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苏轼
“洪知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康震苏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康震苏轼,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百家讲坛欧阳修康震
百家讲坛欧阳修康震
欧阳修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呢?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给我们细细讲解吧!
百家讲坛欧阳修康震视频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二)偏向虎山行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到,说欧阳修写了一篇《醉翁亭记》,他不是自己主动跑到滁州去写这个亭记的,是因为被贬去的,他为什么被贬去了呢?是因为有人告他,告他有不正当的关系。我们对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如果捋一遍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审理欧阳修这个案子的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人员的安排,都是精心策划的,这里边肯定有一个很大的背景,深藏的背景,像一个黑幕一样。我们得把这个黑幕揭开,你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那么关于这个事件的黑幕到底是什么呢?这就得从头上说起,你不追踪溯源,道理就讲不明白。我们知道在欧阳修做官的时候,是北宋王朝建立已经有七十多年的时间。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因为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一个最核心的措施是什么呢?就是把天下的兵权、财权、政权都紧紧地握在中央的手中,这样的中央集权带来的好处就是维持政权的稳定统一。应该承认北宋建立之后由于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的政策,社会经济是繁荣的,文化教育是昌明的。但是凡事有一利就必有一弊,在欧阳修的时代北宋王朝最主要的重大弊端体现在哪儿呢?叫做“三冗两积”。什么叫“三冗”呢?就是冗费、冗兵、冗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财政的支出太大了,几乎每年都是巨大的财政赤字。第二,官员太多了,国家大笔的金钱养了庞大的官僚体制。第三,养的兵太多了。由于是冗兵、冗费和冗官,就在官场上形成了一种很不好的习气,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蝇营狗苟、不求进取。由于冗费、冗兵、冗官,就带来了“两积”:积贫、积弱。这个所谓的积贫是什么呢?是国家每年本来有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由于这些收入都支出到了养兵和养庞大的官僚群体的身上,所以整个来讲,老百姓收入很低,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积弱,因为宋代奉行的是什么呢?重在安内,而轻于攘外,所以它的军队战斗力很弱,这就叫积弱。这是当时北宋王朝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后来的范仲淹推行的改革变法,还是王安石推行的改革变法,主要的就是针对这些弊端。
画外音:
欧阳修刚刚走上政坛的时候,正是宋仁宗刚刚亲政的时候。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的第四位君主,他十三岁即位,二十四岁亲政,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宋仁宗亲政后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任命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右司谏,让范仲淹为朝廷改革出谋划策。而此时的欧阳修不过二十七岁,只是一个地方小官。他非常仰慕范仲淹这位忧国忧民、直言敢谏的前辈。可是当范仲淹新官上任后不久,却收到了欧阳修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件,在信中,欧阳修居然对范仲淹的政治才能提出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范仲淹对于朝政的改革,究竟引发了怎样的政治地震?
