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电子化政府范文

电子化政府范文

2023-06-10 08:12: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矮拉里鸭傻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电子化政府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电子化政府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化政府范文

篇1: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

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

摘要〕电子化政府是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政府治理和服务的整合概念。其内涵在于建立一个虚拟政府,为公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电子化政府对于提高政府回应力、政府政策能力、政府效率,实现开放政府和责任政府,最终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是故,建构电子政府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政府再造的新趋势。电子化政府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政府服务的创新、以及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整合等。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电子化政府; 政府再造

一、前言

自1960年开始萌芽发展的新兴信息科技-电子计算机,与1990年代初期开始普及的通讯科技-国际互联网相结合,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效率。电脑科技的优势在于信息处理的速度快、正确性高、而且存贮能力强,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生产力、支援决策、降低成本。而互联网更是消弥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国界、疆界的藩篱,将人类生产力与价值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信息与通讯技术正在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影响,促使整个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 从世界范围来看,盘据二十世纪已久的工业社会型经济逐渐为全球化的信息经济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之中,信息已取代传统的其它资源,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加工与处理已成为创造财富的基础;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已成为社会和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已成为各行业核心的管理领域;社会经济走向全球化。诸如此类的变化证明了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是真实存在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欲取得竞争上优势的动机正驱动各国政府去了解、适应、开发正在形成的全球性信息经济,推动社会和经济的信息化。在整个社会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的位置。这是由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的主导地位和特殊角色,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处理组织”,以及政府管理对信息的广泛依赖所决定的。是故,为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各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发展国家信息通讯基础建设(NII),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

本文探讨了电子化政府的意涵及其意义;说明了电子化政府在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探讨了电子化政府的实现问题;

二、电子化政府的意涵与特征

对于电子化政府,时下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电子化政府就是办公室自动化,有人认为电子化政府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有人认为就是“政府上网”,也有人借用电子商务的概念,将其称为电子政务。“电子化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则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概念。

事实上,电子化政府的意涵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程度而不断变化和扩展的。在20世纪70-80年代,人们提出办公自动化,其主要是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处理办公室内部业务,偏重于文件的制作、传送和贮存。从80年代以后,管理信息系统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管理信息系统是适应管理者决策和有效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建立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系统,重点是支援决策和满足政府管理职能对适时、准确、相关信息的需求。从90年代以后,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人们又提出电子化政府或网络化的政府管理这一概念,主要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等信息与通讯技术,连接政府各单位以及各资料库,进一步对各系统进行整合,并建立其电子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通过政府网络体系的建立,为社会公民提供信息和其它服务。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所谓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它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 government),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 具体分析,电子化政府强调:

(1)倡导科技领先。政府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整合到政府管理中去,从而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

(2)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电子化政府,意味着政府信息的公开化,政府有责任与义务以更便利的方式,以更易理解的语言,让民众能够容易地获得政府的信息,从而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3)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回应机制。电子化政府的目的在于建立起跨越政府机关、企业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经此互动机制,公民可以获得政府的信息与服务,而政府亦可了解民众的合理需求,从而促使政府更有回应力和责任性。

(4)更有效率。电子化政府的目标之一,在于透过信息化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政府组织形式,使行政程序简单化、统一化、政府业务电脑化、网络化,从而提高政府的效率。

显然,政府信息化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政府,从而实现一个开放的、有回应力的负责任的和有效率的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信息化或电子化仅仅是一个工具或手段而已。

三、电子化政府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信息处理企业”,政府治理的过程便是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处理的过程。政府的职能的履行莫不依赖于适时、准确、相关的信息。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它必须了解民众的需求;政府是导航者,需要了解环境的变迁,从而作出准确的战略选择;政府是市场失灵的矫正者,而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矫正的前提是掌握较完备的信息;政府是社会问题的管制者,而这又有赖于对社会问题信息的分析、判断和把握……。可以讲,信息及信息网络,是现代政府的神经系统,没有这个系统,政府管理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到混乱之中。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电子化政府的价值是十分重大的,举其要者在于:

・提高政府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 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的、可靠的信息,以制定正确的决策,作出理性的判断及采取必要的行动,进而提升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就是力量和财富。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收集者-信息源,若能充分利用此资源,实现政府信息流通和共享,必有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 ・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的参与。政府信息化可以使政府机关借助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建立政府组织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广泛的沟通网络,这种沟通网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及行政组织部门与层级之间的限制,提高政府内外的沟通效率,及时传达政府之施政意图、方针与政策,反映公民的要求和呼声,从而提高了政府治理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借助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等新兴的科技方式,与民众建立一个迅速、有效的沟通途径和意见反馈机制,从而实现和扩

大公民对政府公务管理的参与。 ・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政府信息化,必将对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发生变革和冲击。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政府信息化,使传统的科层组织朝着网络组织方向发展,打破了地域、层级、部门的限制,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政府信息化,促使政府的程序和办事流程更加简明、畅通;政府信息化,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政府信息化,提高了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凡此种种,均对政府效率的提高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开放政府的根本。经由网络系统,政府信息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机密等不宜公开外,依其性质向社会、组织、企业公开使用,不仅可促使政府信息加值利用;更重要者,便于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监督政府施政,起到透明和公开的作用。实践证明,网上招标、网上采购等等对于促进政府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电子化政府具有如此重大价值和作用,世界各国莫不把构建电子化政府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战略性措施。

四、电子化政府:国际的发展

面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发展政府信息化的政策,借助信息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与施政质量,并透过构建电子化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下面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例,说明电子化政府的发展

美国电子化政府

自从80年代起不断地受到预算赤字的拖累,在国会消减预算与选民的压力下,由副总统戈尔所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NPR)便针对行政过程与效率、行政措施与政府服务的品质进行了重新的探讨,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Reengineering-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观念,由于传统政府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层级节制系统,削弱了员工的创造力与活力,因而欲透过“分散智慧”(Distributed Intelligence)的理念将信息与工具分散至整个组织当中,让员工能够收集信息并与工作一起成长(Collect Information and Work Together),并增强决策人员的能力。

NPR于1993年提出“创造成本更少,运转更好的政府”(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and Costs Less)及“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两份报告。其中,前者企图透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政府得到民众的信赖;后者乃利用信息技术来“革新”政府,提出电子化政府的概念以提升政府的生产力和效率。1994年12月“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GITS),提出“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A Vision f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报告,强调要建立起注重顾客导向的服务性政府。

1993年由戈尔副总统领导“政府再造”(reinvention of government),在与第一线(front-line)的联邦雇员进行访谈后,针对政府运作,提出了多达一千二百件建议事项。从中更发现藉由信息技术进行再造工程,能使政府工作运作地更顺畅并能够节约成本。因此,NPR便于同年9月7日针对官样文章(red tape)以及失灵的官僚组织(useless bureaucracy)、无意义的法规(senseless rules)提出革新方案,郑重指出要解决政府的问题以及促进政府更有效地运作,必须进行全面性的改造,将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ial)融入原本层级分明且由上而下的政府制度,将政府定位在监督者、总管理者、人事专家、预算分析者、采购专家、会计师与查账员,并让民众与社群由基层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因此,该方案中包含两项任务:

(1) 运转更好

在政府结构上由于以往集权式的制度扼杀了中层管理者与员工的创造力,因此必须针对组织进行适度的调整,以电子化处理取代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建立政府的服务标准;在政府人事上依照部门工作需要进行缩编,淘汰多余的人员与管理层级。 (2) 花费更少

“减少政府支出”与“缩减赤字”是政府再造的重点。除了政府在人事上的精简而节省下来的人事成本之外,停止缺乏效率的教育计划、财政计划、福利措施等,并透过信息技术减少政府的支出。并且废除不合时宜的法令规章、利用电子化过程减少纸张的浪费等。

同在1993年,NPR发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企图通过信息技术改善政府的效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并让政府官员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是下个世纪政府的基础建设,并强调一个具现代化的“电子化政府”给予民众更多机会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政府服务。该报告中列出政府应用信息技术的三点事项:

(1) 强化信息技术的领导力

信息技术有助于消弭各组织之间的界线,推动组织革新,而一个良好的领导机制,不但能够组合组织的愿景与承诺,更能确保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足以完成组织再造的工作。因此,要设立领导机构,针对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应用系统与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增进组织的绩效与服务品质。

(2) 建立电子化政府

通过整合下列七项电子化的机制,使得民众与政府、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更快速、更富有效率:

・建立全国性的、整合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

・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取得支付信息及服务;

・发展全国性的执法及公共安全信息网络;

・提供跨越各级政府的纳税申报及缴税处理系统;

・建立国际贸易资料系统;

・建立全国性的环境指标系统;

・推动政府部门电子邮递系统。

通过电子化政府的各项机制以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于使用的服务,并取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管道。

1994年12月,美国NII小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 (A vision f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报告,该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仅仅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而已,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因此,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协助政府与客户间的互动”,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化政府以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于使用的服务、提供更多取得政府服务的机会与管道,并达成下列三项目标:

(1

)建立起政府资源共享的全国性愿景,将政府机构的信息技术优先顺序加以排列、让政府各级层间信息得以互通与合作,并促进与工商界的合作等。

(2)增进信息基础建设的发展以建立现代化的“电子化政府”,提供社会大众更有效率的信息与服务,快速回应民众的需求并保护隐私权。

(3)强化信息技术的领导能力,使得领导者能够善于运用各种信息科技的政策、程序并建立政府服务标准,以达成顾客导向政府的目标。

这三项目标并非仅仅增加政府的生产力,相反地,在“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中,GITS工作小组从顾客满意角度建立起政府的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服务的新模式,替未来美国电子化政府勾勒出蓝图。因为,当政府走向更现代化、更有生产力时,“取得政府服务的管道”便成为重点。因此,该小组提出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化政府,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使用的服务,并提供更多取用政府服务的机会与管道。 在1993年NRP公布的报告中即明显地看出美国政府利用信息技术以提升政府效率的构想,而后经由NII的相关建设作为支持“电子化政府”运作的基础,而其后的GITS的报告中更欲建立起运用信息技术与顾客互动的政府机制,提出了十八项服务重点,除了前述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公共安全信息网络、国际贸易资料系统等之外,提出了电子化支付运作的支持机制,包括了保护隐私权和信息安全、整合政府服务信息基础建设、改善信息技术的取得、增加联邦人员的生产力与提高信息技术的素养等。近年来,企业精神政府强调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现代化政府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轴。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电子化的政府服务不但能为民众提供更为便利、更具弹性的服务,而且能够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品质。

