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nuc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学术论文写作指导,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毕业论文
随着 科学 技术的 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涉及到学术论文的写作领域,那么怎样写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写作是怎样要求的、格式如何,下面就介绍1下学术论文的写作,希望能对您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1)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 内容 的逻辑组合。 对这4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 研究 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 问题 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1个概念所反映的每1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1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①省略主语――第1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
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于“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2)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3)摘要(Abstract)
论文1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 英文 )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
①从事这1 研究 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10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1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1篇论文,其摘要1般不超出300字。
(4)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1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 文献 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1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 发展 ,才使得情报检索 计算 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 自然 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1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1般选择 方法 是:
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3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3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3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1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1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1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1个新的途径。
(5)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 理论 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1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6)正文(Main body)
正文是1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1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1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1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1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1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段落和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
1般常见的划分方式有:
①实验原材料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 分析 。
②理论分析/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还可以灵活地采用其它的段落划分方案,但就1般性情况而言,大体上应包含实验部分和理论分析部分的内容。“实验结果和分析”这1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有人曾说:“实验的结果是论文的必脏”,这并不为过,论文的新意主要在这里体现。
不少学科的论文,还可再简化1点,例如,医学论文,常将正文部分分成两个大段落,即:“材料和方法”(或“对象和方法”),“结果和讨论”(工“结果和分析”)。
要写好“材料和方法”这1节,应给出诸如实验所用原料或材料的技术要求、数量、来源以及制备方法等诸方面的信息,有时甚至要列出所用试剂的有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要避免使用商业名称,通常应使用通用化学名称。实验方法应介绍主要的实验过程,但不要机械地按通常以年、月的次序进行描述,而应该将各有关的方法结合起来描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有能力的 科技 工作者按论文这1部分提供的信息,可以生复文中的试验及其结果,并即达到“再现性”或“可重复性”、“确证性”的要求。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与素养的人,容易将这1部分写成实验报告。
篇2:学术论文写作
第一节 学术论文概述
学术论文或称为学术论文,简称为论文。凡以科学、技术为内容,运用概念、判
断、
证明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进行分析、阐明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科学技术研
究中的
各种问题及成果的文章,都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手段
,也
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
或为人
类精神财富的一部份,并能为科学界有效地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
用。
一、学术论文的特点
(一)、学术性
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
或某
一具体实验,将其研究过程的资料或发现,经过加工、提炼与浓缩的程序,提升为
理论性
的叙述。故学术论文侧重理论的辨证,这些理论和技术成果,且都必须在实践中经
过反复
探索、研究而成,实践即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学术论文如果缺乏学术性,也就失
去了它
的基本特性。
(二)创造性
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
就低
。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
造性的
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
不起作
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
严格言
之应无创造性。
学术论文是记录创造性成果的知识载体,是传递新生的科学信息。有些成果不宜
作科
学论文,但可以作科技报告发表。
(三)科学性
『科学性』这个词在论文中有多重含义:
(1)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
可行,
而且可重复性。
(2)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
文字简
洁、明确及全面性。
(3)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
规律,
其逻辑性强。
(4)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
(四)可读性
论文中之文字应力求平易通顺,切忌生涩难懂,否则大大削弱文章的社会效果。
二、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
论文
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
三种,
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
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
学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
万字,
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
:
(一)学士论文
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
不太
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
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
有自
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
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
观测
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
复、
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
新的
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
学术
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
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
论问
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
测数据
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
象化,
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
文正文
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
按一定
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
一种
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
果的分
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
由实验
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
结果』
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
和分析
。
描述型论文的重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说明,向读者介绍新发现的某种客观
事物
或现象,重在说明事物或现象。描述型论文的结构通常由描述和讨论两大部份构成
。如论
述动、微生物新物种,描述新发现的地质现象,新发明仪器等的论文属之。
设计型论文是指对新产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进行全面论述的书面技术文件,一
般由
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组织而成。其内容有理论或实验,也有设计的描述说明(包括图
纸)。
建筑工程方面之论文属之。
上述学术论文的『四分法』是相对的,理论型论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会引用一
些实
验材料,实验型论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论文也不是全无理论分
析。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点。当然,有些论文可能介于上述几类论文中间,这
得看其
归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选题
一、科研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的关系
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是三个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科研课题是指人们所
围绕
进行研究并想得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课题一般要经过调研、筛选和可行性论证
,最后
才能正式确定。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通常在科研课题完成以后,以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或
某一
部份写成论文。因而,一个课题可以写一篇或数篇论文。但论文的内涵与延伸不能
超越课
题的内涵与外延。
论文主题是作者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课题研
究的`
结论。因此,主题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于论文的题目。有的论文,题目概
括表达
主题内容,但也不是题目就等于主题。亦即,题目和主题是两个概念。
二、学术论文选题
科研成果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提练与再创造,才能成为学术论文,而选题不仅
关系
到科研的成败,也是形成学术论文的重要步骤。对此,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评
价和选
择课题,便成了战略的起点』。实践证明,只有择适当的课题,才能收到较好的科
学研究
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论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视课题的选择。爱
因斯坦
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
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
要有创
造性想象力,而且标明科学的真正进步』。一些著名科学家重视科研选题,又有洞
察世界
某个领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课题的能力,往往可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选题原则
选题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也与学术论文之撰写休戚相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
,必
须以正确思想指导,考虑客观条件及主观作用,选题合适,科研工作较能达其预期
结果,
也可为学术论文撰写提供良好的素材。
从选题者立场而言,题目有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一般来说,参与大计划的研
究时
,研究人员无法依个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选题,而必须遵从总主持人的分配,故这种
选题属
约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获得最大自由度,就其兴趣、意愿选择题目,甚至有可能
自行调
动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则属非约束性选题。无论那一种选题,都必须共同遵循科
学性、
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兹说明如下:
1.科学原则
研究课题的内容是否科学,尚待研究中去证实,但其选择,应以前人在该领域取得
的成
果(理论与事实)为基础。若违背已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事实,就会导致科研工作的
失败。
2.创新原则
所选课题要以已知科学理论或事实为基础,且不是已知理论或事实的重复,而是在
此基
础上的创新,这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因此,选题时,一般应选前人未做过的,或
前人做
过而有谬误或不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种估计和预测,并不是论文的结论。
3.应用原则
研究课题着重于其实际应用,故其成果以能获得实质效益为原则。由于科学技术的
迅速
发展,人类知识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虑这类课题时,一要注意信息,避免
重复;
二要充分估计课题的完成时间,争取尽快得以应用。
4.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课题满足主观和客观条的要求。从理论和主观上可行的课题,事实
和客
观上可能无法实现。因此,要选择主观因素占优势的课题,诸如容易发挥业务专长
,经过
自己努力可以做出来的题目,其效果较佳。
此外,选题目时还要考虑经费来源、实验条件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这些客观条件不
具备
,再好的题目也难以进行。
(二)选题目的方法
在选题原则指导下,注意选题方法,就会迅速选到适当题目。
1.从实际系统中寻找课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学科分支已达2500种,各学科交错的情况日益增多
,各
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有些题目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科学研究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下构成的大大小小的
系统
,这些『系统』又从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从考察实际系统之后,会发现一些大
小不等
的课题,可以供研究者根据主、客观选择研究。
2.在旧理论和新发现的矛盾中寻找课题
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这些新发现的事实,有时难以用已知的理
论去
解释。在这种旧理论与新事实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潜藏着未知的科学领域。选择这
种课题
,容易有新的突破。
3.在学科史上提出的问题、猜想、假设中选题
这类著名课题,难度大,若能解决科学性,其创新性是无疑的。
4.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找课题
遗传工程亦称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是物
理学
、化学渗透到传统生物学之中,使生物学的研究推进到分子以下的层次而形成的新
学科。
在上述学科的交叉地带找到科研的课题,往往容易出成果。
当今,科学技术正由专业化向综合化阶段转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
断涌
现,有很多新的课题有待研究。
5.计算技术在各学科开发中提出课题
近年来,计算器应用日趋普遍。以计算器为工具,对实际结果作分析,可以使课题
深入
,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过去达不到的计算深度,藉助计算器可以实现。其次
,利用
计算器直接作为控制手段并与实验装置串连,这系统的本身是一种创造。选择这类
课题也
容易获得成果。 第三节 科学论文的信息
一、何谓信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称为信息。控制论
创始
人维纳说:『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受到的过
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名称。』那么,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是什么呢?具
体说,
就是消息、情报、指令、代码及包含有一定科技内容的符号。随着通信技术和控制
论的发
展,信息概念在廿世纪中期普遍被认识后,迅速与材料、能源齐名,成为现代科学
技术的
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特性及分类
信息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活跃的要素,是教育的基础。信息的特性如下:
(1)既依附于某种介质,又具有独立的意义。
(2)既可生产,又可消失。
(3)既可传递,又可封锁。
(4)既可记录,又可存贮。
(5)既可搜集,又可扩散。
(6)既可浓缩,又可延伸。
(7)既可永久,又可失效。
(8)既可共享,又可独占。
(9)既可消费,又可增值。
(10)既可免费使用,又可成为商品。
信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搜集方式分为两大类:
(1)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在科学考察或科学实验中直接获取的数据。如:自己观察
的试
验记录(或原始实验记录)、观察日记等等。
(2)间接信息
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收集到各种文献资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信息(或称一
次文
献、二次文献)。例如:前人积累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和假说。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
以是其它各种存储信息的载体。
三、信息与科研和科技写作的关系
信息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的基础,信息又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从信息论角度看,
科
技工作者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由大脑加工和处理(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并向外
输出新
的信息。这就是写作的过程,也是信息的接收、处理、输出的传递过程。通过实践
检验输
出的信息,即构成信息的使用。在使用中,科技工作者还不断收到反馈回来的信息
,并用
来不断改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应该看作为一个互相联系
,互相
制约的可控系统。
科技写作是科技研究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研究成果集中的反映
,它
要求作者正确,论据充实、有力。但要达到此目的,是与信息搜集与处理密切相关
。所以
,归根究底科技与写作是以信息为基础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输信息的方式不断改进,人类征服自然、改进自然的信息
日益
增多。这给科技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劳动,迅速处理大量的信
息,以
便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以满足『信息社会』中,其后之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需
要,把
科学技术不断推向前进。
四、信息的作用
人是信息的活源泉。一定的信息,只有传递给有关人才能使信息活化、增值,以
至创
造财富。
在信息、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关系上,已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专就写作而言,信息
的功
能有:
(1)通过信息数据可掌握前人科研成果,明白自已作品的『起点』。
(2)通过信息数据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科研上的经验教训,使自己论文少走弯路。
