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2023-08-24 08:48: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夜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篇1:《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应为一个整体,这是理解《大学》的关键。“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于至善”则是指“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亲民”为“新民”并非无据,这可以由郭店竹简及《大学》的思想得到证明。“八条目”以修身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四项乃是修身的工夫,它与后者是一种交叉的关系,而不是并列的关系,“八条目”严格说来应为“四条目”。《大学》的思想具有二元的倾向,对以后的孟子、荀子均有所影响,但其主要还应属于思孟一系。

《大学》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自宋代列入四书以后,其影响更为巨大。但围绕《大学》一直存在着种种争论,争论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的成书年代;二是《大学》的思想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这两个方面又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最近出土的郭点竹简中许多观念范畴都与《大学》相近(1),为我们重新理解、探讨《大学》提供了重要材料。笔者曾著文指出《大学》成书较早,应为曾子或其弟子所作,近代以来认为《大学》形成于秦汉之际甚或汉武帝以后的观点难以成立(2)。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郭点竹简材料,对《大学》的内容及思想地位作进一步探讨。

(一)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然而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往往不在于其字数的长短,甚至也不在于其思想的高深,而在于它是否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是否为后人留下阐释、发挥的空间,《大学》无疑作到这一点,它在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也正源于此。《大学》的思想一般被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而“三纲领”与“八条目”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大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理解《大学》的关键所在。《大学》首章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对于什么是“明明德”,学术界有过种种不同的看法。宋明理学家如朱熹、王阳明等都把“明德”理解为“虚灵不昧”的心体,认为“明明德”即是发明此本有的心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把它看作是“性”,而后者则看作是“心”。当代有些学者则往往把“明明德”与思孟的性善论联系起来,认为“明明德”是对《中庸》“自明诚”一语的发挥,并说“所谓‘明明德’,就是指通过修行,使‘明德’显明于心,并同时使性得以呈现于心。”(3)这些看法明显难以让人苟同,也未必符合《大学》的原义。因为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明德”的观念虽然产生较早――《大学》引《康诰》“克明德”以释“明明德”即是明证――但自人性的角度以言“明德”则是相对较晚才出现的。从《大学》全文来看,其言“明德”尚处在未与人性联系在一起的阶段,更没有将其看作是内在的性,这是《大学》“明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大学》成书较早的一个反映,看不到这一点,显然不符合《大学》思想的实际;与此不同,牟宗三先生则认为《大学》引“尧典《康诰》言‘德’或‘峻德’皆指德行说,那时似更不能意识到本有之心性也。”(4)徐复观先生也说“《大学》此处的明德,大概也只能作明智的行为解释,而不是指的是心。”(5)从《大学》所处的时代来看,说“明德”包含“德行”、“明智的行为”的意思并不为过,但这并不是《大学》“明德”的重点所在,因为《大学》全文很少提到“德行”、“明智的行为”,相反它反复强调“正心”、“诚意”,把它看作是“明明德”的重要手段,所以把“明德”仅仅理解为“德行”、“明智的行为”同样不够全面。其实,《大学》的“明明德”主要是针对“修身”而言的,因为下文接着说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由于以上各项是一种条件的蕴涵关系,这段话实际是说:欲明明德于天下,先修其身,然后齐其家、治其国、平天下。显然,“明明德”即“修其身”,而“明明德于天下”也即在此基础上使天下之人皆能修其身。孔颖达释“明明德”为“谓身有明德而更彰显之”,正指明了这一点。既然“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那么它就应当包括“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等内容,理解《大学》的“明明德”,正应从此入手。

“明明德”之后的“亲民”,学术史上一直存有争论。程颐、朱熹主张“亲民”当作“新民”,程颐作《大学》定本一卷(6),对《大学》文字作了两处更动,一是将“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改为“心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另一处即是将“亲民”改为“新民”;朱熹也认为“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7)其所作《大学章句》“亲民”下注曰:“亲,当作新。”但反对程、朱者也不乏其人,影响较大者如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认为“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足见二者的对立。郭点竹简中有“教民有新(亲)也”,(《唐虞之道》)“不戚不新(亲),不新(亲)不爱”(《五行》)等语,其中“亲”皆写作“新”,说明“亲”、“新”本可通用(8),朱熹等改“亲民”为“新民”并非无据,为我们讨论“亲民”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但要确定“亲民”是否为“新民”,仅有文字的根据还不够,因为这里实际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亲民”写作“新民”,但作“亲”讲,郭点简就是这种情况;一是“亲民”通“新民”,所以还须从思想内容上作进一步的判断。朱熹等改“亲民”为“新民”,主要? 撬?强吹较挛挠小肮度招拢?杖招隆薄“作新民”等语??挥小扒酌瘛钡哪谌荩?饩褪瞧渌?档摹耙源?目贾?蛴芯荨保涣硗庠蚴强悸堑剿枷肷系牧?怠K?凇靶旅瘛毕伦⒃唬骸靶抡撸?锲渚芍?揭玻?约茸悦髌涿鞯拢?值蓖埔约叭耍?怪?嘤幸匀テ渚扇局?垡病!痹谒?蠢矗?懊婕纫阉怠懊髅鞯隆保?旅孀缘笔怯搿懊鞯隆庇泄氐摹靶旅瘛保?羲凳恰扒酌瘛保?颉拔囊濉倍嗌俨还涣?帷V祆淙衔?敖袂酌裨普撸?晕囊逋浦?蛭蘩怼保?嗌儆行┛浯笃浯剩???选靶旅瘛庇搿懊髅鞯隆薄“止于至善”理解?恢植⒘泄叵担?抟墒呛侠淼摹S氪瞬煌??跹裘髟虬选懊髅鞯隆庇搿扒酌瘛笨醋魇翘逵玫墓叵担骸懊髅鞯抡撸?⑵涮斓赝蛭镆惶逯?逡病G酌裾撸?锲涮斓赝蛭镆惶逯?靡病9拭髅鞯卤卦谟谇酌瘢??酌衲怂?悦髌涿鞯乱病!毕匀徊环?显?澹?矣牒竺娴摹爸褂谥辽啤蔽薹ㄍ骋唬?蚀游囊宓牧?崂纯矗?靶旅瘛蔽抟墒び凇扒酌瘛薄5?跹裘髦髡呕指垂疟镜摹扒酌瘛保?⒎墙鼋龀鲇谖囊宓目悸牵??嵌栽缙谌逖д?卫硐氲囊恢殖薪樱??衔?八登酌癖闶羌娼獭⒀?猓?敌旅癖憔跗?恕保??健捌?恕保?闶侵钙?凇敖獭钡囊幻妗T谒?蠢矗?缙谌寮彝??厥用裰诘纳??侍猓?髡畔妊?蠼蹋?鬃咏病袄险甙仓??笥研胖??僬呋持?保ā堵塾? ・公冶长》),也是“养”之意大于“教”之意,所以“亲民”显然比“新民”更符合早期儒学的一贯主张。王阳

