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判断句文言文

判断句文言文

2023-02-07 07:50: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白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判断句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判断句文言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判断句文言文

篇1:判断句高中文言文

判断句高中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篇2:文言文的判断句

关于文言文的判断句

概念阐释: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

常见的形式: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有“……者,……也”“……,……也”

“……,……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出师表》)

⑤“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延伸)

如: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4.“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如: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伤仲永》)

篇3:文言文判断句类型

文言文判断句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篇4: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判断句句式特点

一、者也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者也判断句

1、表示类属关系。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2、表示等同关系。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3、表示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二、皆乃句式

吾乃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

三、为是句式

余为伯儵。《左传·宣公三年》

四、非否莫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语意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判断句例子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篇5:文言文判断句例说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第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五、“......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第六、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第八、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第九、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篇6:语文文言文判断句句式

语文文言文判断句句式

(—)、用“…者,…也”来表示。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篇7: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判断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判断句

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译: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10、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1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译: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12、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

译: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1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译: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

20、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译:不要跟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译: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译: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戴上白色的帽子和穿上白色的衣服来送荆轲。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译:陪侍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带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5、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来人是干什么的?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2、於人为可讥。(《游褒禅山记》)

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3、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

译:不是我织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操的诗吗?

5、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

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2、汝是大家子。 译: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孔雀东南飞》)

篇8:中考文言文判断句句式

中考文言文判断句句式集锦

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判断句文言文】相关文章:

1.文言文判断句举例说明

2.高考语文文言文的判断句

3.文言文

4.曹冲称象文言文

5.文言文字典

6.文言文 翻译

7.以柔克刚文言文

8.叶公好龙文言文

9.凿壁偷光文言文

10.辞职报告文言文

下载word文档
《判断句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