(3)与论文暂时无关的信息保存和传播,也是有一定科学价值。
五、信息的搜集
信息搜集的含义有四层:
(1)信息的接收。这又分前人或同行科研成果的接收和信息源作用于感官的接收(指
自己直
接实践时)两种。
(2)信息的求索。这是指主动地去搜集数据,主动地在科研或社会实践中去寻找。
(3)信息的累积。这是指信息的储存,可以是剪报、录音、录像等。
(4)信息的处理。这是指信息的初步加工。例如:分类、选择、归纳,而不是指加工
成论文
。只有经初步整理后,信息才变活,才能为我所用。
(一)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工作者要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新的知识,就应从研究对象中直接获取最新的信
息,
以便推动科研工作。
1.通过实验获取信息
实验是在较理想条件下,使自然现象(或过程)可控制地重演,并给人们获取第一
手资
料。实验方法能够强化研究对象,使其处于极端状态,有利于揭示新的规律。利用
实验获
取直接信息的常用方法有:
(1).观察记录
在实验时,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所有实验现象的细节,并作详尽记录所发生现象的客
观条
件。任何现象的微小变化可能带有本质性的信息,而产生某种现象的条件也是重要
信息。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飞行员信手抓住飞机舷舱旁的一颗子弹,这是在
飞机与
子弹相对运动等于零的条件下出现的。杰出数学华罗庚为了推行优选法,到过二十
几个县
市,数以千计的工矿、农村。他观察到,优选法可以在不添人员,不添设备,不增
加投资
的情况下,收到优质、高产、低耗的效果。
在观察时,需要选择观察时间与观察点。如,观察哈雷慧星,不能选在皓月当空或
艳阳
高照的时分,也不是站在任何地方到处乱找,否则会事倍功半或亳无结果。
(2).测量记录
实验中常常要对某些现进行定量测量。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反映自然现象的重要信
息,
应认真作好记录。为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要重复实验,要记录一连串数字,
同时,
要用精密仪器,良好的测试方法等,以便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二)通过考察获取直接信息
科技工作者在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的过程就叫考察。考察
和实
验不同。它要求选好观察点后细心地观察每一个细节。考察是十分复杂的事,必须
紧紧围
绕科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其次,有用的信息是纷繁的事实中选择
出来的
,然后才可用这些真实的信息说明问题。
考察(特别是野外考察)是异常艰苦的工作,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需要
有踏
实细致的作风。有人说:「直接的信息渗透着考察者的血汗」,这话毫不过分。
(三)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文献、情报数据及其它存储的科技信息,均叫间接信息。间接信息可分为书
面存
储和非书面(包括计算器软件、微缩照相、电视录像、电影等)存储信息两大类。下
面简单
介绍书面文献的分类和搜集方法:
1.一次文献的搜集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称为文献。书面文献可以分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等。一
次文
献又叫一级文献。它是直接从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写的文字数据,是新技术、新
知识、
新发明等新的科研成果的记载和报导。
一次文献包括:科技专著、论文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主要指专利说明书)
、教
科书、技术标准和其它有一定价值的文献(如学位论文、内部学术报告等)。
一次文献的搜集一般分四步进行:
(1)检索准备,即分析研究课题基础,明确检索范围。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和选择检索法。
(4)根据文献线索找原始文献。
2.二次文献的搜集
二次文献又称为二级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经过加工、压缩后产生的数据
,以
便作为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工具。二次文献功能如下:
(1)广泛了解科技动态创造条件。当今是信息的社会,要想通过一次文献的阅读来全
面了解
本学科或本课题的动向简直不可能。然而,二次文献是经过加工、摘要、提炼的文
献资料
,为科技工作者广泛了解科技动态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通过题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很快找到你
需要的
一次文献。
鉴于上述二次文献的功能,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二次文献的处理工作,这些文献
在一
般图书馆均有收藏,也有建在网络上供人查寻。
3.间接信息的其它搜集方法
(1).采访。除查阅文献数据外,通过采访或专访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国外有
人出售
信息,国内也有科技咨询机构。
(2).参加会议、展览会,搜集书面信息。专业会议往往信息量大,信息也较集中,
参加会
议可以受益非浅。在产品或科技成果展览会、博览会上,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
。
(3).交换、索取。除了数据交换,有时可与其它构相互交换一些信息,以充实自己
的『资
讯库』。当你从信息流中发现了信息源,正好符合自己的需要,就可写信求索。有
时这样
也可得满意的信息。
4.科技信息的利用
一次文献数据在科技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散见于图书期刊中。正确利用这
些材
篇3:学术论文写作
通过文献检索或其它途径获得的文献数据,还必须通过阅读、取舍,才能为己所
用。
阅读文献资料,也有决窍。若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又读中文数据,后读外文数据。
(2).先读综合性数据,后读专题性资料。
(3).先读近期数据,后读历史性资料。
(4).先读文摘,后读全文。
(5).先粗读,后精读。
科技信息的搜集需日积月累的进行,经过阅读的文献数据,还要进行鉴别,然后
决定
取舍,或用作撰写论文,或作保存,以备后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测试条
件的变
化,文献资料也要更新与发展,人们的疏漏也在所难免。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加
以鉴别
,通常采用比较法分清材料的真伪,判明材料之可用程度。一般所用的比较方法是
:把内
容相关的不同国家、机构或作者的数据相比较,把数据本身的论点和论据相比较,
把实验
数据与生产数据相比较,把历史数据与近期数据相比较,把一般数据与权威数据(如
手册等
)相比较等等。
经过鉴别的材料就可以『据为己有』,主要的方法有:
1.卡片法
一次文献散见于书期刊的海洋中,有时查阅总感不便。对常用或已得到的文献资
料,
总想自己保存,但日积月累,往成了死材料。为避免混乱,且容易调动材料,应作
文献卡
片。然后分门别类放入卡片盒中,以利查用。
2.笔记法
笔记可摘录科技信息的精华。一种整理办法是在笔记本前留几页空白,随时编上
笔记
内容的目录或分类索引,在笔记封面写上年月;另一种办法是准备若干本笔记,把
自己要
搜集的内容分别记在有关笔记本上,在笔记本封面写上主题内容和起讫年月;第三
种方式
是将笔记上内容转录在规格统一的纸上,或将笔记上相关主题之页剪下贴在标准纸
上,写
下标题,放在不同纸袋或夹子中,袋面或夹面注明有关主题内容或主要文章篇目。
此部份
亦可利用计算机进行登录。
3.科技信息目录
目录有两大类:一是告诉人们阅读什么材料,称为书目;另一是告诉人们什么地
方有
什么数据,称藏书目录。除了文献检索用的有关目录外,在自己搜藏的书刊中对你
有用的
篇目最好及时地写在图书目录卡上,以便查找。
以上整理工作,看起来很麻烦,但比起你毫无头绪地查找数据是方便多了。而且
往往
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
篇4:学术论文写作
在总结前人撰写学术论文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人们找到了一种最明确、最容易理解
的论文
基本格式,按照这种基本格式写作,便于作者整理材料,便于比较完整地表达研究
成果,
也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从国内外情况看,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正趋于统一化、规范
化和标
准化。当然,在注意基本格式的共同性时,还应照顾到不同学科,不同课题在表达
形式上
的差异。
如何撰写论文摘要
冯丁树
一、摘要的定义
------------------------------------------------------------------------
------
--
1. 美国国家标准定义(ANSI Z39.14, 1979):一篇精确代表文献内容简短文字。
2. 中国国家标准定义(CNS 13152, 1993):一篇精确代表文献内容简短文字,不多
加阐释
或评论,也不因撰写摘要的人不同而有差异。
依据上述的定义,显然摘要与论文中由作者所写的摘要略有不同,这种摘要
以资
讯性或指示性的成分居多,往往非作者本文所写。在英文中,与摘要有关的英文字
有ABST
RACT, SUMMARY与 SYNOPSIS等三种,严格而言,ABSTRACT较属摘录性质,在专业性
数据库
中查询时用之;SUMMARY则有摘要或概要的意思,真正的定义是指作者再度扼要陈述
全文较
突出的发现或结论。SYNOPSIS亦有概要及大意之意,系指作者本文对全文概略描述
。故此
处所述之摘要应指以论文作者为主之陈述性质,或为英文所指之SUMMARY,虽然有时
仍然混
用。
二、论文摘要的特质
基本上,摘要为独立的单元,通常分中文摘要与英文摘要两部份。两者常出现于
每篇
论文题目之后、本文之前(但亦有置于文后者),其顺序是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
在后。
摘要是整篇文章的缩影,其内容应能反应整篇文章的精髓。有许多人参考到本文时
,首先
接触到的应为摘要部份,计算机之搜寻最终之内容仍为摘要之内容,故摘要所能传
达的信息
相当重要。
摘要之内容应以简短的方式述明整个研究之来龙去脉与结果,由为什么做,
如何
做到有何发现及所得之结论等等,因此摘要中,不可含有历史背景、前言、老旧信
息、标
准方法之细节、未来研究之构想、原始数据数据及与本文无关之意见等。
三、摘要之主要内容
一般人阅读摘要时,所搜寻的指标包括目的与范围、方法、结果或成果、结论
及任
何其它支持或外围的信息。兹就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指出目的与重要性:指出此项研究之特定目的,若标题中已能经清楚表明,则
可不必
在摘要内重复说明。
(2).材料与方法:说明研究中所用之材料及品系资料,简短地说明实验设计的模式
,必要
时叙述实验的方法、所用条件及所加之限制等。
(3).结果:结果之说明应有选择性。仅就工作中重要的、新的或显著的发现或观点
加以挑
明。重要的数据应在此提出作为左证。
(4).结论:结论亦非常具选择性的,仍以重要者为主,但简短说明即可,避免使用
毫无新
义之文句,例如:『结果业经充分讨论过』,『有关造成此种不正常的原因已在文
中列出
...』,『一种以本发现为基础而发展的方法已在文中说明』等等。
摘要之内容虽有上面四项之分述,但最好能文简意核,语意流畅。摘要之长
度大
部份因期刊之要求而有限制,可参阅各期刊之说明。一般之硕、博士论文,则以一
页为度
。其长度视文章长度、主题范围、重要性等而定,依字数而言,中文摘要约150至5
00字,
英文摘要约在100至300字。内容须完整易于了解,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中英文摘
要之内
容须一致,且于末尾应注明中英文关键词。
四、撰写摘要注意事项
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
可提
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2).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
(3).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
(4).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
如在英
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 an, the等。
(5).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
字使用
时应另外加以定义。
(6).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
(7).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
就让维
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
(8).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
列其最
重要的一项即可。
(9).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五、主键语
为利于计算机数据查询作业,目前已有许多期刊均需加上主键语,论文中亦
然。主
键语采用具代表性的词句,可为一组、二组或三组,但请勿超过五组以上。若无法
作适当
选择,亦可参考一般索引内之词汇。主键语必须中英文并列,可分别列于各摘要之
后,以
『主键语:xxx, xxxx』或『 KEYWORDS:xxx, xxx』的型式表示。
论文中常用术语
=================================
AN EXPLANATION OF PHRASES COMMONLY USED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
“IT HAS LONG BEEN KNOWN...” - I didn't look up the original reference.
“A DEFINITE TREND IS EVIDENT” - These data are practically meaningless.
“WHILE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PROVIDE DEFINITE ANSWERS TO THE QUEST
IONS
...” - An unsuccessful experiment, but I still hope to get it published.
“THREE OF THE SAMPLES WERE CHOSEN FOR DETAILED STUDY” - The other result
s
didn't make any sense.
“TYPICAL RESULTS ARE SHOWN” - This is the prettiest graph.
“THESE RESULTS WILL BE IN A SUBSEQUENT REPORT” - I might get around to t
his
sometime, if pushed and/or funded.
“IN MY EXPERIENCE” - Once.
“IN CASE AFTER CASE” - Twice.
“IN A SERIES OF CASES” - Thrice.
“IT IS BELIEVED THAT” - I think.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 A couple of others think so, too.
“CORRECT WITHIN AN ORDER OF MAGNITUDE” - Wrong.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 Rumor has it.
“A STATISTICALLY-ORIENTED PROJEC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
GS
” - A wild guess.
“A CAREFUL ANALYSIS OF OBTAINABLE DATA” - Three pages of notes were obli
terated when I knocked over a glass of beer.
“IT IS CLEAR THAT MUCH ADDITIONAL WORK WILL BE REQUIRED BEFORE A COMPLET
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OCCURS” - I don't understand it.
“AFTER ADDITIONAL STUDY BY MY COLLEAGUES” - They don't understand it eit
her
.
“THANKS ARE DUE TO JOE BLOTZ FOR ASSISTANCE WITH THE EXPERIMENT AND TO C
INDY ADAMS FOR VALUABLE DISCUSSIONS” - Mr. Blotz did the work and Ms. Ad
ams explaine to me what it meant.
“A HIGHLY SIGNIFICANT AREA FOR EXPLORATORY STUDY” - A totally useless to
pic
selected by my committe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STIMULATE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THI
S
FIELD” - I quit.
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
我国发布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
者出版年制”两种为我国着录文后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按规定,在科技论文中,
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
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
1 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
一项科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通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新进展,它体现着科学科
技的继承和发展。如,基于已有的理论、方法、思想、实验手段等,使本研究获得
了新进展,有了新发现;或是将一个学科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学科中并取得成功;
或是对已有方法做了改进。当在论文中叙述研究目的、设计思想、建立的模型、与
已有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候,就要涉及到已有的成果。如果在涉及到前人成果的地方
再把已有成果的具体内容抄到论文当中,不但占去论文的篇幅,冲淡论文的主题,
而且抄写这些已发表过的、读者可以查找到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论文涉
及到已有成果的地方,不去重抄已有的成果,而是指出登载这个成果文献(出处),
这种做法叫做引用参考文献。?引用了参考文献,就要在涉及前人成果的地方做一
个标记,见到这个标记,读者就知道在这里引用了参考文献;按照这个标记在参考
文献表中就能找到刊登这个成果的详细内容的文章。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
加一个标记,称为参考文献的标注。标注的方法称为标注法。
2 参考文献着录的目的和作用
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着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着
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着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
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
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
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
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着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
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
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着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
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
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它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
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
他人成果的嫌疑。?
3) 着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着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
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着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
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
,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着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3 参考文献的着录原则
1) 只着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着录的文献要精选,仅限于着录作者亲自阅读过并
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而且,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或某些陈
旧史料。?
2) 只着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
书上发表。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
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3) 引用论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
4) 采用规范化的着录格式。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已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论
文作者和期刊编者都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
5) 参考文献的着录方法。根据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中规定采用
“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两种。其中,顺序编码制为我国科技期刊所
普遍采用,所以这里作重点绍。
4 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是指作者在论文中所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
伯数字加方括号连续编码,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或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进行
标注,并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在论文中出现的文献序号顺序依次排列
。?
4.1 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着录项目
1) 主要责任者。是指对文献的知识内容负主要责任的个人或团体,包括专著作者、
论文集主编,学位申请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
者等。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责任者超过3人时,只着录前3个责任者,其
后加“等”字(英文用 et al )。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
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着”、“编”、“合编”等责任说明文字。外文主要责
任者用原著,姓名前后应遵重各国的习惯。作者不明时,此顶可省略。?
2) 文献名及版本(初版省略)。文献名包括书名、论文题名、专利题名、析出题名等
。文献名不加书名号“《 》”。?