明所论,可能是针对后儒“重教轻养”甚或“只教不养”的流弊而发,有其自身的价值(9),但却不足以解决《大学》“亲民”、“新民”问题的争论,因为《大学》虽然提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但其主要是属于儒学内部的“明德”系统,而不是“事功”系统(详下),从它的一些论述来看,也是重“教”(德)甚于重“养”(财),如“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所以从《大学》的思想性格看,仍是“新民”比“亲民”更接近原义。另外,从上下文看,《大学》的“亲民”主要对应的是“齐家”、“治国”,而作者在论述这些内容时,依然侧重的是“德”、“教”,如,“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君子贤其贤而要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同样说明,《大学》的“亲民”应作“新民”。

“新民”之后的“至善”,前人往往理解为“至善之行”,如孔颖达:“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朱熹也认为“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这种理解可能源于下面的一段文字:“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孝”、“慈”等皆是指具体的人伦行为,而这段文字又是对“止于至善”的阐释、发挥,故人们往往以此来理解《大学》的“至善”。但仔细辨析,不难发现这种理解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没有揭示出“至善”与“明明德”、“亲民”的关系,使人无法看清二者的联系;其次,先秦儒学中“仁”、“敬”、“信”等概念往往既指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道德规范,又指具体人伦间的规定;与“至善”有关的往往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所以把“至善”理解为具体人伦的“至善之行”,显然不合适。实际上,“为人君,止于仁……”及与其前面的“《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等语一样,是对“止于至善”中“止”的解释,而不是对“至善”的解释,用它来理解“至善”乃是对原文的误解。王阳明说“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注意到“至善”与“明德”、“亲民”的关系,无疑胜于前面的解释,但他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传习录上》),则显然又是“六经注我”了。其实“止于至善”就是下文的“明明德于天下”,《大学》的这两段话实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作者先在文章的首段提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又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也”一段里,通过“修、齐、治、平”等八条目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前面说过,“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那么,“止于至善”显然是指修身的最终结果“明明德于天下”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大学》的.三纲领与八条目实际是一个整体,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发挥,并非在三纲领之外另有一个八条目,也并非在八条目之上还有一个三纲领,二者不过是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明白这一点,不仅“止于至善”等问题可以得到理解,整个《大学》的思想结构都可有一贯通。

除了内容之外,三纲领的关系同样也是《大学》研究中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由于《大学》的表述方式,人们往往以为由“明明德”到“止于至善”是一个渐进过程,“明明德”是始,“止于至善”是终,二者之间有一段距离。其实不然,在作者那里,“明明德”与“止于至善”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在“明明德”时便应以“止于至善”为目标,而只有确立了“止于至善”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地“明明德”。从这一点看,说《大学》是以“止于至善”为目标和出发点的,可能更为合适。三纲领后,作者接着说道: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的“止”,朱熹注为:“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那么,“知止”即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是“止于至善”,而这种目标一旦确立,思想就会有一定向,平静而不妄动,对自身的境遇也能够安然处之,能够正确的思虑,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获得。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虑”显然不是一般的思虑,而主要是对如何“止于至善”的思虑,“得”也是对如何“止于至善”有所得,所以下面紧接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熹注此句为:“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基本可取。这样作为道德实践手段的“明明德”,与作为道德实践目标的“知止”便呈现一种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从“本末”来说,“明明德”是本,离开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便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从“终始”说,则“知止”是始,只有“知止”,只有确立了“止于至善”的人生目标,才能真正去“明明德”,才能真正去实现这一目标。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大学之道”,也才能“近道矣”。

(二)

三纲领之后,作者又通过八条目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前面说过,三纲领与八条目乃是一个整体,二者具有一种对应关系,由此,我们也可以对《大学》中长期争议的问题有一新的认识。《大学》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构成所谓的八条目,而在这八项中,以“修身”为界,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八条目的主体部分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则是对修身的补充、说明。徐复观先生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句之后,接着便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而并未说‘一是皆以格物为本’,或‘一是皆以至知为本’;由此可知,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皆是修身的工夫。”(10)甚是。因此,由“格物”到“平天下”并非“一条鞭”式的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大学》的八条目也应该只是四条目,“修身”以下四项,实际是对“修身”的进一步展开,严格说来,只是一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条目中,修身是内在的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在的事功,《大学》主张由明德到事功,把事功建立在明德的基础上,与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与后者相比,更突出了修身的作用,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条件,所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而由修身出发,便可能家齐、国治、天下平,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往人们说到《大学》的“修、齐、治、平”,往往从事功的角度去理解它,把它看作是经世的经验和方法,其实不然,《大学》虽然提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对儒家的外王之学是一个发展,但它的重点是在内圣而不是外王,它不主张脱离内在的道德修养而去建功立业,经世治国,相反,而是要求把经世治国牢固地建立在明德的基础上,这可以说是《大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经过思、孟的调整发展,成为儒家学者的一个基本立场。所以当历史上有人,如王安石、陈亮、叶适等,因注重制度的改革,或偏重外在的事功,对明德有所忽略时,往往遭到多数儒家学者的激烈反对,认为是“末也,非本也”,其原因就在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而不是说“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从《大学》的这一句式来看,在修、齐、治、平之上实际还有一个更高的“明明德于天下”,而修、齐、治、平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和手段。“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并不相同,前者是就理想、道德实践言,后者则是就现实、政治实践言,但二者又存在密切关系,“平天下”为“明明德于天下”提供了保证,使其成为可能,而“明明德于天下”反过来又促使“平天下”的实现。因此,在《大学》那里,实际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道德实践过程,一方面由修身出发,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而“家齐、国治、天下平”则在更大范围内使明明德成为可能,使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去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平天下,使社会每一个人的道德生命都得到充分实现,而社会每一个人道德生命的实现,反过来又促使“家齐、国治、天下平”,如此延续,不断循环。而在这一过程中,“修身为本”与“止于至善”,个人与群体便在“明明德”上真正得到统一。

