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
“feng58kej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
卷五·圣人污
作者:洪迈
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污,下也”,自是一节。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其说正与赵氏合。大抵汉人释经子,或省去语助,如郑氏笺《毛诗》“奄观铚艾”云:“奄,久。观,多也。”盖以久训奄,以多训观。近者黄启宗有《补礼部韵略》,于“淹”字下添“奄”字,注云:“久观也。”亦是误以《笺》中五字为一句。
译文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等三人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如果圣人有了污点,不至阿其所好,阿谀奉承。”赵岐注释说:“三人的智慧足以识圣人。污,下也,指三人虽小污不平,也不至于投其所好,偏心所爱而违心地吹捧别人。”仔细审核其文意,可以肯定“足以识圣人”后为一句号。‘污,下也’自然是另一句。此处是用“下”字来解释“污”,其意思非常明白。而苏沟竟认为这两句乃是一句话,因此特意写了一篇《 三子知圣人污论》 ,文中说:“三人的智慧无法达到圣人高深幽绝的境界,最多只不过是仅得其下而已。”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既然说”孔子比尧、舜更贤,自古以来绝无仅有”,可以说是伟大之极了,然而又说他尚有‘污下”,这是怎么回事呢?程颐先生说:”有若等人当然能够知悉孔子之道,假使污下,必定不会为投其所好而虚美人。”这种说法与赵岐的'看法正好相同,大抵汉代人解释经书与诸子著作时,往往省略语气助词,如郑玄解释《毛诗》 中的:“奄观铚艾”说:“奄,久。观,多也。”也就是以“久”训‘夸”,以“多”训“观”。近来,黄启宗著有《 补礼部韵略》 一书,在“淹”字下又增添一个“奄”字,并且注释说:“久观也”。他也是错误地把郑玄《 毛诗笺》 中的五个字当作一句了。
篇2:容斋随笔·卷五·平津侯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五·平津侯原文附译文
卷五·平津侯
作者:洪迈
公孙平津本传称其意忌内深,杀主父偃,徙董仲舒,皆其力。然其可称者两事:武帝置苍海、朔方之郡,平津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上使朱买臣等难之,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专奉朔方。”上乃许之。卜式上书,愿输家财助边,盖迎合主意。上以语平津,对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休而乱法,愿勿许。”乃罢式。当武帝好大喜功而能如是,概之后世,足以为贤相矣!惜不以式事载本传中。
译文
平津侯公孙弘的本传中称他意忌内深,杀死主父僵,驱逐黄仲舒,都是他出的力。然而他可以称道的事情有两件:汉武帝设置苍海、朔方二郡,公孙弘多次进谏,认为使我国疲惫来奉养无用之地,希望废除掉。汉武帝派朱买巨等人责难他,他谢罪说:“我乃山东粗俗之人,不知道有这么多的好处,希望废除西南夷专一奉养朔方之地。”汉武帝才答应了他的.请求。卜式上书皇帝,希望输纳家财资助边防,大概是迎合皇上的意思。皇上就这件事询问公孙弘,公孙平津说:“这不合乎人份,一图谋不轨的大臣不足为训而扰乱国法,希望不要答应。”于是罢了卜式的官。当汉武帝好大喜功之时而能如此进谏,即使和后世相比,公孙弘也足以称为贤相了!可惜在卜式的本传之中也不记载此事。
篇3:容斋随笔·卷十一·将帅贪功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十一·将帅贪功原文附译文
卷十一·将帅贪功
作者:洪迈
以功名为心,贪军旅之寄,此自将帅习气,虽古为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廉颇既老,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可用,致困郭开之口,终不得召。汉武帝大击匈奴,李广数自请行,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卒有东道失军之罪。宣帝时,先零羌反,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曰:“亡逾于老臣者矣。”即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虽全师制胜,而祸及其子卬。光武时,五溪蛮夷畔,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盼,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用为将,果有壶头之厄。李靖为相,以足疾就第,会吐谷浑寇边,即往见房乔曰:“吾虽老,尚堪一行。”既平其国,而有高甑生诬罔之事,几于不免。太宗将伐辽,召入谓曰:“高丽未服,公亦有意乎?”对曰:“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郭子仪年八十余,犹为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不求退身,竟为德宗册罢。此诸公皆人杰也,犹不免此,况其下者乎!
