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家的费耶阿本德
“辞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论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家的费耶阿本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家的费耶阿本德,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论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家的费耶阿本德
论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家的费耶阿本德
在中国学术界,把对作为科学哲学家的费耶阿本德的`形象一直当作科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来予以接受,而较少有人提及费耶阿本德科学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佟立所著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版)一书中把自波普尔之后的科学哲学全部当作后现代科学哲学来处理,在我看来这一标尺虽然放得太宽了一点,但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我认为波普尔不仅开创了科学文化哲学的先河,而且也是西方20世纪少有的体系性哲学家.
作 者:洪晓楠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4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0(12) 分类号:B1 关键词:篇2:论费耶阿本德的人本主义科学观
论费耶阿本德的人本主义科学观
从人文的视角论,人本主义当是费耶阿本德的.科学思想中最重要的特征.费耶阿本德的人本主义科学思想在科学方法论、社会和文化生活三个层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并表现出了如下的发展趋势,即从科学哲学内部到其外部、以哲学为批判对象转向以科学为批判对象、以科学实践为批判的参照推广到以生活实践为批判的参照.
作 者:崔凡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年,卷(期): 22(1) 分类号:B085 关键词:费耶阿本德 人本主义科学观 科学方法论 社会 文化生活篇3:费耶阿本德的相对主义
费耶阿本德的整个哲学体现了一种相对主义观点.文章从相对主义的定义、方法、意义阐述了费耶阿本德的基本观点.费耶阿本德倡导相对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克服理性的绝对化,从抽象概念转向人的生活.因而,费耶阿本德的哲学呈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某种合流的趋势.
作 者:牛秋业 巩霞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19 刊 名: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IBO UNIVERSITY(SOCIETY SCIENCES) 年,卷(期):20xx 18(2) 分类号:B08 关键词:相对主义 理性主义 多元论篇4:论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科学观
论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科学观
费耶阿本德对传统科学哲学进行了无情批判,他的<反对方法>一书力图在对历史的实证考察中纠正已被扭曲的科学象.形他从自然主义的立场出发,坚持多元主义的科学史观,认为在实际的科学史上没有一条认识论或方法论规则是不曾被违反过的,因而他的结论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切环境和一切阶段能够维护的`只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怎么都行”.“怎么都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包含着对认识主体性的强调和对辩证法的阐明.
作 者:张风帆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36 刊 名:贵州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 年,卷(期): “”(1) 分类号:B151 关键词: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 科学观篇5:新视野下的费耶阿本德
摘要 费耶阿本德是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家。他的很多观点迎合了作为“美国精神”象征的实用主义。因而,他受到罗蒂等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的赞赏和肯定。
关键词 费耶阿本德;实用主义;后现代
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实用主义经历了繁荣与萧条后的复兴时期。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但他倡导的“怎么都行”、“告别理性”、“反对科学沙文主义”、“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等观点与实用主义弘扬的“工具主义”、“后现代主义”、“关注人类幸福”如出一辙。
一、实用主义及费耶阿本德的哲学
自从皮尔士以来,实用主义就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工具主义一派的主要方法。经过詹姆士、杜威推广以后,对当代西方科学主义哲学,尤其是对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尔士认为,要弄清楚概念或者观念的意义,就要看它的实际效果。概念的意义就在于与之相关的可以设想的全部实际效果。“考虑一下我们认为我们的概念的客体具有一些什么样的效果——这些效果是可以设想为具有实际意义的。这样,我们关于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们关于这种客体的全部概念。”也就是说,一个观念的全部意义在于该观念在人生行为上产生的效果。承认某种观念时有什么效果,不承认它时又有什么效果,这就是这个概念的全部意义。世界在我们的眼中,不过是一种“图画”而已。我们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想怎么描述就怎么描述。杜威认为实用主义是一种实践的、行动的哲学。他把实用主义归结为一种方法论,并自称工具主义。
