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

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

2023-10-11 08:50: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jjt011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

篇1: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

在佛教中有一句话,叫做一念成佛,也就是顿悟。悉达多因为困惑于人们怎么会有生老病死、人世间怎么充满了那么的苦难而在菩提树下思索了很长时间,然后顿悟了,顿悟之后就成了佛。其实“顿悟”这个词,看起来好像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其实不是,那需要在前期有足够多的观察、感受、分析、推理,进而形成逻辑极为严谨、完全展示真相的觉悟,在那一时刻确定下来的,才叫顿悟。

“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时候只是明白了一件事、一个道理而已。并且最糟糕的是,有些人虽然当时明白了,但过后就忘了,不能永远坚持、举一反三、义无返顾。现实中太多的人都能突然间明白一个道理,可下次还要犯错,就是因为,“一下子就明白了”式的顿悟并不等于大彻大悟。真正地大彻大悟了,就直接注入思想了,主导灵魂了。悉达多的顿悟就是大彻大悟,他在大彻大悟之后当然也不会再流俗。

他告诉世人,这个所谓的世界是虚幻的,是相由心生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且这样虚幻的世界有许多层级,如七级浮屠,进入哪级就能“看”到不同的“景观”;但升级要靠修行,生入逆旅,死入归途,在漫长的轮回中不断纠正错误才能修成正果,而那所谓的正果便是进入极乐——俗人们永远也理解不了的那种境界。如果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出家人可能比俗人都俗,但佛教是科学的,其实讲述的就是量子物理。连爱因斯坦都曾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还有一种说法:当人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时候,佛陀已经坐在山顶上静等我们25了,可我们还在半山腰上。

悉达多成为释迦牟尼佛后还是幸运的,因为那个时代有许多人都和他一样,苦苦寻找着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真谛。于是他在宣讲他的觉悟时,便有了众多的追随者。很奇异但又非常合理的是,悉达多成佛的时代,也就是老子在出关前写下《道德经》的时代。那时候的中国也有许多人在苦苦寻找着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真谛,却争论不休,史称“百家争鸣”,谁也不服谁,老子当然也就没有几个追随者。而老子所谓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无中生有论,和佛教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现在,因为是末法时代,太多的人打死也不明白这个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觉得一切都那么真实。于是奋斗啊、争取啊、财富啊就成了褒义词。这样的人从来就不去想,人死后什么都带不走,恰恰就证明了一切“有”终是“无”,而为了那些无中生有的虚幻之物,人在活着时却曾经那么费力劳神,甚至泯灭良心,导致在死后的考核中成绩不佳,只好轮回再修。——就算是迷信罢,却也能“一下子”就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

也因此,当今看到真相、掌握真理的人注定孤独,因为他们在看到真相后所进入的境界,就只有自己才能全部体会了。被物魔既缠身又缠心的人不但听不进去,理解不了,还会反过来咒骂他是疯子。

这样的孤独,确实值得享受。因为这样孤独的持有者,拥有着另一种更大的财富,从“一下子”到相伴终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人总想找到世界的真相,后来听闻说在一座庙的后院一间锁着的房子里就能找到,那人便很想看一看。可老和尚把他拦住了,说这样做太危险,很多人都想看,可进去之后就没有一个活着出来的。那人不信,非要去看,结果真的是有去无回。在现场验证的小和尚都吓坏了,暗思发现了真相原来真的这么可怕呢。但老和尚却笑而不语,任凭小和尚怎么问,老和尚也不说他为什么会微笑。

我曾经拿这个故事问一个人:你知道那老和尚为什么要笑而不语吗?那人说不知,我就告诉他:那个老和尚的笑而不语是一种恭喜,他恭喜那个人终于看到真相了。而在外面等着结果的俗人,还活在假象里,又怎么会觉悟到这一层呢?

篇2: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

我不知道谁能懂我要说的,如果能有这样一个人,肯定是人生中的一大惊喜。但如果没有呢?就打消倾诉的念头?

