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产品观察:Pinterest瀑布流背后的心理学

产品观察:Pinterest瀑布流背后的心理学

2023-06-22 08:07: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y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产品观察:Pinterest瀑布流背后的心理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产品观察:Pinterest瀑布流背后的心理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产品观察:Pinterest瀑布流背后的心理学

篇1:产品观察:Pinterest瀑布流背后的心理学

Pinterest很红,根据comScore的数据,1月Pinterest的独立访客数达到1170万,是除google+外最快达到千万用户的网站,稳居美国社交网站第七把交椅(前六位是Facebook、twitter、Linkedin、myspace、google+、 ),而国内也是山寨者众多。

Pinterest为什么会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对用户来说极低的参与成本、更灵活的订阅机制减少了信息噪声、Repin操作形成病毒性的扩散机制等,但是更受人瞩目的就是其独特的“瀑布流”图片布局。这种布局诟病者不少,但是我却很喜欢,因为虽然这个创意来自于网站创始人在生活中的灵光一现,但是却恰好符合人的视觉心理学规律,下面就分析一番:

这里首先要从人眼感知文本内容和图片内容的差异说起。人阅读文字是一种串行模式,必须一个词一个词按确定的顺序线性地读下来;而人观赏图片是一张并行模式,他可以在众多图片中快速地扫视,然后选择其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这种方式比线性模式找到感兴趣内容的效率要高得多。

所以很多典型的产品界面模式遵从了这种差异,比如:

1 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页,若是网页搜索结果都是线性排列,若是图片搜索结果都是矩阵排列(google和bing的图片搜索结果页甚至去掉了所有的文本信息,只有在鼠标悬停在某张图片才会出现文本,这种设计正是凸显图片并行浏览的优势);

2 SNS类产品、微博的feed页面都是线性排列。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如果是纯文本feed(如twitter和知乎),线性排列是最佳模式,而图文内容皆有的feed(如微博和SNS),你会发现浏览图片的效率比较低,因为图片内容不适合线性排,

那么传统的图片展现是以矩阵模式为主,搞一个交错型的瀑布流模式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首先要了解一下人眼的扫视路径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方面的认识取自认知心理学中有关“视觉搜索(visual search)”领域的大量研究。目前心理学家的共识时,影响视觉搜索效率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人既有的经验和习惯,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影响;另一个是画面本身的视觉显著性,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影响。对于前者,我们都知道人一般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看,所以一个矩阵式的多图片页面,其扫视路径差不多受这种习惯影响而有些僵化。对于后者,画面本身的视觉显著性(动态、颜色及其整体美感等)构成了一个显著性地图,用户的注意力首先会被画面中视觉上最显著的部分所牵引。所以自下而上的因素(图片本身的因素)容易使用户可以更高效地选择到优质的视觉内容,而矩形模式下的扫视习惯会干扰自下而上的因素发挥作用。

举个例子来说,在搜索引擎的图片搜索结果页面中,如果有一张好图位于页面的右下角位置,你可能会先在页面左上部徘徊几下才能逐渐找到这种图片;而在瀑布流布局中,你则能更快地找到这张图片。

所以说,线性模式是文本内容最好的布局方式;瀑布流模式则是图片内容(迄今为止)最好的布局方式。

Pinterest更妙的一点是,用户可以按自己的偏好选择图片视觉搜索的方式:虽然网页默认有5列图片,但当你把网页缩小时,页面中每张图片缩小,同时列数增加(最多可增加到10列),每页同时呈现的图片数量就会增加,这对一些用户来说就可以增加搜索的效率。

正由于瀑布流模式是一种十分高效的图片浏览界面,所以吸引了很多用户将它作为收集和欣赏图片的工具,也正是这点,成为了Pinterest快速流行的最大动力。

篇2:Pinterest瀑布流的网页呈现方式有什么特点

如果是田字格,人的视觉需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逐块浏览——全部都看,然后大脑再筛选过滤——这更适合有目的性完整性的信息获取,比如在淘宝搜索一个商品时提供的列表或大图两种视图,

