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旷达境界哲理美文
“洋葱头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人生的旷达境界哲理美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人生的旷达境界哲理美文,欢迎大家分享。
篇1:人生的旷达境界哲理美文
人生的旷达境界哲理美文
豁达的人心大、心宽
对一个污垢太多的心灵送上一轮明月最合适不过。让明月照亮蒙尘的心灵,这是怎样的恢宏大度,怎样的胸无芥蒂呀。大肚能容,吐纳百川。豁达的人心大、心宽,不但自己的人生道路会越走越宽,也给别人指明了一条宽阔的路。
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饱经风霜的人,任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反复变化,都懒得再睁开眼睛去过问其中的是非;看透人情世故的人,对于世间的一切毁谤赞誉都无动于衷。白隐禅师也许不是这两种人,他对毁誉褒贬一任世情的心胸是何等旷达。
生活中,当我们被别人冤枉时,如果费尽心机地去解释,白也会黑。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无端的攻击没有必要去理会,事情总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
要真正帮助一个人,就要有容忍庸俗的气度
一杯难以入喉的咸水,如果注入一滴甜美晶莹的泉水,也可以成为清凉的甘露。放下内在的屠刀,也能蜕变为一朵纯白柔软的白云。要真正帮助一个人,最好应该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对不可因自命清高随便怀疑、排斥他们,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于孤独。
有些事要认真、有些事不必太认真
人海茫茫,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许多非原则的事情不必过分纠缠计较。凡事都去认个真、较个劲就会得罪人,就会给自己多设置一条障碍、多添加一道樊篱。所以,认真需要去仔细权衡。鸡毛蒜皮的繁琐无需认真,无关大局的枝节无需认真,剑拔弩张的僵持则更不能认真。
养心胜于治病
在追求事业的时候,要留一点空间,留一些余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心生则种种病生。我们的.心,有时候心浮气躁,有时候妄想纷飞,有时候愤怒不止。身体病了,可以用医疗治疗;心生病了,如何医治?心药方精要在于养德。
只要宁静处世,不为世俗势利所动,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对症下药,自能药到病除。
征服别人不能靠拳头,要靠智慧
生活中,许多人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伤害。不管伤害你的人是无意识还是蓄意向你挑衅,心胸宽阔的人都应该采取不和他一般见识的态度。暂时巧妙的躲开,就可以避免两败俱伤的悲剧。
批评你的人,是你的亲人和朋友
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产品或自己推销出去,大可不必在乎别人的态度。在生活中批评指责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和最好的朋友,他们的话对我们也是最有益的。最重要的是分清厉害,认清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
你的心是怎样的,你就会看到怎样的人生
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会尽善尽美,尽如我意。关键是自己心中要有与人结缘的愿望和热情。你的心是怎样的,你就会看到了怎样的人生。你想寻找敌人,你就会找到敌人;你想寻找朋友,你就会找到朋友。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以相处。善于与人相处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融洽相处。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极端性格的人,不懂得把握分寸,人生就会失去目标。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只要我们豁达一些,彼此都会得到利益,难道损人又不利己好吗?不一定非要采取极端不理智的行为,不能生存又何谈发展?
不念旧恶,以德报怨
在一些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总认为要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回失去了,更别提去帮助那些曾经非议自己的人。
可是,人终究是有情感的动物,你帮助了别人,比人肯定会在心底保留着这份感恩,说不定在日后你陷入困境的某个关键时刻,他就会挺身而出来回报你。再说,即便你未必得到回报,但那种人性的光芒也会深深地留在别人心里。
学会把美好的事物与人一起分享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绝非自私自利之徒。因为只顾念自己的人同样也得不到别人的顾念。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分享,心心相传不都拥有美好了吗?反之,你若对别人心怀歹念,且不说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就连最起码的生存问题都很难解决。
自制是一种境界,忍辱才能负重
成功源于自制。有大度心者才能自制。只有自制才能心安理得,集中精力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能自制的人是令人佩服的,那是生命中至高境界的显现。
不虑饥寒,不知名位
在一般人看来,追求名誉和官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岂不知没有名声和官位的人生是真正实在的。别人给名声也不要,做到心如大海无边际,没有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是怎样的洒脱和旷达啊!