译文
把功名放在心上,热心于寄身军队之中,这本来就是将帅的习气,即使是自古以来的贤明的卿大夫,也没有能知足而自己收敛的。廉颇已经年老,吃一斗米,十斤肉,身披战甲上马,表示还可以被任用,但遭到郭开的.谗言,终于不能被征召。汉武帝大举进攻匈奴,李广几次请求随同出征,武帝认为李广老了,不允许,很久才允许他去,最后终于在东边路上迷路,延误了期限而犯下罪过。汉宣帝时,先零羌造反,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皇上认为他老了,让丙吉去询问他谁可以当将领,他说:“没有能超越老臣我的了。”就驰马到金城,呈献地图和破敌计划,虽然保全部队取得胜利,但却使他的儿子赵卬遭到灾祸。汉光帝时,五溪的少数民族反叛,马援请求出征,光武帝可怜他年老,没有同意,马援请求说:“我还能够披甲跨马。”光武帝让他试一试,马援跨上战马左顾右盼,来表示可以被任用。光武帝笑着说:“这个老者真是勇健哪!”于是用他为将,果然在壶头山遭到厄运。李靖当过宰相,因为脚有毛病辞职,遇上吐谷浑进犯边疆,就去见房乔说:“我虽然老了,但还能出征一次。”平定了吐谷浑国,却又遭到高甑生诬陷欺骗的事,几乎不能幸免。唐太宗打算攻打辽东,召他进来对他说:“高丽还不臣服,您也有出征的意思吗?”他回答说:“现在我有病虽然衰弱,但陛下真的不嫌弃我的话,我的病很快就好了。”皇帝怜悯他年龄老了,不同意。郭子仪八十多岁,还担任着关内副元帅和朔方、河中节度使,不求隐退,最后被唐德宗下令罢免。这些人都是人中英杰,还不能免于贪功求名,何况是比他们低下的人呢?
篇4:容斋随笔·卷十六·靖康时事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十六·靖康时事原文附译文
卷十六·靖康时事
作者:洪迈
邓艾伐蜀,刘禅既降,又敕姜维使降于钟会,将士咸怒,拔刀斫石。魏围燕于中山既久,城中将士皆思出战,至数千人,相率请于燕主,慕容隆言之尤力,为慕容麟沮之而罢。契丹伐晋连年,晋拒之,每战必胜。其后,杜重威阴谋欲降,命将士出陈于外,士皆踊跃,以为出战,既令解甲,士皆恸哭,声振原野。予顷修《靖康实录》,窃痛一时之祸,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数十万,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虎旅云屯,不闻有如蜀、燕、晋之愤哭者。近读《朱新仲诗集》,有《记昔行》一篇,正叙此时事。其中云:“老种愤死不得战,汝霖疽发何由痊?”乃知忠义之士,世未尝无之,特时运使然耳。
译文
曹魏大将邓艾攻打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命令姜维向魏将钟会投降,将士们无不切齿痛恨,以致拔刀斫石。十六国时期,魏国长期围困燕国的中山郡(今河北定县),城中的将士们都渴望出战,纷纷向燕王请战,慕容隆求战心尤切,结果都被慕容麟所拒绝,只得作罢。五代时,契丹人连年攻打后晋,晋人奋起抵抗,每战必胜。后来,元帅杜重威阳谋降敌,命将士们出营列阵,晋军士气高昂,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及至下令放下武器投降,军士皆恸哭不止,声振原野。我在编纂《 靖康实录》 时,私下里对靖康之难感到万分痛心,大宋朝作为一个堂堂大国,拥兵数十万,竟然不能向北方的金国发一箭,俘获一个敌兵,却只是端坐都城,束手待毙!数十万精兵强将云集京师,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祖国惨遭蹂躏,以致国破家灭,没有谁听说过他们之中有人因此而象蜀、燕、晋的将士那样痛哭流涕的。不久前,我读《朱新仲诗集》 时,看到其中《记昔行》 一诗,正是叙述此事的。诗中说:“老种(指种师道)愤死不得战,汝霖(宗泽字)疽发何由痊?”乃知忠义之士,并不是没有,只是大宋朝的时运不济罢了。
篇5:容斋随笔·卷十四·绝唱不可和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十四·绝唱不可和原文附译文
卷十四·绝唱不可和
作者:洪迈
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曰:“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樽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可到。东坡在惠州,依其韵作诗寄罗浮邓道士曰:“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刘梦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之句,白乐天以为后之诗人,无复措词。坡公仿之曰:“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坡公天才,出语警世,如追和陶诗,真与之齐驱,独此二者,比之韦、刘为不侔,岂非绝唱寡和,理自应尔邪!
