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遗址
“SuliliS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丁村遗址,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丁村遗址,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1953年发现,1954年作重点发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材料由裴文中等编写成《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三枚(发现于54:100地点) ,旧石器二千零五件,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二十八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在54:100地点又发现一块小孩的右顶骨化石。因发现于丁村, 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以直接丁击支打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
目录遗址发掘丁村人丁村文化出土化石收缩展开遗址发掘1952年秋,临汾、侯马飞机场扩建,需要大量沙子。包工队负责人赵相如觉得仅柴庄一处沙坑不能满足所需,就沿铁路北上,在丁村开辟了另一个沙厂。在丁村装沙过程中,奇怪的现象接二连三地发生,挖出了巨大的骨骼碎片以及牙 齿、腿骨、黑色的各种有棱有角有刃的石片、石块。此事引起了监收者郑怀礼、丁村完小教导主任丁阶三等人的关注,并及时将此情况逐级上报到山西省文管会和山西省文教厅。 山西省文教厅副厅长崔辰接到报告后,立即批示给省文管会,文管会于6月派化石猎手王择义赶赴丁村进行实地考察。王择义到丁村后在当时汾城县人民政府程玉树同志的协助下,走访群众,勘察工地,短短几天时间就收集到一对长达1.1公尺的原始牛角和两具象的下颌骨化石,并采集了若干犀牛和马的牙 齿。当时还发现沙砾中含有若干破碎的石片和带棱角的石球,石片不像是天然力所破碎的,石球也不像是受到河水冲磨而成,因此他就将这些破碎的石片、石球和各种骨化石运到太原。
丁村人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见尼安德特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发现的3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 丁村人化石都发现于汾河东岸的 54:100地点的砂砾层中,这层砂砾位于有古土壤条带的黄土内。3枚人类牙齿属于约12、13岁的小孩。右上内侧门齿齿冠舌侧中部低陷,两侧增厚并向内卷,使舌侧呈铲状,特称铲形门齿。舌侧接近齿根的部分有明显的舌侧隆突,由此延向切缘有两条指状突。右上外侧门齿也呈铲形,并有不明显分离的舌侧隆突。铲形门齿是黄种人和中国其他人类化石都具有的特征,与白种人显然不同。舌状隆突和指状突的发达程度则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黄种人之间。齿根缺乏纵行浅沟,且较细小是与现代人相近的性质。右下第二臼齿,可能与两个门齿属于同一个体。齿尖分布为十字型。其相对高度比北京猿人大,咬合面的纹理不如北京猿人复杂。齿根尚未充分形成,但估计也较细弱。总之三枚牙齿的形态都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顶骨属于大约两岁的幼儿,后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着这个小孩具有印加骨,这是与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征。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判断,丁村人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一般估计距今约5~10万年。
丁村文化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来共发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臼齿一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丁村石器多以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以左右,少量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 丁村石器类型区别较明显,有些尖状器修整得较平整,部分石片较规则等,表现了丁村石器的进步性。但以单面加工为主,尖状器数量较大,而且保持着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点。与蓝田人文化与\河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出土化石人类化石
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齿,一为上内侧门齿,一为上外侧门齿,另一为下第二臼齿,全是右侧的。其大小、形状、颜色和石化程度相似,并且出土部位相近,应属同一个体。从磨损程度估计,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两枚门齿舌面呈铲形,有明显的舌面突隆和指状突,与北京人的'门齿有相近的性质。但无论齿冠和齿根都远比北京人的细小,舌面隆突和指状突亦不如北京人的复杂。这两枚门齿与现代蒙古人种的没有明显差别,其中上外侧门齿与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的河套人的十分相似。下第二臼齿的齿冠和齿根都远比北京人的细小,齿冠的相对高度(与长度和宽度相比)远比北京人为大,咬合面的纹理不如北京人的复杂。这些性质表明丁村人的臼齿比北京人的进步;但仍比现代人臼原始。从3枚牙齿的形态可以明显看出,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它虽与晚期智人阶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层位较早,所以将它归入早期智人阶段。
石器制品
