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研究白血病课题毕业论文
“一颗小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医学专业研究白血病课题毕业论文,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医学专业研究白血病课题毕业论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医学专业研究白血病课题毕业论文
医学专业研究白血病课题毕业论文
1 材料
白花蛇舌草由江西药都樟树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701。将白花蛇舌草高速粉碎成碎片状,浸泡于盛有10倍量药材的蒸馏水的圆底烧瓶中12 h后,煎煮3次,收集滤液进行抽滤浓缩,将浓缩液置于旋转蒸发器中,滤液蒸发成粉末,再将粉末准确称重并溶于三蒸水,滤过除菌,配成浓度为220 mg/ml的白花蛇舌草水提液备用。噻唑蓝(MTT)、二甲基亚砜(DMSO)为Sigma公司产品,RPMI1640为Gibco公司产品,小牛血清(FBS)为杭州四季青生产,凋亡检测试剂盒为北京保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白血病CEM细胞株本实验室保存。培养基为含体积分数为10%的FBS的RPMI1640,并加入双抗(青霉素100 U/ml和链霉素100μg/ml)。在37℃、5% 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Therno Forma公司产品)中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
2.2 MTT比色实验将CEM细胞悬液离心(1 500 r/min、8 min),台朌蓝拒染法进行细胞计数,调整细胞终浓度为3×105/ml进行实验,将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190 μl,24 h后,实验组分别加入6种不同浓度的白花蛇舌草溶液(终浓度分别为0.005 12,0.025 6,0.128,0.64,3.2,16 μg/ml)10 μl,对照组不加药,微振荡,另设空白组(只有培养基,无细胞)每组6个复孔,培养于3个时间段(24,48,72 h)后,每孔加MTT(5 mg/ml)20 μl,继续培养4 h后,离心(1 500 r/min、8 min),弃上清液,每孔加DMSO 150 μl,避光微振荡,让甲臜溶解充分,置于自动酶标仪,测490 nm处的吸光度(A490)值。抑制率(%)=[(对照组A值-实验组A值)/对照组A值]×100%。
2.3 形态学观察白花蛇舌草作用于CEM细胞时间和浓度同MTT比色实验,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CEM细胞的一般情况并照像;CEM细胞悬液离心涂片,Giemsa染色,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取白花蛇舌草3个浓度(0.025 6,0.128,0.64 μg/ml)作用于CEM细胞,两个时间段(24,48 h)后,制成超薄切片,在透视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及凋亡小体。
2.4 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白花蛇舌草3个浓度(0.025 6,0.128,0.64 μg/ml),作用于CEM细胞两个时间段(24,48 h)后,细胞用PBS洗两遍,70%乙醇固定,重悬于PBS中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l,取100 μl,加碘化吡啶(PI)1 ml,轻轻混匀置4℃冰箱30 min,上机检测(流式仪为 BECTON DTCKINSON,B.D公司产品),采用CenQuest软件上机获取10 000个细胞,ModFitlt软件分析并统计结果。
3 结果
白花蛇舌草对白血病CEM细胞生长的影响不同时间和剂量白花蛇舌草对CEM细胞生长的影响见表1。0.025 6 μg/ml的白花蛇舌草即可显着抑制CEM细胞生长,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0.128 μg/ml,从表1可见,白花蛇舌草对CEM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率随剂量增高、时间延长而增大。
本实验结果显示,白花蛇舌草处理白血病CEM细胞后,能显着抑制其生长。抑制率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剂量的增大,抑制率逐步提高。光镜显示,细胞体积缩小,核浓染,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大为减少。电镜证明,形态学呈现典型的凋亡特征性改变,核染色质凝集,沿核膜周边聚集呈新月形,胞膜内陷包裹变性的细胞内容物成凋亡小体,这些变化是确认细胞凋亡的十分可靠的方法[5]。流式细胞术进一步说明白花蛇舌草能诱导CEM细胞凋亡。
篇2: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口腔科供气系统主要使用螺杆空压机或活塞式空压机,但不管哪一种机子,其运行方式多为定频运行,空压机在反复装载和卸载之间运行,对电网的稳定性会有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工作方式将造成极大地能源浪费。为此,本文提出对口腔科供气系统的空压机进行变频节能改造。
【关键词】空压机;变频;节能
一、概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保健意识的也随之逐渐加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变得愈加丰富,为此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有显著提升。然而,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的寿命虽然延长,而其咀嚼器官中最为主要的牙齿的耐用程度却并没有相应地提高。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口腔健康,口腔医学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近来在我国随处可见各类口腔专科医院、口腔诊所,其在数量与质量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不论大到一个口腔医院,还是小到一个口腔诊所,要想正常开展口腔诊疗业务都离不开其中一个核心动力元素---压缩空气(一般为0.5MPa)。那么压缩空气是如何成为口腔诊疗业务中的动力元素呢?首先我们通过一个流程图简单介绍下其工作情况:通过一台空压机工作产生低压气体,其中另外一台为备用机,压缩后的气体经过单向止回阀输送到储气罐中,储气罐中保持压力值在0.5-0.8MPa值之间。压缩空气从空压机出来后进入气罐,空气可以在这里冷却降温,初步析出空气中的油、水等杂质。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所选用的空压机大多为医疗级的无油空压机。因为排出的压缩空气温度很高,使空气中的水分、油分与灰尘混合,形成了水汽、油气和灰尘等混合杂质,所以储气罐出来的气体需经过一个油水过滤器。压缩空气从气罐出来进入油水过滤器,油水过滤器精密的滤芯滤去大部分空气中的油、水及尘埃。经油水过滤器过滤后的气体经单向止回阀进入冷干机,冷冻干燥机可以将流过的温度低于80℃,压力小于1MPa的压缩空气的温度降至0~10℃,从而使压缩空气的油雾和水分达到饱和,绝大部分分离出并凝成水滴和油滴,经机内的排水器排出。冷冻干燥机出来的气体再次经过一个精密过滤器,除去直径>0.01μm的尘埃及浓度>0.01ppm的油滴。从二级过滤器过滤后出来的气体相对较为纯净,经院内预设的管网将气体送到各个科室的口腔综合治疗椅,即平时所说的牙椅。牙椅再通过设备内部复杂的管路将气体定量的输送到各个牙科设备终端,如高速涡轮手机、低速马达手机、三用QiQiang等。而高速手机或马达手机的转速又是由供气压力决定的,为此,维持管道压力的稳定性对高速涡轮手机能否正常使用至关重要。鉴于压缩空气对口腔诊疗的重要性,空压机运行的稳定性对口腔业务正常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让空压机平稳、高效、低能耗、长时间运行成为了医疗设备维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关注的重点。为此,对口腔科大多数供气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节能改造的方式
1、集中控制方式。多台空压机组工作时可用集中控制方式运行,空压机开启台数根据负荷波动进行调整,而不是改造前工作台数固定不变的。当气体需求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空压机会自行减少加载时间以降低产气量。若气体需求了进一步减少,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型便会自动停止运行。在这种工作模式下,空压机即使在卸载情况下,也会继续消耗电能。通过集中控制改造后,便会根据负载变化停止相应数量的机子运转,运转机子数量的减少,耗电量自然也就随之降低了,进而达到节能的作用。2、空压机热能回收的方式。空压机在运转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热能通过热交换器把热量传导到冷却水中,冷却水被加热后流到保温储油桶中,这样就达到热能的回收目的。热能回收装置的出水温度被控制在根据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合适范围内,比如用于取暖、洗澡等职工生活需求。3、采用变频调速方式。变频调速方式是降低空压机的轴功率输出,改造之前,空压机出口压力达到预设值,就会自行卸载;经过变频改造,空压机没有卸载,而是通过降低电机转速减少出气量,以达到维持管网压力的目的。改造后有两个方面节能:1、电机运行至工频以下,电机轴输出功率也降低了。2、减少了空压机从卸载到加载这一突变过程产生的电能消耗。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集中控制和空压机热能回收的这两种节能方式都不是很适用。因为我院规模的限制,正常工作时,只需启动一台产气量为3m3/min空压机就可满足日常需要。出于安全考虑,采用一用一备的工作模式,两台机组轮流开机使用,所以集中控制方式不适用于我院供气系统。我院可利用空间有限,外加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现有的职工宿舍区前期并未铺设供暖管网。此外,热能回收装置也需要一定的空间区域,在现有本就紧凑的机房里的确难觅空间,很难安放。为此,最终选择变频调速方式进行节能改造。
三、变频控制原理