3)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根据GB 3469—83规定,以英文大写字母方式标识以
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专着[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
利[P]
对于专着、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它
未说明的文章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下列字母作为标识: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
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以下标识:磁带(mag
netic)[MT], 磁盘(disk)[DK], 光盘[CD], 联机网络(online)[OL]。
电子文献类型与载体类型标识基本格式为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在引做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卷期号等)。出版地指出版者的城市名,对
于同名异地或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城市,可在其名前附加省名、州名、国名等。对于
出版者中包含了地名,出版地不能省略,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不能写
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者为出版社名,可按来源的形式着录,也可以按公
认为的简化形式缩写形式着录。如IRRI(原标识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
titute)。出版年采用公元纪年,并用阿拉伯数字着录。如遇其它纪年形式时,可将
原有的纪年置于“( )”内,如1705(康熙四十四年)。对于报纸和专利文献,要着录
出版日期,其形式为YYYY-MM-DD.对于期刊的出版年份、卷号(期号)着录有以下3种
形式:1980,92(2):年,卷(期); 1985(4):年(期); 1987,5:年,卷
5)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可获得地址。
6) 参考文献起止页码。参考文献的最末一项一般为“页码”,指引文所在的位置编
码。应着录引文所在的起始页码或起止页码,如为起止页,则在2个数字之间用“-
”号(原来用“~”号)连接。如:10-12。若论文中多次引用同一文献上的多处内容
,则应依次着录相应的引文所在
篇5:学术论文写作格式
摘要(Abstract黑体五号):本文介绍了学术论文各部分的写作要求与写作方法,以及学术交流会议上通用论文规范格式,初学者可按照本文所提供格式撰写论文。(楷体五号字)
关键词(Key words黑体五号):学术论文;规范格式;写作要求(楷体五号字)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黑体五号):O121.8;G558(楷体五号字)
0 引言(Introduction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1、题名(Title,Topic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1.1主标题(Quot二级标题宋体五号字)
论文的主标题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对这两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1.1准确得体,简短精炼(三级标题宋体五号)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不等式的应用”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贝塞耳不等式的应用”,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中值定理在证明一类不等式中的应用”这样的论文题目不准确,题名中值定理是哪一个?,令人费解,何类不等式?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微分中值定理,何类不等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运用微分中值定理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巧用微分中值定理”。
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与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才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1.1.2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三级标题宋体五号)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人、畜、机动力的组合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是主标题“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若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1.2副标题(二级标题宋体五号字)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主标题)一类几何曲线特性--(副标题)用数学软件模拟几何曲线的滑移特性。
2、摘要(Abstract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用夸张,也不要作自我评价。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3、关键词(Key words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例如:主题词之一“微积分应用”。它具有概念的特性,说明它不是别的,而是微积分的应用,采用的是自然语言词汇。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如,“最值”(其规范的主题词可是“最大值”)。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4、正文格式(Main body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论文正文宽为18cm,高为23cm。可将页面设置A4即21cm×29.7cm,页边距:上2.8cm、下3.9cm、左1.8cm、右1.2cm。国际期刊排版一般采用双栏,国内普通期刊一栏即可。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段落和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一般常见的划分方式有:①问题提出/问题分析。②解决方法/主要结果定理/结果比较与分析。
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还可以灵活地采用其它的段落划分方案,但就一般性情况而言,大体上应包含问题部分和理论分析部分的内容。“主要结果论证”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有人曾说:“没有论证结果的论文必脏”,这并不为过,论文的新意主要在这里体现。
如果标题定为结果和讨论,对于讨论(或分析)这一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则更难以确定所应写的内容,通常也是最难写的一部分。写得好的讨论(或分析)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①要设法提出结果一节中证明的原理、相互关系以及归纳性的解释,但只对结果进行论述,而不应进行重述。②要能指出你的结果和解释与以前发表的著作相一致或不一致的地方。③要论述你的研究工作的理论含义以及实际应用的各种可能性。④要能指出任何的例外情况或相互关系中有问题的地方,并且应明确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向。
由于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内容性质差别较大,其分段及其写法均不能作硬性的统一规定,但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直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5、参考文献说明(Reference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即:①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②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③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可能引用了很多篇文献,是否需要全部列出?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只需要将引用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那些文献资料列出即可。
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可按照如下标准书写。
参考文献 (黑体五号居中)
[连续出版物] 作者. 文题[J]. 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终止页码.
[专著] 作者. 书名[M].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论文集] 作者. 文题[A]. 编者. 文集[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终止页码.
[专利] 申请者. 专利名[P]. 国名及专利号,发布日期.
[在线文献] 作者. 文题[EB/OL]. …, 日期.
示例如:
[1]彭锦, 刘宝碇. 不确定理论的公理化体系[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4(2):1-10.
[2]Liu B.,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ncertain Programming[M], Physica-Verlag, Heidelberg, 2019.
作者简介(黑体小五号字):该部分对论文的主要作者进行介绍,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民族,何时何地获得什么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工作单位及主要研究领域,论文发表情况,学术职务等。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Eng,,38(3):358-361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468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
[DB/OL]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参加会议名称(宋体,六号,居左,有时省略) 2月23日,北京(宋,六,居右)
学术论文的格式(标题,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兼教大家如何电脑排版(副标题,宋体,四号,居中)
作者(姓名,楷体,四号,居中)
(单位 邮编)
(单位及邮编仿宋体,四号,居中)
摘要(黑体,五号,加粗):摘要内容一般在150-200个字,必须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如果是调查研究,最好简述研究方法、调查人数、最后结果、分析与结论等。(左右缩进,其方法是先将内容选定,将标尺各缩进1公分,宋体,五号,居左)
关键词:一般2-4个(规格同上,彼此之间用一个空格)
English Title(Aril black,四号,居中)
Name(Times new Roman,五号,居中)
Unit(Arial narrow, 五号,居中)
Abstract:(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Mostly, you can translate the Chinese abstract into English. (Times new roman,五号,居左)
Key words(同上): the first/the second/the third(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
(空一行)
正文行文一般在3000-6000字左右,各个杂志有各自的字数要求,作者务必找到其最近的一期进行研究并模仿[1]。(一般自动为宋体,小四号)
一、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
(二)二级标题(仿宋体,小四号,不必要时优先省略)
3.三级标题(楷体,小四号)
(4)四级标题(宋体,小四号,不必要时优先省略)
a.五级标题(同上)
(a)六级标题(同上,不必要时优先省略)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加粗,居左顶格)
1.中文书格式:作者编、著、译等,《书名》,出版社城市:出版社,哪年第几版(宋体,五号)
2.中文文章格式:作者,《标题》,《期刊名称》,哪年,第几期
3.英文书:Johnson,(作者姓)J.W.(作者名) Education for Handicapped(书名,下面加横线)2nd ed.( 第几版 )New York:(出版地点)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单位)(出版年代)
4.英文文章:Johnson,(作者姓)J.W.(作者名) What is Blind.(文章名)Blindness.(杂志名,下面加横线) Vol 10,(总第几期)No.2,(第几期)March(月) 1999.(空格,年)P.00(页码)
(空一行)
(本文承蒙某某、某某某的悉心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感谢,可有可无,一般用括号括上,顶格——说明,一般用楷书,五号)
篇6:学术论文写作
实用学术论文写作 -文秘文书
第一节 学术论文概述 学术论文或称为学术论文,简称为论文。凡以科学、技术为内容,运用概念、判断、证明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进行分析、阐明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科学技术研究中的 各种问题及成果的文章,都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手段,也 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或为人 类精神财富的一部份,并能为科学界有效地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一、学术论文的特点 (一)、学术性 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或某 一具体实验,将其研究过程的资料或发现,经过加工、提炼与浓缩的程序,提升为理论性 的叙述。故学术论文侧重理论的辨证,这些理论和技术成果,且都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 探索、研究而成,实践即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学术论文如果缺乏学术性,也就失去了它 的基本特性。 (二)创造性 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就低 。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造性的 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不起作 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严格言 之应无创造性。 学术论文是记录创造性成果的知识载体,是传递新生的科学信息。有些成果不宜作科 学论文,但可以作科技报告发表。 (三)科学性 『科学性』这个词在论文中有多重含义: (1)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可行, 而且可重复性。 (2)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文字简 洁、明确及全面性。 (3)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规律, 其逻辑性强。 (4)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 (四)可读性 论文中之文字应力求平易通顺,切忌生涩难懂,否则大大削弱文章的社会效果。 二、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论文 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 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 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 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 (一)学士论文 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 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 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 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新的 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 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 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 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 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 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 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 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一种 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 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由实验 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结果』 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和分析 。 描述型论文的重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说明,向读者介绍新发现的某种客观事物 或现象,重在说明事物或现象。描述型论文的结构通常由描述和讨论两大部份构成。如论 述动、微生物新物种,描述新发现的地质现象,新发明仪器等的论文属之。 设计型论文是指对新产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进行全面论述的书面技术文件,一般由 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组织而成。其内容有理论或实验,也有设计的描述说明(包括图纸)。 建筑工程方面之论文属之。 上述学术论文的『四分法』是相对的,理论型论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会引用一些实 验材料,实验型论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论文也不是全无理论分析。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点。当然,有些论文可能介于上述几类论文中间,这得看其 归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选题 一、科研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的关系 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是三个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科研课题是指人们所围绕 进行研究并想得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课题一般要经过调研、筛选和可行性论证,最后 才能正式确定。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通常在科研课题完成以后,以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或某一 部份写成论文。因而,一个课题可以写一篇或数篇论文。但论文的内涵与延伸不能超越课 题的内涵与外延。 论文主题是作者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课题研究的 结论。因此,主题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于论文的题目。有的论文,题目概括表达 主题内容,但也不是题目就等于主题。亦即,题目和主题是两个概念。 二、学术论文选题 科研成果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提练与再创造,才能成为学术论文,而选题不仅关系 到科研的成败,也是形成学术论文的重要步骤。对此,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评价和选 择课题,便成了战略的起点』。实践证明,只有择适当的课题,才能收到较好的科学研究 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论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视课题的选择。爱因斯坦 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 造性想象力,而且标明科学的真正进步』。一些著名科学家重视科研选题,又有洞察世界 某个领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课题的能力,往往可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选题原则 选题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也与学术论文之撰写休戚相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必 须以正确思想指导,考虑客观条件及主观作用,选题合适,科研工作较能达其预期结果, 也可为学术论文撰写提供良好的素材。 从选题者立场而言,题目有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一般来说,参与大计划的研究时 ,研究人员无法依个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选题,而必须遵从总主持人的分配,故这种选题属 约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获得最大自由度,就其兴趣、意愿选择题目,甚至有可能自行调 动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则属非约束性选题。无论那一种选题,都必须共同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兹说明如下: 1.科学原则 研究课题的内容是否科学,尚待研究中去证实,但其选择,应以前人在该领域取得的成 果(理论与事实)为基础。若违背已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事实,就会导致科研工作的失败。 2.创新原则 所选课题要以已知科学理论或事实为基础,且不是已知理论或事实的重复,而是在此基 础上的创新,这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因此,选题时,一般应选前人未做过的,或前人做 过而有谬误或不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种估计和预测,并不是论文的结论。 3.应用原则 研究课题着重于其实际应用,故其成果以能获得实质效益为原则。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 发展,人类知识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虑这类课题时,一要注意信息,避免重复; 二要充分估计课题的完成时间,争取尽快得以应用。 4.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课题满足主观和客观条的要求。从理论和主观上可行的课题,事实和客 观上可能无法实现。因此,要选择主观因素占优势的课题,诸如容易发挥业务专长,经过 自己努力可以做出来的题目,其效果较佳。 此外,选题目时还要考虑经费来源、实验条件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这些客观条件不具备 ,再好的题目也难以进行。 (二)选题目的方法 在选题原则指导下,注意选题方法,就会迅速选到适当题目。 1.从实际系统中寻找课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学科分支已达2500种,各学科交错的情况日益增多,各 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有些题目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科学研究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下构成的大大小小的系统 ,这些『系统』又从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从考察实际系统之后,会发现一些大小不等 的课题,可以供研究者根据主、客观选择研究。 