但是在一些随意性浏览发现的服务中,这种有点半强迫意味的田字格相当于增加了视觉和大脑的负担,会让原本随意性的浏览变得不随意,

pinterest的信息特点决定了用户只能是大量、随意、快速、偶然性、蜻蜓点水式的信息获取,瀑布流对这种信息来说更加便利。 这种瀑布流的内容呈现是点水式随意浏览的极致方案。

它的采用前提有三个:

一是散乱无序的碎片化内容;

二是用户对内容的获取带有强烈的随机和不稳定性、需要大范围扫视来做筛选;

三是用户对内容只做极轻量的互动消费。

所以表现层是由产品定位和信息特点决定的,对于强目的性的信息筛选、沉溺型消费的重内容、重体验、重互动产品来说,瀑布流有害无益。

篇3:瀑布流布局浅析

简介

如果你经常网上冲浪,这样参差不齐的多栏布局,是不是很眼熟啊?

类似的布局,似乎一夜之间出现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网站上,比如 Pinterest (貌似是最早使用这种布局的网站了),Mark之,蘑菇街,点点网,以及淘宝最新上线的“哇哦” 等等,倒是很流行哈~ 在淘宝即将上线的众多产品中,你还会大量看到这样的形式呢,

这种布局适合于小数据块,每个数据块内容相近且没有侧重。通常,随着页面滚动条向下滚动,这种布局还会不断加载数据块并附加至当前尾部。所以,我们给这样的布局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 —瀑布流式布局。

几种实现方式

随着越来越多设计师爱用这种布局,我们作为前端,要尽可能满足视觉/交互设计师的需求。所以,我们整理了下这种布局的几种实现方式,有三种:

1)传统多列浮动。即 蘑菇街和哇哦 采用的方式,如下图所示:

各列固定宽度,并且左浮动;

一列中的数据块为一组,列中的每个数据块依次排列即可;

更多数据加载时,需要分别插入到不同的列上;

线上例子。

优点:

布局简单,应该说没啥特别的难点;

不用明确知道数据块高度,当数据块中有图片时,就不需要指定图片高度。

缺点:

列数固定,扩展不易,当浏览器窗口大小变化时,只能固定的x列,如果要添加一列,很难调整数据块的排列;

滚动加载更多数据时,还要指定插入到第几列中,还是不方便。

2)CSS3 定义。W3C 中有讲述关于多列布局的文档,排列出来的样子:

由 chrome/ff 浏览器直接渲染出来,可以指定容器的列个数,列间距,列中间边框,列宽度来实现;

#container {

-webkit-column-count: 5;

/*-webkit-column-gap: 10px;

-webkit-column-rule: 5px solid #333;

-webkit-column-width: 210px;*/

-moz-column-count: 5;

/*-moz-column-gap: 20px;

-moz-column-rule: 5px solid #333;

-moz-column-width: 210px;*/

column-count: 5;

/*column-gap: 10px;

column-rule: 5px solid #333;

column-width: 210px;*/

}

column-count 为列数; column-gap 为每列间隔距离; column-rule 为间隔边线大小; column-width 为每列宽度; 当只设置 column-width 时,浏览器窗口小于一列宽度时,列中内容自动隐藏; 当只设置 column-count 时,平均计算每列宽度,列内内容超出则隐藏; 都设了 column-count 和column-width,浏览器会根据 count 计算宽度和 width 比较,取大的那个值作为每列宽度,然后当窗口缩小时,width 的值为每列最小宽度,

这边其实很简单,简易自己尝试下,详细可参考 developer.mozilla.org/en/CSS3_Columns 中的说明。

线上例子。

优点:

直接 CSS 定义,最方便了;

扩展方便,直接往容器里添加内容即可。

缺点:

只有高级浏览器中才能使用;

还有一个缺点,他的数据块排列是从上到下排列到一定高度后,再把剩余元素依次添加到下一列,这个本质上就不一样了;

鉴于这两个主要缺点,注定了该方法只能局限于高端浏览器,而且,更适合于文字多栏排列。

3)绝对定位。即 Pinterest ,Mark之,KISSY 采用的方式:

可谓是最优的一种方案,方便添加数据内容,窗口变化,列数/数据块都会自动调整;

线上例子。

缺点:

需要实现知道数据块高度,如果其中包含图片,需要知道图片高度;

JS 动态计算数据块位置,当窗口缩放频繁,可能会狂耗性能。

KISSY.Waterfall 实现思路

KISSY 的 Waterfall 组件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对现有数据块进行排列计算各自所在的位置; 二是下拉滚动时,触发加载数据操作,并把数据添加到目标容器中。

1)数据块排列,算法步骤简述下:

初始化时,对容器中已有数据块元素进行第一次计算,需要用户给定: a,容器元素 — 以此获取容器总宽度; b,列宽度; c,最小列数; 最终列数取的是容器宽度/列宽度和最小列数的最大值,这样保证了,当窗口很小时,仍然出现最小列数的数据;

获得列数后,需要保存每个列的当前高度,这样在添加每个数据块时,才知道起始高度是多少;

依次取容器中的所有数据块,先寻找当前高度最小的某列,之后根据列序号,确定数据块的left,top值,left 为所在列的序号乘以列宽,top 为所在列的当前高度,最后更新所在列的当前高度加上这个数据块元素的高度,至此,插入一个元素结束;

当所有元素插入完毕后,调整容器的高度为各列最大的高度值,结束依次调整;

性能效率上的注意点: a,如果当前正在调整中,又触发了 resize 事件,需要将上次调整暂停后执行这次调整(见 timedChunk 函数); b,resize 触发会很频繁,可以将回调函数缓存一段时候后执行,即当这段时间内多次触发了resize事件,但回调函数只会执行一次(见 S.buffer 函数)

感兴趣的可以参见源码。

2)异步加载数据,前面讲的是如何对容器中已有元素进行排列,但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不断加载新数据块,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独立的模块 KISSY.Waterfall.Loader,其实这个功能就更简单了,仅包含两个步骤:

绑定滚动事件,并确定预加载线高度值,即滚动到哪个高度后,需要去加载数据,其实这个就是列的最小高度值,这样当前滚动值和最小高度值比较一下即可判断出来,是否要触发加载数据;

加载数据,为了不对数据源做太多限制,完全由使用者自己决定数据源从哪边获取和其格式,这样更好的方便用户使用。为此,该组件只提供一个 load(success,end) 接口,怎样load 由用户自己去定义,而其中的 success/end,分别给出如何添加新数据(suceess 即同 addItems)/如何停止加载的接口。这样真是太方便了~~

感兴趣的可以参见源码。

KISSY.Waterfall 示例和文档

看到这边,是不是很想试用一下~~ 嗯嗯,这里给出一些相关学习资料和示例,以供参考:

Waterfall API 文档,相关构造器,配置项,方法都在这里;

示例,包含静态和动态两种。

欢迎试用和提出意见~~

作者:乔花

篇4:Pinterest的产品需求与逻辑

一个产品崛起之后,一定会各种不同使用感受,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使用了国内外的各种“pinterest”后,也马后炮的总结一下,作为产品学习路上的一部分:

关于瀑布流就不说了,瀑布流是UI展示的新方式,是革新,现在到处都是瀑布流,而pinterest的核心不仅仅是瀑布流,更是它背后的产品逻辑和需求之间良好对接,分享几点:

1) 满足收藏欲、拥有欲。满足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收藏和拥有美好东西的渴望,在报纸时代,很多人习惯于剪报存留美好事物,在线下,不少人都有个人爱好,喜欢收藏某种东西;

