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皮皮熊一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1,黯 形声字。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常泛指黑色。
2,赫 会意字。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 形声字。从黑,代声。《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来泛指“青黑色 ”,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 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 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 ”,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 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 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
9,丹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蓝 形声字。从艸,监声。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
11,绿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说文》:“绿,帛青黄色也。”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 ”,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
12,白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13,黄 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后常指:“黄色”。《说文》:“黄,地之色也。”《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14,褐 形声字。从衣,曷声。《说文》:“褐,编枲袜。”(枲:粗麻。)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后表示“黄黑色” ,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 会意字。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说文》:“灰,死火余烬也。”本义是:“火灰”。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
16,绛(絳) 形声字。从糸,夅声。《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绑腿。)
17,紫 形声字。从糸,此声。《说文》:“紫,帛黑赤色也。”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18,彤 会意字。从丹,从彡。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装饰。本义是:“彩色装饰”。《说文》:“彤,丹饰也。”《荀子大略》:“诸侯彤弓。”(按:“丹漆也。)本来是动词,后用作形容词指“朱红色”,如 《书顾命》:“麻冕彤裳。”《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现在仍有“彤日”“彤云”“红彤彤”等词语。
19,青 会意字。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之一。《说文》:“青,东方色也。”本义是:“蓝色”。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也用来指“深绿色”,如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现在仍有“青山”“青翠”等词语。形容“黑色”的较少,如“青牛”等。
20,碧 形声字。从玉,从石,白声。《说文》:“碧,石之青美者。”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后表示“青绿色”,如《孔雀东南飞》:“绿碧青丝绳。”也表示“青白色,浅绿色 ”,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接天莲叶无穷碧。”现在仍有“碧绿”“碧草”等词语。
21,苍(蒼) 形声字。从艸,仓声。《说文》:“苍,草色也。”本义是“草色”。《广雅》:“苍,青也。”后引申为“深绿色”或“深蓝色” ,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谢公行处苍苔没。”也表示“灰白色 ”,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篇2: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1,“绛、朱、赤、丹、红”的区别
“绛、朱、赤、丹、红”五个词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到浅的不同程度排列,“绛”的程度最深,《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深红色”。“朱”的程度其次,《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丹”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红”的程度最浅,《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到后来,“红”和“赤”没有区别。
2,“青、苍、碧、绿、蓝”的区别
