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3-06-25 08:46: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yz7861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

[明]归有先

进士同榜者,其始数百人常相聚。自春官进于冢宰喀’,而后分送诸曹,各随所隶以去,谓之办事。今年赐第者,三百九十有四人。既分曹,则余所同工部办事者四十有六人。而五人者,选入史馆。今夏首选,凡若干人皆得外补。夫同年而又同部,宜日相聚,以观其德业。然每晨入部,升堂只揖而退,卒无所事事。而当选者,亡何又各得官以去。是所谓同榜者,亦若率相值而已。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是选也,龙阳丁君得嘉兴之平湖。故事,同部送行,余次当为序,故余道其于同年之情如此。

嘉兴本古会稽吴郡之地,唐时犹隶苏州为县。其后乃割于吴,然风土民俗犹一也。余故关人,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凡今之选为令吴中者,人之忧之,未尝不以赋税之难。夫以天下财赋。悉在东南,欲其办集,诚难矣。田租之入,率数十倍于天下,然父子祖孙二百年来以为当然,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而水旱之灾,蠲贷曳令亦少矣。又经岛夷②焚剽之后,海上之戍不撤,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江、淮以南,益骚然矣。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凡为大吏,其势与民日远,一切以趋办为能。民之疾苦,非有关于其心也。若为令者,则民皆吾之赤子,朝夕见之。亦何忍使之逮系鞭笞,流离僵仆而不之恤也?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其他水旱流冗,荒莱奸蠹之所积逋谢,与今权宜一切之征求,谓宜有调停委曲于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

余历观前政,有不以催科为事,而事亦未尝不办集,往往为大官以去者。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传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庄子论解牛日:“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夫如是,天下事夫何忧其难!余固为吾丁君告,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

【注释】①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②春官:礼部官员;冢宰:主管朝中事务的部门或官员。 ③蠲(juan)贷:免除赋税、劳役等。 ④岛夷:此处指代倭寇或海盗。 ⑤乾没:贪求、贪得。 ⑥积逋:指累欠的赋税。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官进于冢宰 进:举荐

B.敢以其所知者告之 其:代词,他

C.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 益:增加

D.固民之所乐输者 输:缴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一组是

①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

②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

③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

④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

⑤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

⑥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

A.①②⑤ 8.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榜中第的人因为分到不同的部门,或者虽然在同部门但每天没有在一起好好办事,加之有部分人被分派到外地做官去了,所以作者感叹大家相聚一起很难。

B.作者认为因为自己是吴郡人,所以有必要把在吴郡做官的难处告诉到那里做官的同年,让他们多留意百姓的疾苦。

C.收取赋税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官员最难办的一件事,因为这里的田赋最多,又地处海边常受海盗的侵扰,加上水旱灾害以及官员贪腐等原因,百姓负担太重。

D.作者发现以前在吴郡做官的人,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而有的抓紧征收赋税也没有得到功名。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El加也。(3分)

(2)谓宜有调停委曲予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4分)

(3)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3分)

参考答案

10.B(“其”在此句语境中不是指代第三人称“他”,而是指代第一人称“我”或“自己”)

11.C(①是作者感叹同年中进士的一帮人平时能经常聚在一起不容易;④是作者介绍老百姓乐意向官府缴纳事先规定好了数额的赋税等;⑤是作者向外派做官的同年“丁君”讲述为官之道;只有②③⑥都是直接表现了作者在“同情百姓”)

12.D(“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应该是有的官员没有急着向老百姓催交赋税,最后却也办齐了,并且还升了大官离开了此地)

13.⑴本来不指望它(赋税)减少,却只害怕它一天天增加。(“固”“日”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⑵则应该在里面根据实情酌情调整,这是做地方长官的所应该留意的啊。(“调停”“委曲”“令宰”译对各1分,判断句式1分,共4分)