在丁村各地点发现石制品多件,石制品的表面常包有一层纯净的碳酸钙外壳,证明曾被河水浸泡过。但很多石制品的棱角仍很明显,说明它们并未经过搬运或只是经过近距离搬运。石制品的原料约95%为角页岩,余为燧石、石灰岩。以石片和石核为多,具有加工痕迹的石器只占6.6%。这说明丁村附近密集的石器地点可能是当时的石器制作场。 丁村的石片多半用碰砧法和投击法(又称摔砸法)产生,具有宽大于长、石片角大(多在111°~130°之间)、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大且常常双生等特点;石核也比较大,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片是用石锤直接打制的。在一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台面的痕迹,这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技术。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以后者为主。石核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类。砍斫器是用交互打击法加工的,与北京人的砍斫器不同,后者单面打击的多,交互打击的少。手斧只有一件采集品。石球用石锤打击而成,尚未发现象许家窑人那种用两个打制石球对敲而成的正球体石球。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状器、小尖状器和刮削器。石片砍斫器与石核砍斫器不同,绝大部分是一面打击的,并且刃部较薄。厚尖状器用大石片制成,又分成较厚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较薄的鹤嘴形尖状器两种。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发现的,所以又称为“丁村尖状器”。小尖状器都是用较薄的石片制成的,有的刃缘打制得相当平齐,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丁村的文化遗物既具有其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如以石片石器为主等,又具有独特的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即“\河-丁村系”的代表,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河文化等存在着密切的源流关系。
其它化石
在丁村各地点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8种,大部分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种类,代表温暖湿润的气候。从砂砾层中还采集到鲤、青鱼、鲩、、鲇等鱼类化石,皆属于在能经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种类。在砂砾层中还有大量软体动物介壳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大型丽蚌壳,这种动物只分布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以南地区和汉水流域。这些情况表明,丁村人时期的丁村一带气候相当温暖,汾河的水势相当大。附近的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河旁平地上草木茂盛,各种动物成群地出没于森林、草地和河边。丁村人生活在汾河两岸,在河滩上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在树林里采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进行狩猎。
篇2:大河村遗址
大河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遗址分为六期遗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二三期遗存年代为距今5700―50。
目录简介门票价格交通提示简介遗址一、二期遗存近于庙地沟类型或与之相当。三、四期遗存为秦王寨类型,有人称之为大河村类型。这种遗存有四组连间建筑和大量陶器等遗物、墓葬,其中尊、背壶和锅显示了与大汶口或屈家岭文化的交流关系。五期遗存是早期龙山文化,六期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 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彩陶片上绘有各种天文图像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 这一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农业和古代天文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门票价格门票:10元/人
交通提示交通:乘308路公交车可到。
篇3:城村汉城遗址
城村汉城遗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县)兴田镇城村西南的低山丘陵,距武夷山市约30公里。1958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
目录起源城村汉城遗址简介城内大型建筑群介绍出土遗物收缩展开起源1959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城村汉城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864平方米,发现大型建筑基址1座,灰坑10个,陶器、铁器、铜器391件,还有大量陶片、瓦片。1980年,福建省博物馆为全面了解城址年代、建筑布局和文化内涵,对城址进行全面钻探和发掘。发掘工作自1981年起,迄今仍在持续进行。钻探发掘表明,城址的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大部分建在起伏的山丘上,依山脊修建,就地取土,夯筑而成。
城村汉城遗址简介城墙南北约860米,东西宽550米,周长2896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方向北偏西25度,城墙宽约6至8米。墙外少数地段地形陡削,大部分有护城壕。城门4个,分别位于东城墙南段(即东门),南墙中段(南门),西墙南段(西门),东墙北段(北门)。东城门外左、右两侧,有两个人工筑成的.小土岗,当地俗称“南岗”和“北岗”。北岗经发掘证明,是庙、坛基址。
城内大型建筑群介绍城内有大型建筑群基址,已知有高胡南坪和胡北坪的宫殿建筑,以及下寺岗和马道岗,以高胡南坪建筑规模最大,面积达2万平方米,由前庭、中宫、后院三部分组成。前庭,平面呈长方形,东面长75米,南北宽30.5米,中间地面平整,四周环绕花纹砖铺砌的人行走道,庭外东西南三面为厢房,南面开两个大门,北面与中宫相连接。中宫,有主殿和两侧殿,呈东西向排列,主殿位于两侧殿之中,进深24.7米,宽37.4米,面积约930平方米,墙壁面用草拌泥抹平再抹白灰,部分残留彩绘。地面采用石础和横木架铺木地板,木地板高出地面0.4米。西侧殿面积450平方米,地面结构与中间主殿相同,都是架高于地面木地板,均属干栏式建筑。东侧殿大部分已被后期破坏,仅存水池1处,同西侧殿的天井相对称。后院,位于主殿和侧殿后部,地势较低,平面呈狭长形,主要建筑有廊庑和连结主侧殿的台阶、道路以及水井等设施。
出土遗物出土遗物除1959年发掘出土遗物外,1980~1990年共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陶、铁、铜器4000多件以及数十万计砖、瓦与陶片。陶器主要有瓮、罐、瓿、盆、碗、釜、匏壶、提?等,还有鼎、盒、壶、钫。器物的形制和装饰上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大量板片、筒瓦和瓦当都具西汉初、中期特点。云树纹瓦当与广州南越国宫殿遗址出土同类瓦当一致。菱形花纹铺地砖是中原战国至西汉流行样式,与秦始皇陵和汉高祖长陵出土花纹砖相同。青铜器有镜、铎、盖弓帽、鼎、镞、弩机,均为西汉前期习见之物。铁器主要是生产工具和兵器,有锸、锄、镢、镰、犁铧、五齿耙、斧、凿、锤、削、锯,以及剑、刀、矛、镞、钺、匕首、甲片等,大部分也是中原战国至秦汉流行的器物。
篇4:大河村遗址诗歌
大河村遗址诗歌
又一个大河村。
乌鸦在高高的杨树上静卧着
成群的麻雀飞过晒谷场
翅膀沾满金黄的麦芒
它们认出我。
微风还在几年前吹过
没有岁月之隔
我难道是另一个?