2.在旧理论和新发现的矛盾中寻找课题 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这些新发现的事实,有时难以用已知的理论去 解释。在这种旧理论与新事实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潜藏着未知的科学领域。选择这种课题 ,容易有新的突破。 3.在学科史上提出的问题、猜想、假设中选题 这类著名课题,难度大,若能解决科学性,其创新性是无疑的。 4.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找课题 遗传工程亦称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是物理学 、化学渗透到传统生物学之中,使生物学的研究推进到分子以下的层次而形成的新学科。 在上述学科的交叉地带找到科研的课题,往往容易出成果。 当今,科学技术正由专业化向综合化阶段转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 现,有很多新的课题有待研究。 5.计算技术在各学科开发中提出课题 近年来,计算器应用日趋普遍。以计算器为工具,对实际结果作分析,可以使课题深入 ,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过去达不到的计算深度,藉助计算器可以实现。其次,利用 计算器直接作为控制手段并与实验装置串连,这系统的本身是一种创造。选择这类课题也 容易获得成果。 第三节 科学论文的信息 一、何谓信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称为信息。控制论创始 人维纳说:『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受到的过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名称。』那么,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是什么呢?具体说, 就是消息、情报、指令、代码及包含有一定科技内容的符号。随着通信技术和控制论的发 展,信息概念在廿世纪中期普遍被认识后,迅速与材料、能源齐名,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 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特性及分类 信息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活跃的要素,是教育的基础。信息的特性如下: (1)既依附于某种介质,又具有独立的意义。 (2)既可生产,又可消失。 (3)既可传递,又可封锁。 (4)既可记录,又可存贮。 (5)既可搜集,又可扩散。 (6)既可浓缩,又可延伸。 (7)既可永久,又可失效。 (8)既可共享,又可独占。 (9)既可消费,又可增值。 (10)既可免费使用,又可成为商品。 信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搜集方式分为两大类: (1)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在科学考察或科学实验中直接获取的数据。如:自己观察的试 验记录(或原始实验记录)、观察日记等等。 (2)间接信息 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收集到各种文献资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信息(或称一次文 献、二次文献)。例如:前人积累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和假说。可以是书面的,也可 以是其它各种存储信息的载体。 三、信息与科研和科技写作的关系 信息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的基础,信息又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从信息论角度看,科 技工作者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由大脑加工和处理(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并向外输出新 的信息。这就是写作的过程,也是信息的接收、处理、输出的传递过程。通过实践检验输 出的信息,即构成信息的使用。在使用中,科技工作者还不断收到反馈回来的信息,并用 来不断改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应该看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 制约的可控系统。 科技写作是科技研究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研究成果集中的反映,它 要求作者正确,论据充实、有力。但要达到此目的,是与信息搜集与处理密切相关。所以 ,归根究底科技与写作是以信息为基础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输信息的方式不断改进,人类征服自然、改进自然的信息日益 增多。这给科技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劳动,迅速处理大量的信息,以 便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以满足『信息社会』中,其后之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需要,把 科学技术不断推向前进。 四、信息的作用 人是信息的活源泉。一定的信息,只有传递给有关人才能使信息活化、增值,以至创 造财富。 在信息、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关系上,已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专就写作而言,信息的功 能有: (1)通过信息数据可掌握前人科研成果,明白自已作品的『起点』。 (2)通过信息数据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科研上的经验教训,使自己论文少走弯路。 (3)与论文暂时无关的信息保存和传播,也是有一定科学价值。 五、信息的搜集 信息搜集的含义有四层: (1)信息的接收。这又分前人或同行科研成果的接收和信息源作用于感官的接收(指自己直 接实践时)两种。 (2)信息的求索。这是指主动地去搜集数据,主动地在科研或社会实践中去寻找。 (3)信息的累积。这是指信息的储存,可以是剪报、录音、录像等。 (4)信息的处理。这是指信息的初步加工。例如:分类、选择、归纳,而不是指加工成论文 。只有经初步整理后,信息才变活,才能为我所用。 (一)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工作者要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新的知识,就应从研究对象中直接获取最新的信息, 以便推动科研工作。 1.通过实验获取信息 实验是在较理想条件下,使自然现象(或过程)可控制地重演,并给人们获取第一手资 料。实验方法能够强化研究对象,使其处于极端状态,有利于揭示新的规律。利用实验获 取直接信息的常用方法有: (1).观察记录 在实验时,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所有实验现象的细节,并作详尽记录所发生现象的客观条 件。任何现象的微小变化可能带有本质性的信息,而产生某种现象的条件也是重要信息。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飞行员信手抓住飞机舷舱旁的一颗子弹,这是在飞机与 子弹相对运动等于零的条件下出现的。杰出数学华罗庚为了推行优选法,到过二十几个县 市,数以千计的工矿、农村。他观察到,优选法可以在不添人员,不添设备,不增加投资 的情况下,收到优质、高产、低耗的效果。 在观察时,需要选择观察时间与观察点。如,观察哈雷慧星,不能选在皓月当空或艳阳 高照的时分,也不是站在任何地方到处乱找,否则会事倍功半或亳无结果。 (2).测量记录 实验中常常要对某些现进行定量测量。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反映自然现象的重要信息, 应认真作好记录。为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要重复实验,要记录一连串数字,同时, 要用精密仪器,良好的测试方法等,以便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二)通过考察获取直接信息 科技工作者在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的过程就叫考察。考察和实 验不同。它要求选好观察点后细心地观察每一个细节。考察是十分复杂的事,必须紧紧围 绕科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其次,有用的信息是纷繁的事实中选择出来的 ,然后才可用这些真实的信息说明问题。 考察(特别是野外考察)是异常艰苦的工作,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需要有踏 实细致的作风。有人说:「直接的信息渗透着考察者的血汗」,这话毫不过分。 (三)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文献、情报数据及其它存储的科技信息,均叫间接信息。间接信息可分为书面存 储和非书面(包括计算器软件、微缩照相、电视录像、电影等)存储信息两大类。下面简单 介绍书面文献的分类和搜集方法: 1.一次文献的搜集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称为文献。书面文献可以分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等。一次文 献又叫一级文献。它是直接从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写的文字数据,是新技术、新知识、新发明等新的科研成果的记载和报导。 一次文献包括:科技专著、论文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主要指专利说明书)、教 科书、技术标准和其它有一定价值的文献(如学位论文、内部学术报告等)。 一次文献的搜集一般分四步进行: (1)检索准备,即分析研究课题基础,明确检索范围。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和选择检索法。 (4)根据文献线索找原始文献。 2.二次文献的搜集 二次文献又称为二级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经过加工、压缩后产生的数据,以 便作为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工具。二次文献功能如下: (1)广泛了解科技动态创造条件。当今是信息的社会,要想通过一次文献的阅读来全面了解 本学科或本课题的动向简直不可能。然而,二次文献是经过加工、摘要、提炼的文献资料 ,为科技工作者广泛了解科技动态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通过题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很快找到你需要的 一次文献。 鉴于上述二次文献的功能,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二次文献的处理工作,这些文献在一 般图书馆均有收藏,也有建在网络上供人查寻。 3.间接信息的其它搜集方法 (1).采访。除查阅文献数据外,通过采访或专访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国外有人出售 信息,国内也有科技咨询机构。 (2).参加会议、展览会,搜集书面信息。专业会议往往信息量大,信息也较集中,参加会 议可以受益非浅。在产品或科技成果展览会、博览会上,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 (3).交换、索取。除了数据交换,有时可与其它构相互交换一些信息,以充实自己的『资 讯库』。当你从信息流中发现了信息源,正好符合自己的需要,就可写信求索。有时这样 也可得满意的信息。 4.科技信息的利用 一次文献数据在科技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散见于图书期刊中。正确利用这些材 料,往往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关键。 通过文献检索或其它途径获得的文献数据,还必须通过阅读、取舍,才能为己所用。 阅读文献资料,也有决窍。若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又读中文数据,后读外文数据。 (2).先读综合性数据,后读专题性资料。 (3).先读近期数据,后读历史性资料。 (4).先读文摘,后读全文。 (5).先粗读,后精读。 科技信息的搜集需日积月累的进行,经过阅读的文献数据,还要进行鉴别,然后决定 取舍,或用作撰写论文,或作保存,以备后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测试条件的变 化,文献资料也要更新与发展,人们的疏漏也在所难免。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鉴别 ,通常采用比较法分清材料的真伪,判明材料之可用程度。一般所用的比较方法是:把内 容相关的不同国家、机构或作者的数据相比较,把数据本身的论点和论据相比较,把实验 数据与生产数据相比较,把历史数据与近期数据相比较,把一般数据与权威数据(如手册等 )相比较等等。 经过鉴别的材料就可以『据为己有』,主要的方法有: 1.卡片法 一次文献散见于书期刊的海洋中,有时查阅总感不便。对常用或已得到的文献资料, 总想自己保存,但日积月累,往成了死材料。为避免混乱,且容易调动材料,应作文献卡 片。然后分门别类放入卡片盒中,以利查用。 2.笔记法 笔记可摘录科技信息的精华。一种整理办法是在笔记本前留几页空白,随时编上笔记 内容的目录或分类索引,在笔记封面写上年月;另一种办法是准备若干本笔记,把自己要 搜集的内容分别记在有关笔记本上,在笔记本封面写上主题内容和起讫年月;第三种方式 是将笔记上内容转录在规格统一的纸上,或将笔记上相关主题之页剪下贴在标准纸上,写 下标题,放在不同纸袋或夹子中,袋面或夹面注明有关主题内容或主要文章篇目。此部份 亦可利用计算机进行登录。 3.科技信息目录 目录有两大类:一是告诉人们阅读什么材料,称为书目;另一是告诉人们什么地方有 什么数据,称藏书目录。除了文献检索用的有关目录外,在自己搜藏的书刊中对你有用的 篇目最好及时地写在图书目录卡上,以便查找。 以上整理工作,看起来很麻烦,但比起你毫无头绪地查找数据是方便多了。而且往往 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 第四节 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 在总结前人撰写学术论文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人们找到了一种最明确、最容易理解的论文 基本格式,按照这种基本格式写作,便于作者整理材料,便于比较完整地表达研究成果, 也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从国内外情况看,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正趋于统一化、规范化和标 准化。当然,在注意基本格式的共同性时,还应照顾到不同学科,不同课题在表达形式上 的差异。 如何撰写论文摘要 冯丁树 一、摘要的定义 ------------------------------------------------------------------------------ -- 1. 美国国家标准定义(ANSI Z39.14, 1979):一篇精确代表文献内容简短文字。 2. 中国国家标准定义(CNS 13152, 1993):一篇精确代表文献内容简短文字,不多加阐释 或评论,也不因撰写摘要的人不同而有差异。 依据上述的定义,显然摘要与论文中由作者所写的摘要略有不同,这种摘要以资 讯性或指示性的成分居多,往往非作者本文所写。在英文中,与摘要有关的英文字有ABST RACT, SUMMARY与 SYNOPSIS等三种,严格而言,ABSTRACT较属摘录性质,在专业性数据库 中查询时用之;SUMMARY则有摘要或概要的意思,真正的定义是指作者再度扼要陈述全文较 突出的发现或结论。SYNOPSIS亦有概要及大意之意,系指作者本文对全文概略描述。故此 处所述之摘要应指以论文作者为主之陈述性质,或为英文所指之SUMMARY,虽然有时仍然混 用。 二、论文摘要的特质 基本上,摘要为独立的单元,通常分中文摘要与英文摘要两部份。两者常出现于每篇 论文题目之后、本文之前(但亦有置于文后者),其顺序是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在后。 摘要是整篇文章的缩影,其内容应能反应整篇文章的精髓。有许多人参考到本文时,首先 接触到的应为摘要部份,计算机之搜寻最终之内容仍为摘要之内容,故摘要所能传达的信息 相当重要。 摘要之内容应以简短的方式述明整个研究之来龙去脉与结果,由为什么做,如何 做到有何发现及所得之结论等等,因此摘要中,不可含有历史背景、前言、老旧信息、标 准方法之细节、未来研究之构想、原始数据数据及与本文无关之意见等。 三、摘要之主要内容 一般人阅读摘要时,所搜寻的指标包括目的与范围、方法、结果或成果、结论及任 何其它支持或外围的信息。兹就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指出目的与重要性:指出此项研究之特定目的,若标题中已能经清楚表明,则可不必 在摘要内重复说明。 (2).材料与方法:说明研究中所用之材料及品系资料,简短地说明实验设计的模式,必要 时叙述实验的方法、所用条件及所加之限制等。 (3).结果:结果之说明应有选择性。仅就工作中重要的、新的或显著的发现或观点加以挑 明。重要的数据应在此提出作为左证。 (4).结论:结论亦非常具选择性的,仍以重要者为主,但简短说明即可,避免使用毫无新 义之文句,例如:『结果业经充分讨论过』,『有关造成此种不正常的原因已在文中列出 ...』,『一种以本发现为基础而发展的方法已在文中说明』等等。 摘要之内容虽有上面四项之分述,但最好能文简意核,语意流畅。摘要之长度大 部份因期刊之要求而有限制,可参阅各期刊之说明。一般之硕、博士论文,则以一页为度 。其长度视文章长度、主题范围、重要性等而定,依字数而言,中文摘要约150至500字, 英文摘要约在100至300字。内容须完整易于了解,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中英文摘要之内 容须一致,且于末尾应注明中英文关键词。 四、撰写摘要注意事项 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 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2).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 (3).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 (4).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 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 an, the等。 (5).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 时应另外加以定义。 (6).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 (7).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 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 (8).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 重要的一项即可。 (9).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 五、主键语 为利于计算机数据查询作业,目前已有许多期刊均需加上主键语,论文中亦然。主 键语采用具代表性的词句,可为一组、二组或三组,但请勿超过五组以上。若无法作适当 选择,亦可参考一般索引内之词汇。主键语必须中英文并列,可分别列于各摘要之后,以 『主键语:xxx, xxxx』或『 KEYWORDS:xxx, xxx』的型式表示。 论文中常用术语 ================================= AN EXPLANATION OF PHRASES COMMONLY USED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 “IT HAS LONG BEEN KNOWN...” - I didn't look up the original reference. “A DEFINITE TREND IS EVIDENT” - These data are practically meaningless. “WHILE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PROVIDE DEFINIT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 - An unsuccessful experiment, but I still hope to get it published. “THREE OF THE SAMPLES WERE CHOSEN FOR DETAILED STUDY” - The other results didn't make any sense. “TYPICAL RESULTS ARE SHOWN” - This is the prettiest graph. “THESE RESULTS WILL BE IN A SUBSEQUENT REPORT” - I might get around to this sometime, if pushed and/or funded. “IN MY EXPERIENCE” - Once. “IN CASE AFTER CASE” - Twice. “IN A SERIES OF CASES” - Thrice. “IT IS BELIEVED THAT” - I think.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 A couple of others think so, too. “CORRECT WITHIN AN ORDER OF MAGNITUDE” - Wrong.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ANALYSIS” - Rumor has it. “A STATISTICALLY-ORIENTED PROJEC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 - A wild guess. “A CAREFUL ANALYSIS OF OBTAINABLE DATA” - Three pages of notes were obliterated when I knocked over a glass of beer. “IT IS CLEAR THAT MUCH ADDITIONAL WORK WILL BE REQUIRED BEFORE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HENOMENON OCCURS” - I don't understand it. “AFTER ADDITIONAL STUDY BY MY COLLEAGUES” - They don't understand it either . “THANKS ARE DUE TO JOE BLOTZ FOR ASSISTANCE WITH THE EXPERIMENT AND TO CINDY ADAMS FOR VALUABLE DISCUSSIONS” - Mr. Blotz did the work and Ms. Adams explaine to me what it meant. “A HIGHLY SIGNIFICANT AREA FOR EXPLORATORY STUDY” - A totally useless topic selected by my committe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WILL STIMULATE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THIS FIELD” - I quit. 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 我国发布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两种为我国着录文后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按规定,在科技论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 1 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 一项科学研究取得的新成果通常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新进展,它体现着科学科技的继承和发展。如,基于已有的理论、方法、思想、实验手段等,使本研究获得了新进展,有了新发现;或是将一个学科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学科中并取得成功;或是对已有方法做了改进。当在论文中叙述研究目的、设计思想、建立的模型、与已有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候,就要涉及到已有的成果。如果在涉及到前人成果的地方再把已有成果的具体内容抄到论文当中,不但占去论文的篇幅,冲淡论文的主题,而且抄写这些已发表过的、读者可以查找到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论文涉及到已有成果的地方,不去重抄已有的成果,而是指出登载这个成果文献(出处),这种做法叫做引用参考文献。ヒ用了参考文献,就要在涉及前人成果的地方做一个标记,见到这个标记,读者就知道在这里引用了参考文献;按照这个标记在参考文献表中就能找到刊登这个成果的详细内容的文章。在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加一个标记,称为参考文献的标注。标注的方法称为标注法。 