己的导师。他的研究是在一位学者的指导下完成的,但这位老师认为研究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不愿掠美,因此没有署名。

师生二人认真商量后,决定让老师以第二作者的身份署名。而杂志社的要求很明确,本科生不能做第一作者。最终,为了研究成果能够顺利发表,老师勉为其难当了第一作者,学生成了第二作者。

他们对记者感慨,如果学术期刊对本科生没有“歧视性看法”,这个过程会美好得多。

本报记者查询了这份历史悠久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的投稿指南,发现其中对作者身份并无明确限制。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名本科生也有类似的遭遇。她此前并不知道学术论文投稿流程,试着将一篇论文投给了一所大学的学报,如实填写了个人简介,通讯地址写的是学生宿舍地址。不久之后,学报编辑通知她,论文可以采用,但由于她是本科生,不能在正刊发表,只能发在增刊上。编辑还说,她的学历不够,正刊只面向“硕士以上”的人群,如果她是硕士学历,那篇论文就可以发在正刊上。

“他们不太认同本科生。”这位同学对记者说。她认为,本科生虽然相较研究生来说欠缺系统的学术训练,但有一些本科生的学术水平并不低。

她最终屈从于这一规则,交了一定的版面费,将论文发表在增刊上。

该校一个本科生课题组最近收到了论文录用通知。一位负责投稿的同学告诉记者,这份通知“来之不易”。这份期刊比较“高端”,不太愿意接受本科生投稿。

在寻找投稿对象时,他们查找了多份学术期刊,选中了其中的一家。杂志社告诉他们,论文署名最好是从博士生导师、教授写起。为了发表论文,这位同学“多方争取”,主动介绍这项研究的意义,并告诉编辑南开每年都有一些本科生课题组的成果发表,反响很大。她试图给编辑留下这样的印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会超过研究生。

这位同学甚至打听到了主编的电话,前后沟通了多次,最终论文被录用。她认为,自己之所以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本科生毕竟在认同上要差一点”。

国外学术期刊,有时甚至是一些顶尖的学术期刊上,都不难见到本科生的名字。一位留美博士生多次做过学术期刊的`论文审稿人。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为本科生发表论文设置障碍是不合理的,属于典型的歧视。他没遇见美国的学术期刊有这方面的要求。

他以杨超遇到的情况为例:既然研究是出于自己的想法,论文是自己完成的,杂志非要求找一个导师挂名,“那不是学术欺诈吗?”

这位审稿人说,自己审过一篇本科生来稿,而且是独立作者。美国很多学术基金、会议会鼓励本科生从事学术活动,鼓励他们写出论文。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程同顺教授分析,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会有作者介绍,刊物特别希望作者是教授、博导,最好是知名学者,如果作者是不知名学者或本科生,无形中似乎降低了档次――“怕面子上不好看”。

他认为,这些学术刊物为了生存,追求论文的率、引用率。作者的名气越大、身份越高,论文被转载和引用相对来说就更容易。因此,考虑到市场和作者群,这些刊物对本科生就有失公平。“如果说一份刊物发了好几篇本科生的文章,它会觉得自降身份。其他作者也会觉得你适合本科生,我们就不投稿了。”

程同顺注意到,有些杂志发表本科生论文的时候,介绍作者时只注明作者所在单位,故意隐去年龄及学生身份。也有刊物虽然认为论文有发表价值,但怕“降低层次”,让作者去找个教授“挂”着。

他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本科生给学术期刊投稿,期刊编辑建议学生找老师挂名,学生没有答应,论文最后没有发表。事后,学生表示有点后悔没有顺从这个要求。

程同顺教授建议,一方面学生不一定要追求独立发表论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多请老师指导,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论文。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也应鼓励年轻人出头。但他同时认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是一个尤其难以解决的问题。(记者 张国)

篇4:论文的署名应注意什么问题

论文的署名应注意什么问题

论文的作者应在发表的作品上署名.署名者可以是个人作者.合作作者或团体作者,是拥有著作权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署名权即表明作者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表明作者的劳动成果及作者本人都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即作者向社会声明,作者对该作品拥有了著作权.署名是文责自负的承诺,文责自负,是指论文一经发表,署名者对作品负有责任,包括政治上.科学上和法律上的责任.如果文章中存在剽窃.抄袭的内容,或者有政治性.技术性错误,署名者即应负完全的责任,署名即表明作者愿意承担责任.署名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也表示作者有同读者联系的意愿.

论文的署名者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本人应是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的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者;②本人应为作品创作者,并为作品的直接责任者;③本人对作品具有答辩能力,并为作品的.直接责任者.

