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

《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

2023-09-05 08:41: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活好难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

篇1:《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

《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遥望洞庭山水翠,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8.(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力。(仅答出“辽阔”或“宏伟”也可,1分)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 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 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 对即可,2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篇2:《登岳阳楼望君山》阅读答案

【明 】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2.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AD

2.(1)比喻。①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突破了湖水的平静、宁静。②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3分)

(2)奇特的想。①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对镜梳头,突出了君山的动人可爱。②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荡涤一清,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荡涤心灵的效果。(3分)

篇3:望洞庭阅读答案

【原文】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问题】

⑴写洞庭的的诗文历来很多,这首诗别开生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图。(2分)

⑵“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历来被人们称奇,请说说它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

⑴湖光秋月(或月下山水)(2分)(本题必须提到“月”,如无“月”不给分)

⑵示例:使用比喻手法,把湖面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秋月中的洞庭山水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本体、喻体1分,美感效果1分;效果的理解允许多样,例如,回答“站得高,看得远”“作者有宽广阔大的胸怀”等也可)

篇4:望洞庭阅读答案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注释:

湖水平:八月长江水涨,湖水漫溢,与岸齐平。

平:此指秋天湖水上涨,水面与岸齐平。

涵:包涵,包容。

虚:虚空,即天空。

太清:道家称天为太清。

气蒸:水气蒸腾。

云梦泽:即古代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大都淤成了陆地。此指洞庭湖。

撼:撼动。此为拍击之意。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2分)

6.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 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

5.雄浑壮阔,气势博大

6.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

7.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

8.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

阅读练习二: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天空 。(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具体分析。(3分)

10、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的妙处。(3分)

11、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以登览为题材的抒情诗,所抒之情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

(9)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10)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11)这首诗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荐的心情。杜甫的《登岳阳楼》感身叹世,表现贫病困顿中的诗人忧时忧国的情怀。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1分),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2分)

2、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__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简要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2分)

4、这首诗的写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联系全诗看,作者在欲济无舟楫一句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五言律诗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3、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4、夸张。想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舟楫,想出仕却无人引荐,暗示作者想得到对方的援引。

阅读练习四:

1、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答: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答: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爱的摇晃起来。

3、从诗的最后两联中,我们可以窥定诗人怎样的心曲?

答: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因此渴望出仕求官,渴望被援引。

4、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典故;这是隐喻想做官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阅读练习五

⑴下列诗句中描写洞庭湖景象的是(2分)

A.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B.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生日向西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⑵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划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2分)

⑶结合诗歌的尾联(最后两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C

(2)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或:一片白茫茫的云梦泽水气蒸腾,波涛汹涌似乎要撼动整个岳阳城。)(意对即可)

(3)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或想做官却没有途径)(1分),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帮助和引荐的思想感情(1分,意对即可)。

翻译: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我想出仕无人援引,犹如想渡湖却没有舟楫一样,在这圣明之世置闲真使我惭愧不已。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赏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 ),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诗人写给他的。前四句是写洞庭湖的名句。八月水涨,湖水几乎与岸平。向湖中看,水天相接,水跟天混合一体,分不清彼此,所以称混太清,太清指天。但洞庭湖上的水天相混,与一般的水天相接不一样。水天相接,还是水是水、天是天,只是人的视力造成的错觉,这里的水天相混,是水与天混而不分,在水与天之间的一段虚空已包含在湖水里,所以是水和天相混了。气蒸云梦泽 ,水面上有蒸发出来的水气,把虚空包含了,这个水气也把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古代的云梦泽 ,在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 方圆八九百里,这里泛指围绕着洞庭湖一带。接着第四句写洞庭湖波浪的声势。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称洞庭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 ,故称波撼岳阳城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那儿的岳阳楼是望洞庭湖的胜地。这四句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后四句是感怀。欲济无舟楫,《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端居耻圣明 ,端居指平居闲处 ,在圣明时即太平时,闲着不做事是可耻的。《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 ,不如归家结网 。末联表示空有羡鱼的感情,希望对方推荐。这首诗的感怀部分,写得含蓄,不直白求荐。所用典故,与望洞庭湖密切结合,极为自然,而融化无迹。

