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田公文镜抚豫》阅读答案

《田公文镜抚豫》阅读答案

2023-05-06 08:28: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齐司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田公文镜抚豫》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田公文镜抚豫》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田公文镜抚豫》阅读答案

篇1:《田公文镜抚豫》阅读答案

雍正初年,田公文镜抚豫十有二年,威不可犯,大法小廉,查逐坐省,长随禁止,府州县官,毋许逗留省城。往来晏会,随到随见,见后即去,如有言未尽,只许留宿城外,次日禀见遄行,自此怨声载道。清则清矣,而郡中商民之生计绝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威不可犯( )

(2)如有言未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府州县官,毋许逗留省城

3、“见后即去”与“ ”照应,田文镜这样做的.目的是

4、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冒犯(2离开

2、府官、州官、县官,不答应在省城停留

3、毋许逗留省城 表示清正廉明

4、做事不可走极端(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篇2:《镜喻》阅读答案

7.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五官莫明于目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B.假于镜而见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客有任目而恶镜者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D.泰然谓美莫己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解析:C.前句中的“任”是“相信、信任”的意思;后句中的“任”是“随意、自由”的意思。A.两句中的'“莫”均是不定代词,解释为“没有谁(哪一个)”;B.两句中的“假”均是“凭借、借助”的意思;D.两句中的“莫己若”都是“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意思。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目转求助于镜 求:求助

B.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明:明察

C.鲜当意者 当:相称

D.左右匿笑 匿:暗中;偷偷地

解析:C.使……满意,合乎(心意)。

答案:C

篇3:《镜喻》阅读答案

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2.本文告诉我们做人的什么道理?(3分)

答案

1. 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只是(而)责怪眼睛不明亮。

(评分说明:“未尝”、“咎”作为赋分点,必须译对,每个1分,共2分)

2. 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

(评分说明:“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2分,“正确认识自己”1分)

篇4:出镜阅读答案

①大多数手机都有自拍功能,许多人即兴拍下自己的各种相片上传网络,网络是一个视觉的公共空间。无数微博在这个空间注册,每一个微博摆出一堆相片或者几段视频犹如小商贩在跳蚤市场铺开一个地摊。多少人光顾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自拍终于使出镜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②出镜曾经是莫大的荣耀,神奇而隆重。报社的记者举起了昂贵的照相机,镁光灯“咔嗒咔嗒”响个不停,个人的形象次日出现于报纸版面的某一个角落,赞叹之声绕梁三日。一个小官员事先得到通知,他在晚间的新闻节目之中拥有五秒钟的镜头。他迫不及待地打电话通知所有想得起来的亲朋好友,号召他们尽早守候在电视机面前等待他驾临屏幕。现在,自拍极大地削减了人们的“摄像机崇拜”。那些影像符号没有多少特权了,我们自己都能生产,开始端庄或者诙谐地出镜。

③那些睿智的见解或者巧妙的语言修辞,哪有一张具体的脸生动?当然,容貌的质量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美女作者的俊俏妩媚,必须足够支持朦胧的浪漫幻想,皱纹纵横的老妪不宜公布相片。总之,这是一个视觉的时代,语言的魅力正在急剧衰减。视觉的时代是身体重新出场的时候,演员和运动员占据了传媒的绝大部分空间。红地毯和绿茵场成为全世界注目的聚焦点。运动场内矫健的身姿开出了天文数字的价格,女演员的脸蛋和手指头竞相成为保险公司的投保对象,哪些语言产品可以享受这个级别的待遇?某些教授的电视演讲获得了意外的成功,突然晋升为学术明星。然而,所有的人都明白,形象是充当明星的真正资本。讲坛上的表情、音调以及种种肢体语言远比渊博的知识重要。

④视觉的时代必须拥有另一批文化操盘手。那些哲学家或者诗人及时地转入幕后,导演、摄像、主持人、制片人络绎而至。然而,真正的巨变来源于一个有点儿别致的技术构思:每个人口袋里的手机都附加了拍照的功能。这个技术构思造就了年轻一代的一种特殊习惯——无论遇到台风天气的漫天乌云、街头小贩的火爆争吵还是阳台上一盆仙人掌冒出了新芽,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都是掏出手机拍照。

⑤自拍的确把镜头对准了自己。可是,出镜的那一张脸平庸无奇,看不出什么。当我们开始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失望的`时候,这个简单的小机械终于制造出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短暂的自恋,还有什么值得出镜的呢?