进入后现代社会,一切都以是否“有用”为准,有用就是价值,这一认识被推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过去“哲学一思辨”的知识模式,逐渐变为“技术一实用”的工具。罗蒂的“小写的哲学”就是新实用主义,他扭转了哲学的根本任务,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摹写实在”,而在于“应付环境”。新实用主义坚持真理的主观性、相对性原则,以实际的效果之有用为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不再具有一种本质的东西,其意义在于“有用性”。因此,新实用主义也就具有了反本质的特征。同时,新实用主义者则主张把人类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以政治的民主的多样性来替代以往的哲学问题。罗蒂说:“作为实用主义者,我们所认同的团体由宽容论者、多元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构成。这些人的核心目标就是,容许尽可能多的不同的个人目标得以实现,以增加人类的幸福。……实用主义则认为。人类(或至少是进入欧洲启蒙运动的疆界并发表了一部分思想和政治自由的那部分人类)只是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因而也是越来越多的幸福。在新实用主义看来。思想的开阔、自由、政治的民主宽容、心胸开放,乃是合理地成为人类幸福的必要途径。
费耶阿本德提出的“怎么都行”原则、与理性告别、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以及反对科学沙文主义的哲学思想。与实用主义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费耶阿本德在他的《反对方法》中提出,一切方法论、即使是最显而易见的方法论,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不顾具体条件而硬性规定一些规则不仅不会给科学带来什么帮助,而且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正是因为方法损害科学的批判能力和创造性,方法危害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要反对传统方法论中存在的唯一的、普适的教条式方法,要遵循“怎么都行”原则。也就是使用多元方法。正是由于思想家在决定摆脱某些“显而易见”的方法论规则的束缚,或者因为他们不自觉地打破了这些规则,才使得哥白尼革命、现代原子论的兴起以及光的波动说的出现成为可能。
费耶阿本德说:“只要是科学,理性就不可能是普适的,非理性也不能加以排除。科学的这个特点要求一种无政府主义认识论。”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和提倡意识形态的多元主义,正是费耶阿本德的非理性主义的主要思想所在。理性的这种独断和程序化以及单调和齐一必将排斥科学的东西,抹杀丰富多彩的人性,这将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类的发展。从强调科学的心理性和主观因素的角度来看,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是最具特色的。
费耶阿本德指出,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好处,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能阻止科学前进的步伐。当然,在科学和其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中,并没有一种固定的东西使它们在本质上具有解放性。“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如果突破了思维的某种综合体系的束缚,就会对人类的解放有所贡献。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如果使人们对传统的信仰产生疑问,它就有助于启蒙。一个真理如果不经检验和比较而占据统治地位就必须被推翻,而任何有助于我们推翻这种粗暴统治的谬误要受到欢迎。”而科学沙文主义把科学独断化,抹杀了丰富多彩的人性,是违背人本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也不能对科学理论作出全面、公正、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评价的。所以,他强烈地反对科学沙文主义。
篇6:新视野下的费耶阿本德
二、费耶阿本德的实用主义思想
作为历史主义学派的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是以实用主义为主要指南的,其非理性的科学进步模式,同样是实用主义催化的产物。形如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一样,他在《告别理性》一书的序言中说道:“这一章将表明我关心的既不是理性,也不是科学,更不是自由——诸如此类的抽象性已经表明弊大于利——而是个人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崇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了实现个人利益,而不在乎使用什么样手段、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只要能达到预期设想的目的,就是合理的、正确的,这是一种表现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他的多元方法论,与实用主义反对理性主义相统一,认为世界是多种方法描述的“一”,反对一元论把世界描述为一个整体的思想。他并不看重某一种思想传统的重要性,只要对他的思想论证有用,他就拿过来。他用这种非常“实用的”态度来对待各种事物的哲学思想是在博采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想之后锻造、精练出来的批判哲学。“什么都行”表达了他的哲学最彻底的实用主义精神,他本人更喜欢用“认识论无政府主义”来表达他的实用主义思想。
费耶阿本德的主张,旨在最大可能地促进科学的进步,从而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好处,这是一种典型的效用哲学。在这里,实效性原则是人们的最大有效性原则,是人类行动的意义。人的行动绝非无效果的行动,人的行动目的在于获得对人生有意义的最好效果和实利。它反对教条和脱离实际的空谈,强调对现实的改造。认为哲学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主张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作为主要手段,把获得效用作为最高目的。他反对科学的目的也是因为他认识到了“科学”的弊端,科学的不民主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自由选择,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我以我高度的特质和个性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部分因为我的兴趣每周每天都在变化,部分因为我的人类和科学将会从每一个从事自己事业的人那里受益。”他非常强调“实践主义”,认为一切个人、团体、乃至整个文明都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而使科学获益。“罗马天主教可以通过学习佛教获益,内科医生可以通过学习《圣经》或者与非洲的女巫医生交朋友获益。……科学家可以从非科学的方法和观点中获得好处。”这种强调实践活动、注重实际结果、讲求实际效用的观点是实用主义最本质的体现。