多位作者共同完成的作品联合署名时,署名顺序按对该文的贡献大小排列.第一作者是主要贡献者和直接创作者,同时又是作品的直接责任者,享有更多的权利,承担着更多的义务.除有特别声明外,第一作者就是第一权利.第一责任和第一义务者.

有的人虽是课题研究组成员,参加了部分研究或实验工作,但由于其工作性质是辅助性的,不应列为作者;也有人对研究工作确有贡献,并对成果有答辩能力,但未直接参加作品的创作工作,也不宜作为论文的作者.作者应是上述三原则的同时具备者.不够署名条件但确对研究成果有所贡献者可在文末致谢.

篇5:科技论文的标题与署名要求介绍

科技论文的标题与署名要求介绍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篇6:策划编辑如何培养作者论文

策划编辑如何培养作者论文

摘 要 在此,仅仅讲述笔者是如何把一些年轻、没有写书经验的老师从读者发展成作者的。发现作者写书潜能。教会作者如何写书,提高作者写作水平,提高作者营销意识。

关键词 培养作者;策划编辑;作者培养

作为一个在出版社工作了十几年的策划编辑,笔者几乎每天都在和作者打交道,笔者是出版高职高专电子类、通信类、自动化类教材的策划编辑,其作者有些是有着丰富写作经验和授课经验的中老年知识分子,他们严谨、细致、认真、周到,对书稿一丝不苟,如果说培养,是这些优秀作者培养了编辑,让笔者逐步成长为一名综合业务能力强的策划编辑。这部分作者不在本文叙述观点之列。在此,仅仅讲述笔者是如何把一些年轻的、没有写书经验的老师从读者发展成优质作者的。

现在很多出版社对作者的选择比较苛刻,比如要求高校老师必须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必须以主编身份出版过教材等。这样的要求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书稿质量,促进销量。而且这样的要求也无可厚非,尤其是一些难度大的专业课教材确实需要这样的作者来挑重担。但是,高级职称是从初级职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写书经验也是从第一本书逐渐积累的,这里就涉及对年轻作者的培养问题。本文仅以笔者十年来和一位作者的联系为例进行介绍。

1 发现作者写书潜能

第一次见到这位作者还是十年前一次会议的书展上,笔者作为策划编辑和营销编辑一起对我们的书进行宣传。这位作者对我们的展书非常感兴趣,而且了解到他很少参加这样的书展,也没有写书的经验,只有中级职称,但是,他工作的这几年讲授过电子类专业的很多课程,并根据授课情况申请了一些国家专利,专利申请书也是自己写的。在这些经历中可以判断出,他尽管没有写书的.经验,但是有一定写作基础,尤其是他自己的小发明很有吸引力,好的教材之所以能广泛使用,就是作者要有实践能力,自己授课,动手做实验,这样的书才有生命力。由此,笔者确定他有把书写好的潜质。

2 教会作者如何写书

那次展示会后,笔者和这个作者一直保持联系,不仅提供了他感兴趣的样书,还有一些出版社的畅销教材,让他分析并参考这些书的写作特点和优势。同时,笔者根据自己的选题规划,并结合作者的授课情况,选定了一门他比较擅长的课程,确定了一个选题。

在填写选题申报材料时,笔者要求作者提供到第三级标题的目录,并编写样章。而且样章不一定是本书的第1章,而是能反映本书特色的某个章节。同时,向作者寄送了出版社的《作译者手册》和《常用科技名词术语》,以及图书的编写要求,供其编写样章时参考。

3 提高作者写作水平

这位作者没有编写书稿的验,所以初次提交的样章并不符合出版的要求。从他的样章可以看出,他是在很认真地描述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电子产品的过程,需要准备的材料、制作步骤如何进行、最后成品如何测试等,每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可以说,根据作者所叙述内容,读者完全可以动手制作产品了。但遗憾的是,样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达不到出版的要求。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先给这个作者打电话简单说明了一下,然后把样章中存在的问题,从段落的划分、层次的选择,到文字的表述、图形符号等国家标准的使用、插图的画法、公式中单位名称的规范、表名和图名的字体字号等,和相应的改进措施全部逐条写在了邮件里。这个作者收到邮件后,立刻打来电话,说特别感动,没想到对他这样重视,真的是在教会他如何写书,他一定好好改。