英国的电子化政府

英国在1994年进行“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计划,11月公布[Government. Direct] 计划,提出新型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并在 [Green Paper]中以电子型式传送政府服务给社会大众,不但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更给予民众更多的与政府往来的管道,并经由策略性的规划将信息技术推广到整体政府结构,表达出将藉由信息技术的发展,揭开一场激烈且广泛的改变的企图。其目标包括:(1)提供更好更有效率的服务;(2)改善行政的效率与公开化;(3)替纳税人看紧钱包。强调电子化政府欲以电子化的型态传送政府服务,并建立起电子化政府的原则:

(1)选择机会。除了传统的以文书、面对面地接受政府服务外,电子化传送政府服务的新方式,给予政府的大多数顾客(包括民众与商业界)更多的选择机会。

(2)信任。政府在收集与民众自身或商业有关信息时,也必须遵守资料保护的法律与相关程序,以确保信息收集过程的正当性、信息内容的正确性与准确性,尽量维护资料的安全,并准许民众能够取得有关自身的资料或修正错误的内容。

(3)可取得性。除了通过信息技术联结政府各部门外,建立电子化的单一窗口、或以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与快速服务、增加外语服务等方式尽可能地提供民众取得政府服务的管道,以达成民众利用政府的“可取得性”与“容易操作”两项重要特质。

(4)效率。强调政府必须通过信息技术增加行政效率并快速回应民众的需求,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消弭政府各部门与机构间的界线并进行政府组织的简化与整合工作,使得民众不再对各部门间的界线而感到困惑,并针对政府例行的处理程序加以自动化与流程简化,以减少人工处理造成的问题并减少纸张的浪费。

(5)合理化。提供政府部门与机构间共享资源或组织功能重组的机会,以减少政府支出并简化系统。

(6)公开信息。公开信息的制度能够增加国家的竞争力与政府的开放性。除了部分受到法律规范不得公开的资料(包括国家安全、商业机密或个人隐私有关的资料)外,其它的政府信息,应该尽量以电子化形式并经过有系统的处理之后公开,让民众能够更容易地取得所需的信息。

(7)电子安全。电子环境中的安全是政府必须立即重视的问题,为了不让电子资料被他人不正当地截取与操纵,并保障电子交易过程的程序,政府必须采取相关的安全机制以维护电子环境中的安全与可靠性,例如由政府或具公信力的第三者建立个人身份与组织的认证制度,采取加密措施等。

日本的电子化政府

为了建构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日本政府在推进电子化政府方面均作了明确的规划。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行政革新的新潮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唤起民间之需要与普及,从而担负起国家高度信息化之先导角色。1993年10月临时行政改革推进审议会,将政府信息化作为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要求制定政府信息化的推动计划。1994年8月设置了[高度情报通讯社会推进总部],以内阁总理大臣为总部部长。1994年12月,由内阁会议议决通过了所谓的[政府信息化推进基本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期程,以1995年度开始,为期五年。其重点是:(1)行政信息的电子化。(高度利用行政信息,作到公务人员一人一台电脑,建立各省厅区域网路。);(2)信息提供的高度化。(发展线上服务,提供电子信息,以达到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3)信息流程的顺畅化。(建立政府机关的广域网路和部会之间的电子文件的交换系统。);(4)行政手续的便捷化。(逐步实现申请手续的电子化、线上化、窗口一元化等)。日本电子化政府主要目的就是要在行政所有领域上,普遍地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政府服务的品质和效能。在此理念下,政府信息化就被定位为:一个有效率、有统合力、有应变能力的政府;一个与国民建立相互和谐? 叵登夷芄宦?忝裰谛枨蟮恼???nbsp;日本政府信息化的计划目标是:依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及政府财政状况,在所有的行政领域上,积极道入,并使信息技术的利用,成为行政组织活动所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政府内部之沟通顺畅、资源共享,达成政策制定的迅速、有效。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从“纸张”之信息处理,转为通讯网络、资料电子化之信息处理。

日本政府信息化的推动基础与准备方针为:(1)行政信息的电子化及其高度利用。在政府行政领域,广泛实施电子化;视信息系统为组织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东西,建立职员一人一台电脑或工作站的工作环境;建置能够活用外部信息的资料库;在固有的定型业务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动业务信息化,并提升现有的系统。(2)行政信息流通之畅通与整体运用。为达到各省厅间的资源共享,应统一代码、资料项目等,并使之标准化;建立省厅间的电子文书交换系统;开发一致性的资料库,加强省厅间的共同运用。(3)公共服务品质之提升。建立整合性、超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系统;配合民众需求,建立信息查询目录;建立与民众有关的行政手续、案件审查业务等信息系统。如申请、申报、商谈等业务均予以电子化、线上服务化,提供电子查询、阅览。(4)信息系统及执行环境之高度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如分散处理、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跨省厅的信息系统,应使用国际标准化的.产品,以适应系统

的开放性;配合承办员自行操作及网路广域化的进展,加强信息系统及设备方面的安全对策,并充实系统监查及评价功能;积极筹建智慧型办公环境。(5)通讯网路之高度化。积极推动省厅内通讯网路及主管机关与所属机关间通讯网路的建置;尽快完成省厅间广域网路之运用管理及接续方式;为实现资源的广泛交流,中央机关网路与地方公共团体、民间网路间,应确保最适当的信息交换方式。

五、电子化政府的实现

电子化政府的建立和实现,并非是简单的引入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许多方面的变革,是建立在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具体分析,电子化政府的实现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政府信息的公开

电子化政府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政府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人民也基于政治参与、经济活动和个人发展,强化了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一个国家的政府乃是该国最大的信息的收集、整理、生产、应用、扩散的机构,不仅如此,其拥有的信息也是与民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看,向国家请求信息公开,乃属人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是谓之“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反过来,公开信息乃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是故,世界上许多国家均致力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建设,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与政府的信息供给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很多信息不论就理论上还是实际利益衡量上,都应对外公开,但未能公开,造成政府资源取得上的困难;政府信息公开没有成为一种制度性;公民缺乏整合性的获取政府信息的途径,人民要想获取一信息,并不知向哪一个单位索取。我国政府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但因信息公开问题,许多信息得不到利用,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

2、发展公用电子资料库,推进其加值利用

政府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能够实现高度的共享,从而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加值利用。为此,发展公用资料库并促使其加值利用便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之一。从此出发,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的需要和重点,加快建立经济、贸易、土地、科技、环境、人口、工商管理、社会保障与福利、新闻出版等政府部门主导的电子公共资料库。规划建置具有整合、示范性质的公共资料库。扩大信息资料的交换与流通。政府各机关应在最大范围内,经合法程序,提供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3、政府信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

构成电子化政府最底层的是政府的信息和通讯的基础结构,也可以说是政府信息流通的“导管”,它包括电缆线、光纤以及其它传送信息的设施或工具,加上把信息从一方送到另一方的控制软体。考虑到政府信息化涉及到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等重要问题,有必要思考建立电子化政府,推动政府信息化的通讯网路的基础结构,以作为政府信息交换及资源共享的平台。从国际的经验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重要的:

①推动国家信息的基础结构(NTT)的发展,加速国家信息化的步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连结在一起,使整个社会彼此分享信息。

②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建构政府信息服务骨干网络GSN(Government Service Network),在骨干网络上提供电子窗口、电子目录、电子邮寄、电子新闻、电子民意箱等基本服务。

③发展和建设政府机关内部的局域网(intranet)应用环境,提供各级政府人员电子邮件、电子目录、电子新闻、电子信箱的能够环境。

④建设和发展电子化政府的系统平台,作为取得政府信息化服务系统及信息设施,如电话、个人电脑及工作站、自动提款机、共用信息服务站(Kiosk)等,其广泛分布于家庭、公共场所、办公场所及各级政府机关的信息设施,将提供公民以及社会各界进入政府以取得信息及服务。

⑤发展单一窗口、一站到底(one-stop)的政府信息服务。

4、政府业务的电子化

电子化政府的基础之一在于政府业务的电子化,即改变传统的政府机关的办事方式和手段。传统的办事方法、公务处理及事务管理,皆可以用现代信息及通讯技术加以改变。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业务的电子化,预期应向以下方面予以推动与发展:

电子公文。政府机关的公文处理,实施公文制作电脑化,稽催管理自动化以及电子公文交换。

电子邮寄。政府的会议通知、信息传达、政策宣传、法规颁布、意见调查等,以电子邮寄方式处理,以加快信息的流通。

电子采购。在网络安全认证的基础上,政府机关在网络上进行采购、交易支付等电子作业。人民、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有关财务处理及支付逐步经由网络处理。政府的公共建设招标和投标,亦可随着电子安全认证制度的建立,在网上进行。

电子法规。在互联网络上设立“电子法律、法规资料库”,建立电子法规信息服务网络,提供法规检索。

电子规划管理。通过网络上设立电子计划资料库,保证各机关计划的制订、执行、评估的一致性。

电子税务。通过网络提供各种税务信息服务;提供税务查询;提供纳税人利用信息卡经由网络转帐缴纳、核查税款;提供网路申报所得税、营业税等。

电子人事。提供人事及法律检索;网络招聘等。

电子工商。提供工商资料和信息、工商登记网上申报等。

电子保健。在网络上提供医政、药政、食品卫生、防疫等医疗保障的信息及服务。

电子公共事业服务。在网络上提供电力、电信、自来水、煤气等各项公共事业的自动化服务,提供查询、申报、交费等服务。

需说明的是,行政业务的电子化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增加硬件、软件设备,更需从政府组织全面性来了解信息技术的需求、组织目标与管理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整体性、合理性的规划,力求突破现有的运作方式,以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政府运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以及人力,促进政府信息的流通及整合,提高行政效率与效能。