黄昏,长长的树影投向沙丘
又到了燃生炊火的'时候
熟识的村民扛着铁锹
走在田埂上
牛驮着大捆的青草
像从前一样。我闪到一旁
没有岁月之隔
只有大河村,这一动不动的
滔滔长河。
篇5:丁村民俗博物馆
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山西临汾。明清两代的民宅二十六座,较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一年至四十年,较晚者为清代康熙咸丰间。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一九八五年,国家收回院落十九座,征集近万件文物,创办了中国第一座汉民族民俗博物馆。
目录基本概况布局结构乡村简介馆内展示收缩展开基本概况丁村民俗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建于1985年,是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反映汉民族民俗风情的专业性博物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临汾南三十五公里,北距襄汾县城约四公里。这里有明清两代的民宅二十六座,全部建筑均保存完好。较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一年至四十年,较晚者为清代康熙咸丰间。明代的四合院,院小房高,端庄大方,装饰华丽,注重雕刻。雕刻内容有历史人物、花卉、走兽、古典戏曲等。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一九八五年,国家为了保护好这批古代民居建筑,收回了院落十九座,修缮了九座院落,二座庙宇,征集了近万件文物,创办了中国第一座汉民族民俗博物馆。 属地区性民俗博物馆。馆址山西省临汾地区襄汾县城关镇丁村。成立于1985年11月。藏品七千余件,皆为反映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岁时节令、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婚丧嫁娶、民间工艺、宗教信仰等文物。除民间书画、民间剪纸、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刺绣品、民间麦塑基本陈列外,还设有专题民间书画展览,展出当地名人书画作品。历任正副馆长尹子贵、李兆祥、陶富海。
布局结构位于晋南襄汾县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遗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庭院陈列着近万件文物,并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绘制成画或制成模型予以展示。馆的第一院有10个展室,展出了晋南民间历代相承的岁时习俗。馆的四合院里,主要陈列清末民初以来民间迎婚嫁娶的礼仪风习以及“十二属象相克相合图”、晋南一带的其他礼仪习俗、祝贺、侍奉父母等。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所建的前后两进的院里,陈列着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民间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皮影戏、木偶戏的实物和资料。此外,还有民间书画、民间镜子、民用瓷器和生产用具等展览室。
乡村简介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5公里,这里东依塔山,西傍汾水,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水土丰盈,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它的周围。优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文明积淀,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为在这里保存和传承汾河流域的典型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丁村中的房子大多为高大宽敞的四合院,均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布局与北京的四合院相同,但比北京的四合院高大,建筑也更讲究。房子的台阶、柱础、大梁、窗棂也有各种彩绘和雕塑。每座民居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馆内展示丁村民俗博物馆共占用院落七座,面积达3500平方米。展览陈列了近万件实物、模型,并配以文字和绘画,以达到以俗引物,以物证俗,物俗结合,图物并茂的效果,忠实和艺术地再现了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流行在晋南一带的民风民俗。 