费耶阿本德不看重某一种传统思想的重要性、反对唯一普适的观念的主张,与实用主义不承认世界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也不承认知识和真理的普遍有效性,不谋而合。费耶阿本德反对唯一普适的观念目的是想说明在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都很实用的,只要能促进科学进步,他们什么方法都用,科学家个个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自由地使用任何方法,他们并不使用哲学家推荐的“唯一普适的”证实方法或证伪方法。只要能推动社会进步,只要能达到个人目的,就是真理,就是好的方法。当然,费耶阿本德的这种实用主义真理观,用认识的价值性替代了认识的客观性、正确性。其认识论的贡献在于,在人类完整的对象性活动中,它不仅看到而且突出了事物不同的属性对同一主体、同一属性对不同主体的不同的价值关系的存在,突出了价值认识对于事实认识的目的性和归属性,强调对事物(包括认识论)的认识不在于把握它的属性,而在于把握它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功利关系。实用主义强调真理的实用性,它实际上是强调真理的价值检验,实用主义真理观为我们理解现存的事物提供了一把钥匙。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最为明显地表现了实用主义的人本主义和约定论的倾向,他不仅认为理论评价标准是由公众所决定的,而且认为“意见一致经常是政治决策的结果……是共同偏见的结果……意见一致还表现了批判意识的降低”等等。
三、费耶阿本德实用主义与后现代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哲学思想受到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如美国新实用主义者罗蒂的赞扬,因为其基本精神与后现代主义是一致的。
费耶阿本德从实用主义出发,贬低了科学,致使科学在文化领域中权威与自主性地位受到严重威胁;把神话、宗教特别是巫术等迷信的东西也放到与科学同等的地位,他旨在把人们从意识形态上僵化了的科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像从一种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一样。他也因此走向了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造成了科学哲学相对主义化、非理性化的“新潮流”,同时认为科学哲学是多余的。由此可见,费耶阿本德要做的事情与随后美国哲学家罗蒂要做的事情一样。如果说罗蒂声称要解构西方传统哲学,主张一种“后哲学文化”,那么费耶阿本德就是要解构传统的科学哲学所理解的“科学”概念,即拥有特权的、唯我独尊的“科学”概念,主张一种“后科学文化”,或者说一种“后现代科学哲学”。
从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来看,其结果是多元论的,所坚持的原则是对一切理论的宽容与放纵。凡坚持科学哲学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哲学家们都是一个“反表象主义者”,也就是一个建构主义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的形成提供了前提与基础。
费耶阿本德对理性主义的批评导致了相对主义的结论。但他并不倡导一切形式的相对主义,而只是提倡一切传统的平等生存,他相信这是符合民主原则的。在自由社会中,应该允许一切传统存在,允许他们自由发展、自由竞争。他对自由社会的定义是:“自由社会是所有传统在其中都有平等的权利、平等地接受教育和接近其他权利位置的机会的社会。”我认为绝对的自由是在这个世界中找不到的抽象观念,但是有条件的自由是可能的、需要的、应该追求的”后来的新实用主义者继承了他的这种“自由”的思想,使得“自由”、“平等”成为实用主义政治思想中的核心概念。罗蒂对费耶阿本德的相对主义科学作了高度评价,并从他的思想中援引了工具主义,赋予实用主义以新的内容:生活着的人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是充满了主观色彩的活动过程,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真理始终是作为工具而成为人们追寻的对象的。这就使得“后分析哲学”得以诞生。奎因等接受了实用主义的工具主义观点,把科学归结为应付环境的工具,从而反对逻辑实证主义,促使逻辑实证主义向逻辑实用主义的转化。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说欧洲大陆的后现代哲学家着重于否定传统形而上学坚持为王的合法性的话,那么费耶阿本德这位从科学哲学阵营中冲杀出来的后现代思想家则以追查科学这位自封的女王并非金枝玉叶为己任。”总之,费耶阿本德通过对方法、理性主义、科学沙文主义等的批判,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限制了理性作用的范域,消解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凸现了不同传统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立场。
篇7:费耶阿本德哲学思想对科学创新的启示
关于费耶阿本德哲学思想对科学创新的启示
关于费耶阿本德哲学思想对科学创新的启示论文关键词:费耶阿本德 创新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费耶阿本德的观点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对科学创新中的科学制度、学术环境、学术思想都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认识。
PK费耶阿本德是奥裔美籍哲学家 (1924-1994),以其在科学哲学上的极端观点着称于西方哲学界。他的思想总体上来源于托马斯・库恩的历史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同时又非常“实用地”对待各种哲学思想和哲学流派,甚至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费耶阿本德继承了科学哲学的批判传统,并将这一传统引起了科学和科学哲学自身。他对科学的批判不同于胡塞尔、海德格尔、尼采等人的批判,他的批判之火是从科学哲学的堡垒内部燃烧起来的,对于科学哲学的杀伤力极大,并从思想上直接威胁到科学至上的优越观念在上世纪引起全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的震惊。
1 费耶阿本德的主要观点