4、政府服务的创新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电子化政府的特质在于它是服务型政府,即透过电子媒体创新政府的服务。电子政府期冀达成这样一个理想的服务型态:公民在尚没有走进政府机关即可获取丰富的信息;公民只需在单一机关办事,任何问题皆可随问随答,所办事情立等可取;若公民申办事情涉及到多个机关,则政府机关可在一处办理,全程服务;公民无需进入政府机关,即可经过电脑连线申办。政府服务将朝“单一窗口”、“跨机关”、“24小时”、“自助式”服务的方向发展。质言之,电子化政府要求政府创新其服务的方式,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方便、更为畅通、更为直接、更为公平、更具有高的附加值。

6、电子化政府与政府再造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信息化始终是与政府的再造相联系,而且是政府再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工具。信息化在促进

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的理念、政府治理的结构、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政府政策和政策制定都发生了重大的冲击,信息化在促进政府反应力,提升政府沟通效率,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人力精简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节约政府开支与经费,扩大公民参与,创新政府服务等方面均显示了其比较优势。因此,电子化政府的实现必须与政府再造相结合,从目前发展来看信息技术与政府再造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层级化的,公共组织的架构,建立网络型组织;改变政府运作的流程,建立一个无缝隙的政府(seamless government),即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得到服务的政府;改变政府的职能,实现导航型政府;改变政府的治理结构,从强势国家单独治理模式转变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实现政府治理观念的变革,确立顾客与消费者导向的政府。

7、电子政府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电子政府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在国外,为保障政府信息化发展,许多国家均制定并颁布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在美国有《政府信息公开法》《个人隐私权保护法》《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德国有《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俄罗斯有《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权》,在英国有《政府信息公开法》等等。这些法律对政府信息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和规范的作用。事实上涉及政府信息的立法,范围十分大,它涉及: 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制度:如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公报法、行政程序法。

政府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如个人资料、隐私保护法、国家保密法、商业秘密法。 政府信息存贮管理与内部传递方面的法律:如统计法、档案法。

政府信息获取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政府因行使管理权力所向人民强制获得同意取得的相关信息的法律制度。

8、电子化政府的安全环境

政府信息不仅是国家资产,而且是需要精心管理的重要资产。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子政府生命所在。信息安全涉及保密性(控制那些存取信息的人)、完整性(确保信息的更新与修改只能经由授权者进行)、可用性(确保信息授权用户总是能够存取信息)等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政府信息化正在由专属主机、封闭网路、开放式分散处理系统,逐步走向国际互联网的多媒体信息交流和业务处理,在此情况下,信息安全便成为一个头等重要的大问题。

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务能否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系统运作环境中,无论是使用者、实体设施、应用作业、资料及档案皆应严密管理。可以预料,随着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可能面对各种的意外灾害、电脑故障、人为破坏、侵入、泄密、窜改以及其他种种电脑犯罪,政府机关必须未雨绸缪,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以确保国家、组织及人民的权益。为此必须:制订政府机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办法,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人员管理、资料管理、实体及网络管理、紧急应变复原处理、安全稽查和考核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政府行政机关内外建立电脑稽核制度;建立政府认证机构(Certificate Authority),提供政府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认证服务;加强政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定及推动政府机关加密(Cryptography),数位签章等信息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网络安全紧急反应以及处理机制(Compute Emergency Respond Team),协调政府机关处理信息安全管理事件。

9、公务员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公务员的信息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政府信息化能否落实的关键。适应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每一位公务员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以及应用能力处理政府公务以为民众服务之外,也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依其专业性质和业务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网络应用的相关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公务人员。

参考文献:

1、张成福,《中国政府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前景》,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研究报告,2月。

2.Andersen,D.F. and S.D.Dawes.1991.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J :Prentice

Hall.

3.Bozeman,B.and S.Bretschneider.1986.Publ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and Prescrip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6(6):475-87.

4.Bretschneider,S..Introduction to a Symposium on publ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7(1):85-87.

5.Cleveland, H.1985. The Twilight of Hierarchy : Speculation on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5(2)185-95.

6.Cohen ,S.1988. The Effective Public Manager .CA:Jossey-Bass.

7.CITU , ,The Electronic Delivery of Government Service

8.Drucker,P. 1988 .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Jan/Feb,pp.45-50.

9 .GITS.1994. A Vision f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and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

10.Kraemer,K. And King,J.L. 1986, Computing and Public Organization . In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vol.46,pp488-496/

11.Office of the vice president,1994.Reengineering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12.Starling ,G. 1993.Managing the Public Sector .4th ed. CA : Wadsworth Co.

13.Stowers,G.N.L 1996. Moving Governments On Line : Implementation and Policy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6(1):121-25.

篇2:档案管理电子化论文

[摘 要] 本文从文书档案电子化的基础理论入手,分析文书档案电子化管理的收集、归档、存储等办法,进而提出文书档案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文书档案;电子化;管理

文书档案是企业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国家和行业政策法规,执行上级任务以及内部工作上传下达、互相沟通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一个单位工作业绩与管理水平的历史记载与再现。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办公环境不断电子化的趋势下,组织机构的各类业务文档直接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撰写和传递的比例越来越高,档案工作的重点从面向档案实体管理为主,逐渐向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为适应文书档案数量的与日俱增以及档案载体和记录方式的多样化,文书档案电子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1 文书档案电子化的理论基础

(1)文书档案电子化的涵义。文书档案电子化管理就是档案管理理念要实现从传统的纸质文件管理向电子化管理的转变,管理方式以办公系统的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为依托,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把以往手续繁杂的办公行为转变为容易储存、查找的电子信息。简言之,是一种手工模式向智能模式的转变。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文件从产生直到因丧失作用而被销毁,或者因其具有长远历史价值而被档案馆永久保存的整体运动过程。是研究文件从最初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是研究文件属性与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对文件到档案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文件生命周期理念提示了文件运动的3个阶段,即现行阶段、暂行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3)前端控制理论。是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全程控制原则,对电子文件从生成到归档的整个过程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要求,把可以预先设定的监控功能和档案管理功能,嵌入协从办公系统(OA系统)和各业务系统,对文件、档案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并在文件形成和维护阶段进行有效地监督,从而实现对电子文件的超前控制和全程管理。

(4)文档一体化。以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对文件处理环节和档案处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借助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把“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这两个管理系统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的两个子系统,从组织制度、管理方式到工作程序都实现科学、真正的统一管理,确保文件在整体运动过程中实现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文档一体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规范化的公文处理,从文书处理工作开始实行规范化,对文书档案进行超前控制,使文书档案在经过规范化的处理后,形成一个最终归宿和最长久的价值体现,从而达到文件处理精炼化、完成案卷系统化、查找利用标准化,充分发挥档案的真正效果。

2 文书档案电子化的管理办法

(1)文书档案电子文件的收集与归档。随着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运用,文书电子文件的收集与积累往往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的,其收集与归档比纸质文件更为困难和复杂。由于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归档有一段时间间隔,因此电子文件就有被更改的可能,而且任何修改、删除都可以做到不留痕迹,所以电子文件的收集要由形成部门及时收集并归档,然后移交综合档案室集中管理,不得由个人分散保管。此外,电子文件归档时还要有附属于每一份文件的.静态数据信息和动态数据信息。静态数据信息包括满足普通用户查询的原件属性信息,以及原件存储格式、处理工具、版本等生成环境的记录;动态数据信息包括创建、校审、审定、归档、接收、变更、下载利用等贯穿于该文件的一切处理过程的记录,以加强档案原始性的认定,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利用。同时,电子文件的数据信息也是档案管理人员在接收电子原件时进行核对、审验的依据,不符合要求时发回归档人。数据信息应该以系统自动提取为主,减少人为干预。

(2)文书电子档案的存储与备份。电子档案是现代科技产物,它的生存和可读性依赖于计算机的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对归档的各种类型的文件,应采取通用的主流存储格式,对非通用格式的电子文件,应提供格式转换功能。对电子档案的存储设备应考虑其成熟性和发展性,尤其是对不公开的机密电子档案应具有脱机保管的能力。电子档案备份、恢复是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的安全保障,应建立一个从系统备份、数据库备份、网络备份到电子原件备份的有效备份及恢复系统。一般情况下,电子档案是以脱机方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至少一式两套,一套封存,一套供查阅利用,必要时复制第三套,异地保存。

(3)文书电子档案双套制保管模式。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虽然电子档案的利用有很多优点,但由于电子档案便于修改、拷贝和难以防伪的特点,以及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电子档案传递带来的档案信息丢失、失真、泄密等问题,容易使人们对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失去信任,而认为纸质档案的原始性则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文书电子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采取“双轨制”,归档内容形成“双套制”,即纸介质与磁光介质两种文件一起归档,形成内容相同的两套档案,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如果文书电子档案信息丢失,那么也会有纸质的档案内容存在。可以预见,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双套归档的局面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各方面条件的具备,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独立地转化为档案,多种介质并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3 文书档案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1)建立标准规范体系。文书档案电子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由于档案电子化使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著录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电子档案工作尚无统一标准,这就需要国家档案行政部门制订一整套系统化、规范化的规则,以保证电子文件、档案信息的统一规范和资源共享。档案电子化标准规范作为一个规范化的系统软件,必须具备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鉴定、检索、开发利用及档案统计等基本业务管理功能。它不是简单地模拟手工作业,而是根据档案管理中各个环节的业务工作流程,结合计算机硬件特性来实现的,一个具有高效率、高质量、简捷及合理化的工作模式,能够把原有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平滑转入新的信息平台并投入使用,使其为档案资源数据库高度共享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3:医学电子化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传输、处理和反馈各项医疗信息,增强医务人员对医药信息的变换、存贮、识别、处理,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计算机尤其是数据库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在中医药学的研究及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学;计算机技术