“修身”以下,作者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四项对其作进一步阐发,而这一部分在《大学》中争议最多,故有必要作专门讨论。什么是格物?向来是《大学》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说,在思想史上很少有那个概念能象格物这样,产生过这么多的分歧,这么多不同意见。其中较有影响的,如郑玄认为“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礼记正义》)按这种说法,“格物”乃“致知”的结果,而不是相反,显然不符合《大学》的原义。朱熹则认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朱熹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有一定道理。不过他又认为格物的最终目的是“推极吾之知识”,即发明内心先天具有的理,显然又是主观发挥了。王阳明认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传习录上》)这个解释主观性更强,离《大学》的原义也更远。那么,格物的原义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到《大学》文本中去,从上下文义的关系结构中去寻找解答。以往学者或偏重于文字训诂,或偏重于哲学阐发,都有失片面。因为“格物”的“格”,歧义颇多,不胜枚举,仅影响较大的就有“来”、“至”、“正”、“度量”(《苍颉篇》)等数义,而“物”乃“大共名”,格物一词,文献中又没有旁证,所以仅凭训诂,显然难以找到答案;同样,《大学》一些概念、命题的陈述不够明确,为后人的哲学的阐发留下了空间,对思想、学术的发展可能不无裨益,但却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对其原义的理解。与此不同,《大学》虽然对格物等概念缺乏明确交代,但它的结构却相当严谨,不仅三纲领与八条目自成一体,而且上下文字互相照应。所以由此出发,庶几可以找到格物的真实含义。

前面已论述,《大学》的思想是由“修身”到“明明德于天下”的不断实践过程,而修身以下格、致、正、诚又是其手段和工夫,那么,格物、致知显然不是一般的认识活动,而主要是对如何“明明德于天下”的认识活动,这可以从《大学》的表达方式看得很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格物”成为“明明德于天下”众多条件中的一个,也是最终的一个;而“格物”虽然只是修身的工夫和手段,而不是“明明德于天下”的直接工夫和手段,但它却和后者有着密切关系,是实现“明明德于天下”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一点看,格物、致知与上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的“虑”、“得”有某种相近之处,二者都是对“止于至善”(“知止”、“明明德于天下”与其基本相同,见上文)的思考、思虑,是对这一实践活动过程的认识,只是两段文字侧重有所不同而已。那么,《大学》是如何“止于至善”呢?显然即是由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过程,也即上文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大学》的格物显然是指此而言,是 “格”“身、家、国、天下”之物,即确立“身、家、国、天下”在“止于至善”中的地位和先后顺序,以便“知所先后”,发生“修、齐、治、平”的实践活动。因此,有学者主张“格物”即是“正名”(11),可谓切中肯綮。这不仅因为“格物”训为“正名”,有文字上的根据。如《方言》:“格,正也。”《孟子・离娄》:“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赵歧注:“格,正也。”《国语・楚语下》:“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韦昭注:“方,别也。物,名也。”“方物”就是分辨事物的名实或名分,格物与其意近,都是正名的意思。而且也符合早期儒家的一般思想,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把“正名”看作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中、民措手足的条件和基础,与《大学》由格物而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孔子所说的正名主要是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的等级名分,而《大学》的格物则说的是身、家、国、天下,但这二者并非截然对立的,只不过前者是从人伦关系讲,后者是从实践过程讲,在精神实质上仍是一致的。

在先秦儒学中,正名从属于礼,是礼的核心,因此《大学》的格物与礼有密切的关系,把它释为“复礼”同样是讲得通的。明确了这一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便容易理解。以往解释致知者,或认为是由内而外,“推极吾之知识”(朱熹),“致吾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王阳明),或认为是由外而内,获取外部知识,前者属于主观发挥,明显不可取,后者虽有一定根据,但也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因为从孔子开始,儒学虽有重视“学”、“知”的传统,

但并不主张不加选择地认识外物,他们的认识对象既不是一般的物,也不是一般的事,而主要是指“人事”,尤其是指礼,这在早期儒学历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2)。而把致知理解为“即物穷理”,获取外部知识,显然没有反映出“致知”的这一特点。另外,《大学》的“致知”与“明明德于天下”具有内在的联系,是实现“明明德于天下”的必要条件,而若按上面的理解,显然没有将这种联系揭示出来。其实,《大学》的致知主要是对“正名”,也即身、家、国、天下而言的,是对修、齐、治、平实践活动的知,而这种知在当时主要属于礼,因而它又主要是对礼的知,这即是《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表达的意思所在。因为《大学》不仅讲“致知”,还讲“知止”,致知与知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止是就人生理想言,规定了致知的目标和内容,而致知则是就具体实践言,服从于知止的需要,而致知与知止正是通过格物,也即是“正名”统一起来,所以脱离知止谈论致知,把致知简单理解为对外物的认知,显然没有理解《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真正含义。相反,如果理解了致知不是一般的知,而是关于修、齐、治、平之知,不仅上下文意可以豁然贯通,而且《大学》所谓“阙文”问题也可迎刃而解。《大学》在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后,接着对其各项作了进一步阐发,而惟独对“致知在格物”没有具体说明,故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并专门作补注一章。朱熹的补注后人或有微词,但《大学》有阙文的意见却被多数学者接受,如冯友兰先生也认为“惟所谓致知格物,下文未详细论及”(13),有学者虽然反对《大学》有阙文之说,但他们又试图在别的章节中寻找本章的说明文字(14),实际同样承认本章存在阙文。其实,以上看法都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大学》的“格物致知”所致,前面说过,《大学》的格物是“格”“身、家、国、天下”之物,致知是“致”“修、齐、治、平”之知,而《大学》一文正是对此内容的展开,“格物致? ?敝?家烟逑衷谖恼碌恼?鼋峁怪?校?什辉傩枰??潘得鳎?粲兴得鳎?聪灾馗础⒗圩福?饩褪恰洞笱А贰爸轮?诟裎铩毕掠小般谖摹钡脑?蛩?冢?纱艘部梢苑粗ぃ?汀案裎铩蔽????耆??稀洞笱А返谋疽濉?/P>