矗立在第一座院门前的牌坊是“宣德郎”牌坊。它是宅庄丁溪连捐买了官位后,为夸耀先祖被乾隆帝追封为“宣德郎”而立,是其“耀祖光宗”心态的反映。 大门楹柱上悬挂着朱红金字对联,上联是“芝草无根醴泉无源人贵自立”,下联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读蠹民生在勤”,表现了主人的持家方略和精神境界。它与影壁上斗大的“福”字和院中鞭炮、香炉、东西厢房窗户上各种各样的剪纸,悬挂在北廊的彩灯,形成了一派浓郁的民间节日气氛。一院、二院院中共有10个展室,依次陈列了腊八、祭灶、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间历代相沿的农历一年的岁时节令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农民们为了欢庆丰收,用自产的八种米豆加核桃仁、红枣等熬成粥,取名“腊八粥”,合家共餐。其后,作新衣,备食品,迎神祭祖,供奉天地,恭贺新春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元宵灯节的展厅中,同样洋溢着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演抬阁等社火模型造型优美,神形毕肖,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有面大鼓,直径近1米,其声如雷,是从清末一直沿用至今的表演威风锣鼓时所用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威风锣鼓传说源于40前的唐尧时期,它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节奏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主题气势雄宏,沉稳浑厚,听之如亲临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它的阵容可由几十人到几百人,前进后退,左右开合,鼓点节奏,舞姿身段相结合,忽如雨打枯叶,忽如风卷残云,观之令人振奋、激动。在三至五院,展示得是婚嫁习俗和人生礼仪。婚嫁习俗中的说媒、定亲、换贴、纳彩、迎亲、拜堂、入洞房,摆喜筵等主要礼仪,通过实物和模型翔实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花堂和洞房中,陈列着古色古香的青瓷器皿,厚重古朴的箱箱柜柜,描龙绣凤的兰轿花轿,五彩绚丽的'锦衣缎被,那长袍短褂,披红插花的新郎与凤冠霞帔、花枝招展的新娘手挽红绸、同拜天地的模型,引人注目,动人心弦。新娘在洞房中身着红绸便装,怀抱秤杆、月扣,满面含羞坐于炕头的场面,又令人忍俊不禁。 在展示人生礼仪的展馆中,介绍得是生子、洗三、满月、周岁、抓周、命名、私塾、寿诞、侍病、丧葬等习俗。看到儿女们对老人问寒问暖,尽心侍奉,恪守孝道的情景,都会被这种淳厚的传统美德所感动。 在第六、第七院中,陈列着在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民间工艺品、歌舞、小戏、皮影、木偶和以交通、纺织、农耕为主题的实物与资料。请看,出自妇女们千针万线的刺绣,五光十色;农家巧手捏制的花鸟虫鱼面塑,活灵活现。那古朴典雅的平阳木版年画,巧夺天工的窗花,栩栩如生的木偶,向我们展示了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 看到这些粗糙、笨重的大小车辆,还有手摇扇车、弹花弓、纺车、织布机、石碾、石磨、石槽、石臼等生产、生活用具,今昔对比,定会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骄傲。这里的民间瓷器,民间用镜的陈列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料。
篇6:参观大河村遗址优秀作文
参观大河村遗址优秀作文
上周末,我和同学们去参观了远近闻名的大河村遗址。
走进了宏伟的遗址馆,不由得啧啧赞叹。这遗址东西长50多米,南北宽20多米,其中的三座房屋残骸,印证着前人的智慧,说明周朝时期的房屋建造技术已非常成熟了!房间里的`烧火台也体现了人们的聪明才智。现在遗址上方已经盖起了一座大厅,供人们参观。
走进另一个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幅画――几个人穿着兽皮,拿着斧头,还有几个人正拿着禾苗种植,还有人拿着弓,一副张弓搭箭的样子。这些画面表明了当时的大河村民已学会耕种和制做农用工具了。突然我的余光落在一个角落里“天啊,快看他,他在制做陶器”赵吉星道。
“什么?”我和王子烨同时惊讶的说。
“你看,这介绍上说大河村民已经掌握陶瓷技术了!”赵吉星说看到古人如此聪明,我情不自禁地打心眼里佩服他们!
接下来,我们领略了大河村更神奇的风采。
介绍上说,当时的村民用陶制品装东西,盛水、盛饭,还有的被视为陪葬品来用!这表明了那是制陶的鼎盛时期。
顺着楼梯,我们上了二楼。二楼是一个类似圆盘的环形走廊。我们走着看着,发现村民的房子有的往地下挖,用草与茅草搭成一个棚子,从棚子进,顺着一根木头下滑,就到了居住所。古人真聪明啊!