1.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系统(CAD&CMD)可以帮助医生缩短诊断时间。

提供其他专家诊治意见,以便尽快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诊治的过程是医生收集病人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出结论。

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则是通过医生和计算机工作者相结合,对病人的信息进行处理,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

这样的信息处理过程,速度较快,考虑到的因素较全面,减少误诊率。

此外,人工智能模拟医生诊治时的推理过程,为疾病等的诊治提供帮助。

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专家系统的核心由知识库和推理机构成。

知识库包括书本知识和医生个人的具体经验,以规则、网络、框架等形式表示知识,存贮于计算机中。

推理机是一个控制机构,根据病人的信息,决定采用知识库中的什么知识,采用何种推理策略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这种人工智能不仅模拟专家思维,为临床诊治提供宝贵思路,还能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2 医院信息系统(HIS)

医院信息系统(HIS)用于医院管理,具有明显优势。

一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完成如下任务:病人登记、预约、病历管理、病房管理、临床监护、膳食管理、医院行政管理、药房和药库管理、病人结帐和出院、医疗辅助诊断决策、医学图书资料检索、教育和训练、会诊和转院、统计分析、实验室自动化和接口。

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MIS)利用计算机开发的“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又称“卫生管理信息/决策系统”,能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给卫生行政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和决策咨询。

一个完整的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三部分:数据自动处理系统(ADP),信息库,决策咨询模型。

这样的电子化管理系统极大的缩短了办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庞大医疗机构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

1.3 在学习上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对医学图书、期刊、各种医学资料进行管理。

通过关键词等即可迅速查找出所需文献资料。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医学科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好地利用医学知识库和检索医学文献;并可通过电子邮件与师生保持联系,讨论问题,提高学术水平。

利用计算机进行医学教育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即用计算机模拟人体或实验动物,为实验研究提供极大便利。

1.4 疾病预测预报系统

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规律,与环境、社会、人群免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计算机可根据存贮的有关因素的信息并根据它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作出人群中疾病流行情况的预测预报,供决策部门参考。

也就是说,对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疾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5 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与图像识别

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中许多重要信息都是以图像形式出现,医学对图像信息的依赖是十分紧密的。

利用计算机处理、识别医学图像,在有的情况下,可以做人工做不到的工作。

如心血管造影,当用手工测量容积,导出血压容积曲线时,只能分析出心脏收缩和舒张的特点。

若利用计算机计算,每张片子只需一秒钟,并可以得到瞬时速度、加速度、面积和容积等有用的参数。

显微图像在医学诊断和医学研究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已能用图像处理技术和体视学方法半定量与定量地研究细胞学图像以至组织学图像。

计算机三维动态图像技术已使心脏动态功能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

1.6 其它

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护理中对各项生命指标的实时监测,药代动力学分析等等。

数据库中的大量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对基因进行研究,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2.医学电子化特点与优势分析

医学电子化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减少差错,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增加了医院收费的透明度,大大缓解了日趋增加的医患关系;减轻了医、药、护人员的工作负荷;这主要体现在:运用计算机管理后,医护取消了重复转抄,相对减轻了工作负荷,并使结果更为精准,减少人工误差,改善医患关系。

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广覆盖性及信息的反馈作用,保证了数据的及时、真实及准确性。

应用计算机收集、贮存、处理有关病人的临床信息,让人感到应用便捷,一目了然。

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

大大提高了对病人疾病的认识,即可在短时间内制定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

3.结语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医学的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断都将广泛地采用医用计算机技术。

在医学领域,不仅大大改善了医学研究的手段,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程,而且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将发生更大的巨变。

参考文献

[1]唐骥,等.计算机网络在医院临床系统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1.

[2]张蕾.计算机技术与中医诊断[J].中国中医药,,7.

[3]陈玲,汤庸.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J].现代计算机,(1).

[4]吕孟涛,李道苹,吴静,饶克勤.电子健康档案现状分析与展望[J].医学与社会,2006(7).

[5]冯俊升.《电子签名法》若干问题研究[J].北京档案,(10).

[6]田军章,江桂华,郑丽吟,等.基于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交互式CT影像教学模块的开发与实践[J].中华放射学杂志,,36:276-278.

[7]马大庆.医学影像学的数字化发展趋势[J].中华放射学杂志,,37:475-476.

篇4:电子化买卖协议书

本协议是《创新金(银)网上订货与回购交易客户协议书》的组成部分,就乙方(客户)使用甲方提供的电子化买卖系统进行买卖,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 双方共同遵守国家关于(贵)金属订货与回购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第二条 乙方自愿申请使用电子买卖方式进行(贵)金属制品买卖,乙方已经阅读并完全理解了甲方提供的《电子化买卖风险

提示书》,乙方已清楚的认识到使用电子化买卖可能遭受的风险,并同意承担全部风险。乙方考虑到使用甲方电子化买卖有极大的便利性,所以乙方郑重声明:自愿使用甲方的电子化买卖系统进行买卖。

第三条 乙方承诺单独使用甲方提供的(贵)金属网上委托买卖系统,不利用该系统从事代理业务或从中收取费用。

第四条 乙方应具备网上委托所必需的设备以及登录互联网的能力,乙方进行网上买卖所需的软件必须是经由甲方提供或从甲方网站下载。

第五条 乙方的电子化买卖内容以甲方电脑记录为准,乙方对其委托的各项买卖活动的结果承担全部责任。

第六条 乙方在办理电子化买卖开通手续的同时,获取初始电子买卖密码,乙方应立即修改,因乙方未及时修改密码而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乙方承担。甲方郑重提醒乙方要注意密码的保密,并建议乙方不定期修改密码,尽量不要使用与个人数据有关的密码。

第七条 电子买卖密码是乙方的电子签字形式,凡使用该密码进行的一切买卖行为,均视同乙方指令下达人的亲自委托,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八条 乙方在注册填写开户信息时,必须保证其真实有效性。甲方郑重提醒乙方,在提交开户信息之前仔细核对个人信息,否则出现的一切后果均由乙方自行承担。

第九条 乙方向甲方申请办理各项业务时,提供的.书面文件中必须包括个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与签名。乙方开户注册信息如有变更,必须及时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甲方,否则出现的一切后果均由乙方承担。在办理业务时,如乙方提供的书面文件的联系方式与开户注册信息上的联系方式不一致,甲方会以乙方提供的书面文件上的联系方式为准。

第十条 乙方的电子买卖密码如果遗忘、泄露或被窃取,乙方必须本人及时向甲方书面申请密码变更,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变更密码前所发生的一切损失由乙方自行负责。

第十一条 第九条、第十条中提到的书面文件是指传真件或扫描件;乙方承认传真件、扫描件与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二条 凡因终端故障、系统故障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买卖系统不能正常使用时,已进入甲方买卖委托系统的买卖指令,乙方应及时通知甲方查询,甲方帮助查实其买卖状况,结果由乙方承担。

第十三条 其他相关事宜,按照《创新金(银)网上订货与回购交易客户协议书》的约定执行。

本协议随《创新金(银)网上订货与回购交易客户协议书》的生效而生效、终止而终止,自乙方通过甲方网上电子开户协议后生效。

客户须知

第一条 客户应知晓从事创新金(银)网上订货与回购交易具有风险。客户在开户前应仔细阅读本协议中相关的风险明示文本,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做出客观判断。

第二条 客户应知晓在从事创新金(银)网上订货与回购交易过程中,任何保障获利或不会发生损失的承诺,均为不可能或没有根据的。

第三条 客户应知晓甲方工作人员不得接受客户的全权委托,客户也不得要求甲方工作人员以全权委托的方式进行(贵)金属订货与回购交易(全权委托是指全权代替客户决定买卖指令的内容)。甲方的分析师或客户经理可以向客户提供其个人对于市场走势的看法或预期,但是仅供客户参考,而不构成对于实际操作的任何建议,客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第四条 客户代理人以客户名义进行的行为视为客户自己的行为。代理人向委托人负责,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承担责任。甲方无权干涉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同时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所发生的行为后果,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五条 客户申请得到交易帐号后,应立即登陆交易平台和金银通平台修改密码,若因未及时修改密码或密码丢失而造成的损失,由客户自行承担。

甲方(签字或盖章): 乙方(签字或盖章):

签署日期: 年 月 日 签署日期: 年 月

篇5: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工作总结

xx年是我市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发展和规范的一年。发展指的是在xx年全省大联网和全省信贷风险系统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了各项综合业务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对结算业务进行了大量补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系统功能优化,满足了基层信用社的需求,丰富了业务品种,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服务质量,大大提升了信用社的社会形象,增强了竞争实力。规范管理的一年,主要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的管理,强化了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强了计算机安全检查,更是抓住“制度落实年”活动开展的契机督促制度落实,使内控制度在执行上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制度落实到位、检查监督到位、问题整改到位。力保了全年安全无事故,网络科技对我市信用社的业务起到了的推波促澜的作用。现将我市xx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完善前台基础建设,利用网络科技拓宽信用社业务发展渠道。

今年对前台基础建设完成的'电子化建设项目有:

(一)完善了oa网络的第二期施工建设。对32个分社和储蓄所的网点进行了网络改造,时间紧、任务重,与通讯商一道齐努力不折不扣在规定的时间里达到了省联社的要求。

(二)完成了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全市所有54个营业网点全部使用了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目前正在运行良好。

(三)完成了对综合业务系统的结算业务的补充。主要涉及到综合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农信银系统的开通、农民工卡特色业务、小额支付的汇兑业务、个人跨行通存通兑业务等业务,这些结算业务的开通,借助相关交易平台,实现全国农村信用社的通存通兑,大大地丰富了农村信用社的结算方式,改善支付结算条件,彻底改变了农信社的形象,并且可以实现跨行通存通兑,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同等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四)完成了前期viop语音电话技术方案的制定。根据省联社的具体技术方案,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方案,由于种种原因,该项工作正在实施之中。