康震:
当时,二十多岁的欧阳修还在洛阳做一个很小的推官,就相当于一个幕僚,就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这个信写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很有意思呢?他信一开头就说,这个司谏是个小官,七品,真的不大,开宗明义就跟你说这官就不大,不大怎么办呢,他说;
“谏官虽卑,与宰相等。”——欧阳修【上范司谏书】
就是这虽然是一个七品官,但是它跟宰相的职责一样重大。为什么呢,因为宰相跟皇上之间商量朝政,皇上说是的,宰相可以说不是。皇上说可以的,宰相可以说不可以。因为宰相是要跟皇上议论朝政,他可以否决皇帝的意见。他说谏官怎么样呢,谏官是皇帝说可能的,谏官说不可以。皇帝说可以执行的,谏官也可以阻挡。因为谏官的职责所系,就是这样。所以他认为你虽然是个小小的谏官,但你的职责你的重要性跟宰相一般大。你想当时范仲淹才刚当谏官没几天,欧阳修笔锋一转接着就说,我看您在这个位置上待了一段时间了,还没有任何的举动,我不禁发生怀疑,您究竟称不称职?您究竟适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您究竟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我为什么讲这一块呢,就是你得看他跟范仲淹的关系,不是那种范仲淹提升了、做了官了,就去拍马屁,而是对范仲淹有要求。范仲淹比他大十七八岁呢。那也就是说在改革朝政这个问题上欧阳修和范仲淹是心心相印的。
三年以后,皇上又任命范仲淹做了天章阁待制,这是个什么官?这是个四品官。这个官更重要,负责起草诏书,而且是皇帝御用的政治顾问。那就是说宋仁宗决心要推行改革变法,要重用范仲淹。当时欧阳修做了个什么官呢,欧阳修也提拔了,做馆阁校勘。这又是个什么官职啊?咱们说白了,就是负责收集、整理、编纂皇家图书馆的一些重要的书籍和文件。我告诉大家,欧阳修这个官非常重要,为什么很重要?在宋代最大的两个官是什么官呢,一个是宰相,一个是枢密使。宰相负责政务,枢密使负责军务。而要做宰相和枢密使,这个人选从哪选呢,一般是从两制里边选。所谓两制,一个是翰林学士,一个是中书舍人。这两个官都是负责为皇上起草诏书的。两制的人选从哪儿选呢?就从这馆阁里边选,就是我刚才说的欧阳修所担任的这个职务里边选。欧阳修自己回忆说,北宋一朝,凡是做了宰相和枢密使的,十有八九从两制中出,而两制当中,十有八九都是从哪儿出呢,从馆阁中出。听明白了吧?这可是一个高级预备队的位置。可是范仲淹做了天章阁待制以后,有一个人就发了慌了,这个人是谁啊?是当朝的宰相吕夷简。吕夷简做宰相已经做了十几年了,朝廷上下到处都是他的门生,到处都是他安排的关系。那我们刚才说了半天,什么冗兵、冗费、冗官的,主要的是要整饬吏治,那范仲淹做了这个官,你首先就得整顿吏治,你怎么整顿吏治?你整顿吏治,你整这个A、整这个B、整这个C的,那个ABC上边的头都是谁呢,都是吕夷简这个老宰相。吕夷简比较憷头范仲淹,他看这范仲淹是个杀伐决断、不留情面的人。他就给范仲淹安排了一个比较忙的活,省得他到处老想着改革朝政,这官还挺重要,开封府的知府,因为什么呢,开封府知府这是一个很具体的官职,每天都得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你忙死了,你就没工夫再改革朝政了。可他没想到范仲淹是个能力超强的人,做了这个开封府知府,把府内的事务处理得是井井有条,一点都不耽搁思考改革朝政的事。
换句话说,在当时的朝廷里头,改革派的首领就是范仲淹,保守派的首领就是宰相吕夷简。范仲淹那可是个敢想敢做的'人,你猜他干了个什么事,他画了一张图,这张图的名字叫《百官图》,他拿着这个图就找皇上,当着吕夷简的面就分析这张图里边的人,说这个人是按正常程序升的官,这个人是非正常秩序上来的,那个人是托了某某关系上来的,还有一个人是行了贿赂上来的,一一地指出这些官员怎么样进入到朝廷里边来的。范仲淹就跟皇上说,任用天下官员应该以公为原则,不应该以私为原则。我给皇上提个建议,凡是任用官员的时候,应该由皇帝亲自参与,你应该知情,你不应该把所有的人事任免的权力全部交给宰相,这是不对的,这是会出大问题的。这个话就彻底激怒了吕夷简,他本人和他底下的徒子徒孙们就开始攻击范仲淹,范仲淹也毫不留情,反攻击吕夷简和他的门徒,斗争非常地激烈。
画外音:
范仲淹在官场上,向来以耿介刚正、忠直敢言、不畏权贵而闻名,他因此得罪了不少的官员,也曾屡屡被贬官,这次他主持改革朝政,将要面临更加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他受宋仁宗的嘱托,不畏权贵,勇于改革。一方面又将得罪深受宋仁宗器重的老宰相吕夷简。最终的结果令人心痛,宋仁宗为了维护政治局面的总体稳定,再三权衡,不得不以“私结朋党、离间君臣、越职言事”的莫须有罪名,将范仲淹贬出京城,并且严令百官不得再议论此事,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第一个回合斗争以保守派的胜利而告终。那么,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欧阳修,难道也会选择沉默吗?