2 参考文献着录的目的和作用 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着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着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着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着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着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它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着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着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着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着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3 参考文献的着录原则 1) 只着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着录的文献要精选,仅限于着录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而且,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或某些陈旧史料。 2) 只着录公开发表的文献。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3) 引用论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 4) 采用规范化的着录格式。关于文后参考文献的着录已有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者都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 5) 参考文献的着录方法。根据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渤霭婺曛啤绷街帧F渲校顺序编码制为我国科技期刊所普遍采用,所以这里作重点绍。 4 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是指作者在论文中所引用的文献按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连续编码,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或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进行标注,并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在论文中出现的文献序号顺序依次排列。 4.1 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着录项目 1) 主要责任者。是指对文献的知识内容负主要责任的个人或团体,包括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请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等。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责任者超过3人时,只着录前3个责任者,其后加“等”字(英文用 et al )。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着”、“编”、“合编”等责任说明文字。外文主要责任者用原著,姓名前后应遵重各国的习惯。作者不明时,此顶可省略。 2) 文献名及版本(初版省略)。文献名包括书名、论文题名、专利题名、析出题名等。文献名不加书名号“《 》”。 3)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根据GB 3469―83规定,以英文大写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专着[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对于专着、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它未说明的文章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下列字母作为标识: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以下标识:磁带(magnetic)[MT], 磁盘(disk)[DK], 光盘[CD], 联机网络(online)[OL]。 电子文献类型与载体类型标识基本格式为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在引做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卷期号等)。出版地指出版者的城市名,对于同名异地或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城市,可在其名前附加省名、州名、国名等。对于出版者中包含了地名,出版地不能省略,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不能写成“北京大学出版社”。コ霭嬲呶出版社名,可按来源的形式着录,也可以按公认为的简化形式缩写形式着录。如IRRI(原标识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出版年采用公元纪年,并用阿拉伯数字着录。如遇其它纪年形式时,可将原有的纪年置于“( )”内,如1705(康熙四十四年)。对于报纸和专利文献,要着录出版日期,其形式为YYYY-MM-DD.对于期刊的出版年份、卷号(期号)着录有以下3种形式:1980,92(2):年,卷(期); 1985(4):年(期); 1987,5:年,卷 5)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可获得地址。 6) 参考文献起止页码。参考文献的最末一项一般为“页码”,指引文所在的位置编码。应着录引文所在的起始页码或起止页码,如为起止页,则在2个数字之间用“-”号(原来用“~”号)连接。如:10-12。若论文中多次引用同一文献上的多处内容,则应依次着录相应的引文所在篇7:学术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论文
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
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
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
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
(一)学士论文
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
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
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
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
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新的
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
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
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
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
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
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
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
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一种
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
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由实验
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结果』
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和分析
。
描述型论文的重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说明,向读者介绍新发现的某种客观事物
或现象,重在说明事物或现象。描述型论文的结构通常由描述和讨论两大部份构成。如论
述动、微生物新物种,描述新发现的地质现象,新发明仪器等的论文属之。
设计型论文是指对新产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进行全面论述的书面技术文件,一般由
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组织而成。其内容有理论或实验,也有设计的描述说明(包括图纸)。
建筑工程方面之论文属之。
上述学术论文的『四分法』是相对的,理论型论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会引用一些实
验材料,实验型论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论文也不是全无理论分析。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点。当然,有些论文可能介于上述几类论文中间,这得看其
归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选题
一、科研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的关系
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是三个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科研课题是指人们所围绕
进行研究并想得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课题一般要经过调研、筛选和可行性论证,最后
才能正式确定。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通常在科研课题完成以后,以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或某一
部份写成论文。因而,一个课题可以写一篇或数篇论文。但论文的内涵与延伸不能超越课
题的内涵与外延。
论文主题是作者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课题研究的
结论。因此,主题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于论文的题目。有的论文,题目概括表达
主题内容,但也不是题目就等于主题。亦即,题目和主题是两个概念。
二、学术论文选题
科研成果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提练与再创造,才能成为学术论文,而选题不仅关系
到科研的成败,也是形成学术论文的重要步骤。对此,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评价和选
择课题,便成了战略的起点』。实践证明,只有择适当的课题,才能收到较好的科学研究
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论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视课题的选择。爱因斯坦
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
造性想象力,而且标明科学的真正进步』。一些著名科学家重视科研选题,又有洞察世界
某个领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课题的能力,往往可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选题原则
选题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也与学术论文之撰写休戚相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必
须以正确思想指导,考虑客观条件及主观作用,选题合适,科研工作较能达其预期结果,
也可为学术论文撰写提供良好的素材。
从选题者立场而言,题目有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一般来说,参与大计划的研究时
,研究人员无法依个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选题,而必须遵从总主持人的分配,故这种选题属
约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获得最大自由度,就其兴趣、意愿选择题目,甚至有可能自行调
动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则属非约束性选题。无论那一种选题,都必须共同遵循科学性、
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兹说明如下:
1.科学原则
研究课题的内容是否科学,尚待研究中去证实,但其选择,应以前人在该领域取得的成
果(理论与事实)为基础。若违背已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事实,就会导致科研工作的失败。
2.创新原则
所选课题要以已知科学理论或事实为基础,且不是已知理论或事实的重复,而是在此基
础上的创新,这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因此,选题时,一般应选前人未做过的,或前人做
过而有谬误或不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种估计和预测,并不是论文的结论。
3.应用原则
研
篇8:学术论文写作格式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
1 引言
1.1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以下简称报告、论文)的撰写和编辑的格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1.2 本标准适用于报告、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形式构成和题录著录,及其撰写、编辑、印刷、出版等。
本标准所指报告、论文可以是手稿,包括手抄本和打字本及其复制品;也可以是印刷本,包括发表在期刊或会议录上的论文及其预印本、抽印本和变异本;作为书中一部分或独立成书的专著;缩微复制品和其他形式。
1.3 本标准全部或部分适用于其他科技文件,如年报、便览、备忘录等,也适用于技术档案。
2 定义
2.1 科学技术报告
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
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
2.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3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
3 编写要求
报告、论文的中文稿必须用白色稿纸单面缮写或打字;外文稿必须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复制本。
报告、论文宜用A4(210 mm×297 mm)标准大小的白纸,应便于阅读、复制和拍摄缩微制品。报告、论文在书写、扫字或印刷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 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 mm以上。
4 编写格式
4.1 报告、论文章、条的编号参照国家标准GB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第8章“标准条文的编排”的有关规定,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4.2 报告、论文的合成
5 前置部分
5.1 封面
5.1.1 封面是报告、论文的外表面,提供应有的信息,并起保护作用。
封面不是必不可少的。学术论文如作为期刊、书或其他出版物的一部分,无需封面;
如作为预印本、抽印本等单行本时,可以有封面。
5.1.2 封面上可包括下列内容:
a. 分类号在左上角注明分类号,便于信息交换和处理。一般应注明《中国图书资料类法》的类号,同时应尽可能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b. 本单位编号一般标注在右上角。学术论文无必要。
c. 密级视报告、论文的内容,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发行,不注密级。
d. 题名和副题名或分册题名用大号字标注于明显地位。
e. 卷、分册、篇的序号和名称如系全一册,无需此项。
f. 版本如草案、初稿、修订版、…等。如系初版,无需此项。
g. 责任者姓名责任者包括报告、论文的作者、学位论文的导师、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蟹)席、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职务、职称、学位、所在单位名称及地址;如责任者系单位、团体或小组,应写明全称和地址。
在封面和题名页上,或学术论文的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这些人可以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部分,或排于脚注。
如责任者姓名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
h. 申请学位级别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名称进行标注。
i. 专业名称系指学位论文作者主修专业的名称。
j. 工作完成日期包括报告、论文提交日期,学位论文的答辩日期,学位的授予日期,出版部门收到日期(必要时)。
k. 出版项出版地及出版者名称,出版年、月、日(必要时)。
5.1.3 报告和论文的封面格式参见附录A。
5.2 封二
报告的封二可标注送发方式,包括免费赠送或价购,以及送发单位和个人;版权规定;其他应注明事项。
5.3 题名页
题名页是对报告、论文进行著录的依据。
学术论文无需题名页。
题名页置于封二和衬页之后,成为另页的石页。
报告、论文如分装两册以上,每一分册均应各有其题名页。在题名页上注明分册名称和序号。
题名页除5.1规定封面应有的内容并取得一致外,还应包括下列各项:
单位名称和地址,在封面上未列出的责任者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和地址,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姓名。
5.4 变异本
报告、论文有时适应莱种需要,除正式的全文正本以外,要求有某种变异本,如:节本、摘录本、为送请评审用的详细摘要本、为摘取所需内容的改写本等。
变异本的封面上必须标明“节本、摘录本或改写本”字样,其余应注明项目,参见5.1的规定执行。
5.5 题名
5.5.1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
报告、论文用作国际交流,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5.5.2 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
题名语意末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报告、论文分册出版,或足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
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伸或说明者。
5.5.3 题名在整本报告、论文中不同地方出现时,应完全相同,但眉题可以节略。
5.6 序或前言
序并非必要。报告、论文的序,一般是作者或他人对本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研究工作缘起、背景、它旨、目的、意义、编写体例,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研究阐发。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说明。
5.7 摘要
5.7.1 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5.7.2 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5.7.3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于工艺推广。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给沦。
5.7.4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
5.7.5 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5.7.6 报告、论文的摘要可以用另页置于题名页之后,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正文之前。
5.7.7 学位论文为了评审,学术论文为了参加学术会议,可按要求写成变异本式的摘要,不受字数规定的限制。
5.8 关键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每篇报告、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5.9 目次页
长篇报告、论文可以有目次页,短文无需目次页。
目次页由报告、论文的篇、章、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另页排在序之后。
整套报告、论文分卷编制时,每一分卷均应有全部报告、论文内容的目次页。
5.10 插图和附表清单报告、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次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5.11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表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的注释说明汇集表,应置于图表清单之后。
6 主体部分
6.1 格式
主体部分的编写格式可由作者自定,但一般由引言(或绪论)开始,以结论或讨论结双。
主体部分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每一篇(或部分)必须另页起。如报告、论文印成书刊等出版物,则按书刊编排格式的规定。
全部报告、论文的每一章、条的格式和版面安排,要求划一,层次清楚。
6.2 序号
6.2.1 如报告、论文在一个总题下装为两卷(或分册)以上,或分为两篇(或部分)以上,各卷或篇应有序号。可以写成:第一卷、第二分册;第一篇、第二部分等。用外文撰写的报告、论文,其卷(分册)和篇(部分)的序号,用罗马数字编码。
6.2.2 报告、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序号可以就全篇报告、论文统一按出现先后顺序编码,对长篇报告、论文也可以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以分别为:图l、图2.1;表2、表3.2;附注l);文献[4];式(5)、式(3.5)等。
6.2.3 报告、论文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码。页码由书写、打字或印刷的首页开始,作为第l页,并为有页另页。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底不编入页码。可以将题名页、序、目次页等前置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必须标注在每页的相同位置,便于识别。
力求不出空白页,如有,仍应以有页作为单页页码。
如在一个总题下装成两册以上,应连续编页码。如各册有其副题名,则可分别独立编页码。
6.2.4 报告、论文的附录依序用大写正体A,B,C,……编序号,如:附录A。
附录中的图、表、式、参考文献等另行编序号,与正文分开,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编码,但在数码前冠以附录序码,如:图A1;表B2;式(B3);文献〔A5]等。
6.3 引言(或绪论)
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
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出作者确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6.4 正文
报告、论文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可以包括:调查对象、实验和观测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程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能作统一的规定。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图包括曲线图、构造图、示意图、图解、框图、流程图、记录图、布置图、地图、照片、图版等。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
图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必要时,应将图上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实验条件等,用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图题下方,作为图例说明。