(五)初步完成了我市农村信用社第一台atm的安装与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xx年春节前正式对外运行。在xx信用社atm的选址上,傅理事长和分管何主任多次亲临现场,多次研究讨论最后定址,保证了atm的布设原则,又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效果。为加强atm的管理,规范操作流程,防范管理与操作风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制度先行、培训先上。先后组织联社atm管理员、信用社atm管理员和出纳员,学习了省联社的相关atm管理制度、atm日常管理与操作及风险防范知识,使所有人员达到了二懂二会三清楚,即懂基本原理,懂基础知识,会操作,会维护,清楚atm相关管理制度,清楚如何防范atm风险。

(六)积极完成了短信服务业务推广使用。12月6日对员工进行了制度学习和操作培训,保证了12月18日开通联机业务与后台短信平台业务。联社领导高度重视该项业务,在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广使用。短信业务的开通,既是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提高信用社信息传递时效性的重要载体,更是提高了全省农信社服务水平和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而且还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

(七)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完成xx年综合业务系统会计决算的两次演练和正式决算工作。

二、加强后台管理力度,确保了综合业务和信贷风险两大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

(一)抓住系统检查重点,确保了综合业务系统安全稳健运行。

这也是网络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有效防范综合业务系统风险,我们主要做好了几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按照省联社的规定配足临柜人员。

2、严格培训教育。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我们在员工中重点组织开展了制度培训和警示教育。特别是最近省联社的案例汇编资料下发后,我们在第一时间内就发到了每个员工手中,通过学习深刻剖析案发的原因及从中应该汲取的教训,让员工从中受到震撼。

3、严格落实制度。主要强调授权管理制度、严格密码管理制度、落实现金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复核制度、坚决落实“一日三碰库”制度。

4、严格检查督导。一是建立了综合业务系统案件防范的“三道防线”,即三个例行检查。

①主任和委派会计的日常监督。即主任和委派会计每月必须对综合业务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二次以上的检查;

②市联社系统运行安全管理员的巡回监督辅导,由科技部同志负责,每月对所有网点进行一次巡检和辅导;

③监审人员定期监督,由监审人员将系统运行情况纳入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的重要内容。二是实行了专业部门的巡检责任制。我们在认真分析总结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系统运行的全过程细分为人员配备、柜员管理、授权管理等十大类54个要点或风险点,并将这些归类后的要点编印《综合业务系统检查登记簿》,由主管综合业务系统业务的财会和科技二个部门的同志以责任包干的形式,将全市22个信用社责任到人,每人每月必须对所包信用社的所有网点进行二次以上的全面检查和督导。三是根据市联社制定的机关干部包片联系制,每个机关干部到基层督导工作时,必须对综合业务系统相关制度执行情况作为重要的检查督导内容之一。

5、严格违规处罚。目前为止,共有10余人分别受到经济处罚。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篇6:人事档案电子化是大势所趋

说起人事档案电子化的好处,正在进行这方面课题研究的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颖芳告诉记者,“它不但优化了办事程序,而且提高了档案的安全性,”

据她介绍,以往单位查档或开具个人证明,要先从档案库里调出档案,再打开档案一页一页翻看,办理时间至少在10分钟以上,麻烦的甚至半个小时;而电子档案系统建立后,只需在电脑中输入身份证号或档案编号,档案相关材料便可在电脑中显示出来,两三分钟之内便可搞定,复杂的也就 5分钟而已,

对于安全性的提升,赵颖芳表示,以往人事档案在被频繁地查阅、转移过程中,很容易丢失、被篡改,现在档案不用调来调去,丢失的'概率要小。同时,只要有篡改,一对照电子档案,很容易被查出,有效地减少了人为涂改。

记者了解到,档案电子化带来的是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在一定区域的人事档案管理查询系统上线后,该区域的人事档案信息将可实现共享,查询档案存放的所在地就变得易如反掌。既然实现了信息共享,这意味着人事档案业务将来可能就近办理。

在赵颖芳看来,既然档案实现了电子化,就有可能给每个存档者或存档单位生成二维码,实现业务的网上查询、网上申请,之后再通过网络直接发送过去,不用再去现场,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

此外,赵颖芳还建议,在生成电子人事档案系统后,纸质档案已经可以泰然“养老”。但是由于其分散储存浪费诸多空间,因此可建立集中管理式的人事档案馆。“届时,下级档案管理部门可将存档集体‘上交’,各存档机构的档案便可归于一处,集中存放,既便于管理又省却诸多麻烦。”

篇7:电子化离不开标准与互联网

电子化离不开标准与互联网

在《财富》杂志排名前100家大企业中,有98家使用Oracle的软件,Oracle在业界的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正是由于Oracle公司创始人拉里・埃利森独到的技术前瞻性造就了Oracle今日的辉煌。在Oracle看来,开放标准和互联网技术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也是未来电子商务基础架构软件发展的方向。

1.真正应用集群

集群技术早已有之,但Oracle将其发展为“真正应用集群(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RAC)”。作为Oracle的新一代集群技术,Oracle9i真正应用集群汇集了Oracle公司长达6年的技术开发经验,包括9项专利和18项待批专利技术。它基于Oracle获得专利的Cache Fusion(高速缓存熔合)体系结构之上,后者能够迅速有效地在集群的所有计算机上共享那些经常被访问的数据,以提供透明的应用可伸缩性。这一突破性技术使Oracle9i真正应用集群能够提供超过4个节点的直线性可伸缩性,这意味着在计算机数量和用户数量都增加1倍时,系统的响应速度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另一方面,借助Cache Fusion体系结构能够独立处理每个节点任务的特性,Oracle9i真正应用集群能够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令人振奋的可靠性。

与其他厂商提供的集群技术相比,Oracle真正应用集群是利用独立的计算机专门处理特殊的计算任务,管理数据的特殊“分段”。这种集群技术能够使系统的可伸缩性、性能和可靠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平衡,因此,在用户集群系统中增加计算机时,既不需要重新分配数据,也不需要重新编写应用程序。

欧洲的核子研究机构CERN采用了Oracle9i数据库。因为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实验将会产生以PB计的数据(1PB=1000TB,1TB=1000GB),只有Oracle9i真正应用集群技术才能满足CERN对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要求。

Oracle9i RAC所提供的特性将为数据库环境――特别是对那些被集成到Internet环境中的应用――带来深刻的变化,使任何IT部门、任何ASP都能够容易、迅速地升级系统的处理和存储能力。对于运行在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应用而言,这种灵活的可伸缩性是十分关键的,它能够使电子商务应用根据迅速膨胀的数据做出几乎即时的响应。同时,利用集群技术,允许用户动态地根据应用需求重新分配IT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投资。此外,Oracle9i强劲的集群功能使集群中的多个服务器管理和运行起来如同单一的服务器一样简单,当用户在增加新的服务器时,不需要改变原有的应用;另一方面,即使在一个或多个服务器停机的情况下,应用程序仍能够正常运行。

2.无线技术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 年,70% 的新手机将具备无线访问Internet/Intranet的功能。又据Datamonitor估计,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其员工能够通过无线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企业信息,以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到 年,这种应用需求将使移动客户关系管理市场 (CRM) 增长到17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应用软件厂商都在其应用服务器中增加了对移动应用的支持。Oracle9i应用服务器(Oracle9iAS)也同样如此,它提供了无线功能,对基于方位的无线业务提供了新的服务支持,以帮助用户迅速根据用户、设备以及位置创建个性化的服务。为了有效地管理移动设备,Oracle9iAS采用了领先的Spatial技术,其中的地址编码功能是无线应用的关键技术,它可以确保Oracle9iAS能够接入无线网络,再由无线网络对移动设备的位置进行跟踪,为街道地址、绘图、道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生成坐标。例如,使用基于Oracle9iAS无线应用系统的用户在出差到达目的地后,可以通过其移动电话立即了解到距离最近的出租车公司、宾馆、饭店的所在位置。

底发布的Oracle9iAS第二版已经集成了无线功能,新的特性包括对语音访问互联网应用的支持、无线消息传递、无线安全性、移动电子邮件、按地点提供的服务,还有2.5G和3G网络。借助Oracle9iAS,各企业无需任何特殊的技能和硬件,就可以快速、轻松地部署无线和语音应用,提高员工生产率,降低成本。

Oracle9iAS无线功能的优势在于它并不仅仅提供从HTML Web内容到无线内容格式的简单转换,而且进一步提供预置适配器,把任何Internet内容改编成XML,然后通过适配器提供给智能电话、寻呼机、PDA、手持PC、与交互语音识别系统相连接的普通电话等设备,从而把任何新的或现有的Internet应用或内容扩展到任何无线设备上。有特殊需求的客户可以利用Oracle无线开发工具,构建可以插入Oracle9iAS适配器框架的新适配器。利用开放的架构和XML技术,Oracle9iAS能够支持现有的和不断发展的未来标准,使几乎任何网站、内容源、数据库信息和应用都能够迅速实现无线操作。

3.支持J2EE

目前,J2EE已经成为业界的开放标准,除微软之外,几乎所有的软件厂商都在其中间件产品中提供了对J2EE的支持。

Oracle9i提供了对J2EE的全面支持,在Oracle9iAS中,内置了业界最快速的轻量级J2EE引擎,大大地提高了创建与部署Web站点的速度,并且在最新推出的Oracle9iAS第二版中加入了最新的J2EE 1.3版。借助对J2EE 1.3和Web服务标准的支持,Oracle9iAS能帮助用户方便地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服务,允许用户将网络服务部署在所有主流的操作系统之上,包括目前非常流行的Unix和Linux。