作者根据提出的问题重新编写了样章,确实有很大进步。以此也可以看出,这位作者的态度很好、很用心,有培养的价值。在后来的编写过程中,他每写好一章就发给笔者审核,笔者一一提出修改建议,作者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符合要求,越来越规范。交稿以后,笔者把审稿中遇到问题随时和他联系,并在出书后把审稿用的纸稿给了作者,纸稿上有三次审稿的修改内容。作者表示要一直保留纸稿,不断学习提高。书正式出版后,这位作者看到第一本写有自己名字的正式出版物特别激动,还发来了感谢信。尽管笔者只是完成了一位策划编辑的本职工作,但能得到作者的肯定,也非常感动。

4 提高作者营销意识

这位作者编写的第一本书,虽说不算畅销,但很快也就重印了,有读者反映这本书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将来的就业非常有帮助。这也是当初笔者看重这位作者动手能力强的原因吧。

后来,又约了这位作者编写了其他书,除了不断提升图书编写的质量,还和作者说明了营销的重要性。图书营销不仅是出版社的事,也是作者的事。作者注重营销,不仅能提高图书销量、增加作者稿费,更重要的是,可以扩大图书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提高作者的知名度,对于作者本人和所在院校都有宣传和推动作用。这位作者在后来写书时,就联系了其他院校的老师一起编写,不仅增加了图书销量,而且,大家集思广益、通力合作,使书的质量更加完善。同时,所有编写人员在参加学术会议时都可以向别人推荐自己写的书,还在各大网站对于本书进行积极的评论、回复读者的问题等,这样营销的效果就非常好了。通过这样的培养过程,作者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增加了营销的意识,更是对笔者策划工作的极大肯定。

笔者一直推崇策划编辑与作者之间要有一种互助合作的工作方式。作为一名策划编辑,从一些职称高、编写经验丰富的作者那里策划高质量的选题,这是策划工作的重要方面。但是,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尤其是发掘优质作者、培养年轻作者,也是策划编辑的另一部分关键工作。从事编辑工作十几年来,笔者积累了一批优质作者,他们中很多都是和笔者同年龄段的人,他们和笔者一起成长,他们的进步也是笔者的进步。作为一名策划编辑,培养作者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出书、出好书。

篇7:《再生缘》杂剧作者考辨论文

《再生缘》杂剧作者考辨论文

【内容提要】《盛明杂剧》所收《李夫人再生缘杂剧》,因题“蘅芜室编”,从《重订曲海目》改题“蘅芜室主人编”以来,诸家书目和研究者都认为蘅芜室主人是王衡的别署,因此,《再生缘》为王氏所作。本文通过确凿的材料,考辨今存本《再生缘》为吴大山(仁仲)所作,并对其生平事迹作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再生缘》 王衡 吴仁仲 考辨

《李夫人再生缘》杂剧,简称《再生缘》,四折。写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病死,用武帝所赐玉钩殉葬。十五年后,转生为河间陈姓女子,以手握玉钩为凭,与武帝再续前缘。今存《名家杂剧》(即《环翠堂精订五种曲》)和《盛明杂剧》本,均题“蘅芜室编”。《今乐考证》、《曲录》等著录,都沿用《盛明杂剧》的题署;而《重订曲海目》则改题“蘅芜室主人编”。傅惜华为《明代杂剧全目》所写的王衡小传,索性把“蘅芜室主人”当作他的别署,《李夫人再生缘》杂剧自然也就成了王氏的作品。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也支持此说。由于这两种剧目工具书的影响比较大,后来的各种有关的戏曲著作和工具书,几乎都倾向于《再生缘》杂剧是蘅芜室主人所作。

徐朔方先生在《王衡年谱》的“引论”中虽然不赞成蘅芜室是王衡的斋名 (见《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卷) ,但是他认为《再生缘》“以内容和风格而言,说它是王衡的作品倒没有什么不合,当然还有待进一步查证。它如果是王衡的作品,当和悼亡有关。可能在万历二十一年他三十三岁冯夫人去世时所作”,并以王氏给妻叔冯时可的书信 ① 作为他考证的证据:

“盖室人之不长世,八年前已预卜之。中道摧割,尚在人意中……妻亡以来,彷徨不知所寄,欲以玄理遣之而不能,欲以书卷笔札遣之而又不能。昨亡榇出时,作哀词数首,辄数日作恶……拙记二册奉览。”

冯夫人多病同剧中李夫人相似。如果允许我们想象,创作《再生缘》可能就是他“欲以书卷笔札遣之”的一种方式,而“拙记二册”可能就是《再生缘》和另外杂剧的手抄本。除小说戏曲外,很少有作品可以简称为“记”,而他没有写过小说。 ②