野外正是桃花开得最闹的时候,我知道有许多人在欣赏它们。想像在一片花海中流连的人群,我不必亲身参与也能想像出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有朋友邀请去看花,我说不去了。不必参与也能想像,是因为以前参与过,以往的记忆完全能够对应如今的现实,大同小异而已。不想参与也是因为没有兴致,去欣赏了又能怎么样?以前看过和今天又看终究还是重复,就像已经过去和正在面对的日子,看起来不一样,实际是重复,只是在这样不断的重复中,年龄在一天天增加,距离归期越来越近。看不懂花开花落的寓意,也就不知道季节轮回的象征。而这样的重复也叫经历,很多人都不知所以然,但毕竟有很多人会在某个时刻恍然大悟。那时会有释然,也会有遗憾,想起了来时的目的,却无奈于整个生命进程都曾经失忆。

生命为什么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去了还得回来。再回来,场景大同小异,会有一定的变化,比如桃花还是桃花,只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迎风。”

没有兴致去看花还有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自己去没意思,结伴的话嫌人多。我不能请求某个人坐下来和我谈谈心。若只是找一个伴,最好是异性,我不知道谁能胜任。真的',我似乎有很多的话想说,渴望有一个人能理解,能回应,但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人在哪里,于是再熟悉的人也变得陌生了。

原来找一个可以交流的人竟是这般的难啊。我说的交流是能够取得默契的那种,知心知音的那种,悟性能够达到相应层次的那种。在这个世界修炼,能够窥破常人之不见,肯定需要一个分享者,这是一个自念头一起就在心中涌动的愿望,不愿压抑,也不愿打消,渐渐地就成了生命进程中一种等待。想像中如果真能遇到,肯定会喜极而泣。然而正因为有所期待,心如止水的感觉便成了常态,周边满眼都是人,却不知道谁是我在等的交流者。在这样的状态中久了,就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在人群中感受孤独,竟是如此的凄美。

这也是生活意义的一种吧。生活中不光有柴米油盐这样的物质,还有心灵领域的精神。在深刻了然物质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后,让心感到舒服便成了主要的追求。这同时也构成了一种自虐,很多时候都感受着“装糊涂”比“真明白”要幸福得多,因为明白了,知道原委了,接下来就要经常面对无奈——我们能够塑造的只能是自己,对别人有什么要求都难免是一厢情愿。特别是在知因求果的时候,有些因只是看起来会有相应的果,但很多的事实却是从因至果并不会那么直接,就像春花不一定成为秋实,所有的因都面临着不确定的果,一切只能顺其自然。但在人的思维里,知道了前因就渴望得到结果,如果期待中的果总是遥遥无期,情绪上就会变得焦躁。这就是知道了前因的害处。如果不知道,也就不会有期待带来的烦恼。

简单一句话:活在当下,好说,不好做。

有一次在和朋友谈到所谓算命的话题时,我就说,假如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且前提是那命运被测得极准,你接下来会怎么样?应该是趋吉避凶吧,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既然吉凶已经是注定的,你又如何能趋?如何能避?而假如能趋能避,岂不要人为地更改进程?那结果还能恒定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生命进程都处在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状态,这才是科学。也如同我在前面说的,去年看过的花,今年不看也罢。

突然想起以前。以前我曾得意于知别人所不知,然后觉得自己已经站到了一个相对高的地方,看着一些事件的演绎,期待着一个结果。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里,我深刻体验到了因果之间并不存在想当然的逻辑,体验到了佛的笑而不语是多么高的境界。

在平静的状态里心如止水,在人群里穿梭却如同一个人行走夜路,我因此感到拥有了一切。作为一个能够驾驭自我、省视自身的人,虽然已经心无挂碍,看起来一无所有,但凡有给出,必让对方满怀。前提是,对方有足够的胸襟。

篇3: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

农历七月初七,有朋友相约小聚。此日是乞巧节,所谓的中国情人节,主人约请的人便搭配得很好,四男四女。在一家清真店吃火锅。开场时,主人说:今天是中国情人节,请大家举杯,装作那什么的样子,干杯!

显然,这是主人开的一个雅俗并存的玩笑。在此间装作什么的样子,就是装作每个人都有情人的样子,可谁是谁的情人呢?主人不能乱点鸳鸯谱地随便分配,每个人在刹那间也不可能立即就有属意的人,哪怕仅仅是“装作”。其中某男某女是不是原本就有情人关系,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种“装作”虽然很有趣,装起来却很难,可能有的人被多个异性喜欢,有的人却没有“装作”的对象。目标并不明确,想装也装不起来。

八个人中,有的已经相识了20多年,有的刚刚认识。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突然间被倡导装作什么关系,大家还是都缺乏演员的素质。事实上就算很会演戏,任何人都不可能立即进入角色,就算是“装作”,相互之间也有个愿不愿意为某人而装的问题,潜台词似乎是,装也得以协调为前提。于是,虽然主人有了这样的倡导,真的只是应情即景的玩笑,没人真的去装,除非原本就是。