节选自南帆《出镜》,《上海文学》第12期

8.本文第②段画线的例子说明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2分)

9.“视觉的时代必须拥有另一批文化操盘手。”句中的“操盘手”指什么?(3分)

10.“讲坛上的表情、音调以及种种肢体语言远比渊博的知识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1.自拍上传有什么利弊?请简要概述。(各答出一点即可)(4分)

篇5:出镜阅读答案

8.出镜曾经是莫大的荣耀,神奇而隆重。(2分)

9.导演、摄像、主持人、制片人(2分);手机自拍(功能)(1分 湖南省株洲市中考)。

10.要点:表达观点(1分)分析(2分)

11.利:自拍使影像符号没有多少特权,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轻而易举地出镜;自拍的某些内容比巧妙的语言修辞更具体生动。(答对其中一点即得2分)

弊:自拍的某些内容平庸无奇,看不出什么;有些自拍除了自恋,没有什么出镜的价值。(答对其中一点即得2分)

篇6:古镜 阅读答案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篇7:古镜阅读及答案

古镜阅读及答案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小题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

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解析【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篇8:《古镜》阅读答案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小题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

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解析

【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篇9:古镜 阅读答案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

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篇10:豫让论阅读答案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①,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②。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①赵襄子出外,豫让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然后自杀。②越人视秦人之肥瘠:意思是好像毫无关系的人。越在东南,秦在西北,相距遥远,秦国人的胖或瘦,与越国人毫不相关。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俾身全而主安 俾:使得

B、而速其亡也 速:招致

C、当伯请地无厌之日 厌:满足

D、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附:依附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当竭尽智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腆然而自得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心中“国士”作为的一项是

①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 ②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③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 ④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 ⑤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⑥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后投身智伯为其臣子。中行氏和智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豫让,豫让也以不同的态度予以回报。

B、豫让因为舍身为主报仇而被视为忠义之士,为人颂扬;但作者认为豫让不能帮助智伯“销患于未形”,他的处死之道还有不忠的地方。

C、作者列举了段规、任章等人的例子,用实例论述了人主既以国士之礼待臣下,臣下就该为人主“扶危于未乱之先”的道理。

D、作者认为豫让在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暴之时,未能直言进谏,开悟主心,却袖手旁观,坐待成败,称不上是“国士之报”。

参考答案

9、D

10、B (介词,用;A表顺承//表转折;C表比//向;D……的人/表原因)

11、D(②是豫让的想法;⑥是智伯的行为,不属于国士阶层)

12、C(段规、任章没有被以国士之礼对待)

四、

13、(1)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谁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

(2)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

(3)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

【参考译文】

君子修身立德,奉事主君,既然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把祸患消解在没有形成之时,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机,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谁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体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三次跳跃劈斩赵襄子的衣服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侍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士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位置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主君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是肥是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气愤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血气,甘心把自己当作刺客之类的人,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

虽然这样,以“国士”的标准来衡量,豫让固然是承当不起的;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唉!