格物、致知以下,作者又提出正心、诚意二项,有学者认为“《大学》提出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是继孟子以心善言性善后的一大发展。”(15)在我们看来,这种说法多少有些夸大其词,《大学》不仅没有达到性善的高度,它所言心也与孟子有较大差距,这是《大学》时代特征的体现,也是理解《大学》思想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是“诚其意”呢?作者对此有明确的说明: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说文》:“意,志也。”“诚其意”即保持意志、意念的诚敬,不自欺欺人,就象“恶恶臭,如好好色”是出自本能一样,在作者看来,这样就作到了慎独。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的慎独与《五行》相近,而与郑玄以来的理解不符。简帛《五行》云:“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帛书《五行・说》亦云:“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然后得之。”慎独是指仁义礼智圣“五行”统一于心,与心为一,这与《大学》的“诚其意”意思是相近的,只不过前者是对仁义礼智圣“五行”而言,后者是对“诚”而言,但这只是概念系统的不同,究其精神实质,仍是一致的。郑玄看到上文有“小人闲居为不善”,又以为闲居是指“独处也”,故将慎独理解为“慎其闲居之所为”(郑玄语),是对文义的误解。其实,上文中的“小人闲居为不善”并不是“慎其独”的直接原因,而是要说明“诚于中,形于外”。它是说,小人平时喜欢作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君子后,却试图伪装自己,“R其不善,而着其善”。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同样,平时好的意念和想法也可以在行为中表现出来(文章省略了这个环节),这就叫“诚于中,形于外”。因此这里并不是说,因为“小人闲居为不善”而要“慎其独”,而是说因为“诚于中,形于外”所以才要“慎其独”,而“小人闲居为不善”不过是作为一个例子,用以说明“诚于中,形于外”这个事实。其实,在先秦文献中,闲居也并不完全是指“独居”,如“孔子闲居,子夏侍”(《礼记???? b?middot;孔子闲居》),既然有人“侍”,显然就不是独居了,所以文中的“闲居”应当理解为闲暇而居,或平时而居,从上文的内容来看,这样的理解可能更为合适。因此,《大学》的慎独与“诚其意”实际是一致的,它是指内在的精神状态,而与独居、独处根本没有关系。“诚其意”即慎独,它表现为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首先是“诚”对意志念念相续的持守、把持,是真实无妄的内心状态,其次是在“诚其意”的基础上“诚于中,形于外”,直接发显为道德行为。因此,有学者主张《大学》的“诚”是一种道德本体,具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与《中庸》的“自诚明”相似,有一定的道理。但《大学》在肯定“诚于中,形于外”的同时,又提出“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认为“诚其意”要以“致其知”为条件,需要得到后者的补充、培养,这一思想显然又与《中庸》的“自明诚”相似。因此,《大学》的“诚其意”既是内在的精神体验,又包含了外在的经验认知,既是由内而外,又是由外而内,它后来发展为《中庸》“自诚明”和“自明诚”,而在《大学》这里,则统一在“正心”的工夫之内。“诚意”之上,作者又提出“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文中的“身有所忿痢保程颐改为“心有所忿痢保甚是。此章讨论“正心”,主词当然应当是“心”,若主词是“身”,则下一句“不得其正”是“身”不得其正,且与后面“心不在焉”无法统一,显然难以讲通。“心有所忿痢奔妇涫撬怠靶摹蓖往容易受生理情绪、身体感官的影响而“不得其正”,而“心不在(正)焉”(16),经验感官便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这里作者似乎只谈到“正心”的必要性,而对如何“正心”没有提及,其实从前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来看,“正心”实际包括了“诚意”与“致知”两个方面,它要求从道德意志与经验认知两个方面发挥“心”支配作用,将其从情绪、欲望中超拔出来,恢复自由和主动。因此,《大学》的“正心”实际是一种二元的方法,而这一方法后又被《中庸》、《五行》进一步发展,并分别对孟子、荀子的思想发生影响。

(三)

《大学》的学派归属和地位如何呢?这在学术史上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宋代学者多认为《大学》属于思孟的内在派,在宋儒构造的道统系统中,《大学》是与曾子联系在一起,而与子思的《中庸》,孟子的《孟子》一脉相承,前后相续。如朱熹《大学章句序》云:“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宋明理学中的陆、王一派也持这种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宋明理学中两派虽然都认为《大学》属于思孟的内在派,但对《大学》的理解上却存在很大差别,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章,实际是突出、强调了《大学》向外求索的一面,而王阳明恢复《大学》古本,释“格物”之“物”为“事”,又以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则是要把《大学》重新拉向内在的一面。在宋明理学家推崇的“四书”中,《大学》一直是程朱、陆王两派争论的焦点,表明《大学》的思想确具有其特殊性。近代以来,学者多认为《大学》一书晚出,与此相应,对《大学》的学派属性也提出了不同看法。冯友兰曾撰《〈大学〉为荀学说》(17),认为《大学》为荀学一派著作,“《大学》中所说‘大学之道’,当亦用荀学之观点以解释之。”“盖当时荀学之势力,固较汉以后人所想象者大多多也。”冯氏认为《大学》成书于秦汉之际,虽然难以成立,但他看到《大学》与荀学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却并非完全无据(18),故其观点被许多学者接受,一时影响很大。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如徐复观先生虽然肯定《大学》成书于秦汉之际,但认为“《大学》乃属于孟子以心为主宰的系统,而非属于荀子以法数为主的系统。”(19)与冯氏的观点可谓针锋相对。

那么,如何看待关于《大学》的争论呢?我们认为以上看法忽视了《大学》思想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有失之简单化的嫌疑,因而并不可取。我们知道,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了仁和礼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后被孟子和荀子分别加以发展,演化为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但这一过程是逐步完成的,在孟子、荀子那里,两种思想达到成熟和独立,但在其中的过渡阶段中,两种思想则往往纠缠、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的面貌,这一特点在《大学》甚或《中庸》、《五行》中均有所表现,实际上《大学》以及《中庸》、《五行》在思想史上地位即在于它们思想的过度性,在于它们思想的二元倾向,在于它们对以后的孟学、荀学均有所影响。因为先秦儒学思想的发展并非是单线的,而是复合的,只是这一特点以往被我们忽略而已。宋代理学家受道统论的影响,认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体现了共同的“道”,看不到《大学》与《孟子》之间的差别,因而是非历史的;近代以来的学者则喜欢用孟、荀的差别去看待以前的思想,结果往往各执一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既然《大学》是过渡阶段的产物,那么,它对以后的孟学和荀学各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认为,首先,《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主张由修身达到天下的平治,这种由“内圣而外王”的实践方法显然直接影响到孟子,而与荀子关系不大。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诗云:‘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以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正是对前者的发展;荀子虽然也讲修身,但他所谓的修身主要是通过实践外在的礼仪来完成,是由“立外王而成就内圣”(20),与《大学》思路并不相同。

其次,《大学》讲“正心”,以“正心”为修身的主要手段,而“正心”又包括“诚意”与“致知”两个方面,“诚意”由内而外,“诚于中,形于外”,表现为内在自觉活动;而“致知”前面说过,主要是对礼的知,它由外而内,以外在的“知”(礼)使心得到充实、安顿。《大学》的心似具有道德心与认知心的双重内含,前者影响了孟子,后者则启发了荀子。