2)满足分享欲、展示欲。每个人潜意识都有: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喜欢什么?如有一个东西能帮助用户表达出来,一定会很多人用。

3)而如果这个东西,还能以很低的门框帮用户实现以上两点,用户一定会上瘾,

它就是pinterest。

用户要收藏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通过文字来承载,太复杂,而图片信息量大,不用思考,一看就可看明白,转化率极高,有一位朋友发了一张婺源的摄影美图,很多人立即表示不要错过,要去婺源看看。而如果是文字,说再好也是不够用的,有些信息是不可言传的,而一张图片就可达到秒杀效果。

好吧,图片是一个好的信息载体。这些图片从哪里来呢?一是,网上逛的时候,看到这个搭配很经典啊,要收藏下来;这个家居设计很漂亮,是向往的,先收藏下来;这个婚纱太漂亮了,很喜欢,收藏下来慢慢看吧。..二是,电脑硬盘和手机上也有好多不错照片,也可以放上去,展示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喜欢的图片。这些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个人品味和爱好,是没有伪装的天然。

一开始是收藏、组织、分享,慢慢变成了用户之间的信息流动,除了图片在表达信息方面的优势之外,Pinterest的核心之一,就是让这些信息的采集、组织、分享变得很容易,这个时候它的产品逻辑跟twitter差不多,一个采集和转采就实现了信息的发布和共享。用户只要采集就可以分享给其他人,通过转采就可以把图片转入自己的图片板中,这样,当足够的人群进来,就形成了强大的信息交互的网络,图片在整个平台来回流动,多次消费,并且整个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成为它的入口和出口,最后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图片信息流动和关系网络,一个类似于病毒式的信息流动体系就形成了。

篇5: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瀑布流布局网页...

文章描述:说说瀑布流式网站里那些可人的小细节,

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瀑布流布局网页...

文章描述:说说瀑布流式网站里那些可人的小细节。

篇6:产品畅销背后的逻辑

[i[底,一款来自韩国的叫做宾格瑞的香蕉牛奶饮品,在国内刮起了黄色旋风,许多达人纷纷在微博上与众人分享这款非常好喝的饮品,一时间,香蕉牛奶被炒得沸沸扬扬,成为流行和时尚。

新希望华西乳业从中看到了商机,于今年3月隆重推出新希望香蕉牛奶,并在口味、价格和销量上迅速“秒杀”了韩国版本。

新希望香蕉牛奶的未来怎么样?[/i]

韩国宾格瑞和新希望刮起的黄色香蕉牛奶旋风,我断定是真的新品类旋风,是可以追逐和抢占的市场机会。

中国新产品的成功率不足5%,所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一个新产品的成功,一定有它内在的最核心的成功逻辑。成功的产品好像他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其实不是,同一个企业,同样的推广手法,同样的投入力度,为什么之前和之后的产品都没有成功呢?我们要试图找到使它成功的决定性的因素。

第一,这是一款产品概念测试、市场导入和认知教育基本完成、市场反馈证明是能够畅销的产品。

两年前,香蕉牛奶作为一款全新的产品从韩国引进到国内,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消费者高度接受和喜爱这种产品。也就是说,新希望推出香蕉牛奶,其产品概念测试、市场导入和认知教育已经由韩国产品宾格瑞基本完成,替新希望做了前期工作,可喜的是,市场销售反馈过来的信息已经证明,这是一款能够畅销的产品。新希望只需把精力和投入集中在市场推广上,收获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二,品尝,是好吃食品市场推广的不二之法,

据悉,新希望采取了大量的消费者派送活动,这个办法非常适合香蕉牛奶。再次印证了,好吃是食品饮料畅销的第一和最大的道理,免费品尝,是好吃食品推广的不二之法。

好吃不一定畅销,畅销的,必定好吃。

注意,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大量的成规模的派送品尝,只适用于广谱口味的好吃产品(注意,我这里没有说口味决定市场,更没有说好口味一定出销量)。如果产品不好吃,或者只适合小众人群,那么多大的派送也不会送出销量,送得越多,品尝的人越多,死得越快,是送死。