生死成功,一任自然
为了正义的事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的人,把浩然正气还给大自然,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还给天地,是英雄的胸襟,自然能够赢得别人的敬仰。
放下架子,坦诚做人
对于许多人来说,生活中的许多关口和障碍并非他人所为,都是自己设置的,都是由于放不下架子、心有挂碍而产生的,都是在作茧自缚。如果能以纯真质朴的态度来看待生活,那么一切关口也就成为坦途了。
眼盲心不盲,助人即助己
人们做事总是习惯于从自己考虑,首先看是否对自己有益。在我们常人眼里,盲人打着灯笼走路就好像盲人点灯白费蜡一样。可是并非如此!虽然他看不见,却能照亮别人,使自己也安全。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眼盲心不盲的人心胸之旷达让明眼人汗颜。
篇2: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
人生的境界的美文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人生的境界”,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悟,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悟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悟,或不甚觉悟。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悟,他就为计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悟,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中国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的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悟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悟。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曾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悟,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篇3:人生的大境界经典美文
人生的大境界经典美文
老陈是我们这一带颇有名气的根雕艺人。他的根雕作品,大多粗犷、写意,蕴意深刻,颇为玩家赏识,其中的一些作品,还获得过省市大奖。虽然与老陈交好多年,我对他的根雕却几乎一无所知,也没什么兴趣。那日,我走进老陈家的院子,就看见一堆刚运回来的树根。老陈埋头其中,弯曲的脊梁,很像一段未经雕琢的树干。看见我,老陈打声招呼,继续专注地盯着他的那堆烂树根,目光犀利,犹如电钻。
老陈摸着一段黝黑的树根,由衷赞叹:“真是天造地设啊。”我好奇地循声看向那段树根,盘根错节,枝丫茂密,通体黝黑,就是一段枯而不烂的树根,与其他树根并没有多大区别。老陈看出我的困惑,笑着说:“过半个月,你再来看。”
半月之后,我再去老陈家。老陈的工作室里,多了一件根雕作品:一长发浓须大汉,弓身屈肘,做思考状;美髯如丝,条缕清晰,似可穿风;肘上青筋隐隐可见;埋在腕中的脸,只见半张,额上皱纹密布,栩栩如生,似乎正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惊问老陈:“这是用那根不起眼的树根雕刻而成的吗?”老陈颔首。
我又问:“你是怎么做到的?用刻刀雕,用刨子削,用錾子凿,用泥膏补。千锤百炼而成?”老陈笑了,摇摇头:“没这么复杂。其实,那段树根刚运回来时,我就发现它是一座天然的思想者雕像,而我这些天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树根上那些多余的部分剔掉而已。”
老陈的话勾起了我对他的根雕的兴趣,忙问其详。老陈随手拿起一段小树根,问我:“这是什么?”我看了半天,茫然,回答:“一段树根。”老陈连连摇头:“你再仔细看看。”聚拢目光,仔细端详:“还是一段根须茂密杂乱无章的普通树根啊。”
“它是一只蟾蜍。”说着,老陈拿起一把剪刀,将根须贴底剪掉,只留下几根短须;又垒起凿子,将树根上面的枝节全部切掉;然后,用刻刀在树根的主体部分雕琢……一段段根须、枝节,在老陈的刀下纷纷坠落。须臾,老陈将雕刻好的树根托在手上:“你再看看,它是什么?”
一只睁着双眼,鼓着腮帮,后脚撑开做欲跳状的蟾蜍,跃然眼前。
“真是太神奇了!”
老陈收刀,说:“很多人以为,根雕是雕刻出来的,其实错了。”
他接着说:“一段原始的'树根,其本身就是一件作品,根雕艺人无非是发现它,并将这件作品中多余的部分剔除掉,还其本来面目而已。”
“根雕之难,不在于好根难觅,也不在于用刀雕琢。而在于怎样从看似杂乱的枝节中,找到根的神韵,并正确地判断,哪些是应该毫不手软地剔除的。”
我们很多人小时候,有过很多梦想,一会想当作家,一会想做明星;今天想当发明家,明天又想做个旅行家……事实上,你会发现,人这一生,就是不断剔除一些梦想,也不断甩掉一些包袱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你才能把自己雕刻成你真正想成为的人,还原你的本质。把多余的部分剔除掉,剩下来的,就是本质,就是精华,就是真实的自己,这不也正是人生的大境界吗?