还有,《大学》以“明明德于天下”为“至善”,把最高的价值追求落实在天下每个人的“明德”之中,使其内在化、精神化,这显然与思孟一派关系密切,而与荀子重视外在的制度礼仪,以“礼义法度”为最终的归宿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大学》的思想虽具有二元的倾向,对以后孟子、荀子均有所影响,但就其思想的主要性格而言,似与思孟一派关系更近,将其看作思孟学派的一个环节可能更为合适。

注释:

1、 李学勤先生最早注意到这一点。参见李学勤《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2、 参见拙文《〈大学〉早出新证》,《中国哲学史》第3期。

3、 郭沂:《〈大学〉新论》,载《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4、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三册,台北中正书局1969年版,第369页。

5、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九章《先秦儒家思想的综合大学之道》,第28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十七年版。

6、 又名《伊川先生改正大学》,收入《二程集》第四册《河南程氏经说》卷五。

7、 朱熹:《大学或问》上,载《朱子四书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 郭店简“亲”字有两种写法,除写作“新”外,又作“ ”。(这个字写作“上四下辛”。)

9、 徐复观先生对此曾有很好的论述,参见《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93―294页。

10、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79―280页。

11、 杨柳桥:《〈大学〉的“格物”即是〈论语〉的“正名”》,《哲学研究》1978年,12期。

12、 参见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3、 冯友兰:《〈大学〉为荀学说》,《古史辨》第四册。又见《中国哲学史》上册,第十四章《秦汉之际儒家》,中华书局1961年版。

14、 如郭沂认为“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为“格物致知”的传文,详见上引《〈大学〉新论》。

15、 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82―283页。

16、 有学者指出,“心不在焉”的“在”当为“正”之误,因为“此章释‘正心’,所讨论的是心的‘正’与‘不正’,而不是心的‘在’与‘不在’”。见上引郭沂文。

17、 收入《古史辨》第四册,中华书局1930年版。

18、 冯友兰先生认为《大学》源于荀学,主要有以下根据:1,《大学》“止于至善”,是来自《荀子・解蔽》的“止诸至足”。2,《大学》“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及“此之谓挈矩之道也”,来自《荀子・不苟》“操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非相》“圣人者,以己度者也”。3,《大学》言“正心”,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来自《荀子・解蔽》“故人心譬如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一段。4,《大学》言致知格物,来自《荀子・解蔽》“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一段。

19、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76页。

20、 关于孟、荀对内圣外王的不同理解,参见蒋年丰《从思孟后学与荀子对“内圣外王”的诠释论形气的角色与义涵》,收入杨儒宾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与身体观》,巨流图书公司,民国八十二年版。

篇2:大学思想总结

这一学期,我经历幼稚的蜕变,经历了成熟的洗礼,经历了苦辣酸甜,经历了赤橙红绿,学会了自立自强,学会了侃侃而谈,学会了与人为善……总之,在大学这一人生华丽殿堂之中,我改变了不少,我懂得了很多,我明白了万千,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飞跃。

总结该学期我个人的思想学习及其工作如下:

第一,思想方面

自从进入大学这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我便重新迈入一个重要的环境,一个看似熟悉而有点陌生的新环境。刚开始,面对这点陌生,我似乎有点胆怯,有点茫然,有点逃避,有点退缩,然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练,我渐渐地适应了环境,慢慢地融入了这个不一样虚拟社会,感悟到了社交的魅力,明白了朋友的重要和换位思考的不可或缺性。

在这里,我的思想渐渐地开放,渐渐地放开,渐渐地发生了重要的改变。经过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和重要理论的学习,我对党的认识逐渐深刻,逐渐明白党的主心骨作用,坚定了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对人民负责的党的科学说法。我立志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作为班级的一份子,一个成员,我应该深刻发展班级荣誉感,积极参加有利于班级进步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团委发展的工作。作为班级干部之一,我有义务奉献自己,有义务联系班级有关工作,有义务关心班级成员的困难和难言之隐,为班级贡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为班级的发展呕心沥血,帮助全班同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进步……

第二,学习方面

进入大学以来,我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虽然不能说竭心尽力、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但是总体上说还算认真。然而一切遮不住事实,从内心深处来说,觉得自己在学习方面总归比以前少了一份耐性,少了些许认真,相反的多了一些浮躁和惰性,总之,再也很难找回高三挑灯夜战的自我,高三披荆斩棘的自我。比如上课记笔记没有以前那么仔细,好像比以前少了一点积极性;上课再也不会有意地去控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保持清醒与高效。

这学期我接触的了所谓的论文,面对论文我似乎有种恐惧感和焦躁感,不会去认真学习如何做而是虽然也花了不少心思去写,但是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很尽力很认真的去对待,有完成任务的心态,对成果并不是很满意。

下一学期即将来临,我的心情也有所不同,我决心不会去浪费时间,不会去淡忘知识,我想自己应该要端正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静下心来,多放时间在学习上,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学一些东西,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全力以赴,认真对待。

第三,工作方面

闭上眼睛,似乎还能想起刚开学的那一天,自己独自一人背着书包进入这个班级,首先映入眼眶的是一张张亲切的脸。后来,我有幸成为班既体委,我能清晰的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全班同学比做一盘珠子,那班委就是把这些珠子穿起来的线,而我,或许就是那根系在线上的针。

早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听一些朋友讲过,大学班级很少有团结的,大多数都是一盘散沙。做为体委,我虽然没有班长、团支书的权利和义务,但我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我在竞选时就说,我要把它做为我人生的第一份事业来做。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本学期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开展的。我不敢说我成功了,至少不那么的令大家失望。

团结,无论何时它都应该并且长期成为一个班的基础,它也是一个班的灵魂。一个团结的班级有利于同学的身心健康的成长,也有利大家更好的学习。大家处于一个团结的集体中才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为了做到团结这两个字,我们班委这一年来一直从两个方面来做。

一,积极的组织集体活动。

二,有效的开展小型的活动。

积极的开展集体活动。从开学至今,有班委组织的集体活动一直贯穿了整个大一生活。其中有我们班委自己组织的外出游玩,也有积极组织大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前者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后者得到了学校的荣誉。我想这也是对我们整个集体的赞同,也是对我们班委的认可,组织外出游玩,我们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每次活动前班委都进行周密的计划和事前考察。以确保在活动中万无一失。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我们本着重在参与,娱乐第一的目的。目的是为了让同学们参与其中,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总之,组织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为了增进大家彼此间的了解,促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我们班向着团结友爱的班级目标发展。