译文
韦应物在滁州,把酒遥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道:“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樽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诗写得高妙绝价伦、过于卓越,自不必夺拼,而结尾两句,语言情境不是众人能达到的。苏东坡在惠州,依照那首诗的.韵律作诗寄送罗浮山邓道士:“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句,白居易认为有了它后代诗人就无法再措词了,苏东坡模仿它写道:“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坡公天才,出语惊人,如他追随唱和陶渊明的诗,真能与之并驾齐驱。只是此二诗却难与韦应物、刘禹锡原诗等同,难道不是千古绝唱和者必寡,道理本当如此啊!
篇6:容斋随笔·卷六·畏无难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六·畏无难原文附译文
卷六·畏无难
作者:洪迈
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故曰:“惟有道之主能持胜。”使秦不并六国,二世未亡;隋不一天下服四夷,炀帝不亡;苻坚不平凉取蜀,灭燕翦代,则无肥水之役;唐庄宗不灭梁下蜀,则无嗣源之祸;李景不取闽并楚,则无淮南之失。
译文
真正英明的帝王并不害怕困难多,而是害怕没有困难,一旦没有了困难就容易责图安逸,不恩危亡,所以说:“只有圣明的国君才能始终保持住胜利。”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发面例证:假如秦国不吞并六国,天下一统,秦二世也未必会很快灭亡;假如不是隋文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又征服了四周的少数民族,隋炀帝也没有条件大兴土木,骄奢浮逸,终致灭亡;如果十六国时的前秦皇帝符坚不去平定凉国(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带),攻取蜀国(今四川西部一带),灭掉燕国(今北京以北以西的'地方),铲除代国(今内蒙中部和山西北端),也不会头脑膨胀,征集九十万人马去攻晋国,招致肥水大战的失效;五代时后唐庄宗如不灭粱国,攻蜀国,也不致口出狂言,荒淫专横,终致李嗣源兵变,最后被杀;南唐李景如果不去攻取闽国和楚国,也就不会有淮南的大败了。
篇7:容斋随笔·卷十六·王卫尉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十六·王卫尉原文附译文
卷十六·王卫尉
作者:洪迈
汉高祖怒萧何,谓王卫尉曰:“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予,今相国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卫尉曰:“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唐太宗疑三品以上轻魏王,责之曰:“我见隋家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踬顿,我自不许儿子纵横耳。”魏郑公曰:“隋高祖不知礼义,宠纵诸子,使行非礼,寻皆罪黜,不可以为法,亦何足道!”观高祖、太宗一时失言,二臣能用其所言随即规正,语意既直,于激切中有婉顺体,可谓得谏争之大义。虽微二帝,其孰不降心以听乎!
译文
汉高祖对相国萧何感到很恼火,于是对王卫尉说:“李斯辅佐秦朝皇帝,有了好事归国君,有了坏事自己承担,现在相国萧何竟然请求开垦我的.上林苑荒地以便自己讨好老百姓,所以我将他收身治罪。”王卫尉说:“秦朝皇帝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丢了天下,李斯分担失误责任又有什么用处呢?这种做法哪值得后人学习呢?”唐太宗李世民怀疑三品以上官员轻视自己的儿子魏王李泰,便责备他们说:“在隋朝,我看见一品以下官员见到诸王时无不毕恭毕敬地行礼,我当然是不会允许皇子们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的。”魏征听后说:“隋高祖不知礼义,过分地宠爱放纵自己的儿子,使他们多行非礼,不久诸王就都因罪被罢免,这种做法是不值得学习的,也不值得一提!”汉高祖和唐太宗一时失言,王卫尉和魏征二臣听到后随即规正,直截了当,但激切又不失婉转恭敬,可谓深得谏争之大义。即使不是汉高祖和唐太宗这两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其他人谁能不虚心听取、诚恳接受呢?