对电机的变频控制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V/F开环控制、PID闭环控制、无PG矢量控制、PG矢量控制、力矩控制等。由于就诊患者的随机性,造成管道的用气量不确定性,进而造成空压机的负荷不稳定,对比各自变频控制方式的优缺点,口腔科供气系统宜采用PID闭环控制算法,控制对象为管道压力,控制方式为通过调整电机运行频率,达到改变电机转速,进而达到控制输出压力。由于口腔科供气管路所需的工作压力为0.5Mpa,故可选用工作范围为0-1Mpa的压力变送器,变送器输出信号为4-20mA的电流型号。通过PLC模拟量输入端,经过PID计算,在PLC输出端输出0-5V的电压信号,进而将该型号传送给变频器。变频器随之做出变频判断,最终达到改变电机转速的目的。
四、变频改造节能效果
与传统定频空压机工作原理不同,变频空压机是以监测输出压力来时刻调整工作频率,进而达到调整转速,最终实现恒压供气目的。由于流量Q与转速N的一次方成正比,压力H与转速的二次方成正比,所以才采用变频控制器控制转速就能到达节能的作用,由公式1-1可知:电机在80%转速下,扣除电机铜损、铁损及机械损耗外,节能效率在40%;40%转速下,电机能耗为6.4%,扣除电机自身损耗,节能效率几乎可忽略不计。所以,调速是节能的本质所在,但并非转速越低越好。同时,空压机不允许在低频状态下长时间运转,因为转速太低,电机工作的稳定性不佳,容易引起电机烧毁,正常情况下非变频电机的变频下限20-25Hz为宜。
五、结束语
在空压机运行的生命周期中,费用开支最大的一块就是电能消耗,它占到了总费用的77%,维护费用占到了18%,而设备的采购成本仅占5%。为此,口腔科供气系统在配置空压机设备时,尽可能的用带有变频功能空压机。如果供气系统较为落后,可考虑全套更换或进行节能改造,使空压机在变频的方式下进行工作。尤其是在各行各业都提倡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如何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方案,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篇3: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扩张型心肌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1】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并伴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常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猝死,可见于病程中任何阶段。
西医对该病治疗目前仍无有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从根本上逆转心肌细胞损害,改善心功能,仅是针对心衰、心律失常、栓塞等对症治疗。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dcm在此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行性选择。
1 中医研究进展
1.1 中医病名探讨: dcm早期仅有气促、心悸、乏力表现。
存在心功能不全时,症见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咯血等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归属为“咳喘证”、“痰饮证”;当右心功能不全时,症见食欲不振、腹胀、下肢浮肿等,可归属为“水肿证”。
晚期常同时见到上述左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是全心衰竭,可综合归属为“咳喘、水肿证”。
dcm中心律失常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或为首发症状。
常见心律失常有室性或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各种传导阻滞、心动过速等,根据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慢速型心律失常,均属于“心悸”、“怔忡”范畴。
部分患者可因心律失常而发生晕厥,归属于“厥脱证”。
猝死也可见于dcm,常多发生在大龄儿童和年轻成人,也是引起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严重心血淤阻,而致心气心阳暴脱的“厥脱证”。
www.11665.Com
1.2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为正虚邪恋。
正虚,多由先天禀赋虚弱和后天失养所致。
正虚即人体的阴阳气血之虚,dcm表现为心的气血阴阳虚弱,其中尤以心气虚心阳虚为主。
心气虚则运血无力,易致血行淤滞,或瘀血,导致心脏血淤或血脉淤阻之证,症见气短或气促、心悸、乏力。
心气虚,久之可致肺气虚而卫外失职,易招致外邪侵袭而加重病情。
同时心气虚渐致心阳亦虚,心阳虚可渐致脾肾阳虚,致使脾失运化水湿,肾失温化水湿,从而痰饮、水湿内停。
以上瘀血、痰饮、水湿、外邪之侵袭俱为有形之实邪,实邪久恋,更伤正气,最终形成正虚邪实之证。
此外,心气虚,血脉淤滞可导致肝淤血,症见肝肿大,触压疼痛等。
若血运淤滞累及脾运失职,胃失和降,症见食欲不振、腹胀。
若累及于肾,使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湿,加之脾阳不能运化水湿,则水湿内停,症见尿少,下肢浮肿等证。
进而病变除肺、脾、肾受累外,还可波及到诸多脏器,如肝、胃等受累。
若上述诸症俱现,是心功能不全的危重表现。
心肌病时因心气血阴阳之虚,而心肌失养,心神不宁,则症见气短、心悸、怔忡、脉律不整,或快或慢,或参伍不匀。
脉诊时可现疾、促或结、代或散,甚至可见到十怪脉等心律失常的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心肌病时,心气虚衰,运血无力,气虚血瘀是导致脉络瘀阻而发生栓塞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见心血淤阻、冠脉梗死的胸痹、真心痛;脑脉阻塞的中风;其他肺、下肢静脉等均可发生栓塞,以上栓塞的发生,多与心肌病心脏房室腔扩大、房颤密切相关。
心肌病常可导致猝死。
猝死多在栓塞和严重心律失常时发生。
是因心之气血阴阳俱虚或气血突发瘀阻,气血失调,阴阳离绝的厥脱证,符合中医亡阳之诊断。
1.3 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各类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确诊病位在心,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受损的心肌疾病,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乃心之阴阳气血俱虚,标实是在本虚基础上加之六淫毒邪侵袭心脏,或心本身因心气虚而运血乏力,而导致血瘀,久之心病渐波及于肺、脾、肾、脑、肝、血脉、心包等脏腑,产生痰饮、水湿、瘀血等实邪;诸实邪的存在,更加损伤心之气血阴阳,病情愈加严重。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治疗各类型心肌病,必须审视心之气血阴阳虚损的程度予以补虚,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法,也即固本之法。
在固本的基础上要审视存在实邪的性质,予以祛邪,如实邪为瘀血治以活血化瘀,为痰饮治以宣肺化饮,实邪为水湿内停者治以健脾温阳化水,为外邪者解表祛邪。
诸邪的消除可减轻或消除对心脏的损害。
以上扶正与祛邪还需遵循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法则。
如此,方能缓解病情和防止病情继续恶化。
总之,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既有相同点,亦有不同点,故治疗方法上也不完全一致,不同病程阶段病机亦有侧重点,这符合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诊治方法。
总之,要对因治疗,在对因治疗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治疗。
2 西医研究进展
2.1 西医治疗进展
2.1.1 一般治疗:
包括戒烟限酒、限制活动量,防治呼吸道感染,排除任何引起心肌疾病的可能病因并给予积极治疗。
2.1.2 药物治疗:
近年来该病的治疗原则从单纯改善血流动力学向神经体液综合调整即生物学治疗模式转变,这是史上治疗心衰的一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的改变。
治疗dcm的西医药物包括:利尿剂、洋地黄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及改善心肌代谢类药物,其中acei、β受体阻滞剂在患者血压、心率各方面可以耐受的情况下一定要调至最大耐受量,这对逆转心室重构、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全因死亡率等各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3 外科治疗:
dcm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但病情持续进展,最终药物治疗无效,发展为终末期阶段,在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dcm的外科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心脏移植、心肌成形术、部分左室心肌切除术、二尖瓣成形术、左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等。
在上述方式中心脏移植术比较成熟,且年存活率较高,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供体缺乏,手术操作复杂,以及排异反应等不利因素,该方法并未广泛应用。
其余各种术式均处于临床观察或正在研究之列。
因此,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总之,目前的治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死率,但仍存在很多局限。
dcm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遗传病,在dcm患者的基因中有一部分的改变,因此,可通过基因抑制治疗dcm,该方法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dcm的基因治疗还处在实验阶段,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的治疗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尚不明确。