4.高速缓冲存储技术

在软件开发中,高速缓冲存储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为此,Oracle与Akamai合作开发了ESI(Edge Side Includes)技术,它采用简单的'标识语言,支持页面片段的动态装配,允许高速缓冲静态页面元素,能够缩短网页的整体传输时间。利用ESI,用户能够降低基础结构的复杂性,提高开发、部署和管理可伸缩、可靠的Web网站和Web应用的效率,加速动态网页的传输速度。

传统的高速缓冲存储技术在提高静态Web内容的传输速度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因为个性化的需求,今天绝大多数Web页面都包含了个性化的内容片段,难以通过传统的高速缓冲存储技术和CDN服务进行快速传输。ESI的特点是能够动态地装配这些页面片段,允许用户开发可以在数据中心和互联网上动态装配的Web应用,从而实现应用性能的有效改进。通过支持ESI,Oracle和Akamai把Web高速缓冲存储及内容传输服务与节约成本的优势用于提高动态Web网站的速度,增强动态网站的吞吐量、提高响应效率、降低基础架构的成本。对Web开发者来说,可以利用ESI

内置的可伸缩性、跨越多个供应商的协同工作能力和对现有应用的支持能力,提高Web应用开发效率。

5. 支持Java和XML

毫无疑问,Java和XML已经成为软件开发的标准语言,所有软件巨头都宣布了对它们的支持。Oracle9i的重要组成部分Oracle9i Jdeveloper完全基于Java语言,适用于Linux、Unix和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Oracle9i Jdeveloper为开发者提供了更高的编码质量,使 J2EE(Java2企业版)与XML开发者能够更快地创建Internet应用和Web服务。同时,Oracle9i Jdeveloper的新特性――单一的集成开发环境(IDE),适用于Java、XML、SQL、商业智能、UML、J2EE等环境下的应用软件开发,为开发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

单一的集成开发环境(IDE):可以为开发者优化Java应用性能,支持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开发类型,包括Java和XML编码、统一建模语言(UML)、快速应用开发(RAD)、内置的性能分析工具和集成的商业智能功能。

强大的性能与编码质量:Oracle9i Jdeveloper为需要创建高度优化和无错Java代码的开发者带来了福音。Oracle9i Jdeveloper强大的目标/关联绘制技术可以提高处理性能,针对Java开发设计的模式可以简化J2EE应用的开发过程,其Java调试器与CodeCoach工具为提高编码质量提供交互式的反馈信息。

J2EE Web服务与集成:Oracle针对开发者的需求,在Oracle9i Jdeveloper中全面支持XML集成技术和新的Web服务标准,包括单一目标访问协议(SOAP)、通用脚本、发现与集成(UDDI)、Web服务脚本语言(WSDL)等。Oracle9i Jdeveloper中的Web服务应用模型体现出J2EE强大的优势。为了保护用户以前的技术投资,Oracle9i Jdeveloper允许开发者根据现有的J2EE基础业务应用逻辑,快速、简单地创建Web服务。

篇8:山东淄博社保电子化政策

从社保、医保卡两卡分离到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再到缴费记录全可通过手机查询,淄博社保已全面步入“电子化”时代。未来淄博范围内将全面激活社保卡的应用,居民、职工缴费或将实现一键转账,医院一卡通也可能被社保卡全面替代。

临淄区稷下街道高娄村的王维信大爷今年已经82岁了,由于腿脚不好,到离家较远的银行取养老金对他来说是件费力的事。自从临淄区人社局开通了“村村通”业务,王大爷领取养老金感觉非常方便。临淄区稷下街道高娄村村民王维信:以前都是上银行去提款,虽然是不远但是耽误时间长,耽误20多分钟。来到本村有了这个机器,很方便,几分钟就提出款了。拿着社保卡一刷就拿出款来了,这是很方便的。

据了解,“村村通”业务属于临淄区建成的“四通两平台”的其中一项业务。“四通两平台”就是村村通、户户通、人人通、即时通、微信平台和短信平台,依托“社保卡+基层平台”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均等高效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网络。

各种平台的建设不仅方便了个人,也为企业提供了便利。网上服务大厅系统就是其中之一。新年伊始,淄博王庄煤矿有限公司就新招了职工,淄博王庄煤矿有限公司人保处工作人员范玫说,原来给职工办理人社相关业务需要到临淄区人社局进行办理,费时费力。通过网上服务大厅系统办理,效率大幅提高:现在有了这个网上服务大厅,我只要在办公室坐着,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完成这些业务了,非常方便,比原来节省了很多时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为实现人社业务办理的便捷高效,临淄区建立了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中心,覆盖全区各镇街道所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有97项业务下沉到镇、街道人社所,34项业务下沉到村居、社区人社服务站。临淄区人社局副局长崔秋渠:充分利用网站手机电视等平台作用,利用我们的“四通两平台”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这些政策,享受更多的待遇,加大在各级人社服务大厅和公共场所,投放自助服务终端的力度,增加网上大厅业务办理的数量,给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淄博市社保处主任马光明表示,从201x年入选全国15家电子社保示范城市以来,淄博已全面建成电子社保服务体系网络,目前涵盖网站、手机应用、数字电视、自助终端、12333电话咨询等7种方式的个人服务系统和涵盖社会保险等所有人社业务的单位网上服务系统,已先后开通上线运行,“智能人社”正影响着市民的生活。

据介绍,在未来“十三五”期间,淄博电子社保将继续突破技术瓶颈,开发社保卡的金融功能,社保卡或将实现网银支付功能,不仅满足社保卡日常需求,也可实现银行卡的功能。此外,医院一卡通或将被社保卡全面替代,今后奔波于各医院不再实行“单门单户”的卡,而是用社保卡实现一卡就医,也就是说“一卡全办理”将不再是梦想。

1.山东淄博企退人员社保卡领养老金的优惠政策

2.社保政策

3.最新社保政策

4.山东淄博企业社保缴费基数调整

5.关于山东淄博社保年缴费最低标准

6.20山东淄博调整社保缴费基数

7.2014最新社保政策

8.社保的报销政策

9.的新社保政策

10.西安社保政策调整

篇9:电子化离不开标准与互联网

电子化离不开标准与互联网

在《财富》杂志排名前100家大企业中,有98家使用Oracle的软件,Oracle在业界的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正是由于Oracle公司创始人拉里・埃利森独到的技术前瞻性造就了Oracle今日的辉煌。在Oracle看来,开放标准和互联网技术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也是未来电子商务基础架构软件发展的方向。

1.真正应用集群

集群技术早已有之,但Oracle将其发展为“真正应用集群(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RAC)”。作为Oracle的新一代集群技术,Oracle9i真正应用集群汇集了Oracle公司长达6年的技术开发经验,包括9项专利和18项待批专利技术。它基于Oracle获得专利的`Cache Fusion(高速缓存熔合)体系结构之上,后者能够迅速有效地在集群的所有计算机上共享那些经常被访问的数据,以提供透明的应用可伸缩性。这一突破性技术使Oracle9i真正应用集群能够提供超过4个节点的直线性可伸缩性,这意味着在计算机数量和用户数量都增加1倍时,系统的响应速度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另一方面,借助Cache Fusion体系结构能够独立处理每个节点任务的特性,Oracle9i真正应用集群能够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令人振奋的可靠性。

与其他厂商提供的集群技术相比,Oracle真正应用集群是利用独立的计算机专门处理特殊的计算任务,管理数据的特殊“分段”。这种集群技术能够使系统的可伸缩性、性能和可靠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平衡,因此,在用户集群系统中增加计算机时,既不需要重新分配数据,也不需要重新编写应用程序。

欧洲的核子研究机构CERN采用了Oracle9i数据库。因为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实验将会产生以PB计的数据(1PB=1000TB,1TB=1000GB),只有Oracle9i真正应用集群技术才能满足CERN对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要求。

Oracle9i RAC所提供的特性将为数据库环境――特别是对那些被集成到Internet环境中的应用――带来深刻的变化,使任何IT部门、任何ASP都能够容易、迅速地升级系统的处理和存储能力。对于运行在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应用而言,这种灵活的可伸缩性是十分关键的,它能够使电子商务应用根据迅速膨胀的数据做出几乎即时的响应。同时,利用集群技术,允许用户动态地根据应用需求重新分配IT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投资。此外,Oracle9i强劲的集群功能使集

[1] [2] [3]

篇10:邮政信息电子化专业自荐书

您好!首先,向您辛勤的工作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也真诚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垂阅我的自荐材料。

我叫段姣,是陕西通信技术学院邮政信息电子化专业的毕业生,现在离开母校,即将踏入社会大学,心情是那样地兴奋又傍徨。我渴望一个新的生活舞台,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值得为其奉献一切的工作单位。

我是一个耐心细致,责任心极强,又充满活力的学生。办事沉着稳重,勇于创新是我的工作风格;拥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的`超越自我是我前进的动力,这些特点都塑成了我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勇于奋斗才能获得成功,这是我的人生信条。

刚踏出校门的我谈不上十分的成熟和足够的经验,但我有过人的胆识和自信心,正所谓:“是龙,就应该去大海搏击,是鹰,就应该去长空翱翔。”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之际,我希望能加盟于归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

我愿尽我所能为贵公司献一份力量,添一份辉煌。如能被您招用,备感荣幸,热切期盼您的回音,并良心祝福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

此致

敬礼

篇11:传送网电子化工程设计的论文

传送网电子化工程设计的论文

1传送网设计工程电子化的背景

1.1工程设计方面

业务的增长及网络的复杂化,使工程设计不仅更为复杂,而且设计工作量剧增。通常采用CAD绘图已经难以描绘这么复杂的网络。例如中国移动省际干线六期工程某个大站已经使用A2延长2倍(相当于4张A2)的图纸来画系统连接图了。这样的图纸不但难以绘制出版,施工非常不方便,核对修改也困难。因此,设计院在省际骨干传送网设计过程中开始尝试表格化设计工作,复杂的设计图纸采用EXCEL表格进行表达。设计表格化使得设计电子化成为可能,工程设计的电子化也迈出第一步。