篇4:慢的境界的哲理美文
关于慢的境界的哲理美文
清人周容写过一则笔记,题目叫《小港渡者》,讲的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
顺治七年冬天,周容要从一个叫小港的地方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捆扎了一大摞书跟随着。
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傍晚的烟雾浮在树梢,距离镇海县城大约还有两里远。他便问一个在河边摆渡的人:等我们赶到县城,还赶得上城门开着吗?那渡者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回答说:若是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若是惶急赶路,城门怕是就关上了。
周容听了有些气恼,觉得渡者在戏弄人。这一主一仆便快步前行。城门在望了,小书童却摔了一跤,捆扎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等到他们把书整理捆好,城门已经关闭了。此时,周容才恍然明白了渡者那番话的深意。
慢,步态稳健,不疾不徐;慢,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慢,神色从容,不慌不忙。慢,有更多自我审慎的机会,从而避免更多的失误和遗漏出现。
作家刘震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的一个舅舅,这个舅舅是个木匠,方圆几十里非常有名气。因为,别的木匠打一张桌子只需要三天的时间,而他至少要花上十天功夫,所以他打出来的桌子总比别人的`结实美观。后来,这个舅舅就教了他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受这位舅舅的影响,他以后写小说也放慢速度,别人写一本小说花三个月,他花上三年时间。所以,读者夸他的小说好,并不是他的手艺比那个人好,而是他花的时间比那个人长一些。最后刘震云总结道这是我写作最大的秘密和诀窍。
慢,就是多一些细致和严谨;慢,就是多一些耐心和思考;慢,就是给自己留出足够长的自我修正的时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让事情少一些瑕疵和纰漏,日臻完美之境。
可见,慢不是愚钝,不是落后,不是停滞不前,更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淡定沉潜,豁达优雅,气定神闲,是看得开放得下。慢,意味着不被世俗的喧嚣和嘈杂控制自己的行动,不被虚名和浮利奴役自己的大脑,不被平庸和恶俗捆绑自己的身心,而是坚定地朝着心中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迈进。
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让我们在红尘中匆忙奔波的脚步慢一些,再慢一些吧。只有慢,我们的心才能静下来,才会嗅得到每一朵花儿的清香,才会聆听到每一声小鸟清丽的歌唱。慢下来,你才会发现,生活处处海阔天空,时时云淡风轻。
篇5:哲理散文:人生两境界
哲理散文:人生两境界
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淡。人生不要被安逸控制,决定你成功的,是奋斗;人生不要被别人控制,决定你命运的,是自己;人生不要被金钱控制,决定你幸福的,是知足;人生不要被仇恨控制,决定你快乐的,是豁达;人生不要被表象控制,决定你成熟的,是看透。
抱怨是一种传染病,不治就会害人害己。抱怨不会改善自己的处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与其选择抱怨,不如选择释怀。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如果只会在抱怨里挣扎,人生注定是苦海无涯。与其在抱怨的口水里游泳,不如登上感恩的沙滩,埋葬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生活在别人的眼神中,忐忑在别人的言语中,一些想说的话,想做的事,终究缥缈在外界的目光里,扼杀在横飞的非议里。不要在在意别人怎么说你,怎么看你,那些都是阳光中的尘埃,别让它阻碍了你望远的视线,抑制了你前行的步履。要坚信,你就是你,别人永远无法插足与改变。
小鸡问母鸡“妈妈,今天可否不用下蛋,带我出去玩啊”?母鸡道:“不行的我要工作”。“可你已经下了许多的蛋了”小鸡问。母鸡意味深长的对小鸡说:一天一个蛋,菜刀靠边站“,如果没蛋下,主人就该杀鸡吃肉了。孩子你要记住:存在是因为价值创造!淘汰是因为价值丧失。过去的'价值不代表未来的地位。
人可以欺骗世界,但人永远不能欺骗自己。可能人都是这样,你越是想证明自己的时候就越会失去自我。所以,坦坦荡荡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人,就足够了。
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背着一个背篓,一路走,一路捡拾那些功名利禄装进背篓,得到的越多,我们的负担也越重,直至举步维艰。我们一路走来,在孤独中寻找着美,寻求着希望。
人生最宝贵的,并非是物质的富有,聪明的人,凡事都是往好处想,人在最强大的时候,那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当你选择腾空双手,还有谁能从你手中夺走什么!生命是要懂得知足。
篇6:人生的境界哲理文章
人生的境界哲理文章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人生感悟 )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篇7:人生三境界美文摘抄
人生三境界美文摘抄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人生的旷达境界哲理美文】相关文章:
4.也说境界美文
5.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6.人生三境界感悟
7.人生的境界教案
10.人生是怎样闪亮的哲理美文






文档为doc格式