这种新的治疗手段面临的问题很多,如选择何种移植方式、心肌损伤后合适的移植时间、移植数量、最佳移植途径、安全问题等,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3 结语
随着各种医学技术的发展,对dcm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药物治疗及西医介入治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若从现阶段日益增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评价,仍缺乏更有效的手段。
而中医对治疗该病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灵活处方用药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相信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会对dcm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内科综合评估考核模式研究【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
[1]西医内科学是西医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西医临床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关键。
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临床工作,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特点,成为一名良好职业素质的现代中医师,学习与掌握一定的西医内科学知识非常重要。
但是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由于课业重、西医内科课时受限等因素,大多数学生仅满足于期末考试西医内科不挂科即可,考试前临阵磨枪、突击记忆,而西医内科的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普遍不过硬。
如何提高中医专业的学生的西医内科诊断能力及思维水平一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直是个重要课题。
我院近两年以来采取加强西医内科过程性评估的综合评估模式,通过过程性评估加强学生对课程和平时训练的重视程度,取得一定的效果。
1.综合考核评估模式的主要内容
1.1 西医内科理论教学和见习阶段
在西医内科理论教学见习阶段,在保持传统的期末理论考试的基础上,加强临床见习阶段的过程性评估,提高学生对临床见习的重视程度。
在临床见习中,将pbl 教学[2]中纳入考核评估范围,制定考核评估表,并占有较大的比重。
1.1.1 见习过程评估。
占评估总成绩的20%。
pbl 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教师在互动中更容易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wWw.11665.com教师在每次见习课都根据学生在pbl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就引导学生积极预习和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诊治和思维的能力,全程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1.1.2 理论考试。
占评估总成绩的80%。
理论考试主要以客观和分析题型为主: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和案例分析等。
期末考核时采取由大学教务随机从考核题库中抽题的方法,题库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题库建设上强调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隔一两年不断推陈更新。
这样学生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保证各系统的内容都掌握全面,而不是仅寄希望于突击抓一两个重点或背以往的一两套考题就能取得高分,促使学生期末全面复习。
1.2 临床实习教学阶段
在中医专业本科生内科实习阶段,除了传统的中医理论技能及能力考核,加强西医内科的临床能力考核,学生出科成绩由中西医两部分考核内容组成。
西医内科临床能力考核由各实习科室负责西医教学的教师在学生出科时完成评分。
考试内容强调以临床实践技能为主;临床基本技能占总成绩的50%,病案分析占总成绩的20%,实习手册的评价占总成绩的20%,病历书写占总成绩的5%,医德医风和工作纪律占总成绩的5%。
具体考核方法为:从病房抽取典型病人进行临床问诊、查体考核;病案分析从教学题库抽取,采取面试问答方式进行;实习手册评价根据完成的工作量和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评分;病历书写根据实习手册的登记随机抽取1份进行评分;医德医风和工作纪律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由带教老师给予评分。
[3]
1.3 毕业考试
毕业考试同样加强西医内科的考核内容。
西医内科毕业考试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要内容,以临床客观结构化(osce)考核为依托,结合床边考核,对学生临床综合技能进行培训和客观结构化考核,主要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测试站,使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程式化的临床技能标准,完成一系列的临床操作。
目前我院的西医内科毕业考试共设有5站:⑴临床问诊;⑵体格检查;⑶病历书写;⑷病案分析;⑸临床基本技能。
2.综合考核评估模式的实施效果
通过召集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同时分别对中医专业本科生2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综合考核评估模式的应用性进行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90.1%的学生认为评估结构和内容合理,88.7%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主动训练的积极性,92.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基本技能,93.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
篇4:医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影像学上显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退变, 压迫脊髓,在颈椎多节段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合并骨赘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变累及3个或3 个以上节段,称为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MLCS), 其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其临床表现主要为:(1) 以神经根受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根性放射痛;(2) 以锥体系受损害的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感觉功能、四肢运动障碍;(3)以上两种症状的混合型。MLCS是脊柱外科常见病, 起病缓慢,在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脊髓受损后,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变化,治疗难度大,如诊断不及时, 治疗不恰当, 可导致肢体残废, 甚至危及生命。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自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应用[1,2], MLCS的发病率和发现率显著增高。早期的正确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可显著增加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手术可直接有效治疗MLCS [3-5], 其目的是使病变节段对脊髓的压迫得到解除,有效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对于MLCS的治疗,根据入路方式可分为前路和后路[6-8],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且有大量研究[9-11]报道了采用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的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也有学者[12,13]研究了不同前路“杂交”的治疗疗效。
1958年,Smith等[14]和Cloward[15]提出采取颈椎前路减压和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已被公认为是治疗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这种方法能够改善脊髓功能,消除脊髓压迫,但这种未采用内固定的手术有一定缺点,例如产生植骨块移位, 颈椎后凸畸形等。上世纪90年代初, Caspar等[16]率先开展了前路钢板的研究和设计,可解决植骨块移位等问题,然而由于其并发症较多而不能广泛应用。1986 年,Morscher等[17]研究报道了颈椎前路带锁钢板,颈椎前路固定才得到快速的发展。