1.2资源管理方面

随着中国移动省际传送网规模越来越大,网络资源管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集团公司一方面加紧制定“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另一方面,要求资源管理数据填写前移,要求设计院在设计过程中提供更多数据。在上述形势下,集团公司要求设计院开发设计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同时进行设计电子化考核。总之,从上层应用和下层表达都对工程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需求,CAD辅助设计已经力不从心,开辟新的领域,工程设计电子化成为工程设计发展的必然。

2工程设计电子化的含义

工程设计电子化,就是围绕结构化的数据库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服务,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勘察、可研、设计等主要过程采用信息化工具。工程设计的数据不但能方便地指导施工,还能为项目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综合网管系统等各种运营支撑管理系统服务,为今后的项目规划、可研和后期设计直接提供数据和支撑。工程设计电子化,使工程设计不仅服务于施工和预算编制,而且在电信资源全生命周期发挥作用,在整个规划、可研、设计、施工、运行维护、资源管理调度、退网等过程中提供服务。由于省际骨干传送网的规模容量和重要性,其工程设计电子化尤为迫切,需要支撑的项目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综合网管系统都是大型数据库系统。设计文件中海量的数据也只有数据库系统才能承载,因此工程设计电子化就意味着工程设计必须以大量结构化数据为基础,必须能提供可被数据库系统“阅读”和处理的数据,同时要能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设计并开发应用。

3工程设计电子化的进程

工程设计电子化是工程设计的重大变革,需要经过长期的过程。电子化设计与传统设计差异很大,从传统设计到电子化设计必然经过多个阶段。

3.1传统设计与电子化设计的差异

调研前期网络资料,收集前期图纸;进行网络规划和系统设计;然后进行现场勘察;再进行局站设计;最后输出设计文件;经施工后进入网管系统和其他资源管理系统。这个过程是分散的、单向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设计。很明显,当设计较小规模的网络、涉及相关网络较少时,这个流程非常有效。电子化设计是以建立在设计资源数据库基础上的电子化工程系统为核心,设计过程是全集中的过程。从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管系统上直接导入网络资料,在设计系统中进行设计,然后再进行现场勘查核对数据,最后将结果导入到设计系统中,设计系统直接输出设计文件,并导出到综合资源管理、网管系统等其他系统。在大型复杂网络中,这样的系统是必须的,能够综合较多的力量,高效地进行。对于简单的工程,涉及较少网络数据时,传统设计非常有效。但像中国移动省际骨干传送网络这样的大工程,面对百万级别的数据,传统设计越来越力不从心,电子化工程设计将成为必然。当然,电子化设计也不可能脱离传统设计,电子化设计也需要经历多个过程。

3.2局部设计数据结构化

电子化设计的基础是设计数据的`结构化。传统设计采用CAD进行制图,CAD图形直观、易读,便于进行施工,但是难以产生结构化数据,无法呈现大规模网络数据,难以对资源进行统计和管理。工程设计电子化的首要过程是对传统设计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事实上,由于目前设计量大且复杂,在以CAD为主的设计中EXECEL表格经常作为辅助工具来使用,如勘察表格、局站信息表格、国内配套表格等。此外,EXCEL也是共享数据的最广泛的工具。因此,数据结构化首先选择EXCEL表格。

3.3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

设计资源数据库,包含海量设计图纸有效信息的集中型数据库。其表达的是和设计图纸一样的信息,但更加容易存储、继承和处理。设计资源数据库可以将分散的设计数据集中在一起,并将连续多期的设计资源数据累积起来,增加一些维护调整数据后,便能包含整个网络资源数据。对于未来网络维护调整、网络规划、后期工程可研、后期工程设计提供重要支撑。工程设计电子化后,由各个设计人员将大部分设计数据结构化,再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可以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了。

3.4以设计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的电子化设计系统

以设计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的电子化设计,可以基于设计资源数据库,根据设计需求开发电子化设计系统。系统设计可以先通过数据库查询网络现状,规划设计新的系统后,上传到数据库,借助数据进行通道通路安排,完成网络系统设计。局站设计方面,可以通过下载数据、现场核对、上传数据,然后由数据关联网络设计。最后由资源数据校对数据,根据施工需要输出相关图纸。对于网络比较稳定的设计,如省际骨干传送网设计,每期工程90%以上业务局站都是前期局站,涉及到前期设备和系统的工作量基本都超过60%以上,可以基于数据库查询网络现状,进行设计扩容扩建,指导新建,因此前期的设计资源数据库对于工程设计意义巨大。

3.5基于设计资源数据库的应用开发

设计资源数据建成之后,可以依据资源数据库,通过开发与其他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和部分应用,支撑其他系统。比如中国移动当前网络,可以输出到传输综合网管系统,以及正在建设的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还可以进行紧急电路安排,资源统计、网络后评估、成本分析等多种应用开发。

3.6设计输入输出的电子化

当其他数据管理维护系统比较完善时,如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源管理系统,传输综合网管系统等系统时,可以直接开发对应适配接口,使得网络现状和资源数据直接输入到电子化设计系统中,设计结果数据也可以直接导出到其他系统中,这样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设计效率和准确性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3.7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化

对于运营商的管理来说,最理想的是建立网络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规划、可研到设计、施工,再到运行维护、调整,一直到退网,对所有活动进行有效管理。设计电子化将成为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这已经不仅是工程设计电子化的范畴,需要多个部门多个系统的的协同发展和配合。

4工程设计电子化的基础和要求

工程设计电子化是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涉及工程的各个方面,设计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等都需要进行调整,才能适应电子化的需求。

4.1资源标识的标准化、物理化

传统设计是用图纸表达相关对象的,当采用数据表示时,需要对资源进行全局统一,从局站名称到机房内机架位置、子架槽位单板端口位置等都必须进行统一标识,否则就需要辅助以图进行标识,如果都需要用图进行标识,设计电子化就难以提高效率。

4.2工程设计的标准化

设计标准化是指设计方式、设计中连接方式等需要标准化,大家遵守的是同一个标识方法,这样设计使用者掌握了标准就可以了,设计人员不需要特殊标识,使用者也不需要特殊去学习。如所有局站在终端ODF使用时都是“单收双发”,“单发双收”成为一个标准,都按照这个标准做,那么,收发就不需要标识了,这样才可以提高电子化的效率。

5工程设计电子化的实践和探索

工程设计电子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移动省际骨干传送网在这方面做了脚踏实地的实践和有益的探索,走在了传送网设计电子化的前列。

5.1网络系统设计亟需表格化

中国移动省际骨干传送网工程处理世界上最大的传送网络,电路安排需要处理百万级的数据,工程设计广泛采用表格进行表达,网络设计产生了十几张表格,部分表格数据量巨大,数据行达到数万行,已经接近EXCEL处理极限,迫切需要数据库支持。

5.2统一化局站设计表格

中国移动省际骨干传送网七期就在部分复杂局站使用表格,以表格为基础进行设计,八期工程开始在统一在全网开始设计表格化方面开始尝试,九期工程中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对表格化设计进行完善和革新,使得表格化进一步推广。省际骨干传送网十期设计充分总结了八期、九期表格化设计的经验和资源管数据理方面成果,充分考虑未来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集团资源管理系统、传输综合网管系统的需求,从设计查勘开始就按照设计信息化、电子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对设计各个阶段进行统一和规范,编制各个阶段统一指导文件,特别是对局站设计表格编制统一模板进行标准化,生成数百个EXCEL表格文件。

5.3开发设计电子化工具

省际骨干传送网工程组正在开发设计工具,将现有设计资源数据库化,以提高设计生产效率,更好支撑集团管理维护。

6工程设计电子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工程设计电子化是设计领域的重大变革,需要各方面配套进行,需要施工、维护等单位和部门大力配合。例如,施工时,由图纸变成表格,开始会不适应,但由于表格更切合实际、方便快捷,逐步会发现使用表格的优势,这需要一个过程。网络运行维护部门需要加强标准化工作,对网络标识等做好规范和统一。工程设计电子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积累,逐步进行。

7结语

工程设计电子化是当前工程设计的重大变革和发展趋势,在各个方面支持和配合下,必然对当前工程设计带来重大影响,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大力推进。

作者:刘建平郭艳春 孙硕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

篇12:国际金融电子化法律问题论纲

国际金融电子化法律问题论纲

国际金融电子化法律问题论纲

黄忠

二战以来,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的推动下,加上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电子化已经成为当代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业,因而针对传统金融业所设计的法律会不能完全适用。国际金融电子化在其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和比较法的角度简单的对此问题予以分析。

一、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简史

各国的金融电子化发展之路是不同的。大体而论,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金融机构间的电子联网,其标志为1973年美国将以电话、电报手段建立起来的“联储电划系统”改建为电子化的“联储电划系统”。即建立起联邦储备银行间清算服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随着计算机在银行间的应用,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现钞、票据流动而转化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这种以电磁信息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用的资金被称为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使传统的以有形货币为调整对象所建立起来的金融法律规范受到挑战。

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进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1992年国际互联网协会建立,网上商业活动增多,银行开始进入国际互联网增多,在国际互联网设置网点,进行咨询服务、促销宣传、提供金融市场信息(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投资衍生工具市场价格),为用户进行网上金融证券投资提供便利。

第三阶段,网络虚拟银行的建立。1995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设立第一家网络银行,该银行在24小时之内提供银行业服务,包括储蓄、转帐、信用卡、证券交易、保险和公司财务管理等业务。目前,电子化已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

就中国以言,其发展也呈现出类似的过程。[2]所以我们可以从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得出以下结论: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进而,着者认为要加快国际金融电子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

二、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的比较

要认清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的性质,有必要对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作一比较分析。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实现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旧体制,建立了以信息为基础的自动化业务处理和科学管理的新模式:[3]

首先,它用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逐步代替传统的现金交易和手工凭证的传递与交换,大大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其次,它使金融业从单一的信用中介发展成为一个全开放的、全天候的和多功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可以说,现代的国际金融业,是集金融业务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为一身的金融“超级市场”。

再次,金融业的营业网点已从砖墙式建筑向ATM、POS、网络等系统转移,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

最后,它使银行业务的重点从存、贷款转向了提供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从而让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利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局面,将被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信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所代替。

三、国际金融电子化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安全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意味着金融企业的内部网络间接或直接接入因特网。任何开立网上交易帐号的人,都有机会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内部信息,或者供给金融网络,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乃至产生交易网络瘫痪的严重后果。随着系统处理能力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网上交易系统的系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网络安全而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美元。中国的因特网服务提供上、证券公司及银行业也多次被黑客攻击。

就目前来看,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上委托的技术系统被攻击、入侵、破坏,导致网上交易无法进行;二是委托指令、客户资料以及资金数据等被盗或被篡改,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4]为有效地防范以上问题的出现,首先需要加强技术控制,另外也要加强立法和司法。

(二)管辖权问题

因特网是面向世界,无处不在的网络,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加入进来。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业的客户可以根据既定的协议,访问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的`站点,而金融机构也因此可以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国际金融的这种跨国界的运作方式,也跨越的各国的法律和金融法规。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比如,中国客户登陆美国的一家银行,成为美国该家银行的网上客户,那该银行是否要受中国金融法的管制?