大河村遗址是古代的文明宝库,也蕴含着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篇7:兴义遗址是什么
兴义张口洞是旧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其他文献中描述,张口洞古人类遗址,也曾发掘出旧石器晚期,距今约1万年前的`石制品、骨器、动物化石等700余件。
张口洞位于兴义市丰都营盘山南侧山腰,洞呈岩厦形式,洞口高约6米,宽12米,洞内面积100余平方米,就象一张张大的嘴。洞与山下的平坝,相对落差约20米,整体环境与顶效猫猫洞颇为相似。1985年4月20日,贵州博物馆蔡回阳、王新金,兴义文化局刘嘉坤、李志恩等调查发现兴义张口洞遗址,获石制品文物700多件,骨器11件,动物骨骼10多件及大量的动物骨片和用火遗迹。
篇8:汉书遗址
汉书遗址位于大安市月亮泡乡汉书村东北1公里的月亮泡南岸一个隆起的黄土岗上,经考证,汉书遗址属青铜时期人类生活的遗存。被誉为吉林省“露天博物馆”和“地下文物仓库”,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东北三省典型青铜器时代文化的命名地。6月25日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简介详细介绍秽貊人的乐园地理气候收缩展开简介位于大安市月亮泡镇的汉书遗址,1974年5月和206月经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和吉林大学历史系联合考古队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为多平方米,发展了多处半地穴式房屋、窑穴和墓群遗址,并出土了大批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根据该遗址的地层和文化内涵,其下层称为“汉书一期文化”(文化年代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属青铜时代文化);其上层为“汉书二期文化”称(年代下限相当于西汉)。将该遗址命名为“汉书文化遗址”。 汉书一期文化居民较广泛地使用了青铜器,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当时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制。已迈向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其年代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 汉书二期文化遗物相当丰富,有陶器、骨角器、石器、青铜器及少量铁器。当时人民已过上了定居生活,农业、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制陶业也有了相当发展和进步,并且出现了原始纺织业。汉书二期文化年代下限相当于西汉,其族属可能是当时活跃在松嫩平原的夫余族。 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遗存。位于大安市月亮湖镇汉书村(端基屯)东北约l公里月亮湖南岸的一个隆起的黄土崖上。东、南两面是次减的缓坡;西、北两面紧贴月亮湖,因湖水常年冲刷,形成一高4~20米的断崖。根据汉书遗址的地层和文化内涵,区分为汉书一期文化和汉书二期文化。有代表性的汉书一期文化陶器为泥质红褐陶,器形为筒形深腹罐,罐上饰有复合篦齿纹图案,青铜扣、铜环、铜针及动物形铜牌饰,已进入了青铜时代,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其族属应为秽貊族。汉书二期文化有房址和窖穴。文物相当丰富,有陶器、骨角器、青铜器及少量铁器。陶器颇具特点,既有生活用具,又有生产工具。其年代下限相当于西汉,其族属是当时活跃在松嫩平原的夫余族。该遗址为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遗物并存的遗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介绍人们都熟知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的青铜器时代,却很少有人知道,吉林省西部的古代居民也留下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汉书遗址。
位置
位于大安市西北约35公里的月亮泡镇汉书村村东北约一公里的月亮湖南岸,有一处隆起的小土岗,土岗的西、北两面由于常年受洪水的冲刷,形成了十几米高的陡峭断崖。崖下是被冰雪覆盖的宽阔湖面,崖上的土岗连着一望无际的农田,当地人称遗址为北岗尖。这就是汉书遗址所在地。
历史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汉书村的农民在土岗上种地时就经常能刨出一些陶器的残片。1974年的春天和2001年的夏天,吉林省考古研究部门对汉书遗址进行了两次局部发掘。大量的房址、窖穴、墓葬等遗迹,陶器、青铜器、铁器、石器、骨器、青铜陶范等遗物随之出土。根据遗址的地层和文化内涵,分为两种互相叠压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下层汉书一期文化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年代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上层汉书二期文化的年代相当于战国至西汉时期。
一期文化
汉书一期文化以土坑墓为代表。内置3个人的头骨和零乱且有缺失的肢骨,属二次葬。经头骨鉴定,1人为40岁以上的男性,另两人均属20岁左右的女性。随葬品有陶罐、铜扣、铜片等。其它几座墓葬,一般都有青铜器,如铜扣、铜环、铜刀、铜针、动物形的饰品等。这说明汉书一期文化的居民已经广泛使用了青铜器,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二期文化
汉书二期文化的遗存为房址和窖穴。共发掘出房址20处,均为半地穴式。在一较典型的房址中,室内正中有一灶,灶的四周有柱洞12个。靠西墙有一窖穴,呈袋形。居住面有一层炭屑,还有被烧成木炭的木柱、20多件陶器及一些炭化的粮食作物和鱼骨。研究者认为,此房址曾遭火灾。在地层堆积和遗迹中,鱼骨、鱼鳞堆叠混杂,俯拾皆是。大量陶网坠的发现,表明当时的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规模的聚落建筑,标志着人类穴居生活的消亡。汉书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文明的社会阶段。 遗物比较典型的有四大类: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 汉书二期文化的陶器既有生活用具,也有生产用具。生活用具从器物类型来看有鬲、壶、罐、钵碗、杯、支座、船形器等。质地多为泥质红褐陶。主要纹饰有绳纹、按压纹、锥刺纹,还有饰以“红衣”的彩绘。生产用具以陶网坠为最多,还发现了50多件浇铸青铜器的陶范。制陶业是当时人类社会由不稳定的游牧业向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迈进的标志。 出土的石器主要用于农耕生产,如石斧、石锛、石锤、铲形器等,说明当时已经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农耕生产部落。 在二期文化中也发现了较多的带孔骨片。这种骨片可能就是甲衣的附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军事活动的频繁。 二期文化层还发现了銎形斧和刀等铁器。銎形斧的形制与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汉族使用的同类器物一样,反映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对古代汉书居民的影响。 距今四五千年,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拥有了出色的制陶技术,齐家文化出现了很多小型的青铜器,虽然人们还都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但是黄土高原上的先民已经学会了打窖洞。