费耶阿本德的主要观点集中在 《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自由社会中的科学等着作中。归纳起来有:①反对规则的方法论,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主张 “怎么部行”;②强调理性主义的科学假设不具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性,将科学的至高无上性等同于中世纪的宗教,称之为科学沙文主义或科学霸权主义;③认为不同理论具有不可通约性和不可比性;④要求将科学与国家、教育分离开来以便于科学与教育的创新。这四种观点可以写成如下的推理:因为,不同理论是不可通约的和不可比的,所以, “怎么都行”;又因为,怎么都行,所以,理性的科学假设不具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性;故科学必须同国家教育分离。
显然。从这种推理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 :一个致力于****归纳和演绎的科学哲学家在运用理性的方法完成他的思想传播。但由此就否认费耶阿本德的理论意义,给他贴上 “机会主义”或 “非理性主义”的标签则显得过于简单。事实上,费耶阿本德并不一般地反对理性和客观存在,他反对的是以为有最为客观、最合乎理性的发现真理方法的存在的观念,即理性的神化。如果理性意味着普遍规则的话,批判理性是合乎理性的,对理性的绝对崇拜是非理性的。这种有趣的悖论对我们这个创新的时代有其现实意义。
2 费耶阿本德的理论对创新环境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我国科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多数仍是一些人力密集型和财力密集型成果,而基于创新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的成果仍不多见。导致这种情况,当然有许多因素,其中创新环境的营造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l1月一12月 ,在中国的学术界出现了 “科学”与 “伪科学”之争。以中科院研究新研究员宋正海为代表的一方建议在 《科普法》中取消 “伪科学”一词,遭到了中科院院士何柞庥为首的伪科学斗士的反对。现实中的真伪科学之辨凸现了科学创新环境的重要性。
这种情况就使我们有必要重温费耶阿本德的一些思想。科学创新作为一种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的活动,其最大的特性是它的不可预知性。但现实的科学活动中许多人,包括一些着名的科学家过分拔高了科学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已经披20世纪的许多科学成就所证明,普特南认为 “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认为,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的理性和可能性。”这种科学的优越性的假定超出了科学,并几乎成了每个人的一项信念,由此阻碍了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因此,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的优越性只不过是一个童话。我们运用费耶阿本德的观点剖析一下真伪科学之辨:①谁来定义真伪科学?标准是什么?②如果是被证实是科学,披证伪的是伪科学或未被证实的都是伪科学,那么科学的探索精神到哪里去了?不可预知性又如何体现?在科学哲学领域应当抛弃那种贴标签、树权威的做法,取消科学领域的造神运动。凤凰卫视 “废除伪科学”之辨中某嘉宾质疑另一个嘉宾 “请问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教授?”我想知道的是:在真伪科学之辨中,身份很重要吗?身份决定了观点吗?这种环境下的科学创新必然呼唤打破科学神话、科学童话。科学刨新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规则的限制。
3 费耶阿本德的理论对创新制度的现实意义
20着名数学家丘成恫指责jE大 “长汀学者”造假事件也暴露出科技刨新中的制度缺陷,尽管这件事的.是非曲直最终没有定论,但肯定的一点是我国的学术体制中有一些暗箱的成分,制度的设计中监督缺位。无论北大有没有虚假引进,只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都会给指责者、给大众一个结沦,而不是象现实这样不了了之。
其实,在上个世纪,费耶阿本德就尖锐指出:现代科学绝不像科学宣传的想-止我们相信的那样困难和完美。美国的众议员鲍曼曾有提案建议:国会应对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拥有否决权,众议院通过该项修正案时,引起美国科学的不安但费耶阿本德却极为赞成,他认为鲍曼修正案建议检验少数人用纳税人的钱做了什么。公众将这些钱交给他们处置,徒劳地希望将会由这种慷慨得到好处。考虑到自我陶醉的科学沙文主义,这种检验是十分合理的。他甚至极端地认为:应当加强外行的监督。这种观点在年的中国也出现了:2006年6月16日 《科学时报》邹承鲁先生文章 我国科学在自主创新方面为何举步维艰》中指出:自主创新体制的问题是缺乏透明度,尤其是经费的问题上存在严重错位,科技界的专业标准被人际政治所替代。这种现象需要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加以改变。
4 费耶阿本德的理论对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又担任一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深刻体会创新教育对科学创新的意义。传统教育中对科学的教育基于灌输。这种方式与披费耶阿本德类比于宗教的灌输一模一样,他认为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孩子们的批判能力以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事物。他以激烈的言词,表达一种宽容、自由的教育思想,他极端地认为:教育与科学应当分离以 “保护儿童们所具有的宝贵想象力,并尽可能地发展他们的比较能力。”笔者虽不赞成他的极端做法 ,但却认同他说的做法中所表达的思想。
反观基础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情景引入、问题分移亍、命题论证,而忽略了难得的直觉和顿悟。我们津津乐道于课件制作和解题预设,而抹煞了学生的机智和创新。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教学的简约运动和洗课运动,倡导民主教学和教学生成。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尝试一种我们称之为“课程超市”的实践,即由教师将 自己的特长发挥,提出自己的课程方案,由学生加以选择。超过一定人数,就开设课程。这是一种别样的课程,根据师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设课、选课,授课更注重探究和合作,其评价更注重过程和发展;开放实验室、开放图书馆……,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
