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08-03 08:55: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几分姿色三阿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并非欲成为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并非欲成为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的“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情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情,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动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也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也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也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的生活。道家认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也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完全可以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J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些我们所不感觉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觉兴趣,但也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觉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者,是不可行的。

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只有极少数是正当的。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所应读的所谓“正经书”是很有限的。四书五经是大家所公认的“正经书”。除此之外,学举业者,再加读诗赋八股文;讲道学者,再加读宋明儒语录。此外,所有小说词曲等,均以为是“闲书”。看闲书是没出J包的事,至于写闲书更是没有出息的事了。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尤其是在以前的教育制度里,人们以为,人的兴趣多数是不“正当的”。因此,有多少人不能随他的兴趣去做,以致他的才不能发展;因此,不知压抑埋没了多少天才,这是不必讳言的。

(选自冯友兰《人生经典》,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所谓的“无为”,就是做事情不追求“世间名利恭敬”,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顺应自己的兴趣。

B.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在生活中得不到乐趣,是因为受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束缚,只有打破束缚,才能得到快乐。

C.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社会生活中有我们不容易感兴趣的事,但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必须去做。

D.在以前的社会制度里,人们用所谓“正经”“正当”的价值标准,限制了个人的兴趣,以致影响到个入能力的发展。

13.下列不符合道家的“极端说法”的一项是(3分)

A.成人不能像儿童那样乘兴,是受到了社会各种制度的束缚,所以必须打破这些束缚。

B.无论什么人,都有其感兴趣的事,但是其所做的事并非都是由其兴趣所为。

C.既然任何人对有些事总感兴趣,而且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那么他就有了快乐的生活。

D.即使许多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不做事情,也不会影响社会运转。

14.请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作者对道家所持的态度。(4分)

答案: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B这句话是道家的认识,而非作者的认识。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道家认为,人所做的事都是由其兴趣所为。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概括的能力。

14.【答案】

(1)作者认同:①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②社会制度使人不能完全拥有快乐生活。

(2)作者反对:道家为追求完全的快乐生活而不要社会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认同2分,每点1分;反对2分。

篇2:《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参考答案】

1.A

【解析】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出现错误主要辨析不出B、C的错误。

2、【参考答案】B

【解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本题比较简单,考查几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

3、【参考答案】B

【解析】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篇3:《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6、下列对“人生境界”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生境界是人们所做的各种事对他自己所具有的各种意义的合成整体。

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完全不相同。

C、如果忽略个人差异,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可以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等级。

D、做相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不同;做不同的事,人们的人生境界可能相同。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在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他们只是凭着本能做事,且做的事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如小孩和原始人。

B、处在功利境界的人,他们做事的准则便是利己主义,是人很容易就能成为的人,但他们并不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C、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眼界开阔,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D、处在天地境界的人,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他们在社会上很少见,如各国的宇航员,研究宇宙天体的高端科学家等。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们的觉解能力,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成为人应该成为的人。

B、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们不一定非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需要高度觉解自己做的平常小事即可。

C、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冯友兰也认为,在人生过程中,觉解的有无与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你的价值的大小。

D、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出世的,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将来中国哲学可能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答案:

5、C(“张驴儿为了达到占有窦娥的目的,毒死父亲,然后诬陷窦娥,以此要挟她屈从于自己”有误,张驴儿原本是想毒死蔡婆,其父误食羊肚汤而死,张驴儿于是诬告是窦娥所致)

6、B(应该是“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7、B(A项应是“凭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没有任何意义或很少意义”,C项应是“可能了解社会的存在”,D项应是“研究宇宙的人不一定就是有天地境界的人”)

8、D(强加因果,“所以”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篇4: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那么何谓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这四个境界分别代表了什么?如何才能做到这四个境界呢?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先生的四个境界,是层层相扣,逐层递进的,只有完成了上一个境界,才能开展下一个境界,如果四个境界全都能达到,那么可称为圣贤之人也。

冯友兰女儿是谁

冯友兰的一生中,他的婚姻生活如何?他一生中有几个子女,其中作为冯友兰最为疼爱的女儿,又是叫什么,冯友兰女儿的一生又有何显著的作为,以致于得到冯友兰的深深疼爱和认可?且随小编去看看究竟吧。