篇2:《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
前几年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去年看了纪录片《苏东坡》,今天又拜读了康震老师的这本书,我一步步了解先生,并且更加确定苏子瞻就是我最喜欢的诗人,文学家,美食家,政治家……
从初中的课本上读了那首《水调歌头》初识先生,先生的词可以说是自成一派,让人如痴如醉。以前只知道东坡先生是个诗人,文学家,偶然又听说了原来“东坡肘子”等原来都和先生有关系。后来看了那个有意思的纪录片《历史上的那些事》第一集就是说关于苏东坡,我才发现先生竟然是如此可爱之人。随后看了纪录片《苏东坡》之后更是对先生更加仰慕与喜爱。我在想世上有谁不愿意和苏东坡做朋友呢?
而康震老师的这本书算得上人物传记吧,但是里面更多的是对其评说,很多都是根据史料和真实的记载而来,所以大多客观,但是康老师在后记中也提到了自己写这本书就是因为对苏轼的喜爱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整理收集资料,去探索苏轼的人生和他的经历,并用一种清晰的脉络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读者。短短三两天时间我就读完了先生的一生,从一步步走向仕途的高位再遭陷害被贬谪再到东山再起再贬谪。先生一生坎坷人生多变,但是不变的那对待人生的豁达和超然的心态,这也是最值得我敬佩的地方。我想在人生得意时可以读苏东坡,人生失意时更要读苏东坡。我仿佛突然明白了原来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和作者对话在和人物交流,就像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去看看别人的人生,去体会不同的感受。
今后我会继续拜读关于苏东坡的书,愿意去读他的诗词,在他那里找到一些自己人生走下去的勇气!
篇3:《康震讲苏东坡》读后感
听了《百家讲坛》的康震老师讲苏东坡,我深深地被吸引,迫不及待买了本《康震讲苏东坡》,再次走近苏轼。看了这本书,我如同穿梭到了北宋,亲眼看到了苏东坡的生活,亲耳听见了宋神宗在上朝时的怒吼……他原是宰相王安石的知己,是皇后的信任者,也是当过距离宰相一步之遥的官员。他是谁?他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词人、书法家、画家、散文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他们是唐宋八大家的三位,由于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苏东坡是哥哥,他的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是为了什么?他觉得,这个轼是马车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可是,车只要没了轼,很快就散架了。所以东坡的父亲希望他的这个大儿子就像这个轼一样,永远地装在那个固定的地方,永远也不屈服,就给他起名为:苏轼。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中都有谁。曾巩,欧阳修,柳宗元,韩愈,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其中我觉得最厉害的三位,就是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
欧阳修是一座大山,山间林泉磊落,万木竞秀,生机勃发,郁郁苍苍;王安石是一团烈火,敢于烧毁一切落后陈腐,意志坚定,勇于担当;至于苏轼,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他是少年成名,人家考中科举的人都五六十多岁了,何况他们哥弟俩,一个二十二岁,一个十九岁。把欧阳修都吓了一跳!他的一生写过三千六百多首词!著名的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是啊!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望着皎洁的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4:《康震讲诗仙李白》读后感
读了李白的一生,让我对李白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他的文采琼华横溢,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却屡次受挫,他不气馁,始终在寻找报效国家的愿望,但事与人违。别人都是通过科考制度一点一滴向上走,而他却在寻找贵人为此推荐,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玉真公主成了他的推荐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却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就是陪侍皇帝游戏诗文的官,让他很是苦恼。最后因为小人的迫害,他离开了皇宫。李白开始了自己的漫游生活。看到这儿,我就发现有一些人他并不适合官场,可他却一直往里挤,弄的头破血流也没有挤进官场,最后一命呜呼。
