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云简介
“Akih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李龙云简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李龙云简介,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李龙云简介
李龙云.煌煌的戏剧文学人生
历经磨难而久演不衰的《小井胡同》,令戏剧文学界感到震惊的《荒原与人》……一部部沉甸甸的大戏构筑了他的戏剧文学人生。
而今,一部根据老舍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改编创作的大型剧作《正红旗下》又在人们热切的关注下问世。
(一)
一九九九年,李龙云发表了大型剧作《正红旗下》。剧本是根据老舍生前未完成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像春日里的一声响雷,剧本的发表引起了中国戏剧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二)
一部剧作,为什么尚未搬上舞台就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个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正红旗下》原著是老舍一生中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是海内外公认的老舍的代表作。小说原来计划的内容应该是从18写到19,即从戊戌写到辛丑。其规模即便不像《四世同堂》那样有近百万字之多,也不会低于三五十万字。可惜的是,他没写完。他仅写了8万字,11章,“仅仅是一个大部头长篇小说的开头。”李龙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将这部仅有一个开头的煌煌巨著,改编成了一部完整的剧作。而几乎所有读过剧本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剧本大气磅礴波澜壮阔,戏剧氛围浓烈,人物语言十分生动,每一个人物又都有其完整的命运和归宿……
其次,原因也出于李龙云这位作家以往的成就和影响。
不妨先读一下他的简历:
李龙云,1979年9月被南京大学录取为研究主,指导教师:陈白尘。1981年冬通过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元月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专职剧作家;1987年,国内权威杂志《半月谈》在《中国人物》专栏中将他列入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九名剧作家进行介绍;1988年3月被审定为国家一级剧作家;1988年春入选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和国务院文化部评选的“中国当代十名优秀剧作家”;1988年夏应美国奥尼尔中心邀请赴美访问,出席全美剧作家会议,同年8月22日被奥尼尔的故乡沃特福德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1993年先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七届、第八届委员; 1993年,《中国新时期文学辞典》收入“李龙云”、“《小井胡同》”、“《荒原与人》”三项辞条。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为:大型剧作《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这里不远是圆明园》、《荒原与人》、《正红旗下》,以及一批中长篇小说、戏剧美学论文。
其中,《小井胡同》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1983、1985、1993年三度搬上舞台,久演不衰;剧本则先后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当代十大正剧集》、 《中国五十年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精选·戏剧卷》,并将与老舍、曹禺、关汉卿、莎士比亚的剧作一起收入新版的职业高中语文教材。
另一代表作《荒原与人》由著名导演艺术家徐晓钟、王贵分别执导,由中央戏剧学院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先后搬上舞台,在北京和东北引起了轰动。《荒原与人》的剧本先是被收入《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戏剧卷》,后又被中国戏剧的最高学府中央戏剧学院作为教材列入《古今中外60部经典剧作》,并被译成德、日等外文版本。
1979年以来,从《有这样一个小院》到《小井胡同》,再到《荒原与人》,李龙云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连续产生轰动。作家始终处于艺术的漩涡中心而被人们关注着,他身上具有强烈的拓荒色彩和超前意识。
从《荒原与人》的发表到《正红旗下》的问世,间隔了整整,关心李龙云的人一直在拭目以待。而在这13年里,他似乎已远离尘世,回避所有的应酬与虚荣,在孤独与寂寞之中酿制着他自己的精品……
(三)
李龙云, 1948年年末生于北京南城罗圈胡同。
“每一位作家都有一片乡士,每一片乡土都有它独有的文化。乡士是作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它铸就我一种特有的自尊,为我幼年的心灵涂上第一层底色。它告诉我:什么是善良美好,什么是正直倔强,什么是底层人的尊严……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目睹了一条胡同三十年命运的起落兴衰。老街坊们时而欣喜时而苦涩的经历冲撞着我的心灵,于是我写了他们……”
1981年,日后搅动得中国文坛多年兴奋不已的《小井胡同》怀胎十载,一朝分娩了。
现在的《小井胡同》已经是誉满京华了。实际上,在龙云以往的全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命运起伏最大的,应该说是《小井胡同》。《小井》将给我带来些什么,至今仍是个谜……”《小井胡同》的演出,曾经经历了三上三下,令人愁肠百结。当《小井》发表近之后,中国文学才翻然醒悟似的,接受了它……