⑶也一并把它作为对到东南一带做官的各位同年官员的告诫吧。(“以为”“吏”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同一年中榜的进士,开始的`时候有数百人聚在一起。他们由礼部举荐到主管朝中事务的官员那里,然后被分派到各个部门,各自跟随所隶属的官员离去,称为“办事”。今年中进士的,有三百九十四人。分派完工作,就有和我一同被分到工部办事的四十六人。还有五人,被选入史馆。今年夏天第一次选派官员,有很多人被派遣到外地做官。有些同一年中进士而又在同一部门办事的,应该每天相聚,以便观察他们的品行业绩。可是每天早上到部里,升堂后只是作行礼然后退下来,最终什么事情也不做。然而被选派的,不久又各自得到官职而离开。这些所谓同榜的人,也就像是一般地碰到一样罢了。因此我对于各位同年,未尝不感叹这里面相聚的艰难啊。这次选派官员,龙阳丁君被选派到嘉兴的平湖。按惯例,同部门的人为他送行,依次排列应由我为他写点送别的文字,所以我要像往常那样表达一番对同年之间的送别之情。

嘉兴本是古代会稽吴郡管辖的地方,唐时还是隶属于苏州的一个县。后来就划分到吴郡,可是风土民情还是一样。我过去是吴郡人,斗胆把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大凡现今被选派到吴 地做官的人,大家为他担心,没有不为赋税难以收取而犯难的。因为天下的财政赋税,全靠东南一带地方,想要征集齐备,实在是困难啊。比如田租的收入,大概是其他地方的好数十倍,可是父子祖孙二百年来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本来不指望它减少,却只害怕它一天天增加。经历三代以来,民间不曾减免过赋税,而发生水旱灾害,免除赋税的命令也很少啊。又经过倭寇焚烧剽掠之后,海上的防卫不仅不能撤消,反而增强了海防,军费每年每月都在增加,长江、淮河以南,更加骚动不安了。军队和官府的贪求,动不动就是数百万,这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啊。大凡做长官的,那情势和老百姓一天天远离,一切以办齐赋税为能事。对老百姓的疾苦,一点也不放在他们心上。如果做了长官,那么老百姓都是我的孩子,早晚与他们见面。又怎么忍心让他们被拘禁被鞭打,流离失所而倒毙却不抚恤他们呢?那规定上供的数目,当然是百姓所乐意缴纳的。但其他水旱灾害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坏官违法贪污所累欠的赋税,和现在临时征收的一切费用,则应该在里面根据实情酌情调整,这是做地方长官的所应该留意的啊。

我纵观以前的政事,有的人不以催交赋税为能事,而事情也未尝办不成,常常升官而离去的。而那有些急于催交赋税的人,他的功名反而有时不能 得到。那么为什么独拿催交赋税这事告诫去东南一带做官的人呢?因为这事所产生的祸患对老百姓是太多了。经书上说:“关怀百姓应当像保护初生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庄子谈论解牛时说:“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如果像庖丁解牛这样,天下的事情又怎么担心难做呢!我固然是告诫我的丁君,也一并把它作为对到东南一带去做官的各位同年官员的告诫吧。

篇2: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文言文阅读理解

⑥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

A.①②⑤ 8.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榜中第的人因为分到不同的部门,或者虽然在同部门但每天没有在一起好好办事,加之有部分人被分派到外地做官去了,所以作者感叹大家相聚一起很难。

B.作者认为因为自己是吴郡人,所以有必要把在吴郡做官的难处告诉到那里做官的同年,让他们多留意百姓的疾苦。

C.收取赋税是在东南一带做官的'官员最难办的一件事,因为这里的田赋最多,又地处海边常受海盗的侵扰,加上水旱灾害以及官员贪腐等原因,百姓负担太重。

D.作者发现以前在吴郡做官的人,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而有的抓紧征收赋税也没有得到功名。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El加也。(3分)

(2)谓宜有调停委曲予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4分)