据研究,大约在距今40前后,中国经历了一个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先民为了躲避灾难,纷纷迁徙,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不约而同来到了中原。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各部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战争像一只硕大无比的手,把各部落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华夏族。各地的新石器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华夏文明。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大约也在那个年代,嫩江流域的一支部落为了躲避滔滔洪水,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这个江畔向阳的小土岗。看着岗下湛蓝的江面,心里涌动着无限的憧憬和希望。人们跑下土岗,只见岸边花草萋萋,江水清澈见底,鱼儿不时蹿出水面,形成圈圈涟漪。男人们用箭镞和渔网猎起肥硕的大鱼,女人们搬出了陶鬲、陶罐。 自从有了人烟,小土岗便失去了平静。树木年复一年减少,房屋和耕地一片片增多,制陶和冶金的炉火越烧越旺,部落之间的厮杀声也时时响起。 汉书遗址出土最晚的是一个魏晋时期的墓葬。也许从那时开始,打井技术已经普及,农业取代了渔猎,人们可以远离水域而选择更新更美的生存空间。于是,自然环境极度退化的小土岗便逐渐萧条。 2001年,“汉书遗址”被定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秽貊人的乐园大安市月亮湖南岸的汉书文化遗址,为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地原名端基屯,为纪念革命烈士骆汉书,于1958年改名“汉书村”。距今3000年前的青铜时期,这里聚居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的秽貊人。秽貊人在洮儿河与嫩江相汇处的汪洋大湖边,捕鱼狩猎,植谷训畜。部落里充满了团结和欢笑,半地穴房屋中飘出缕缕炊烟……大自然提供了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存资源。人们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乐园中繁衍生息着。 到了汉代,秽貊人的后裔子孙以吉林市西团山为中心建立了夫余国。靠着所占有的富蔗之地养马、畜貂、产五谷而闻名于世。据史书记载,汉初建立的夫余国前后长达七百余年,在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史册中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1974年和2001年吉林大学专业考古队、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出半地穴式房址、灰坑、窑穴等遗迹及大量的兽骨骼、陶器、青铜器以及刀、环、扣、羊牌饰等遗物。其中尤以几何纹陶器和陶鬲最具特色。陶器上 刻有几何纹、绳纹、附加纹、锯齿纹、方格纹、仿桦树皮纹等,并组合成羊、马、驼、蛙等图案。这些反映了居住在汉书村一带的古代先民的智慧,创造的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部分饰件制做相当精美。充分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富足温馨和丰富多彩。 久远的历史沉淀,构成了汉书遗址厚重的文化底蕴。游人至此,在饱览了月亮湖绮丽的风光和聆听了优美动人的传说之后,再来寻觅一番古代先民秽貊人的足迹,更有一番情趣与沉思。
地理气候大安市汉书遗址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在东经123°08′45″―124°21′56″,北纬44°57′00″―45°45′51″之间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3012.8小时,年平均气温4.3℃,年平均积温2921.3℃,年平均降雨量为413.7毫米。
篇9: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汉佣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汉佣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1957年建成博物馆。
目录总体概述其他信息遗迹遗物收缩展开总体概述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汉佣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在河岸台地的剖面上,有灰土层、红烧土层、红烧土、灶坑和灰坑,以及夹杂在灰石中的骨制斧、锛、刀、笄、针等各种工具、用具。又在一口双桶灌溉井的井壁的堆积层中挖出一个完整的小型陶罐与一个完整的骨笄。随即把遗址的这一发现报告中央文物局和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采用大面积揭露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发掘并清理了40多座房屋遗迹,发现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刀、陶刀、石磨盘、石杵、石凿等735件,发现存有粟粒并储藏东西的窑穴及大量墓葬。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遗址占地面积约50000平方米,大致形状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椭圆形,分为大围沟围绕的居住区、围沟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东的制陶区三部分。在发掘的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和出土了丰富的遗迹和大量的遗物。
其他信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村。1953年发现,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5次发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文化遗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等。以半坡类型丰富而典型,是遗址的主要堆积,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除建造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区盖起保护大厅。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该馆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中外游客8000多万人次。
发展历史
1952年,半坡遗址被发现。 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1958年4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半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半坡博物馆被确定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1997年,西安市政府将半坡博物馆评定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半坡遗址为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3月,半坡遗址进行回填保护。 2006年,半坡遗址重新开放。
特征