篇8:容斋随笔·卷十六·前代为监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十六·前代为监原文附译文
卷十六·前代为监
作者:洪迈
人臣引古规戒,当近取前代,则事势相接,言之者有证,听之者足以监。《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周书》曰:“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又曰:“我不可不监于有殷。”又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公作《无逸》,称商三宗。汉祖命群臣言吾所以有天下,项氏所以失天下,命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张释之为文帝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贾山借秦为喻。贾谊请人主引商、周、秦事而观之。魏郑公上书于太宗云:“方隋之未乱,自谓必无乱;方隋之未亡,自谓必无亡。臣愿当今动静以隋为监。”马周云:“炀帝笑齐,魏之失国,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齐,魏也。”张玄素谏太宗治洛阳宫曰:“乾阳毕功,隋人解体,恐陛下之过,甚于炀帝。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考《诗》、《书》反载及汉、唐诸名臣之论,有国者之龟镜也,议论之臣,宜以为法。
译文
臣僚引述古代的事例规劝君主时,应当选取时代较近的前代史实,这群事势相接,说的人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据,听的人足以引以为戒。《 诗经》 说:“殷监(同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即商朝)。”《诗尚书》 说:“现在商朝已经葬送了自己的江山,我们周朝难道不深深地引以为鉴吗?”又说:“我不能不以商朝为信鉴。”又说:“谈乍爪幼天命的年欲不少了、只为不敬天事,不修其德,以致过早地亡了国。”周公旦作《无逸》 ,文中称颂商朝的中宗、高宗和祖甲三位国王,汉高祖命群臣谈论自己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天下,又命陆贾撰文论述秦朝之所以灭之的原因。张释之为汉文帝讲解秦、汉之间的历史,以此证明秦朝之所以失败,汉朝之所以成功的根源,贾山借秦朝作比喻,来说明朝代交替的原因。贾谊建议君主阅读有关商朝、周朝和秦朝历史的书籍。魏征给太宗上书说:“当隋朝尚未乱的时候,自以为必定不会灭亡;当隋朝尚未亡的.时候,自以为必定不会亡。我希望现在的珍惜应以隋朝为鉴。”马周说:“隋炀帝嘲笑齐、魏亡国,今天看隋炀帝,也如同炀帝看齐、魏。”张玄素谏唐太宗整修洛阳宫说:“乾阳宫修成,隋朝瓦解,我担心陛下的过失比隋炀帝更甚。如果这项工程不停,我朝也将与隋朝一样陷于**!”《诗经》 和《 尚书》 所载,以及汉唐诸名臣的论述,是有国家之人的借鉴、负责谏议的大臣们也应当深入地学习,用心的体会。
篇9:容斋随笔·卷八·韩文公佚事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八·韩文公佚事原文附译文
卷八·韩文公佚事
作者:洪迈
韩文公自御史贬阳山,新旧二《唐史》,皆以为坐论宫市事。按公《赴江陵途中诗》,自叙此事甚详,云:“是年京师旱,田亩少所收。有司恤经费,未免烦诛求。传闻闾里间,赤子弃渠沟。我时出衢路,饿者何其稠!适会除御史,诚当得言秋。拜疏移閤门,为忠宁自谋。上陈人疾苦,无令绝其喉。下言畿甸内,根本理宜优。积雪验丰熟,幸宽待蚕麰。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乃反迁炎洲。”皇甫湜作公神道碑云:“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恩,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专政者恶之,遂贬。”然则不因论宫市明甚。碑又书三事云:“公为河南令,魏、郓、幽、镇各为留邸,贮潜卒以槖罪亡,公将擿其禁,断民署吏,俟旦发,留守尹大恐,遽止之,是后郓邸果谋反,将屠东都,以应淮、蔡。及从讨元济,请于裴度,须精兵千人,间道以入,必擒贼。未及行,李愬自文城夜入,得元济。三军之士,为公恨。复谓度曰:“今借声势,王承宗可以辞取,不烦兵矣。得柏耆,口授其词,使耆执笔书之,持以入镇州,承宗遂割德、棣二州以献。”李翱作公行状,所载略同。而《唐书》并逸其事,且以镇州之功,专归柏耆,岂非未尝见湜文集乎?《资治通鉴》亦仅言耆以策干愈,愈为白度,为书遣之耳。
译文