这首诗仅用四句话就概括出洞庭湖的浩渺气势,写出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 ,抒怀里又要结合写景,含蓄不露,虽有所求,但不露求乞相。在写景上,诗人抓住洞庭湖水势大的季节,用八月来点明,用湖水平说明水势的浩大,开头朴实而有力。第二句就奇峰突起,概括出洞庭湖的气魄。洞庭湖的浩渺,不同一般的水天相接 ,原来是含虚混太清,湖上的水气把天和空都包含进去了。这才捕捉住了它的特点 ,写出了它的浩渺的气势 。如此还不够,再加上气蒸云梦泽 ,水气的蒸腾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这样写,还没有写足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势,

于是再加上波撼岳阳城 ,使人感到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这才把洞庭湖的特点写足了。

在抒怀方面,明明是求人引荐,却没有一句求荐的话,而是结合洞庭湖的描写,用欲济无舟楫 来暗示,并说自己不出来做事对不起这个时代。对方原是宰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篇5:望洞庭阅读答案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10.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篇6:望洞庭阅读答案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8-9题。(7分)

登岳阳楼 望洞庭

杜甫 刘禹锡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湖光秋月两相和,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遥望洞庭山水色,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5分)

同:

异: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2分)

答案仅供参考:

8.(5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2分)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3分)

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昨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怀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每诗1分,计2分)

篇7: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阅读答案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②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1.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5分)

2.第二首诗笔力雄奇,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年老被贬的沉痛;九死一生、涉险而过的庆幸;即将回来家乡的欢欣。

第二首:对君山奇秀景色的赞美。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展望。

2.意象新奇:运用比喻将君山峰比作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奇秀;将湖面翻涌的白浪比作“银山堆”,写出了满面的奇丽;

意境壮阔:诗人登高远眺,极目所见,风雨满川,巍峨的高山也宛如小小的发髻,胸襟开阔。

情感豪放;相像自己荡舟江上在巨浪中游赏美景,气概豪迈。(答手法奇特、用法奇特的也可酌情给分)

篇8: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阅读答案

黄庭坚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②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1.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5分)

2.第二首诗笔力雄奇,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年老被贬的沉痛;九死一生、涉险而过的庆幸;即将回来家乡的欢欣。

第二首:对君山奇秀景色的赞美。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展望。

2.意象新奇:运用比喻将君山峰比作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奇秀;将湖面翻涌的白浪比作“银山堆”,写出了满面的奇丽;

意境壮阔:诗人登高远眺,极目所见,风雨满川,巍峨的高山也宛如小小的发髻,胸襟开阔。

情感豪放;相像自己荡舟江上在巨浪中游赏美景,气概豪迈。(答手法奇特、用法奇特的也可酌情给分)

赏析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王维《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之写,有有余不尽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时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诗人历经磨难,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

拓展阅读: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注释:

投荒万死鬓(bìn)毛斑,生出瞿(qú)塘滟(yàn)滪(yù)关。

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鬓毛:鬓发。斑:花白。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首。滟滪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入:一作“出”。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wǎn)结湘娥十二鬟(huán)。

川:这里指洞庭湖。“绾结”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一作“绾髻”。湘娥:《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当:正对着,指在湖面上面对着湖水。银山:一作“银盘”。

译文: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qú)塘滟滪关。

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可惜我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

篇9:《登岳阳楼》的阅读答案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思想内容】

作者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对亲朋的思念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品词炼字】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诗句中的“坼”、“浮”两字,生动有力地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和气势恢弘的特点。

3.【名句赏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从楼上望去,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诗句虚实结合,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壮阔和恢弘的气势,衬托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

【《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相关文章:

1.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赏析 黄庭坚

2.登岳阳楼教案

3.登岳阳楼 杜甫

4.登岳阳楼翻译

5.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6.《望洞庭》阅读赏析

7.望洞庭课件

8.古诗望洞庭

9.望洞庭 古诗

10.《望洞庭》古诗词解析

下载word文档
《《登岳阳楼》与《望洞庭》比较阅读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