“青、苍、碧、绿、蓝”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颜色。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青”古代和现代都表示“蓝色”,“苍”的本义是“草色”,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三个词本来是有区别的,有时也可以混用。如青天又叫苍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苍苔。“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混用的较少。“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是名词,后来才具有“蓝色”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篇3:古代汉语中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
古代汉语中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
1,臆 又作“肊”。形声字。从肉,意声。《说文》:“臆,胸骨也。”本义是“胸骨”。后常常指“胸部”,如陆机《演连珠》:“抚臆论胸。” 王粲《登楼赋》:“气交愤于胸臆。”《广雅》:“臆,匈也。”
2,膺 形声字。从肉,應省声。《说文》:“膺,胸也。”本义是“胸腔,胸”。《左传成公十年》:“搏膺而踊。”《孔子家语子夏问》:“无拊膺。”现代汉语中,仍有“义愤填膺”等词语。
3,牙 象形字。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是“槽牙”。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左传隐公五年》:“皮草齿牙。”疏:“颔上大齿谓之牙。”《后汉书 华佗传》:“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4,齒 本来是象形字。在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因此是象形字。战国以后在文字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本义是“门牙”。《韩非子存韩》:“唇亡则齿寒。”《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后泛指牙齿。如:桓潭《形神》:“齿堕发白。”《素问上古天真论》:“发堕齿槁。”
5,跟 形声字。从足,艮声。本义是“脚的后部”。《说文》:“跟,足踵也。”《释名释形体》:“足后曰跟,在下方着地,一体任之,象木根也。”后来也指鞋袜的后部。常用的词语有:跟蹠(脚后跟),跟踵(脚后跟),跟胫(脚跟与小腿),跟趾(脚后跟)。
6,躬 (躳)形声字。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说文》:“躬,身也。”本义是“整个身体”。《汉书元帝纪》:“百姓愁苦,靡所错躬。”(错躬:安身。)也常引申为“自身,亲自。”如《史记文帝本纪》:“百官之非,宜由朕躬。”(躬;自身)贾思勰《齐民要术》:“躬劝耕农。”(躬:亲自)
7,踝 形声字。从足,果声。本义是“踝骨和踝关节”。《说文》:“谓足左右隆然圆起者。”《洛阳迦蓝记城西》:“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后也指“脚跟”《礼记深衣》:“负绳及踝以应直。”
8,睛 形声字。从目,青声。本义是“眼珠”。《淮南子主术》:“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现在仍有“画龙点睛”“目不转睛”“火眼金睛”词语。
9,胫 (脛、踁) 形声字。从肉,巠声。本义是:“小腿”。《说文》:“胫,胻也。”“胻”就是“小腿”。如《论语》:“以杖叩其胫。”皇疏:“脚胫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胫。”
10,脉 (脈、衇) 会意字。《说文》:“血理分,斜行体也。”本义是“血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王符《潜夫论德化》:“骨著脉通,与体俱生。”后也指“脉搏”。又如:动脉,静脉,脉脉相通(血管彼此相通)等。
11,胞 形声字。从肉,包声。“包”亦兼表字义。本义是:“胎衣”。《说文》:“胞,儿生裹也。”《汉书外戚赵皇后传》:“善臧我儿胞。”现在仍有“双胞胎”等用法。
12,胡 形声字。从肉,古声。《说文》:“胡,牛顄垂也。”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本义是“牛脖子下的垂肉”。也指“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如《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
13,胳(髂) 形声字。从骨,各声。《说文》:“骼,禽兽之骨曰骼。”本义:禽兽之骨。引申为“人或动物的骨骼”,如《埤苍》:“骼,腰骨也。”
14,胳 (肐)形声字。从肉,各声。《说文》:“胳,腋下也。”《广雅》:“胳谓之腋。”本义是:“腋下”。《礼记深衣》:“胳之高下可以运肘。”现在有“胳臂,胳膊”词语。
16,脚 形声字。从肉,却声。《说文》:“脚,胫也。”本义是“小腿。”如《荀子正论》:“捶笞膑脚。”《韩非子难言》:“孙子膑脚于魏。”后来也指“足”,如《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17,脸 (臉) 形声字。从肉,佥声。本义是:“两颊的上部”。脸是后起字,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一般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白居易《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现在“脸面”经常结合使用,
18,肋 形声字。从肉,力声。《说文》:“肋,肋骨也。”本义是:“肋骨”。也指胸腔的两侧。《释名释形体》:“肋,勒也,所以捡勒五脏也。”