前路手术主要包括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 (Anterior Cervical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HDF)。这些手术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减压,缓解轴性疼痛,疗效长,能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Schneeberger等[18]开展了前路减压加钢板固定手术,并对这35例患者进行8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植骨相比,多节段融合率较高,为87%。另外,颈前路减压后植入 Cage是诸多医师治疗MLCS的一种新的疗法[19]。此外,随着不断改进的颈前路内固定系统(Antetior Cervical Plate System,ACPS)和技术,在行颈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ACPS内固定也已成为新的手术方法[20]。然而对于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3个或3个以上节段的MLCS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21]。
后路手术主要包括椎板成形术(Laminoplasty)和椎板切除术(Laminectomy)。术后植骨不融合较少,植骨塌陷的并发症比例较低,且风险相对较低是后路手术的主要优点。有学者[22]对一组MLCS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表明:采用颈椎后路手术可有效减少影响MLCS的动静态的压迫因素。此外,诸多学者优先采用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的颈椎椎弓根螺钉,一些临床结果也显示其术后效果较好,未见严重并发症[23],但该手术的远期疗效仍待验证。此外,由于是间接减压,后路手术的长期疗效较差,并发症较多等问题,限制了在MLCS治疗上的应用。
另外,也有医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CAP)的方式,其治疗MLCS也有一定应用[21,24],但CAP 技术手术创伤大,对大多数病例,单行前路或后路即可有效减压,一期采用前后路手术并无必要。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颈椎病的发生在中老年人中呈上升趋势。目前,采用颈前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1-2个节段的颈椎病,但采用前路还是后路手术治疗MLCS,特别是 4个或4个以上节段的颈椎病,诸多医师观点各异。有研究对长节段前路减压融合和后路椎板切除术的远期疗效进行了比较,认为为前、后路手术疗效无显著差别,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脊髓损害较重的MLCS患者可能更佳。因此,患者的病情和病程不同,采用的术式也会不同。
尽管MLCS的手术治疗取得巨大发展,但是选择手术的方式仍没有金标准,特别是对于4及4节段以上的.颈椎病的手术治疗的报道甚少[25, 26]。本课题旨在通过对 年 4 月至 年 x 月于我院脊柱骨科行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既往无颈椎手术史的4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4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疗效。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三、预期目标
四、难点及存在问题
五、研究的初步计划
参考文献
[1] Matsumoto M, Toyama Y, Ishikawa M, et al.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of spinal cor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in cervical compressive myelopath. Spine, , 25(6):677-682.
[2] Morio Y, Teshima R, Nagashima H,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operative outcomes of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 and mri of the spinal cord. Spine, , 26(11):1238-1245.
[3] Edwards CC, Riew KD, Anderson PA, et al. Cervical myelopathy: current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Spine J, ;3(1):68-81.
[4] 廖心远,陈德玉,陈 宇,等.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3(1):73-76.
[5] 刘百峰,袁文,徐盛明,等. 多节段颈椎病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J].脊柱外科杂志,,4(1):25-28.
[6] 袁文.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选择的要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14):483-484.
[7] 朱庆三, 顾锐. 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基本术式[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14): 484-485.
[8] 方加虎,贾连顺,周许辉,等.脊髓型颈椎病致压物切除的手术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5:383-384.
[9] Wada E, Suzuki S, Kanazawa A, et al. Subtotal corpectomy versus laminoplasty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over 10 years.Spine,2001, 26(13): 1443-1447.
[10] Edwards CC,Heller JG,Murakami H. Corpectomy versus laminoplasty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 an independent matched-cohort analysis.Spine,,27(11): 1168-1175.
[11] Sodeyama T, Goto S, Mochizuki M, et al. Effect of decompression enlargement laminoplasty for posterior shifting of the spinal cord. Spine, , 24(15): 1527-1531.
[12] 胡传宇. 颈前路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术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13] 李勇. 前路“杂交式”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D]. 合肥: 安徽医科大学, .
[14] Smith GW, Robinson RA. The treatment of certain cervical-spine disorders by
anterior removal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interbody fusion. J Bone Joint Surg Am,1958;40 (3):607-624.
[15] Cloward RB. The anterior approach for removal of ruptured cervical disks. J Neurosurg, 1958, 15(6): 602-617.
[16] Caspar W, Ceisler FH, Pitzen T, et al. Anterior cervical plate stabilization in one- and two-level degenerative disease: over treatment or benefit? Spinal Disord, , 11(1):111-112.
[17] Morscher E, Sutter F, Jennis M. Die vordere Verplattung der Halswirbelsaule mitdem Hohlschrauben-Plattensystem. Chirurg, 1986, 57: 702-707.
[18] Schneeberger AG, Boos N, Schwarzenbach O, et al.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with plate fixation for chronic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Spinal Disord, 1999, 12(2):215-220.
[19] Hwang SL, Hwang YF, Lieu AS, et al. Outcome analyses of interbody titanium cage fusion used in the anterior discectomy for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Spinal Disord Tech, , 18(4): 326-331.
[20] 刘鹏,赵建华,李起鸿,等.两种前路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4):362-366.
[21] Konya D, Ozgen S, Gercek A, et a1. Outcomes for combin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urgical approaches for patients with 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J Clin Neurosci, 2009, 16(3):404-409.
[22] Kumar VG, Rea GL, Mervis LJ, et al. Cervical spondylotid myelopathy:functional and radiographic long-term outcome after laminectomy and posterior fusion. Neurosurgery, 1999, 44(4): 771-777.