(四)
1968年7月,李龙云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北大荒生活期间,先后赶过马车,当过拖拉机手和康拜因手。参加过筑路、打井、架线、垦荒等多种劳动。
“1970年春,在郁郁寡欢的心境下我开始涂鸦,初学写诗。”1985年,龙云在《习剧漫笔》中写道,“我是很不自觉地走上文学这条道路的……1972年的隆冬,我被军垦系统一个师的业余演出队借去当创作员。从此,我告别了挠力河畔那片低矮的马架子,把自己的命运与一个小戏班子的命运拴在了一起。我的创作生涯是从别拉洪河河畔那片荒凉的草甸子里起步的……”
“在《小院》之前,在十年北大荒生活期间,我曾写过十余部剧本:独幕剧、多幕剧、童话剧、相声剧……连同那些报废的诗歌、小说、散文手稿,积累起来的文字量竟有近百万字之多。对这个社会而言,那一摞发黄的稿纸,已经烟飞灰灭,我永远不会再把它们变成铅字。但对我个人来说,那一汪心血将长留在我的记忆中,供我咀嚼、反思、凭吊……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多少年过去了。尽管当时碰到过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只要回忆起北大荒那段业余创作生涯,我就感到所有过去的一切都是值得怀念的。在我的记忆里,那里的荒原永远被夕照的霞光笼罩着;它干净、深遂、美好,但又夹有一丝淡淡的惆怅。只要闭上眼睛,我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那缓缓流淌的别拉洪河、粉红色的高粱地中间那幽静潮湿的土路,那神奇的‘落马湖’传说,那明亮的月光和流水……想到昨天,我就觉得仿佛重又置身于北大荒的怀抱里。古荒深处,长河落日如轮。一条清晰的爬犁辙蜿蜒曲折铺向远方。晚霞把荒原装点得那样高远、恬淡、苍茫。坐在大爬犁上,身边演出队的伙伴们抱着手风琴睡着了。我倚靠着道具箱子,透过防蚊帽那井字形的花纹,望着沉下去的夕阳,在脑海里编织着文学天国之梦……”
(五)
生活往往是坎坷与阳光并存。
1978年3月,李龙云被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录取为本科生。就在那年冬天,李龙云创作了多幕话剧《有这样一个小院》。1979年3月《小院》在北京正式公演。意想不到的是,戏从彩排开始就引起了激烈争论。一时间里棍棒交加。就在他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一位与他素昧平生的老人,南京大学的陈白尘教授向他伸出了救援之手。白尘先生先是给黑龙江省的一位老作家巴波先生写了封信,请他帮忙“从侧面了解一下,如果《小院》这个作者确实是个很有追求的年轻人,我就破例录取他为研究生;如果是个名利之徒,就算了”。当时的巴波也已年过花甲,但它与陈老在1939年时有过师生之谊,巴波真的找到龙云的几位同学作了调查,几天之后他给白尘先生回了封电报:“无可非议”。白尘先生通过南京大学中文系党总支找到校长匡亚明,鉴于研究生报考时间已过,希望请示教育部,允许南大破例为龙云补办招生手续。此事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为了求得黑龙江大学的合作,陈老进一步提出,希望南京大学派人亲自到黑龙江去一趟,公出人员往返的差旅费由陈白尘私人负担。7月上旬,南京大学中文系贾平年老师来到黑大。他给李龙云带来了陈老的口信:“万一这次破例录取失败,你不能来南大,我仍愿收留你为学生,愿意对你函授……”
李龙云入南京大学深造的第一项成果,就是《小井胡同》的创作,就是《小井》以后一系列剧作的一发而不可收……
(六)
1985年,李龙云创作了大型话剧《荒原与人》。
这是一部令戏剧界文学界感到震撼与惊讶的剧作,著名导演艺术家徐晓钟说:“龙云的《荒原与人》是一部极为真实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我感到她有一种特别的美质。这部写文革期间北大荒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远远超越了文革,走出了那片黑土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著名导演艺术家王贵则称:“《荒原与人》是一代人的辉煌大梦……”
早在1987年冬,在“李龙云戏剧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研讨会”上,国内近30名作家理论家就曾对《荒原与人》的成就以及它对中国戏剧的深远影响进行过预测与评估。理论家们认为:“《小井胡同》奠定了李龙云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在历史上的地位,而《荒原与人》则使我们感到了理论上的困惑。《荒原与人》体现的是一种人类意识”,“在探索的意义与价值上,对这个戏现在做结论还为时过早。它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大多了。它突破了以往的一切框架与模式,创建了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新样式。作家将多种艺术方法与手段‘化’入艺术思维,再融入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使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产生了一种自然和谐的情调,朦胧着一种诗的意境,构成了一个奇特的世界。”
一位前辈戏剧家1989年指出:“中国戏剧走到《荒原》这里,出现了一个高原现象。这个戏的追求,是希图架起一座桥梁,首先从戏剧界过渡到文学界,然后通过这座桥梁把中国艺术送到世界。”
(七)
在《正红旗下》发表之前,徐晓钟曾经这样说:“在当代中国,龙云是最有潜力的剧作家”。
而前辈戏剧家夏衍则早在15年前就这样说过:“《小井胡同》的作家年轻、勤奋有才华,在中国像他这样的年龄能有这样的语言功力是难得的……关于《小井》,我虽视力衰退,还是一口气读完了。真是个近年来难得看到的好剧本……”
现在,话剧《正红旗下》发表了。它必将再次搅起中国剧坛的骚动,而李龙云自己则十分平静。所有戏剧界的朋友们都清楚:13年,龙云这13年决不会虚度,人们决不会就此终止对他的期待……