韩文公(韩愈谥号)自监察御史贬到阳山(今属广东),新旧两部《 唐书》 都认为是因为论宫市得罪。按文公《 赴江陵途中诗》 看,他自叙原因很详细,他说:“这年京师大旱,田地不收。官吏只顾向百姓勒索,百姓连孩子也养不起,弃在水沟里。我亲眼看到饥饿的人群拥挤在大道上,当时我刚刚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实在是我应当直言进谏的时候。我写好奏疏时,想为国尽忠就不能为个人打算。我在奏疏前面陈述酷吏剥削、人民苦难,要求让百姓存活下去,在奏疏后面提出京师是国家根本,对京师的`百姓要加倍体恤,眼下的瑞雪预兆明年的丰收,请宽限到明年蚕熟麦收时再收租税。天子看了奏疏感到悲伤,司空也叹息应早作安排。我一心以为朝廷将采取应急措施。没想到反把我放逐到南方。”皇甫湜为他作的神道碑写道:‘关中大旱饥荒,饿拜遍地、官吏仍苛索万姓以求恩宠。先生上疏说京师为天下根本,京师百姓遭灾如此严重,请求朝廷放宽瑶役,免去田租。执政者为此很憎恶他,便将他贬贬諦下去。”这样看文公之被贬不因论宫市事是很明白的。神道碑又写了三件事说:“文公任河南(今洛阳)令时,魏州(今河北大名、魏县)、郡州(今山东郡城县)、幽州(今北京市)、镇州(今河北正定)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蓄养暗中调来的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文公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布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人民的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立即停上活动。这件事后那州留邸果然谋反,还妄图血洗东都(今洛阳),以响应淮西(今河南汝南、信阳一带)叛乱。等到文公跟随统帅裴度任行军司马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时,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李想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文公惋惜。文公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使用兵力了。于是找到了布衣拍者。亲自口授了致王承宗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来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摄于兵威,就上表请割德、棣二州献上,表示服从中央朝廷。”李翱作文公行状,所记载的与上述事迹大致相同,新旧《 唐书》 也都未记载此事,而且把收服镇州,一概归功于柏者,岂不是未曾见皇甫湜的文集吗?《 资治通鉴》 亦仅仅说柏耆以计策进见韩愈,韩愈替他宾告裴度,写了一封信派柏耆前去镇州去了。
篇10:容斋随笔·卷七·羌庆同音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七·羌庆同音原文附译文
卷七·羌庆同音
作者:洪迈
王观国彦宾、吴棫材老,有《学林》及《叶韵补注》、《毛诗音》二书皆云:《诗》、《易》、《太玄》凡用庆字,皆与阳字韵叶,盖羌字也。引萧该《汉书音义》,庆音羌。又曰:“《汉书》亦有作羌者,班固《幽通赋》‘庆未得其云已’,《文选》作羌,而他未有明证。”予按《杨雄传》所载《所离骚》:“庆夭鱤而丧荣。”注云:“庆,辞也,读与羌同。”最为切据。
译文
王观国彦宾、吴棫材老,在《 学林》 和《 叶韵补注》 、《 毛诗音》 二书,其中都说:《 诗》 、《 易》 、《 太玄》 中凡用“庆”字的地方,都与阳字韵叶,大概是指“羌”字。萧该在《 汉书音义》 中也指出,“庆”音“羌”。又说:“《 汉书》 中,‘庆’也有写作‘羌’字的,东汉班固的'《 幽通赋》 中写道‘庆未得其云已’,《 昭明文选》 在选用时把‘庆’字写作‘羌’,其他并无明证。”《 扬雄传》 中所记载其赋《所离骚》 中有:“庆夭鱤而丧荣”之句,注释中说:“庆,辞也。读音与羌相同。”这是最为贴切的证据。
篇11:容斋随笔·卷八·治生从宦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八·治生从宦原文附译文
卷八·治生从宦
作者:洪迈
韩诗曰:“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常苦心。”然治生从宦,自是两涂,未尝有兼得者。张释之以赀为郎,十年不得调,曰:“久宦减兄仲之产,不遂。”欲免归。司马相如亦以赀为郎,因病免,家贫无以自业,至从故人于临邛,及归成都,家徒四壁立而已。
译文
韩愈的诗说:“闲居吃不饱饭,做官又难以胜任,两件事都对人性有害。一生为此常常苦恼。”然而经营家业和做官,本来就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从来没有人能兼得的。张释之用钱财买了个郎官,十年不能升迁。他说:“长久做官耗费了兄仲不少财产,却又得不到升迁,真是太窝囊了。”于是打算辞职回家。司马相如也是用钱买了个郎官,因为生病免官后,家里穷得无法谋生,不得已跟随老朋友到了临邛。等他带着卓文君从临邛回到成都时,家里穷得只有四堵墙壁了。
篇12:容斋随笔·卷十二·光武弃冯衍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十二·光武弃冯衍原文附译文
卷十二·光武弃冯衍
作者:洪迈
汉室中兴,固皆光武之功,然更始既即天子位,光武受其爵秩,北面为臣矣,及平王郎、定河北,诏令罢兵,辞不受召,于是始贰焉。更始方困于赤眉,而光武杀其将谢躬、苗曾,取洛阳、下河东,翻为腹心之疾。后世以成败论人,故不复议。予谓光武知更始不材,必败大业,逆取顺守,尚为有辞。彼鲍永、冯衍,始坚守并州,不肯降下,闻更始已亡,乃罢兵来归,曰:“诚惭以其众幸富贵。”其忠义之节,凛然可称。光武不能显而用之,闻其言而不悦。永后以他立功见用,而衍终身摈斥,群臣亦无为之言者,吁!可叹哉!