尽管他认为此说“还有待进一步查证”,在表述时也用了不肯定的语气,但他又把《再生缘》系于王谱“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三十三岁,丧妻冯氏及次儿赓虞”之下,注曰:“《再生缘》杂剧或为悼亡作于今年。”在《王衡年谱·引论》的结尾,他还是明确地写道:“王衡今存四种杂剧都以剧中人物影射他本人或他的近亲,兼有自叙和咏怀性质,这是他杂剧创作的一大特色。”而且强调《再生缘》将“李夫人和钩弋夫人合二为一”,同《郁轮袍》和《真傀儡》一样在构思上都很巧妙。显然,他又非常肯定《再生缘》就是王衡今存四种杂剧之一。

总之,上述诸家的说法都根据不足,难以让人信服。“蘅芜室”是否就是王衡的斋名,《再生缘》究竟是不是王衡的作品,都必须作进一步探索考辨,才能得到明确答复。

首先,《拾遗记》卷五载:“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着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再生缘》作者将此事写入该剧第三折:“好苦人也!前者梦见夫人把蘅芜之草献与寡人,因而醒觉,遂名其处曰‘遗芳梦室’。”《再生缘》用蘅芜室作为题署由此而来,可能作者既要怀念亡故的妻子,又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便作了这样隐姓埋名的处理。可是王衡《缑山先生集》及其友人陈继儒所撰的《太史缑山王公传》 (《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十九) 、唐时升的《太史缑山王公墓志铭》 (《三易集》卷十七) 中,以及其他明人的著作里,都未提到王衡有“蘅芜室”这个斋名,更不见用过“蘅芜室主人”的别署。王衡自己常用“缑山”这个外号,至于“绿野堂”的题署,只在题《杜祁公藏身真傀儡》杂剧时偶一用之。孟称舜《酹江集》本《真傀儡》的眉栏上批注云:“相传王荆石相公寿日,辰玉作此为尊人寿。”陈继儒《太史缑山王公传》明确指出,这个剧是王衡为其父亲王锡爵祝寿所作,云:“乙巳,文肃公七十,公撰《杜祁公杂剧》以佐觞。访求同硬家玛染桑延之上座,与文肃公雁行班席,为竟日欢,见者诧为胜事。”文肃公,即王锡爵的谥号;乙巳,指万历三十三年(1605),剧应撰写于这一年。而徐朔方先生认为“此剧当作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王锡爵被召而辞免之后不久”,恐不确。“绿野堂是唐朝名相裴度的别墅,作者借以表明自己的门第” (见《王衡年谱》) ,当然,也可能是为了避嫌才用它来署名自己的剧作。至于蘅芜室作为王衡的斋名则缺乏根据,《盛明杂剧》本《再生缘》的作者当是另一人。

其次,我们不妨看一看王衡的剧作究竟有几种?陈继儒非常推崇王衡的杂剧,在《太平清话》中将他与徐渭并举:“近代杂剧,惟天池徐渭、辰玉王衡。”他又在《太史缑山王公传》里说:“游戏而为乐府,多开拓元人三昧。”所谓“乐府”是指杂剧创作,进一步指出王衡的杂剧可以企及元杂剧。但究竟写了几种杂剧,则语焉不详。此传又云:“赖有尚宝君,积学操行,大振箕裘,……又刻文肃、缑山集。”按:“尚宝君”,指王衡之子王时敏(1592—1680),曾官尚宝卿,故称。据此,《缑山先生集》由王时敏所编刻,集前有冯时可、陈继儒、娄坚诸人的序,都写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显然这个集子是在王衡死后才编刊的。今存明刊本虽有六册、八册、十二册、十六册和二十四册等不同的装订形式,但内容和版刻皆一样,均为二十七卷。我所见到的一种卷首有万历四十五年(1617)苏松备兵使者高出序的八册本,在二十七卷目录后“附北剧三种”,可见王衡只存北杂剧三种。这三种杂剧既无剧目名,剧本也不载于集中,到底是哪三种呢?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记载,这三种杂剧是《郁轮袍》、《没奈何》和《真傀儡》。上个世纪30年代,傅芸子先生在日本东京访书时,发现内阁文库藏有《明人杂剧三种》,即《新刊葫芦先生杂剧》(《没奈何》的又名)、《新刊杜祁公看傀儡杂剧》和《新刊郁轮袍杂剧》。虽然俱未题作者姓名,但后两种已知为王衡所撰,他又考出《没奈何》也是王衡作品。因“黄文佟肚海目》复载王有《长安街》、《没奈何》各一种,姚梅伯《今乐考证》、王静安《曲录》均因之,世遂以为王于《没奈何》外又有《长安街》一种,因未见传本,后之治戏曲史者亦皆沿袭之。此次余在内阁文库得观斯书,始悉历来相传之误。盖此剧之正名乃‘没奈何哭倒长安街,弥勒佛跳入葫芦里’,可知《曲海目》之大误也”,并指出《看傀儡》的题名较《真傀儡》为佳 ③ 。徐朔方先生认为《明人杂剧三种》应是《缑山先生集》所要附刻的北杂剧三种,此说甚是。《明代杂剧全目》据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称:“鹤尹大父缑山先生作《郁轮袍》及《裴湛和合》二曲,词家称为本色当行。”又著录《裴湛和合》一种。因此,王衡所作杂剧共四种,现有存本者实为三种,散佚一种。在这四种中,惟独没有署名蘅芜室的《再生缘》杂剧。