[23] Abumi K, Shono Y, Ito M, et al.Complications of pedicle srew fixation in reconstructive surgery of the cervical spin. Spine, 2000, 25(8): 962-964.
[24] Hussain M, Nassr A, Natarajan RN, et al. 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anterior, posterior, and combined anterior-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techniques on the stability of a multilevel cervical corpectomy construct: a finite element model analysis. Spine J, , 11(4): 324-330.
[25] Chang SW, Kakarla UK, Maughan PH, et al. Four-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plate fixation: 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results. Neurosurgery, 2010, 66(4):639-646.
[26] Shunzhi Y, Zhonghai L, Fengning L,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4-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Orthopedics, 2013, 36(5): e613-e620.
篇5:医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
医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
医学专业优秀毕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研究
随着医学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及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今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纵观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大致有4种趋势:(1)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在课程数量、学时、理论与实践比例等方面进行优化;(2)实施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3)实施问题为基础的课程体系;(4)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我国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起步较晚,普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的主流。国内许多医学院校虽然也在实施器官系统课程改革,但主要是基础医学课程按器官系统整合或临床医学课程按器官系统整合。而把基础与临床课程进行整合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还没有实施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及往届毕业生和基层医师的现状分析
1.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专科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本科课程压缩版。“三段式”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用,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倾向[1]。各学科课程相对孤立、封闭,缺乏衔接与融通,内容存在重复、脱节现象;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分离[2];(2)职业能力培养不足,教学重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践技能训练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课程安排不能早期接触临床,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较差[2];(3)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综合性课程,而医生面对患者的时候,需要的是从基础到临床的综合知识结构和以器官系统为主体的综合临床思维,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将所学的原有各学科知识在头脑中重新整合[3]。此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不能实现集疾病治疗、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服务[4];(4)课程设置不能完全反映基层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学生毕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农村卫生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5]。
1.2毕业生调查结果分析
我校委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调查临床医学专业2008~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3届毕业生,结果显示:学习效率低、学习理解能力较薄弱,临床基本技能掌握较为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最认可案例教学方式、问题探究学习方式;最希望获得关于专业技能的基本知识、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人际交往等基本工作能力。说明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轻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6],而器官系统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7]。
1.3基层医生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研分析
本校于2010~,对国内7个地区86个基层医疗机构1245名医生开展专业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医生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常见疾病诊治、常见症状诊治、慢性病管理、社区康复、社区急救;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居民建档、妇幼保健、老人保健、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8]。88.67%的医生曾因缺乏诊断、治疗技术转诊过病人,50.00%农村医生连最基本的诊断技术尚未能正确掌握,如测血压、看眼底等,无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人员分别达84.18%、75.66%[9]。这说明有必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同时也提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至关重要,教学改革应结合国家医师资格考纲。
2、构建器官系统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
2.1构建器官系统课程体系
本校在借鉴国内外器官系统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基层医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查分析,并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医学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建立了以人体的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职业素质课程;基础课程(医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药理学总论);器官系统课程(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基本操作技能课程(手术基本技能、诊疗护理技术、急救技术、全科医师应诊技术、实用康复技术、实用中医技术、妇幼保健技术等);职业发展能力课程(遗传与优生、传染病、性病与皮肤病、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卫生法规、人际沟通、医学生人文修养、文献检索)。把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器官系统为主线的专业教育、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贯穿于3年教学中。
2.2院校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编写
组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及附属医院行业专家,以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为原则,整合、重建教学内容,制定器官系统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编写器官系统疾病教材8本,即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泌尿生殖、血液、神经精神、运动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并由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呼吸、消化、血液、神经、泌尿等专业的教授审定。分别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行。自编教材克服了传统教材理论性过强、知识面过于宽泛,内容过于庞杂的弊病,以够用、实用为出发点,并增加病例分析、临床问题导入、知识链接等内容,体现教材特色。
3、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3.1强化组织保障能力
学校成立了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教改工作的全面实施,在政策、管理、经费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下设专家工作组:负责器官系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审定,师资队伍建设,器官系统教材的审定;每2周进行教学总结,及时对各系统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和调整。教学管理协调组:负责协调基础医学教研室和临床医学教研室的关系,下达教学任务,编排课表、教学进度表,以及组织教学检查、考试等,确保教改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
3.2组建院校合作、专兼结合、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组
器官系统课程模式对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我们老师是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过来的.,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讲好本学科知识,很少注意研究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及其相互联系。现在要以器官系统的课程来授课,教师本身就有很多的不适应。器官系统课程教学团队由10~14名成员组成,医院的行业专家5~7名,涉及专业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检验科等。学校专任教师5~7名,涉及学科包含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主讲教师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从事临床和教学多年的高年资教师担任。3.3实施器官系统教学方式教学安排上,把某一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病生、药理、诊断、治疗及其疾病预防在一个学期讲完。例如,在消化系统讲“胃”这一器官时,先介绍胃的形态结构,接着是它的生理、病理,然后就是胃的常见疾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使学生对胃从正常到异常再到用药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10],减少重复,避免遗忘,印象深刻[11]。
3.4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导入、临床问题导入,作为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的切入点。教学场地多样化,在“课堂里设病区,病区中开课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实践教学,减少理论课,学生进校后以实验、实训、见习3个环节反复交替,每周集中安排半天时间在医院见习,进行床旁教学,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感受医生的工作及责任、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这既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医德品质和医生素质的培养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2]。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临床思维能力[13]。
3.5调整考核内容
器官系统8门课程参照医师资格医学综合考试大纲,考核基础医学综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综合知识,题型采用A型和B型题,按照各学科在总论和各论中所占的学时数分配比例命题组卷,如消化系统,成绩按百分制考量,解剖学占8%、生理学占10%、病理学占12%、药理学占16%,疾病占54%;操作技能课程,基础知识50%,操作占50%。新的考核内容突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医学整体观和临床思维[14]。
3.6调整实习科室轮转
为实现实习科室与器官系统课程延续,达到有效的对接,第3年临床实习安排在三甲医院,实习时间共36周,必修科室32周:消化8周(消化内科、普外科)、呼吸8周(呼吸内科、胸外科)、循环4周(心血管内科)、泌尿生殖8周(泌尿外科、妇产科)、儿科4周;选修科室4周:急诊、血液、内分泌、神内、脑外、骨科。
3.7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兴趣
阶段性教学反馈信息表明,教师逐步适应了器官系统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2012级器官系统教学的学生与传统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专业热爱程度进行比较,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及课程兴趣优于普通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从观念到实践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教学难度较大[15]。但改革的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只要针对问题,根据其产生原因,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就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分飞,陈海波,石刚刚,等.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03-104.
[2]王俊林,冯修猛,张春芳,等.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73-676.