第三,比速度,快者为王,是今后香蕉牛奶市场的主旋律。

任何一个有畅销苗头的产品,早被众人盯上了,不但会吸引众多中小型追随者、模仿者,一旦时机成熟时,知名大企业会以人财实力、渠道网络和品牌影响力下山“抢桃子”。新希望不是饮料产业内原有的大佬,必须高度警惕抢食者,一是要以局部优势夯实根据地,以局部优势扩大根据地。二是以快制胜,因为先者生存,快者为王。胜者常常不是缘于你更好,而是因为你更快!战略机遇,不能等,要全力拼抢。快人半步,成功多半!有速度,才有可能;没有速度,再好的机会也会丧失殆尽。

拿破仑是常胜将军,他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我的军队之所以常胜不败,就是因为在与敌人抢占制高点时,我们总是早到5分钟”。

速度,是超越者的利剑,是领先者的盾牌,是麻木者的墓碑!我期待这一次推出的香蕉牛奶能够成为新希望在饮料市场的首次巨大成功!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2219623139@qq.com

篇7:动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启示

作为高级动物,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思维能力,最大的相似在于有动物的本能,因此,研究动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事实上,很多有关人类心理的研究,都是通过对动物行为的了解而得到的。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主角是一条狗,而斯金纳研究的是小白鼠和鸽子。达尔文也是最早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动物与人类的情绪表达》影响深远。1973年,劳伦兹、庭伯根、冯弗利因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那么,奇妙的动物世界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1、暴怒的野马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它们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它们貌不惊人,体量细小,却是身强力壮的野马的天敌。它们在野马的腿或头上爬来爬去,用尖利的牙齿咬破野马厚厚的皮肤,然后吸食血液,一直到吸饱之后,才肯飞走。深受其害的野马不能容忍吸血蝙蝠的骚扰。它们愤怒蹦跳,拼命狂奔。然而很多野马却在这种暴怒、狂奔和流血之中,无可奈何地丧命了。

解析:

其实,吸血蝙蝠吸食的血量对野马来说微不足道,远构不成致命威胁。那么野马为何毙命呢?这要归咎于它的“情绪炸弹”。野马用暴怒和狂奔对付吸血蝙蝠的进攻,结果疯狂奔跑的同时,被活活气死了。

人类也有自己的情绪炸弹。盛怒之下,人极有可能做出冲动而冒失的行动,犯下无法弥补的过失。日常生活中,一些原本无足轻重的伤害,都可能会像吸血蝙蝠一样,引爆我们的情绪炸弹。

比如别人一个鄙视的眼神,或者别人说自己小气、笨,或者配偶不能立刻明白自己的心思......这些都有可能引发强烈的不满,甚至巨大的愤怒。在这个时刻,我们就像那些狂怒的野马,不懂得“抽离”与“停止”,任由烦躁和愤怒来临。在情绪“高涨”的同时,理智却迅速降到零点,最后变成只受本能驱使的愚蠢的动物。

2、求死的小白鼠

行为学家克拉特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水池中心放入一只小白鼠。虽然水面很大,但仍在小白鼠游泳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小白鼠落水后,没有急于游动,而是一边转圈,一边发出吱吱的叫声。原来,它是在利用鼠须测定方位。叫声传到水池边沿,声波反射回来,被鼠须测到,水池大小、自己所在位置、离池边的距离就胸中有数。于是小白鼠不慌不忙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去,安全迅速地抵达水池边沿。几次实验它都安然无恙。然而另一只被剪掉胡须的小白鼠却不是这样。尽管也在水里转圈,发出吱吱的叫声,然而没有了鼠须这个“方位探测器”,它就不知道水池边沿其实离自己很近,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游出去。小白鼠干脆放弃了努力,几分钟后沉至水底毙命。