19,腔 会意兼形声字。从月(肉),从空,空亦声。《说文新附》:“腔,内空也。从肉,从空,空亦声。”本义是:“人和动物体内的空处”。如“胸腔”。
20,肯(肎)会意字。小篆字形从肉,从冎省。《说文》:“肎,骨间肉肎肎着也。”俗字误作肯。本义是:“连着骨头的肉”。如《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
21,股 形声字。从肉,殳声。《说文》:“股,髀也。”本义是:“大腿”。如《论语宪问》:“膝上曰股,膝下曰胫。”《战国策秦策》:“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22,腴 形声字。从肉,臾声。《说文》:“腴,腹下肥也。”本义是:“腹下的肥肉”如《礼记少仪》:“君子不食圂腴。”
23,肱 形声字。从肉,厷声。本义是:“上臂。”也就是“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后多引伸泛指手臂。《说文》:“肘臂节也。”(段注:“厷与臂之节曰肘,股与胫之节曰膝。《深衣》支‘胳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注云:‘肘当臂中为节,臂骨上下各二寸。’按:上谓厷,下谓臂匑也。”)《诗经小雅无羊》:“麾之以肱。”
24,膂 形声字。从肉,旅声。《说文》:“膂,篆文吕从肉,从旅。”本义是:“脊梁骨”。如《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文选庾亮让中书令表》:“而使内处心膂,外总兵权。”注引贾逵《国语》注:“膂,脊也。”按:“膂”是后起字,为别于姓吕的“吕”和黄钟大吕的“吕”。
[古代汉语中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
篇4:绝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绝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其中表示颜色的词有:黄、翠、白、青。
翠绿 鹅黄 天蓝 血红 米白 丹紫 火红 桔红 湖绿 草绿
海蓝色 草绿色 花红色 柳绿色 油黑色 墨黑色 杏黄色 桃红色
湛蓝色 藏青色 灰白色 朱红色 赤红色 黄白色 白花花 绿油油
黑黝黝 蓝幽幽 蓝湛湛 黑漆漆 红彤彤 绿油油 黄澄澄 红艳艳
黑乎乎 黑洞洞 白皑皑 绿莹莹 金灿灿
黄 :杏黄、土黄、梨黄、橘黄、橙黄、金黄、米黄、嫩黄、淡黄
红 :品红、紫红、桃红、朱红、赤红、银红、殷红、绯红、深红、火红、暗红、
鲜红、艳红、亮红、粉红、米红、棕红、浅红、血红、淡红
蓝 :天蓝、淡蓝、青蓝、亮蓝、湛蓝、海蓝
绿 :新绿、翠绿、嫩绿、浅绿、深绿、青绿、葱绿、黄绿、暗绿、明绿、亮绿、
鲜绿、草绿、墨绿、水绿
黑 :墨黑、油黑
三字词语(ABB)
白花花 白茫茫 白皑皑 白嫩嫩 白生生 白蒙蒙
黑乎乎 黑洞洞 黑压压 黑漆漆 黑糊糊 黑油油 黑幽幽 黑压压 黑生生
红艳艳 红彤彤 红通通 红殷殷
金灿灿 金亮亮
黄澄澄 黄灿灿
绿油油 绿森森 绿莹莹 绿茸茸 绿茵茵
蓝盈盈 蓝幽幽 蓝湛湛 蓝晶晶
紫微微 紫盈盈
亮晶晶 亮铮铮 亮闪闪
灰蒙蒙 青幽幽 粉扑扑
四字成语:
【黑】字成语
黑里透红 黑白分明 黑不溜秋 黑灯瞎火 黑咕隆咚 黑白颠倒 黑云压城 指黑道白 月黑风高 漆黑一团表示颜色的.四字词语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白山黑水 白天黑夜 昏天黑地 粉白黛黑 天昏地黑 起早摸黑 一团漆黑
【白】字成语 白手起家 白云苍狗 白日升天 白日衣绣 白衣卿相 白头如新 白驹过隙 白璧无瑕 数白论黄 黑白分明
白里透红 白眉赤眼 白面书生 白衣秀士 白发苍髯 白发皤然 白山黑水 白天黑夜 粉白黛黑平白无故
白璧微瑕 白日做梦 白头偕老 白不呲咧 白头齐眉 苍白无力 月白风清 齿白唇红 不白之冤 洁白无瑕
阳春白雪 恶叉白赖 赤口白舌 黄童白叟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襟怀坦白 唇红齿白 真相大白 沉冤莫白
一清二白 一穷二白 指黑道白 一身清白 青红皂白 半文半白 不分皂白
含有颜色的成语
【红】字成语
红装素裹 红颜薄命 红花绿叶 红不棱登 红男绿女 红情绿意 红红绿绿 红豆相思 红紫夺朱 赤子之心
赤口白舌 赤口毒舌 赤贫如洗 赤日炎炎 赤舌烧城 赤绳系足 赤体上阵 赤地千里 赤胆忠心 朱紫相夺
朱唇玉面 朱唇皓齿 朱楼碧瓦 朱楼绮户 面红耳赤 唇红齿白 灯红酒绿 大红大绿 纷红骇绿 嫩红娇绿
青红皂白 红红绿绿 桃红柳绿 愁红惨绿近朱者赤 纡朱拖紫 纡朱怀金 传波红叶 白眉赤眼 姹紫嫣红 白里透红 万紫千红 黑里透红 柳绿花红 齿白唇红 金无足赤近朱者赤 红紫夺朱
【绿】字成语
万古长青(表示绿的时间长)、千山一碧(表示绿的范围大)
绿肥红瘦 绿叶成荫 绿衣使者 绿林好汉 绿草如茵 绿水青山 绿荫如盖 柳绿花红 红花绿叶 红男绿女
红情绿意 红红绿绿 视丹如绿 橙黄桔绿 大红大绿 灯红酒绿 纷红骇绿 红红绿绿 花红柳绿 嫩红娇绿
山青水绿 油光碧绿 桃红柳绿 愁红惨绿
【青】字成语
青梅竹马 青黄不接 青云直上 青出于蓝 青州从事 青蝇吊客 青红皂白 青面獠牙 山青水绿 山青水碧
青山绿水 青史留名 青灯黄卷 青梅煮酒平步青云 绿水青山 功标青史 黄卷青灯 名垂青史 炉火纯青 冬夏长青 四季长青 万古长青
【黄】字成语
黄袍加身 黄粱一梦 黄钟大吕 黄卷青灯 黄花晚节 黄粱美梦 黄道吉日 黄童白叟 黄口孺子 黄雀伺蝉
黄旗紫盖 青黄不接 姚黄魏紫 面黄肌瘦 橙黄桔绿 飞黄腾达 杳如黄鹤 一抔黄土 一枕黄粱 碧落黄泉
紫冠黄旗 信口雌黄 数白论黄 人老珠黄
【蓝】字成语 蓝田生玉 筚路蓝缕 青出于蓝
【紫】字成语 紫气东来 紫冠黄旗 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 红紫夺朱 朱紫上夺 黄旗紫盖 姚黄魏紫 纡朱拖紫
【灰】字成语
灰心丧气 灰不溜丢 灰飞烟灭 灰头土脸 心灰意冷 槁木死灰 万念俱灰 心如死灰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相关文章:
1.表示颜色的词语
4.表示黄颜色的词语
10.表示颜色的abb形词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