篇2:李攀龙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汉族,生于15,卒于1570年。历城人即今山东济南人。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目录人物生平文学成就诗作集粹史籍记载收缩展开人物生平李攀龙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济南诗人)约为知交。攀龙自幼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和八股文,人目为狂生。 嘉靖十九年(1540),攀龙取乡试第二名,3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此后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此间,攀龙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集中的拟古乐府,是其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龙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3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蠲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冤情;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其间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论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春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是这一时期的最佳诗作。 由陕归来,李攀龙在家乡筑白雪楼,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不与权贵往来,一些达官显官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因此“闻望茂著,自时厥后,操海内文柄垂二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李按察攀龙》)。这一时期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所写诗文,殆占《沧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诗文最初结集曾名为《白雪楼集》。此间,诗歌以吟咏故乡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青萝馆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张转运龙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隆庆改元(1567),李攀龙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隆庆三年(1569),诏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诗人曾写诗赞美以“戚家军”为主体的抗倭军将,表现深厚的'爱国之情。在河南任职4个月,老母病故,诗人扶柩归里。本来病弱,加上持丧哀痛过甚,遂卧病不起,第二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9月18日)暴疾而卒,终年58岁。葬历城城郊“牛山之原”,后移药山之麓。后人在其少年读书处趵突泉上建白雪楼,以寄托对诗人的追念之情。楼渐荒废,至解放初拆除。又在原址重新修建,并建成与白雪楼连为一体的戏剧大舞台。这里常年举办以京剧为主的各种戏剧演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出活动中心。
文学成就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m塔同赋》)来勾勒保m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 李攀龙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历百年而不衰。李攀龙所编《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所写《拟古诗》,临摹过甚,受人指摘。 论诗比谢榛、王世贞偏狭,认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后世作者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语)。他所著的《答冯通书》就提到:“秦汉以后无文矣”。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所编《古今诗删》,宋元诗一首未录,可看出其论诗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诗亦多模拟剽窃之作,偶然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情时还有一些较好的诗,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绝相对较好,声调清高,词采俊爽,语近情深,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而乐府诗则如“临摹帖”。有《沧溟集》30卷。
诗作集粹登邢台
郡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临醉眼开。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
和聂仪部明妃曲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塞上曲送元美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郡斋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
平凉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白雪楼
伏枕空林积雨开,旋因起色一登台。大清河抱孤城转,长白山邀返照回。 无那嵇生成懒慢,可知陶令赋归来。何人定解浮云意,片影飘摇落酒杯。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杪秋登太华绝顶(其二)