解析:

动物在生命彻底无望的前提下,往往会强行结束自己的生命,即“意念自杀”。意念是一种生命力,可以决定生命是继续存在,还是就此消失。在抑郁症患者的意念中,自己毫无生存价值,因而对生命不再留恋,对勃勃生机的自然界也无半点留恋,就像失去方位探测器的小白鼠。

意念也是一种本能。有人统计了乳癌患者的存活率,发现很多有顽强求生愿望的患者能顺利战胜癌症,而一些悲观的患者既使手术成功也会相继死去。因此,意念在癌症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还有人做过一个试验:把人放进冰箱里,告诉他气温将会降到零下40摄氏度,而事实上温度却一直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上。结果十几个小时后打开冰箱时,人已被冻僵。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当生命遇到危险时,怎样才不像剪掉胡须的小白鼠,自暴自弃呢?

3、安全的鲨鱼

鲨鱼极具攻击性,捕杀猎物凶悍快捷,被称为“水中之王”。鲨鱼的牙齿令人生畏,能将两厘米厚的钢板切开,

只要一颗牙脱落了,很快又会长出一颗,而且新牙比失去的牙更加锋利。据统计,鲨鱼一生中新生的牙多达3万颗左右。因此不管对方如何强大,鲨鱼也不放在眼里,即便鲸鱼这样的庞然大物。鲨鱼行动起来悄无声息,海边游泳的人稍不留神就会遇上。一旦被鲨鱼发现,侥幸逃生者为数极少。

然而,海洋生物学家罗福特却不这样认为。他研究鲨鱼多年,经常与其近距离接触,相安无事,鲨鱼似乎对他的存在毫不介意。罗福特发现,人在遇到鲨鱼时,常常因为害怕而心跳加快,而鲨鱼正是通过这种快速心跳的感应波来发现猎物。所以只要见到鲨鱼时心情坦然,就会很安全。即使它不小心触到了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发起任何进攻,而是马上游走去寻找别的猎物了。

解析:

鲨鱼是恐惧的象征。它就像一个扣动的扳机,射中了我们内心中装满恐惧的黑盒子。当恐惧迅速充溢我们的身体时,我们的躯体就会泄漏我们内心的秘密。比如有社交恐惧的人,习惯于把别人的目光当作鲨鱼。而一些在父母婚姻不和谐中长大的孩子,亲密关系就像一条鲨鱼。他们会本能地回避,不论爱有多深,走入婚姻殿堂都会令他们紧张。因此,只有当我们有能力在内心中建立和谐与平静,消除恐惧与紧张,才可能开始幸福的生活。所以,战胜对手最大的关键是—战胜自己。

4、固执的毛毛虫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6英寸远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圈地爬行。时间慢慢过去,1分钟、1小时、1天......毛毛虫就这样固执地兜着圈子。7天7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精疲力竭,全死了。

解析:

看似努力求生,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杀”。这种习惯与本能的冲突,也体现在人类心理现象中。很多心理问题伴随的症状,表面看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比如一个不愿上学的孩子,可以得到父母的超级关心;一个不停自我责备的人,可以阻止别人对他的责备;一个强迫症患者的仪式行为,可以暂时缓解其内心的痛苦……然而与此同时,这些行为定式又会带来更深的痛苦:不上学的孩子很可能会开始自闭;自我责备者更容易变得抑郁;仪式行为固化会令强迫症患者更加难以治愈……怎样才能不做生活中的毛毛虫?其实,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这种固定的模式,就可以看到另一种全新的局面,好好地活着。