有效的开展小型聚会。这也是我们班委工作做的比较成功的一项。班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生活习惯及不同的性格。我们也不可能在大型活动中尽可能的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比如,有些同学在某些方面没有特长,有些同学对某些活动没有兴趣。这就不能通过组织大家活动来达到团结这个班级目标。所以,我们班委就时常的组织小型的聚会,基本上都是以聚餐的形式出现,有在学校餐厅,也有在外面。以小带大,以局部带动整体。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家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情谊。茶前饭后之余,大家一起聊些家常,回忆一些往事,同学们之间的情谊更加的浓厚,也更有利于我们班委工作的开展。同时,我们班委主动与同学们交流,主动的互串寝室,以此种方式不断的增强班委在同学们心中的影响力。

另外,我不仅在班级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我在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而踊跃的报名竞选进入体育部,不仅为了满足自己的业余兴趣,更为学到某些社会知识,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人生蜕变,实现从学习到社会的完美过渡。

在部长和副部长的亲切带领下,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不仅体育部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我在部长和副部长的教导下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的锻炼。

篇3:大学思想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到村任职已经三个月了,回首这三个月的足迹,或深、或浅的印在我的心间。前行的路上有过心酸,有过彷徨,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欣慰。在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事的帮助下,我由少许的青涩变得更加成熟,由一丝迷茫变得更加坚定,学到了很多农村工作方法,也积累了很多农村工作经验,顺利的完成了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

是小官,但责任却很大。对上级领导要转达群众要求,对人民群众要传达国家政策。我们时时铭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心中有群众,时时记得群众,为群众谋利益,是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真正为了群众着想。为了更好的开展基层工作,借此机会现将我三个月来的工作情况向组织做以汇报:

一、在实践中锻炼,在点滴中收获

村委会的换届工作是我三个月来工作的主旋律,村支部换届,村妇联、村团支部的换届等等。当然我的工作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许多和诸位同事雷同的工作。

11月份正值村支部届选举之际,油坊坪村是村支部换届工作试点村。镇领导高度重视,安排专题会议对试点村的选举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我也有幸参加此次选举的筹备工作。能够参加到这么重要的工作中去,是领导对我的信任。

如果不参加这次换届选举工作,我可能永远体会不到基层工作的快乐,也永远体会不到基层群众对民主的渴望。村支部的换届工作十分复杂,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在村支部换届工作中,我始终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严格按照村支部换届工作指导手册开展工作,把每一项工作的细节落到实处。逐一核对选民信息,制作选民登记表和流动票箱。在镇联村领导和包村干部的带领下,积极参加村三委的换届准备会议,认真听取村干部,分析当前村支部换届准备工作的不足之处和应对措施的合理性,确定选举大会主会场的各项流程,对不能到会的选民设立流动票,确定每个村组流动票的负责人及流动票箱的具体路线,工作人员,交通工具等,镇武装部田部长更是主动把私家车贡献出来方便选举工作顺利完成。看似简单的工作显现出镇、村干部对工作的责任心、细心和奉献精神。

在跑流动票时,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村干部谁当都一样,与自己关系不大。针对这一情况,我不怕麻烦,耐心为每一个选民讲解换届政策,保证每一张选票都是群众民主的真实体现。及时将选举结果公示出来,接受群众的监督,消除了群众对村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的不解和猜疑,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村委会工作信息的公开性。

虽然只有三个月基层工作生活,但每当跟群众多打一次交道我心中的感触就越多,对这个职业的喜爱就越多。因为我们最接近基层,我们就最了解基层群众;因为我们最靠近基层,我们就最同情基层百姓。基层群众比较朴实憨厚,跟他们的感情不是一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他们对你的信任也不是一两天就能体现出来的。但是一旦基层群众对你有了感情有了信任,这种力量就像洪水猛兽般强大,这种力量就是我们工作的坚实基础。跟百姓打交道不是作秀,一些花拳绣腿是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俗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跟群众打交道要真心实意,对群众要真正关心。虽然我们不会指点江山,但是我们可以体恤百姓疾苦,为百姓送上温暖,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充实感只有亲自播种培育才能真正收获。

二、在转变中提升,在希望中腾飞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虽然只是普通的基层干部,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无怨无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回顾过去,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有我个人的努力,但更是各级组织部门、各位领导、村委会集体关心、帮助的结果,是村民们大力支持的结果。我知道,我还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改正。农村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些平凡的小事,我会把做好每件小事当成习惯,将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去,勇挑重担、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历练人生,在新的起点上扬帆远航,在广阔天地里施展才华,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在淳朴的生活中收获感动

篇4:大学思想总结

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天气渐凉,秋叶变黄,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等来了我们上岗的消息,心里无比的激动。回忆8月7号那天的报道会,依然记忆犹新,来报道的我们这届带着好奇的心情,怀着无比的喜悦,来到燕塔街道办事处的会堂里。如今,再次将要踏上大学生思想工作总结材料那熟悉的路,心情还是很激动,但是由于这段时间对工作的学习,和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已不再是那个充满好奇懵懂的我。一个多月,时间不长,却让我学到了很多。简单回顾一下这一个多月的思想、工作情况,现做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参加报道会至今,已经一个月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然而,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却是我一段最宝贵的时光,静心思索,我颇有感触,深有感悟。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大学生,我感觉自己对国家政策理论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才能更好的在基层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活的终止。恰恰相反的是学习生活刚刚开始。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领导学习,又要向同事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将成为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紧跟时代脚步。不会被社会淘汰掉,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执为民之政、兴国之政。作为一名,作为基层工作者、农村建设者,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就需要不断学习,我们自己更应该自我加压,努力奋斗,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成为学习型社会农村所需要的带头人。

(二)做好从学生到思想的良好过渡。

学生时期的一些思想过于不成熟,自我中心,缺少集体感,这些在到基层工作时是非常有害的。应当及时的调整心态,加强学习,多和周围的人沟某镇副镇长思想工作总结通,尽快适应村里工作。大学生村干部不管过去学的是什么,现在担任都是担任的都是村干部这个角色,面对的是农业和农村工作,所以要扑下身子尽快投入新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知识、大学生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需要每个人摆正位置,尽心尽力,尽责尽职。要实现一个大学生到农村干部的角色转变,不但要学会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还要勇敢的担负起社会责任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干好每项工作,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和提升为工作成果,是每个大学生村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端正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农村是一个磨练人的意志,塑造人的品质的地方,农民朋友们朴实、热情,农村需要大学生,农民需要有文化知识的大学生来帮助他们,农村也给我们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作为一名大学生,最根本的是要干起来,做起来,从小事做起,要下田地、进农家,以一个农民服务者的朴实心态去工作。下农村是一次再学习,学校里学的东西不一定都有实际价值。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经常与他们的交流,想起所想,知其所需,拜农民为师,用自己的热心和真心服务当地农民群众。做好本职工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村情。