译文
汉朝衰微而又复兴,固然都是汉光武的功劳,但是更始帝刘玄即天子位之后,汉光武按受了他的封爵宫位,面向北做了臣子,等到平定了王郎、安定了河北,更始命令撤军,但汉光武推辞不受召见,在这时开始有了二心。正当刘玄被赤眉军围困时,汉光武却杀了他的`将领谢躬、苗曾,攻取洛阳、打下河东,反而成了刘玄的腹心之疾。后代根据成功或失败来评论人,因此不再议论。我认为汉光武知道刘玄不成材,一定会败坏大业,因此用武力夺取政权,用文教治理天下,还算可以辩解。那鲍永、冯衍,开始时坚守并州,不肯投降,听到刘玄已死,才停战来归顺汉光武,说道:“我实在惭愧带领我的部众来幸得富贵。”他的忠义节操,威严正气,值得称赞。汉光武不能提拔重用他,听到他的言谈就不高兴。鲍永后来因为另外立了功被任用了,而冯衍却终身被摈弃排斥,大臣们也没有谁替他说话的,唉!可叹哪!
篇13:容斋随笔·卷十二·周汉存国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十二·周汉存国原文附译文
卷十二·周汉存国
作者:洪迈
周之初,诸侯千八百国,至王赧之亡,所存者才八国耳,七战国与卫也。然赵、韩、魏分晋而立,齐田氏代姜而兴,其有土各不及二百年,俱非旧邦。秦始皇乃吕氏子,楚幽王乃黄氏子,所谓嬴、芈之先,当不歆非类。然则惟燕、卫二姬姓存。而卫至胡亥世乃绝,若以为召公、康叔之德,则周公岂不及乎!
汉列侯八百余人,及光武而存者,平阳、建平、富平三侯耳。建平以先降梁王,永夺国。平阳为曹参之后,富平为张安世之后。参犹有创业之功,若安世则汤子也,史称其推贤杨善,固宜有后,然轻重其心,杀人亦多矣,独无余殃乎!汉侯之在王莽朝,皆不夺国,光武乃但许宗室复故,余皆除之,虽酂侯亦不绍封,不知曹、张两侯,何以能独全也?
译文
周朝初年,诸候国有一千八百个,到周报王时周朝灭亡,所留存的诸侯国只有八个了,也就是战国七雄和卫国了。然而赵国、韩国、魏国分裂晋国而各立政权,齐国田氏取代姜氏而兴起,他们拥有国土不到二百年,都不是旧有的封国。秦始皇是吕氏的儿子,楚幽王是黄氏的儿子,所谓威氏、举氏的祖先,应该不会享受不同支系的人的祭祀。这样的话,那么只有燕国、卫国两个姬姓国留存下来,可是卫国到秦二世胡亥时就绝了,如果认为是召公、康叔之德的'作用,那么周公难道还不如吗?
汉朝封侯有八百多人,到汉光武时还留存的,只有平阳、建平、富平三个侯了。建平侯因为先投降了梁王,被永远剥夺封国。平阳侯是曹参的后代,富平侯是张世安的后代,曹参还有创建汉朝基业的功劳;而张安世是张汤的儿子,史书称他能够推荐贤良褒扬善行,当然应该有后代,但他好用心计,杀人也太多了,偏偏没有留下灾殃吗!汉代的侯在王莽时都不剥夺封国,汉光武时才只许皇族恢复原来的侯爵,其余的都废除掉。就是酂侯(萧何的后代)也不再封了,不知曹、张两姓的侯爵为什么能够保全!
【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相关文章:
2.容斋随笔名句
3.容斋随笔 范文
4.容斋随笔 当当
5.容斋随笔 电子版
6.容斋随笔 注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