脱离开这个场合,想想在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都在装作什么的样子呢,装深沉,装正派,装淑贤,装纯洁,装……有些人甚至装着装着就装出了习惯,成了对自己的一种“塑造”;但因为毕竟是装出来的,外在和内在不统一,便常常让自己言不由衷,行不由心,以至表面上硬撑,心中懊恼不迭。突然就想起了《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著名絮叨:你真的想要吗?想要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我猜,孙悟空是因为被唐僧说中了心事,才恼羞成怒地要打唐僧的。

其实,在某个特定的场合,装作什么的样子,可能会起到营造气氛、渲染效果的作用,但是在不该装的时候还装,特别是装得不圆满,能让人看出是在装,就实在是太没意思了。

怎么样?装作不再装的样子,试试会发生什么?

我居然吃了一惊:很多时候会营造尴尬。不能应情即景地“装”,就难免如自我脱的光了一般惹起别人的惊诧莫名。事实上,“装”才是应情即景的,不由自主的,习惯成自然的;很多时候不再刻意去“装”,反倒比“装”更让人大跌眼镜。

原来在有了足够的经历后,每个人都是一个好演员。只有在怎么“装”都不像的时候,展现的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值得叹息却又必须认同的是,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装”:有些人明明是在丑态百出地表演,你却必须鼓掌,因为你很坏,潜意识里希望那种丑态继续延续下去,成为《皇帝的新装》。或许你曾像那个孩子一样率真地指出来过,可随即,你一定吃过相应的苦头。于是你才学乖了。

想想毕竟还有许多苦口婆心的人,那得需要多强的心理素质啊!

你真的想要吗?想要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到这时才知道,唐僧不是爱絮叨,他是在陈述一个真相。

篇4:深夜我想说点什么杂文随笔

我想我可能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我一开始选择更文,是因为某一次太过疲惫的上课之后,坐在车上昏昏欲睡,放任脑中天马行空地幻想后蹦出来的脑洞

故事线实在是太完整了,不写出来太可惜

所以我选择了这条路

可是,随着我更新的篇越来越多,我对我自己也越来越不满意

不好,写得不好

要文采没文采,要情节没情节

既不能写得优美动人余音绕梁,亦不能感情真挚引人入胜

可是,我今天返过头去看我曾经的文,我竟然觉得我原来写得好

行文比现在的文要流畅

我知道了

那个时候的我,一心只扑在自己的故事中

扑在,我早已计划好的文风里

我的大纲,真的十分完整,连怎么写都计划好了

只是,我后来看了太多文风极美的文

我刻意地扭转了我的文风,加了许多描写

越加,竟然越别扭

不及当初的淳朴自然

今天,我又看到一位太太的文,我发现她真的.做到了文笔优美与情节紧凑融为一体

这种感觉,是没有办法形容的

我现在最缺的,就是这种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

因为一开始,开坑的兴奋与激动,其实是让我文思泉涌的,写什么都靠灵感

灵感,真的比硬想要美妙

而现在,我是在不停的取经,学习各种各样的文风,却偏爱优雅的

于是,看起来就十分造作了

可是,我就害怕写成流水账

但现在一想,其实,我一开始给自己定的文风,还是蛮不错的

我就是在它的限定下,灵感了那么久

我该重拾我自己写文的初心了

不要那么在乎别人,不要那么纠结关注度

我是要完成这项任务的,用我自己的东西

或许,是因为越到后来,其实描写的需求也就越高,而这其实是最考验作者文笔的

尤其是,我再没什么经验,全靠想之类的,就十分困难了

可我又是喜欢拿比自己优秀的人来做对比

就十分痛苦了

可是,我忘了我其实只是个第一次写记叙文的人啊

我尽力想做好,但,我的作文功底其实真的很差劲

我不想拿第一次,当做我做不好一件事的借口,这是懦夫的行为

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可是,我想或许这个第一次,对我的影响,其实很巨大

因为我原来作文就写得不好

我是不是应该对自己宽容一些?

好纠结啊。。。。。。

【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相关文章:

1.随笔三章

2.远离说谎话的人杂文随笔

3.端午说屈子杂文随笔

4.香烟,你听我说杂文随笔

5.斗酒者说的杂文随笔

6.角色扮演杂文随笔

7.踏雪寻梅杂文随笔

8.玫瑰杂文随笔

9.乡愁杂文随笔

10.大海杂文随笔

下载word文档
《说点高深的杂文随笔三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