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具有原始村落风格的大门装饰,鱼池中耸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遗址大厅正面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趾”四个遒劲隽美的大字,都为半坡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平添了一种情趣,使人们产生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艺术的真情实感,此情此景,常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该馆现有陈列室三个,遗址大厅一个。在这里,您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馆陈列的有机延伸。它以积极保护遗址为前提,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将珍贵的遗产从地下搬到地上,立体地再现人类母系氏族社会。它丰富博物馆的内涵,弘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荟萃了黄河流域史前艺术、风俗人情、民居田园的生活。它发挥了文物的优势,集科研、考古、教学、旅游、娱乐于一体,被中外游客誉为“华夏第一村”。
聚落布局
遗址大致分为3个区,即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在聚落的中心,周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宽6~8米,深5~6米的大壕沟围绕,中间又有一条宽2米、深1.5米的小沟将居住区分为两片,形成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区分的两组布局。大壕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制陶作坊窑址群。 半坡类型的房子发现46座,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筑,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门道和居室之间都有泥土堆砌的门坎,房子中心有圆形或瓢形灶坑,周围有1~6个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墙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经火烤以使坚固和防潮。圆形房子直径一般在4~6米,墙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编篱笆并涂以草拌泥作成。方形或长方形房子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4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达160平方米。储藏东西的窑穴分布于各房子之间,形状多为口小底大圆袋状。家畜饲养圈栏两个均作长方形。
烧制陶器的窑址
发现6座,分布集中,可分为竖穴式和横穴式,窑室较小,直径只有 1米左右。 其中人面鱼纹彩陶盆,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墓葬的类型
特点
发现250座。埋葬小孩的瓮棺葬73座,均在居住区内房子周围,以钵、盆与瓮或两瓮相对扣为葬具,往往在葬具器盖的底部有意识凿一小孔,似为灵魂出入口。 小孩土坑墓3座,其中1座使用木板作葬具,并有较丰富而精致的随葬品。这是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唯一有木板葬具的墓成人墓葬均为浅竖穴墓坑,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也有少数二次葬、屈肢葬和俯身葬,另有2座同性合葬墓。
随葬品
随葬品多为日常生活实用器及装饰品等,到了晚期已有专门为死者做的明器随葬。
遗迹房屋
半坡人的住房,从发掘的房屋遗迹来看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上的。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构筑方法,其建筑风格:门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雏形,再向屋内发展,形成了后进的“明间”;隔墙左右形成两个“次间”,正是“一明两暗”的.形式,如若横向观察,又将隔室与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 半坡村落中心,是一座约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进门后,前面是活动空间,后面则分为3个小间。前面的空间是供氏族成员聚会、议事的场所;后面3个小间,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领的住所。同时,也是老人和儿童的“集体宿舍”。 《墨子・辞过》中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室高足以辟湿润,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古代社会中的“前朝后寝”的宫室正是源于半坡这种“前堂后室”的大房子,以大房为中心,四周围绕众多小房屋。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从早期的“半地穴式”发展而来的。这种雳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筑而成。整个房子用12根木桩支撑,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规整的柱网,初具“间”的雏形,它是我国以间架木为单位的“墙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构框架式建筑。 半坡遗址居住区占地约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中小型房屋窑穴等散布周围,其外围环绕一条大型壕沟。遗址发掘出房屋46座,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每种又各有半地穴和地面上木架建筑两类。与房子相关的遗迹还有柱洞和灶坑,半坡遗址发现柱洞200余个,都属于泥圈柱洞。灶坑共发现89个,其中42个保存较好,在灶坑附近或里面,往往有大量完整的陶器,多为炊煮用的粗陶罐或饮食用的细陶钵。
窑穴
主要用来储藏食物和用具的窑穴,共发现200多个,多密集分布在居住地区内,和房屋交错在一起。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较小,有多种形 状;晚期的较大,一般为口小底大的圆形袋状坑,壁和底部均加工平整。 同一时期的窑穴,一般密集成群。窑穴中往往发现有吃剩的食物或各种工具用具,有一个堆积着18厘米厚的腐朽谷壳,有的则发现有人骨架。
沟道
发掘资料表明: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防卫设施,而且规模宏大,半坡遗址居住区周围环绕有一条全长300米、宽6~8米、深5~6米的大围沟;沟的底部宽4米,并发现有木柱痕迹,在围沟底部和两旁曾设有防御之类的障碍物。类似的大围沟在其他同时期遗址中也有发现,除防水和排水作用外,它还起着避免野兽侵扰,防止各部洁之间氏族成员因血亲复仇而发生冲突的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半坡遗址大围沟的总出土量为1.1万立方米,如用三吨位的卡车,可装载3666辆,如此艰巨的工程,却是半坡先民6000年前用简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的。 在居住地区的外围,环绕一条大型防御性壕沟,平面呈南北向不规则圆形。壕沟现存长度约300米,各部分形制基本一致,上宽下窄,北部一段口宽6―8米,深5―6米,靠居住区的一边沟壁坡度较大,并且沟口比另一壁高出约l米。在沟底发现3根炭化木柱,间隔各有4米,用造不明。可能是用于汲水平台支撑立柱?