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此三者只有在不必要标明(如无量纲等)的情况下方可省略。坐标上标注的量的符号和缩略词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便于制版。如用放大缩小的复制品,必须清晰,反差适中。照片上应该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
6.4.2 表
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表应有自明性。
表应编排序号(见6.2.2)。
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必要时应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需要说明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表题下,作为表注,也可以附注于表下。
附注序号的编排,见6.2.2。表内附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圆括号置于被标注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号“*”,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相混。
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表中的缩略调和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宜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或文字。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因“-”可能与代表阴性反应相混)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如数据已绘成曲线图,可不再列表。
6.4.3 数学、物理和化学式
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应编排序号(见6.2.2),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较长的式,另行居中横排。如式必须转行时,只能在+,-,×,÷,<,>处转行。上下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
小数点用“.”表示。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数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撇。对于纯小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
示例:应该写成94 652.023 567;0.314 325不应写成94,652.023,567;.314,325应注意区别各种字符,如:拉丁文、希腊文、俄文、德文花体、草体;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字符的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上下角标(特别是多层次,如“三踏步”)、上下偏差等。
示例:I,l,l,i;C,c;K,k,κ;0,o,(°);S,s,5;Z,z,2;B;β;W,w,ω。
6.4.4 计量单位
报告、论文必须采用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中位》,并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执行。使用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附录B所列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6.4.5 符号和缩略词
符号和缩略词应遵照国家标准(见附录B)的有关规定执行。如无标准可循,可采纳中学科或本专业的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固体所公布的规定;也可以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印的各学科词汇的用词。如不得不引用某些不是公知公用的、且又不易为同行读者所理解的、或系作者自定的符号、记号、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等时,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一一加以说明,给以明确的定义。
6.5 结论
报告、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如果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6.6 致谢
可以在正文后对下列方面致谢:
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的企业、组织成个人;
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
给予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
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
6.7 参考文献表
按照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执行。
篇9:学术论文写作
实用学术论文写作
第一节 学术论文概述 学术论文或称为学术论文,简称为论文。凡以科学、技术为内容,运用概念、判断、证明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进行分析、阐明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科学技术研究中的 各种问题及成果的文章,都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手段,也 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或为人 类精神财富的一部份,并能为科学界有效地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一、学术论文的特点 (一)、学术性 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或某 一具体实验,将其研究过程的资料或发现,经过加工、提炼与浓缩的程序,提升为理论性 的叙述。故学术论文侧重理论的辨证,这些理论和技术成果,且都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 探索、研究而成,实践即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学术论文如果缺乏学术性,也就失去了它 的基本特性。 (二)创造性 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就低 。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造性的 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不起作 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严格言 之应无创造性。 学术论文是记录创造性成果的知识载体,是传递新生的科学信息。有些成果不宜作科 学论文,但可以作科技报告发表。 (三)科学性 『科学性』这个词在论文中有多重含义: (1)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可行, 而且可重复性。 (2)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文字简 洁、明确及全面性。 (3)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规律, 其逻辑性强。 (4)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 (四)可读性 论文中之文字应力求平易通顺,切忌生涩难懂,否则大大削弱文章的社会效果。 二、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论文 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三种, 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 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万字, 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 (一)学士论文 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不太 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有自 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观测 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复、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新的 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学术 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 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论问 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测数据 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象化, 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文正文 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按一定 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一种 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 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由实验 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结果』 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和分析 。 描述型论文的重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说明,向读者介绍新发现的某种客观事物 或现象,重在说明事物或现象。描述型论文的结构通常由描述和讨论两大部份构成。如论 述动、微生物新物种,描述新发现的地质现象,新发明仪器等的论文属之。 设计型论文是指对新产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进行全面论述的书面技术文件,一般由 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组织而成。其内容有理论或实验,也有设计的描述说明(包括图纸)。 建筑工程方面之论文属之。 上述学术论文的『四分法』是相对的,理论型论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会引用一些实 验材料,实验型论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论文也不是全无理论分析。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点。当然,有些论文可能介于上述几类论文中间,这得看其 归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选题 一、科研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的关系 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是三个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科研课题是指人们所围绕 进行研究并想得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课题一般要经过调研、筛选和可行性论证,最后 才能正式确定。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通常在科研课题完成以后,以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或某一 部份写成论文。因而,一个课题可以写一篇或数篇论文。但论文的内涵与延伸不能超越课 题的内涵与外延。 论文主题是作者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课题研究的 结论。因此,主题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于论文的题目。有的论文,题目概括表达 主题内容,但也不是题目就等于主题。亦即,题目和主题是两个概念。 二、学术论文选题 科研成果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提练与再创造,才能成为学术论文,而选题不仅关系 到科研的成败,也是形成学术论文的重要步骤。对此,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评价和选 择课题,便成了战略的起点』。实践证明,只有择适当的课题,才能收到较好的科学研究 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论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视课题的选择。爱因斯坦 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 造性想象力,而且标明科学的真正进步』。一些著名科学家重视科研选题,又有洞察世界 某个领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课题的能力,往往可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选题原则 选题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也与学术论文之撰写休戚相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必 须以正确思想指导,考虑客观条件及主观作用,选题合适,科研工作较能达其预期结果, 也可为学术论文撰写提供良好的素材。 从选题者立场而言,题目有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一般来说,参与大计划的研究时 ,研究人员无法依个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选题,而必须遵从总主持人的分配,故这种选题属 约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获得最大自由度,就其兴趣、意愿选择题目,甚至有可能自行调 动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则属非约束性选题。无论那一种选题,都必须共同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兹说明如下: 1.科学原则 研究课题的内容是否科学,尚待研究中去证实,但其选择,应以前人在该领域取得的成 果(理论与事实)为基础。若违背已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事实,就会导致科研工作的失败。 2.创新原则 所选课题要以已知科学理论或事实为基础,且不是已知理论或事实的重复,而是在此基 础上的创新,这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因此,选题时,一般应选前人未做过的,或前人做 过而有谬误或不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种估计和预测,并不是论文的结论。 3.应用原则 研究课题着重于其实际应用,故其成果以能获得实质效益为原则。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 发展,人类知识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虑这类课题时,一要注意信息,避免重复; 二要充分估计课题的完成时间,争取尽快得以应用。 4.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课题满足主观和客观条的要求。从理论和主观上可行的课题,事实和客 观上可能无法实现。因此,要选择主观因素占优势的课题,诸如容易发挥业务专长,经过 自己努力可以做出来的题目,其效果较佳。 此外,选题目时还要考虑经费来源、实验条件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这些客观条件不具备 ,再好的题目也难以进行。 (二)选题目的方法 在选题原则指导下,注意选题方法,就会迅速选篇10:学术论文写作要求
(一)题名(Title,Topic)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对这四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戏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合理的全、畜、机动力组合的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quot;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其中,由于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
4.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有人对36种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持期刊1987年发表的论文的部分标题,作过统计分析,从中筛选100条有错误的标题。在100条有错误的标题中,属于省略不当错误的占20%(如:完状动肪疾病运动后异常血压反应的决定因素的标题,将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省略为冠状动肪疾病;一年来世界各国肝病的进展的标题,将肝病省略为肝病);属于介词使用不当错误的占12%(如:内镜荧光检测对诊断消化道癌的评价的标题,本意是作者运用这种方法去诊断消化道癌并做出评价,而实际上内镜荧火检测成了主语,当然不妥当)。在使用介词时产生的错误主要有:①省略主语--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③不需要使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quot;主事的错误的占11%(如新冠片错对冠心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如:老年患者的膀胱镜检查与并发症);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示例]
论文题目:天体对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论文摘要:地球重力加速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物理量,随着对重力加速度测量精度要求的日益提高,必须考虑天体对地球重力加速度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天体(包含日、月及太阳系行星)对地球重力加速度影响的基本概念,推导了影响的计算公式,并经过误差分析,证明此公式的相对误差小于1×10-9,完全可满足精密重力加速度测量的要求。
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示例]
论文题目:集成电路热模拟模型和算法
论文提要:众所周知,半导体器件的各种特性参数都是温度的灵敏函数学[诸如ls(T),B(T),C1(T),Cp(T)……]。集成电路将大量元件集成在一块苡片上,电路工作时,元件功耗将产生热量,沿晶片向四周扩散。但是由于半导体片及基座材料具有热阻,因此芯片上各点温度不可能相同。特别对于功率集成电路,大功率元件区域将有较高温度所以在芯片上存在着不均匀的温度分布。
但是为了简化计算,一般在分析集成电路性能时,常常忽略这种温度差别,假定所有元件者处于同一温度下。例如通用的电路模拟程序--SPICE就是这样处理的。显然这一假定对集成电路带来计算误差。对于功率集成电路误差将更大。因此,如何计算集成电路芯片上的温度分布,如何计算元件温度不同时的电路特性,以及如何考虑芯片上热、电相互作用,这就是本文的目的。
本文介绍集成电路的热模拟模型,并将热路问题模拟成电路问题,然后用电路模拟程序求解芯片温度分由。这样做可以利用成熟的电路分析程序,使计算的速度和精度大为提高。作者根据这一模型和算法,编制了一个YM-LiN-3的FORTRAN程序,它可以确定芯片温度分布,也可发计算元件处于不同温度时的电路特性,该程序在微机IBM-PC上通过,得到满意结果。
上述论文提要字数近600,显然过长,只要认真加以修改(例如:第一段可删掉,第二段只保留其中的最后几句话,加上第三段),便可以二三百个字编写论文摘要。
(四)关键词(Key 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例如:主题词之一等离子体。它具有概念的特性,说明它不是别的,而是等离子体应用,采用的是自然语言词汇。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如,关键词原子能(其规范的主题词可能是核能)。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示例]
论文题目:一种新的天线阵方向图综合方法
关键词:天线阵;方向图;综合;互耦;偶极子;输入阻抗(共6个)相应的英译文:
Title: A new method for array pattern synthesis
Key words: Antenna array; pattern ; synthesis; mutual coupling; dipole;
input impadance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例如,在天线阵方向图综合方法研究(上述论文的论题)中,涉及到诸如互耦的概念、偶极子的概念以及输入阻抗的概念,这些概念所用的词出现频率较高且具有比较关键的物理意义,所以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五)引言(Intorduction)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示例]
论文题目:胆法反流性胃火的临床特征
前言: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较多,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法反流入胃,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1]。本文探讨了胆法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特征。
这里,写了短短几行文字却清楚地阐明了研究背景、理由和知识空白,同时也表明了前人的工作(由标注文献[1]反映,其详细内容可通过查阅该文献获得)以及作者现在所从事的研究内容。
篇11:学术论文写作流程
选定论题
(一)论题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
严格地讲,论文写作是从选定论题开始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它关系到论文写作的进程是否顺利,论文写作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只有选定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论题,其后的撰写工作才有可能顺利展开。“题好文一半”,就是这个道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成功的科学家和教科研工作者都非常重视选题工作。
(二)选择论题的原则与标准
所谓合适的论题,一般地讲,应该具备两个准则: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是指有必要论证之题,即该题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最具争议的、最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而是该论之题;可行性是指有可能论证之题,即作者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具备足够的条件和能力来论证选题,因而是可论之题。一句话,该论之题与可论之题,二者兼备,便是合适的论题。这也是选题的原则与标准。
针对当前教学论文在选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对以下四个具体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1.论题大小应适中。遵照上文提到的可行性原则,论题不宜过大或过宽。否则,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可能超出作者本人的主观能力。特别对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更应该考虑自己的知识基础、专业能力、教学经验、研究经验等因素,首先选择比较小的、具体的论题,作为突破口,以增强信心和兴趣。然后,再尝试比较复杂的大论题,使自己的选题由小到大,由易到难,逐步发展和提高(杨连瑞,1993);第二,可能超出一篇论文的容量。譬如,“论英语教学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应该是研究方向,而不是作为论文题目。因为非智力因素包含很多方面,需要撰写一系列文章才能完成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篇文章只能蜻蜓点水,很难写深、写透。再如,“论英语教学”,这根本就不是一篇论文的题目,分明是一本书的名称,如已出版的书名相似的书籍有《英语教学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初中教师,他仅用A4纸4号字两页半,不足字,怎么能“论”明白呢?