再有,今天的课程开没是标准的、课本是统一的,答案部是标准的 、人的培养是标准的,这样的教育少了该有的选择性和批判性。为此,我们呼唤草根教育、田园教育,刨新教育应当在不同观点、不同学科中相互依存并相互竞争,让学生有自由比较及选择的余地。使他们不致圊于一己之见或一家之言。
总之,费耶阿本德的观点在科学创新中对科学制度、学术环境、学术思想都有其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处于转型期中的中国的教育更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费邵阿本德 .自由社会 中的科学【M】。上海译文出版杜。1990
【2】夤耶阿皋德 .反甘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蛔要【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3】等特南。真理与历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
篇8:费耶阿本德对科学史的诠释论文
费耶阿本德对科学史的诠释论文
众所周知,费耶阿本德虽然被公认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历史主义思想却与库恩等人的历史主义含义大相径庭。其基本区别是:尽管库恩等同样是以科学史为研究对象,认为科学是一个不断演变更替的动态过程,不是一种凝固的静态结构,应该通过丰富的科学史料和详尽的案例分析来概括总结科学方法论、认识论、科学的性质、结构及其发展演化规律,但是他们在研究科学史时,运用的方法却没有超出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而费耶阿本德则不同,他已经认识到不能再将科学史仅仅作为单纯的研究对象,而要把任何一个科学问题都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来分析和处理。任何问题只要放进不同的历史环境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谁如果忘记该问题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知识背景,他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在费耶阿本德的眼里,科学史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或模式呢?
一、一部非逻辑和多因素作用的历史
在费耶阿本德看来,整个科学史如同人类史一样,是最优秀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都难以想象的那样丰富多彩,那样充满机敏、智慧和生气,那样的离奇古怪和难以捉摸。整个科学史都是由无数个人的意识、意志、热情、想象以及其他一切精神活动或社会活动共同支配的。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费耶阿本德才批判了过去一些科学哲学家把科学史简单化、孤立化、静止化和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倾向与做法。他说,科学史是充满复杂、混乱和错误的。一件事物的创造和对该事物的一种正确观念的充分理解的创造常常处于同一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不结束,它们是不能分开的。这个过程不是,也不可能是由一个完全确定的研究纲领或理性逻辑来指引的,它包含着各种可能的研究纲领实现的条件,指导这个创造过程的东西宁可说是一种含糊的冲动、兴趣和热情。先是这种热情产生具体行为,继而是行为反过来又创造环境和解释过程成为“理性过程”所必须的思想观念。
费耶阿本德说:“从伽利略时代到20世纪,哥白尼观点的发展就是我想描述的这种形势的一个完美的例子。人们先是从一种强烈的信念开始,这个信念与当代的理性和经验背道而驰,而在同样是非理性的其他信念中却得到支持,然后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创造了新型的仪器,‘证据’也以新的形式与理性相关,直到产生一种思想体系,其丰富程度足以对其他任何特殊部分提供独立的论据,而且是易变的,只要需要这些论据,就足以发现它们。”[1](P26)但是这种曲折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种零乱分散的孤立事件的堆积和偶然思想的展示与延伸。无论是整个科学发展史,还是某一具体学科或理论,甚至具体概念的发展都是各种条件和因素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既然整个科学史中的各种因素、条件,乃至各种人物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都对科学认识作出了贡献,那么要勾绘出科学发展演化的完整模式或基本轮廓,就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纯粹的科学理论、科学概念的发展主线上,或者人类认识史的某个特殊阶段上,或者某些突出的科学家身上;而要从人类最原始的活动、启蒙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不能人为地割断历史。比如“地动说”,并不是哥白尼个人的天才发明,而是早在古希腊时代就由毕达哥拉斯派的阿利斯塔克提出。只是由于这种见解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和直观不相符合,它才被人们反对和遗忘。在被另一种相反的见解排斥长达2000多年之后,才在哥白尼时代再次复兴。“地动说”的复活并不是因为哥白尼拥有某些新的重大发现,而是基于哥白尼对阿利斯塔克的“中心火学说”的坚定信念;基于对毕达哥拉斯派所宣传的“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只是环太阳而行的星星之一”的观念的好奇心。
从阿利斯塔克到哥白尼的2000多年间,由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体系的无限信仰,其间虽然也不时有少数人怯生生地反对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响应阿利斯塔克的“地动”主张,但是由于强大的宗教势力和人们的日常经验将其抬高到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而使日心说的主张一直没有市场。由于哥白尼率先基于好奇心而引起的对研究地动说的向往,才导致他把毕生精力都献身于这一学说。因此没有古希腊哲学家大胆离奇、模糊不清的幻想,是不会发生哥白尼革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哥白尼革命并不是基于托勒密体系日益增多的反常,最后由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主要在于一定社会背景下,某种偶然奇特的作用,或某个集团、个人的兴趣、意志和好奇心的作用。当然更主要的在于这种革命的核心内容早在古代就以一种胚芽形式出现在古人的奇思怪想中;经过长期的逐渐萌发,才最终由微小的影响和暗淡的火花逐渐蔓延成为炽烈的火焰,产生巨大影响,导致人们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因此科学革命的发生也同政治革命一样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萌发过程。