陶窑
半坡人有了专门的制陶区,说明陶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并且制陶工艺也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
墓葬
半坡氏族的墓葬共发现250座,分为两种:一种是成人墓,共174座,一种是小孩墓,共76座。成人墓多位于大围沟外北部的氏族公共墓地中,一小部分在沟外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还有两具屈肢人骨架埋在居住区的窑 穴中。小孩墓有73座是瓮棺葬,两座无葬具,另一座是按成人葬法埋葬的,小孩和成人基本上是异地埋葬的,小孩埋在居住区房屋近旁,成人则埋在部落居址之外。
遗物出土的生产工具分别用石、骨、角、蚌、陶制成。有斧、铲、锛、刀、石磨盘和磨棒、箭头、鱼钩、鱼叉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红色陶为主,还有红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质有夹砂、泥质和细泥 3种。陶器器形以夹砂陶罐、泥质或细泥陶钵、盆和小口双耳尖底瓶为主组成一套日常生活用具。陶器表面多饰以绳纹、锥刺纹、弦纹、指甲纹和附加堆纹等,在细泥陶器上多饰以黑色彩画,图案主要有人面鱼、鹿、宽带、三角以及植物纹饰,有的还把人面和鱼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生动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鱼纹。在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刻划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在许多陶器的底部发现有布纹席纹和其他编织印纹,另外还有:精美多样的装饰品,芥菜或白菜的碳化种子,粟的遗迹,人工饲养的猪、狗骨骼,以及各种动物骨骼、鱼骨和果食等,说明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狩猎和采集也占有一定地位。
生产工具
半坡遗址共出土石、骨、角、陶、蚌、牙等质料的各种生产工具5275件,另有陶制半成品2638件。按照工具的主要功用,可区分为三大类:家业生产工具;渔猎工具;手工业工具。此外,还有其他一类,包括因功用不明或可兼用于不同工作部门的各种工具。
生活用具
陶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在遗址中收集的陶片在50万片以上,超过全部出土物总数的80%,完整的和能够复原的器皿近1000多件。从其形状、质地和生活需要来看,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水器、饭炊器和储藏器等不同类别。有的陶器口部或陶片上有刻划符号,计22种,100余个,可能为记事或记数用的。郭沫若则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其他人工制品
乐器,有陶制的口哨(或称作陶埙)两只,保存完整,皆为细泥捏制而成,表面光滑但不平整,灰黑色。 装饰品发现很多,计有9类1900多件。以形状分,有环饰、磺饰、珠饰、坠饰、方形饰、片状饰和管状饰等:以功用分,有发饰、耳饰、颈饰、手饰和腰饰;以材料分,则有陶、石、骨牙、蚌、玉、阶壳等,其中以陶制的最多,石制、蚌制的次之,骨、牙制的较少。
动物骨骼
半坡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属于哺乳动物的有偶蹄类:猪、牛、羊、斑鹿、麝等;食肉类:狗、狐、獾貉和狸;奇蹄类:马;啮齿类:竹鼠、田鼠;兔形类:兔及短尾兔。另外还有少数鱼类及鸟类骨骼。 出土的骨路,无论是属于家畜还是野生动物,都非常破碎,看来都是经人工打碎的。除了鹿角和部妥碎骨可能是作骨器使用外,其他骨似乎都是为了吃肉和吃骨髓而打碎的。
【丁村遗址】相关文章:
1.磁山文化遗址
2.参观圆明园遗址
3.圆明园遗址观后感
4.大地湾遗址导游词
5.水的遗址诗歌
8.阿房宫遗址的介绍
10.丁蟹语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