2.论题应有时代精神。选择论题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作者对当前的教学状况及科研动态有一个透彻的了解,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如,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热点、困惑和关键性的问题;当前理论研究中还有哪些有争议的、需要补充的、或者空白的领域等。同时,还应该能够预测本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然后,才能比较准确地选择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超前意识的论题。
3.论题应新颖。譬如,“如何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已经谈论了30多年的老话题,如果没有新的创见,再老生常谈,恐怕没有太大的价值。
4.论题应有实用价值。教学实践是教育科研选题和教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源泉之一。只有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教学一线实践中选取论题,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提高升华为理论之后,再回到教学第一线去指导再实践,才能确保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跟风、赶时髦,是当前教学论文选题中存在的一种不良倾向。在一次全国性会议上,一位农村的初中英语教师提交了一篇论文,题目为“论任务型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想象,他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太多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至少不可能是主要的、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论证这样的课题,显然不是当务之急,其应用价值也大打折扣。
5.论题应有理论高度。前文提到,教学实践是教学论文选题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样,理论研究动态也是教学论文选题的另一个重要源泉。从当前理论研究领域中选取别人尚没有研究过的空白问题,或者别人已有研究但仍有争议的问题,或者别人已有研究结论但自己具有补充意见或不同看法的问题等,作为论文题目,然后再通过确立论点、选取论据、实施论证等环节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具有论辩色彩的理论体系。这样的论文才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当前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是原始素材的罗列与堆砌,或是教学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又或是教学实践的心得与体会,而这些问题缺乏的就是理论的升华与提高。
研读文献
(一)研读文献的重要意义
论题选定后,下一步就应该对该论题进行攻关研究。其主要工作是收集、浏览、阅读、整理和研究与本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便为动笔写作做好论点、论据、论证以及材料等方面的准备。这是对论文写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必不可缺的重要步骤之一。当前有些论文内容干瘪、质量低下,其原因之一就是在动笔之前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文献研读和攻关研究。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研究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资本论》就是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花了25年时间,查阅了1500种文献而后写成的。后来,列宁在谈到《资本论》时曾说过,“《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成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相联系的思想”。现代的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学者用于收集、整理情报资料的时间,约占其研究和写作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杨连瑞,1993)。
(二)研读文献的主要方法
1.千方百计,收集资料。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收集信息资料的渠道空前广阔。除了传统的图书馆和资料室之外,计算机网络也是一个收集资料的重要渠道,在动笔写作之前,一定要多花费些时间,千方百计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该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2.分门别类,浏览资料。文献资料收集后,应该根据资料作用的大小,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浏览阅读:①通读——阅读全文;②选读——选读有用部分;③研读——认真、仔细、深入、反复阅读和研究与论题相关的内容。
3.整理归纳,研究资料。在浏览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探讨和了解本论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即前人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获得了哪些公认的观点和见解等。特别应该侧重探讨的是,目前还有哪些说法存在争议,哪些说法需要纠正,哪些理论需要补充,哪些短缺或空白需要填补等,从而为自己的研究定向和定位。
确立三论
(一)三论的基本概念
论点(又称主题、论题)——论文中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论据——用来确定论点的真实性的根据;论证——证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辞海编辑委员会,1979:874-875)。这三论,是论文的主体,是决定论文质量高低的核心部分。
(二)确立三论的步骤与方法
如前所述,研读文献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即将撰写的论文定向和定位。具体来说,是进一步确立论文的总论点,以及几个层次的分论点。同时还应初步确定主要的论据和论证的主要步骤。为达到此目的,在研读文献过程中,还应侧重探讨这些文献中关于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取和论证的实施,以及研究的方式和方法等问题,并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广泛的、开放式的积极思考,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灵感思维。这是由一系列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的逻辑思维方法组成的创造性思维阶段。这些思维方法主要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正向与反向、分类与整合,以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等。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随时做些笔录,并把遇到的与本论题相关的精辟论述和语段抄录下来。自己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念头,特别是突然来临的、转瞬即逝的灵感和闪光点,更应及时记录下来。这都是撰写论文的宝贵资源。
收集材料
(一)材料的重要性
字数太少、内容单薄,是当前教学论文中普遍存在的,也是多年来困扰许多教师的一个棘手的问题。笔者近在各种全国会议上参与评审的约4000篇论文中,A4纸4号字不足4页的论文比例多达30%,而且至今还没有改进的迹象。问其原因,许多教师无奈地说,“提起笔来,能写的东西太少了。”“无话可说,缺材料啊!”
材料,对于论文来说,相当于高楼大厦的砖瓦石块。没有砖瓦石块,高楼大厦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足够的材料,内容干瘪单薄,论文也就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二)收集材料的主要方法
其实,收集材料并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大问题,至少不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的只是恒心和毅力。具体地说,应坚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记好教学笔记。最好是日记,至少应该是周记。在这段时间内,教学中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获得了哪些效果和成绩,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等,都应该记录在案。这一切,只用关键词语表达即可,不必系统完整。
2.积累对比数据。期中和期末的测试成绩,采用新的教法或教学改革实验前后的前测与后测成绩,以及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测试成绩等对比数据,都应该完整地保留下来。能够做些初步的对比分析更好。
3.进行问卷调查。在学期开始和结束时,或者在试用某种教法的前与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以多项选择和填空题为主的简洁明了的表格或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能够获得比较可靠的原始材料。
4.进行个案研究。首先,要确定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学生,也可以是一组学生,或一个班级的学生。然后,进行观察,了解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再后,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其发展变化的原因(章兼中,1993)。个案分析也可以作为论据保存起来。
以上诸项工作,从时间上看,是化整为零,即把实施某项工作的整体时间分散到各学期、各月、各周,或各天中去,这样,其用时就微乎其微了,即使工作再忙,也可抽时间完成。但从成果上看,却是积零为整,即把零散的、具体的、微小的成果整合累积起来,便形成了十分可观的宝贵资源,供以后进行科研教研和撰写论文时选用。
综上所述,收集材料是一个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应该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完成。到开始撰写论文时,所需的基本材料都应该成竹在胸、准备在案。写作前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两项:第一,补充那些撰写文章必须引用但平时没有准备的材料,如问卷、访谈、个案等;第二,将材料整合归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必要时,还应根据使用的顺序将材料编上序号,以供写作时选用。
选取论据
(一)论据的作用
论文的论证必须有论据。论据为论点提供支撑,为论证提供材料。言必有证,包括主证和旁证。论据越翔实,论证越有力。只有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文章才能确凿可靠,增强可信度。因此,论据是论文的关键要素,是核心。
(二)论据的种类
论据有多种,例如:对比数据、表格图表、典型事例、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学生反馈、家长访谈、媒体报道、社会反响、经典引语等。
毫无疑问,笼统地说,“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很受学生欢迎”,“家长很满意”,如此等等,都不能用作论据,因为这种表述缺少客观论证,无法令人信服。
(三)选用论据的原则
1.论据与论点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那些只为装点门面,而与论点不相融的材料,无论如何华丽,也不可选用。
2.论据应该与所论证的论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以小的论据支撑大的论点。
3.论据举出后,应该立即加以解释说明,将论据融合在论证的过程之中,不可穿靴戴帽、单摆浮搁,游移于文章的主流之外。
(四)主要论据的选用
1.对比数据。在所有的论据中,对比数据是最强有力的客观论据,它能使论证过程数字化。尤其是撰写实验报告,对比数据是不可或缺的论据。
如前所述,对比数据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前测与后测的成绩对比;其二是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测试成绩对比。选取数字作论据,必须做到真实确凿、准确无误,不可弄虚作假。
2.表格和图表。这是一种形象生动、简洁明快的论据。它能把线性的、平面的文字材料转变成多维的、立体的形象,实现文字材料图表化,省去了许多文字阐述。
表格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上面提到的对比数据也可以转换成表格,有些课文的内容也可以表格化。图表可以运用到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之中,如获得各个分数段的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既可以用表格表示,也可以用直方图或多边图(曲线图)表示(何广铿,)。
3.典型事例和个案分析。选用典型事例和个案分析做论据时,必须保证它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把个别的、孤立的现象当做具有普遍意义的论据,从而导出错误的结论。
4.经典引语。引语包括著名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的经典语录和精彩论断,本学科公认的科学公理和学科定论,以及相关格言、名言、谚语、警句等。
以下是选取和引用引语时应该注意的五个问题:
(1)引语与所论证的论题必须具有相通性,才能具有可参考性。比如在引用英、美语言学家的语段时。一定要搞清楚,这段话是适合于英语作为二语的教学领域,还是作为外语的教学领域。如果是前者,显然不适用于我国的英语教学,如果不加鉴别地引用过来,势必造成理论的混乱。
(2)引语必须忠于作者原意,不可根据自己论证的需要而断章取义,摘取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只言片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引语只是论证的辅助手段,无论如何不能替代引用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引语必须简洁精确,短小精悍,适可而止,不可大段引用。
(4)引语应该前后加上引号,以示他人之言与己言的区别。引语结束时,一般不加标点,在引号之外加上行文所需的标点。
(5)引语应该注明出处,放在括号中。写法是:作者的姓名,发表的年份,中间用逗号分开。若是直接引用,还要在年份后加上所引用文字所在的具体页码。
拟订提纲
(一)拟订提纲的必要性
盖楼首先要设计工程蓝图,然后按图施工。同理,撰写论文首先要拟订写作提纲,然后按纲行文。简单地说,写作提纲就是整篇文章的总体思路、逻辑图表和结构框架。在动笔撰写论文之前,必须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来理清这个思路、绘制这个图表、构建这个框架,以确保整篇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完整、首尾贯一。
有人认为,拟订提纲费时费力,不如直接写文。实践证明,撰写一篇比较长的论文,如果没有提纲可遵循,单凭摸着石头过河,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
孙安平(2019)把撰写论文之前是否拟订写作提纲作为区分掌握技能的写作者与缺乏技能的写作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下页表1所示:
(二)写作提纲的特点与作用
写作提纲不必设计得过于正规和详细。一个非正规的、粗放式的提纲就可以帮助你:①了解你究竟想写什么;②明确如何把材料整合组织起来;③了解哪些地方需要补充新的论据支持;④草拟一份具有创造性的论文初稿(杨俊峰,)。
(三)拟订提纲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明确文章的大小题目。在研究文献和确立三论阶段,已经确立了文章的总论点,以及若于不同层次的分论点。从文章的形式上看,这些分论点便是不同层次的大小标题。一般来说,一篇文章至少应设立3个层次的大小标题。文章的总题目加上这些大小标题,便是文章的基本框架,也是写作提纲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为大小标题排序。根据总论点的论证需要,以及大小标题之间存在的相互逻辑关系,将这些标题排序,并标注序码。
第三步,材料对号入座。将选定的、将要写进文章中的材料也根据论证的需要分组,并编注序号。然后,分别以序号的形式对号入座,安插在各个大小标题之下。这样,写作提纲便基本完成。
提纲完成之后,还必须进行仔细推敲、反复调整、及时修改。毋庸置疑,调整与修改提纲比全文写完之后再推倒重来,进行大返工要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提纲的修改可以在动笔撰写初稿之前,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以便确立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在撰写初稿的过程中,有时也有必要回过头来再对提纲进行局部的、细节的调整与修订。
展开论证
拟订写作提纲后,便开始撰写正文部分的初稿。换言之,就是把拟好的提纲扩展成文章。正文部分是论证论点、完成论文写作宗旨的主要部分,它与引言、结语一起构成论文的主体。正文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论点,运用论据,展开论证,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即论文的论点是正确的、可靠的。
(一)三种主要的论证方式
下面,简单介绍围绕论点进行论证通常采用的三种主要方式。从文章的形式上看,也是论证过程通常采用的三种结构形式。
1.并列式。其特点是,将各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排开,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地论证中心论点。
现以图1的写作提纲为例,略加说明。表中第一个层面上的三个分论点平行并列地排列在文章的同一个层面上,它们从不同侧面、齐头并进地对总论点进行论证。如果这三个分论点被证明是成立的,它们便成为论据,证明总论点也是成立的。
2.递进式。其特点是,将所有的分论点根据它们的不同层次按照递进的方式排列开来,采取层层展开、层层推进、层层深入的逻辑推理方式,来论证总论点。
仍然以图1为例,在其第一个层面上的第一个分论点的下一个层面,即第二个层面上,又设立了两个分论点。如果第二个层面上的分论点被证明是成立的,那么,第一个层面上的分论点就是成立的,进而证明全文的总论点是成立的。这种论证方式叫递进式。此例是在并列中递进。
3.混合式。上页图1把并列式与递进式结合起来,形成了先并列(第一个层面),后递进(第二个层面)的混合式论证方式,或称并列递进式论证方式。该论证方式是围绕论点进行论证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式或结构形式。
(二)八种具体的论证方法
上文介绍的围绕论点进行论证,仅仅是论文论证的主要方式,一篇好文章,还必须交替使用多种具体的论证方法,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才能使文章丰厚精彩。
以下八种具体的论证方法,可以有选择地运用到论文中:
1.分析法:把一个复杂庞大的事物或事理,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对这些部分逐一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这个事物或事理是正确的。上页图1便是分析法的一种。
2.例证法:用事实作为论据,举例说明,让事实说话,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如典型事例、个案分析等。
3.推理法: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
4.对比法:把两个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导出它们的差异,如前测与后测的成绩对比等。
5.类比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得出它们的其他特征也可能存在相似之处的结论。
6.喻证法:用比喻的方法把道理引导出来。
7.反驳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观点和看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8.反证法:为了证明一个论点是错误的,可以先证明与其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