第二,学习当地农村的一些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并努力落实。

第三,团结领导班子,形成合力,共同为当地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贴近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

二、工作方面

从8月7号到现在,我的思想上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在今后工作时,能更快适应环境,顺利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更好的为当地农村服务,为农民朋友解决困难。我在工作之初要努力做到:

第一,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刚到农村,远离了繁华的城市,心理上多少会有些落差,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虽然很年轻,但要认清自己应经不再是学生,没有了老师的指导,自己成了指导村里人致富发展的带头人。

第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面临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学习,能够使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向领导和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在他们那里,我们能学到书本上找不到的宝贵财富。

第三,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并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一个多月来,虽然还未上岗,但是思想上的变化,让我意识到,身为服从上面的领导的指示,是做好工作最起码的要求。一开始,领导安排的工作可能是琐碎的,繁琐的,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放松要求,要保质保量完成。这是每个工作者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在细节中才能锻炼出一个人,才能去完成更为艰巨的任务。

以上便是我这一个多月来思想、工作方面的总结,虽然对农村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还是比较肤浅的,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自身也有很多缺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克服不足,以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尽自己最大能力做好工作,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不让领导和当地的村民们失望。

篇5:大学思想工作总结

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总学会许多与人交往的本事,综合的办事本事等。一个阶段给自我一个工作自我鉴定,会发现收获很多,也有许多要改正的地方。以下是一篇工作中的自我鉴定资料,仅供参考。工作自我鉴定范文:岁月如梭,转眼一年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同事的热心帮忙下,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我很快适应了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回首翘望,有优点可待继承发扬,还有不足需学习改善。

思想方面,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及“八荣八耻”的资料,领悟“”精神,还经过报纸,电脑关注国内外形势及有关政治动向。使自我的政治、思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我,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牢固地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随着技术的更新,工艺流程的不断完善,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自身本事建设。我抱着不断进取的求知信念,从没有放弃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我还利用工作之余时间,报考了全国成人高成,参加函授学习。在学习和掌握选矿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拓展延伸,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不懈奋斗。

在工作中,我严格遵守厂纪厂规,认真履行自动化控制室一名操作人员的职责。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不迟到,不早退,不矿工。蹋实工作,努力做到操作规范化,技能熟练化、基础设施清洁维护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实践操作有措施,有记录。工作期间始终以“热心、细心”为准则,联系现场实际勤观察,勤思考,勤学习。工作实践让我的业务不断增长,工作本事和思想认识都有了很大提高。

我的生活准则是:认认真真做人,蹋蹋实实工作。为人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坚持着自我反身且努力完善自我人格的意念,时刻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我,一贯奉行严于律已的信信条并切实遵行它。进取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在“爱我百花”职工风彩演讲大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不但丰富了自我的阅历,还锻炼了自我本事!

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说话做事粗枝大叶。与人交流沟通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喜欢自我的专业和工作,所以有信心改善不良习惯。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承和发扬自我的优势,学习改善不足。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努力把自我的工作做得更好。

篇6:论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摘要】晏殊作为“花间词”的代表人物,他一改唐代把词大多作为反映爱情相思之类题材的传统,继承了晚唐词成熟的方面,使词成为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的真实情感,打破了词在唐代文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的状况。晏殊继承了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的词风,又吸收了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在词作上开拓的深沉的艺术境界,开拓了宋代婉约词派的新道路,这对柳永、苏轼、秦观等婉约派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清人冯煦《蒿庵论词》中称晏同叔为“北宋依声家初祖”。

【关键词】晏殊;词的发展史;婉约派;历史地位

一、晏殊简介

晏殊,字同叔(991-1055),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14岁应神童试,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宋史》本传)。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诗文集今已不传。有《珠玉词》三卷。

二、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作为一种新文学体系源于民间,起源历来众说风云,但到唐代达到了成熟。为了当时宫廷歌舞的需要,当时的诗人结合民间曲调并糅合楚辞及汉赋,而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合乐歌唱式词牌格式,后经五代逐步达到了日臻完善。但真正使词达到了简练含蓄、风格婉约、兴寄幽微、委曲言情、因情生文、曲衬传神的时代,当数宋代。故而才有“唐诗宋词”之说。因此在宋代也出现了像晏殊、苏轼、柳永、辛弃疾等众多优秀的词人。

三、晏殊从晚唐及五代的词风中汲取精华

从敦煌莫高窟遗存的唐早期作品来看,词,还处在萌芽状态,过多的韵流只是民间辞令的堆砌。自晚唐时期,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杂曲歌词(也称曲子词)逐步演变成了许多词调,如:《菩萨蛮》、《念奴娇》、《回波乐》、《好时光》等等。格式上也讲究句数,用韵位置以及平仄字声的关系。在调式上,为了乐曲的反复吟唱,也将词调分为上下二阕。配乐自隋唐以琵琶为主,分为二十八调。音律变化也多借鉴了边疆少数民族的乐曲。就它的内容来说,实是诗的一种格式。就体制来说,比诗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要依词调特定的格式,还要根据词牌来写,而且还讲究每个句子里用字的平仄声何韵脚的安排。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词人和佳句,像温庭筠“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一时期像韦应物描写边塞景象的文人词,也给后世词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不仅在词的韵味上讲究变化,还在声律上严格要求。句式环环相扣,长短参差呼应。如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而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通过景物描画,点染相加,直抒胸中袒露的襟怀。这种词风的拓展对宋代词人的影响甚远。而晏殊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不仅改变了词在文人骚客里的地位,还吸取精华,扬自己所长,开创了北宋婉约新词风。如他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晏殊在词上对晚唐及五代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他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词风一样,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着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派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尤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蕴含着人类永恒而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五、晏殊对宋代婉约派词产生的影响

晏殊的《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合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字多浑成,少雕琢。由于一生富贵,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孤独,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这种清新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修辞委婉、表情柔腻的词作。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

浣溪沙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怅惘的心绪。结句抒发的亦是富贵闲愁。前人评晏殊词圆融平静,多富贵气象。晏殊自云:“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悦其气象。”

总而言之,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他的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婉约风格对秦观、贺铸,李清照等宋代婉约著名词人的影响甚远。因此说,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篇7:论西方哲学史上的直觉思想

论西方哲学史上的直觉思想

直觉是非理性因素之一,是人的精神素质的部分,在人的'主体结构和人的认识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在东方,而且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阐述了其直觉思想.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直觉思想进行简略的梳理,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进行评价,旨在有益于得出正确的直觉概念和对直觉的深入研究.