不过科学革命毕竟和政治革命不同。激烈爆发的政治革命可以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使命,而科学革命则不同。比如哥白尼开创的天文学革命至少经历了一个世纪,直到牛顿时代才算完成。其间,布鲁诺、布谷、开普勒、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无不作出永载史册的贡献。但是他们的贡献并不完全像一般科学史家了解的那样,尤其是伽利略对新天文学体系的确立所作的奉献,是明显地不同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所作的说明。他既没有主张要发现新事实以支持地动说,也没有提及任何反驳地心说的观察。相反,他强调哥白尼和托勒密一样都被事实所反驳。他赞扬的是阿利斯塔克和哥白尼处在极端困境中,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学说和信念。比如哥白尼面对许多愚蠢而恶意的迫害总是报之以微笑,认为“天地的运行丝毫也不会因为这些笨蛋们的嘲弄或尊敬而受到影响。”[1](P215)他赞扬他们一直是用反归纳的方法、非经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因此伽利略并不是主要依靠经验取胜,而是主要取决于他的机巧、宣传、说服和各种迂回曲折的方法。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证据的作用,但在伽利略那里并不主要是证据的威力,而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各种实践方式联合作用的结果。
费耶阿本德把天文学演化历史的模式扩展到科学史,认为整个科学史也都是这样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为此,他对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的科学模式都进行了批判和矫正,认为他们的模式都各有其片面性,都不完全符合科学史的本来面貌。
二、科学知识增长的多元化模式
费耶阿本德在论及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时,首先对波普尔的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科学理论不是始于问题,而是始于人的活动。问题不仅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而且不能脱离表达它的概念而单独存在。术语、概念是不能离开客观对象,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而主观自生的。因此宁可说科学始于游戏,正是游戏常常是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或新问题的温床。当然这些所谓的新理论在游戏中出现时,通常是不规则的,含有矛盾的,与事实的关系也是含糊不清的,但是它能够得到改进和发展。
关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模式,费耶阿本德认为其最大困难是不能说明革命为什么会带来科学范式的变化?其次是没有说明新理论究竟从何处产生,新理论能否像政治革命那样很快推翻旧理论取而代之?其三是常规科学和非常规科学的界限是否存在?同一领域同时并存的两种对立理论在科学史上大量存在。如光学中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地质学中的均变说和灾变说,生物学中的达尔文主义和非达尔文主义,天文学中的天体演化说和宇宙大爆炸说等,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谈不上哪一种属于常规科学,哪一种属于非常规科学。这恰恰证明费耶阿本德所主张的多元对立的科学理论同时并存的观点是符合科学发展演化的史实的。
与上述观点相反,费耶阿本德对于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却比较欣赏。在拉卡托斯看来,不论是用一个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还是只保留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都是合法行动。因为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同样有可能东山再起,有着不可估量的前程,因此给它一个间歇时间,允许其潜能展现,是明智之举。但是,这种引进时间的标准当与“时间限定”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也可能会产生曾经反对朴素否证主义的证据来反对研究纲领。因为如果允许等待一段时间的话,那么为什么不能再等一等?这样一来,拉卡托斯捍卫的标准就成为一句空话。一方面,人们不知道在什么样的“限定时间”运用这一标准,另一方面,人们完全可以用产生它的.理由来反驳它自身。
在此基础上,费耶阿本德描绘了一幅科学知识增长的新模式。在他看来,科学进步的起点或科学与非科学相互区别的起点是:一个对含有大量经验内容的理论感兴趣的科学家或一位想尽可能了解他的理论的各个方面的科学家,将首先是想方设法把自己感兴趣的理论与其他理论进行比较,而不是与经验事实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而且这种比较是为了修正而不是为了抛弃在比较、竞争中失败的理论。根据“理论增生原则”,参加比较、竞争的理论、假说越多越好。人们可以从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获得这些理论,它们可以来自过去的神话、童话、宗教传说,也可以来自现代人的各种偏见;它们可以来自专家学者的研究,也可以来自外行的奇思异想。而且所有这些可供选择的假说、猜测在竞争中都处于同样地位。
那么人们将如何进行合法的比较和选择呢?第一步,必须保持新的理论、假说直到它被必要的科学所补充;必须在它面临清楚明白的反驳事实时,保留它;并试图解释为什么保留它的原因,证明反驳它的“事实”与之不相关,或者是人们的幻觉。但是不能只用单一的理由来支持这样的解释。因为科学史上常常发生的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往往是通过一种向后的运动将人们带回到一个早期阶段。在那里,理论更含糊、更少经验内容。这种倒退运动恰恰不是一种偶然事故,而是具有一定的功用。它是人们欲推翻现状的实质;它给人们提供了详细发展主要观念和思想的时间与自由,而且也是为了发现必要的辅助性学科。然而怎样才能说服或诱导更多的人离开一种论证充分、似乎不可反驳的、经验上是成功的理论体系,而使他们转过来忠心于一个不成熟的、甚至是荒唐的假说呢?怎样才能使人们相信一些所谓理论导致的现状的成功仅仅是表面的、而不是实质性的呢?