[3]辉,冯友梅.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2011,31(4):193-195.
[4]舒放,郭伟.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9):145-148.
[5]杨美玲,哈学军,梁金香,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9):7-8.
[6]乔文达.论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4)23-26.
[7]张金波,周秀芳,李晓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改革”在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61-62.
[8]何坪,姚安贵,邓宇,等.重庆市社区医生在职培训的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21-424.
[9]张冬青,何坪,邓宇.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3):3048-3054.
[10]曾静,卿平,左川,等.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13,13(5):548-552.
[11]高音,姚丽杰,张舂晶.浅谈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认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5):105.
[12]卢王英,刘晓静,季晓辉,等.医学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6-27.
[13]耿景海,文民刚,周增桓,等.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4):86-89.
[14]李红玉,卢祖洵.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33-36.
[15]刘学政,萧鸿,曲巍,等.临床医学专业基于器官系统课程模式的教育改革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2):161-164.
篇6: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关键词】肺炎;肺炎支原体;小儿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近年来感染率有上升趋势。社区获得性肺炎中有10%~30%是由MP感染所致,国外文献报道为9.6%~66.7%[1]。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易导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容易误诊。本文对1月—1月间我科明确诊断并治愈出院的96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中男56例,女40例,4个月~1岁9例,~3岁11例,~6岁32例,>6岁44例,3岁前发病占20.8%,~6岁占33.3%,~13岁占47.9%。夏秋季发病33例,冬春季发病63例,发病高峰月份为11~1月份。
1.2 临床表现 发热72例(75%),其中低热13例,中度发热41例,高热18例;咳嗽89例(92.7%),喘息18例(13例为婴幼儿),胸痛19例;头痛、头晕11例;胸闷、乏力9例;惊厥6例。查体双肺呼吸音粗53例,局部呼吸音低13例,干口罗音17例,湿口罗音13例;肝大3例。
1.3 辅助检查 全部病例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ELISA免疫荧光法检测MP?IgM均阳性;外周血WBC<4.0×109/L 10例,>10.0×109/L 24例,(4.0~10.0)×109/L 62例;测血沉40例,>20 mm/h 25例;测CRP 40例,>5 mg/ml12例;心肌酶:LDH升高14例,CK升高11例,CK?MB升高16例,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13例;EKG检查56例,窦性心律不齐13例,室性早搏2例,ST?T改变5例;脑电图异常6例。
1.4 X线检查 双肺呈斑点状、云絮状阴影40例(41.7%);双肺网状结节改变22例(22.9%);节段性或大叶性浸润30例(31.3%);肺门影增大、增浓11例(11.5%);合并少量胸腔积液5例。
1.5 肺外合并症 96例中有肺外合并症30例,占31.3%。其中心肌损害16例,为肺外合并症首位,占53.3%;神经系统受累6例,表现为高热惊厥、脑电图轻?中度异常;泌尿系统损害5例,一过性尿蛋白3例,一过性尿红细胞阳性2例;消化系统受累9例,表现为腹痛、吐泻;皮肤受累3例,表现为多形性斑丘疹,均在发热期出现。
1.6 治疗与转归 本组入院后首选阿奇霉素10 mg/kg,每日1次静滴,连用5 d,停药3 d为一个疗程。对于轻型病例,一个疗程后改用口服(服3 d停4 d),连用1~2个疗程。对于大叶性肺炎病例静脉点滴2个疗程,再口服2个疗程,总疗程4周。对于严重支原体血症患儿先用红霉素25~30 mg/kg静滴7~10 d,再改用阿奇霉素服3 d停4 d用2~3周。有心肌损害、脑损害者加用Vit C、Vit E、辅酶Q10、果糖或能量等改善心肌细胞、脑细胞代谢,同时早期给予地塞米松0.1~0.25 mg/kg静滴3~5 d。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2~4周复查胸片76例,68例完全吸收,另外8例大部分吸收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 讨论
目前,MPP已成为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本组病例以秋末至冬季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多见,占47.9%,但婴幼儿发病也不少见,占20.8%,年龄最小4个月。MPP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伴持续性干咳,早期肺部体征少,婴幼儿可有喘息。X线表现早于体征,主要有4种改变:以支气管肺炎改变最多见,占41.7%;其次为节段性或大叶性浸润占31.3%;双肺网状结节改变22.9%,肺门影增大、增浓11例11.5%;侧位胸片发现少量胸腔积液5例,均发生于大叶性肺炎患儿,故此类患儿应注意摄侧位胸片。实验室检查,本组病例外周血白细胞正常占64.8%,血沉升高占62.5%,CRP升高占30%。本组查MP?IgM全部阳性,MP抗体滴度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开始升高,3~4周达高峰,持续4~6个月[1],故对于上述临床表现及X线特征的患儿,待发病1周时常规检测MP?IgM,以早期明确诊断。
MP除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外,也可累及其它系统如皮肤黏膜、心血管、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本组肺外合并症30例,占31.3%。其中心肌损害占首位,多为心肌酶升高和(或)心电图异常。根据我们的观察,MP对心肌的损害是肯定的,大多于抗炎治疗1~2周内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肌酶多在4周内恢复正常。6例脑损害患儿出现惊厥,脑电图轻、中度异常。本组心肌损害、脑损害多为轻型病例。MP肺炎肺外合并症的发生机制普遍认为免疫因素起主要作用,MP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和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当MP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MP感染的肺外表现[2]。
MP是一种没有细胞壁仅有细胞膜的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其蛋白质丰富,因此,应首选能干扰蛋白质合成的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前者血中浓度高于组织浓度,当临床持续高热,疑诊支原体血症患儿,应首选红霉治疗,控制支原体血症后则可进入序贯治疗,改用阿奇霉素静滴或口服,这样,既能控制支原体血症,又能减少红霉素对肝脏的毒性。而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比较,组织中的浓度是血中的50倍,半衰期长达68 h,在吞噬细胞及病变组织尤其是肺组织中浓度高且持久,用药3 d即可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不良反应较红霉素少,对于无明显支原体血症的肺炎患儿首选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治疗中若体温持续不退,除考虑支原体血症外,尚要注意是否合并细菌感染、肺外并发症及耐药等。对合并细菌感染者选用敏感抗生素联合治疗,对肺外合并症同时采取对症治疗。
目前认为MP肺炎是由于MP本身及其激发的`免疫反应共同所致[3]。文献报道,MP肺炎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介质增多,提示MP肺炎可出现较强烈的炎症反应,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因此,对于急性期病情较重者、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者,可用激素[4]。本组2例合并脑损害和5例胸腔积液的患儿,在排除结核后,早期使用地塞米松0.1~0.25 mg/kg静滴3~5 d,未遗留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董宗祈.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3,8(3):199?200.