缥缈真探白帝宫,三峰此日为谁雄?苍龙半挂晴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平坐突兀看人意,容尔深知造化功。
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
凤城杨柳又堪攀,谢眺西园未拟还。客久高吟生白发,春来归梦满青山。 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闻道鹿门妻子在,只今词赋且燕关。
岁杪放歌
终年著书一字无,中岁学道仍狂夫。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 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亦不恶。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杜门复不妨。 终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
和许殿卿春日梁园即事
梁园高会花开起,直至落花犹未已,春花著酒酒自美。丈夫但饮醉即休。 才到花前无白头,红颜相劝若为留。春风何处不花开,何处花开不看来,看花何处好空回。 高才染翰五云中,役道登车揽辔同。 雏有一毛殊是凤,驹无千里不为骢。 名乌业已承家学,字犬文须命国工。 君自蜀人扬马后,同乡奕叶播清风。
《答寄俞仲蔚》
太乙贶汉德,名驹生渥洼。 赤汗沾青云,长嘶挹流沙。 饥玉山禾,渴则饮其涯。 翘尾以踯躅,相经过。 不愿游阊阖,况乃服盐车。 世岂无伯乐,垂耳奈我何。 天子发素书,使者出蹉跎。 々十二闲,驽马常苦多。 虽有千里姿,羁绊非所加。
《集开元寺》
流阴拂层岑,返照翳深谷。 古寺入萧条,回岩抱幽独。 梵影净香台,钟声殷石屋。 绝壁栖禅诵,悬下樵牧。 秋花雨还瘦,老树霜逾秃。 寒泉可莹心,白云况极目。 登临客自佳,摇落时何速。 蔬色荡腥膻,苔光清简牍。 新诗发神秀,旧游耿初服。 归来杖屦便,老去烟霞伏。 高城出睥睨,灯火通林麓。 言旋转多兴,后朝此同宿。
挽王中丞
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 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 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旒重徘徊。 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
史籍记载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与友人许邦才、殷士儋学为诗歌。已,益厌训诂学,日读古书,里人共目为狂生。举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稍迁顺德知府,有善政。上官交荐,擢陕西提学副使。乡人殷学为巡抚,檄令属文,攀龙怫然曰:“文可檄致邪?”拒不应。会其地数震,攀龙心悸,念母思归,遂谢病。故事,外官谢病不再起,吏部重其才,用何景明便,特予告归。予告者,例得再起。 攀龙既归,构白雪楼,名日益高。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以是得简傲声。独故交殷、许辈过从靡间。时徐中行亦家居,坐客恒满,二人闻之,交相得也。归田将十年,隆庆改元,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擢河南按察使。攀龙至是摧亢为和,宾客亦稍稍进。。无何,奔母丧归,哀毁得疾,疾少间,一日心痛卒。 攀龙之始官刑曹也,与濮州李先芳、临清谢榛、孝丰吴维岳辈倡诗社。王世贞初释褐,先芳引入社,遂与攀龙定交。明先芳出为外吏。又二年,宗臣、梁有誉入,是为五子。未几,徐中行、吴国伦亦至,乃改称七子。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摈先芳、维岳不与,已而榛亦被摈,攀龙遂为之魁。其持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翕然和之,非是,则诋为宋学。攀龙才思劲鸷,名最高,独心重世贞,天下亦并称王、李。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何、李、王、李。其为诗,务以声调胜,所拟乐府,或更古数字为己作,文则聱牙戟口,读者至不能终篇。好之者推为一代宗匠,亦多受世抉摘云。自号沧溟。
篇3:李龙读后感
李龙读后感
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 我读了《十万个为什么》从中增长了不少知识。 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我明白了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神秘未知的事物等待我们去观察、思考、探究,也只有有心人才会发现身边奇妙的事,发现这些科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例如为什么苹果既能通便又可以止泻?原因是苹果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特别多的蔬胶;为什么晚上要刷牙?因为口腔里的细菌会使食物碎屑腐败发酵;一年中“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海底是什么颜色的?海水为什么发蓝?等等…… 这套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人,无论你问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风土人情、锦绣河山、科学疑案等,很多使你疑惑不解的'问题都可以在这套经典的书中找到答案。 《十万个为什么》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黑河市第五小学 二年二班 李龙 指导教师:阴丽华篇4:触龙简介
触龙
中文名称: 触龙
又 名: 触詟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平简介
触龙,也叫触詟。战国时赵国大臣。官左师。赵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权,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欲以太后所爱少子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他进谏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太后为其所动。即谴长安君到齐为质。今本《战国策》误将“龙”“言”合为一字,称为“触詟”