(3)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3分)

参考答案:

10.B(其在此句语境中不是指代第三人称他,而是指代第一人称我或自己)

11.C(①是作者感叹同年中进士的一帮人平时能经常聚在一起不容易;④是作者介绍老百姓乐意向官府缴纳事先规定好了数额的赋税等;⑤是作者向外派做官的同年丁君讲述为官之道;只有②③⑥都是直接表现了作者在同情百姓)

12.D(有的因为不抓紧征收赋税而被大官撤职离开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应该是有的官员没有急着向老百姓催交赋税,最后却也办齐了,并且还升了大官离开了此地)

13.⑴本来不指望它(赋税)减少,却只害怕它一天天增加。(固日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

⑵则应该在里面根据实情酌情调整,这是做地方长官的所应该留意的啊。(调停委曲令宰译对各1分,判断句式1分,共4分)

⑶也一并把它作为对到东南一带做官的各位同年官员的告诫吧。(以为吏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

篇3: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文言文阅读理解

[明]归有先

进士同榜者,其始数百人常相聚。自春官进于冢宰喀,而后分送诸曹,各随所隶以去,谓之办事。今年赐第者,三百九十有四人。既分曹,则余所同工部办事者四十有六人。而五人者,选入史馆。今夏首选,凡若干人皆得外补。夫同年而又同部,宜日相聚,以观其德业。然每晨入部,升堂只揖而退,卒无所事事。而当选者,亡何又各得官以去。是所谓同榜者,亦若率相值而已。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是选也,龙阳丁君得嘉兴之平湖。故事,同部送行,余次当为序,故余道其于同年之情如此。

嘉兴本古会稽吴郡之地,唐时犹隶苏州为县。其后乃割于吴,然风土民俗犹一也。余故关人,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凡今之选为令吴中者,人之忧之,未尝不以赋税之难。夫以天下财赋。悉在东南,欲其办集,诚难矣。田租之入,率数十倍于天下,然父子祖孙二百年来以为当然,固无望其减,而独畏其日加也。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而水旱之灾,蠲贷曳令亦少矣。又经岛夷②焚剽之后,海上之戍不撤,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江、淮以南,益骚然矣。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凡为大吏,其势与民日远,一切以趋办为能。民之疾苦,非有关于其心也。若为令者,则民皆吾之赤子,朝夕见之。亦何忍使之逮系鞭笞,流离僵仆而不之恤也?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其他水旱流冗,荒莱奸蠹之所积逋谢,与今权宜一切之征求,谓宜有调停委曲于其间,此令宰之所宜留意者也。

余历观前政,有不以催科为事,而事亦未尝不办集,往往为大官以去者。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然则独以催科为东南之吏告者,其流祸于生民多矣。传日: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庄子论解牛日:彼节者有间,而刀刃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夫如是,天下事夫何忧其难!余固为吾丁君告,亦并以为诸同年之吏于东南者告也。

【注释】①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②春官:礼部官员;冢宰:主管朝中事务的部门或官员。 ③蠲(juan)贷:免除赋税、劳役等。 ④岛夷:此处指代倭寇或海盗。 ⑤乾没:贪求、贪得。 ⑥积逋:指累欠的赋税。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官进于冢宰 进:举荐

B.敢以其所知者告之其:代词,他

C.而加编海防,岁增月益 益:增加

D.固民之所乐输者 输:缴纳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一组是

①此余于诸同年,未尝不叹其相聚之难也

②历三纪以来,民间未尝放赦

③军府之乾没,动数百万,此皆生民之膏脂也

④夫额供之数,固民之所乐输者

⑤而其急于催科者,其功名反或不逮

篇4:曾巩《送丁琰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了。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其中具有道德而美名四处传扬的,不过几人。这几个人,不仅仅是当个太守或县令就到顶了。除去这几个人,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对太守和县令进行严格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不贤官吏)。各个郡守县令由于犯下不恪尽职守的罪过,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每回举荐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才质行为)确能胜任的人.也一直没有见到过。举荐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真该被举荐的,也一直没有见到过。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真该被举荐的,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还是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呢?