[2] 俞善昌.有关支原体感染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3,8(3):209.
[3] 高春燕,庞随军,贾鲲鹏.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11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4):320?321.
篇7:毕业论文课题简介
从现在的科学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创新,以及每个国家之间的日益交流和国力的大大提升,人类在许多方面已经创造出了很多的陈果。此外,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对很多的方面有了新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需要新的机械产品来提升水平,板材送进夹钳装置就是其中是一。
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产品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本次设计上的夹钳装置也和其他的机械行业一样不断向前迈进,据可靠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已经在运行的主机行业已十分广泛,特别的在很多高档的制造行业和国家重点相关项目中,对其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必然会使得夹钳行业向前发展。经过我国几代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板材送进装置方面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由中南科学院廖卫献研究的送进机,已经将送进的硅块从84块增加到96块,使得材料的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此种方法,可以实现冲床每年提高加工能力160-300t。在众多的的送进装置中,气结构形式有多种。例如可以用机械手进行送进,其过程是用机械手抓住由传送带传送而来的板材,进而放入落料架。通过调查得知,国外的送进装置发展也非常迅速而且日趋成熟。通过对国外的生产和研究的调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或地区,日本、美国最具代表性,尤其是日本,由于机械式自动送进机构相对简单,故而对其涉及的研究很少。而代替的是对更加新型的送进的理论的研究与设计。在国内外的专业人员的不断设计与探索之后,也设计出了很多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送进装置。在日本有专家研究出利用机械手与冲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送料。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从侧面送料,故设计时很复杂而且不易制造维修。而且成本相对较高不适宜中小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在工作时,以冲床上的曲轴作为主输送轴。然后通过花键轴进行伸缩运动,球头部件会被连接到机械手轮。期间,相关的传动部件还要通过动作使机械手与机床同步,从而完成整个运送过程。此外,改送进装置还配备有另外的一套专用的驱动可移式输送机,通过该输送机就可以将板材送至主机的位置处进行加工。但是,它的这套系统是根据日本本国发展情况而定的。因此,它只能适合于日本本国加工的使用,所以不太适合我国的纵向送进的要求。
许多资料表明,如果根据现在的整体的综合水平看,我国的某些行业还不能跟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在夹钳装置的行业,就性能方面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列如,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因此,当前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本设计中,采用液压缸进行推动并固定,采用气缸进行夹紧。它有着很多的优点,使得装置运行平稳,可靠性大大提高,传送时较为灵敏。同时,最为一个在生产中的配套辅助机构使得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
篇8:毕业论文课题简介
我的毕业设计课题及部分参考资料来源于课本,名叫“冷冲压模具设计” 1.零件使用功能
冲压手轮,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零件。
冲压手轮零件是安装在阀门上,通过内方孔连接轴传动,使阀门上的轴转动,达到锁紧或松开阀门的目的。
由冲压手轮零件图可知,其外形为旋转体拉深件,內缘有方孔,外缘又翻边,需对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工艺方案,编制冲压工艺卡,进行各道工序模具的总装设计。 我的零件如下:
零件名:冲压手轮
生产批量:大批量
生产材料:10 料厚:1mm 弯曲半径:1.2mm 2.冲裁零件的工艺分析(1)材料为10,许用伸长率[δ]=29%,弹性模量E=194MPa。(2)工件的形状结构:冲裁件外形应避免尖锐直角,为提高模具寿命,将部分90度倾角改为R1的圆角。零件上其他尺寸没有标注公差,按IT14级处理,并按“入体”原则标注公差。
生产材料:10 料厚:1mm 弯曲半径:1.2mm 2.冲裁零件的工艺分析
(1)材料为10,许用伸长率[δ]=29%,弹性模量E=194MPa。 (2)工件的形状结构:冲裁件外形应避免尖锐直角,为提高模具寿命,将部分90度倾角改为R1的圆角。
零件上其他尺寸没有标注公差,按IT14级处理,并按“入体”原则标注公差。
3.工艺方案的分析与确定
此工件需落料、第一次拉深、冲工艺孔、第二次拉深、切边、翻边、冲翻孔预置孔、內缘翻孔等工序冲。根据基本冲压工序可以有以下几种工艺方案。
方案1:落料、第一次拉深、冲工艺孔 → 第二次拉深 → 切边、冲预制孔 → 內缘翻孔、外缘翻边
方案1工艺特点:共需四副模具,每一工序的模具结构都相对比较合理,模具的制造周期短、成本低、工序相对集中、生产效率高,而且各道工序的定位可靠、工件的精度也比较高,模具的维修、调整都比较方便。
方案2:落料 → 第一次拉深 → 冲工艺孔 → 第二次拉深 → 冲预置孔 → 切边 → 翻边、翻孔。
方案2工艺特点:共需模具7副,半成品的中间周期较长、生产
效率低、模具数多、模具的制造成本高、
方案3:落料 → 第一次拉深 → 冲工艺孔→ 第二次拉深 → 冲预置孔 → 切边 → 內缘翻孔 → 外缘翻边。
方案3工艺特点:共需模具8副,此方案工序分散,每一道的模具结构简单、制造简单,维修、安装、调整、操作方便,但工序数目多、占地面积大、所使用的设备和人员多。模具数目多,所需的制造成本高,工件的中间周期次数多,而且重复定位次数多,工件的质量难以保证。
结论:通过对以上三个方案的分析,方案1比较符合冲压工艺性的要求,所以选择方案1为冲压手轮的冲压工艺方案。即:工序1—落料、第一次拉深、冲工艺孔;工序2— 第二次拉深;工序3—切边、冲预制孔;工序4—內缘翻孔、外缘翻边。
4.模具
本次设计模具共有四张
第一张题目为:冲孔落料拉深复合模
模具工作原理:材料从右向左横向送入,工作时,板料以挡料销定位,滑块下行,凸凹模1与落料凹模4进行落料;滑块继续下行,凸凹模7和凸凹模21的共同作用,将坯料拉深成形,弹性压料装置的力通过顶杆30传递给压料板22,并对坯料施加压料力。当拉深至4mm时,由冲孔凸模9和凸凹模21进行冲孔。拉深工作结束,滑块回程,卸料板6将卡在凸凹模7上的条料卸下;弹性压料装置回复,顶出工件,刚性打料机构将工件从凸凹模7中推出;冲孔废料通过压机台板孔漏出。
第二张题目为:单工序拉深模具
模具工作原理:此模具为压料倒装式拉深模。工作时,将第一次冲压工序件凸台套入压料圈5定位,滑块下行,拉深凹模6与压料圈5压紧凸缘材料后,拉深凸模3和拉深凹模6进行拉深。上模回程,压料圈5顶起套在拉深凸模53上的制件,上模继续回程,推件块7将制件推出凹模。
第三套题目为:切边冲孔复合模具
模具工作原理:此模具为倒装复合模。该模具的凸凹模11装在下模,切边凹模6和冲孔凸模15装在上模。工作时,将制件套入凸凹模11定位,上模下行,在切边凹模6与凸凹模11、冲空凸模15与凸凹模11作用下,对坯料进行切边和冲孔。上模回程时,切边废料由卸料板5顶出凸凹模11;冲孔废料直接由凸凹模内孔推下;卡在切边凹模6内的冲压件由刚性推件装置推下。
5.本次毕业设计的作业及完成结果
通过几个月来的精心准备,我的作业是有这些: 毕业设计说明书(冲压手轮模具设计)共25页 模具设计装配图共4张(共2.5张A0) 零件设计零件图共30张(A4) 图纸总量4张A0
其中有一张手绘装配图(第二次拉深单工序模具)
篇9: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写作方法
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写作方法
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像写一首短诗、一篇散文、一段札记那样随感而发,信手拈来,用一则材料、几段短语就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感情;而是要用大量的资料,较多的层次,严密的推理来展开论述,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构思谋篇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必须编制写作提纲,以便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