再次,所谓“‘拙记二册’可能就是《再生缘》和另外杂剧的手抄本”。此种推测也很难成立,因为王衡的妻叔冯时可道学气很重,他对盛宴和观剧很不感兴趣,曾在《与徐上舍》的信中说:“生平最苦享盛宴,观优剧,斯二者一殄天物,一乱天君,令人神扰气塞。” (见明刊本《冯时可选集》卷三十七) 王衡当然不会将自己的杂剧剧本寄给冯时可,招惹他不愉快。然而,冯时可倒喜欢游山玩水,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官浙江按察使时,在处州任所刊刻的《超然楼集》,除十二卷为杂著《雨航杂录》外,剩下十一卷中就有两卷是游记。而王衡所说的“拙记二册”,可能指《纪游稿》,《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八“地理类存目七”云:“《纪游稿》一卷,是编乃所作游记,凡泰山一首,香山三首,盘山一首,马鞍、潭柘一首,杂记三首,盖随时摭拾付梓者。”《纪游稿》今不存,但所写游记均见《缑山先生文集》卷十,《重九后二日登泰山记》写于万历十四年秋,而游盘山则在万历二十一年九月。它们是“随时摭拾付梓”,先以单册刊印,最后才编为一集。王衡寄给其妻叔的二册游记,很可能就是新刻成的《纪游稿》中的两个单册,因而自称为“拙记”。

最后,自从1952年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剧品》在上海发现,经黄裳先生整理校录刊行后,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明代曲家和剧目 ④ 。在《剧品》“能品”中就著录有《再生缘》杂剧,题吴仁仲作。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大东书局本校订重印《曲海总目提要》时,曾请杜颖陶先生对该书各剧目的作者加注更定或考订说明,将原先未署名的《再生缘》杂剧题为吴仁仲作。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为了使它与所谓王衡的《再生缘》区别开来,便将吴作《再生缘》另列为一个剧目。虽然持有怀疑态度:“王衡有《再生缘》杂剧,未知与此究是一本否?”但是后来的戏曲工具书,如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皆将《再生缘》分成两个剧目著录,而且都认为吴仁仲所撰《再生缘》已佚。既然《远山堂剧品》只著录一种《再生缘》,又非常肯定它的作者就是吴仁仲,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一定会有所根据。二十年前,我查阅黄汝亨《寓林集》时,曾在该书卷三十发现有《题李夫人再生缘杂剧》一文,它对考察《再生缘》的归属会大有裨益,今照录于下:

汉武英略迈世,有蓬海三神山之想,而《传》记西王母,以为非仙才意有情闭耶,然天下岂有无情仙人哉!夫情消意歇,海枯石烂,即神仙无投足所矣。李夫人之绸缪生死,去而复来,而少君能魂致之,姗姗乎响答色援 (按:应为“授”字之误) 于瞻睇之间,盖情节也。腐生谓少君幻术乌有是事,则梁武帝不因宝公见地狱相,而三生石畔无牧笛乎?予故感友生杂剧而题之,以愧天下浅情人,而且以悲世有美人,不及遇汉武而尘土者遇矣。或世无少君,一死不可复作,而兰摧玉折,沉泉下之痛者可悼也。

这个“题词”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此剧也是写汉武帝和李夫人再生缘事,剧名也叫《再生缘》,它很可能和《盛明杂剧》本《再生缘》是同一剧;二是,黄汝亨并未点明此剧的作者,只是说“感友生杂剧而题之”。《诗·小雅·棠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友生”,指朋友,那么这个撰写《再生缘》杂剧的友人是谁呢?今存本《寓林集》和《缑山先生集》中虽然找不到黄汝亨和王衡互相赠答酬唱的文字,但黄氏和王衡的挚友陈继儒交往频繁,黄集中致陈氏的书信就有五通,其中有两封信提到王衡,他在一封《与陈仲醇》的信中说:“《人镜编》甚欲得之,足下不付之伯畏,当托辰玉兄见寄。” ⑤ 由此可见,黄汝亨和王衡的关系非同一般。如果《再生缘》确系王衡(字辰玉)所作,按照道理说,受朋友之请托写序跋或题词,应当在行文中交代出请托者的姓名或别署。可是这篇题词中只字不提剧作者的姓名,甚至连蘅芜室也不愿涉及,因此,很难说《再生缘》就是王衡所作,我对此一直心存疑问,苦于对吴仁仲的名号、籍里、生平一无所知,无从考察,也只好作罢。