费耶阿本德说,显然要使人们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就必须通过其它途径而不是经验事实或论据,它将需要引进非理性手段。例如说服、情感、为此目的的假说,以及求助于各种偏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把握一种只不过是盲目信念的东西,直到发现辅助性学科、事实、证据,转变这种信念成为合理正确的知识。在这种说服和转变的过程中,把过去明显相关的证据推到一边,通过为此目的的联系把新资料引入,科学的经验内容被大量减少。开始时,可能没有人注意这种新理论,它也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此也没有什么发明和观念给予支持。但只要有部分合理性能够得到部分人支持,就足以开始一种新倾向。而一旦形成新倾向,就意味着从证据向后退了一步。这后退的一步实际是前进的一步,因为它摆脱了牢固束缚、高度证实和粗俗描述的理论体系的专制之后,接着便是更为一般或抽象的推测取代被反驳的理论,产生新的推测,并通过对这些推测进行验证来确立新的观念或理论。
当然,在科学史上,任何新观念、新理论也都要有充分的酝酿和生长成熟的时间。任何旧观念、旧理论也都要在历史的不断前进中经过许多阶段才被取代。那么在科学史上,当各种观念、思想、理论、假说都处于相同竞争地位时,如何选择才能开辟科学发展的新方向?是否仅仅凭着科学家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正如费耶阿本德自己所表述的,“我以我高度的特质和个性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部分因为我的兴趣每周每天都在变化,部分因为我相信人类和科学将会从每一个从事自己事业的人那里受益。”[2]
只要全面考察费耶阿本德关于选择标准的论述,就可以看出,他虽然把兴趣、爱好作为选择的一个标准,但却不是决定选择的关键因素,因为在其背后还存在着如下因素:那些能够推动科学进步的选择往往不是以现实看来似乎牢不可破、证据确凿的理论学说作为选择的出发点的,而是从正在产生或正在复兴、发展着的东西,哪怕它现实似乎还不巩固,似乎没有可靠的证据、观念支持的假说、推测开始的。也正是基于此种观点,费耶阿本德才特别强调要从历史上被人们遗忘的、证据不足的、离奇荒诞的推测、假说中去寻找新的理论、学说的起点。因为正是在这些“胡思乱想”中,而非经由科学实验所获得的感性经验中,充满了人的智慧,集中地展现了人的发明创造能力和思维的能动性。
三、多种因素的相互渗透构成科学发展的动力
费耶阿本德不仅从辩证法高度分析了科学发展的过程、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还从方法论和认识论角度探索了科学进步的原因。对此,他不仅批判了传统方法论把科学进步归结为某种始终如一的思维模式,还着重批判了拉卡托斯把科学史分为内史和外史两个孤立部分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这种划分完全是人为地把一个有机过程割裂开来,没有认识到科学作为一个各部分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每一种理论、故事和神话通过竞争,都可以对人类意识的发展产生作用;其中每一个人,不论是专家或外行、职业者或业余者、老实人或说谎者都对人类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另外,处于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对理论进行的选择和发展,或者他的发明创造,都必然取决于自己的兴趣,取决于社会法则、社会哲学,以及本人对时代精神持有的见解。
那么一位科学家如何才能使自己选择的理论获胜呢?费耶阿本德认为存在无数种方式和途径,要借助多种力量和原因。特别是其竞争对手被多数人接受或信仰的时候,他需要去逐渐扩大自己的影响和领域,需要组织最有生气的知识分子队伍,以便打败一个由天才的富有想象力的科学家支持的研究纲领。他需要借助更有创造性的天赋才能和洞察社会背景以及对手的心理活动的更卓越的能力,才可能使他的研究纲领获得成功。
费耶阿本德说,科学的方向最初是由人的创造性想象决定的。但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群众,他也需要表演某些理性主义者的游戏,并利用社会规律作为暂时的杠杆。这样,他才可能理性地打败那些适合于其他理性主义者的进步主张。换句话说,要使某种理论、学说、信念胜利,就要利用知识分子和新生阶级的社会力量,使用各种宣传手段扩大该种理论、学说的影响。这样一来,在费耶阿本德那里,社会、政治、心理因素,以及人的各种行为因素都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动力是不分内因和外因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渗透在一起而在科学史这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中起作用的。比如,伽利略捍卫哥白尼学说的胜利,是与使用许多“非理性”手段紧密相关的,而所有这些手段在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中都是“外部因素”。“然而若没有这些外部因素就无法理解一次重大的思想革命的发生。就没有任何理由主张我们的职业思想体系比亚里士多德的更好,也不能理解从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到近现代科学的职业思想体系之间转化的机制。我们只能说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之后接着的便是近现代的思想体系。”[1](P209)如果要探索究竟是什么信念、行为和态度使科学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立即就看出:实现一种新的职业意识形态是转变的实质。然而拉卡托斯的有关科学的内史和外史之分却限制了这种答案。因为任何一种科学的特定内部史只有当其外部史在每一种转变的关节点上拥有破坏特定方法论的补偿作用时,它才能完全成为可能。