假使天下大臣担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种弊端。法律条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难道今天离开古代时日已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法吗?古人有学校,有师友的交往,有相关部门的考评,因而奖励惩罚从乡里开始,施教的详尽到这样(细致)。士人有圣人的学说,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人,那么都能成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贤人多。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都适宜,难道仅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务)的长官吗?他们为官施政难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处事严明,他们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广(圣人之道)并且在乡里在天下施教,那么就无路了。人愚笨,就(更)愚笨了!可以通过教育使他贤能的,最后谁来教他呢?所以如今的贤人少。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经常不足,难道仅仅是太守县令(人选不足)吗?因此对(人才)的索求没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细密,然而不足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因,推究源头都是出于这吧。唉!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苏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我了解南城的县令,县令说:丁君辅佐我(才这样太平)。(我)又了解南城的邑人,邑人没有不乐意称道丁琰的。我既担心如今的士人,又经常思慕古人,每每听到良吏的传闻,就重视而加以保护。像丁君在他的城中受百姓信任。我在旁近的城邑没见到(这样的良吏),所以重视特别深。现在(丁琰)到淮阴做县令,是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荐举用他。对于县令(这一职位而言),得到人才了。使丁君像以往那样推广这颗爱民勤政的心,能在这里(南城)受到信任,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吗?

索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给他们写。唯独丁琰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篇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这是一首赠别友人的诗。上路的杜少府显然是郁郁不得志的。从城阙巍峨、畿辅广阔的京都长安,离别亲友,独自去往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的蜀川,此情此景自是难堪的。诗的发端,不但点明地点,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风烟”,写五津僻远,难以望见,也隐含仕途前程,渺不可知。关切之情,在“望”中流露。三、四句推进一层说,你此去固然如飘泊的孤舟,我也是多年沉浮于宦海的人;彼此分手,我何尝不同样黯然呢!以同情为安慰,已暗用“知己”二字。然后转折出天涯如比邻的情怀。以临别不效儿女态为结,格调极高,使友人的精神也为之振作。

篇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及同步练习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范例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巩固测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设计分享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注释、赏析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练习题及答案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实录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阅读练习题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设计及阅读训练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训练题及鉴赏

篇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

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

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

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译文四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尺。

译文五

三秦护卫着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我和你在离别时都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全国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

不必在告别的.地方,像普通儿女一样挥泪告别。

注释

1、少府:官名

2、之:到、往

3、蜀州:现四川崇州

4、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5、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6、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7、宦(huàn)游:出外做官。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9、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0、无为:无须、不必。

11、比邻:并邻,近邻。

12、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3、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篇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唐朝】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王勃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由于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公元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公元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或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王勃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代表作《檄英王鸡》,《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词注释】

1、这首诗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蜀川:犹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2、城阙:唐代的都城长安。阙,宫门前的望楼。辅三秦:以三秦为辅。长安位于三秦的中枢,故云。辅:护卫。三秦:今陕西省一带,古时为秦国。项羽灭秦后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故称“三秦”。这里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

3、风烟:风尘烟岚,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长江自灌县以下至键为一段的五个著名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4、宦游:因仕宦而漂泊。

5、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6、“无为”两句:不要因为分别就像小儿女一样伤感流泪。

7、杜少府:名不详,唐人称县尉为少府。

8、之任蜀川:到蜀地去上任,“蜀川”,一本作“蜀州”。

9、城阙:指长安。

10、三秦:项羽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合称三秦。此泛指陕西一带。

11、五津:蜀中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12、宦游:远游四方以求仕宦。

13、无为:不要。

【诗词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赏析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翻译及赏析

5.《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原文及答案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阅读答案

8.《汉书循吏传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9.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