完善结构
结构不完善,也是当前教学论文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缺失的部分大多是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等。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在写法上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这里就此略加说明。
(一)撰写摘要
摘要,又称内容提要,顾名思义,是对文章提纲挈领的简要陈述,是全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有些论文,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主要是英文)摘要。
摘要的基本要素包括该项研究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结论及其意义等,但不一定面面俱到,一般应以背景和内容为主。如果有突破性的创新观点和见解,是应该重点提及的。
摘要应该内容精练、语义准确、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可以独立成篇。语言应简洁明快、言简意赅,多用单句,慎用长句。
(二)选择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是文章检索的标识。其内容是表达论文的主题、在文中最重要、最关键、重复率最高的词或词组,通常是名词或名词词组。一篇文章通常选取3~5个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目、摘要、大小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取出来,按照在文中出现的顺序进行编排的,词语之间用逗号或分号隔开。
(三)撰写引言
引言,或称前言、序言、导言或绪论、导论等,是全篇文章的引论部分。比较短小的论文可以不写“引言”二字,但内容不可省略。引言像一位导游,引导读者尽快清楚文章的中心内容,包括从事该项研究和撰写此文的动机、目的、作用、意义和理论依据,以及前人对本论题研究的背景情况等。撰写引言的原则是开宗明义、开门见山、迅速入题,马上提出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论证的基本观点,引出文章的中心内容。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这里简单介绍三种常用的具体方法:
1.交代法:一开头就交代论文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和意义。
2.提问法: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提出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在简单交代背景之后,马上提出问题。
3.出示观点法:开宗明义,将文章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提示出来。
(四)撰写结束语
结束语,也称结论、结语,是一篇文章的收口部分。“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所以,结束语也是文章的关键部分,文字虽少,价值千金,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结束语一般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对全篇文章所论证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提高升华,引出作者对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意见。简言之,结束语是论题论证结果的综述,是论题研究精华的荟萃。当然,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引言中提出的、正文中论证的、水到渠成的、自然得出的客观结果。没有充分论证的论点,不可妄下评论。
第二,提出本论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或者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为他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提出线索。
此外,还可以对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同仁表示谢意。
(五)编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也是正式论文不可或缺的要素,通常附在论文后面。列举的参考文献可按参考或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按照作者或编者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排列,且英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每个列举文献包括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报纸杂志中文章的篇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单位(或报纸杂志名)、出版时间(或报纸版数,杂志期数)等。
主要的文献类型标识为:著作M,期刊文章J,报纸文章N,论文集C,研究报告R,学位论文D等。
推敲修改
对初稿进行推敲修改是论文写作的最后一步,也是重要一步。虽然此前已对写作提纲进行了反复修改,但这次修改也许只是微调,但实践证明,此时仍然有必要对论文的初稿进行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审视、核查、推敲和修改。
(一)推敲修改的内容
1.是否按照提纲要求,把要写的内容完全地、清晰地阐述出来。
2.句子与句子是否保持协调一致,首尾是否贯一。
3.是否运用了错误的或不当的语法和词语。
4.是否符合论文的格式要求(杨俊峰,)。
孙安平(2019)列举的掌握技能的写作者在内容方面审视和修改的重点是:
1.在思路发展和文章中心等方面做出有效的改动。
2.对词汇、句子和篇章等方面做出修改。
3.在修改过程中,注意添加、删略、充实和排序。
(二)推敲修改的方法
可以“冷处理”。这是鲁迅先生常用的方法。即把初稿搁置若干天,使头脑冷静下来。在此期间,再一次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并进行再思考、再研究。这样,从客观的角度,可以看得更清楚,能够突破原来的束缚,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这时再进行修改,能使文章再上一个档次。
篇12:学术论文写作构思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一)谋篇构思的思路与要求
1 .构思要围绕主题展开
若要使论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要使全文有一条贯穿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精髓,它是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的。论文影响读者主要就是靠其主题来实现的。因此,下笔写论文前,谋篇构思就要围绕主题,构思要为主题服务。正如法国的画家米勒( Millet )所说:“所谓构思,是指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可见这一条十分重要。
2 .构思论文布局,要力求结构完整统一
在对一篇论文构思时,有时会发现需要按时间顺序编写,有时又会需要按地域位置(空间)顺序编写,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按逻辑关系编写,即要求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符合科学研究和认识事物的逻辑。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形,都应保持合乎情理、连贯完整。有时,构思出现几种写作方案,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化,写作思路又会经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千头万绪到形成一条明确线索的过程,此时,应适时抓住顿悟之机,按照古人之去“应机立断,须定一途”的精神,确定一种较好方案。
3 .要作读者分析
撰写并发表任何一篇科技文章,其最终目的是让别人读的,因此,构思时要求做“心中装着读者”,多作读者分析。有了清晰的读者对象,才能有效地展开构思,也才能顺利地确定立意、选材以及表达的角度。一般说来,读者可分为专业读者、非专业读者、主管领导或科技工作主管机构负责人等,人们对科技文章的要求与评估标准各异。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其读者对象为同行专业读者,因此,构思要从满足专业需要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确定取舍材料与表达深度与广度,明确论文的重点。如果一篇论文包含有重要性不同的几个论题,作者应分清主次,考虑如何由次要论题向主要论题的过渡,以能引起专业读者的兴趣。
(二)如何提高构思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思维不清晰的作者会写出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论文来。因此,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写作实践训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构思论文的能力将随之提高。
在正式撰写学术论文之前,先拟制定作提纲,可以极大地帮助作者锻炼思想,提高构思能力,这一办法是被长期实践证明了是有效的办法之一。据资料报导,世界上先拟制定作提纲,然后按提纲进行写作的科技人员,约占总数的 95% 。
写作提纲的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1 .写作提纲,类似一张建设蓝图,可以帮助作者自己勾划出全篇论文的框架或轮廓,体现自己经过对材料的消化与进行逻辑思维后形成的初步设想,可计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如何表述一致,重点又放在哪里,哪里需要进行一些注释或解说。按此计划写作,可使论文层次清晰,前后照应,内容连贯,表达严密。
2 .拟制写作提纲,只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子甚至是词与词组加以提示,把材料单元与相应的论点有机组织编成顺序号,工作量并不大,也容易办到。当提纲写成后,再从总体上来。这很象是转动万花筒,只要稍稍转动一个角度,便会出现新的图案。提纲的调整也是如此。应该说,高速提纲要比无提纲写好人文后再调整要轻松得多。
提纲中用以提示写作的句子,有时即可用来做论文段落的标题。由此可见,通过写作提纲的拟制,可以确定论文的结构,使论文全篇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3 .提纲的拟制,有昨于繁忙的作者与进行合作撰写的多作者。前者,由于工作忙,时而中断写作过程,可藉提纲提示,帮助你在重新写作时立即恢复原来的思路;后者,可帮助合作撰稿人按照提纲进行分工与协调,避免由于各写各引起的重复与疏漏。
[ 示例 ]
论文:地基刚度对拱坝坝体应力的影响(研究对象:二滩拱坝地基)
一、引言
1 .介绍拱坝地理位置与形貌
2 .介绍坝址地质地貌
3 .提示坝基存在的局部缺陷 (1 坝基刚度左右岸不对称; 2 右岸坝基中部存在玄武岩软弱带 ;)引出四种不同的均质变模地基,分别计算坝体应力的问题。
二、地基刚度对梁、拱分荷的影响
就三种地基情况对梁、拱分载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均匀地基λ值的影响
1 .给出λ的表示式。
2 .绘制“不同变模均匀地基对梁、拱分荷的影响”曲线图。
3 .提供“‘ 86 型‘拱坝主要几何参数表”。
论点:λ变化对拱端分荷的影响远小于拱冠部位。
(二)两岸不对称地基刚度的影响
1 .绘制“左右两岸不对称的地基刚度对梁、拱分荷的影响”曲线图(对或、右端与拱冠分别绘制三张)。
2 .分析图示结果。
(三)局部低变模的影响
1 .分别就左、右端及拱冠绘制三张曲线图。
2 .分析图示结果。
对以上三部分进行归纳说明 [ 针对(一)、(二)、(三)一一对应说明影响程度 ] 。
三、地基刚度对坝体复位的影响
1 .均匀地基(图)。
2 .两岸不对称地基(图、表)。
3 .局部地基刚度降低的影响(图)。
四、地基刚度对坝体应力的影响
1 .均匀地基情况下,λ值的变化对坝本应力的影响(图、表)。
2 .两岸不对称(图)。
3 .地基局部变模降低的影响(图)。
五、结论(总归纳)
1 .针对λ值变化的影响的分析,指出在拱坝设计时需在底部考虑一定的倒悬度,以借助坝本的自重来减小底部由水压造成的应力。
2 .针对刚度,指出用结构上的不对称补偿地基刚度的不对称。
3 .虽存在有岩石软弱带,但只局限在边界附近,并不改变整个拱坝的应力分布。
重点说明地基变模对坝体应力的影响显着,其取值须引起重视。
( 二 ) 论证要严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起来,全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来说,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毕业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样式,它诉诸理解大量运用科学的语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已知推测未知,各种毕业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思维形式。社会科学论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实,采取归纳推理的形式,求得对未知的认识。要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必须做到: (1) 概念判断准确,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 (2) 要有层次、有条理的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3) 要以论为纲,虚实结合,反映出从“实”到“虚”,从“事”到“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此外,撰写毕业论文还应注意文体式样的明确性、规范性。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可行性报告、宣传提纲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篇13:中文学术论文写作格式
中文学术论文写作格式
引言(Introduction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1 题名(Title,Topic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
1.1主标题(Quot二级标题宋体五号字)
论文的主标题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对这两方面的要求分述如下。
1.1.1准确得体,简短精炼(三级标题宋体五号)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不等式的应用”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贝塞耳不等式的应用”,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中值定理在证明一类不等式中的应用”这样的论文题目不准确,题名中值定理是哪一个?,令人费解,何类不等式?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微分中值定理,何类不等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运用微分中值定理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巧用微分中值定理”。
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与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才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
1.1.2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三级标题宋体五号)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人、畜、机动力的组合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是主标题“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若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
1.2副标题(二级标题宋体五号字)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主标题)一类几何曲线特性--(副标题)用数学软件模拟几何曲线的滑移特性。
2摘要(Abstract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用夸张,也不要作自我评价。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3 关键词(Key words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例如:主题词之一“微积分应用”。它具有概念的特性,说明它不是别的,而是微积分的应用,采用的是自然语言词汇。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如,“最值”(其规范的主题词可是“最大值”)。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4 正文格式(Main body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论文正文宽为18cm,高为23cm。可将页面设置A4即21cm×29.7cm,页边距:上2.8cm、下3.9cm、左1.8cm、右1.2cm。排版采用双栏。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段落和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一般常见的划分方式有:①问题提出/问题分析。②解决方法/主要结果定理/结果比较与分析。
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还可以灵活地采用其它的段落划分方案,但就一般性情况而言,大体上应包含问题部分和理论分析部分的内容。“主要结果论证”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有人曾说:“没有论证结果的论文必脏”,这并不为过,论文的新意主要在这里体现。
如果标题定为结果和讨论,对于讨论(或分析)这一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则更难以确定所应写的内容,通常也是最难写的一部分。写得好的讨论(或分析)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①要设法提出结果一节中证明的原理、相互关系以及归纳性的解释,但只对结果进行论述,而不应进行重述。②要能指出你的结果和解释与以前发表的著作相一致或不一致的地方。③要论述你的研究工作的理论含义以及实际应用的各种可能性。④要能指出任何的例外情况或相互关系中有问题的地方,并且应明确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向。
由于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内容性质差别较大,其分段及其写法均不能作硬性的统一规定,但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直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5 参考文献说明(Reference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即:①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②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③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可能引用了很多篇文献,是否需要全部列出?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只需要将引用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那些文献资料列出即可。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相关文章:
1.记叙文写作指导
2.英语写作指导
3.个人简历写作指导
4.应用文写作指导
5.个人自传写作指导
6.事业单位写作指导
7.英文学术论文
8.护理学术论文
10.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