最近,再读《寓林集》,终于在卷二十五《与吴伯霖》信中有惊喜的发现,信云:

近奴子归,奏记足下,自陈治钟陵状略具。……仲初竟尔泉下,生平豪举何在?二十余年事,弹指一息,含毫作状,更自耿耿不已。生平文不佳,然不能为臾言,以重不安。又于案牍旁午中,偷忙作闲,状成草草,似与仲初气魄不远。今录一过送足下,或生志不忘之感。……仁仲《再生缘》并寄去 (着重号系笔者所加) ,一涉情境,便自有黯然处,直须付之川上。

黄汝亨(1558—1626),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进贤(即钟陵)县令,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 ⑥。此信写于任江西进贤县令时。收信人吴伯霖,名之鲸,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屡上春官不第,后谒选浮梁县令,甫六月卒 ⑦。黄汝亨与吴伯霖为莫逆之交,这封信对考察《再生缘》杂剧的`作者非常有价值:一是,可以证实《远山堂剧品》所著录的《再生缘》杂剧,确为吴仁仲所作,黄汝亨为《再生缘》杂剧的题词,是受剧作者吴仁仲本人或友人吴伯霖之请托所撰写的。二是,有利于考订黄氏为《再生缘》杂剧题词和杂剧的写作时间。万历二十六年,黄汝亨进士及第后,次年五月出任进贤令,《寓林诗集》卷一有《五月授进贤令出都辞诸游好作》诗可作证。《与吴伯霖》这封信既然写于钟陵令任上,具体时间究竟是哪一年呢?信中说到为仲初撰行状事,此仲初是谁?查《寓林集》卷十八,确有《亡友张仲初夫妇行状》,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撰写行状的缘由:

予自弱冠弄笔墨,游于文学先生,即交仲初,迨今二十余年交好。而仲初竟郁郁死,死之夕,会有天假予从计吏还钟陵,犹得抚其床而哭。无何,其长子尧元走一介,涉江逾山千余里,草其生平请状。……鞅掌案牍,无能修辞为仲初重,以知仲初深,即草草庶其似之。

此“行状”与信中所说情况完全一致。仲初名文辉,为人伟岸而有奇气,六试不第,郁郁而死。他卒于万历辛丑(二十九年,1601)四月初九日。明制:外官三年进京一朝觐,接受考核,谓之外察,也叫计吏。辛丑正是黄汝亨上计之年,所以信中说“天假予从计吏还钟陵”,可能由北京先回杭州探亲,然后再赴钟陵,这样才有机会见张仲初最后一面。为张氏夫妇所撰写的“行状”以及《与吴伯霖》的信,都应写于万历二十九年黄氏回任所之后。信中既然说道将《再生缘》与行状一并捎回,因此,《题李夫人再生缘杂剧》也可能在此时写成,而剧本很可能创作于写“题词”前不久。

《寓林集》中有与吴仁仲酬答之诗四首,卷三《读吴仁仲年兄所志内行诗以悼之》云:

与汝怜同病,瑶编不忍看。悲风下木叶,残月坠栏杆。案远惟青史,帏虚只黝冠。鼓盆宁是达,政苦有情难。 同卷还有《答吴仁仲》:

痼疾君无问,烟霞意独偏。前鱼宁有泣,飞鸟自堪怜。璧以连城重,花因并蒂妍。情重还我辈,相眎每嫣然。

从这两首五律来看,吴仁仲有鼓盆之丧,心情非常悲痛,借诗以抒发,并寄给友人黄汝亨,黄答诗以慰之。黄氏也有过悼亡之痛,他在《亡儿茂梧圹志》中说:“茂梧余长子,原配赠孺人沈氏出也。生十月而母沈见背。” (《寓林集》卷十五) 从这篇“圹志”,可知他的结发妻沈氏,卒于万历十七年。《寓林集》卷一有《悼内十首》,其序说:“忽焉中弃,垂白在堂,啼孤在膝,块然独处,能无伤怀?深愧太上无情之达,不胜古人忘寐之惨。”正因为黄氏也遭遇过丧妻的痛楚,所以读完同年吴仁仲的诗后,才能感同身受,发出“与汝怜同病,瑶编不忍看”的感叹。“案远惟青史,帏虚只黝冠。鼓盆宁是达,政苦有情难”四句诗,写吴仁仲伏案面对青史时,可能用汉武帝和李夫人再生缘的动人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悲哀和钟情,这是否也在暗示他想写或者正在创作《再生缘》杂剧呢?吴仁仲的妻子死于何年,虽然难以确切考订,但从黄汝亨《读吴仁仲所志内行诗以悼之》来看,当在万历十九年吴氏中举之后,万历二十八年冬,北上参加明年春的会试之前,这样,杂剧有可能写于题词前的两三年内,即万历二十六七年间。他和黄汝亨既然有着相同的命运,所以吴仁仲又将自己为悼亡而作的《再生缘》,送给好友黄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并请他撰写题词。《盛明杂剧》本《再生缘》的眉批说:“一字一思,一字一泪,不堪多读”;“说道堪怜处,令人凄绝”;“情语,非深情人不能道”,很能体会作者在剧中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而黄汝亨也被剧中的真情所感动,“一涉情境,便自有黯然处,直须付之川上”。

上文所引的前一首诗,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黄汝亨称吴仁仲为“年兄”,他们可能同年中乡试,或者同年考上进士。经查《乾隆杭州府志》卷六十九“选举”,与黄汝亨同时中万历十六年戊子科的吴姓举人有多人,逐一排除后,剩下“吴大山”,最有可能是吴仁仲的姓名,他是“钱塘人,顺天中式”。再检《康熙钱塘县志》卷十“选举”,果然在万历十九年辛卯科毛凤起榜下发现:

吴大山 顺天中式

黄汝亨 贯仁和,见进士 卷二十“人物政事”有吴氏小传:

吴大山,万历时随父任京师,召试楷书,授内阁中书。辛卯中顺天乡试,以孝廉为部郎,历任滇南参政。

由于小传过于简单,又未载其字号,况且中式时间为万历十九年,与府志所记十六年有出入,不能不让人产生疑窦。后来终于在《乾隆杭州府志》卷八十八“循吏”、《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介节上”查到吴大山的小传,记载比较详细。今录后一篇小传于下:

吴大山,字仁仲,居凤凰山之燕窝。江西副使吴源之孙,光禄寺卿果之子。万历时随父任京师,召试楷书,授内阁中书。万历辛卯,中顺天乡试,为部郎,历云南参政。有富商为盗所诬,家破而冤不雪,大山至,一谳而出。州牧有以宝玉精锨笞⑸峡颊撸大山曰:“暮夜之金可畏也。”其人怀愧而去。未几,乞休,归于西湖,筑别业,植老桂修篁,颜曰“辋川”。

从上述记载来看,仁仲确系吴大山的表字,为万历十九年举人,《乾隆杭州府志》却误成万历十六年中乡试。然而,此传结尾与县志、通志稍有不同:

天启时,魏忠贤窃政滇南,为立生祠,求大山记,大山毅然不可,遂告归。 可以看出吴大山不巴结权衔褐蚁停在当时也是很难得的。

大山的至交骆从宇撰有《澹然斋存稿》,卷五有《吴公墓志铭》。其书国内仅存孤本,庋藏于外地,此稿草就后才获见 ⑧ 。“墓志”记载生平较详,可对其生卒年、科第及宦历作如下补充:(一)据墓志所载:“长宪州来吴公,余同年友,年少于我,才谞倍我,以丁卯六月卒。”可知大山号“州来”;丁卯,即天启七年(1627),他卒于这一年。他辞职归来时,“年仅及艾”,《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杨倞注云:“五十曰艾,六十曰耆。”天启二年,大山年届五十,顺此上推,他当生于万历元年(1573)。因此,他的生卒年为1573—1622。(二)大山九岁丧母,弱冠游太学,为大司成田钟台所赏识,声誉鹊起,会修《宝训实录》,被征召参与其事。《实录》成,授中书舍人,未就。于是发愤读书,万历十九年中顺天乡试。万历二十八年(1600),北上参加会试,因父病重急驰南还。从此就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三)万历三十二年(1604),史馆乏人被延之入,除诰敕房办事,次年改制敕房。万历三十八年(1610),实授中书舍人,因擅长制词,为当政相国叶向高所欣赏称善,恐他离去而难以觅人替代,故屡不予以迁升。由于前相国朱赓竭力推荐,直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才擢工部虞衡司主事。万历四十年(1612),署屯田司员外郎。这年冬,升都水司郎中,会河工告急,奉旨督理淮、徐、中河,修筑三山口决堤。万历四十六年(1618),论治河功,晋升云南参政兼佥事,整饬曲靖等府兵备。天启二年(1622),擢云南按察使,未莅任,以病辞,归于西湖终老。