李白的一生跌宕起伏,这也为他提供了写作大量诗歌的情感,有人说,李白不适合那个时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等的豪放之情是旧时封建王朝的所认可的,也许李白能在充满活力的盛唐崭露头角,但盛世转衰,封建制度的丑陋面展现出来的时候,李白只能成为时代的弃儿,颠簸流离,最后抱憾病逝。李白注定不是周转于官场的世俗之人,他是诗仙,是游离于整个时代甚至是超凡脱俗的佼佼者。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白的爷爷因逃难来到了西域胡地。李白在胡地长大,父亲李客却依然教他读书写字,以及一些大唐礼节。公元7,李白十岁,这一年李白一家才返回大唐。生性顽皮的小李白,还是一样爱玩,直到有一天遇上了一个磨铁杵的老婆婆,悟出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的道理,才开始发愤读书。十二岁那年,李白就作出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不朽之作。十五岁时,李白就告别家人,上大康山拜师赵征。二十岁又上峨眉山师从东岩子。五年后,李白告别东岩子,此后便浪迹天涯。
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仕为官,清除天下的恶人恶事,扫除大唐的乱臣贼子,精忠报国。可是无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偌大的大唐帝国竟没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许是生世使然,或许是造化所为,最后几经周折弄了个翰林待诏之职。虽受人羡慕,礼遇,但李白是思想主义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现实中来,又怎么可能不碰壁呢?他总是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管仲这类贤才,所以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李白感到,纵使宫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于是主动请辞。
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一生也正是这样做的。难怪杜甫回忆起李白时,会写下这样的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名士设宴款待李白,李白都不去。坐在小道的酒家里,喝几杯小酒,唱一段小曲,这才是自在人生——达官权贵,王侯将相。在他眼中根本不屑一顾
晚年被贬谪了,被流放到了夜郎,曾经他写诗送王昌龄“随风直到夜郎西”,现在轮到他了。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到巫峡了,他已经在船上呆了十五个月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他曾有着无比远大的抱负,现在所有的理想都破灭了,贫病交加还要被流放到边区,身体上的病痛精神上的折磨同时加在他的身上。他没有几年好活了……
但是面对如此困境59岁的李白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还是这么天真浪漫。他傻么?感觉不到生活带来的痛苦么?并不是。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面对人生的坎坷竟是如此的乐观。每当大家谈论贝多芬时,总会说他扼住命运的咽喉;每当大家谈论保尔柯察金时,总会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每当人们在谈论他们的时候,总不忘谈及他们的苦难。可是,没有人谈论李白的苦难。李白,他虽然生活窘迫,虽然仕途失意,虽然身患顽疾……但千百年来,李白一直是中国最浪漫的人。
“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什么非要选李白呢?可能正是李白身上蕴含着我们天真浪漫、意气用事、无拘无束的青春。当我们白发苍苍,垂垂暮老的时候,再去读李白,定会别有一番感悟。
篇5:《康震讲诗仙李白》读后感
如果有人问我,你知道诗仙李白吗?
我大概会很诧异的回答: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位从小到大,课本里出现过最多次的,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诗人,谁会不知道?
如果有人继续问我,你了解李白吗?
我不得不迟疑,扪心自问:我了解李白吗?他盛名背后的那段真实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真的还答不上来。李白,这个见多最多次名字的唐朝诗人,不过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啊。从小到大学过那么多李白的诗,我对李白所谓的“知道”,到底是什么?
李白,字太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这是我脑子里能跳出来的,用来形容李白的句子。很好笑,毕业了那么多年了,关于李白,也就记得这么官方的说法。这些形容确实没错,却无比的苍白,就像流水线传送带上全自动滚动的货品,没有任何感情。是的,我曾经学过那么多李白的诗词,却对李白这个活生生的度过那么多岁月的人,一点感情也没有。我学习那些诗词也就是为了考试吧,我应该从来没有在乎过,写出这些浪漫而豪气字词的人,到底有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那个诗词背后,真实的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康震讲诗仙李白》里,能得到了一些答案。