冯友兰

冯友兰和任坤的婚姻,在那个时候并不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相反地,他们是由同事身份开始认识,并在工作过程中相互接触,最终出于两人的自愿而结合,而迈入婚姻的自由恋爱式的婚姻。

在冯友兰的一生中,任坤一共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大儿子叫做冯钟辽,小儿子叫做冯钟越,大女儿叫做冯钟琏,小女儿叫做冯宗璞。这四个子女中,较为有出息的是小儿和小女,其中继承了冯友兰文人才华的,且被冯友兰最为疼爱的女儿,自然是小女儿冯宗璞。

冯宗璞又名冯钟璞,出生在父母定居的北京,但祖籍仍然是河南籍。冯宗璞年幼师承父亲冯友兰,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对文学、对哲学便有着不同寻常的热爱之情,在冯钟璞少年时期,学业曾一度因为抗日战争而中断,又回到北京后继续学业,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

冯钟璞毕业之后,开始自己的事业生涯,一边以中国文联研究部职员的身份就职,一边以一个文学者的身份从事自己的创作之路,她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著作,如《三生石》小说等。这就是冯友兰女儿的消息。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篇5:《读书三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三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三境:环境、心境、禅境。

读书人尚雅,特看重读书环境,有如明人吴从先说 法:“读书宜楼,其快有五;无剥啄(笔者注:剥啄即 叩门声。下同)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 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即树梢竹顶)与鸟交语, 四快也;云霞宿(即停留)高檐,五快也。”这吴君还 嫌不够畅快,索性又主张到山中小径去读书, 且还要 “山上须泉,径中须竹,读史不可无酒,谈禅不可无美 人。”(引自《小窗自纪》)。照此读书法,又是居楼 啦,又是上山啦,还得有泉有竹有酒有美人的,浪漫倒 是浪漫,可也真够麻烦的。此境非我辈读书人所能奢求 。

实际上,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又何必太苛求读书 的环境呢?还是人家曾国藩说得好:“苟能发奋自立, 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 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 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 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可谓言之凿凿,一语破 的!对于爱读书人而言,禁止他读书,这简直是一种折 磨;对一个不爱读书人来说,强迫他读书,于其也是一 种折磨。前者是痛苦的,后者是尴尬的。真正爱书者, 他仿佛没有理由不读书的,一年四季他都在读书:“读 经宜春,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 ,其致别(致别意为自然的景致与人的情致丰富)也; 读诸集宜冬,其机畅(机畅指神机流畅)也。”(清· 张潮 《幽梦影》)。而对于不爱读书者,他有一万个 借口不读书,没有借口也能随便找个借口。正如厌学的 玩童所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 凄凉冬又冷,收拾书包过新年。”现实生活中,不少人

牢骚没有读书的环境,其实他是没有读书的心境啊!关于读书的心境,通常与读者的年龄、阅历、志趣 、情愫、气质密切相关,书人心境可谓新颖独特而繁多 。关于阅历有如“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 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清·张潮《幽梦影》 )。你看,这“窥”“望”“玩”三字足以显示读书皆 因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啊!古人朱焘在其《北窗呓 唔》中也曾感慨:“少年读经,其功专也;中年读史, 其识广也;晚年读释典,其神静也。至若最无聊时读庄 列诸子,不得已时读屈宋骚经,风雨时读李杜歌行;愁 苦时,读宋元词曲,醉中读齐谐志怪,病中读内景黄庭 。”书人心境于此刻画得可谓淋漓尽致。 关于禅境。此境界非悟性高根器大的读书者不能入 其内。有了优秀的读者而若无优秀的`书,同样也不能到 达,只有优秀的读者读优秀的书才能渐入禅境。何谓悟 性高根器大读者呢?读书前他心有灵犀独具法眼,读书 时他心不外驰物我超然,读书后他通脱达观举一反三。 居于禅境的读书人,“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可获得大自在大彻悟,真如书仙是也!他不但能读有 字书,也能读无字书,能读无字书,方可参最上禅机, 亦可得惊人妙语。《菜根潭》有言:“人解读有字书, 不解读无字书。人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求 不可神求,何以得琴书之趣?!”读书能入禅境的读者 是幸福的,因为书已成为他心灵的道场与生命的禅床!

试题

1.第一段中的三境次序是否能变换,为什么?