5、自我放弃的跳蚤

动物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没有盖子的杯里,结果它轻而易举从杯中跳了出来。第二次,他们用玻璃盖住了杯口。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都撞到玻璃盖,无法跳出。过了些时候,动物学家把玻璃盖拿开,跳蚤也只跳到杯盖的高度,而不能跳出杯子。人们又继续降低杯盖的高度,结果跳蚤也随之不断降低起跳的高度。一段时间后,跳蚤几乎放弃了起跳,呆在杯底不跳了。

解析:

跳蚤不再做任何努力,也不是完全消极,毕竟它适应了新环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外界的阻碍消失后,跳蚤仍不能恢复原有的生存能力,就是一件悲哀的事了。它将后来出现的困难,都视为不可跨越的障碍,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巨大的修改。

人类行为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刚结婚的新人难免为琐事起纠纷。不少人做了努力却没有立刻见效,就会放弃,于是冷战、争吵、甚至第三者都有可能趁虚而入。在他们看来,解决问题还不如回避问题。在这种消极状态下,人们还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定义—“我没办法”、“努力没用”、“环境太恶劣”、“没人帮我”,等等。一旦彻底放弃,当然更不会有改变的动力和奇迹出现,就像跳蚤再也不会跳出杯盖的高度。(文章来自:腾讯空间)

【微信账号:psycofe】

逃出你的肖申克(三):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FBI读心术:眼部动作背后的心理秘密!

一个人的奋斗应该是这样的

身心和谐的境地就是快乐的状态

你的本性更像哪种动物?

篇8:营销案例:苹果产品热卖背后

从市场营销学角度来看,今天人们生活方式之一就是在寻找一种感觉,寻找一种使自己愉快地感觉,一种能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的感觉。所以在感性消费时代,“直感族”购买的不是什么东西,购买的是感觉;他们购买的不是什么产品质量,而购买的是对质量的感觉与体验。“直感族”购买是他们自我实现的过程,他们看重整个过程中的愉悦感受。

记住:“直感族”的心声是注意我、欣赏我的个性、我的需要和我的自我表现欲望。我会做出反应的,那就是购买你的产品,更加详细地向你讲述我自己,以便你更好地为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人们消费行为则是一种价值实现的渴望。

“直感族”对于价格的敏锐度低,这就能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利润,越来越多的厂商们特别关注此一族群, 但是企业主也发现这个族群的人有点难捉摸,现在的购买不代表未来会购买,客户忠诚度极难掌控。

如何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呢?营销实践表明:第一步要让消费者着迷;第二步要帮助困惑的消费者选择;第三步形成消费者内部的差异化。苹果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是从外观炫丽到内心情感的征服。如苹果的电子产品,无论是从外观还是从感觉和触觉,可谓都是体验式产品中的精品,它们的设计、造型、色彩和材质都能够带给消费者非同寻常的使用体验和情感触动,并激发消费者对于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在客户体验方面,苹果更是通过新颖的方式把它做到了极致。

二是从产品展示到宗教崇拜。除魅力非凡的体验营销之外,苹果还借助于发布会、族群营销、饥饿营销等形式,使苹果品牌不仅强化了消费者对于苹果产品的崇拜心理,维系了消费群与苹果品牌的联系,而且强化了他们对自己“苹民”身份的自豪感,巩固了忠诚消费群。

通过对苹果产品热销的消费心理分析我们又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消费者心理又会有重要的变化,洞察消费者心理特点就显得更加重要。

针对年轻一代的消费心理,营销方式一定要应消费者而变,网络营销也许就是最适合年轻一代的。因为今天的年轻一代若没有网络、手机是无法想象的。他们获取商品信息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传统的广告可能已打不中他们。商家要学会借助各种网络工具、游戏等加强与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沟通或热点话题的营造。难怪微软最新的办公软件中一定有游戏,因为用户绝大多数是今天年轻的一代,对此我们的经营者又能了解多少呢。

【产品观察:Pinterest瀑布流背后的心理学】相关文章:

下载word文档
《产品观察:Pinterest瀑布流背后的心理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产品观察:Pinterest瀑布流背后的心理学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