目前,各国还未有专门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跨国电子金融交易的司法管辖问题也未见一致。[5]

(三)信用问题

国际金融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欺诈。欺诈人以银行客户的名义,向客户的银行发出一箱支付命令,指示从客户的账户中划拨一笔款项到受益人的账户。这个受益人就是欺诈人或其同伙。

如何防范金融欺诈,在票据资金划拨中,核证问题可以简化为核对签字盖章。但在电子资金划拨中却无法使用此方法。另外,在没有找到欺诈人或欺诈人无力赔偿时,那应给有谁来承担这个损失?[6]这也需加以研究。

(四)主体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货币电子化。从而使银行从堆积如山的金融纸票(现金、支票和各种凭证)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关于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的范围界定便是一个。

当下,对此的看法未尽一致。在美国,对于结算服务提供者的范围是以联邦EFT法和各州的法律为基础的。即是在实施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广泛地参与者加入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行列。在欧洲大陆各国,以加强金融监管为目的,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原则上限制于金融机构,并将此作为金融监管的对象。在中国,信用卡的发行限定在商业银行,并要受制于央行的监管。因而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国的规定。[7]

(五)其它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上述问题外,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信息技术本身的改进问题,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各国的立法协调问题以及各国的司法协助等问题。[8]

四、有关的建议

由于笔力所限,着者仅从宏观角度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信用是一个多视角、多范畴的概念,既然它是一个法学概念,就应该在理论和立法上不断完善它,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强信用法制的建设。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为国际金融的电子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十分重要。要继续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对关乎市场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要制定好、执行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市场法。

这里还要提一下的是,要强化电子合同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对电子合同的规范是电子商务法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狭义的电子合同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代理等总则性规定及各类合同的特殊规定,亦涉及少量管辖问题;广义电子合同法除包括狭义电子合同法的内容外,还应包括电子合同涉外管辖(连结点的确立等)问题、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等。此处所说的电子合同法从狭义。由于虚拟化的操作,电子合同关系的主体通过电子手段来设立、变更、终止合同,因此必须在保证电子手段技术本身安全、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终端用户的收、发、转行为的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明文规定电子合同要约与承诺的构成要件,对电子错误、电子监控等亦应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宜。电子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体法中包含了少量程序法条款,主要是合同的管辖问题,建议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电子合同交易中的“场所”等问题。通过电子合同,在源头上保证电子交易行为的信用度是当前的主流思潮。

(二)建立完善电子银行业务法。

各国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银行业务法。

首先要制定《电子银行法》。《电子银行法》作为电子银行市场发展的核心法律规范,应对电子银行的性质、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金融创新、法律责任、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是《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的问题是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盲点,因为关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一些国家现有法律尚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规范。对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电子签名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

再次是《电子资金划拨法》。虽然电子资金划拨与票据交换都属资金收付,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二者的当事人不尽相同,法律关系也不尽相同,并且票据是一种无因的可流通的有价证券,而电子资金划拨中电子化的票据既非无因证券,也不具有流通性,从而根本丧失了票据的特性,所以应当制定独立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在该法中主要规定有关客户与银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损失赔偿的范围、禁止欺诈等。[9]

(三)完善监督系统

完善监管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并惩戒不诚实的行为。国家可以对数据交换、电子化交易等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国际金融电子化下,由于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在Internet上进行交易,国家基于对电信通信信道的监管权而同时可以对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进行监管。

国家对电子金融信用的监管主要的方式和途径是规范信用制度、搭建信用公共信息平台。按照“部门协调、联合征信、统一管理、分类使用”和“政府发起、部门联合、相对独立、逐步社会化”的原则,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其目的在于将信用信息公布于众,()以此惩戒具有不良信用记录者。

除国家监管外,还应建立交易相对人监管制度和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交易相对人的监管不像国家监管那样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般为个案监管。由于相对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债权关系,相对人一般都不会怠于监管,而恰恰相反,相对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债权而积极进行监督、催促。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监管体系一般也较为完整、系统,但是一些企业往往不愿意自揭其短,从而影响了内部监管的效果。未来应当强调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会计信息监管结构,强化责任意识,实现自我监管。

(四)完善电子金融配套法

电子金融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规范相联系的,主要有税收征管法、合同法、国际税收法、电子商务立法、刑法、诉讼法、票据法、证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现行法律规范对于传统金融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规范作用,但面对电子金融新兴业务的发展,则相形见绌,难以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如税收征管法中对于电子商务的规定几近于零,特别是这种网上支付方式对税收问题没有做出较好的规范,因而必须做好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再如洗钱犯罪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发生频率较高,对此必须在法律上予以有效的规制,这样才能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此外,诉讼法中有关证据的标准等现行规定对于电子银行纠纷取证极为困难,不利于其发展,对此我们也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篇13:会计档案将实行电子化

会计档案将实行电子化

据悉,按照现行的制定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而在信息化时代,电子档案管理的法律规范和技术较为成熟,要求同时保存纸质和电子的会计档案的意义不大,且会大大增加档案的管理成本。权衡利弊之后,今年12月11日,《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经财政部部务会议、国家档案局局务会议修订通过,修订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将于1月1日起正式施行。

金蝶EAS会计档案电子化解决方案

若要符合办法要求,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嵌入尤为关键,金蝶EAS系统对企业推行会计档案电子化优势明显。

其一,金蝶EAS系统是业务财务一体化高度集成整合的系统,系统能够固化公司每项业务处理流程,并完整地记录了公司自业务前端传递而来的营收、采购、工程、运营等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中有关会计核算的部分则会根据既定的会计准则及标准化程序自动形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从而自动成为会计档案的主要内容。并且系统可以对接相关影像系统,对EAS凭证数据进行影像化处理,真正实现了会计信息的规范化、统一化和自动化管理,

其二,EAS会计档案电子化系统解决方案能够确保电子会计资料来源真实有效,由相应的信息系统生成和传输;使用的会计核算系统能够准确、完整、有效接收和读取电子会计资料数据,能够输出符合归档格式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设定并履行了经办、审核、审批等必要的'电子签证程序。

会计档案电子化节省企业成本

提升监管成效,防范财务风险

会计档案电子化具有流程化、系统化、全员化等特点,对于各类业务经济事项的执行、报账的发起,依据会计的审核要素、财务内部分工作业、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等公司管理环节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电子票据会计档案将极大方便会计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为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会计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实现“复核式监督”和“实时监督”,从而提高事后监督的时效性,有效防范会计核算风险。同时,所有的会计信息资料通过电子影像传递,加之系统权限设置,能够有效防范相关管理、操作人员对会计资料进行人为修改,严密财务工作流程,确保会计账务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篇14: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作用

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作用

摘 要: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改变了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并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

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次的加工,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信息电子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它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与冲击必将是全面而深刻的。在信息电子化条件下,传统的档案工作开始引进现代化技术,一向隶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档案工作,在电子化建设过程中要融合、渗透许多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与知识,这使得档案工作中的科技含量显著增加。从长远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就是档案信息化的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的不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局部,而是对整个管理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具体地说,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基层档案馆(室)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开发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著录或文件打字贮存,利用的低效率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使现代化设备不能物尽其用。

2、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模式是:选题-选材-编辑-出版,这条“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方式,即从文件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往往造成信息失效,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档案信息电子化,编者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

3、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可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出版手工编研信息成果需要较多的经费,但目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企望国家给档案部门拨较多的经费进行信息编辑是不现实的,依靠自身解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决不好,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只能“待字闺中”,

4、档案信息电子化,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将拷贝成果送到领导及各个部门,就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宽了服务范围,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5、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虽然“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但档案事业要注意这方面发展动向,超前拿出对策,使档案工作适应这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要求,使现在的劳动电子化,为将来“信息高速公路”中有一束档案信息打下基础。

鉴于人们可以在机器上随时方便地复制电子文件,这样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这一档案概念就变得难以理解。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等,便成为档案界的一系列新课题。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为此,档案界应采取如下对策:

1、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3、使档案管理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以前的档案管理是呈直线状态的,随着人们对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视,使利用工作和其它基础工作构成一个平面。这种平面结构只反映纸质档案的情况,随着电子文件的介入,档案种类在增加,其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

4、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迫在眉睫。我国档案人员要适应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抓好知识更新,引进、消化、适应信息技术的成果,使档案人员拥有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可以肯定,加快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是档案工作迎接信息技术革命最根本的对策。

【电子化政府范文】相关文章:

1.电子化买卖的协议书

2.政府讲话稿

3.政府范文

4.政府承诺书

5.政府会议纪要

6.政府申请书

7.政府发言稿

8.政府公函

9.政府申请报告

10.政府语录

下载word文档
《电子化政府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