拟定提纲
撰写论文之前,应先拟定提纲作为全文的骨架,使其形成结构,疏通思路的作用。拟定提纲,一方面可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明确层次和重点,文章才写得有条理,结构严谨。另一方面,通过提纲把作者的构思、观点用文字固定下来,做到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随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和新观点的发现,使原来的构思得到修改和补充完善。
提纲是论文的轮廓,应尽量写得详细一些,提纲的拟写多采用标题式和提要式两种。
第一,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二,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第三,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标题式提纲,以简明的标题形式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用最简明的词语标示出某部分或某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样既简明扼要,又便与记忆,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常用的写作方法。例如实验研究型论文提纲通常用以下结构:
题目:……
1、课题对象:
①课题的提出;
②研究的目的。
2、材料与方法:
①实验目的、原理、条件、仪器和试剂;
②实验方法:分组情况,观察指标,记录方法;
③操作过程;
④出现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3、结果与分析:
①结果;
②统计学处理;
③结果的可信度;
④再现性。
4、讨论(结论)。
5、参考文献
提要式提纲,是在标题式提纲的基础上较具体较明确提要式地概括出各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实际是文章的缩写。
以上两种提纲形式,可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无论选择那一种,其目的在于启发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应做到既有纲可循,但又不拘泥于提纲,尽可能地拓宽思路,才能写出好的论文。
篇10: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9-10
1 前言 10-14
1.1 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0-12
1.2 研究饮食、肠道菌群及健康之间关系的策略 12-14
2 材料及方法 14-16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2.2 试剂与材料 14-16
3 对象与分组 16-18
3.1 实验动物 16
3.2 饲料及配方 16
3.3 动物分组及干预 16-18
4 实验方法 18-21
4.1 动物喂养 18
4.2 动物粪便的收集 18
4.3 粪便细菌基因组总DNA的提取―QIAampDNA stool mini kit法 18-19
4.4 16SrRNA基因序列V1-V3高变区PCR扩增 19-20
4.5 PCR产物的定量、混匀及454焦磷酸测序 20
4.6 序列的生物信息分析 20-21
5 统计学处理 21-22
6. 结果与分析 22-50
6.1 丰度与多样性分析 22-26
6.2 分类学分析 26-50
7 讨论 50-54
7.1 肠道菌群微生物非培养研究方法 50-51
7.2 不同饮食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51-52
7.3 不同饮食组大小鼠各分类学水平上菌群组成差异 52-54
8 结论 54-55
参考文献 55-58
综述 58-79
References 67-79
致谢 79
篇11: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
硕博生涯二又三载,就这样悄悄地走进了尾声,回首走过的岁月,我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人生宝贵的阅历。论文即将完成之日,感慨良多。
首先感谢我的授业恩师XX教授。五年前有幸求学于恩师门下,恩师不以吾之愚钝,耐心蒙之,亲人待之,值以信赖,委以重任。五年的教诲此刻犹如一幅幅画面浮现在眼前,恩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仁心仁术的医德风范,朴实乐观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五年间我不仅仅收获了学位,更学会了以审慎和积极态度面对人生。
虽然我即将毕业,但是恩师的教诲我将永远铭记于心,您永远都是指引我前进方向的灯塔,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是以感激涕零,常怀滴水涌泉之心。
衷心感谢恩师的教诲,老师,您辛苦了。感谢XX院XX研究所XX老师,XX老师,XX老师,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指点。感谢XX研究所XX同学,XX同学在实验期间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我亲爱的朋友们,友谊是我在这五年中另一大收获,感谢你们的无私帮助,感谢各位师兄师姐和师弟师妹们。感谢你们给予我的理解和关怀,无论我们以后身在何方,友谊永远长存。
最后,我要深深的感谢我的父母,感谢这么多年来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永不停歇的照顾。在外求学不能时常陪在你们身边是我莫大的遗憾,亲情永远是我最温柔的港湾和最重要的支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你们永远平安健康。恩情深而笔墨短,友谊远而言语拙,再一次对五年间所有给予我帮助的良师益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篇12: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
浅析临床医学专科订单式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尤其对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此,我院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就业率,对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进行改革,摸索出一条I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订单式选修科教学的新路子。
一、确定订单式特色教学模式
我们通过向全省医疗单位和学生家长进行医疗需求的调查,对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需求情况、学生本人的就业意向调查,
到嘉兴五县二区卫生局及人民医院进行医疗状况调查,此外对我院两所附属医院、六所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进行现有医务人员年龄结构、职称职务、医院主要开展的业务项目、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摸底。
发现临床医学大专生要进入县市级医院医疗科室有很大难度,而县级医院及以下基层单位小科,特别是医技科室专业人才奇缺,本科生不愿去,中专生进不去.我们认为这些科室可作为专科生的就业方向。
但医院对需求的人员要求较高,要求动手能力强、并有一技之长,人院后能立即上岗独立开展工作。
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要求,我院决定开展选修特色教学。
采用“基本专业教学+X”的教学模式。
“基本专业教学”就是在“三基”教学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基层医院所必须掌握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技能。
所谓“X”就是加强选修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根据学生志愿及附属医院医技科室教学资源,我们开设了病理、超声、放射、麻醉、眼科、耳鼻咽喉、骨科、皮肤科、康复、心电图等八至十个选修特色教学课程。
【医学专业研究白血病课题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2.课题研究工作方案
3.课题研究论文范文
4.课题研究计划表
5.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6.课题研究总结
7.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8.课题研究范文
9.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10.课题研究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