综上所述,一位湮没了四百多年的剧作家的形象及其家世,已经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吴大山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吴培为松江府同知,曾叔祖吴玭和吴扁,不是官至参政就是当过御史;祖父吴源终官江西按察副使 ⑨ ;父亲吴果通过召试书法,授中书舍人,累迁至光禄寺卿。他自己也是步其父的后尘,由中书舍人而官至云南按察使,一个正三品的地方大员,这在仅中过举人的士子中非常罕见。在明代戏曲家中只有汪道昆官至兵部侍郎(正三品),与他的品级相当。他很善于为官,但廉洁自律,尤其不巴结权衔褐蚁停在当时也是很难得的。大山笃于情爱,为悼念亡妻创作了《再生缘》杂剧。可能由于出身和地位的显赫,或者为了避嫌疑,不愿在剧作上署真名,以蘅芜室作为题署。版本学家魏隐如在《古籍版本鉴赏》一书中,曾提到汪廷讷刻有《环翠堂精订五种曲》,收《真傀儡》、《再生缘》、《男王后》、《一文钱》、《齐东绝倒》五个杂剧。此书尚未获见,但北京大学古籍善本部所藏明刊《名家杂剧》,就收有这五种杂剧,也题作《环翠堂精订五种曲》,它们应当是一部书。其中《再生缘》题“蘅芜室编,西湖季黄沈士伸、仕乔黄士佳阅”,并有眉批。因此,崇祯时,沈泰所编《盛明杂剧》,将这五个剧收录集中,而《再生缘》则完全沿用《名家杂剧》的题署和眉批。至于吴大山与祁承杏形蘖系,由于资料的缺乏尚不得知,但是黄汝亨《寓林集》中有与祁氏唱和之作,他们之间往来密切。《再生缘》有可能通过黄氏而为澹生堂所收藏,故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著录《再生缘》,题吴仁仲著。而此剧又收入其子祁理孙所编《名剧汇》 ⑩中;这是一个大型戏曲集,共七十二本,收录杂剧二百七十种,惜其已经散佚。由于《名家杂剧》(《环翠堂精订五种曲》)极为罕见,《再生缘》以《盛明杂剧》所收本广为流传。吴大山与吴之鲸被时人目为“江皋二俊”,他不仅会写剧,而且也能诗,据“墓志”,所著有《大云编》、《傲素轩》(徐□《红雨楼书目》著录,为《傲素轩诗》二卷)和《秋柳》诸稿,已不见传本;他与当时著名文人谢曰可、屠隆、沈孔真等共结诗社,诸家均为其诗集作过序。同冯梦桢、虞淳熙也交往甚密。他任中书舍人时,还和张萱等校理纂辑过《内阁藏书目录》八卷11 。

注释

①此信题为《冯文所妻叔翁》,见《缑山先生集》卷二十二,冯时可当时正在桂林任广西按察副使(见《嘉庆广西通志》卷三十四“职官十九”)。

②见《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卷《王衡年谱·引论》。

③见《东京观书记》,收入《白川集》,东京文求堂1943年版。

④《远山堂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

⑤《寓林集》卷二十六,明天启四年刻本。伯畏,丘民贵字,号仲鹤,嘉兴人。曾官福建长汀知县。

⑥传见《启祯野乘》卷七。

⑦传见《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八“文苑一”。

⑧这篇墓志铭承北京大学图书馆张玉范教授所提供,在此仅致以谢意。

⑨以上均见茅瓒《江西按察副使吴公墓志铭》,载焦摺豆朝献征录》卷八十六。

⑩见祁理孙《奕庆楼藏书目》。

11见述古堂抄本《内阁藏书目》卷末题署。张萱,字孟奇,号九岳、西园,广东博罗人。万历十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历户部郎中,官至平越知府。著有《西园全集》、《苏子瞻春梦记》杂剧等。

【论文作者署名范文】相关文章:

1.个人总结署名在哪里

2.三字经作者

3.世说新语作者

4.三字经 作者

5.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区别

6.《桃花源记》作者介绍

7.老王作者颁奖词

8.名人名言要有作者

9.伊索寓言作者

10.柳宗元作者介绍

下载word文档
《论文作者署名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