篇11:豫让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忠告善道道:②垂光百世垂:

③以众人待我众人:④庶几复悟庶几:

小题2: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的评价。(2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中行氏败后又投身为智伯的臣子。方孝孺和豫让都没有认为这是不忠的表现。B.方孝孺认为,豫让之不忠,表现在在其位不谋其政。听任智伯因贪欲而亡,却袖手旁观,没有作为。C.方孝孺认为豫让没能为智伯报仇,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D.豫让之所以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4分)

⑵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3分)

⑶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道:引导。垂:流传。众人:常人,一般人。庶几:或许,差不多。

小题2:方孝孺肯定豫让为智伯而死的行为是忠的表现;但是否定豫让为智伯死后报仇是正确的尽忠之道。

小题3:C

小题4:

⑴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伯的无理要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致使他更快地灭亡。

⑵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

⑶那些早晨还是仇敌,晚上就变成了君臣,厚着脸皮自以为得意的人,他们又都是豫让的罪人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可以根据题干要求,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和评价。

小题3:

试题分析:方孝孺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是因为不能谏主,而非不能报仇。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篇12:《豫让论》阅读答案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日:“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馀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覥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眷秋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前435)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被捕,后伏剑自杀。覥tiǎn然:羞愧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垂光百世,照耀简策 史册

B.眩世炫俗 眼花

C.声名烈烈 显赫

D.伯虽顽冥不灵 愚昧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斯为美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段规之事韩康 奈何取之尽锱铢

C.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 胜败乃兵家常事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B.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C.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D.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通过对豫让的评论,说明了真正的忠诚烈士应该具有政治预见性,敢于犯言直谏,防患于未然。而不能在祸患发生之后,凭血气之勇,沽名钓誉。

B.作者虽然责备豫让不能事先进谏,尽臣子之道,不足以称为国士,但在篇末还是对豫让赞赏有加,认为他远远强于那些朝为仇敌暮为君臣的厚脸皮者。

C.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没听说谁对他们待以国士,但他们都尽到了国土的忠心和责任。包括郄疵的进谏和忠告,其主君智伯固然没听,但就郄疵而言,大可问心无愧的`。

D.文章以“国士”作为全文立骨字眼,采用对比的手法对豫让进行了冷静深入的剖析,说理透辟,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3分)

译文:____

(2)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3分)

译文:____

(3)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4分)

译文:____

参考答案:

6.B(炫:炫耀)

7.A(A“为”都解释为“是”,表判断;B取独/代词C比\表被动D却、竟然\是,表判断)

8.C

9.B(“赞赏有加”、“远远强于”错误)

10. (1)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2)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3)豫让在当时,从无一句话来启发觉悟主君的心,眼看着智伯的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贫一样。

译文:

具有君子美德的士人奉事主君,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给予忠告并善于开导,销解祸患于没有形成之际,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垂留光辉于百代,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扶救危险于未乱之先,而只是牺牲生命于既败之后。以此来沽名钓誉,藉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俗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奉事于智伯,当赵襄于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哦!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的是他所选的怎样去死的方式还存有不足以称之为忠心的差距哩。为什么呢?试看他漆身吞炭后,向他朋友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斩衣三跃刺杀赵襄子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豫让回答是:“中行氏以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以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撼的。

比如段规奉事韩康子,任章奉事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不管是段规还是任章,都竭力劝说其主君依从智伯的要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越来越骄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奉事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及其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地告诉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索取土地于人家,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忿;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忿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再一次谏,再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谏若不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这样,那豫让就是虽死而犹生的,岂不是胜过斩衣而死吗?”

豫让在当时,从无一句话来启发觉悟主君的心,眼看着智伯的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贫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受不了自己的血气的悻悻之情,甘心把自己附在刺客之流的行列中,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可称道的啊!虽是如此,不仅以“国士”而论,豫让是承当不起的;而且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从这点上看豫让却又成为有罪的人了。

【《田公文镜抚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古镜》阅读答案

2.豫让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3.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4.小学生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5.《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现代文阅读答案

6.公文考试答案

7.公文写作考试题及答案

8.《史记·田儋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9.明史·龙在田传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10.公文写作真题以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田公文镜抚豫》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