费耶阿本德说,对于望远镜光学的无知,对于哥白尼学说的信仰,以及一大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反对者和其他经院哲学的敌人的存在,都是使一种新的职业意识形态转变成为一种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及最终转变成一门新科学成分的必要因素。比如,当我们集中于哥白尼主义的内部史时,就会注意到一种内容的增加似乎是与这种新的职业意识形态的原理相一致的。但是当我们把外部史或“mob心理学”增加到资料中去时,就会注意到科学“内史”的一致性常常是科学外部遭受大量破坏作用的结果。这些破坏作用是科学得以发生和发展所必须的,而且它们属于科学自身,不属于其它领域。因此拉卡托斯的有关科学内史和科学外史的区分只会阻碍有关科学变更和生成真相的研究。无视外部作用只会使人们根据一些对科学进步不是必须的标准来虚构一个主观的历史,而不是科学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真实的历史。
为此,费耶阿本德非常强调“实践主义”,认为一切个人、团体,乃至整个文明都可以通过相互学习,而使科学获益。“罗马天主教可以通过学习佛教获益,内科医生可以通过学习《内经》或者与非洲的女巫医生交朋友获益。……科学家可以从非科学的方法和观点中获得好处。”[3]在辩证法看来,正是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消除了一切绝对的首要性和次要性”,消除了割裂整体的形而上学,避免了各种人为制造的主观因素。
费耶阿本德不仅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方面论证了科学进步的动因,还从科学进程中的矛盾和不均衡的角度阐述了科学进步的机制。他在反驳逻辑经验主义者把科学进步的机制区分为科学发现的逻辑和科学辩护的逻辑时说,他们常常讲科学只研究命题,不研究陈述与句子,然而这种程序却忽视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不均衡的历史过程。它既含有未来思想体系含糊、不连贯的预测以及高度思辨的理论体系,又含有古老、僵化的思想形式。科学中发生的许多冲突都是由历史发展的参差不齐和所获资料不均衡性引起的。正是这种不均衡性导致矛盾冲突推动新理论取代旧体系的科学革命。
在这个问题上,费耶阿本德反对库恩的有关科学革命的范式论和格式塔心理学。他从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吸取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的思想,来说明科学的进步也主要是由日益增加的科学资料和旧的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推动。没有这种矛盾运动就没有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取代。他说:科学史上“是不存在这样一种既是有用、进步的,又是与逻辑要求一致的独一无二的科学或生活方式的。每一门科学都含有与事实和其它理论不一致的,而且当详细分析时就会揭露出矛盾的理论。只有在一种所谓始终如一的科学——逻辑的原则中的一种教条主义信念,才会使我们无视这种状况。”[1](P212)然而站在人类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科学史家则相反,他们的许多研究都已经表明“科学总是充满着漏洞和矛盾的”。这些矛盾往往是由于理论的不断增生导致的不同理论或新旧理论之间的竞争和人的选择作用所引起。它完全类似于生物界中由繁殖过剩引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作用。为此,费耶阿本德特别强调各种社会因素以及人的心理、兴趣、爱好、知识背景等因素在理论选择中的作用;认为正是这些杂多的因素构成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P.Feyerabend.Against Method[M].London.1979.
[2]亨利·托马斯.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0.30.
[3]P.Feyerabend.Farewell to Reason[M].New York.1987.P21.
【论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家的费耶阿本德】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