篇5:叶龙简介
叶龙.让中国电脑走向世界
从只有16个人的电脑“作坊”,到拥有1600名员工、总资产16亿元的大企业,这是实达电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叶龙创造的奇迹。
十一个寒暑与实达一起成长,连任两届实达电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的叶龙深悟实达理念“实为创业之本,达则兼善天下”之道。
这种企业理念与企业总裁的性格似也有相通之处。叶龙向来不愿过于表现自己,他看上去儒雅而朴实,甚至有些腼腆,说话平和,慢条斯理;但他却是国内信息产业市场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他领导的实达股份公司以其特有的业绩和地位,入围道·琼斯中网股票指数,进入世界观察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叶龙祖籍福建古田,父亲是总工程师,母亲是主治医师,他从小在浓郁的知识氛围中成长。1984年7月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叶龙怎么也没想到,名牌大学毕业的他要去搞营销,做生意,更没想到自己居然会从一介书生变成生意奇才。那时他才21岁,风华正茂,分配在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福建分公司,领导派他去市场经营部搞营销。他背着计算机出门,一个个城市跑,一家家客户串,逐渐建起销售网络。到1986年,他一人的成交额就达500万元,是别人的好几倍。
1988年的一个夏日,包括叶龙在内的16名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畅谈创业。他们商议如何让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他们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叶龙也辞职下海。他们为自己的公司设计了一个不俗的名字——实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实达首先选择了具有巨大潜力的计算机终端为突破口,一炮打响,并由此成为中国计算机终端的最大供应商。叶龙作为主管市场销售的副总经理,领着一班人马走南闯北,战斗在一线。1993年初,叶龙兼任实达计算机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把销售额一口气干到一亿元以上,人们感叹叶龙绝不仅仅是个“销售战士”,而是“销售干将” 。岁末,叶龙被推选为新总裁,实达也由此踏上新征程。
一上任,叶龙就提出了“永续经营”的管理目标,追求一种全新意识的管理体制,激活实达各个环节,以造就永不停息的企业战车。他认为,一个集体的事业,团队精神比任何个人主义更能反映企业总裁领导能力,叶龙因而被称为“善于领导聪明人”的总裁。到1994年底,非凡的业绩显示了叶龙的领导能力,“抱团打天下”因而成为实达有口皆碑的经验之谈。但叶龙感到的却是沉重的压力,实达人要做大企业,怎么做?叶龙设计了“强强联合”,他认为实达既然在管理人才和运行机制上有优势,而国有企业在机制上有所欠缺,应该进行优势互补。1995年4月,实达与福建省计算机外部设备厂联合,外部设备厂以参股改制的形式进入实达集团,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外设研究开发和制造基地由此诞生。联合,实现了l+1>2的效益,此后叶龙继续这种思考和操作,他琢磨着如何更大程度地进行资本营运,扩大规模,因为谁规模大谁就有竞争力,谁大了谁就有市场发言权。1996年,“实达电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实达带来巨大的资金优势,为实达大规模收购、兼并活动创造条件,也促进了实达的规范化管理和经营理念的调整。这以后,实达好戏连合。1997年,实达开始“大发展”,全面开始产业的外延式扩张,迅速发展成为拥有三大产业、四个项目的集团公司,进军pc、软件、 vcd和dvd等消费电子工业,成为福建高科技产业龙头,中国知名的企业集团。当年底,香港权威周刊《亚洲财刊》公布大陆100家上市公司排行榜,实达排名第38位,在全国上市电子百强企业中名列第22位。这一年,叶龙获选全国第八届十杰青年,获国家级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到1998年,实达成立十周年之际,实达已由当年的16名员工、25万元注册资金发展为现今的1600名员工。总资产达16亿元、净资产6亿多元,资产增值2000倍以上。对叶龙而言,完全可以引以自豪的“从16个人到16个亿”仅是下一步发展的基础,实达2001年的销售收人目标是80亿。专家指出,实达的运作,集聚成中国股份制改革的新理念;实达的轨迹,昭示着中国企业变革的大趋势。
作为一个企业家,叶龙对生活没有太多奢求。他想得最多的是,一定要对国家有所贡献,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能够作些贡献,即所谓“产业报国”。他说实达的创业初衷是:尝试一种体制,使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合理的报酬;创造一个机制,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树立一个品牌,参与竞争国际,让实达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前两个目标已基本实现,实达已造就了一批百万富翁的员工。叶龙正在做和最想做的便是第三点,把实达做大,创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干实达人心中的事业,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要在国际上扬眉吐气”。这也是每一个龙的传人的心愿。
【李龙云简介】相关文章:
1.刘震云简介
2.李国文简介
3.李筠简介
4.李诵简介
5.李 灿简介
6.李艺简介
7.李瑛简介
8.深泽范文龙简介
9.玉夯龙简介
10.李方膺简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