作为一本传记,康震从他的角度写了李白一生的故事。这个爱喝酒、信道教,桀骜不驯的李白,想要当宰相或成为皇帝的老师,是他在政治上的不凡志向。从他二十四岁出蜀各处游历开始,直到四十二岁,李白才终于获得了唐太宗的召见,从一个布衣之士直接跃上了龙庭。可惜身在翰林院,并未得到政治上的重用。皇帝看中的,还仅仅是他诗词上的才华。短短的一年多之后,李白离开了长安。李白再次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是在“安史之乱”开始之后,在庐山避难,却苦恼报国无门的五十六岁的李白,收到了永王李璘的邀请,可惜李璘战败后,李白入狱,好在保住了性命,可这一次,为他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梦想着要东山再起的李白,收到了被流放夜郎的惩罚,后来虽然大赦得以获得自由,可终究还是“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原来真实的`李白,是这样度过这一生的。
作为一本传记,康震在写法上,也充满了思辨。很多问题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展示同一个李白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几种不同的说法起头,通过一些证据来探讨哪一种是更正确的说法。
通过这本书,那个原先只是著名诗人的李白,他真实一生的地图在眼前展现,另一个活生生的李白,在脑海中逐渐建立,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体验。可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结构稍微有一些瑕疵,逻辑上会有些奇怪。
先从目录来看一下全书的结构。本书一共十章。
第一章 身世家世,通过讨论李白的出生地,李白是不是唐玄宗的亲戚,李白为何做倒插门女婿以及李白有没有后代子孙,把李白从出身到去世的概况,串在了一起。
第二章 出仕之路,第三章 翰林生涯,第四章 长安失意,第五章 从军永王,第六章,被捕入狱,第十章 流放与亡故,把他人生节点中的重大事件拉出来详述。
第六章和第十章之间的三章,分别是第七章 思想信仰,第八章 交游往来,第九章 经济来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丰富李白的人生。
作为一本传记,一般通常作者会采用时间的顺序来完成,可这十章的内容,如何从时间线来串,并不完全符合。如果把第一章的内容看成是总分结构里的“总”。“分”的内容里的第七、八、九三章的内容并不是按照时间线来顺的,无法承上启下。因为从内容上看,第六章被捕入狱和第十章流放与亡故,才是可以无缝连接。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呢?在这里也许可以理解为,作者把流放与亡故的部分放在最后,是希望结尾部分是和李白的人生轨迹相符合的。而作者本人又很想说说关于李白的思想、交游和经济来源这三个问题。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我在网上搜索的时候,在“百家讲坛”里发现了新的线索。原来这本书的内容是来源于康震早年在百家讲坛里关于李白十讲内容的文字稿。这十次讲座内容分别是:
李白出道之谜、李白翰林之谜、李白遭谗之谜、李白参军之谜、李白入狱之谜、李白家世之谜、李白交游之谜、李白收入之谜、李白信仰之谜、李白死亡之谜。
根据讲座的内容来看,基本上这本书是讲座的文字版本,作者在出版的时候,把标题和顺序做了一些调整。那这本书本的出版,不是从写一本传记的出发点来写的,而是要把讲座内容都组合进去,这样就能理解阅读时,在结构上的不适应了。不过,所谓瑕不掩瑜,这本关于诗仙李白的书,看完还是受教颇丰的。至少可以让我反思一下关于古诗词学习的问题。
不知道现在学校里的古诗词学习是什么样的,我读书的时候,基本就是诗人相关最简单的文学常识知识点一讲,诗词说的内容是什么一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绪一定,一首诗就讲完了。坦白说,离开学校后,我不太记得我学过些什么,偶尔能用的几句诗词还是小时候就会的那种。
中国诗词大会开始播的时候,才重新唤起我对诗词的记忆。坦白说,我并不是完全不喜欢古诗词的类型。爸爸很喜欢古诗词,家里很多相关的书籍,我小时候还挺喜欢翻翻那些很厚的唐诗宋词三百首的词典的。就是诗人传记看的不多,只有李清照的传记,我是认真看过的,小时候也很喜欢她的诗词。不同于学习里的古诗词学习,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还是设计的很好的,每年在春节期间播放,擂台赛的比赛形式挺新颖的,配上全场百人团集体答题,增加了可看性。点评的老师都是相当专业的,讲了很多诗词相关有趣的故事,每次都能看的津津有味。不仅展现了很多参与者对古诗词的热爱,也激发了很多人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
那我们在学校里的古诗词学习,如何能更有趣一些呢?我也许不是能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的人,但也总有些事情可以去尝试的吧。至少,我可以把这本关于李白的传记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看看书里写的这个李白,和在课本上的诗词里仅仅拥有姓名的李白,有着怎样的不同。