作 者:邓小伟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ZHOU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B5 关键词:直觉   理性   非理性   直觉主义  

篇8:论大学文化建设

论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师生员工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良好校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田建国 TIAN Jian-guo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济南,250001 刊 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 16(2) 分类号:G02 关键词:大学文化   以人为本   思想道德  

篇9:《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

《内经》所阐述的中医学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下面是《内经》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公元前1世纪,当世界还处于天命、巫术等封建迷信笼罩之中时,《内经》就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的观点。有学者将《内经》和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著作的主要内容作了比较。希波克拉底是公元前4团一公元前355年时代的古希腊名医,由于其光辉成就,被中世纪医学界推崇为“医学之父”,可见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将《希波克拉底文集》和《内经》相比,有两方面相似:两者著作的时代相差不远,它们的编辑性质相同,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成于一个时代的作品。

再从两者的具体内容相比,《内经》认为,凡疾病都有致病的原因,或六淫,或七情,没有什么神秘的;希氏在《论圣病》中认为,疾病有它的自然原因而与鬼神无关。《内经》在对人体进行“解剖而视之”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认识到人体内血液是流行不止的,“夫脉者,血之府也”,“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肯定了心与血脉的关系,血液是循环运行的,“血出而射者”为动脉血,“黑而浊者”为静脉血,“清而半为汁者”为血清;希氏还不知道血液是流动的,至于血液循环的发现是在16世纪。《内经》依照五脏对疾病进行分类,在欧洲医学史上疾病按器官分类是从2世纪罗马的盖仑开始的。希氏从体液学说将人分为多血质、粘液质、黄胆质、黑胆质四种类型。《内经》采用阴阳五行的方法从体型肥瘦、年龄壮幼、性格刚柔勇怯、心理气质等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远比希氏体液学说的分类详尽确切。《内经》对于脉搏的观察,发明了用健康人的呼吸测定脉搏的速度。《内经》为后世制订了一整套极具实践价值的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始终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内经》所发明的针刺疗法至今仍显示出极大的科学价值。这些均为西方医学史所不可比拟的。

遗憾的是,《内经》的医学成就尚未写进世界医学史,但是《内经》的学术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不可低估。我们确信,随着中医学走向世界,《内经》的学术价值必将逐步被学术界所认识,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终将占有一席之地。

拓展阅读:《内经》书名的由来与作者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黄帝”是不是《内经》的作者?关于“黄帝”有两个传说:一说“黄帝”是一个有道明君,例如《辞海》中说:“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故又称为“轩辕黄帝”,现陕西省尚留有“黄帝陵”的建址。但近时有学者从历史学角度研究认为,黄帝其人其事不可能是事实,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疑。研究发现黄帝不仅不是人,而是一种图腾,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寄托。另一种传说,黄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伟大的氏族―黄帝族。这个氏族原先居住在我国西北方,据《中国通史简编》记载:“据传说,黄帝曾居住在琢鹿(今河北宣化鸡鸣山)地方的山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逐渐在中部地区定居下来。”到春秋时代这个氏族又称之谓“华族”,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就是汉以后所谓“汉族”的祖先,正因为黄帝氏族是华族的始祖,它的文化对华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历代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为荣,而且为了追本溯源,也常把一切文物制度,都推源到黄帝,托名为黄帝的创造。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学者,为了体现学有根本,将著作冠以“黄帝”以取重,并成为一种时尚。正如《淮南》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据此说明《内经》冠以“黄帝”仅是托名而已,非为“黄帝”所著。其他如道家有《黄帝说》、历谱家有《黄帝五家历》、五行家有《黄帝阴阳》、天文家有《黄帝杂子气》等等,不胜枚举。

《内经》的“经”,是经典的意思。查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经”的含义:“常也,法也,径也。”这里的“经”,就是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内经》所阐述的医学原理和法则,成为后世医学的常规、典范,也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必由门径。大凡在古代中医文献中,被称为“经”的还有《难经》、《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中藏经》等,均可以说是医学的规范,凡业医者必须学习和遵循。

《内经》的“内”,是与“外”相对而言的。历代文献中以“内”、“外”命篇者不乏其例。如《汉书·艺文志》所载医经七家中就有《黄帝外经》等。可惜上述典籍除《内经》尚存外,其余均已亡佚,无从查考。书名分内、外并无多大深意,无非是上下篇或姐妹篇的意思。也有人说《内经》是讨论基本知识的,《外经》是论述医疗技术的,但这仅仅是推测而已,无法确切考证。

现存《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各八十一篇,合计一百六十二篇。二书内容各有侧重,又紧密相关,浑然一体。

《素问》的含义有多种说法,如梁代全元起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宋代林亿对此说的评价是“义未甚明”。他的解释是:“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病擦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赞同此说,但细究其义,十分牵强。马漪《内经素问注证发微》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张介宾在《类经》中亦持此说:“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古人名书尚质,不求深奥难懂,因此,把黄帝与岐伯等人平素互相问答的内容记录下来整理成篇而名为《素问》,这一说法比较符合情理。

《灵枢》的含义也有分歧,如明代马漪说:“医无人门,术难精诣……谓之曰《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圣至元之称,此书之切,何以异是。”此说多少有望文生义之嫌。张介宾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也较勉强。经前人考证,“灵枢”之名,系唐王冰所加,王冰热衷于道家,自起道号“启玄子”,他把《道藏》中的《玉枢》、《神枢》、《灵轴》等名称,加以改造,因有“灵枢”之名,其含义蕴涵着深刻的道家思想。至于《内经》的作者,在分析成书年代时已经谈到,《内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也非出于一人之手,称“黄帝”仅是托名,它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许多医家的论文汇编。

【《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关文章:

1.大学思想方面个人总结

2.在大学工作经验范文

3.论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略论蔡元培的大学制度思想

5.大学思想学习生活个人总结

6.也论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7.作文:谈军魂论大学文化

8.论工程师在施工索赔中的地位和作用

9.论列宁在农村开展社会教育的思想

10.“在大学的日子”演讲比赛的策划书

下载word文档
《《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