2.文中第三段所说的曾国藩一席话,从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说。

3.第三段中他仿佛没有理由不读书的”句中“仿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三段最后一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四段引述了两段关于读书心境的古人论述,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6.说说达到文中所说的“禅境”需具备的条件。

参考答案:

1. 不能,环境 心境 禅境由外到内 由浅到深,层次更清晰

2.环境 心境

3.强调,引人注意

4.联系现实生活,引人深思

5.有必要,因为人的阅历、性格等会随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一个人的心境,使读书时的心境也不同,有力证明论点(可以自己总结)

6.两个条件:(1 )悟性高根器大的读者,即优秀的读者:读书前心有灵犀、独具法眼;读书时心不外驰物我超然;读书后他通脱达观举一反三。

(2)优秀的书,有字书 无字书,能读无字书,就能参最上禅机。

篇6:《人生的境界》练习..

《人生的境界》练习..

教学目标:

1.  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  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  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内容:

1.  能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能说清全文的结构特点。

2.  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  能充分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和其他方面知识具体理解“人生四种境界”说。

教学重难点:

1.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  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  学生默读,熟悉课文内容。

2.  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3.  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课文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虽语言平实,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在教学中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以激发兴趣、搞活教学。采用练习的形式设计一些题目,把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溶入教学中,而对那些比较深奥的内容,大致了解不深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读。

二、寻找信息并归纳整合。

1、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什么(是“人生的境界”吗)?②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③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④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提示: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而在完成1.①题时可先完成1.②③题)

①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

②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③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④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2.请再找出第2至第7自然段和第8至第12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三、重点文段文句语词的解读

1.A、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B、请在文中找出下面两个语句并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对社会、对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①请结合全文给此文段中的“宇宙”下一定义②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天地境界”具体应如何理解?

①提

篇7:《人生的境界》练习..

《人生的境界》练习..

教学目标 :

1.  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  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  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内容:

1.  能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能说清全文的结构特点。

2.  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  能充分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和其他方面知识具体理解“人生四种境界”说。

教学重难点:

1.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  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  学生默读,熟悉课文内容。

2.  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3.  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课文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虽语言平实,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在教学中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以激发兴趣、搞活教学。采用练习的形式设计一些题目,把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溶入教学中,而对那些比较深奥的内容,大致了解不深究。

教学步骤&

篇8:《境界》阅读答案

①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②“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所谓“熬”就是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能笑在最后。

③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国正和韩国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知道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我们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又限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副局长。

④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的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他却身体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道理。

⑤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的,终究难于让人记住。我记得90年代初有位小说家叫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中国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率总比仅仅写两部大得多。

⑥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挺住就是一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选文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2分)

2.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2分)

3.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说理由。(3分)

4.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2分)

5.用你平时所积累的名言警句为本文补写一个道理论据。(2分)

6.把第⑥段中最后一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4分)

7.用自己的话从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中提炼出你对“熬”的理解。(3分)

篇9:《境界》阅读答案

1.熬煮就是一切举例论证

2.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3.示例:不好。因为“龟兔赛跑”中的“龟”虽然跑得慢,但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农夫)”虽然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言之有理即可)

4.承上启下(过渡)。(2分)

5.答出与中心论点基本吻合的名言警句即可。

6.去掉不好,因为“当然,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使人生竞技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使论证更严密。同时“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心论点:“熬煮就是一切”。如果去掉,论述显得不够严密,中心论点就显得太片面、太绝对。(意思接近即可)

7.示例:熬,就是怀揣梦想,身心健康,脚踏实地,刻苦勤奋……坚持坚持再坚持!(意思接近即可)

篇10: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

人生的四种境界阅读答案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4.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15.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1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参考答案

14.A(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项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的说法是正确的。由文中的“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一句话可以判断“由低到高”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的说法是错误的,“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15.B(“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16.B(A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项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篇11:人生的境界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人生的境界(节选)

冯友兰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正在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       、      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      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       和      ,特别是达到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指哪四种?试用自己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哪两种人是现在就是的人?哪两种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在文中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3、第六自然段中,作者阐述的哲学任务是什么?在文中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4、从最后一段中,你可以推断出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什么?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2.余光中《幽默的境界》练习及答案

3.《黑锅》阅读练习及答案

4.《牙膏》阅读练习及答案

5.《井绳》阅读练习及答案

6.《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7.《近乡情更怯 》阅读练习及答案

8.《威尼斯商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9.《定**》阅读练习及答案

10.《盲人摸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的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