我很喜欢一位热爱古代文学的老师向孩子们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学古诗词“时候,她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学古诗词呢?我们不要以为我们要学的古诗词太多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些古诗词,只是在中国五年多年历史里,被留存下来的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都遗失了。你们不觉得诗词很神奇么,可以让我们知道那么千百年前的人是怎么生活,怎么思考的?我们现在学习并传承这些古诗词才能让这个后来人也能继续知道这些,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
是啊,我们作为现代人有必要让这些古诗词永远继续流传下去,大概是为了让我们这个民族的后来人,还能有机会在看着月亮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时候,能觉得自己和李白,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
篇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苏轼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一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篇7:星震
星震被看作是中子星外壳的撕裂现象,与地球上发生的地震颇为相似。
目录简介产生原因相关报道星震的研究收缩展开简介1976年11月6日,科学家们观测并记录到火星上发生的一次3级左右的星震。科学家们在经过对火星星震史研究分析后说,火星星震记录的波形与地球地震记录的波形图相似,这表明火星地壳的结构及其震波和在其中传播的条件,与地球十分相似。无独有偶,1979年3月5日,一股喷射而出的伽马射线突然袭击了太阳系。天文学家们对它的成因感到困惑不解。,天文学家将这些星震现象确定是由来自于中子星的伽马射线和X射线引起的。不过,这些强大爆裂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谜。最近,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约翰・米德迪特及其小组发现,对于一种称为脉冲星的特殊旋转磁中子星来说,下一次发生星震的时间与上一次星震的规模是成比例的。
产生原因美国科学家邓肯和汤普森经过研究,做出了一种猜测性的解释: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称做“磁星”的新星,其密度极大,而且坚硬的外壳包裹着一个奇异的液体核。更重要的是,这颗磁星具有强大的磁场,而磁场的运动又将磁星表面加热,直到达到极大压力,磁星破裂。结论是:这就是星震,它引发伽马射线袭击宇宙。
相关报道据美国太空网站7月20日报道,近期天文学家观测到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大规模星震,一颗中子星的“摆动”释放出大量的X射线,研究人员希望这次机会能够揭示人们好奇以久的中子星的构成物质问题。 全世界的几颗人造卫星和望远镜观测到这次来自SGR1806-20表面的爆炸,这颗中子星在距地球5万光年以外的地方。而爆炸喷射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在1/10秒的时间释放出的能量是太阳在15万年释放能量的总和。 结合来自美国宇航局罗斯X射线定时探测器的数据,一组天文学家已经确定这次星震现象。这次快速的震动开始于星震后3分钟,10分钟后结束,其频率是94.5赫兹。专家称这一频率接近与钢琴的22键的音调,相当于F调。
星震的研究正如同地质学家利用地震的.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一样,天体物理学家可以利用X射线来研究遥远的中子星结构。这次爆炸就如同用大捶敲击中子星一下,而后中子星象钟一样产生回响。 在重力的吸引下,中子星上面会形成一个10至100米厚的堆积层。堆积层主要由氦构成,在温度及压力的作用下,这些堆积层会发生核聚变。当氦聚变为碳或其它重物质时,会释放出大量能量及强烈的X射线。在中子星上这种爆发通常每天都会发生几次,每次会持续几秒。 当一颗巨大星球的核燃料耗尽后就开始坍塌,在它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星球核坍塌成一个密度很高的中子星,或者坍塌成一个密度更高的黑洞。 中子星内部的物质结合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电子都被挤进了原子核中,开始同质子反应以形成中子,这种纯中子密度非常高,一汤勺的大小物质就相当于地球上的数十亿吨的重量。而同太阳质量大小的中子星大小大概只有直径16公里。 中子星的地质构造包括一个坚硬的外壳和一个超流体的内核。但是具体的结构并不清楚,例如在核里面是否包括一种被称为奇异夸克的外来粒子呢?而星震却给我们提供了了解的机会。
篇8:震作文
震作文
震
震5`12,呜呼!震下。 万万四川民难于, 交通车房困人闭。
华夏儿女伸手援,
处处皆有动足迹。
心连心间把灾踢,
翻山越岭探废墟。
崛起、崛起作文 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
四川旭阳定将更美丽!
【康震苏轼】相关文章:
1.韩康简介
2.康组词语词
3.苏轼 赤壁赋
4.苏轼蝶恋花
5.定**苏轼
6.苏轼古诗
7.水龙吟苏轼
8.东风破苏轼
9.定** 苏轼
10.卜算子 苏轼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